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合集下载

西安事变:中国现代历史的转型期

西安事变:中国现代历史的转型期

西安事变:中国现代历史的转型期西安事变是中国现代历史的重要事件之一,发生于1936年12月12日,是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两党联合抗日的转型期中的关键事件之一。

西安事变不仅对中国现代史的转型、国共合作以及日本侵华战争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也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政治生态环境极其复杂和摇摆不定的时期。

西安事变背景复杂。

1936年,日本侵华战争进入紧张局面,中国内部政治和谈判环境不断变化。

由于交通和通信的不发达,河南当时是中国地理战略的重要要地,各方势力相互较量,矛盾和利益纷杂。

张学良、杨虎城、李宗仁等各路军阀,与中央政府和日本军方均有交往。

同时,中共地下组织正在进行抗日斗争,也是一个活跃的因素。

西安事变最终的导火索是张学良在路上接到了国民政府的命令,让他解除指挥第三绥靖区。

当时的张学良是当时民族救亡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深感自己落入精神困境,心情煎熬。

上午九点半左右,张学良接到了中共地下组织的一位负责人的电话,告诉他:“你们斗争的矛头不是指向各位的,而是指向日本,我们同样是抗日救国的组织,请不要轻易让日寇得逞。

”张学良接到此电话后,他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立场。

此前,他曾向中国共产党寻求过合作,在抗日方面也与中央政府领导人进行过多次沟通。

当张接到中共来电后,他认为自己不但是东北军的领袖,也是中国的民族英雄。

从这个角度出发,他提出了“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呼吁。

随后,张学良和另外一个军阀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

他们带着蒋介石和宋子文前往西安,保卫他们不受停止合作的命令干扰。

事态发展到这一步,中共地下组织也加入了进来,为了支持张学良和杨虎城,中共地下组织下令,撤回在西北工作的所有党员,以保证张学良、杨虎城的安全。

西安事变让整个中国民族早已萎靡不振的抗战之旅重新燃起希望的火焰。

国共合作重启,整个民族要团结起来,共同面对日本出兵。

其后,西安事变带来的影响大大超出了当时的人们的认知。

首先,是日本军方惊慌失措。

尽管事态后来平息,日本侵华的目标依然未变,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事件削弱了他们的信心。

西安事变的意义

西安事变的意义

西安事变的意义问题:答案: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它的发生及和平解决,基本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内战,开始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一致抗日的新阶段,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奠定了全民族抗战的基础,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

它是中国社会矛盾变化的转折点,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国提前与日本进入战争状态。

是中国由内战到抗战的转折点,是中国由分裂到统一的转折点,是中国社会政治由专制到逐步民主的转折点。

由这一系列转折,奠定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

同时,中国共产党获得了合法生存与喘息休整、壮大的机会,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的革命力量开辟了发展壮大的前景,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领导地位和核心地位。

【相关阅读】西安事变的影响及意义西安事变是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首先,张杨两将军发动事变是为了逼蒋抗日。

张学良第一次见到周恩来时就推荐:“根据我两年来的观察,蒋可能抗日,他错在先安内后攘外,你们在外面逼,我在里面劝,内外夹攻,定能扭转过来。

”当张杨起事时明确表示:“捉了(蒋)之后,只要他答应抗战,我们还拥护他作领袖。

”但是东北军、十七路军内部对如何处置蒋介石议论纷纷,统一内部思想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中共中央坚持和平解决。

中共中央得知西安事变的消息后,感到又突然又欣喜,接连召开会议研究。

在统一思想后,派周恩来等领导人前往西安谈判,一向坚持和平解决争端。

西安事变也教训了蒋介石。

成为阶下囚的蒋介石看到如内战再起,他难免不死于南京的狂轰滥炸,因而于17日下令何应钦停止对西安的讨伐。

事变的成功发动使他认识到人心向背,抗日的怒潮非几十万大军所能阻挡,不得不正视历史发展趋势,择善而从,答应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因而派宋氏兄妹同张学良、杨虎城、周恩来谈判,并当面向周恩来表示:由宋子文、宋美龄、张学良全权代表他与周恩来解决一切。

