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与BIS监测ppt课件

合集下载

脑电双频指数(BIS)检测 ppt课件

脑电双频指数(BIS)检测  ppt课件

1
LEAD
3 2 1
2
IM PE D A N C E k
5 3 6
3
STATUS
PASS PASS PASS
B IS
M A IN MENU
SENSOR
OK
CHECK
Opens NRT
SPECTRA SETUP
RESUME
BIS
DISPLAY:
BIS SPECTRA
S M O O T H IN G :
伪迹的片段加以 识别并予以去除
3.对该指数进行 修饰,用以反应 在原始波形中被 抑制的EEG信号
的数量
2.BIS插件通过 结合与麻醉效果 相关的EEG特点 来计算双频指数
7
相比传统镇静评分系统,BIS更 A充分具利用优EE势G信息
与麻醉状态的镇静 睡眠有良好相关性
D可提供无创、 客观、持续的
意识水平监测
BIS LIMITS
B IS
M A IN MENU
M A IN
BIS HIGH
BIS LOW
MENU
LIM IT
LIM IT
0
PREVIOUS
MENU
Opens NRT
Opens submenu
SPECTRA SETUP
RESUME
BIS
DISPLAY:
BIS SPECTRA
S M O O T H IN G :
M A IN MENU
PREVIOUS MENU
SPECTRA: DSA
UPDATE RATE: 30 SEC.
FREQ RANGE: 15 Hz
PWR SCALE: .0625 - 4
B IS

脑电双频指数(BIS)检测 ppt课件

脑电双频指数(BIS)检测  ppt课件

M A IN MENU
SPECTRA SETUP
RESUME
BIS
DISPLAY:
BIS SPECTRA
SMOOTHING 15 SEC
W AVEFORM ON/OFF
EEG SCALE:
50 V / DIV
BIS
LIMITS
BIS
TRENDS
SENSOR
CHECK
BIS
RANGES
BIS
SETUP
B.将传感器的1号探头 贴额部鼻根上方5cm 4号探头贴一侧眉毛上方 3号探头贴在太阳穴处
操作 方法
D.分别按压4个 探头各5秒钟, 确保探头与皮肤
接触良好
C.按压传感器 探头的周围
确保已经黏牢
13
BIS传感器
传感器 XP
•EMG •Cardiac •New connector
Bovie (DSC-XP)
SPEED: 25
23
BIS 范围
NORMAL BIS RANGES
The follow ing BIS ranges have been show n to correlate w ith the follow ing endpoints:
80-90 Light /m oderate sedation 70-80 Arousable but m oderate to
16
BIS 显示选项
Select from CSA, DSA PIXEL or DSA SHADE Select from 2,5,10,30 or 60 SEC.
BIS DISPLAY Options
Select from 15 or 30 Hz

BIS与平衡麻醉PPT课件

BIS与平衡麻醉PPT课件

MAC与吸入麻醉

现代麻醉是以吸入麻醉开始的,MAC的出现 较好的解决了吸入麻醉的监测问题。
Prys-Roberts独特见解(1987)

疼痛是清醒状态下对伤害性刺激的感觉, 而麻醉是一种药物诱导的无意识状态,意 识一旦消失,病人就失去了对伤害性刺激 的感知且不能回忆,也就没有疼痛。意识 不存在的全麻的本质; 意识消失是阈值性(全或无)现象,故麻 醉不存在深度。

异丙酚可使意识消失,但无镇痛,控制 了麻醉的本质部分 芬太尼及其他镇痛药(如解热镇痛药) 可使疼痛减轻或消失,但基本不影响意 识状态,控制了麻醉的辅助部分

小结



麻醉深度的定义是随麻醉学的进步而发展的, 是随新型麻醉药物的出现而不断变化的。 在使用乙醚时, Guedel 所描述的临床征象与 麻醉深度相关,其麻醉深度的定义也很清楚。 现代麻醉实践中由于强效吸入麻醉药、麻醉性 镇痛药、肌松药和静脉麻醉药的使用,麻醉深 度的定义不可能简单、统一化。 Prys-Roberts 和 Kissin 强调伤害性刺激的类 型和消除反应的特异性药物分类,代表着适合 当代麻醉实践的麻醉深度概念。
麻醉性镇痛药

