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经典的中国传统文化故事大全-word范文模板 (3页)
中国传统经典故事大全_经典的中国传统文化故事

中国传统经典故事大全_经典的中国传统文化故事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传统经典故事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思想和智慧,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下面,我们将为您介绍一些经典的中国传统文化故事。
这些故事不仅给人们带来了娱乐,并且教育着人们如何处世,培养优秀的品德和价值观念。
故事一:《孟母三迁》讲述了古代大儒孟子幼年时,由于家境贫困,他的母亲为了让他接受更好的教育,不断迁居,直到找到位于学校旁边的住所。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只要愿意付出努力,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自己的理想。
故事二:《白蛇传》讲述了白蛇为了拯救爱人许仙而与妖怪大战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人们可以了解到爱情的力量和牺牲精神,同时也督促人们珍惜眼前人,懂得感恩。
故事三:《梁祝》描绘了忠贞爱情的故事,主人公梁山伯和祝英台虽然离世已久,但他们的爱情故事依然流传了千百年。
这个故事教会了人们坚守自己的内心信念,勇敢追求真爱。
故事四:《牛郎织女》讲述了天河两岸的牛郎织女相爱,最终被嫦娥仙子感动,允许他们在七月七日鹊桥相会的故事。
这个故事弘扬了爱情、美德和坚持不懈的品质。
故事五:《孔子讲述草木情》孔子运用自然界的事物,讲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关系,使人们明白要珍惜自然资源、尊重他人并培养友善的品质。
故事六:《三字经》这是一本启蒙读物,通过三字一句的方式,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准则。
这本书以简单的文字和丰富的内涵,培养了无数中国人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故事七:《双十一狂欢节》这是现代中国一个传奇的故事,讲述了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在双十一狂欢节上的坚持和努力,展示了中国商业精神和创新精神。
以上只是中国传统经典故事的冰山一角,背后还有更多的故事,以及这些故事所反映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和美德。
这些故事不仅是深入人心的,而且对于每个人都有启发和教益。
通过对这些故事的了解和学习,我们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使其在现代社会继续发光发热,为人们带来智慧和启迪。
中华传统文化小故事word版本

中华传统文化小故事中华传统文化小故事今天在这分享一些中华传统文化故事给大家,欢迎大家阅读!1、梓庆鬼斧神工【传统故事】春秋时,有一个叫梓庆的木匠,他技艺高超,制作出的木器精巧而耐用。
这天,他雕琢了一把木头锯子。
这把锯子造型美观,上面的花纹纤巧,从没有一把锯子这么美。
每一个见过这把锯子的人无不叹为观止。
大家都不相信是梓庆做的,都认为只有鬼神才能做出这种极品。
鲁国国君听说后,也跑来欣赏。
他很惊奇,也不相信这是人工做出来的,于是问梓庆:“你是不是会法术?这把锯子是不是用法术做成的?梓庆笑了笑,说:“我不过是一个普通人,怎么会懂法术呢?鲁国国君不相信他的话,接着又问:“那好,你告诉我他的制作过程。
梓庆回答说:“做这把锯子之前,我先养神静气。
斋戒三天,以获得内心平静。
在这三天,我使自己摒弃掉对荣华富贵的渴求;然后再斋戒五天,使自己去掉杂念,忘掉技巧;接着再斋戒七天,这时我已经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已经能做到‘不以物喜’。
我的眼中已没有朝廷和家庭,外界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影响到我的技艺了。
斋戒过后,我会去森林中寻找制作锯子的原料。
我仔细观察各种树木,以选择与锯子外形最匹配的。
而这时锯子的样子已经成竹在胸了。
只要选好木料,锯子也差不多完成了,只需要加工就可以了。
做任何木器,我都要经过这样一个过程。
我想这大概就是制作出来的木器好像神工鬼斧制作一样的原因吧,以一颗纯真的心,加上木料的自然天性,制作出精巧的木器也就不奇怪了。
国君听完,恍然大悟,这才明白何为“鬼斧神工。
【人生感悟】这个故事源于《庄子》,旨在告诉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精神专注,摒除杂念,达到忘我的境界,才能成功。
故事中的梓庆已达到这种境界,他依次淡忘富贵、美名、自我,所以才能够做到心灵与自然的契合,制作出好像出自鬼神的锯子。
