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庐山东林寺夜怀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陶渊明与庐山

陶渊明与庐山

陶渊明与庐山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庐山,苍润高峻,溪径通幽。

大自然的造化孕育了它美如诗画般的意境。

这意境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感悟,见之于文,飨之于众。

东晋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位采庐山自然灵气于笔端,开中国田园诗先河的伟大诗人。

公元365年陶渊明诞生于庐山脚下一没落的官宦家庭。

虽然陶渊明曾祖陶侃也曾权倾朝野,显赫一时,但历经晋末动乱、官场倾轧,到陶渊明父亲陶逸时,已是家境日衰。

少年陶渊明颇为不幸,八九岁时,父亲因病离他而去,后来诗人在“自祭文”中说:“自余为人,逢运之贫,箪瓢屡罄,絺络冬陈。

”表明了少时缺衣少粮的困苦窘状。

不过,曾官至太守的父亲,其仁德慈爱,虚止恬淡,身涉仕途,得官不喜,失官不恼,心胸豁达的生活态度,在陶渊明幼小的心灵中,已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青年时代的陶渊明也曾怀“大济苍生”之志,后来陶渊明虽也五进仕门,却都因“有志不获聘”,自己又难以曲意奉迎,而挂印归隐。

壮志难酬的陶渊明,并不因仕途不畅而愁眉不展。

官场的几次出入,使陶渊明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充满污浊和诈伪的官场,与自己淳真的禀性不可相融。

“云无意而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陶渊明,一直眷恋着庐山的奇峰异水。

数离仕门,均择庐山而隐。

待41岁彭泽令任上,因“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向乡里小儿”,坚辞不出,终隐庐山。

陶渊明初隐“上京”,即现在星子县白麓乡的玉京山鹿磨盘岭附近。

这里背依庐山,面向鄱阳湖。

既可赏群峰嵯峨,又能观平湖浩渺,有良田可劳作,通舟楫之便利。

诗人卸去官场的厌倦,“六载去还归”,面对阔别多日的故乡,和爱妻把酒、儿女绕膝的动人情景,感慨万分。

一首《归去来兮辞》坦露回家的温馨。

始见香炉峰中始见二字的表达效果

始见香炉峰中始见二字的表达效果

“始见”二字轻轻点染,含蓄地描摹出诗人历经千辛抬头望见庐山即在眼前时的惊喜,与前面“未逢”“名山”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香炉峰在诗人心中非同寻常的地位。

知识拓展:晚泊浔阳望庐山孟浩然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①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②近,日暮空闻钟。

[注]①远公:东晋高僧慧远,曾在庐山隐居修行。

②东林精舍:高僧慧远在庐山隐居修行时,当时的刺史桓伊为他修建的一座禅舍,是当时及后代的隐居者们神往的胜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首联不精雕细刻个别景物,却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

B.一、二联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香炉峰的挺拔秀丽、不同凡响。

C.夕阳斜照中隐约传来佛寺的悠扬钟声,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情怀。

D.诗人仰慕远公,而现在泊舟浔阳,却只闻钟声,难觅高人踪影。

(2)通读全诗,分析诗歌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

答案:(1)C(2)①诗人初见香炉峰的愉悦欣喜之情;②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倾慕;③不见高人,只闻晚钟的怅然。

译文:经过了几千里江上扬帆,竟然都没遇到一座名山。

当我在浔阳城外泊了船,才看到香炉峰非同一般。

我曾读过慧远公的小传,其尘外之踪永使我怀念。

东林精舍虽然近在眼前,却徒然听到传来的钟声。

赏析:这首《晚泊浔阳望庐山》,一开篇便是“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淡笔轻轻挥洒,勾勒出一片宽广的大自然,不精雕细刻个别景物,却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

我们仿佛看到诗人的轻舟,掠过千里烟波江上的无数青山。

诗的起势高远。

而且“名山都未逢”,又将诗人对于名山的热烈向往之情充分地抒写出来了。

接着,“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只以“始见”二字轻轻点染,就描摹出诗人举头见到庐山在眼前突兀而起的惊喜神态。

这四句如行云流水,一气直下,以空灵之笔叙事;感情却从“都未逢”、“始见”等平淡字眼含蓄地透露。

上半首是从眼中所见直写“望”庐山之意,下半首则是从意中所想透出“望”字神情。

【庐山的诗句】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庐山的诗句】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庐山的诗句】原文注释、翻译赏析关于庐山的诗句11. 劲风湮细雨。

