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眼漠漠无所见方
诗文中的虱子

诗文中的虱子诗文中的虱子(一)生活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张爱玲近读魏象枢《寒松堂全集》。
魏象枢,山西蔚州(今灵丘)人,顺治三年进士,历官顺天府尹、户部侍郎、左都御史等职。
随手翻阅,摘其有用者而入私囊,其中有《捉虱行》一诗,写得惟妙惟肖,令人捧腹。
其文曰:大造茫茫浑一理,号物之数纷难记。
山有虎豹山有蛟,害不及身何足齿。
胡为四肢百骸间,日日切皮生虱虮。
夜来才睡睡忽醒,白日乱啮痒到髓。
有时公堂手自扪,掷之地上犹不死。
我欲大索净根株,呼僮代我我心喜。
一翻一覆作意寻,寻来寻去徒尔尔。
小者弋获大者惊,少留一缝潜藏里。
从来狡兔有三窟,搜罗又恐伤衣被。
自悔吾家针线疏,更缘积垢离清水。
或云捉者非其人,坐令此辈长孙子。
于今莫怪常处裈,大蠹难除类如此。
虱者,寄生虫也。
其卵名虮,色白,成虫为虱,以吸食人或其他哺乳动物之血液为生,今在城市大体已经绝迹,估计乡村也不多见了。
余少居乡下,其时虱害横行,无论男女老幼莫不深受其害,“夜来才睡睡忽醒,白日乱啮痒到髓”。
因此,灯下捕虱几成家家睡前必作功课,其景至今犹历历在目。
令余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想当年伟大领袖发动“除四害”运动时,何以未将虱子一并列为公害而扫除之!可见,伟人做事也有疏漏之处。
不然,虱子这一孽障早在全民灭虱运动中销声匿迹,即或不至灭绝,估计至少也会成为象狮子一样珍稀的物种,给今人留下无限的暇思与想象空间。
虱之为害久且巨矣!读先秦诸子著述,已见虱子出没其中。
宋玉《小言赋》中有“烹虱胫,切虮肝,会九族而同嚌,犹委余而不殚”的名句。
《列子汤问》中有“纪昌射虱”的故事,《韩非子?说林下》有“三虱食彘”的寓言。
《商君书·弱民》云:“三官生虱六:曰岁,曰食,曰美,曰好,曰志,曰行……六虱成俗,兵必大败。
”《商君书·勒令》又云:“六虱:曰礼乐,曰诗书,曰修善,曰孝弟,曰诚信,曰贞廉,曰仁义,曰非兵,曰羞战。
国有十二,上无使农战,必贫至削。
”将美食好行诗书礼乐等比作虱子或大可商榷,姑置不论,吾所不解者乃是,与蛇、蝎相比,虱子行不足以骇世,毒不足以毙人,不知商君何以弃蛇蝎而专取虱子论政?思之再四,或因蛇蝎虽毒,人犹能避之,而虱子则厌之不去,索之难净,“令人终岁不安”[1],即便是贵为宰执的商君也无可如何,故将至厌之物比作虱子。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唐诗二首》教案及原文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唐诗二首》教案及原文为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教案,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是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重要任务之一,传统备课中的目标确定是一种知识的预设。
下面是由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唐诗二首》教案,一起来看看吧!《唐诗二首》课文原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唐诗二首》语文教案【教学文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课堂类型】主题型群文教学【教学目标】1.朗读诗歌,把握古体诗的特点,理解两首诗歌内容。
2.比读诗歌,运用求同法读懂诗歌,读懂诗人,读出自我。
【教学过程】一、对诗热身,导入新课:唐代是古典诗歌的巅峰时期。
唐诗中有四季变换的美好,有万物欢腾的生机,有高山大川的壮丽,还有野草小花的顽强。
我们今天学习的《唐诗二首》似乎与这些诗歌都不同。
【设计意图:以两位诗人格律诗中的名句导入,一方面是做课前热身,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情境;另一方面,这些对仗的诗句为学生发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形式上的特点作以参照;其三,也与课末的主题相呼应:诗歌可以描绘美、传播美,还有更为重要的是关照民生,关注现实。
针灸百症赋注解

针灸百症赋注解《聚英》承淡安注解郭海涛再注百症俞穴,再三用心。
承氏:昔贤谓穴之在于背后者名俞穴。
俞者,注也,输也;言经络之气,输注于此也。
故人身之穴,皆得名之曰俞穴,不必专指背部而言。
经凡十二,络凡十五,奇经凡八,穴有三百六十五穴,纵横贯注,宜熟志之。
海涛:百症者,概数也;症,症候,症状,须辨而知之;俞穴,所注为俞,俞像水之窬。
俞通腧,有输注之意,人体穴位亦可统称腧穴或俞穴;再三用心者,细心体会的意思。
岳飞云,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于心。
欲“运用之妙”者,须“再三用心”尔。
百症俞穴歌,是前人总结的针灸临床经验,在针灸界流传甚广,欲学针灸者,人人可得而诵之,熟记于心,但若想运用此篇歌诀的经义,并在临床上取得好的疗效,就得需要有一个再三用心的过程,也就是重视实践,重视总结心得的意思。