1803年 Serturrer 从阿片中分离出吗啡
芬太尼家族
麻醉学发展---肌松药的出现(里程碑)



肌松药(1935年King 从植物中分离 出箭毒,1942年用于临床) 改善了麻醉效果,避免了深麻醉,使 麻醉变得“更容易、更可控”; 成为现代复合麻醉的重要组成部分。
肌松药带来的问题

意识消失的阈值究竟是多少?


用何种手段来监测? 其标准是多少? 从临床角度讲,合适 的标准应该是术中无 感知,无知晓,术后 无回忆。这显然都是 对意识而言的,没包 括血流动力学的反应。

麻醉与BIS监测

麻醉与BIS监测

案例三:BIS监测在心脏手术麻醉中的应用
总结词
BIS监测在心脏手术麻醉中具有重要意义 ,能够降低心肌缺血的发生率,提高手 术安全性。
VS
详细描述
在心脏手术中,患者处于高应激状态,且 手术操作复杂、风险高。BIS监测的应用 能够实时监测患者的脑电活动,准确评估 麻醉深度,指导医生及时调整麻醉药物的 用量,保持适当的麻醉深度,从而降低心 肌缺血的发生率,提高手术安全性。同时 ,BIS监测还能够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状 态,预测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为预 防和治疗提供依据。
麻醉的禁忌症
对于某些特定疾病或状况的患者,麻醉可能存在相对禁忌症,如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呼吸 系统疾病等。
02
BIS监测基础知识
BIS监测的定义与原理
总结词
BIS监测是一种用于评估麻醉深度的技术,通过测量大脑电活动的变化来反映 麻醉状态。
详细描述
BIS监测基于脑电图(EEG)技术,通过分析大脑电活动的变化来评估麻醉深度。 通过特定的算法,BIS监测能够将EEG信号转化为一个数值,该数值在0-100之 间变化,用以表示麻醉状态。
BIS监测对麻醉深度的影响
01 BIS监测数值与麻醉深度呈负相关,即BIS数值较 低时表示患者处于较深的麻醉状态。
02 通过BIS监测,可以及时调整麻醉药物的用量和输 注速度,使患者处于适当的麻醉深度,确保手术 顺利进行。
02 BIS监测有助于避免因麻醉过深而导致呼吸抑制、 低血压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麻醉与BIS监测
目录
• 麻醉基础知识 • BIS监测基础知识 • 麻醉与BIS监测的关联 • 临床案例分析 • 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01
麻醉基础知识
麻醉的定义与历史

BIS监测(共33张PPT)

BIS监测(共33张PPT)

影响BIS值的因素
▪ 肌电图(EMG)干扰和神经肌肉阻滞剂 (NMB)
▪ 医疗仪器 ▪ 严重的临床情况 ▪ 异常脑电图(EEG)状态 ▪ 某些麻醉药和辅助用药
影响BIS值的因素
影响BIS值的因素
影响BIS值的因素
2003年美国FDA声明:使用BIS指导麻醉,可以降低成人患者在全麻和镇静过程中知晓的发生率。
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
6#53-:8▪5任意双一侧太频为阳镇穴谱静(状眼态分角水析平) 是定量EEG频率间的相位偶联(phase
—• 可—以95减%少c发主表o要于u麻全p醉球药l前i物n4位的g的剂)国量际,麻醉包期刊含上 了频率和振幅信息,相位偶联是非线性行
为的特征,因而双频谱分析能精确地控测和定量信号间线性 Barnett等于1971年提出了脑电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分析方法 和非线性变化,能更准确地反映麻醉深度变化。 #1到#4为斜向下粘贴,环绕四个探头周围按压,用力按压每个探头5秒钟
Barnett等于1971年提出了脑电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分析方法
原理
▪ BIS的运算法则是建立在对大量健康成年志愿者在不同 的麻醉药物浓度下及不同的临床关键点(如意识消失、 苏醒、气管插管等)的原始脑电数据的综合分析基础上。 研究表明,在丙泊酚、咪哒唑仑、七氟醚、异氟醚麻醉 下,BIS值与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镇静评分及语言 指令反应及血药浓度有高度相关性 。
非线性部分(包括位相和谐波),从而提高了EEG分析的完整性。
65-85
为镇静状态
• 可以减少主要麻醉药物的剂量
全身麻醉时,脑电图频率随麻醉加深或变浅呈顺序变化,与麻醉药浓度呈函数关系,因此能被用来反映麻醉深度。