——《秀甲东南》2. 除邓天台后,平流莫可群。

——《瀑布》3. 庐山正南面,瀑布古来闻。

——《瀑布》4. 黑岩藏昼电,紫雾泛朝暾。

——《庐山》5. 飘零委何处,乃落匡庐山。

——《庐山桂》6. 庐山去咸阳,道里三四千。

——《庐山桂》7. 索落庐山夜,风雪宿东林。

——《宿东林寺》8. 腰悬竹使符,心与庐山缁。

——《郡内闲居》9. 已知归白阁,山远晚晴看。

——《寄白阁默公》10. 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

——《别东林寺僧》11. 庐山两道士,各在一峰居。

——《寄黄刘二尊师》12. 阮籍推名饮,清风坐竹林。

——《听郑五愔弹琴》13. 庐山逢若士,思欲化黄金。

——《升天行贻卢六健》14. 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

——《江行无题一百首》15. 花映新林岸,云开瀑布泉。

——《江上送客游庐山》关于庐山的诗句21、寒空五老雪,斜月九江云。

钟声知何处?苍苍树里闻。

2、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3、五老峰巅望,天涯在目前。

湘潭浮夜雨,巴蜀暝寒烟。

4、炉峰松淅沥,湓浦柳参差。

日色连湖白,钟声拂浪迟。

5、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

6、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7、庐山正南面,瀑布古来闻。

8、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9、控压浔阳景,崔嵬古及今。

势雄超地表,翠盛接天心。

10、秀作神仙宅,灵为风雨根。

馀阴铺楚甸,一柱表吴门。

11、庐山山高高几重,山雨山烟浓复浓。

12、此生初饮庐山水,他日徒参雪窦禅。

13、自从庐阜泻双练,至今银湾岐两支。

14、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15、石楼霞耀壁,猿树鹤分枝。

细径萦岩末,高窗见海涯。

16、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7、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空中乱潈射,左右洗青壁。

18、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

19、身出草堂心不出,庐山未来动移文。

20、晚来风信好,并发上江船。

《浔阳三题·东林寺白莲》白居易唐诗赏析

《浔阳三题·东林寺白莲》白居易唐诗赏析

《浔阳三题·东林寺白莲》白居易唐诗赏析【作品介绍】《浔阳三题东林寺白莲》的作者是白居易,被选入《全唐诗》的第424卷第58首。

【原文】浔阳三题东林寺白莲作者:唐白居易东林北塘水,湛湛见底清。

中生白芙蓉,菡萏三百茎。

白日发光彩,清飙散芳馨。

泄香银囊破,泻露玉盘倾。

我惭尘垢眼,见此琼瑶英。

乃知红莲花,虚得清净名。

夏萼敷未歇,秋房结才成。

夜深众僧寝,独起绕池行。

欲收一颗子,寄向长安城。

但恐出山去,人间种不生。

【注释】①东林寺:在庐山。

寺有白莲,晋慧远等十八人结成白莲社。

见《莲社高贤传》。

②清飘:清风。

③银囊:指花房。

④玉盘:指莲叶。

⑤垢:全诗校:一作埃。

⑥敷:开。

⑦房:全诗校:一作芳。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后人称白香山、白傅、白太傅,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

是唐代的杰出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对白居易称诗魔、诗王、诗豪、诗史等,日本学界则称白居易为诗神。

其实,在唐代对白居易的称呼是诗仙之称,请看唐宣宗的诗: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

在此期间,他关心朝政,屡屡上书言事,并写了不少讽谕诗,要求革除弊政,因而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

此后他历任忠州、杭州、苏州等地刺史。

官终刑部尚书。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意思-赏析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意思-赏析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意思|赏析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四万一作:一万)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度通:渡)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译文海外来客们谈起瀛洲,烟波渺茫实在难以寻求。

越中来人说起天姥山,在云雾忽明忽暗间有人可以看见。

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

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

天台山虽高四万八千丈,面对着它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

镜湖上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伴随我到了剡溪。

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

我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

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半空中传来天鸡报晓的叫声。

无数山岩重叠,道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天色已经晚了。

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森林战栗,使山峰惊颤。

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

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

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

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

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

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

仙人们成群结队密密如麻。

忽然魂魄惊动,我猛然惊醒,不禁长声叹息。

孟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原文翻译及赏析

孟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原文翻译及赏析

孟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原文翻译及赏析孟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原文翻译及赏析孟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晚泊浔阳望庐山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

译文:经过了几千里江上扬帆,竟然都没遇到一座名山。

当我在浔阳城外泊了船,才看到香炉峰非同一般。

我曾读过慧远公的小传,其尘外之踪永使我怀念。

东林精舍虽然近在眼前,却徒然听到传来的钟声。

注释:得阳:江州治所,今江西省九江市。

挂席:张帆。

郭:外城。

远公传:梁代·释慧皎《高僧传》有东晋东林寺慧远法师的传记。

尘外踪:谢灵运《田南村园激流植授》:“唯开蒋生径,永怀求羊踪。

”东林精舍:即东林寺,在庐山峪岭以北。

精舍,僧人所居。

赏析:这首《晚泊浔阳望庐山》,一开篇便是“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淡笔轻轻挥洒,勾勒出一片宽广的大自然,不精雕细刻个别景物,却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

