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附中特级教师韩军 高考作文题三思
大讨论怎样评公开课

大讨论:如何进行公开课的评课(周末网络教研摘录)高灿太和县高庙小学观点1:评课一个字:真!执教者上公开课,要突显理念是,上出自己的亮点。
事实上,再好的课也会有缺点,基于这样的认识,对教师的公开课的课堂教学不要求尽善尽美,不要求完美无缺,允许有瑕疵,允许有遗憾,允许有“漏洞”,但必须要有自己的一个亮点。
这个亮点可以是某一个细节的处理,可以是一个环节的设计,可以是某一个方法的尝试,总之,只要是自己的认真思考和积极努力都行。
这样松开了教师的手脚,极大地调动了教师钻研探索的积极性,激发了课堂教学的活力,公开课摆脱了形式主义,真正回归了课堂教学本身。
教师对公开课也一改以往的“躲闪”“推让”,渐渐“钟情”于公开课了,每每学校开放公开课,广大教师总积极地参与其中,乐在其中。
评课者评公开课,我们提出的一个理念是,说清自己真实的感受。
对于评课,我们明确提出,反对“好好先生”,反对不痛不痒的“无病呻吟”,反对不着边际的“纸上谈兵”。
在评课时,力求说出自己的一点感受、一点反思、一点认同或者一点求异,同时,提倡评课者和上课者的现场互动。
活动的开头总有一点难,大家“羞”于开口,但随着少数教师的积极引领,现在评课活动气氛非常火热,大家真正做到了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做到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评课成了大家的最爱.(作者单位系江苏省东台市头灶镇小学)观点2:评课要突出个性化一、发现授课者的个性特点。
可以说,每位老师在上课时,所采用的方式都不尽相同。
比如听清华附中特级教师韩军的课,给你很深刻的印象就是,他从始至终都能把自己投入到课文之中,还有就是他那充满个性特点的朗读。
单就这两点,足以将学生和听课者引入到一种境界。
尽管像韩老师的个性化教学风格,每一个教师不一定都能学到,但作为评课者应该善于发现教者的教学风格,并将其展示给其他听课者,这实在是培养个性化教师的佳径。
二、展现评课者的个性特长。
笔者认为,评课并不仅仅是评一评授课者的课如何,还有更深层的价值是通过评别人的课,展示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深度。
余映潮、韩军、肖培东《老王》课堂实录对比研究

余映潮、韩军、肖培东《老王》课堂实录对比研究作者:胥光松来源:《知识文库》2019年第11期课堂实录能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技能、专业技能及教学风格,因其实效性、示范性及生动、形象的特点使之得到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通过对特级教师的优秀课堂实录进行分析研究可以促进青年教师在专业教学上的快速进步。
余映潮、韩军、肖培东三位语文特级教师在老、中、青三代语文教育工作者中非常具有代表性,本文选取他们相同的教学课题《老王》课堂实录进行赏析,通过对余映潮老师的“扣词分析”、韩军老师的“角色扮演”、肖培东老师的“读进灵魂”的主要教学特色进行研究,力求找出其中教学风格、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中的异同。
无论做学问还是做教学研究都需要相关领域大量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互作用,这些经验的数量和质量与主体自身的归纳提炼、总结提升、继承发展的能力共同决定了主体的研究成效。
学科语文教学研究中最常見的方法是通过分析语文特级教师的课堂实录来获得专业和教学上的间接经验,研究者对这些间接经验进行分类消化、个性化处理后与自身的直接经验进行对接,这个过程周而复始的循环。
本文试从余映潮、韩军、肖培东三位语文特级教师的《老王》课堂实录中探求学科语文教学研究的间接经验。
1.1 《老王》文本介绍《老王》是当代文学家杨绛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文章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回忆了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段,刻画了一个穷苦卑微但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形象,表达了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不幸者的关心、同情和尊重。
作者也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社会应不应该以人道主义精神来关心不幸者。
