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状Ni-Mn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进展
锂离子电池高镍三元正极材料LiNi_(0.8)Co_(0.1)Mn_(0.1)O_(2)研究进展

(1. School of Materials and Energy,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006, China; 2.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Zhongkai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Engineering, Guangzhou 510225, China)
钴酸锂 一般
一般
尚可
较高 热稳定性好
NCM811 最高
一般
一般
最高 易热分解
而富镍层状的镍钴锰酸锂(LiNixCoyMn1-x-yO2(简 称NCM,0 <x,y <1)三元材料虽然也存在缺陷,比如 稳定性较差、安全性能不高等,但因其其他方面性能 相对均衡,兼具有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高、环境友 好等特点被建议作为具有前途的正极材料应用到下 一代锂离子电池中[20-24]。在三元材料中,只有镍和钴 具有电化学活性,锰的存在只是为了稳定晶体结构,
Key words: lithium-ion battery; high nickel ternary cathode material; LiNi0.8Co0.1Mn0 O .1 2 (NCM811); modification technology; conductive additive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备受人们广泛关注,开发可 持续能源是急需的[1-5],在未来可持续再生能源将会
1.2 NCM811的合成方法 三元NCM811正极材料合成的关键技术在于其
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研究进展_周恒辉

收稿:1997年3月,收修改稿:1997年5月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研究进展周恒辉 慈云祥(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北京100871)刘昌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北京100080)摘 要 本文综述了锂离子电池中正、负电极材料的制备、结构与电化学性能之间的关系。
正极材料包括嵌锂的层状Li x M O 2和尖晶石型Li x M 2O 4结构的过渡金属氧化物(M=Co 、Ni 、M n、V ),负极材料包括石墨、含氢碳、硬碳和金属氧化物。
侧重于阐述控制锂离子电池循环过程中可逆嵌锂容量和稳定性的嵌锂电极材料的结构性质。
给出118篇参考文献。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嵌锂材料 正极 负极Progress in Studies of the ElectrodeMaterials for Li -Ion BatteriesZhou Henghui Ci Yunxiang(College o f Chemistry &Mo lecula r Engineering ,Peking Univ 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 )Liu Changyan(Institute of Chemistry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80,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 s the rela tionship betw een synthesis,structures and properties of intercala tio n electrodes with lay ered Li x M O 2a nd spinel Li x M 2O 4structures (M =Co 、Ni 、M n 、V )as cathodes ,and g raphite ,disordered ca rbo n a nd m etal o xide as an-odes in Li-ion batteries.Em phasis is focused on the structural pro perties o f intercalatio n electrode m aterials w hich a re related to the recharg eable capacity and stability during cy-cling of Li io ns .118references are giv en .Key words Li -ion batteries ;intercalatio n materials o f Li ions ;catho des ;ano des 自1859年Gaston Plante 提出铅-酸电池概念以来,化学电源界一直在探索新的高比能量、循环寿命长的二次电池。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发展现状和研究进展