我们仿佛看到诗人的轻舟,掠过千里烟波江上的无数青山。

诗的起势高远。

而且“名山都未逢”,又将诗人对于名山的热烈向往之情充分地抒写出来了。

接着,“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只以“始见”二字轻轻点染,就描摹出诗人举头见到庐山在眼前突兀而起的惊喜神态。

这四句如行云流水,一气直下,以空灵之笔叙事;感情却从“都未逢”、“始见”等平淡字眼含蓄地透露。

上半首是从眼中所见直写“望”庐山之意,下半首则是从意中所想透出“望”字神情。

面对着香炉峰上烟云缭绕,诗人的思绪也随之飘忽。

他想起了曾经在香炉峰麓建造“东林精舍”,带领徒众“同修净业”的高僧慧远。

他读过慧远的传记,深深地倾慕与怀念这位高僧弃绝尘俗的幽踪。

此刻,东林精舍就在眼前,而远公早作了古人,诗人因此而感到惆怅和感伤。

诗的末尾,写夕照中从东林寺传来一阵悠扬的钟声。

把诗人惆怅、怀念的感情抒写得更为深远。

山寺都是朝暮鸣钟,“日暮”是“闻钟”的时间,“闻钟”又渲染了“日暮”的气氛。

日暮闻钟,带给人忧郁感和神秘感。

东林寺酬韦丹刺史的译文

东林寺酬韦丹刺史的译文

东林寺酬韦丹刺史的译文
东林寺,位于湖北省恩施市,历史悠久,酬侯韦丹刺史更是那里的守护神。

这首诗歌出自他手笔,是对当地寺庙的热爱和对它良好景象的缅怀。

酬侯韦丹刺史写了一首浅绿的山谷深处,映衬出他内心深处为东林寺留下的深情。

诗人描写了一幅山水画卷,把洞庭湖的美景一笔勾勒出来。

湖水温和地流淌,湖面时而潋滟,时而波光粼粼,似乎在小鹤唳唳地讲着什么。

山海景色,出那婆娑的禅意,充满淡淡的妙香。

韦丹刺史把东林寺描绘得栩栩如生,其实,这里不仅仅有风景,更有众多的历史故事。

可以说,这里建立了一个深厚的文化底蕴,醇厚的传统情怀也留存于此。

酬侯韦丹刺史用深情的诗词来抒发自己对这里的钟爱之情,诸如:“寺形象结秋色,亭楼内坐禅意”,“谷岸处有素香,湖上处有碧落”,都在描绘出东林寺美丽的景色,又把传说中流传至今的历史故事活灵活现地呈现了出来。

韦丹刺史的这首诗词,不仅为东林寺备受赞赏,他也因此得到了官方的封赠,成为“昏睡之中的英雄”。

至今,东林寺依然传奇般的存在着,残存的古建筑与参拜的人们组成一派热闹的气氛,仿佛让时间回到了过去。

酬侯韦丹刺史的这首诗歌,不仅诠释了他对东林寺的热爱,更是记录了这座古寺的历史,唤起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深情怀念,使东林寺一直长盛不衰。

- 1 -。

古诗六月十四日宿东林寺翻译赏析

古诗六月十四日宿东林寺翻译赏析

古诗六月十四日宿东林寺翻译赏析《六月十四日宿东林寺》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陆游。