重温历史,铭记西安事变——纪念西安事变78周年演讲稿

重温历史,铭记西安事变——纪念西安事变78周年演讲稿

重温历史,铭记西安事变——纪念西安事变78周年演讲稿: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重温历史,铭记西安事变,纪念西安事变78周年。

这是一场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政治事件,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它不仅是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更是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和启示。

西安事变是从1935年12月12日开始的。

当时,中国与日本经济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与此同时,日本在中国不断地扩张势力,妄图侵占中国领土。

中国的抗日战争已经开始,但是由于内部政治纷争,对日抗战进展不顺利,这给日本人以可趁之机。

当时国共两党战争紧张,蒋介石意识到了自己对于抗日战争的不足之处,这使他决定到陕西慰问部队,并同中共领袖毛泽东商讨合作抗日问题。

但是,张学良和杨虎城率领的部队在西安将蒋介石软禁。

张学良向蒋介石提出了由国共合作、建立统一抗日的条件,史称“挟天子以令诸侯”。

在这个关键时刻,毛泽东派人到陕西协调,帮蒋介石与张学良和谈。

毛泽东指导周恩来起草了《西安事变总结》,保证了蒋介石对“停止内战,联合抗日”这个条件的接受。

最终,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这仅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而且也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颁布了《西安挽回》宣言,宣布停止国共内战,联合抗日。

这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的开始,开创了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民族统一战线,也打下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中国人需要的是团结一致,抗击外敌,推翻自己内部的封建势力,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发展。

西安事变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我们需要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当我们走进博物馆,看到那些历史文物时,我们不仅可以摸到他们的质地和硬度,还可以感受到那一段历史的厚重和沉甸甸的力量。

西安事变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并推进民族团结,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宝贵的历史瑰宝。

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需要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携手并肩,勇敢地面对扩张主义和霸权主义的挑战,共同推进我们国家的繁荣和发展。

西安事变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启示

西安事变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启示

西安事变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启示西安事变,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次具有重要影响的事件,也是当时中共党内决策的一次重要转折点。

该事件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远远不止于此,更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为我们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 西安事变的背景和经过西安事变发生在1936年12月,当时,国共两党已经停战了3年,但没有停止各自的内战。

当时,蒋介石担心国共军队战斗力下降,所以他想到了舒展事变:分裂红军,深挖共产党。

结果,他的这些有关策略无法实施,因为发动这些事变的当局都已不在行动,舒展事变也就进入了僵局。

另外一个原因是,当时的蒋介石也不顾国内国际形势,开展一系列非常保守的措施。

这些措施引起了国内重要部分有识之士和国外先进人士的批评,加剧了国共两党历史上的矛盾。

蒋介石不断地加紧对中共领导人进行打压和迫害,这样的做法引起了国民党内部的异议和反对,使得一些有识之士和政治家怀疑蒋介石的国共党内矛盾,希望寻找某些办法来缓解这种矛盾,推动国民党和共产党走上了合作之路。

于是,中共领导人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合作倡议,例如国共合作、团结和谈判。

他希望在国共合作的基础上实现反日统一战线,并推动全国人民在“民族团结的旗帜下,同心同德,共同奋斗”。

这些想法引起了一部分国民党内部的反对,因为他们不相信中共人民和士兵的爱国情感。

另一方面,另一些国民党人士也认为毛泽东的想法过于激进和革命。

但是,毛泽东坚持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合作是能够成功的。

1936年,毛泽东到达西安,蒋介石派出一个由张学良和虞沪被迫接见毛泽东的行动小组,并在其过程中把他扣了起来。

由于这一行动采取的做法非常不妥,不但引起了共产党内部非议,而且引起了广大民众和军队的不满。

这个时候,张学良的采取决心,决定把囚禁毛泽东的事情公之于众。

当时的士兵们想出了一种家运易,用管弦乐曲替代114.5所样本资料,毛泽东自弹《东方红》作为报答。

这样的行动迅速地获得了全国人民的支持。

二. 西安事变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西安事变不仅仅是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更是对中国历史的长远影响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中国抗战史的一个转折点11级注会4班凌太远摘要:西安事变是中国社会矛盾的转折点,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标志,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由国共两党代表的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日本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关键词:社会矛盾的转变,抗日战争,主要矛盾的转变,国共停止内战,第一次国共合作,统一战线。