;这篇文章被选入多种版本的教材。
文章著于1984年。
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生活片段。
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杨绛夫妇在那个荒唐动乱的特殊年代里受了不少苦,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
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
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地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
古风高考作文

古风高考作文清华附中高三文化课模考——作文题目:《艺术商贩与清官》江上的船愈渐渺小,世间的繁华亦稠密起来。
簇拥在高楼之中,我们正在经历着一场浩大的文化变革。
这态势下,艺术商贩常常成为新时代中的“贩夫走卒”,他们的附庸的作品鼓舞着我们的梦想,也为我们的审美向度注入青春火花,但这一切的背后是一场时代的“交易”。
作为清官,我们有必要思索:在艺术中,应该如何评价艺术商贩和清官之间沟通的纽带,应该如何辨别合法和非法的交易,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在自己有限力量的范围内扶持艺术发展。
“艺术商贩正在快乐的赚钱,不幸的是我们也快乐的为他们买单”,这是一位艺术评论家对艺术市场发展的深刻反思。
现象级文艺作品,如电影《流浪地球》、导演导演宁浩的《疯狂的外星人》等,在将经典取向与现实需求碰撞的过程中,逐渐红火起来。
与之相伴的则是无限扩张的市场需求,明星打造的明星效应以及种种商业手段的利用。
答案在于,我们没有责任遏制商业市场的发展。
正如民间俗话所说,人间正道是沧桑。
虽然商业市场对艺术行业的的碾压广受争议,但如果我们认为自身完美动力的“清官”能改变这种现实,便是一种自我欺骗。
在现代市场下,艺术市场也应该得到其在市场中的比重,故“仿制品品质不如正宗”,只不过是考验消费者眼光、产品质量、市场属性的标志。
人们应该理性的思考,而非否定。
同时,我们要警惕商业市场越过底线。
凭借点石成金的效应构建起来的市场化艺术,常常代表着娱乐至上的审美风向和顺应味觉的绝尘效益。
艺术市场的照面也要慎之又慎,精准定位时下的市场需求。
此外,应该将目光放在艺术发展生态链上,并为艺术家和小众艺术市场提供支持。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要尽量保证交易的合法性,如有违法行为应当依法处理。
当文化的艺术产业变成“退烧”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为艺术家的自由和独立负起责任。
若是没有独立的财务支持,恐怕没有人能够坚持思考、创造。
这时,我们的职责就是:“以法律的法治文化,以经济的力量保障文化,以艺术的魅力唤醒文化”,让艺术得到独立的表达和自由的绽放,让人们感受到艺术中所蕴含的生命、情感、历史、文化和人文的瑰无。
【李老师写高考作文】旗帜鲜明,当头棒喝:评价他人,请三思而行

【李老师写高考作文】旗帜鲜明,当头棒喝:评价他人,请三思而行【上海高中语文李老师写高考作文】旗帜鲜明,当头棒喝:评价他人,请三思而行2016年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
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上海高中语文李老师讲高考作文写作:我教学生写作文,沿袭的唐宋八大家散文的写法,即“喝法”:旗帜鲜明,当头棒喝“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的韩愈排佛,就是旗帜鲜明,有什么说什么,非常简洁明了。
我们的高考作文,只要讲清楚人生最基本的道理即可,没有必要去堆砌一些难懂的抽象名词术语,用一些所谓的“理论”装点门面。
学生要真正去体会这些人生最基本的道理,写出的文章,才会有感染力,才可以征服阅卷老师,让阅卷老师给你得高分。
评价他人,请三思而行作者:上海高中语文李老师当下,随着通讯技术日新月异,无论是明星大腕,还是保安辅警,生活琐事,细枝末节,都极有可能会被“绑”入大众视野,被肆无忌惮曝光、评价。
这是一个狂欢的时代,也是一个最需要理性的时代。
人是社会中的人。
任何人的言行,只要被看到,就可以被评价。
这是毫无疑问的。
特别是名人和公共人物,他们对社会的影响巨大,其言行,不仅要经得起公众的评价,还要自觉接受公众和舆论的监督。
然而,现在的很多人,正在滥用自己评价他人的权利,任性随意,极端偏执,不仅败坏了社会风气,也给当事人造成了困扰和伤害。
评价他人,要以事实为依据。
