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舞剧《太阳女》所体现的彝族婚恋民俗
彝族舞蹈文化审美意蕴及发展思考

彝族舞蹈文化审美意蕴及发展思考作者:车晓夏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7年第01期【摘要】文章拟通过对凉山彝族传统舞蹈基本文化背景研究入手,通过对现有资料进行比较研究的方式,并综合运用舞蹈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基础理论知识,辩证分析彝族传统舞蹈文化审美意蕴和文化内涵,并借此探究对于彝族舞蹈发展的思考。
【关键词】凉山彝族;传统舞蹈;文化审美;发展思考【中图分类号】J722.22 【文献标识码】A引言彝族人民能歌擅舞,在长期的生产劳动生活中创造并积累了丰富多彩的民族舞蹈文化。
地处四川省西南部川滇交界处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在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全州总人口达487.3万余人,其中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0%之多,在凉山州境内各县中,更有彝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98%之多的县。
作为一种独特的区域性舞蹈文化,彝族传统舞蹈以其浓烈的生产生活气息、生动的民俗特征和朴实自然的民族风格,充分地反映出独特的民族审美观及价值观。
一、彝族传统舞蹈美学分析(一)朴实之美凉山彝族传统舞蹈中存在着大量原始舞蹈成分,诸如“苏尼且”“扯格”中很多舞蹈语汇都是生活或劳作的直接呈现。
格罗塞曾说:“原始的舞蹈才是原始的审美感情的最直率、最完美又最有力的表现。
”在彝族舞蹈中出现的联袂圈舞、跺地踏步等动作都生动地呈现彝人先祖的生活情景,投射出古朴与原始不需雕饰的朴实特点,浓郁的原生气象从中显现。
(二)粗粝之美舞蹈通过人的身体为媒介进而表达情感,葛天氏“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吕氏春秋·古乐篇》),凉山地区传统巫舞形式也通过用鼓棒敲击羊皮鼓面,鼓内沙沙作响的声音配合苏尼入神哼唱的曲调,自然和谐地融进那粗粝、野性、本色的舞姿中,夸张且不做作的舞蹈形态是原始先民生命的冲动和狂欢,而这一切又恰与享誉世界的现代舞大师皮娜·鲍什的反传统审美如出一辙,皮娜鲍什并不反对美,但她打破了美的常规,用生活“压倒了美”,事实最终证实了有种美并非身体形态的美,但却能将束之高阁的美用最诚实的方式直接铺陈在观者眼前——即用最真实的身体表达心中对世界的“喜、怒、哀、乐”。
彝族歌舞剧《太阳女》的叙事话语分析

改,才确立了“民间话语”的“合法性”。通过官方审 核后,“民间话语”不仅有了“合法”的流通渠道, 也得到主流社会更多的理解与关怀。“官方话语” 的干预并没有夺取“民间话语”的“发声权”,《太阳 女》的全部歌曲、舞蹈都是来自民间,它们展现着 民族古老的仪式、习俗,不断唤醒民族的记忆,推 广的是彝族的民间文化。正是通过“官方”组织的 这一部舞台剧,民族文化得以另一种方式传承和 发展。
(一)与官方话语“合作” 一部作品的流通一定是多种意识形态相互作 用的结果。《太阳女》扎根于彝族文化的土壤,汲取 民间文化的丰富营养,将彝族经典的民族文化展 现出来。从创作来看,这部作品是在楚雄州委、州 政府的重视支持下,由文化局、民族艺术剧院联手 打造的一部歌舞剧。除文学脚本组中的李垠、服装 设计组中的杜晋云以外,其余主创人员都是非彝 族身份。主创人员将从民间收集来的资料进行重 组、整合,经过不断修改和调整后才真正组织人员 进行展演。在这过程中,官方话语对其进行了干 预。首先受影响的是社会价值的导向。