儿童故事-名人故事:梁思成的故事
建筑学家梁思成的故事三则

建筑学家梁思成的故事(3)建筑学家梁思成的故事三则故事三:保护北京古城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梁思成知道旧城作为一个整体,无论如何保护不成的时候,仍然发出最后的呐喊。
他退而求其次,希望保住旧城的城墙和城楼。
在北京《新建设》中,梁思成为北京城墙做了他最后的徒劳辩护,可以使我们后人洞悉当年的情景(“○”为毁城者的言论,“△”为梁思成的辩护):○城墙是古代防御工事,是封建帝王统治的遗迹,其历史任务已经完成,理应拆除。
△那么,故宫不是帝王的宫殿吗?天安门不是皇宫的大门吗?这一切建筑遗物虽然曾为帝王服务,被统治者专用,但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杰作,今天已属于人民大众,成为民族的纪念文物了。
○但是,城墙限制和妨碍城市发展。
△现代城市为防止过度密集和拥挤,采取大城市用园林地带分隔为小区域的办法。
城墙正可负起新的任务,承当现代大都市的区间隔离物。
而当国防上需要时,城墙上还可利用为放炮的阵地,古代的防御工事在现代还能再尽历史任务。
重要的是打破心理上的城墙。
人民政府所规划的大北京市界已21倍于旧城区,政策方向早已确定,旧时代政治、经济上的阻碍早已消除,我们不应再被心理上的一道城墙所限制、所迷惑。
○城墙阻碍交通。
△只要选择适当地点,多开城门即可解决。
同时在城市道路系统设计上,控制车流,引导其汇集在几条主干道上,正可利用适当的城门位置导向。
○拆除城墙,可取得许多砖,可取得地皮,利用为公路。
拆之无害,且有薄利可图。
△城墙除 1米厚的砖皮外,内皆灰土,总数约1100万吨,以20节18吨车皮组成的列车日运一次,需83年才能运完。
这一列车,83年之中可运多少有用之物?废物体积如十一二个景山,安放何处?北京城外并不缺少土地,四周都是广阔的平原,何苦要费巨大的人力取得这一带之地?拆除城墙的庞大劳动力又可积极生产许多有利于人民的成果。
如此浪费人力,同时毁掉一件国宝文物,不但是庸人自扰,简直是罪过的行动。
但这样的争辩很快就结束了。
争速前进的历史和匆忙的决策,彻底淹没了梁先生的建议和童话般的憧憬。
梁思成的故事(课文原文)

2 梁思成的故事李辉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
也许可以这么说,以后的世纪,恐怕再也难以出现同样的环境同样的人物。
许多历史条件已经无法再现,山川田野间再也没有那么多被历史烟尘掩盖的古寺古塔,等待未来的人们惊奇发现,细心勘察。
曾令世人惊奇而叹为观止的古都业已消失,永远不再可能诱发出人们的历史激情和历史想象了。
在一个漫卷风沙的日子,我爬上了山西应县木塔,那还是两年前的四月。
站在巍峨的古塔里面,我很自然的想到了当年来勘察这座千年木塔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一行。
一九三三年到一九九三年,正好整整六十年。
暗淡的灯光下,陡立的木梯依然昏暗。
我缓慢的向上爬,每上一层,便走到栏杆前环望四周。
每上一层,风就愈加猛烈,人几乎站立不住,只有牢牢抓住栏杆,才不会被风刮走。
塔下的应县县城,是否还是当年梁思成看到的样子,我无法得知——想必早已大大改观。
木塔耸立,雄伟而壮观,经历半个世纪风风雨雨之后,斯物尤存。
真是难得而幸运的事。
怀着这样的心情,根据自己曾经读过的关于林徽因、梁思成的资料,根据所见过的他们那次山西之行的照片,我想象着当年。
想象着梁思成如何打着电筒爬行在灰尘掩埋的柱梁之间;想象着他们为发现一个千年古塔、为他们的古代建筑研究获得一个珍贵例证而如何的惊奇和兴奋。
我想到了当年陪同梁思成勘探木塔的年轻学者莫宗江先生后来的回忆;他们爬到了塔顶,但塔刹还有十多米高,除了几根铁索外,没有任何可供攀岩的东西。
他们必须爬上去,才能完成整个木塔的测绘。
那天,风呼呼的刮着,也让他们有一种会被刮飞的感觉。
梁思成第一个抓住铁索,两腿悬空的往刹尖攀援。
她攀上去之后,其他几个年轻人也一一的上去,终于将塔刹的各部尺寸、做法测绘下来。
那时,他顾不上九百多年历史的古塔木板已经枯朽,也未想铁索是否锈蚀或断裂。
他就那么毫无顾忌地攀援。
大风中,他摇摆着身躯。
木塔建成之后,能够把它当做文化遗产看待,能够以全新的眼光打量它,梁思成肯定是历史第一人。
作为对建筑史一无所知的门外汉。
建筑学家梁思成的故事