综述: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以其特殊的地位和意义载入史册。

无论就其直接作用还是间接作用,宏观作用还是微观作用,突变作用还是渐变作用,都将超出事变本身,超出发动者及时人所料;无论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无论是当时人还是后来者,都承认其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突出作用和历史地位。

毛泽东称其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周恩来称之为“停止内战发动抗战的一个历史上的转变关键”,蒋介石谓之曰“中国五千年历史绝续之所关”、“转祸为福之道也”。

总起来说,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转折点,是中国社会矛盾变化的转折点,是内战到抗战的转折点,是中国由分裂到统一的转折点,是中国社会政治由专制到逐步民主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由非法到合法的转折点。

这一系列转折,奠定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拉开了中华民族解放和振兴的序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领导地位。

一、西安事变是中国社会矛盾的转折点,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标志,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由国共两党代表的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日本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中原大战结束后,以国共两党为代表的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种矛盾集中表现为“围剿”与反“围剿”的战争。

这一矛盾,到西安事变前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执掌全国政权的国民党理应率领全国人民奋起抗日,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

但由于他们反共反人民的本性,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推行“安内攘外”的反动方针,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采取不抵抗的政策。

国民党蒋介石的这一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中国共产党则成为全国人民反对蒋介石投降卖国政策的代表。

《西安事变》电影观后感

《西安事变》电影观后感

三一文库()〔《西安事变》电影观后感〕西安事变是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西安事变》观后感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篇一:这个星期天,我观看了一部电影《西安事变》。

它讲述了西安事变这一爱国运动的起因,经过、结果,让我更加的了解了当时中国的局势。

西安事变的起因就是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夜,一声巨响,南满铁路柳条湖一小段铁轨被炸,打破了东北大地的宁静,原来是日本侵略有预谋制造的,但他们的目的却是侵略东北,他们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了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

九一八事变爆发了,而这件事变的真相在战后才被揭开。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的想法是借用日本人的刀杀掉共产党。

只是出于这一目的,他采取了不抵抗政策,他密电给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不予抵抗,力避冲突,”只有四个多月,东北一百多平米的锦绣河山,全部沦于敌手,但是当时中国还有局部的抗战力量。

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起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东北沦陷以后,日本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1932年,日本扶植早已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博仪,在长春建立起伪满洲国傀儡政权,从此在日寇的铁蹄下,东北三千万同胞过着耻辱的亡国奴生活。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又出现了西安事变。

日军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魔爪伸向华北,在中华民族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国民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停止向红军进攻,并亲临西安督促张学良、杨虎城进攻陕北的红军。

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1936年12月12日,伟大的爱国者张学良,杨虎城联合行动,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

他们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西安事变后,西安局势极为动荡。

张学良与西安事变:中国历史的关键时刻

张学良与西安事变:中国历史的关键时刻

张学良与西安事变:中国历史的关键时刻西安事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事件,而张学良作为该事件的重要参与者之一,对于中国的历史走向和张学良自身的影响也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本文将从张学良个人的经历和西安事变的影响两个方面,探讨这一时刻的重要性。

首先,回顾张学良的经历可发现,他是一位具有深厚军事才能的军事家。

曾多次在国共内战中领导国民党军队取得重要战果,而他所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在抵御日军进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尽管张学良是国民党内的重要领导人物,但他与蒋介石在军事战略和政治理念上的分歧逐渐加深。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西安事变的发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节点。

事变发生时,张学良选择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并希望通过这次事变来改变国民党的政策。