《太阳女》中 人神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各民族和谐对于构建和 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歌颂母亲的隐忍伟大,展现 人的勤劳、善良,欢呼自由、愉悦的爱恋,回归家园 与自然等等,都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太阳女》配 合国家主导观念,将社会“核心价值”通过民间叙 事隐蔽地表现出来,让大众潜移默化地接受。其次 是将民间的东西精英化,使得展现出来的彝族文 化表达既接近民间“口语”,又无伤“大雅”,适合各 个阶层的人欣赏。取自民间素材的歌曲、舞姿难免 有的太“俗”,经官方话语“审核”后,通过精英化的 舞蹈编排、歌曲演唱,“修改”这些素材,将太“俗” 的东西遮蔽或者过滤掉,展现“雅俗共赏”的彝族 文化。然而,也正是由于“官方话语”的指导或修
桃李杯彝族舞群舞剧目-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桃李杯彝族舞群舞剧目-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彝族舞群舞剧是中国民族舞蹈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它承载着彝族人民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积淀,是彝族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的象征。
彝族舞群舞剧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舞技,深受观众喜爱和赞赏。
这些舞蹈作品不仅在彝族地区广泛演出,也在国内外舞台上展现彝族文化的魅力。
通过舞蹈的表达手法,彝族舞群舞剧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了彝族人民的生活、传统习俗、宗教信仰等,让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彝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彝族舞群舞剧目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彝族舞群舞剧顾名思义,是一种以群体舞蹈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舞剧。
在舞蹈中,舞者们常常以编队或团体的形式出现,通过紧密的身体配合和协同行动,展现了彝族人民团结奋斗、互助友爱的精神风貌。
其次,彝族舞群舞剧以其独特的编舞风格和舞蹈形式而著称。
彝族舞蹈充满了野性与热情,舞者们常常以矫健的身姿、舞动的动作和富有节奏感的音乐,展示了独具彝族特色的舞蹈艺术。
此外,彝族舞群舞剧还注重舞台视觉效果的呈现。
通过精心设计的道具和布景、灯光效果的调配,彝族舞群舞剧为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视觉冲击,让人们仿佛穿越进彝族的神奇世界。
总之,彝族舞群舞剧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舞蹈的艺术形式,向世人展示了彝族人民的风采和智慧,宣扬了彝族民族团结奋斗、传承发展的精神。
同时,彝族舞群舞剧也有助于促进彝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推动彝族地区经济和文化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内容如下所示:文章结构: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对本文的内容进行概述,并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正文部分分为两个小节,分别是舞群的背景与历史以及彝族舞剧目的特点。
在舞群的背景与历史部分,将介绍舞群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探讨彝族舞群的特色和独特之处。