保持内心清净,不受世俗的干扰,集中精神专注于自己的事业,这种境界也是为人处事之最高境界,值得我们穷其一生去努力追求。
有一年,乐羊子决定外出求学,妻子一人留在家中纺线织布。
中国经典传统文化故事

中国经典传统文化故事历史故事对于历史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历史故事的选择,必须遵循真实性、针对性、生动性和探究性的原则,以充分发挥历史故事的明理启智的作用。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经典传统文化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中国经典传统文化故事篇一:陆羽痴迷写《茶经》陆羽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茶叶专家,人称“茶圣”。
相传他曾经为了写《茶经》而到四川三峡一带考察。
一路上,他遇到山就上山采茶,遇到河就到河边品尝水的滋味,然后分别记下这些茶叶和水质的特点和区别。
他回家时,行李中的全是一路记载的笔记和收集的资料。
后来,陆羽从南京来到浙江,在山间隐居,专心写书。
这期间,他经常到山上四处寻找、采摘茶叶或品尝山泉,每次都是天要黑了才回来。
不了解他的人都叫他“楚狂”。
正是对茶道的热爱加上勤奋好学,陆羽写出了我国茶叶史上的经典之作《茶经》。
古人说:“做任何事情,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陆羽之所以能成为“茶圣”,正是因为他对茶道的热爱和乐此不疲的态度。
服刑人员在知识的过程中,就需要有这种痴迷的钻研精神,它将成为你学习之路上精益求精、攻克难关的致胜法宝。
一旦你付出了,就一定会有收获,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中国经典传统文化故事篇二:诲人不倦孔子一生的绝大部分都在教书,他教导过许多学生,号称“孔门弟子三千”,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孔子是一位良师,他讲课时总是力求把要点讲清楚,让每个学生都能明白;而且孔子善于启发,他总是耐心地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把学生的特长都开发出来。
因此,孔子的学生思想都很活跃,而且许多人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比如颜回、子路等学生,在当时就是很有名望的人。
正是由于孔子学问高深,教书育人,诲人不倦,后人才把他尊称为“孔圣人”。
孔子认真负责地教育学生,并且诲人不倦,循循善诱,这是他对待教育的一贯态度,令人钦佩。
在现实生活中,有部分服刑人员也承担着教人的工作,有的在狱内传授文化知识,也有在车间从事工艺流程指导,还有的直接传授技术等,在传授或指导别人时,一定要耐心细致,认真负责,力求使每个学员掌握知识与技能诀窍,这样才不愧为人师。
中华经典小故事

孟母断机孟子小时候厌倦学习,有一天不愿读书,就逃回了家。
孟母正好在织布,见他逃学回来,一句话没讲,就把织布的梭子给弄断了,这意味着马上将要织成的一匹布全毁了。
孟子非常孝顺,忙跪下来问:“您为什么要这样?”孟母告诉他:“读书求学不是一两天的事,就像我织布,必须从一根根线开始,然后一寸一寸地才能织成一匹布,而布只有织成一匹了,才有用,才可以做衣服。
读书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像你这样半途而废、浅尝辄止,以后怎能成才呢?”若是现在的孩子,可能不懂反省自己,一句话就扔给母亲:“这是你自己的事。
”但孟子的根基毕竟不同一般,他如梦初醒、恍然大悟,从此一心向学,再也不随便旷课,后来继孔子而成为“亚圣”。
【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应顺承。
”对父母长辈的责备,理应乐于听受。
对父母的批评,也要视为一种教诲。
黄香温席古代有个叫黄香的人,以孝出名。
他9岁时母亲去世,从此他更细心地照顾父亲,一人包揽了所有的家务事。
到了冬天,他害怕父亲着凉,就先钻到冰冷的被窝里,用身体温热被子后,再扶父亲睡下。
不像现在,可以开电热毯、开暖气,那时候他只能用自己的身体。
到了夏天,为了使父亲晚上能很快入睡,他每晚都先把凉席扇凉,再请父亲去睡。
黄香小小年纪,就有这样的孝心,也使他做人、求学上有所成就,后来他当上了以孝闻名的好官,人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被列为“二十四孝”之一。
【智慧小语】用孝顺的心对待父母,父母可以得到很好的孝养;用慈悲的心对待众生,众生都能得到很好的利益。
用恭敬孝养父母的心做天下的事情,这个世界会因为你的存在而变得格外美好。
李绩焚须唐朝有位副宰相叫李绩,一次他姐姐病了,他就亲自照料她,为姐姐烧火煮粥时,火苗烧了他的胡须。
姐姐非常不忍心,劝他说:“你的仆人、侍妾那么多,何必自己这样辛苦呢?”李绩立即回答:“您病得这么重,让其他人照顾,我不放心。