他迫使蒋介石与他进行了会谈,并通过与共产党合作的方式,提出了多项改革建议。

西安事变不仅是张学良个人政治抉择的转折点,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事变的发生使得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达成了临时的合作。

事实上,这次临时的合作为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建立了临时的统一战线奠定了基础,对推动抗日战争胜利和中国革命的胜利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也促使了广大民众对军阀主义和专制独裁的不满,为中国政治体制的改革开创了新的局面。

尽管西安事变带来了重要的历史影响,但也不能忽视其中的复杂性和问题。

事变后,张学良被软禁,并生活在政治舆论的阴影下。

他所提出的改革建议也并未获得国民党的积极响应,反而加深了共产党和国民党之间的矛盾。

因此,尽管此次事变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带来了困境。

总的来说,张学良与西安事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关键时刻。

事变的发生不仅反映了张学良个人政治抉择的重要性,也体现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纷争。

尽管此事变带来了一些机遇,但也给中国的政治体制和国内政治环境带来了新的挑战。

通过深入研究和思考西安事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和张学良的政治角色,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历史教训,推动中国的发展和进步。

西安事变:历史的转折点

西安事变:历史的转折点

西安事变:历史的转折点作者:沈祖炜来源:《世纪》2017年第01期1936年12月12日,东北军和西北军的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变,蒋介石在西安华清池被拘,史称西安事变。

事变发生之前的中国局势可谓异常复杂,历史走向并不清晰。

日本军国主义正加紧侵华步伐,民族危亡迫在眉睫。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全境沦陷,继而热河被占、察哈尔被控。

接着日本又谋划扶持傀儡,以“自治”为名,蚕食华北。

1935年一二·九运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北平学生奋起抗争,反对南京政府的不抵抗主义,呼吁抗日救国。

而此时的蒋介石却抱守“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加紧“围剿”中国工农红军。

1936年刚刚平息了粤系、桂系地方军阀反蒋举动的蒋介石,又调集30万兵力,欲对抵达陕西不久的红军发起大“围剿”。

此时的红军自从南方的各根据地突围,经过艰苦卓绝的万里长征,先后抵达陕北,实现了战略转移。

然而红军立足未稳,东突西进均未见成效,打通新疆的计划因西路军惨遭马家军的围歼而失败。

争取苏联支援也受到交通、地理等条件的严重限制。

中共处境仍然十分险恶,就战力而言,抵达陕北的老红军加上新增战士,红军战斗部队仅有三万余人。

按蒋介石的部署,此时驻于陕西的西北军和东北军,兵锋所指就是这支红军队伍。

但是,向来兵战重士气,面对红军“中国人不打中国人”“调转枪口一致对外”的主张,虽有蒋介石的一再催促与督战,屡遭“剿共”挫折的东北军与西北军的将士不能不心有余悸,他们宁可洒血抗日疆场,也不想再干兄弟阋于墙的傻事。

西安事变的当事人张杨二人,曾多次劝说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可是蒋介石却油盐不进,一意孤行。

张学良还曾去洛阳蒋介石行辕哭谏,却被蒋严厉训斥。

确实,张学良自东北沦陷,一直背负“不抵抗将军”的骂名,何尝不指望在抗日的战场上得到雪洗。

蒋介石的性格极为自负,他觉得张学良少不更事,只需严加督策,就会听命于他。

于是他只带了少量扈从,直飞西安,以为凭自己的“领袖”威望和个人魅力就可让张杨就范,就可以发起对红军的最后“围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安事变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1996年杨瀚生起在台湾为祖父杨虎城平反的念头,并在2005年付诸行动,他的作为虽然掀起舆论热潮,甚至引起时任国民党主席马英九的注意,但终究没有下文。

笔者曾在台北国民党党史馆采访馆长邵铭煌,他提到杨瀚还专门与他讨论过这个问题。

邵铭煌的立场是: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会认定将领杀死领袖随从,并将领袖扣押的行为是合法的,让国民党为杨虎城在西安事变的行动平反,根本不可能。

