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与呐喊_特级教师韩军的教与研(韩军 新语文教育)
韩军新语文教育得失谈

第一笔:“出生一言不会,两年(720天)便正常交流”是事实,但完全归功于“举三反一”,将“听话数十万,说话自然成”说成“自然”,便不免让人生疑——小孩子学说话有哪一个没有得到过前辈的指导?现实生活中,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听”了一辈子“话”还没有学会如何生动传神地“说话”(语文能力低)?如果真的“听话数十万,说话自然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我们的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听”去“读”不就得了,何必开设什么“语文”学科进行什么“语文教学”?
其三:3节读课本(举一),每节完成2000字,3节共完成6000字,速度是44字/分钟;2节读课外书,350字/分钟,1节就可读1.5万字,2节读3万字。则一周5节语文课,就可轻松完成3.6万字!执迷举一,拘囿课本课文,求“深、细、透”,一周5节课,最多只能完成区区1600字!多快好省与“少慢差费”,悬若霄壤!
“韩军新语文教育”得失大家谈
“语文”是一门学科,“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语文教学与研究都必须有一个严肃认真的态度,需要人类最可宝贵的理性的支撑。否则,今天盛行伪科学,明天伪科学还会继续盛行。
我们应当牢记,真理都是朴素的,是不需要任何包装的,需要包装的一定是伪科学。而伪科学的东西,包装越精美越容易迷惑人,危害自然就越大。对那些精心包装华而不实的东西,无论出自哪位伟人,我们都有责任拆除其包装,戳穿其画皮暴露出其本来的面目。否则,我们将永远“少慢差费”,直至“误尽苍生”!
可是,经过精心的包装,韩先生的想当然俨然成了事实,成了真理:“新语文教育”出笼了,轰动了,成为著名流派了,“人文”写进“新课标”介入举国上下轰轰烈烈的“新课程”了,人们可以放心大胆地借鉴引用进行“深入”研究指导自己和别人的语文教学了……
语文的深度,生命的深度--读《韩军与新语文教育》有感

去师专 ” , 学业归来 , 委屈上讲 台 , 父亲的遗憾 离世 . 让
韩 军 把 对 亲 情 的体 验 与感 悟 .将 生 活真 实 感 受 注 入 教 学过程中。
他在讲 授 《 大堰河 , 我 的保 姆 》 时, 将 内 心 深 藏 的 真 情 得 以 抒 发 .情 难 自 抑 。 正 如 韩 军 所 言 每 每 读 到 : “ 大堰河 . 在 她 的 梦 没 有 做 醒 的 时候 已 死 ? 她 死 时 . 乳
露I i , 大 语 文 论 坛 ・ 教 育 随 笔
极 引导 . 提 高学生各方面 的能力 , 特 别是语文 能力 , 只
有 这 样 才 能 真 正 让 学 生 体 验 到 探 究 合 作 带 来 的 成 功 体
验。
天 就 是 凡骨 俗 胎 . 何 必 化 妆成 仙人 : 本 来 就 是 干 瘪 的 蒜 瓣. 干 吗 冒充 大 个 的 蒜 头 。淡 泊恬 静朴 为 本 . 平 平 淡 淡
容: 格 式 是否 正确 , 内容 是 否合 情 合理 . 措 辞 是 否 妥 当: 评 价 方 式 主 要 是 小 组 间 互 评 和 家 长 的 回 信 。 对 第 四 组 成 员 的 评 价 有 活 动 过 程 中 的评 价 和 成 果 展 示 的
考 上师 专 .与 理 想 相 差 甚 远 .不 合 心意 与 父 亲对 抗. 足 见 其 个性 与 率 直 。 对抗失败 , “ 硬 着 头 皮带 了 行 囊
他 动 容 与他 一 同 流泪 . 何 其 率 真 !无 真情 人 文 . 何 至 于 此, 显 示 了 韩 军老 师 因 遗 憾 而 爱 . 因爱 而 真 切 感 人 , 今 语 文 教 学 中 几 人 能如 此酣 畅 。 为语文课的干瘪而焦虑 。 能 将 生 活 之体 味 有血 有 肉 的供 之 于 课 堂 . 为 语 文 彰 显 生活之美 . 生 命之 美 。笔者 以为 这 才 能 为今 天语 文 之 尴
韩军“新语文教育”观对当代语文教师成长的启示