这一小节将通过研究彝族舞群的历史文献和相关资料,对彝族舞群的演变和发展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彝族民间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解读

1引言彝族民间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描写方式,划分为正面和反面两种,此种女性形象描写方法的利用,是彝族人民在整体上的无意识表现。
与此同时,在彝族的民间文学作品中,对于女性形象的阐述和关注,已经逐渐形成了一种思维层面的标榜,继而使得彝族的民族文化传统成型。
通过对彝族女性形象在不同视角的认知,能够发现,彝族中女性地位是由最初的神圣转化为卑微的一系列过程。
鉴于此,针对彝族民间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解读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2彝族民间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类型概述在彝族的民间文学作品中,对于女性形象类型的定义,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①人类历史的创造者。
在彝族民间文学作品中,女性是生命力的象征,其具备能够使得世间万物都能够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能力。
在婚姻生活中,女性改变了生子不见父的封建思想,使得家庭生活更加和睦、幸福。
在日常的生活文化中,女性教会人们学会种植养活自己,这是一种社会文明圣者的身份代表[1]。
②智慧与聪明的代言人。
在彝族民间所流传的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所创造的智慧结晶赢得了整个社会的认可。
在《妇女巧胜支格阿鲁》这一民间故事中,彝族的英雄人物支格阿鲁在路过一个正在挖地的男人面前时问“你能告诉我你每天都在挖地,那么你到底需要挖多少锄才能挖完呢?”男人答不上来,回到家中心情十分不好,妻子听说后告知解决办法。
第二天男人再次遇到支格阿鲁时问“你每天走了那么远的路,你到底走了多少路才走到这里呢?”支格阿鲁无言以对。
故事中的女性敢于和英雄人物比智慧,使得支格阿鲁无言以对,足以说明女性形象是彝族人们心中的智慧代言人。
3彝族民间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人格文化塑造3.1母系社会中的智慧与力量的化身在生命的繁殖进程中,女性一直都是其中重要的责任承担者,整个社会都需要对女性的这种能力进行敬畏和推崇,正是这种思想的传播,使得女性在某一特定时期中具有崇高的地位。
彝族人认为,世间万物都起源于雪,而唯有女性是与雪包【作者简介】曲么地格(1987-),男,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人,从事汉语言文学研究。
城市化下,彝族婚姻习俗中女性观念的变迁研究

城市化下,彝族婚姻习俗中女性观念的变迁研究摘要:彝族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彝族祖先在其漫长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灿烂多姿的习俗文化,而独特的婚姻习俗更成为彝族文化的典型,城市化背景下,大量的彝族女性纷纷走出去务工、学习等,社会环境与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从而使得价值观念发生较大变化,主要表现在婚恋观念、婚姻仪礼观念、生育观念与离婚观念四个方面,本文从文化变迁的角度探讨在城市化下,彝族婚姻习俗中女性观念的变迁。