作者简介:蒋 兵(1981-),男,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有色金属材料的检验和测试工作。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发展现状和研究进展蒋 兵(湖南有色金属研究院,湖南长沙 410015)摘 要:介绍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钴酸锂、镍酸锂、锰酸锂、磷酸铁锂、钒的氧化物以及导电高聚合物正极材料的发展现状和研究进展。
LiCoO 2在今后正极材料发展中仍然有发展潜力,通过微掺杂和包覆都可使钴酸锂的综合性能得到提高,循环性能大大改善。
环保、高能的三元材料和磷酸铁锂为代表的新型正极材料必将成为下一代动力电池材料的首选。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三元材料中图分类号:T G146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540(2011)01-0039-04自日本Sony 公司于1990年首先推出以碳为负极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产品后,因具有工作电压高、容量大、自放电小、循环性能好、使用寿命长、重量轻、体积小等突出优点,目前,其应用已渗透到包括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摄像机、数码相机等众多民用及军事领域。
另外,国内外也在竞相开发电动汽车、航天和储能等方面所需的大容量锂离子电池。
对锂离子电池而言,其主要构成材料包括电解液、隔膜、正负极材料等。
一般来说,在锂离子电池产品组成部分中,正极材料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正极材料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最终锂离子电池产品的性能指标。
本文将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发展现状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和探讨。
1 正极材料的选择正极材料在性质上一般应满足以下条件:(1)在要求的充放电电位范围,与电解质溶液具有相容性;(2)温和的电极过程动力学;(3)高度可逆性;(4)在全锂化状态下稳定性好。
其结构具有以下特点:(1)层状或隧道结构,以利于锂离子的脱嵌,且在锂离子脱嵌时无结构上的变化,以保证电极具有良好的可逆性能;(2)锂离子在其中的嵌入和脱出量大,电极有较高的容量,并且在锂离子脱嵌时,电极反应的自由能变化不大,以保证电池充放电电压平稳;(3)锂离子在其中应有较大的扩散系数,以使电池有良好的快速充放电性能。
高电压镍锰酸锂动力电池正极材料研究进展

高电压镍锰酸锂动力电池正极材料研究进展宋植彦; 谢凯; 郑春满【期刊名称】《《电源技术》》【年(卷),期】2012(036)009【总页数】5页(P1405-1409)【关键词】动力电池; 正极材料; 高功率; LiNi0.5Mn1.5O4【作者】宋植彦; 谢凯; 郑春满【作者单位】国防科技大学航天与材料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7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M912.9自日本索尼公司1990年以LiCoO2作为正极材料,石墨作为负极材料的锂离子电池面世以来,全世界锂离子电池产业迅猛发展。
当前,全球能源问题日益突出,各国政府从提高未来国家汽车产业竞争力,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积极推动以电动汽车为主的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动力电池系统是电动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电动汽车的起动、加速、行驶里程等多项性能,因此,锂离子电池作为动力能源电池正在受到广泛的关注。
在动力能源领域的应用,要求锂离子电池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较低的生产成本,最重要的是安全性[1-2]。
尖晶石型LiMn2O4正极材料因其晶体结构中锂离子嵌入、脱嵌速率较快和无毒、成本较低等优点,成为目前动力电池研究开发的重点[3]。
由于尖晶石LiMn2O4材料在使用过程中存在Jahn-Teller效应[4-5]、锰离子在电解液中歧化反应及溶解[6-7]等问题,导致材料的电化学循环性能比较的差。
针对这个问题,目前研究较多的就是对其进行离子掺杂与表面包覆改性[8]。
由于动力电池的应用要求电池功率性能好,工作电压较高,因此,为了改善尖晶石锰酸锂正极材料循环稳定性较差的问题,以及提高材料的放电电压,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金属离子掺入替代部分锰离子,制备新的尖晶石型正极材料。