麻醉与BIS监测

麻醉与BIS监测
02 预防并发症
BIS监测有助于及时发现患者的意识状态变化,预 防因麻醉过深或过浅导致的并发症,如术中知晓、 苏醒延迟等。
03 提高手术效率
通过BIS监测,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麻醉状态及时 调整手术进程,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率。
02
BIS监测的原理与技术
BIS监测的原理
脑电双频谱指数(BIS)是一种通过分析脑电信号 01 来评估麻醉状态和镇静水平的监测技术。
它通过测量脑电活动的不同频率成分,包括α、β、 02 θ和δ波,来计算出一个数值,该数值在0-100之
间,用以反映大脑的意识状态。
BIS值越高,表示大脑越清醒;BIS值越低,表示 03 大脑越接近无意识状态。
BIS监测的技术指标
01 BIS监测需要使用专门的脑电监测设备,通过在头 皮上粘贴电极来采集脑电信号。
缺点
BIS监测需要使用电极片和黏合剂,可能引起皮肤过敏等不良反应。此外,BIS监测结果可能受 到一些药物和生理因素的影响,需要结合其他监测指标综合评估患者的状态。
03
麻醉与BIS监测的临床应用
麻醉深度监测
01 监测麻醉深度
通过BIS监测,医生可以实时了解患者的麻醉深度, 从而更好地控制麻醉药物的用量,确保手术过程 中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重症监护、疼痛治疗等领域。
BIS监测在临床实践中的意义与价值
BIS监测能够为医生提供客观的 麻醉深度指标,避免主观判断 的误差,提高麻醉效果。
BIS监测能够帮助医生更好地了 解患者麻醉状态,及时发现并 处理异常情况,保障患者安全。
BIS监测的应用能够促进麻醉学 科的发展,提高医生的诊疗水 平和手术室的整体管理效率。
BIS监测与静脉麻醉药的选择
静脉麻醉药是另一种常用的麻醉药物,但不同静脉麻醉药对BIS值的影响也有所 不同。研究表明,使用BIS监测可以更准确地评估静脉麻醉药的效应,有助于减 少术中知晓和术后恢复时间。

麻醉监测之BIS监测

麻醉监测之BIS监测

原理
§ BIS的运算法则是建立在对大量健康成年志愿者在 不同的麻醉药物浓度下及不同的临床关键点(如意 识消失、苏醒、气管插管等)的原始脑电数据的综 合分析基础上。研究表明,在丙泊酚、咪哒唑仑、 七氟醚、异氟醚麻醉下,BIS值与目前临床上广泛 应用的镇静评分及语言指令反应及血药浓度有高度 相关性 。
室、ICU以及各种需要镇静监护的病人
§ 在美国有95%的手术室应用了BIS
§ 全世界有160个国家使用BIS
§ 全球已装机器>35000台
§ BIS文献资料超过2500篇
——95%发表于全球前4位的国际麻醉期刊上
Aspect
原理
§ 脑电波形显示出脑细胞群自发而有节律的电 活动,一般用波幅、频率和相位等特征来描 述。
影响BIS值的因素
§ 肌电图(EMG)干扰和神经肌肉阻滞剂 (NMB)
§ 医疗仪器 § 严重的临床情况 § 异常脑电图(EEG)状态 § 某些麻醉药和辅助用药
影响BIS值的因素
影响BIS值的因素
影响BIS值的因素
影响BIS值的因素
影响BIS值的因素
BIS值波动的处理
§ BIS值异常升高 § BIS值异常降低
§ 将δ波段的相位锁定,把能量从δ能量中减除,并表 示为0~30Hz波段双波谱密度的比率,最后得出一 量化指标(0~100) ,即BIS。
§ 双频谱分析是定量EEG频率间的相位偶联(phase coupling),包含了频率和振幅信息,相位偶联是 非线性行为的特征,因而双频谱分析能精确地控测 和定量信号间线性和非线性变化,能更准确地反映 麻醉深度变化。
及预后
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
BIS传感器