韩军“新语文教育”观对当代语文教师成长的启示作者:吴宇玲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20年第08期内容摘要:韩军作为当代著名中学特级语文教师,他一直对现代语文教育不断思考与探索,在20世纪末大力弘扬人文精神,提出了“新语文教育”思想,这对语文教育改革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他的“新语文教育”观在朗读教学观、阅读教学观、作文教学观、语文教育观等方面给予当代语文教师的成长以启发。
关键词:韩军新语文教育语文教师启示新语文教育观是特级教师韩军老师通过研究和思考我国语文学科的演变历程的结果。
1977年我国统一恢复高考以后,广大教师和学生们都在努力为升学考试做充足的准备,以各种答题技巧、答题模板应付考试,在高考的指挥棒下,为应付升学考试我国语文学科开始走向应试教育的深渊,大多教师与学生们纷纷走上了应付考试的不归路。
我国语文教育这座大厦开始摇摇欲坠,全国语文教师为改变急迫的教学状况便开始开展大规模的教学实验。
20世纪末语文教育界对于“语文要如何教学”这一问题进行了大讨论,韩军的“新语文教育”观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
韩军老师说,新语文就是“秉承五四新文化精神的教育,是建筑在‘语言即人、即存在’的哲学观上的,以‘说真实的个性的话’为价值论,把‘用语言立人的精神’作为终极目标的本体论,把‘举一反三’作为终极的总体操作论的语文教育观。
”[1]韩军老师倡导人文精神,主张回归人文之本,提出“举一反三”的教学方法,主张回归积累之本,注重通过吟诵培养语感,主张回归诵读之本,反对违背人性的语文教学,拒绝伪圣化、技术化、萎靡化。
韩军老师的教育思想在当时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当然,对于当代语文教师的成长有重要的启示。
一.朗读教学观:注重语感教学早在1926年,夏丏尊先生就说过,教师应该养学生的语感。
吕叔湘先生也尤其重视语感的培养,这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步。
诵读是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融入情感的诵读可以让文章添加色彩。
韩军老师认为古人喜好用吟诵的方式品味文章,而汉语具有音韵美的特点,尤其是中国古典诗词,通过吟诵在音韵中感受诗歌的意境。
我推崇的语文大家

我所推崇的语文大家韩军李黎清【大家素描】韩军,男,1962年生。
北京市特级教师,现任清华大学附中语文教师,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曾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人民教师奖章、曾宪梓教育基金一等奖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持全国语文教育论坛“韩军在线”【大家思想】韩军的新语文教育观一、真实个性:回归语文教育“人文”之本韩军最朴素的愿望是,师生在语文课上,不撒谎:不故意撒谎,也不被迫撒谎。
这应是一个最起码的愿望,起码的常识。
然而,实现它却仍很难。
韩军说,中国中小学生在作文中“编造谎言”,成为一道举世罕见的风景。
他举了几个例子。
1998年高考作文题是《坚强:我追求的品格》,大量考生,一同编造自已父母死亡,以反衬自已如何“追求坚强”;某省一做了父亲的语文教师,在阅卷点恰好阅到了自己儿子的作文(他最熟悉儿子笔迹),作文编造父亲死亡,反衬自己坚强持家、诚敬孝母,父亲看后气得晕倒。
最离奇的,一作文写自己从小失去双臂,就学张海迪身残志坚,练习用脚丫写字,反衬自我坚强;查档案知,作者是一棒小伙,四肢健全且发达。
2002年高考作文话题《风雪中救人》,命题人提供的话题材料本身就漏洞百出,全国众多考生,“不约而同”编造“舍自身,救他人”,“弃小我,做大我”的美丽假话、套话……何为人文?当今中国基础教育里,对人文存在太多人为的歧解,把人文理解成思想政治教化,当今最迫切的是回归到人文的本义一一即让师生回归人性本真,即真实、自由、个性地做人,做真实、自由、个性之人,这正是“五四新文化”精神的实质。
可是却已经中断了很久。
时下中国,请暂不要给人文添加其他含义,师生真实、自由、个性地做人最迫切。
教师课堂上讲真话,学生口头“我口说我心”,笔头“我手写我心”,师生不虚伪、不矫揉、不造假,解放人性精神,灵魂自由舒展。
这,就是目前语文教育中最大、最迫切的人文,也是人文之本义,更是语文教育之本。
上语文课,师生均能身心自由,真诚、平等相待,与文本,与对方,真心沟通、真情交流,就是人文。
论“新生代”语文教师的教材观