关键字:彝族婚姻习俗女性地位一:传统彝族婚姻习俗中的女性观念婚姻习俗一直是人类学、民俗学和民族学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从古到今,女性在整个婚姻、家庭与养育子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历史上,彝族实行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家支门第、族内等级非常严格,是彝族风俗文化的规则和标准,这就决定了传统彝族女性对婚姻习俗的看法,即女性的价值观念。
(一)婚恋观念彝族历史上实行严格的等级制,不同等级禁止通婚,姑舅表优先婚、家支外婚、等级内婚是彝族传统的婚姻形态,这种婚姻形态就决定了青年男女不能自由恋爱,家支名望、家族等级是彝族传统的婚恋观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他们的婚姻和一生的幸福。
婚前,女性从属于父母,人生大事由父母决定,婚后,依附于丈夫,一切听从夫家安排,伺候公婆、料理家务、养育子女,即使生活不幸福,也必须委曲求全,彝族传统的婚恋观念与家支的名望、声誉密切相关,以家支的延续为最高目的,由家族等级与父母决定,女性没有自由与权力选择自己的婚恋对象,婚姻大事由他人决定。
(一)婚姻仪礼观念传统的彝族婚姻完全遵从着彝家人祖祖辈辈创造与继承下来的古老婚俗习惯,按照传统婚姻仪礼,合八字、相亲、订婚、结婚、回门等一系程序都必须严格执行,传统的彝族女性长期受老一辈生活习惯、思维观念的影响,严格的遵守着古老、繁杂的婚姻仪礼,她们认为彝族传统的婚姻习俗是彝族祖先在其漫长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传承下来的,如果破坏了便是对祖先的不敬,会受到惩罚,所以,她们严格恪守着传统的婚姻仪礼,完成结婚仪式。
彝族喊月亮剧目赏析

彝族喊月亮剧目赏析
一、引言
彝族喊月亮剧目,作为一种富有民族特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民间艺术形式,在我国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对这部剧目进行详细赏析,分析其独特之处以及所体现的艺术价值。
二、剧目概述
彝族喊月亮剧目讲述了彝族地区一个关于青年男女恋爱、婚姻和家庭的故事。
剧中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情节,展现了彝族人民的日常生活、风俗习惯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剧目以轻松幽默的演出风格,吸引了观众,传递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三、剧目特色
1.民族风情:剧目充分展现了彝族独特的民族风情,如服饰、歌舞、民间风俗等,让观众在欣赏剧情的同时,也能了解到彝族文化的魅力。
2.音乐舞蹈:喊月亮剧目的音乐舞蹈独具特色,旋律优美,充满民族风情。
唱腔高亢激昂,舞蹈动作丰富多样,为观众呈现出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
3.故事情节:剧目以现实主义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彝族地区的生活场景。
故事情节紧凑,人物性格鲜明,充满生活气息,使观众产生共鸣。
四、艺术价值
1.历史文化价值:彝族喊月亮剧目传承了彝族民间艺术,反映了彝族人民的历史、文化、生活方式,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2.民俗研究价值:剧目展示了彝族丰富的民俗文化,为研究彝族民俗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3.审美价值:剧目以优美的歌舞、生动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给观众带来审美愉悦,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五、总结
彝族喊月亮剧目是一部具有鲜明民族特色、丰富艺术表现力和深厚文化内涵的优秀作品。
它传承和弘扬了彝族民间艺术,展现了彝族人民的精神风貌。