建筑学家梁思成的故事建筑学家梁思成的故事梁思成是著名的建筑学家,一生从事着古建筑研究和保护工作,著有《中国建筑史》等建筑书籍。
下面小编就来分享一下建筑学家梁思成的故事,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建筑学家梁思成的故事篇11、伟大的古建筑保护者梁思成是我国著名的古建筑大师。
人民英雄纪念碑、重建的江南名楼滕王阁均出自大师的手笔。
梁思成毕生从事古建筑研究和保护工作。
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早年留学美国,游历欧洲。
回国后定居北平,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和东北大学建筑系,并且开始潜心撰写《中国建筑史》。
1937年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
平静的生活被彻底打乱,梁思成只得带着夫人和儿子梁从诫南下,在离重庆300多里的里庄落脚。
日军的入侵让他们全家的生活陷入了困境,梁思成的健康状况也是日益恶化。
由于长期低头伏案画图颈椎受损,他就用花瓶拖着下巴,继续创作。
炮火连天、兵荒马乱,即便在这个偏僻的小镇也难得片刻安宁。
1944年夏天,抗战形势扭转,进入战略反攻阶段。
这天,几个陌生人忽然出现在梁思成面前,他们奉盟军司令部之命,前来邀请梁思成商议大事。
听明来意,梁思成二话不说立即乘竹筏从水路出发,到达重庆的朝天门码头,又弃筏登岸。
司令部早已等候多时,梁思成甚至来不及喝口水,一张军用地图已经摆在面前。
盟军正在准备大规模轰炸日军,为了保护敌占区的古建筑不至于毁于炮火,所以专门把他请来请教。
梁思成手拿着红笔,在地图上仔细的圈点,每个重要部位都做了明示标记。
圈点完毕,当他交还地图时,稍作沉思,忽然说:“我还有个建议,希望另外两个城市也能得到保护,但是不在中国。
”美国人感到奇怪问他是哪两个城市?他说:“日本的京都和奈良,这是日本最富盛名的两座古城,古建筑林立。
”话一出口所有的人都大感意外,觉得不可思议,当时两国交战正是你死我活之时,对于梁思成这个建议,就连司令部也不能擅自做主。
第二年夏天,日军兵败如山倒,却仍在垂死挣扎,拒绝投降。
为了打击日军的战争潜力,早日结束战争,盟军在太平洋上集结重兵对日本本土发起了持续大规模的战略轰炸。
作文素材:梁思成的故事三则_3000字

作文素材:梁思成的故事三则_3000字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小学作文作文网伟大的古建筑保护者梁思成是我国著名的古建筑大师。
人民英雄纪念碑、重建的江南名楼滕王阁均出自大师的手笔。
梁思成毕生从事古建筑研究和保护工作。
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早年留学美国,游历欧洲。
回国后定居北平,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和东北大学建筑系,并且开始潜心撰写《中国建筑史》。
1937年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
平静的生活被彻底打乱,梁思成只得带着夫人和儿子梁从诫南下,在离重庆300多里的里庄落脚。
日军的入侵让他们全家的生活陷入了困境,梁思成的健康状况也是日益恶化。
由于长期低头伏案画图颈椎受损,他就用花瓶拖着下巴,继续创作。
炮火连天、兵荒马乱,即便在这个偏僻的小镇也难得片刻安宁。
1944年夏天,抗战形势扭转,进入战略反攻阶段。
这天,几个陌生人忽然出现在梁思成面前,他们奉盟军司令部之命,前来邀请梁思成商议大事。
听明来意,梁思成二话不说立即乘竹筏从水路出发,到达重庆的朝天门码头,又弃筏登岸。
司令部早已等候多时,梁思成甚至来不及喝口水,一张军用地图已经摆在面前。
盟军正在准备大规模轰炸日军,为了保护敌占区的古建筑不至于毁于炮火,所以专门把他请来请教。
梁思成手拿着红笔,在地图上仔细的圈点,每个重要部位都做了明示标记。
圈点完毕,当他交还地图时,稍作沉思,忽然说:“我还有个建议,希望另外两个城市也能得到保护,但是不在中国。
”美国人感到奇怪问他是哪两个城市?他说:“日本的京都和奈良,这是日本最富盛名的两座古城,古建筑林立。
”话一出口所有的人都大感意外,觉得不可思议,当时两国交战正是你死我活之时,对于梁思成这个建议,就连司令部也不能擅自做主。
第二年夏天,日军兵败如山倒,却仍在垂死挣扎,拒绝投降。
为了打击日军的战争潜力,早日结束战争,盟军在太平洋上集结重兵对日本本土发起了持续大规模的战略轰炸。
在连连的炮火笼罩之下,直到日本宣布投降,国内几乎只剩下了废墟,唯有两个城市幸免于难,京都和奈良。
八年级下《梁思成的故事》(北师大版)