评价他人,是非常严肃的行为。
评价他人,不是邻里之间的说三道四;评价他人,也不是茶余饭后八卦闲谈。
对他人的评价,要对他人、自我、社会负责。
不以事实为依据的评价,怎能得出公允的评价?不以事实为依据对他们进行评价,是对他人、个体、社会的极度不付责任。
一位刚刚查出身患癌症的女士乘公交回家,没有给乘公交车的老大爷让座,便遭到了车上乘客的指责。
名师分析自主招生作文清华难深入北大难立意.doc

名师分析自主招生作文清华难深入北大难立意广大考生关注的自主招生考试已经进入面试阶段,许多学生和家长对刚刚举行过的笔试试题仍然怀有强烈的兴趣。
为此,我们专门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语文特级教师沈献章,请他介绍“北大系”和“清华系”自主招生作文的特点。
3月13日,参加北京大学自主招生考试面试的考生在候场区等待“叫号” O“清华系”切入容易深入难“清华系”自主招生联考的作文题是这样的: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对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
有人说, 忧患意识包含危机意识、预见意识、防患意识、责任意识、使命意识。
中华民族有忧患意识传统,不过有时浓有时淡,有人有有人没有,有人认为领导要有群众可以没有,有人认为精英要有普通百姓不必人人都有。
你对忧患意识是怎样认识的?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想和认识。
“考查内容温和、平稳、适中,不偏不难,没有偏题、怪题、难题,学生有话可说。
”是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语文特级教师沈献章对“清华系”阅读与写作(中文部分)试题的总体评价。
但沈献章说,尽管整张试卷绝无“超纲”的内容,他仍强烈地感到,“试卷形成了阶梯式的难度。
切入容易,深入难,真正要得高分并不容易。
”他说,阅读与写作对考生的能力以及知识点的考查并不是只有参加竞赛的考生才能做出来。
在一个半小时里,完成试卷文字量的阅读及不少于800字的写作,应该不紧不松。
对于古代诗文阅读部分,沈献章说,试题所选取的作品出自中学生非常熟悉的词人辛弃疾,这显然会让考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突兀感和陌生感;而有关《南齐书・良政》部分的断句,则很有北京特色。
“北京的高考语文试题中也考过文言文断句,不过要断得非常准确也不容易,且断句是文言文最基本的考查,其他省份的考生也不会陌生。
”沈献章对此给予肯定。
至于最受关注的作文题,沈献章首先感觉,这个作文题应该是考生比较熟悉的话题,人人有话可说,甚至可能会有学校平时写过。
我在帮我思——一个应试教育“高手”的心灵拷问

我在帮我思——一个应试教育“高手”的心灵拷问
本刊编辑部;王雷;阿桂
【期刊名称】《教师之友》
【年(卷),期】2001(0)4
【摘要】<正> 策划背景“韩军在线”是清华大学附中语文老师韩军主持的
一个网上教育论坛,上面集中了一大批一线教师中的思想者,王雷就是其中的一个重
量级选手。
“我宁要粗糙的思想,也不要精致的套话!宁要残酷的真实,也不要美丽的虚假!”(王雷语)。
王雷的文字总是烙着鲜明的个性色彩,饱蘸着生命的激情,让人读
起来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而更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基于对现时教育的思考
发出的振聋发聩的声音。
当然,如果用所谓“成熟”“标准”
【总页数】7页(P6-12)
【关键词】应试教育;语文教学;语文教师;网上教育;学生作文;语文学科;高考作文;一线教师;作文教学;心灵
【作者】本刊编辑部;王雷;阿桂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0
【相关文献】
1.静夜思--拷问心灵:我们真正理解了教育之爱吗? [J], 鲁东海
2.我在心灵深处拷问自己——一个乙型肝炎患者的自述 [J], 刘全可;陈仁德(整理)
3.个体言说我在故我思——一个应试教育“高手”的心灵拷问 [J], 王雷
4.我在故我思--一个应试教育"高手"的心灵拷问 [J], 王雷
5.我在故我思——一个应试教育"高手"的心灵拷问 [J], 王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谈语文课堂的“情”

谈语文课堂的“情”作者:刘国来源:《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年第36期摘要:语文教材本身具有强烈的熏陶感染作用。