论“新生代”语文教师的教材观教材观就是教师对教材本质及其功能的基本认识,它反映了教师对待教材的态度和方式。
教材观不仅涉及“教什么”,也涉及“如何教”,它从根本上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方式。
[1]“新生代”语文教师关于教材内容、教材教学等有自己的看法,其教材观建立在课程意识的基础上,是比较先进的教材观,因此研究他们的教材观很有必要。
一、“新生代”语文教师的界定与概况进入新世纪后,语文教坛的改革之士带来新的观念、方法,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开启新一轮语文课堂革命,我们通常称他们为“新生代”语文教师。
新生代语文首先出现在2001年,“日前,来自北京、上海、四川、广东等省市的百余名中青年语文教师会聚北京市六一中学,参加‘六一杯’首届中国‘新生代’教师语文教育论坛,试图以‘新生代’的视角探究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教育的创新途径。
”[2]据悉,此次语文教育论坛是在相关论坛中第一次明确打出“新生代”的旗号。
论坛以“珍视传统,反思今日,循故求新,激浊扬清”为主题。
授课与报告专家中有韩军(北京),“新语文教育”代表人,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硕士生导师;程红兵(上海),“语文人格教育”代表人,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李镇西(四川),“语文民主教育”代表人,特级教师,博士,全国模范班主任;袁卫星(江苏),新语文学习(教师版)执行主编,“语文教育生命化”倡导者;薛法根(江苏),特级教师,小学语文“组块教学”代表人等“新生代”语文教师。
本文讨论的“新生代”语文教师指的是韩军、程红兵、李镇西、窦桂梅、赵谦翔、郭初阳、蔡朝阳、吕栋、干国祥、魏志渊、苏祖祥、王开冬、徐中华等一批语文教师,他们活跃在“教育在线”上。
“新生代”老师有着自己原创性的教育理念,李镇西老师提倡语文民主教育,韩军老师主张新语文教育,程红兵老师倡导语文人格教育,袁卫星老师主张诗意的语文,窦桂梅老师主张语文为生命奠基等等,他们对于新的教育理念,接受快,并能进行及时地有效内化,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其课堂实录和具体的教学方法中找寻到其理念的体现。
小学语文老师必读书目

小学语文老师必读书目语文教师修养要目01.《接受反应论》,金元浦,山东教育出版社,。
02.《语用研习与语文教学》,王建华,浙江大学出版社,年版.03.《中国叙事学》,杨义,人民出版社,年版。
04.《美辞论》,李廷扬,贵州教育出版社,年版。
05.《经典常谈》朱自清,北京出版社,年版。
06.《语文窃笑》,吕叔湘,当代世界出版社,年版。
07.《美学散步》,宗白华,上海人民出版社,年版。
08.《谈美书简》,朱光潜,人民文学出版社,年版。
09.《美学四讲》,李泽厚,三联书店,年版。
10.《美的历程》,李泽厚,文物出版社,年版。
11.《中国文化概论》,张岱年、方克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年版12.《文心雕龙谈疏》,王元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年13.《说文解字注》,段玉裁,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版。
14.《古文字学初阶》,李学勤,中华书局,年版。
15.《汉语与中国文化》,申小龙著,复旦大学出版社,年版。
16.《文章作法》,夏丐尊、刘薰宇,中华书局,年版。
17.《文话七十二讲》,夏丏尊、叶圣陶,中华书局,年版。
18.《文章讲话》,夏丏尊、叶圣陶,中华书局,年版。
19.《怎样写作》,叶圣陶,中华书局,年版。
20.《语文随笔》,叶圣陶,中华书局,年版。
语文课程与教学新论举要01.《课程与教学论》,张华,上海教育出版社,年版。
02.《课程理论》,施良方,教育科学出版社,年版。
03.《后现代课程观》[美]小威廉姆e?多尔著,教育科学出版社,年版。
04.《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王荣生著,上海教育出版社,年版。
05.《语文课程改革研究》,郑国民著,北师大出版社,年版。
06.《言语教学论》,李海林著,上海教育出版社,年版。
07.《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韩雪屏着,上海教育出版社,年版。
08.《语感论》,王尚文著,上海教育出版社,年版。
09.《语文言意论》,李维鼎着,上海教育出版社,年版。
10.《语文:表现与存在》(上卷)(下卷),潘新和著,福建人民出版社,年版。
中学语文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5篇)