不同元素掺杂后尖晶石LiMxMn2-xO4(M=Ni,Co,Cr,Cu等)正极材料的电压变化会发生变化[9],掺入镍离子的尖晶石锰酸锂材料表现出较好的循环性能,镍离子掺杂研究中,LiNi0.5Mn1.5O4是目前尖晶石锰酸锂掺杂改性研究中最为广泛的。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改性研究进展

N C A 材 料 ,由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 )结 果 可 知 , N C A 材料均匀地分散在石墨烯纳米片当中,电性能 测试结果显示,包 覆 后 材 料 在 0.1 t 放电比容量由 194.8mA‘h’g—1提升至 a n .Qm A'h'g—1, 倍 率 性 能 、循 环性能都得以提升。
成 一 层 保 护 层 ,防 止 电 解 液 分 解 时 对 材 料 结 构 的 破 坏 。通过对改性后的材料进行表征可以发现,L P A N 掺杂包覆不但提高了锂离子的迁移率,同时也提高 了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W A N G 161等通过化学沉 淀 法 在 事 先 利 用 M g 掺 杂 的 L i C 〇02 表面包覆了 Z K X F 、层 。通过电化学测试后发现改性后的材料在 3~4.5 V 的电压范围内仍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同 时容量保持率也得到了提高。分析可知,元 素 Mg 的掺杂可以稳定L i C 〇0 2的晶体结构,同时包覆层抑 制 正 极 材 料 和 电 解 液 发 生 副 反 应 ,这样电 池 的 循 环 性能就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由于富镍材料相对钴酸锂体系具有更高的容量 密 度 ,同 时 成 本 更 低 &对 环 境 污 染 小 ,因此被视为 未来电池正极材料的候选材料。由于高镍层状正极 材料的结构稳定性以及热稳定性较差,因此会引起 电 池 容 量 的 衰 减 问 题 ,这 将 严 重 影 响 电 化 学 性 能 , 通 过 分 析 发 现 材 料 的 失 效 主 要 归 因 于 :① 在 高镍锂 电 正 极 材 料 中 ,由 于某些的原因 导 致 一 些 过 渡 金 属 的阳离子与过渡锂离子发生混合占位的现象,称为 阳离子的混排。在 高 镍 系 材 料 中 主 要 存 在 N i /L i 的 混 排 [7]。② 材 料 表 面 容 易 发 生 相 变 ,且 此 相 变 过 程 是不可逆的。③ 界 面发生副反应。④ 当材料在截止 电压较高的充放电环境下长期进行充放电循环时, 晶格边界处由于材料应力放电深度变化的诱导产生 微裂纹。
锂离子电池新型正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新型正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的新型正极材料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层状结构的LiMxO2(M=Co、Ni、Mn)正极材料。
这类材料中,Li+
和Co3+离子在晶体结构中交替有序排列,这种结构被称为O3结构。
这种有序排列的结构对锂离子在锂平面中的快速二维扩散和导电性至关重要。
2. 尖晶石结构的LiMn2O4正极材料。
这种材料在充电时可以保持较高的结构稳定性,从而提供良好的可逆性。
3. 橄榄石结构的LiFePO4正极材料。
此外,NCM、NCA三元材料也是层
状结构,镍锰尖晶等高电压材料也属于尖晶石结构,LiMnPO4、LiCoPO4、Li3V2(PO4)3等聚阴离子类材料,另外还有比较小众的多相储锂材料及有机正极材料等。
这些新型正极材料的研发是推动锂离子电池技术进步的重要方面,它们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更快的充电速度、更长的使用寿命和更高的安全性。
随着这些新型正极材料的广泛应用,锂离子电池将在未来的能源存储和电动汽车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Li-Ni-Mn-O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进展

4 8・
有色金 属 Βιβλιοθήκη 冶炼 部分 ) 2 1 年 7 01 期
D :1 . 9 9 J is . 0 7 7 4 . 0 . 7 0 1 OI 0 3 6l .sn 1 0 -5 5 2 1 0 . 1 / 1
L— — — 锂 离 子 电 池 正 极 材 料 研 究 进 展 i MnO Ni
法, 最后 指 出 L— — 一) iNiMn ( 正极 材料 的发 展 前 景 和 今 后 的 研究 方 向 。
关键词 : 机非金属材料 ;i — 一 ; 无 L — Mn ( 综述 ; 离 子 电 池 ; 极 材 料 ; i i Ni ) 锂 正 LN。 Mn O ; i i 5 I O4 固 z L N o Mn 5 ; l 溶 体
卢华 权 李 宁 吴 锋 , , , 苏岳 锋 , 陈 实 , 包丽颖 , 汪 鑫
(.北京理 工大 学 化工 与环 境 学院 , 京 1 0 8 ;2 1 北 0 0 1 .国家高技术 绿 色材料发 展 中心 , 京 1 0 8 ) 北 0 0 1