词语积累
勘察 黯淡 轩昂 叹为观止 灰飞烟灭 巍峨 钦佩 壮硕 锈蚀
பைடு நூலகம்考并概括梁思成的主要事迹
梁思成夫妇当年不畏艰险,勘察山西
应县木塔的情形 梁思成对建筑的认识 为保护奈良所作的努力 梁思成对中国古建筑被毁的忧愤
品读课文二、三、四部分,深入了解梁思成 的事迹,并说说这些事迹体现了梁思成怎样 的精神?
作者说梁思成拥有了“建筑的灵 魂”,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提示:他以做学问起步,从枯
燥的架构分析、材料分析、形 状勾勒 ……
为什么说古建筑在梁思成眼中 “永远是有生命的物体”?
提示:一砖一瓦,一根立柱, 一处斗拱,一副雕像,都是活 生生的存在
梁思成如何看待北京古城墙? 他将古城墙视为一种生命来述 说:环绕、、、、、、
梁思成简历
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东京,梁启超长子。曾在日本神户 同文学校读书。 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 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转学入宾夕法尼亚大学 建筑系。 1927年2月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士学位,当年6月 获硕士学位。7月~1928年2月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研 究世界建筑史。 1948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文学 博士学位,4月,被选任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梁仍任清华大学教授兼营建系 主任, 同时受聘为中央直属的修建处(建筑工程部前身) 顾问。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中国建筑学会第一 至四届副理事长,北京市第一至三届政协副主席。 1946年,创设清华大学建筑系。对中外古建筑、城市规 划、建筑设计造诣颇深。担任过国徽的设计组长主持中 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终年71岁。
提示:对工作认真,执着,无畏,求真务实, 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对人类文化遗传的无限 热爱
梁思成的小故事

梁思成的小故事梁思成,中国现代建筑史上的重要人物,被誉为“中国现代建筑之父”。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故事,他的贡献对于中国建筑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下面,我们将通过讲述梁思成的小故事,来了解他的成长经历和对建筑事业的贡献。
梁思成出生于1901年,他的父亲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学者梁启超。
从小,梁思成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对于文化和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他接触到了许多西方的建筑作品,这对于他的建筑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梁思成在1920年代前往美国留学,他进入了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学专业。
在美国的学习期间,梁思成深入研究了西方建筑的理论和实践,他对于建筑的审美和功能性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还参观了许多著名的建筑作品,如纽约的帝国大厦和芝加哥的罗比楼等。
这些经历使得梁思成对于建筑的研究更加深入和系统。
回国后,梁思成开始了他的教育事业。
他先后在清华大学和南京大学任教,并且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建筑学系。
在他的教学生涯中,梁思成致力于培养一批有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建筑师,他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对于中国建筑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梁思成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贡献也是非常丰富的。
他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尤为深入,他提出了“中国建筑的精神”这一概念,强调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性和价值。
他还对于现代建筑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许多创新的理念和设计方法。
他的研究成果对于中国建筑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除了学术研究,梁思成还积极参与了许多实际的建筑项目。
他参与了北京天坛、颐和园等著名建筑的修复工作,保护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他还设计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作品,如北京大学的百周年纪念堂和南京大学的鼓楼等。
这些作品体现了梁思成对于建筑美学和功能性的追求,同时也展示了中国现代建筑的风采。
梁思成的一生充满了奋斗和成就,他为中国建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研究成果和设计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建筑师,他的理念和思想在中国建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梁思成先生的故事