浅析彝族舞的审美特点和具体成因

浅析彝族舞的审美特点和具体成因发布时间:2021-07-05T17:19:51.947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0期作者:周蓉蓉[导读] 摘要:本文基于凉山彝族传统舞蹈,从美学、人类学进行分析此民族传统舞蹈的特征。
玉溪市文化馆 653100摘要:本文基于凉山彝族传统舞蹈,从美学、人类学进行分析此民族传统舞蹈的特征。
并从文化自觉对彝族舞蹈的审美特点进行分析,关于怎样推动本民族舞蹈文化的发展和保护值得我们的继续探讨。
关键词:彝族舞;审美特点;具体成因彝族是我们伟大祖国6个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勤劳勇敢、历史悠久、富有创造精神和革命传统的民族。
也是云南少数民族中人口最众、分布最广、支系最多、民族民间歌舞最为繁富的一个民族,彝族人们多能歌善舞,在长久的生活中积累下了丰富的民族舞蹈文化。
地理位置身处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区,在彝族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区域性舞蹈文化,且具有浓厚的生活氛围,生动有趣的民族特点和纯厚朴实的性格,在其舞蹈表演中便可看出此民族的审美取向。
1 彝族传统舞蹈的审美特点1.1 朴实的美此民族的舞蹈发展到如今还能够看出其中带着原始舞蹈的影子,例子“苏尼且”这种的舞蹈专用语就是生活劳动的呈现。
“原始的舞蹈可以将人的内心情感最充分且有力的展现出来。
”彝族舞蹈中如剁地踏步等动作就是生活最朴实的体现,蕴含着浓郁的原生气象。
1.2 粗粝之美舞蹈是人通过身体来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凉山地区传统的巫舞便是利用鼓棒来敲击羊皮鼓面,击鼓发出的沙沙声和苏尼人出神入画的哼唱声,便可以营造一幅和谐自然的场景。
可以反映出先民的狂欢与冲动,这好和世界舞蹈大师皮娜.庖什的反传统审美理念极度相似,她主张用生活压倒美[1]。
事实上这两种美都不能算是身体上的美,却可以轻易将美用最真诚的方式表现在观众面前。
可以用最为真实的身体来表达心中对世界的各种感情。
当粗粝的美和充满神秘的彝族舞正好契合,先民利用身体的抖动来传达驱鬼除病的思想,这些舞蹈动作并不美,但是却传达了对生命、神灵的尊重和敬畏。
凉山彝族婚俗音乐的“哭嫁歌”

凉山彝族婚俗音乐的“哭嫁歌”作者:何虑来源:《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14期凉山彝族音乐文化背景彝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称。
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
其分布形式是大分散、小聚居,主要聚居区有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贵州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地区。
彝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特征,是长时期保持着奴隶占有制度。
彝族主要通过语言表演造型等不同的表现手段和方式,塑造他们具有鲜明色彩和独特风貌的艺术。
彝族民歌声音高亢尖刻,感情粗犷奔放,保持着比较原始的形态和特色,田坝地区是彝族历史上彝、汉、番杂居区,并且是多年来土司统治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彝、汉、番等族经济文化上的交流极为频繁。
许多方面反映出别的地方所没有的因素和风格,其特点音域宽曲调起伏大、节奏悠长宽广舒缓从容、旋律优美动人,别具一格,多反映凉山地区原有的特点。
对凉山地区的彝族音乐文化而言,彝族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曲调,诸如爬山调、进门调、迎客调、吃酒调、娶亲调、哭丧调等。