摘要 :i — - L— MnO正 极 材 料 由于 具 有 比容 量 高 源 丰 富 、 格 便 宜 、 染 少 等 优 点 , 被 视 为 最 具 发 展 Ni 资 价 污 而 潜 力 的锂 离 子 电池 的 正 极 材 料 之一 , 年 来 受 到 广 泛关 注 。综 述 锂 离 子 电 池 正极 材 料 L- - - 的研 近 i MnO Ni 究进展 , 阐述 其 结 构 特 征 、 制备 方 法 及 电 化 学 性 能 。指 出 这 些 材 料 目前 存 在 的 主 要 问题 并 介 绍 解 决 方
Ab ta t LiNiM n O ihi m—o sa pr mi i g c t d t ra o he f u e lt um—on ba t re uet sr c : — — — lt u i n i o s n a ho e ma e i1f r t ut r ihi i te is d o is c r c e itc n l di g h g a ct nd rc e ou c s,l w o t nv r nme t lb ni iy,a t a tn t ha a t rs is i c u n i h c pa iy a ih r s r e o c s ,e io n a e gn t trci g wi e a t n i n i e e e r .Th o r s ft e e r h O llt i d te to n r c nty a s e pr g e so he r s a c i ih um— ike— ng n s i e sc t de n c lma a e eox d sa a ho ma e i l or1t u i n b te i s i e iwe . The t uc u e t ra s f ihi m—o a t re S r v e d sr t r s。p e a a i n m e ho nd l c r c mia r p r to t ds a ee t o he c l p ror n e a e i t od e . The e i tng r blm s a he a c r i s l to o he e lt i e f ma c r n r uc d x s i p o e nd t c o d ng o u i ns f t s ih um- c l nike-
锂离子电池三元正极材料掺杂工艺研究进展

2020年第2期广东化工第47卷总第412期·77·锂离子电池三元正极材料掺杂工艺研究进展高琦,张秋俊,桑李超(广东佳纳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广东英德513056)Research Progress on Doping Technology of Ternary Cathode Materials forLithium Ion BatteriesGao Qi,Zhang Qiujun,Sang Lichao(Guangdong Jiana Energy Technology Co.,Ltd.,Yingde513056,China)Abstract:NCM ternary cathode material has the advantages of high voltage,high capacity,long cycle life,good safety performance,no memory effect,and small self-discharge.It is widely used in the markets of small lithium battery and power battery.With the increasing demand for energy density,NCM ternary materials tend to be high in nickel and high voltage,but as the Ni content of ternary materials increases,problems such as cation mixing and phase change during charging and discharging are intensified.And high voltage will also aggravate the structural changes of the material.Doping modification is a simple and effective means to improve the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the material.In this paper,the improvement of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NCM ternary cathode material by doping process is reviewed in detail from cation doping,anion doping and anion-cation doping.The future application of doping process is prospected.Keywords:lithium ion battery;ternary cathode material;doping process;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锂离子电池自研发成功开始就成为电化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状 Ni-Mn 基材料 LiNi1 / 3 Mn1 / 3 Co1 / 3 O2 具有优良的电 化学性能 和 热 稳 定 性,预 期 能 应 用 于 高 性 能 锂 离 子电池中而成为新一代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成本、安全 性 好 并 且 环 保 的 正 极 材 料 是 高 性 能 小