邵铭煌的态度,决定了国民党短期内不可能为杨虎城和西安事变平反。

这显示出国共两党对西安事变的立场差异。

在中共的评价体系中,杨虎城和张学良是民族英雄,但国民党并不作如是判定,张、杨此后被软禁或暗杀的结局,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两蒋统治时期,国民党党史一直都刻意回避那一段历史。

杨瀚此番并不顾及国民党的尴尬,要为自己祖父和西安事变“平反昭雪”,和国共开始第三次握手有关。

而邵铭煌对笔者表示,可以为杨虎城被非法杀害道歉,但不能平反,因为平反涉及对西安事变的评价问题。

国民党对西安事变持批判态度,这种评价迄今没有变过。

发生在七十多年前的西安事变,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它虽然促成了国共的第二次合作,但这种合作并不长久。

抗日战争胜利后,内战爆发,历史的主流开始从国民党手中滑向共产党。

西安事变促成了这次转折,至今,它仍是国民党心中无法抹平的伤痛。

随着国共两党自2005年始出现和解迹象,中共对西安事变的纪念也发生微妙变化。

1996年西安事变60周年之际,江泽民总书记发表讲话;而在2006年,只是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纪念西安事变70周年座谈会上发言。

纪念规模明显降低。

随着相关档案的陆续公开,中国大陆学界对西安事变的研究也有了很多新的进展,我们需要超越被意识形态与党派利益遮蔽的新视角。

为此,笔者采访了杨奎松教授。

他的著作《西安事变新探》被国内外学界认为是该研究领域的扛鼎之作。

宋子文不可能陷害杨虎城韩福东:杨虎城的孙子杨瀚要国民党为他祖父平反,国民党党史馆提出两个问题,出国的杨虎城当时为何回国,被拘禁起来?1949年是谁下令杀害杨虎城?现在大陆方面关于西安事变的研究,对此有无新的发现?有没有证据表明,杨虎城被杀害是蒋介石下令?按常理来推,保密局自行决定和蒋介石下令两种可能性都存在。

杨奎松:目前没有更新的证据,解释基本上和过去差不太多。

沈醉的回忆录实际也提到了,没有上级的手谕,他提到这件事情可能和毛人凤这些人有关,但具体由谁下令,他也不清楚。

韩福东:杨虎城抗战后为何回国?杨瀚在《杨虎城大传》里提到,米暂沉(曾任杨虎城秘书)后人米鹤都那有宋子文让杨虎城回国的电报。

杨瀚认为是国民党引诱杨虎城回来的。

但国民党党史馆馆长邵铭煌对电报的真实性怀疑,因为宋子文在西安事变后对张、杨都是比较保护的。

杨奎松:宋子文对张肯定是比较保护的,对杨没有这样一个承诺。

我觉得,有电报没电报和阴谋都没有太大关系。

蒋通过什么方式希望杨虎城回国,也是可能的,但是和宋子文的阴谋没有什么关系。

因为根据对宋子文的研究,从来没有发现他在这方面跟蒋串通一气,要害杨虎城。

这是不可能的。

韩福东:按以往的说法,杨虎城为何回国?杨奎松:以往的说法是,他自己回来的。

抗战全面爆发了,他自己要回来抗日。

实际他是公开回来的,回来后被拘禁了。

韩福东:国民党方面也很在意杨虎城在西安事变前与中共的关系问题。

流传的说法是,杨虎城最初想要入共产党,但中共没有同意。

1928年同意他入党时,他已经离开日本了。

但杨瀚说,实际情况是,他从日本回国后,收到准许他入党的函件了,但他那时向右转了,拒绝加入。

杨奎松:这个完全有可能,因为实际上他后来对共产党并不信任。

包括西安事变之前,中共跟张学良建立关系很容易,张自己很主动,但杨虎城在这些方面始终跟中共中央保持距离。

韩福东:可是,杨虎城的部下,包括他的夫人,有很多都是共产党员。

杨奎松:这种说法不准确。

他的部队里面有很多共产党员,但是那些共产党员,按照后来中共的正式说法,大都是脱党分子。

他们不是有组织的党员,不是渗透进去的,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共产党派进去的党员。