您现在年纪大了,我自己也老了,就算想一直给您煮粥,也没有太多机会了。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故事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故事中国传统文化拥有丰富的经典故事,这些故事有助于传承中国文化的精髓和价值观念。
以下将介绍几个经典的中国传统文化故事。
1. 神农尝百草神农氏,又被尊称为神农尝百草,是中国古代医学的奠基人。
据传,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发生在远古时代。
当时,人们生活在荒凉的山岳之中,饱受疾病的折磨。
神农尝试用自己的舌头去尝试百草的滋味,记录下它们的属性,终于找到了一些有效的草药治疗疾病。
这个故事展示了神农尽职尽责的精神和他对于人类健康的贡献。
2. 孟母三迁孟母三迁是中国古代教育故事中的经典之一。
故事中,孟母为了孟子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三次迁居到了更好的地方。
她相信良好的教育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最终,孟子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培养,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位伟大思想家。
这个故事凸显了中国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视和对教育的信念。
3. 忠烈杨家将杨家将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将领。
据传,杨家有六兄弟,他们都是忠诚勇敢的战士,为了保家卫国,义无反顾地投身战斗。
在一场激烈的战斗中,五个兄弟壮烈牺牲,只有最年幼的杨昌志幸存。
杨昌志继承了兄长们的遗志,坚守阵地,最终战胜了敌人。
这个故事展示了杨家兄弟们的勇敢和忠诚精神,被后人传颂,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诚典范。
4. 白蛇传白蛇传是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
故事中,白娘子是一条化身为人的白蛇,她与许仙相爱并结为夫妻。
然而,由于法海的干扰,他们的幸福生活被打破。
最终,白娘子为了保护丈夫,施法将法海封印,但自己也被禁锢在雷峰塔下。
这个故事以其动人的爱情、忠诚和牺牲精神,深深地打动了人们,被流传至今。
5. 牛郎织女牛郎织女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对仙侣。
织女是天上的织女,而牛郎是凡间的牧童。
故事中,织女偷偷下凡与牛郎相爱并生下两个孩子,但玉帝得知后将她们分开。
牛郎和织女为了再见一面,最终得到了仙人的帮助,成为了银河上的一颗星。
这个故事中蕴含着对真爱的坚守和人与命运的抗争,代代相传,成为了中国人心中的浪漫传说。
中国传统文化故事

不论从人类社会初期的历史记忆来看,仍是在人类社会历史演进的后续过程中,故事都是历史传承的重要手段和门路,是普及历史知识的主要方式,历史则是故事取材的重要根源。
下边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传统文化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中国传统文化故事篇一:一举成名战国期间,齐威王继承王位已有三年了,但是他成天喝酒作乐,不理朝政。
大臣淳(chún)于髡想了个激励齐威王的方法。
他说:“大王,臣听闻齐国有一只大鸟,三年来不飞也不叫……”他成心停留一下,试一试地问:“大王知道这是一只什么鸟?”齐威王知道淳于髡在暗喻自己,忍不住大笑起来。
笑过一阵后,他才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举成名!”从那此后,齐威王就到各地去视察。
看到称职的医生,就赏赐奖赏;发现一个损坏生产的医生,就扔进油锅处死。
接着,他又严格整改军队,战胜了入侵的魏国军队。
齐威王“一举成名”,使各国君主都感觉震撼。
中国传统文化故事篇二:围魏救赵战国期间,魏惠王委任庞涓为大将,大力攻击赵国,围攻赵国的国都邯郸。
赵成侯知道国力难以抵住魏军,就把中山之地献给了齐国,求齐国派兵救围。
齐王即拜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率兵救赵。
孙膑献计说:“魏国攻打赵国,必定把精锐队伍通通派出去了,而国内只留下些老弱病残。
我们不如扬言攻打大梁,魏军听闻后必定会撤下邯郸外面的兵力,回头救大梁,我们在半途侵袭魏兵,定可大获全胜。
”田忌用了孙膑的计谋。
庞涓听到齐国攻击大梁的信息后,立刻撤下包围邯郸的兵去救大梁,谁知魏军在桂陵遇到齐军截击,被杀得不得不撤回大梁,赵国之围得解。
中国传统文化故事篇三:老马识途战国期间,齐桓公出兵攻打无终国。
齐军成功返回时,由于不熟习地形,走进了一个峡谷,迷失了方向。
智谋过人的齐国军师管仲对齐桓公说:“老马识途,无终国的马好多是从山戎弄来的,不如精选几匹无终国的老马,让它们在前边走,也许可以找到出去的路。
”齐桓公固然将信将疑,但又没有其他方法,就同意试一试。
15个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