其古诗全文如下:看尽江湖千万峰,不嫌云梦芥吾胸。

戏招西塞山前月,来听东林寺里钟。

远客岂知今再到,老僧能记昔相逢。

虚窗熟睡谁惊觉,野碓无人夜自舂。

【注释】①1178年(宋孝宗淳熙五年)六月十四日陆游路过九江宿于庐山东林寺。

东林寺,庐山著名古刹,晋高僧慧远所建,自唐代开元以来,是诗人墨客歌咏题名处所。

②芥:芥蒂,比喻心中的嫌隙或不快。

③西塞山:在湖北省大冶县东,山临长江,是古代水战的要塞。

④今再到:陆游曾于1171年(干道七年)入蜀中途来东林寺游览。

⑤虚窗:敞开窗。

野碓(duì),碓是舂米用具,用柱子架起木杠,杠的一端装置一块圆石,以足连续踏木杠的另一端,石连续起落,可以舂米,故舂米有连续的声响。

野碓,山野间的水碓。

【鉴赏】这是作者夜宿庐山东林寺的纪游诗。

首联借用司马相如《子虚赋》:“吞云梦者八九于其胸中,曾不芥蒂。

”云梦,原为古泽名,后泛指古楚国楚王游猎区,有传说的世俗故事。

这二句说,看见江湖的万千峰,不因为庐山云雾缭绕和梦幻传说而介意,对山水他都喜爱。

颔联中诗人忽发奇思:把西塞山的月亮召来听这东林寺的钟声。

陆游《入蜀记》曾写西塞山“空江万顷,月如紫金盘,自水中涌出”。

可见西塞山前月给他的印象很深。

西塞山是古战场,东林寺的钟声是佛门祈求人间福祉与和平的声音,这个意象蕴涵着深刻的感悟。

颈联说人生无定,诗人不曾预料自己会重来借宿,寺里的老和尚也不记得诗人曾来过。

尾联说:正是入暑的六月天,敞开窗户熟睡,是什么声音把诗人从睡觉中惊醒,原来是山野间的水碓,那自然的流水推动石碓而发出连续的响声。

这其中的涵蕴之意,值得慢慢领会。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庐山东林寺夜怀翻译赏析
《庐山东林寺夜怀》作者为唐朝诗人李白。

其古诗全文如下:
我寻青莲宇,独往谢城阙。

霜清东林钟,水白虎溪月。

天香生虚空,天乐鸣不歇。

宴坐寂不动,大千入毫发。

湛然冥真心,旷劫断出没。

【前言】《庐山东林寺夜怀》是一首五言律诗,是诗人李白晚年被判流放夜郎后游庐山时写的一首诗作,也是其一生中最后一次游庐山时所作。

诗中,李白借用佛教的概念,感叹他难以实现的理想。

【注释】⑴《江西通志》:东林寺,在庐山之麓,晋太元九年慧远建。

此山仪形九叠,峻竦天绝,而寺之所居,尤尽林壑之美。

背负炉峰,旁带瀑布,清流环阶,白云生栋,别营禅室,最居深静。

凡在瞻礼,神气为之清爽。

慎蒙《名山记》:庐山有东林寺,寺始于晋慧远法师。

谢灵运为凿池种莲。

师与隐者十八人同修净土社,缁素咸在,谓之莲社。

师送客至虎溪而止。

常与陶渊明、陆修静谈,不觉过溪,共笑而反。

今三门内,屋于桥上,水淹塞,去即虎溪。

傍稻田中,有莲数本,即莲池也。

出寺有大溪,度石桥,或云此为虎溪。

⑵陈子昂诗:“闻道白云居,窈窕青莲宇。

”杨齐贤曰:青莲宇,梵宫也。

⑶《楚辞章句》:“谢,去也。

”⑷《阿弥陀经》:彼佛国土,常作天乐。

⑸《维摩诘经》:舍利弗言:忆念我昔曾于林中,宴坐树下。

《释氏要览》:宴坐,又作燕坐。

燕,安也,安息貌也。

⑹李善《文选注》:大千者,谓一三千界,下至阿毗地狱上非想天,为一世界。

千世界为小千世界,千小世界为中
千世界。

千中世界为大千世界。

《法苑珠林》:须菩提答阿难曰:“我念一时入于三昧,此大千世界弘广若斯,置一毛端,往来旋转如陶家轮。

”⑺《南史》:帝问大僧正慧念曰:“见不可思议事不?”慧念答曰:“法身常住,湛然不动。

”《楞严经》: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

皆由不知常住真心。

⑻《韵会》:梵书以一世为一劫。

谢灵运《山居赋》:“析旷劫之微言,说象法之遗旨。

”【赏析】李白是道佛皆信的,哪家能给他提供精神庇护,他就往哪家靠。

在这首诗里李白说:“我寻青莲宇,独往谢城阙。

”“青莲宇”就是佛殿。

他晚年自号“青莲居士”,就是明白地宣布他同时奉信佛教。

他为了求得佛给予的精神慰藉,离开浔阳城,又来到庐山西麓的东林寺,夜宿于此,更表达了一番再也不参与政治,一心隐居的决心:“霜清东林钟,水白虎溪月。

”《维摩诘经》说,人生彼岸,常作“天乐”。

他十分向往:“天香生虚空,天乐呜不歇。

”佛经又说,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的舍利弗,回忆说他自己曾经于林中,安息地坐树下修炼。

“宴坐寂不动,大千入毫发。

”李白说,他也宴坐树下修炼,佛教中概念中的“大千世界”就进入了他的心身。

“湛然冥真心,旷劫断出没。

”此诗的“真心”也是个佛教术语。

《楞严经》说,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

佛教的“劫”说的是人的寿命的长短。

“旷劫”,李白借用佛教的概念,感叹难以实现他的社会理想的阻隔、疏薄的人生。

他这首诗,通篇浸润着佛教的观念,感慨自己对命运的悲观与无奈了。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