表 1 主要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
构的 LiCoO2 为 主 ,10 多 年 来 ,该 化 合 物 一 直 作 为
Table 1 Cathode materials for Li-ion battery
结构类型 化学组成
层状结构
未来将广泛应用于电动工具、储备电源、电动车等 是近年来研究得最多的新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新兴领域,其市场前景广阔[1,2]。 尽管以 LiCoO2 为正极、炭材料为负极的锂离
子电池相对以金属锂为负极的二次锂电池安全性 有了很大 程 度 的 提 高,小 型 锂 离 子 电 池 的 安 全 性
其中尖晶石 LiMn2O4 和新型层状 Ni-Mn 基正极材料 LiNi1 / 3Mn1 / 3Co1 / 3 O2 已进 入 了 实 用 阶 段。本 文 论 述 了 Ni-Mn 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发展、研究现状 和应用前景。
叶尚云1*,张平伟2,乔芝郁1
(1 . 北京科技大学物理化学系,北京 100083;2 . 个旧圣比和实业有限公司,云南 个旧 661000)
摘要:层状 Ni-Mn 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具有层状结构镍酸锂(LiNiO2)的高比容量以及尖晶石型结构锰酸锂(LiMn2O4)的高安全性、低价格等 特点,是最有可能代替或部分代替 LiCoO2 的新型正极材料用于小型锂离子电池,同时也可望用作低成本、高安全性和大容量动力型锂离子电 池的正极材料。本文综述了层状 Li-Ni-Mn-O 系化合物和 LiNi1 /3Mn1 /3Co1 /3O2 的合成工艺、结构特点和电化学性能,阐述了层状 Ni-Mn 基锂离子 电池正极材料的发展、研究开发现状和应用前景。
场,并逐步向其它应用领域延伸,市场规模不断扩 大,其应用已经超过 Ni-Cd 电池和 NiMH 电池。随 着锂离子电池的功率密度和安全性的改进和提高,
尖晶石 LiMn2O4、橄榄石结构的 LiFePO4 和新 型层状 Ni-Mn 基化合物 LiNi1 / 3 Mn1 / 3 Co1 / 3 O2 由于热 稳定性好、成本低而用于动力型锂离子电池目的,
合成
容易 难 难 较难 一般 一般 容易 一般
收稿日期:2005 - 01 - 15;修订日期:2005 - 03 - 08 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 计划)(2003AA32N270)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叶尚云(1963 - ),男,湖南人,博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化学电源、无机材料 * 通讯联系人(H-mOil:PePQ sMReShoo. Tom)
Mn0.5 - xO(2 M = Al,Co,Ti)[21],L[i Ni0.1 Li0.35 Mn0.55] O2 等[22],并深入研究了其晶体结构、热 稳 定 性、 电化学性 能、电 化 学 反 应 机 理 以 及 在 锂 离 子 电 池
中的应用。
后来 运 用 先 进 分 析 检 测 手 段(如 SEM,XAS, XPS 和 NMR 等),发现该系列材料的一个显著的特 征是元素 Mn 以 Mn4 + 形式存在,在材料充放电过 程中保持 氧 化 态 不 变,仅 起 稳 定 化 合 物 晶 体 结 构
结构转变,但转变速度减慢了许多。
2 . 2 基于 Li2MnO3 的层状固溶体 在研究掺杂对 LiMnO2 材料的结构和电化学性
第 29 卷 第 3 期
稀有金属
2005 年 6 月
Vol. 29 F . 3
CHGNHIH JOKLNAL OF LALH MHTALI
JMn. 2005
═══════════════════════════════════════════════════════════════
层状 Ni-Mn 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进展*
1980 274 1985 274 1996 286 1992 274 2001 280 2001 280 1983 148 1997 170
可逆比容量 /
(mAh·g - 1)
150 200 200 180 160 160 110 150
热稳定性
一般 差 差 一般 好 好 好 好
平均电压/
V
(vs. Li) 3.9 3.8 3.0 3.8 3.8 3.8 4 . 05 3.5