15个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故事一:愚公移山相传,古代中国有一位名叫愚公的老人,他住在山脚下。
愚公的家门前有两座巨大的高山,一座叫北山,一座叫南山。
每天愚公都需要绕过这两座山才能离开家门。
由于山势险峻,路程非常远。
但愚公始终相信只要努力,就能移山。
终于,上天被他坚定的信念所打动,派来了两个仙人帮助他移山。
在愚公和仙人的努力下,经过多年的时间,北山和南山终于被移走,愚公的家门前留下了一片平坦的大地。
故事二:孟母三迁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母亲非常重视孟子的教育。
据说,孟子小时候住在一个陋室里,周围的环境很不好。
为了给孟子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孟母三次迁居。
第一次迁居是为了远离市场的喧嚣,第二次迁居是为了远离墙上的鼓声,第三次迁居是为了远离邻居家的猪叫声。
孟子的母亲希望通过改善孟子的学习环境来提高他的学习成绩,最终孟子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故事三:韩非子的破釜沉舟韩非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法学家,他在战国时期为齐国的宰相。
据说,在韩非子被秦国俘虏后,他下令将船上的锅全部铲掉,并烧毁了船只。
他的目的是告诉敌人,自己已经不再有后路可退,必将全力以赴,争取胜利。
这种坚决的态度和决心使得敌人望风而逃,最终韩非子成功逃脱,并在后来为齐国作出了重大贡献。
故事四:琴棋书画的故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琴棋书画被称为四艺,是文人士大夫必修的学科。
这四项技艺代表了高雅的文化修养和人才素质。
在古代,文人士大夫们都会精通其中的一项或多项。
他们通过研习琴棋书画,不仅能够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素质,还可以在琴棋书画的交流中增进友谊,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故事五:岳阳楼记《岳阳楼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家范仲淹的名篇之一。
这篇文章以岳阳楼为背景,通过描写楼上楼下的美景,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范仲淹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仿佛在读者面前勾勒出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激发了人们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故事六:白蛇传《白蛇传》是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故事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故事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着许许多多的经典故事,这些故事不仅承载着古代先贤的智慧和哲理,更是对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的生动展示。
下面,我们就来盘点一些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故事,让我们一起领略这些古老而珍贵的文化宝藏。
1.《孔子讲《论语》》。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记录下来的言行录,其中包含了孔子的许多言论和教诲。
这些言论不仅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作。
其中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经典语录,这些语录蕴含着孔子对待人生、处世态度的深刻思考,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学习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三字经》。
《三字经》是中国古代的启蒙读物,以三字一句的形式,简洁明了地阐述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历史常识和伦理道德。
其中包含了关于天地人和的哲理、古代历史和文化的知识、以及关于修身养性的教诲。
这些内容既富有哲理,又通俗易懂,为古代儿童的启蒙教育提供了重要的读物。
3.《孟子讲《孟子》》。
孟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政治、伦理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是孟子的著作,其中包含了他的许多思想和观点。