杨虎城的夫人也不是。

韩福东:杨虎城知道他们是脱党分子吗?杨奎松:他知道。

正是因为他知道,所以他愿意用他们,他认为这些人很能干。

东北军的作战能力不行韩福东:西安事变前,张学良、杨虎城和中共打过几次,都失败了。

杨奎松:那是1935年的事情(1936年西安事变前则不同,蒋刚刚取得了对红军在甘肃黄河沿岸作战的胜利,把红军主力逼到了甘北一隅)。

那时因为东北军作战接连失利,张学良又得知南京方面正在与中共秘密接触,他当然会想,你蒋介石能跟中共谈判,我为什么要牺牲东北军跟中共打仗?韩福东: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确实是跟作战失利有一定的关系?杨奎松:当然有一定的关系了。

他在1935年之前跟中共中央没什么关系,想加入共产党也是1936年6月的事情。

东北军当时的作战能力不行,完全不可能跟红军交手。

韩福东:蒋介石当时没有意识到东北军的作战能力问题吗?他为什么不调更强大一点的军队去剿共?杨奎松:蒋介石派张学良,是因为当时中共到陕北的红军只有几千人,蒋介石根本不重视,他那时的重心放在西南,因为西南是独立的。

他想把西南弄到手,变成他抗日的后方。

另外,因为中共的主力部队(五六万人)都在川康地区,所以当时他把重心放在那边。

没想到实际上中共中央在这边,而且利用这边靠近边境接通了跟苏联的关系,这是蒋介石没有想到的。

西安事变不可能是杨虎城主导韩福东:台湾学者多认为,在西安事变中,杨虎城比张学良强硬得多。

杨奎松:实际上两个人的态度差不多。

只是在12月25号最后放蒋的时候,要不要蒋写一个书面的承诺,双方才有分歧。

包括放蒋,杨虎城也是同意的。

要蒋的书面承诺是中共中央先提出来的。

中共中央提出来以后,杨虎城就觉得中共中央提的是对的,既然中共都这么坚持,就应该坚持。

韩福东:杨瀚认为,杨虎城在西安事变中起了主要作用。

另外,上世纪90年代,张学良在回答张之丙姐妹的访谈时说:“那西安事变……那可以说他是主角哇,不过名义是我,我是主角了。

当然由我负责任。

”根据你的研究,西安事变中杨、张他俩谁更主要一些呢?杨奎松:我觉得这个访谈不太准确,张之丙给张学良做的口述当中,很多问题提的都不太准确,记录也不准确。

这个很难相信的。

因为无论是从中共保存的双方接触交涉的档案资料看,还是从张学良自己五十年代写的回忆录看,这一点都很清楚。

肯定是张学良一直在主导这件事,杨虎城与中共的交涉一直十分谨慎,与中共结盟的时间也比张晚得多。

张学良1936年4月底就有与蒋撕破脸的想法了,中共的西北大联合计划就是建立在与张学良合作之上的,最初所有计划都没有提到杨虎城和十七路军。

当然,就后来西安事变的具体方法而言,确是杨虎城出了一个主意,主张利用蒋来西安视察,把蒋捉起来,这也有档案可以作证明。

韩福东:是杨虎城先起意发动西安事变的?杨奎松:张学良当时觉得,已经无法劝蒋停止剿共了,杨虎城说还是有可能的:你如果是真心干的话,就趁蒋介石来的时候把他捉起来。

不过,在这之前,张学良跟中共在4月下旬就已经谈得很清楚了。

他要反蒋,无非就是时间问题,他想等半年。

半年之内他准备一些工作,等苏联的态度。

红军当时在陕北有1万多人,东北军有十几万。

这才是后来会发生西安事变最主要的前提。

张学良想联合苏联韩福东:苏联在西安事变中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发动之前苏联介入了吗?杨奎松:没有。