麻醉镇静深度监测PPT课件

麻醉镇静深度监测PPT课件

按要求安静下来
5分躁动 无外界刺激就有活动,试图坐起或 将肢体伸出床沿。不能始终服从指令(如能
按要求躺下,但很快又坐起来或将肢体伸出
床沿)
4分烦躁 但能配合 无外界刺激就有活动, 摆弄床单或插管,不能盖好被子,能服从指

10
.
肌肉活动评分法 (MOTOR ACTIVITY ASSESSMENT SCA测刺激引起的体动或血液动力学改变 不能有效预测意识的恢复时间 不能做到实时监测,计算速度慢(需30~60s) 对镇痛成分监测不敏感 用于儿童麻醉监测尚存在争议 CNS损伤的病人、EEG低电压的病人,BIS无意义 必须使用BIS的专业电极片,使用成本过高
17
受肌松剂影响
爆发抑制,脑电活动逐渐消失
F1 4-0
连续的 EEG 抑制
22
.
NARCOTREND 与 BIS 的区别
可在头部不同位置采集即时的原始脑电信号, 具有双通道版本,可同时监测左右脑半球脑电活动; 可使用普通心电电极和重复消毒的针式电极采集信
号及精确分析意识深度。 可在不同类型手术 (包括开颅,烧伤,眼部等)和
C0-C2 79-65 浅麻醉 theta 波数量增加
D0 64-57
delta 波数量增加
D1 56-47 常规麻醉
D2 46-37 E0-E1 36-20
连续的高 delta 波
合适的麻醉区域 D2-E1(46-20)
30参考插管
深度麻醉
E2 19-13
向爆发性抑制过渡
F0 12-5
爆发性抑制
过度麻醉
深度麻醉
F0-F1 12-0
过度麻醉
推荐麻醉深度 可能会术中知晓
合适的麻醉区域 爆发抑制,脑电活动逐渐消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lkire M. Anesthesiology. 1998;89:323-33
BIS 指数临床意义
通过一系列运算法则将原始脑电图信号转化为已为临床证实的可信的数字 用以指示意识状态水平
BIS监测与麻醉管理优化
• 减少麻醉过浅所致术中知晓 • 减少麻醉过深所致不良预后
• 减少PONV、降低成本、加快清醒
麻醉与BIS监 测
麻醉目标的监测
意识水平的监测---BIS
意识/镇静 Consciousness/Sedation
平衡麻醉
镇痛
血流动力学监测
肌松
肌松监测
麻醉中为什么要进行意识监测?
适佳麻醉效果
不好的效果 并发症 成本 不好的效果 并发症
麻醉过深
适宜的/最佳的
麻醉深度
麻醉过浅
Correlation between BIS and brain metabolic rate
如脑电双频谱(BIS)监测仪,以确保麻醉中
BIS值<60
• 推荐意见8:目前没有100%敏感性和特异性的
预防知晓的监测仪;根据文献证实,能够减少术 中知晓发生率的脑功能监测仪,目前只有BIS监 护仪(B级)
BIS监测与麻醉管理优化
• 减少麻醉过浅所致术中知晓 • 减少麻醉过深所致不良预后 • 减少PONV、降低成本、加快清醒
• 更多的临床应用
麻醉前病人担心的问题
Royston & Cox, Anesthesia: the patient’s point of view. The Lancet 2003;362:1648-58
• 瑞典近1200例全麻患者进行前瞻性的研究显示:在术中使用肌松药 的患者,术中知晓发生率为0.18%;未使用肌松药者,发生率为 0.1%
Deep hypnotic = BIS < 45
“累积深度麻醉时间相关危险性是1.244,或者说每增 加1小时BIS﹤45的时间,危险就会增加24.4%。”
Anesth Analg 2005;100:4–10
Median follow-up time was 4.1 (0–6.5) years
Anesth Analg 2010;110:816–22
(Lancet 2000;355:707)
• 在美国几家医疗中心的临床调查中,也观察到了相似的发生率( 1‰)
(Anesth Analg 2004; 99:833.)
• 有并存疾病的患者术中知晓的发生率较高(血容量减少或心脏功能