中学语文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5篇)中学语文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1这次参与部版新教材培训,听了张彬福教授的讲析与指导,对这本新教材有了初步的熟悉和感受。
尽管学习时间短暂,我事先也没对教材有太多的阅读与思索,但在张教授的细心预备、多方引用和深入浅出的讲解下,我对这套教材有了初步的熟悉。
如何要梳理本次培训学习的感受或收获的话,以下三方面,当是最想提及的。
(一)重视传统文化的教学整套教材130篇古诗文,占到教材课文的52%,这是很了不起的变化与回归。
语文学习应有语文特色。
我们既在学习现代语文,也不能割裂古代语文。
究竟汉语言是一脉相承的。
学习古诗文,把握汉语的传统与特色美。
另外,语文学习更要从课程中了解、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不仅是语文的责任,更是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与表达。
(二)敬重语文学习的规律教材编者特别专心地思索语文学习过程应遵循的根本规律,如首先要学会朗读,然后者学习默读、快读等;如语文要强化思维训练,教材课后增设了层次多样的思索探究和训练题,课文分教读、自读与课外阅读三位一体,古诗学习更强调教会学生自读感悟等;汉字书写力量的提升要在实践中落实,如教材“读读写定”供应了硬笔书法家的示范,更有利于学生进展书写仿照学习;课外古诗阅读的安排,除了有机穿插在各单元间,更重要的是突出了自读自悟古诗的赏析文字示范。
真正是想方法做到手把手教学生学习语文,想方设法提升学生语文力量。
(三)教材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更高从张彬福教授所谈的教材新变化和教学要求,我深切感受到了要用好新教材,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是重要前提。
例如,新教材删减了课文数量,那么留下更多时间教师应当怎么用?是否应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的有时间去学习?总在赶课,学生的学问、力量及文化素养培育又如何落实?新教材强调了教师、学生对一些详细名词概念(如在注解、练习中消失的)的学习要求,只有教师自己弄明白,学生才有可能对文本有更深入的理解与把握。
韩军“新语文教育”理念引发的思考

韩军“新语文教育”理念引发的思考作者:张庆成来源:《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5年第05期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5) 05-0010-02韩军“新语文教育”之“新”,并非“创新”“新鲜”之意。
我认为它的“新”,就新在了既反击传统,又崇尚传统。
这话听起来似乎有些矛盾,但实质上这两个“传统”的含义是不同的。
前者指现代语文教育的传统方法一一重在分析,不厌其深,即“蜻蜓潜水”;而后者指中华民族几千年语文教育积淀的优秀传统——重在积累,厚积薄发,即所谓“蜻蜒点水”。
这二者的关系其实是一个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关系。
“蜻蜓潜水”是存在的问题,“蜻蜓点水”则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蜻蜓潜水一一“新语文教育”所反击的现代语文教育的传统方法多年以来,面对中考和来自社会、家长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压力,不少地方不少学校的初中语文教学太过于强调“考点”(即哪些会在考试中出现),课文中那些“铺天盖地”的“考点”让人几乎喘不过气来。
最难忘的是那一次,我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春》一文时,由于是名篇,我们备课组的几位老师都认真做了准备,集体备课前例行交流。
我以为此文文辞优美、情景交融,教学中可以通过学生美读吟诵,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文章优美的意境,品味有代表性的语句,并在吟诵中能够将文章背下来,课后再指导学生拓展阅读几篇相关的文章。
但此想法一说,便遇到了质问:那考点呢?这篇文章考点可是很多的,从整体上要划分为盼春、绘春、赞春三部分,而“绘春”部分又要分为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每幅图还要“地毯式”地分析景物特点、描写角度、写景方法,分析文中所有优美的语句……末了,一位很“权威”的老师又郑重地补充了一句:张老师,记住,这些都是考点。
我真佩服这些同仁们对“考点”的殚精竭虑!我虽不想按图索骥(教学参考书上就是这样分析的),但由于面对的是一名名师,只有照此“有条不紊”的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