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要有感染力,有激情,能煽情,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交流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不是枯燥的,而是在享受生命的快乐、人之为人的幸福。
关键词:感染力激情熏陶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c)-0166-01语文学习不同于数理化等理科的学习,不像这些科目那样进行理性的分析、或归纳或演绎推理。
很大程度上讲,语文学习是一个学习语言、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进而内化为语感的过程。
它讲究长期积累,潜移默化,润泽心灵,熏陶感染。
语文教材本身具有强烈的熏陶感染作用。
它是著名语文教育专家从浩如烟海的名篇佳作之中精心遴选出来的,应该说这些文章文质俱佳,内容丰赡,语言各具特色,并且思想感情真挚,是许许多多的作家呕心沥血的杰作。
仅从作品的人文性特征来看,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可以说都不可多得:有亲情的感受与体验,有童年的美好回忆,有爱国爱家、思乡报国的大义微言,有树立信心、坚定理想信念的篇章,有探索自然奥秘、探寻奇妙科学世界的小品文,有发挥联想、想象的当代著名诗歌,有古仁人、圣贤的千古华章,有描写四季景色的优美散文,有说理透辟、鞭辟入里的论说文,有外国著名的文学作品,更有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元曲、思想深刻的明清小说,有历经几百年而不衰的古典文学名著的节选……这些文章中所蕴含的哲理、情感、意蕴、情趣对学生的影响是终生的,与这些文章的作者对话,更是一种灵魂的洗礼,性情的陶冶,精神的放松,心性的历练。
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习语文的活动是高尚的,是崇高的!语文教师引领学生在文学世界里遨游是让人感到多么快乐而又高雅的事啊!因此,语文课不仅要进行语言教学,更重要的是情感教育。
“披文入情明理”,情字为核心。
教语文,没有情感,就不是真正合格的语文教师;学语文,没有情感,也难以真正体验其真情,理解其真意,把握其真谛。
认知的“匠心”与“苦心”——从2003年高考作文谈起

认知的“匠心”与“苦心”——从2003年高考作文谈起韩军
【期刊名称】《写作:中》
【年(卷),期】2004(0)2
【摘要】下面是2003年高考作文题: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
他儿子说: “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
”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
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
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
【总页数】2页(P10-11)
【关键词】高考作文;中国语文教育;具体问题;学生作文;作文命题;语文思想;微型课;认知;语文教学;培养与训练
【作者】韩军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附中特级教师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4.34
【相关文献】
1.高考作文题目的本质——由北京市三则高考作文题目谈起 [J], 王大绩
2.苦心利他,匠心独运(外一章)——读郭芹纳《诗律》后之感言与引申 [J], 鲁国尧
3.高考作文的三个生长点——从2017年北京卷高考作文阅卷体验谈起 [J], 许姗姗;
4.高考作文应“聚焦”——从2006年高考作文谈起 [J], 曹保顺
5.七载苦心孤诣一朝惊世绝艳——“匠心·双色激光电影机新品发布会”专访实录[J], 本刊记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华附中特级教师韩军:高考作文题三思
每代高考作文出题人,都带着一种“宏大思维”说是“选择”,其实无可选择多年来,语文高考试题没有关涉“文化”本身
高考年年让人关注,作文题更是街谈巷议。
20世纪50年代至今,高考作文题共出了近百个(1977年30个题另加历年春季题),好文题有一些,像《假如记忆可以移植》(2000年)、《鸟的评说》(1995年)、《习惯》(1988年)、《雨后》(1962年)、《我的母亲》(1957年)。
但也有一些文题不尽如人意。
我深知拟一个好文题着实不易,所以站着说话不腰疼,放诞狂言。
一、语文:自身价值何处寻?