梁思成先生的故事梁思成是清末变法维新首领梁启超的长子,清华大学教授,曾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政协副主席。
主持过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筑设计、中南海怀仁堂的翻新设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设计。
有一次,他对学生们笑着说:“你们别看我现在又驼又瘸,可是当年我还是马约翰先生的好学生哩!是有名的足球健将,在全校运动会上得过跳高第一名,单双杠和爬绳的技巧也是项呱呱的。
好了,好了。
好汉不提当年勇。
”马约翰是清华大学体育系的著名教授,梁思成既然是马约翰先生的好学生,自然也是体育健将了。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梁思成先生身体搞垮,出现了“又驼又瘸”的残疾呢?学生时代的梁思成,喜欢开摩托车。
1929年5月7日,他正在准备参加毕业考试,并拟赴美留学时,听说天安门广场要举行进步学生活动,便驾驶他的摩托车,带着他的弟弟梁思永,由清华大学出发,进西直门,直奔西四牌楼、西单牌楼、西长安衔。
那时的西长安街,不像现在这么宽,中间还有凹凸不平的路段。
不料,摩托车开到南长安街南口,被一辆从后面驶来的汽车撞倒。
梁思成左腿骨折,脊椎骨受伤。
梁思永面部受伤,满脸是血。
当时的北京各报都报道了这场车祸。
肇事者是军阀金永炎的汽车司机。
汽车撞人后,橫冲直闯而逃逸。
警察明知此车是军阀金永炎所拥有的,而且出事时,金永炎就坐在车里,谁也不敢追究肇事者的责任。
事后,也没人到梁思成家赔礼道歉,使梁思成的母亲大为恼火,她直接找到总统府说理,要讨个说法。
后来军阀金永炎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不得不派副官到梁家赔礼道歉。
梁思成受伤后,在协和医院接受治疗,因为当时的医疗技术和设备还不太高明,梁思成的脊椎骨和腿部的手术都没有做好。
结果,使他的脊椎骨出现了弯曲、驼背,使他的左腿短了一厘米。
在以后的年月里,粱思成的鞋子都是专门定做的。
梁思成先生颇有毅力,尽管在有这样严重残疾的情况下,他依然坚持深入各地调查研究,为了测绘古代建筑,爬梁上柱,奋力攀高。
梁思成钟情天宁寺。
中华名人小故事(梁思成的建筑智慧)

中华名人小故事(梁思成的建筑智慧)
篇十:梁思成的建筑智慧
梁思成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师、建筑史学家和城市规划师,他为中国现代建筑事业的发展和传承作出了巨大贡献。
梁思成被誉为“西方城市规划引入中国的奠基人”,他的智慧和才华不仅打破了传统的束缚,也为中国的建筑界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机遇。
梁思成早年留学美国,他深入研究了西方建筑和城市规划的理念和技术。
他回国后,毅然选择了回到中国,为中国的建筑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曾参与设计和修复许多重要的建筑项目,如北京古建筑的修复和城市规划等,他的设计和规划成果得到了广泛好评。
梁思成提倡融合中西方建筑文化和设计理念,他大胆地尝试和运用新的构思和技术,以创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他的作品注重整体规划和细节设计的结合,注重人文关怀和环境保护。
梁思成的智慧在当代的建筑界依然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他的作品和理念为中国建筑师和规划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人故事:梁思成的故事
1944年夏,盟军在决定轰炸还处于日军占领下的重庆、南京等城市时,一位美军上校给建筑学家梁思成写了一封信,让他在一周内迅速标出哪些地方有古建筑物,以免误炸。
很快,上校便收到梁思成寄回的一张做出标记的地图。
令上校没想到的是,一道寄回的还有一封建言书,一张同样做了很多不轰炸标志的日本奈良地图。
上校大为不解,直到他看完了那封建言书。
在建言书中,梁思成恳求盟军在轰炸日本本土时,对日本的古都奈良网开一面,因为奈良有众多古建筑。
他写道:
“奈良古建筑跟我们各自国家的古建筑一样,绝不仅仅是某一个民族的,而是全人类文明结晶具体象形的保留。
我图上所标上的地方,保留着东方最古老的建筑,一旦炸毁,那是永远无法补救的,后代人谁也无法见到了,请为全人类,不要轰炸它们!”
在短短的时间内,精确地标出两个地图的不轰炸目标,特别是异国日本奈良的各个古建筑物的具体地理位置,如果不是平日烂熟于心,是绝不能做到的。
上校被梁思成深深打动了。
不久,日本有近200座城市遭到盟军的猛烈轰炸,城市建筑物被毁严重,有些几乎夷为平地,但奈良却毫发未损。
好几次,飞机飞到奈良上空,转转就飞走了。
30多年后,奈良因其完好保存的众多古代建筑,及其拥有全
日本十分之一的“国宝”级文物,而被宣布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
梁思成也因此被日本的有识之士誉为“古都的恩人”。
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梁思成当初决定写建言书时内心是何等的纠结。
他与当时的日本,除了有国恨,还有家仇——他有两个最亲的人死于日军侵略的炮火中,而这却是没有一个日本人知道的事实。
在“一·二八”事件的抗战中,梁思成的弟弟,国民革命军第19路军炮兵上校梁思忠不幸牺牲,年仅25岁。
梁思成的小舅子,林徽因的弟弟林恒,在1941年对日抗战中,作为空军的他,不幸被日军飞机击落身亡,年仅22岁。
林徽因曾因为弟弟的英年早逝,流尽了眼泪。
多年后,当梁思成、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应邀在日本演讲,当他提及自己的叔叔和舅舅都死于日军手中的这段往事时,台下一片寂静,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中。
这也是奈良人第一次知道他们的恩人,曾被他们这般深深伤害过。
在对人类共同文化遗产上的保护上,梁思成的意识是超前和人性的,其胸怀更是博大无私的。
正是这种博大无私,让他放下了国恨家仇,让奈良躲过一场灾难性的浩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