储备不足,ASA>3级)
• 一些和
国人术中知晓Ⅰ期研究
中国人的术中知晓发生率为0.41%
国人术中知晓Ⅱ期研究
全凭静脉麻醉下BIS监测在术中知晓预防中的作用
——前瞻性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
结果:共收集到5228份有效病例,其中A组2919例,B组 2309例。A组有4例(0.14%),B组有15例明确知 晓(0.65%)病例,术中知晓发生率下降达78%。
Safe-2 Trial
1.0%
77%
0.5%
2 Cases
11 Cases
82%
0.1%
0.0% Historical Control
n=7,826
BIS
n=4,595
0.0% No BIS
n=1,238
2 Cases
BIS
n=1,227
“一个大样本的应用肌松药的全麻研 究报告指出,BIS监测指导下的术中知 晓率大大降低“
Improved survival
Reduced morbidity
结论:使用BIS监测,患者出现BIS<40不超过 5min,患者预后改善,且发病率降低
Anesth Analg 2010, 110:816–22.
BIS监测与麻醉管理优化
• 减少麻醉过浅所致术中知晓 • 减少麻醉过深所致不良预后 • 减少PONV、降低成本、加快清醒
• 更多的临床应用
•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of 1064 adult patients undergoing major noncardiac surgery
术中麻醉深度可能 影响病人远期预后
Anesth Analg 2005;100:4–10
Multivariate Predictors of 1-yr Postoperative Mortality
1 2
”应用肌松的全麻研究建议:BIS监
测是降低高危患者术中知晓率的保 证“
Ekman A, Et al. Reduction in the Incidence of Awareness Using BIS Monitoring. Acta Anaesthesiologica Scandinavica 2004; 48 (1): 20-6. Myles PS, Et. al. Bispectral Index Monitoring to Prevent Awareness During Anaesthesia: The B-Aware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The Lancet 2004; 363: 1757-63.
心脏手术(1.1%-1.5%)等
• 全静脉麻醉相对于静吸复合麻醉,知晓发生率略高
(Anesthesiology 1993; 79:454 )
BIS对患者安全的益处: 降低知晓
降低术中知晓发生率 (常规全麻 p<0.05)
0.2%
14 Cases
1
降低术中知晓发生率2
(高危患者 p=0.02)
B-Aware Trial
两组间明确知晓发生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2,
OR=0.21,95%置信区间:0.07~0.63)。 结论:TIVA下行BIS监测并维持BIS值40~60,可有效减
少术中知晓的发生。知晓的主要原因为术中浅麻醉。
术中知晓预防和脑功能监测专家共识 (中华麻醉学会2008)
• 提倡用脑功能监测设备监测麻醉(镇静)深度,
三组患者累积死亡率比较
BIS<40 for >5 min No BIS
No BIS<40 for >5 min
Anesth Analg 2010;110:816–22
Conclusion(结论):
Monitoring with BIS + absence of BIS < 40 for 5mi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