孟子提出了“性善”、“天命”、“仁政”等重要思想,这些思想对中国古代的社会风气和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的政治和伦理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4.《民间故事》。
中国民间故事源远流长,其中包含了许多经典的故事,如《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嫦娥奔月》等等。
这些故事不仅富有想象力和艺术性,更是对中国古代社会风貌和人们生活状态的生动描绘,对于我们了解古代社会、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5.《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的历史故事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
这些故事不仅是对中国古代历史的生动再现,更是对中国古代社会风貌和人们生活状态的生动描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经典的中国传统文化故事大全
中国历代传统文化故事教会我们很多道理,那么,经典的中国传统文化
故事有哪些?小编今天就为大家带来经典的中国传统文化故事大全,欢迎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故事一:仲由负米
仲由是周朝春秋时候鲁国人,字子路。
非常孝敬父母。
他从小家境贫寒,
非常节俭。
经常吃一般的野菜,吃得很不好。
仲由觉得自己吃野菜没关系,但
怕父母营养不够,身体不好,很是担心。
家里没有米,为了让父母吃到米,他必须要走到很远很远的百里之外才能
买到米,再背着米赶回家里,奉养双亲。
百里之外是非常远的路程,也许现在
有人也可以做到一次,两次。
可是一年四季经常如此,就极其不易。
然而仲由
却甘之如饴。
为了能让父母吃到米,不论寒风烈日,都不辞辛劳地跑到百里之
外买米,再背回家。
冬天,冰天雪地,天气非常寒冷,仲由顶着鹅毛大雪,踏着河面上的冰,
一步一滑的往前走,脚被冻僵了。
抱着米袋的双手实在冻得不行,便停下来,
放在嘴边暖暖,然后继续赶路。
夏天,烈日炎炎,汗流浃背,仲由都不停下来歇息一会,只为了能早点回
家给父母做可口的饭菜;遇到大雨时,仲由就把米袋藏在自己的衣服里,宁愿淋湿自己也不让大雨淋到米袋;刮风就更不在话下。
如此的艰辛,持之以恒,实在是极其不容易。
后来仲由的父母双双过世,他南下到了楚国。
楚王聘他当官,给他很优厚
的待遇。
一出门就有上百辆的马车跟随,每年给的俸禄非常多。
所吃的饭菜很
丰盛,每天山珍海味不断。
过着富足的生活。
但他并没有因为物质条件好而感到欢喜,反而时常的感叹。
因为他的父母
已经不在了。
他是多么希望父母能在世和他一起过好生活;可是父母已经不在了,即使他想再负米百里之外奉养双亲,都永远不可能了。
尽孝并不是用物质来衡量的,而是要看你对父母是不是发自内心的诚敬。
孝无贵贱之分,上自皇帝下至百姓,只要有孝心,在任何情形之下,不计千辛
万苦,你都能曲承亲意,尽力去做到。
我们能孝敬父母、孝养父母的时间是一日一日的递减。
如果不能及时行孝,会徒留终身的遗憾。
如果没有办法把握与父母相聚的时间来孝养他们,等到你
想要来报答亲恩的时候,为时已晚。
但愿我们在父母健在的时候,孝养要及时,不要等到追悔莫及的时候,才思亲、痛亲之不在。
中国传统文化故事二:奇怪的鳝鱼
中国古代有一位叫周豫的读书人,有一次朋友送了他最喜欢吃的鳝鱼,刚
巧这天闲来无事,周豫一时技痒,亲自动手,试试自己久未展露的厨艺,想煮
上一锅清炖鳝鱼汤来喝。
周豫把鳝鱼放进锅里,让它们在冷水中自由自在地游,锅下用小火缓缓地
加热,水温一点点增高,鳝鱼在没有察觉的情况下,慢慢就会被煮熟。
据说这
样煮出来的鳝鱼没有经过被宰杀的挣扎,肉质不会紧绷,味道最好了。
汤煮开了,周豫掀开锅盖一看,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锅里有一条鳝鱼的
身体竟然向上弓起,只留头和尾巴在煮开的汤水里。
这条鳝鱼整个腹部都向上
弯在了水面之上,直到死了,仍然保持这个姿势而不倒下。
看到这种情形,周豫十分好奇,赶快把这条鳝鱼捞出来,用刀剖开它的肚子,想看看它究竟为什么要如此辛苦地把肚子弯起来。
剖开之后,周豫惊奇地
发现,鳝鱼肚子里藏着满满的鱼卵,数量多得难以计算,原来它是想保护自己
的孩子。
中国传统文化故事三:木兰替父从军
汉朝时,北方匈奴人侵扰我国,战事吃紧,汉文帝下令征兵。
花木兰的父
亲年老又有病在身,可是朝庭一次又一次催逼,家中没有男孩子,花木兰勇敢
地女扮男装代替父亲参了军。
花木兰从军12年,竟然没有一个人发现她是一名女子。
在战场上,她英勇善战,建立了卓越的功勋,受到皇帝的亲自召见和嘉奖。
面对名利,花木兰从
容淡泊,只要求皇帝批准她解甲回乡,侍奉年迈的父母。
中国传统文化故事四:陆绩怀橘遗亲
三国时期吴国的陆绩,从小喜欢读书,见多识广,被称作神童。
6岁时,
陆绩跟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