关键词:层状结构 Ni-Mn 基化合物;正极材料;锂离子电池 中图分类号:TQ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8 - 707(6 2005)03 - 0328 - 11
锂离子电池自 1990 年商业化应用以来,取得 型锂离子电池和大容量动力型锂离子电池发展的
了飞速发展,已经垄断了便携式电子产品电源市 迫切要求。
究的 Li-Mn-O 化合物是尖晶石结构 LiMn2O4。这种 材料由于 Mn 的溶出高温性能不理想,虽可通过制 备富 Li 的化合物和元素掺杂的方法进行改进,但 容量 比 较 低( 小 于 115 mAh·g - 1,比 LiCoO2 低 30 % ),因此作为 高 容 量 小 型 电 池 的 正 极 材 料 取 代 LiCoO2 的可能性很小,但可能用于将来动力锂离子 电池正极材料。除了尖晶石结构的 LiMn2O4 之外, 还可以形成层状 LiMnO2。近 10 年来,大量的研究 致力于合成高容量的层状 LiMnO2。
2 层 状 LiMnO2 化 合 物 及 其 固 溶 体 材 料[25,26]
2.1 层状 LiMnO2 化合物的结构特性及其掺杂研究 Li-Mn-O 化合物由于低成本和无毒性,尤其是
不存在过 充 安 全 性 问 题,对 于 大 功 率 锂 离 子 电 池 来说,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正极材料。最早广泛研
对层状 Ni-Mn 系正极材料的研究始于在LiNiO2 中掺杂 Mn 和在 LiMnO2 中掺杂 Ni 对材料结构和电 化学性能 的 影 响,并 且 早 期 对 其 结 构 与 电 化 学 反
应机理的解释多沿用 LiNiO2 和 LiMnO2 基体的脱嵌 锂离子特征[18,19]。随着对层状 LiNiO2 和 LiMnO2 掺 杂研究的深入,LiNiO2-LiMnO2 固溶体材料逐步为 人们所认识,有关层状结构 Ni-Mn 基正极材料的研 究也从 对 LiNiO2 和 LiMnO2 的 掺 杂 研 究 中 分 离 出 来。
未能实际应用。
的化合物称为新型层状 Ni-Mn 基正极材料。新型层
随着对物 质 结 构 和 能 带 理 论 的 认 识,人 们 发
现深度充电(1 - x < 0 . 5)时,Li1 - x CoO2 的化学不稳 定性原因是晶格缺氧所致,而 Li1 - x Ni0.8 Co0.2 O2 晶 格缺氧发生在(1 - x)< 0 . 3,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 具有更高的比容 量(大 于 180 mAh·g - 1)的 LiNi0.8 Co0.2O2 正极材料被开发出来,并且在某些方面获 得了一定的应用。但 LiNi0.8Co0.2O2 合成困难、热稳 定性和结构稳定性差终未能得到广泛应用[16,17]。
层状 LiMnO2 不能由常规固相反应合成,并且 该结构在热力学上是不稳定的,而稳定的结构是具 有正交结构的 o-LiMnO(2 空间群 Pmmn),有些文献 也称其为“层状结构”。o-LiMnO2 可以描述为具有扭 曲立方氧密堆积点阵加以修饰过的岩盐结构[27,28]。 Lee 等[29]合成了具有电化学活性的 o-LiMnO2,可逆 容量达 190 mAh·g -(1 2.0 ~ 4.5 V)。
330
稀有金属
29 卷
═══════════════════════════════════════════════════════════════
的尖晶石结构转变,并且明显存在 3 和 4 V 两个充 放电平台,引起电化学性能恶化[32,33]。
为了制备层状 LiMnO2 和在电化学脱 Li 过程中 稳定其层 状 结 构,避 免 向 尖 晶 石 结 构 转 变,Ceder 等[34,35]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后提出用其它 + 3 价 的元素掺杂,随后大量研究用 Ni,Co,Cr 等代替 Mn,研究发现掺杂 3% ~ 5% 的 Al,Cr,Ga 可避免 形成高温下稳定的正交相 o-LiMnO2,而得到 O3 型 层状单斜结构的 m-LiMnO(2 C2 / m 对称),但放电 平台 不 好,在 循 环 过 程 中 也 向 尖 晶 石 结 构 的 转 变[36 ~ 39]。通过深度掺杂 Co,Armstrong 等[40]合成了 具有 R3 m 对称的理想层状结构的 LiCo0.1 Mn0.9 O2, 电性能大 为 改 善,尽 管 在 循 环 过 程 中 也 向 尖 晶 石
2001 年 Ohzuku 等[7]首先制备出具有层状结构且 热稳定性好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LiNi0.5 Mn0.5 O2, 揭开了人们对该类材料集中研究的序幕。随后,人
们 合 成 了 一 系 列 的 层 状 镍 锰 系 正 极 材 料 如 Li [ Nix L(i 1 / 3 - 2x / 3) Mn(2 / 3 - x / 3)]O2[20], LiNi0.5 - x M2x
尖晶石结构 橄榄石结构
LiCoO2[3] LiNiO2[4] LiMnO2[5] LiNi0 .8Co0 .2O2[6] LiNi1 / 2Mn1 / 2O2[7] LiNi1 / 3Co1 / 3Mn1 / 3O2[8] LiMn2O4[9] LiFePO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