我总觉得,咱们的高考作文题,不像语文题,而更像政治题、伦理道德题。
咱们的作文题,一直关注当年的重大事件,引导学生从重大事件出发思考重大意义,这是出题人的历史习惯,传统思维。
回首50余载高考历史,不难看出这一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982年题)、“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1977年北京题)、“缩写: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1978年题)、“给越南人民的一封信”(1965年题)、“一位革命先辈的事迹鼓舞着我”(1961年题)、“大跃进中激动人心的一幕”(1958年题)。
浏览这些题目,会发现,每代高考作文出题人,都带着一种“宏大思维”,都努力继承并倡导咱们先辈几百年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写作传统,情绪盎然地关注着当年的社会热点尤其政治热点。
由此,就很容易理解,今年高考作文为什么会这样了。
全国“心灵的选择”,实际扣合着去年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北京“规则”,实际扣合着“中国加入WTO”、“日韩世界杯”;上海“面向大海”,实际紧扣着上海在新世纪,全面对外开放、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形势。
均沿袭同一种历史思路、命题思路。
命题者可能认为,高考作文,社会影响力大,关注者众多,理应出得“有思想意义”,理应关注重大意义和宏大事件,不能把题目出得太“小家子气”。
引导学生关注热点,参与当下事件,思考重大意义,似乎理所当然。
但,这恐怕不应是高考作文的主要功能、主要特征。
语文本姓“语”,有其自身功用,作文本姓“文”,理应关注学生的文字、词采、情思、理趣,把此作为考查的核心与重点。
何况,学生还有一门单独承担思想、道德、意义的“政治”课程。
出一道作文题目,思路、方法多多。
这种沿袭已久的“关注当下热点,思考思想意义,贬抑小我,高扬大我”的命题思路,毕竟只能是众多思路、方法中之一种。
几年偶尔为之未尝不可。
若几十年一以贯之,执意为之,就未免闭塞、单一甚至僵化了。
试想,每年出题,命题者首先就想,今年的重大事件是什么?热点是什么?咱语文高考如何去配合?人们不禁要问,这,是出语文题,还是出政治道德题呢?是语文考试,还是道德考试?
二、文题:心灵的自由真实在哪里?
一个好的文题,应是一个“指路牌”,循牌走去,考生会找到一块“独特的精神天地”,那里宽宏自由,任自我个性之花,烂漫、自在地伸展,真切、坦荡、自然地开放。
一个好的文题,还应是一段“引芯”,能把学生“冬眠状态”的“文思”,“唤醒”“引燃”,学子摊开试卷,一面对考题,就文思炸涌,从而爆出摇曳多姿、七彩斑斓的“精神虹云”。
即,一道好的作文题,应特别有利于情思自由展现、精神真实伸展。
但不少文题,却不允许这种自由存在,不是“天地”而是“缝隙”。
“诚信”,考生只能正面阐发“诚信的积极作用”、“诚信的价值与可贵”等等,恐怕谁都难从另面立意,不敢反其意。
它是人类公理、人类道德的底线。
悖此绝无空间。
“心灵的选择”,说是“选择”,其实无可选择。
任哪位考生,都必须选择“舍自我、顾他人”。
1998年“坚强———我追求的品格”,简直强人所难,主题涵在题目之中。
命题者似乎在做这样的暗示:主题、思想、个人见地之类,考生你就不必考虑了,我早为你准备好了,你只管去“攒缀”文辞,演绎我的思想就行了。
历览多年几十个文题,大都“潜隐”着一个十分强大的“制约逻辑”,这个“制约逻辑”就是,必须把自我放在宏大叙事话语背景中,必须把“小我”消融到“众我”、
“大我”中,必须抑“自我”扬“他者”。
去年“诚信”如此,今年“心灵的选择”亦如此。
“选择”前再加一个“心灵的”,这就无异一个“道德自审”、“心灵反省”的拷问!十几岁的孩子,如何承受?