有的曲调有固定的词,有的没有,是临时即兴填词。
山歌分男女声调,各地山歌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彝族音乐习俗及其与哭嫁歌的联系彝族人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有着自己的语言和风俗习惯,还有自己的文字。
远在七八世纪时,彝族人民就已定居于文山各地。
与别的民族不一样的是他们也向往神鹰,更不同的是他们那里是直接从奴隶社会跨到社会主义社会来的。
彝族人能歌善舞。
他们唱着山歌跳着舞,在那里音乐是少不了的,况且那里山清水秀,在那里怎么能够少得了歌舞。
他们的音乐舞蹈都有本民族的风格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而火把节——彝族的狂欢节,一般在农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晚上举行,是彝族盛大的节日。
彝族婚俗音乐。
在彝族的婚俗中,从古到今,虽然具体表现得千姿百态、多种多样,但基本来讲,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有着丰富的民间歌舞和音乐艺术,无论是劳动间隙,还是年节婚丧,都要以歌舞抒发其情感,歌舞音乐是彝族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所以彝族人民的爱情一般都是在过节的时候相互培养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舞剧 《 阳女 5 太 所体现 的彝族婚恋 民俗
陈筱筱 ( 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 6 02 ) 云 501
亲 ,女 方可 以拒 绝 。无 论哪 方不 愿 意 ,都只 有等 到 下一 次跳 歌会 再另 选择 。女 方父 母视 而不 见 ,听任其 便 。 男 女 相 恋 的 这些 表 达 方 式 、应 对 态 度 无 不 体 现 这 个 民族 直 白大 方 的性 格特 点 。这 种性 格特 点与 彝 族最 早危 岩 险谷 ,深 山野 林 的恶劣 生 活环 境不 无 关系 ,也 直接 影 响 了 “ 歌场 ”、 “ 跳 姑娘 房 ”这些 彝俗 的产生 。因此 即使 在生 活 环境 已发 生变 化 的现代 社 会 ,彝族 人 民也 依 旧因 为他 们特 有 的 民族心 理个 性沿 袭着 这 些 民 俗 。 《 阳 女》 就用 提 纯 了的舞 蹈艺 术 ,真 实地 舞 出 了 “ 光下 太 月 彝族 大型 歌 舞 剧 《 阳 女 》 , 凝聚 了彝 族 丰 富厚 重 的 历 史 的姑 娘房 里 ,桂 花阿 依妹 唱着 幽 幽 的心 事 ,等待 着桂 花 阿表 哥的 太 文化 积 淀 ,艺 术 地 再现 了彝 族 生 息 过 程 中磅 礴 热 烈 的 民族 文 化 到来 ;情 来 意 往 的 对 歌 之 后 , 小伙 子 终 于 走 进 了 阿表 妹 的姑 娘 魅 力 。舞 剧 通 过 三 个 篇 章— — 《 从远 古走 来 》 、 《 伴 人 生 房 ; 彝族 少 女的姑 娘 房从 舞 台上 空缓 缓 降下 ,火 红的 马樱 花插 在 我 歌 路》 、 《 巧手 织彩 虹 》,运 用 丰 富质朴 的舞 蹈 形式 ,融 合彝 族 极 姑 娘房 门窗 的四周 ,身着 绚丽 服饰 的 彝族 阿表 妹在 姑 娘房 中与 舞 具代 表 性 的 民 间歌 曲 ,将 彝 族 儿 女 从 恋 爱到 婚 姻 的细 节 一 一 复 台上 的阿表 哥 对歌 … … ”这些 场景 , 不着 痕迹 地用 彝族 传 统 的舞 原 ,细致 地描 绘 了这个 古 老 的山地 民族 由文化 环境 衍射 至 婚恋 之 蹈 形 式 如 阿 细 跳 乐 、 烟 盒舞 、打 跳 等 再 现 了 彝族 青年 从 “ 歌 跳 中 的独特 的 民俗风 情 ,从某 个侧 面 印证 了民 间舞 蹈 艺术 所传 达恰 场 ”到 “ 娘房 ”感情 发展 的 过程 。 姑 恰是 民俗发 生 、发展 的当下 环境 。 