苏联对张学良不信任,因为1927年在北京抄苏联大使馆、杀李大钊,是张学良父亲干的。

1929年在东北抄苏联领事馆、收中东铁路,是张学良干的。

而且,在中国当时的情况下,苏联重视的是谁能够领导中国抗日,这只能是蒋介石,靠张学良的部队是绝对不行的。

因此他们坚持共产党要跟蒋介石去谈判。

韩福东:张学良想加入共产党未获批准,主要也是苏联的一个决定。

杨奎松:那当然了。

韩福东:张学良为什么发起西安事变?除了不想内战,想抗日外,有没有其他原因?杨奎松:主要是跟中共中央的关系问题。

因为他发动事变前的1936年11月,中共接取苏联援助武器装备的宁夏战役刚刚失利,损失很大,处在非常危险的状态。

当时红军三个方面军已会合在甘肃北部,但国民党中央军也围追堵截过来,把红军逼到很小的一块地方,已无法继续再生存了,中共中央只好决定再来一次长征,突破包围圈后想办法进山西、河南、陕西,经过一年左右再转回来。

张学良跟中共中央已经密谋合作了很长时间,想要通过中共联合苏联。

如果中共走了,张学良的这个计划也就彻底泡汤了。

韩福东:张学良要联合苏联的目的是什么呢?杨奎松:当然是要抗日,东北军拖家带口、离乡背井,跑到西北来能呆多久,整个东北人都想回东北啊。

但靠蒋介石能打回东北吗?这一点张学良非常明白,蒋介石自己也讲得很明白,东北问题不是靠中国自己能解决的。

张学良当时要想回东北,唯一可以指望的,只有苏联。

因此,发动西安事变不是张学良单纯地想要逼蒋抗日的问题,最直接刺激他的原因是红军要走,他必须要把中共中央和红军留下来。

因为张学良抗日必须要联苏,而联苏他除了找中共,别无他途。

如果红军自己跑掉了,回不来,或者蒋介石把共产党消灭了,他也就没有联苏的希望了。

另外,张学良这些人真的会天真到以为只要把蒋扣起来,用枪指着蒋介石的脑袋,蒋介石就会答应他的条件吗?不可能吧。

张学良扣蒋实际上就已经做好了和蒋彻底翻脸的准备了。

他事变当天在给中共中央的第一封电报里第一句话讲的就是:“蒋介石反革命面目已毕现”。

以后他在给毛泽东去电要求知道苏联政府的态度时,问的也是苏联对他的“一二一二革命”(即西安事变)有何意见。

由此可知,张学良发动事变时其实就表明了站到中共和苏联一边,参加“革命”了。

这已经超出打回东北老家去的目标了。

西安事变前,蒋介石抗日是肯定的韩福东:之前流传一种说法,认为张学良放弃东北不抵抗,是蒋介石下的令。

但现在史学界已经把这个案子给翻过来了。

杨奎松:张学良自己就否定了。

指挥当然是他自己指挥的,蒋介石当时没有什么专门的密令。

但是问题不在这,问题在于当时的情况下,无论张学良还是蒋介石,在这个事件之前,都讲过类似的话:不能够抵抗,不能够挑动跟日本之间的冲突。

因为你挑动的话,关东军马上就能够占领东北。

他们对冲突的结果都很清楚,所以内心都知道即使日本挑衅也一定不能够打,要通过外交手段来解决。

张和蒋在这点上是共同的,各种各样的文件电报在这之前就有。

韩福东:这是不是意味着,当日军真的对东北进行占领时,也不抵抗?杨奎松:这就要具体分析了。

张学良后来讲过,他当时的问题是没有想到日军会借着一个沈阳的局部冲突乘机大规模地占领整个东北,他开始认为是个局部事件。

东北这样的局部性事件多了。

包括前面发生的好几起事件,像万宝山事件、中村事件等,都是局部性的。

韩福东:但是等到东北军撤出东北,是不是基本上也没有放一枪?杨奎松:也不能那么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