我教语文20余载,我深知咱们中国的孩子,说话时,写作时,从小就要“训练审题”。
这是怎样的“审题”呢?就是“想方设法揣摩”、“冥思苦索琢磨”命题者想让你说什么,命题者、阅卷人喜欢听什么。
比方,面对“心灵的选择”的拷问,考生就要琢磨,命题者想听“舍己为人”、“舍己为公”、“美妙而高亢”之言辞呢!莫管出于真心、假意,哪个考生,都必须如此写。
必须(!)救人,这是惟一抉择;惟此抉择,才是高尚抉择!要死,俩人一块儿死,都死了,救人者才更光荣,更高尚。
如果,只一人活着回来,那是耻辱、卑下,就要受天责了。
其实,按生活和科学逻辑,细推命题者“虚构出”的“困境”,俩人都活下来,可能性微乎其微,皆被冻死才是必然。
或者,俩人皆活是一种偶然,是一种出于浪漫幻想的、童话般的“虚拟”。
若有考生,不会“审题”,逆意而为,说,出于对生命之珍爱,出于对救活可能性的怀疑,自己回来,这样成文,不知能得几分?
三、文化、亲情、趣味、哲思:缘何成盲点?
多年来,语文高考试题太多关涉政治意识、思想品德、道德伦理,还没有关涉“文化”本身,这是高考作文命题的一大盲点。
地域文化、山川文化、建筑文化、戏剧文化等等莫不可以关涉。
这是一个大空白点。
我甚至认为,今后的高考作文题目,不要离政治意识、思想品德、道德伦理太近,不要过于趋附、趋奉当年社会热点、潮流。
作为文明之邦,文化大国,让咱中国的高考作文题,多一点文化气息,多一点文化意味,我以为,理应是个方向吧!
历览多年高考作文题,我感觉,我们一味关注“大”关注“宏”,往往轻视“小”而“微”;一味引导高亢、华丽,却往往轻视真实、质朴。
譬如,“亲情”,又是几十年高考作文题的一大盲点。
高考前在网上看到中国青年报李方先生自拟的高考文题:“亲爱的同学,假设现在是9月10日,你如愿考取了理想的高校,并且已经来校报到,上了一周左右的课。
现在,请你给家人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个学校的印象,谈谈上课的感
受。
另外,还有什么要对家人说的,也请你一并写出来。
字数要求在一千字左右,书写工整。
祝你成功!”
此题关涉“亲情”。
“首先是立足于鼓励考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想。
何况,家书易写,写好亦难。
我相信,那些能够把一封家书写得声情并茂的学生,他们在其他方面的表达上应该也不会有问题。
”
在我们高考前4天,即7月3日,台湾也进行高考,看看他们的作文题:“我们身边有各种不同的‘镜子’。
有人在时间的流转中,从‘它’照见了容颜的改变;有人在人生的戏局中,从‘它’观看出真正的自我;但也有人不愿或不能面对‘它’。
试以‘对镜’为题,写一篇文章,文长不限。
”
此题关涉“个人人生”,是否有一点雍容、宽宏、自如与深沉?
再看看,美国高考作文题:“人类总会犯错误,但他们也有伟大的时刻,其中之一,在我看来,就是_____。
要求:将这个语句填写完整,内容可以是文学、历史、时事和你自己的经验中的例子。
用这句话作为开头,完成一篇有条理的短文,解释你如此积极地看待某时刻的原因。
”
这样的题目,小巧中蕴涵质朴、亲和,简洁中蕴涵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