在 整 台舞剧 中,彝 族最 有 民族 特色 的烟 盒 舞无 疑是 个亮 点 , 彝 族 认 为 ,清 浊 二气 形成 宇宙 。混 沌 初 开 之 时 , 人类 始祖 也 叫 “ 弦 ” “ 乐 ” 。 因为 受 彝 族 自古 生存 环 境 和 人 文 环境 跳 跳 兄 妹变 化成 为 日月,光 照宇 宙 。妹妹 成 了太 阳 ,哥 哥成 了 月亮 。 的影 响 而 产 生 最 后成 为彝 族 舞 蹈 艺 术精 华 , 也是 彝 族 婚 恋 礼仪 彝 族是 把 吉祥 、光 明 、美好 的化 身集 于 心地 善美 、乐 于 奉献 、勇 民俗 中盛行 的 带有 一定 技 巧的 自娱 性舞 蹈 。它起 源 于 当地彝 族名 于 创造 、勤 劳 勇敢 、形 体相 貌美 丽 的少 女身 上 。彝族 历 来就 有崇 为 “ 场 ” “ 玩 吃火 草烟 ”习俗 。这 种活 动 中 ,男子 用 “ 水烟 筒 ” 拜太 阳女神 的 习俗 ,大 量彝 文典 籍及 口碑传 说有 很 多记载 。太阳 吸 烟 时 , 女 子 为之 装 烟 , 男女 青 年 之 间 互相 问答 、唱 和 ,表 示 女神被 彝人 尊 为万物 祖 神 、保护 神 。彝 语对 太 阳的称 呼 ,各 彝族 爱 慕 , 又 持烟 盒 对 舞 传 情 ,这 种 交 际 活动 即 “ 场 … ‘ 火草 玩 吃 支 系有 所 区别 ,大体 上 称太 阳为 “ 布 ” 、 “ 惹 ”、 “ 兹 ” 烟 ”。 后来 ,持 烟 盒 对 舞 逐 渐 形 成规 范 的表 演 形 式 , 并用 “ 哦 革 聂 四 等 , 有 发 展之 源 、光 明 之 源 、 眼 目之 灵 等 意 。 彝 语称 女人 “ 尼 弦 ”伴 奏 ,故 叫 “ 弦 ” “ 跳 跳乐 ”。 “ 烟盒 舞 ”的 名称 是后 来才 惹 ” ,意为 长生 之源 。太 阳 与女 人的 词义 相通 假 。彝俗 认 为 ,l 兴起 的 。 “ 7 烟盒 舞 ”的烟 盒 ,原 用榔 榆 树皮 制成 ,现 已是精 致美 岁 以下 的少 女正 常死 亡 ,其 灵魂 便成 为家 庭 、家族 的财 神 ,称 之 观 的道 具 。表 演 时舞 者 两手 分持 盒盖 、 盒底 ,用 食指 规律 地 弹奏 为 “自鲁 ” 。 “自 ”与太 阳 的彝 音 相 通 相 同 。彝 族 称 太 阳 女 为 烟 盒 ,发 出清 脆 的声 响 ,合着 “ 四弦 ”轻 盈起 舞 , 一般 是双人 对 “ 诗玛 ”, “ 阿 阿诗 ”意 为金 色 的太 阳 , “ ” 即 “ ”,意 为 舞 ,也可 以三 人 或 多人 同舞 ,舞蹈 多反 映劳动 生 活 ,或模 仿动 物 玛 莫 女 性 、长 者 、主 理 事 务 者 等 。 “自莫 革 尼 ”是彝 语 互 祝 平 安 顺 的形 态 , 以及 作 高雅 技 巧的 表演 , 尚在 流传 的套 路仍 有数 十种 之 利 、吉祥 如 意的用 语 。此 源于 太 阳和 女性 , 因而彝 族 有选太 阳女 多 。而 伴 随 舞 蹈 的 唱 词 , 男 女之 间 自始 至 终 用 “ 表妹 ” 、 “ 表 的 习俗 。于是 , 在彝族 传 统 的婚 恋过 程 中 , “ 阿表 妹 ” 的主体地 哥 ”称 呼彼 此 ,又可 溯源 到解 放前 彝族表 婚 的历史 。 位贯 穿始 终 。第一 篇章 用经 过提 纯 的舞 蹈语 言 重 点描绘 的 “ 女 三 彝 族 是 个 对 婚 姻 礼 仪 特 别 讲 究 的 民族 。 《 阳女 》 选 用 了 太 找太 阳 ”的神 话故 事 ,就 为整个 舞 剧 中所有 彝族 婚 恋 习俗所 反 映 《 歌 》 、 《 嫁 》和 《 菜 》这 三 个 片段 来集 中表 现 。 说 亲 酒 哭 跳 的这个 民族 的女权 文化 埋下 了伏 笔 。 时 ,媒 人带 着 酒受 男方 委托 去 女方 家 ,女 方若 同意 ,则 用媒 人 的 第 二 章 《 伴 人 生路 》 中 的 《 歌 口哨 恋 》 、 《 娘房 》等 片 酒 招待 :若 不 同意 则用 自家 的酒款 待 。于 是 ,就有 了彝 族现 在 仍 姑 段描述 了彝族 男女 是如 何用 热情 豪 放的 方式 表达 爱 意的 。彝 族人 保 留 的俗语 “ 成不 成 ,酒三 瓶 ” 。 《 歌 》用 夸张 的肢 体动 作 和 酒 有 俗语 “ 是人不 跳 弦 , 白活 几十 年 ” 、 “ 见 四弦 响 ,心喜 脚板 恰 到好 处 的舞 蹈道 具等 配合 通 俗上 口的歌 曲唱 调让 观众 深刻 体 会 听 瘁 ”。彝家 的孩 子 长到 十 四五岁 ,便 要 学 习跳左 脚舞 。姑娘 和小 出这种 文化 语 境存 在 的价值 :到 出嫁 时 ,抢 婚 习俗 更被 烙上 彝族 伙 子们 都喜 欢通 过 唱 山歌和 跳舞 来相 识 、恋 爱 。跳歌 场 是彝族 青 特有 的 标签 。在 彝 族社 会 中 ,抢 婚 这种 婚俗 尚留有 古代 掠夺 婚姻 年 男女 互相 认识 、 约会 的场所 ,有一 些约 定俗 成 的规 矩 ,谁 也不 的遗 形 。一 般抢 亲 没有 太 多的顾 忌 ,而 常常 是 明 目张胆 地纠 合亲 会 乱来 。在 跳歌 场上 ,彝 族青 年 男女 相互 了解 ,观 察对 方 有 没有 友 ,持械 支 到平 素渴 慕 的女 子家 中 ,或 伺机 于途 中 ,把 女子捆 起 礼貌 、贤 惠 不贤 惠 、人 品好不 好 、有 没有 本事 , 以便 决定 是否 进 来 ,挟上 马 ,任 凭女 子 嚎哭 叫 骂,抢 亲 者无 不 以胜利 为 荣 ,沿 途 步交往 。 因此 ,跳歌 场 在彝 族青 年 男女 的相 识和 恋 爱 中, 占有 高歌 ,戏 弄被 俘 女子 ,凯 旋 而归 。若 情 敌从后 边 袭击 追来 ,则 免 独 特和 重要 的地 位 。 “ 娘房 ” 的 民俗 也 是 彝族 自古 流 传 的 习 不 了一场 争夺 战 。胜 者掳 到 女子 ,遣 人送 其 回娘 家 。然后 男 方派 姑 俗 。姑 娘房 是 彝 族 青 年谈 情 说 爱 的 场 所 ,姑 娘长 到 十 六 、 七 岁 人 向女方 正式 提 婚 ,然后 择 吉 日迎娶 。 到现在 ,假抢 婚 不过 是一 时 ,就要 离开 父母 ,搬 到姑 娘 房去 住 , 白天 回家干 活 ,晚上 就 在 种 形 式而 已。在 民俗 学里 用 “ 语 ”来表 述这 种 已经 消亡 的 民俗 失 姑娘房 织 麻纺 线 、挑花 绣朵 。有小 伙子 来相 会 时 ,就在 姑娘 房 中 现 象 。 接 待 。在姑 娘 房里 ,姑 娘可 以留宿 来会 自己的 小伙 子 ,二人 同床 哭 嫁 是彝族 由母系 制 过渡 到父 系制 的一种 古老 的文 化 遗存 , 而 睡 。即使 同时有 几对 青年 男 女也 是如 此 。但 是照 彝族 规矩 ,姑 也 是 一 种 民 族文 化 的积 淀 。歌 词 哭 母 权 丧 失 , 诉说 父 母 养 育 之 娘 小伙 同床 , 只能 动 口,而 决不 能动 手 。稍 有越 轨 ,就会 群起 而 恩 ,到 了男方 家 中新娘 子 要受 到男 方亲 朋 好友 的一 番戏 弄 ,然 后 攻 之 。姑娘 房 也是 相亲 的场 所 。青 年们 在歌 会 上互 相认 识后 ,男 才 拜家 堂祖 灵 。新 郎新 娘 进入 洞房 时还 要 互相 争夺 抢 先 ,谁抢 到 青 年必 须 同女 青年 一道 住在 姑 娘房 , 由姑娘 招待 。而父 母不 能露 挨 枕头 的位 置 今后 就 由谁 当家 。坐 上喜 床 后要 先 喝交杯 酒 ,并 互 面 ,只 能从 门缝 中 偷看 。这 一夜 ,姑 娘 小伙 住在 一起 ,进 一 步互 相 喷洒 到脸 上 ,表 示 己成 婚配 �
然而被张艺谋演绎为三枪之后原片深刻严肃的内涵被二人转的恶搞人大稀释影片在服装造型和人物语言上的混搭使其不再有明朗的故事时代背景而故事发生的地点被放置在一个群山环绕的孤立客栈里与鲜活的社会没有很大的联系人物关系也并没有故弄玄虚而是从开篇便让观众一目了然剥离了以上种种悬念化的设置之后电影便只剩下了最单纯的表演和语言这样的背景让观众丧失了很多在观影中可以产生的审美乐趣让怀着紧张心情走进电影院希望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得到审美乐趣的观众们大众所望而单单依靠几个二人转出身的演员的肢体和语言逗乐便显得无法撑起电影这样一个在人们心中神圣而庞大的概念尽管有诸多张氏风格鲜明的炫目画面和蒙太奇语言来撑场子却仍旧无法满足观众的审美心理从这角度来说张艺谋此次的作品确实大大悖逆了很大一部分观众期待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