古人说,熟读王叔和,不如临床多。
学习多了,临床多了,思考多了,自然就能“运用之妙”了,否则,即使把这篇歌诀倒背如流,也不过是“兵法之常”罢了。
所以本篇当头一喝“再三用心”,意义深远。
囟会连于玉枕,头风疗以金针。
悬颅、颔厌之中,偏头痛止。
强间、丰隆之际,头痛难禁。
承氏:头顶重痛,当刺以针。
若血虚眩晕,则非针灸肝俞、腰俞不可。
又按,囟会与玉枕,宜灸不宜针。
偏头痛,书称肝胆风热,悬颅、颌厌宜刺,微出血;更刺风池,其效甚佳。
(可刺头维、太阳、风池三穴较好)。
头痛由于痰火上扰者,宜刺丰隆以降其痰火,强间不易刺入,可刺风府。
海涛:囟会配合玉枕,治疗头风。
头风者,经久难愈之头痛。
《医林绳墨·头痛》:“浅而近者,名曰头痛;深而远者,名曰头风。
头痛卒然而至,易于解散;头风作止不常,愈后触感复发。
三国时曹操患头风,心乱目眩,华佗针脑空立愈(一说针风池,从临床疗效看,若审证准确,用之得当,二穴皆有此效)。
临床治疗头风,不能拘限于囟会配合玉枕,还要认真辨证,必要时,可以建议患者作影像学检查,看是否有占位性病变或先天性疾病的可能,再根据病情灵活取穴。
初中语文: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初中语文: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注释:(1)秋高:秋深。
(2)挂罥(juàn):挂着,挂住,缠绕。
罥,挂。
(3)长:高。
(4)沉塘坳(ào):沉到池塘水中。
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
坳,水边低地。
(5)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
能,如此,这样。
(6)入竹去:走进竹林。
竹,竹林。
(7)呼不得:喝止不住。
(8)俄顷(qǐng):不久,一会儿,顷刻之间。
(9)秋天漠漠向昏黑(hè):指秋季的天空浓云密布,一下子就昏暗下来了。
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
向,渐近。
(10)布衾(qīn):棉被。
(11)娇儿恶卧踏里裂:指儿子睡觉时双脚乱蹬,把被里都蹬坏了。
恶卧,睡相不好。
(12)床头屋漏无干处:意思是,整个房子都没有干的地方了。
屋漏,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开天窗,阳光便从此处照射进来。
“床头屋漏”,泛指整个屋子。
(13)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向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
雨脚:雨点。
(14)丧(sāng)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15)何由彻:意思是,如何才能熬到天亮呢?彻,通,这里指结束,完结的意思。
(16)安得:如何能得到。
(17)广厦:宽敞的大屋。
(18)大庇(bì):全部遮盖、掩护起来。
庇,遮蔽、掩护。
(19)寒士:“士”原本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处是泛指贫寒的士人们。
(20)突兀(wù):高耸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广厦。
(21)见(xiàn):同“现”,出现。
[卷八十一眼目门]目昏暗
![[卷八十一眼目门]目昏暗](https://img.taocdn.com/s3/m/10d2100b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35.png)
[卷八十一眼目门]目昏暗(附论)夫目昏暗之疾。
其候有二。
肝气不足则血弱。
肾气不足则精衰。
血弱精衰。
不能荣养于目。
虚竭龙木论云。
肝风目暗内障。
此眼初患之时。
朦胧昏暗。
并带赤痛。
内无翳膜。
此是肾脏虚劳多。
山药歌曰。
朦胧远视不分明。
赤痛全无黑白睛。
净下令肝虚元气。
眼前花发数般形。
权时辞却阴阳事。
经书裁缝且暂停。
不是医家穿凿说。
古来圣者记章程。
有时一物睹为二。
心绪多饶忘方还睛神明酒(出圣济总录)治眼昏暗。
及内外障失明。
黄连(去须五两)石决明草决明生姜石膏黄硝石蕤仁秦皮山茱萸当归黄竹叶柏尖双仁上咀。
绢囊盛。
用好酒五斗。
瓮中浸之。
春夏一七日。
秋冬二七日。
食后服半合。
勿使醉吐。
稍补肝丸(出龙木论一名羊肝丸)治眼暗。
青葙子桂心葶苈子茺蔚子杏仁细辛枸杞子五味子(各一两)茯苓黄芩防肝(一桐子圣饼子(出圣济总录)治眼昏暗。
视物不明。
黄芩(去心)苍术(各一两)菊花木贼旋复花蝉蜕防风(去叉)草决明青葙子蜕皮(半捏作决明散(出御药院方)治眼目昏花。
远视不明。
川芎井泉石仙灵脾槐花(各一两)蛤粉(水飞)防风石决明(水飞)甘菊荆芥各一两)川青葙子丸(出圣惠方)治肝风多泪。
眼目昏花。
青葙子甜瓜子仁菟丝子(酒浸三日曝干别杵为末)面曲(炒令微黄)乌梅肉(微炒)桂一两)川大黄(二两锉碎微炒)蕤仁(二两汤浸去赤皮)细辛(二两)炒去刺)上为末。
炼蜜和捣三五百杵。
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不计时候。
以温酒下二十丸。
蝉花散(出圣济总录)治一切眼疾昏暗。
蝉蜕柏子仁郁李仁(去皮)甘草(炙锉)大黄(锉炒)延胡索远志(去密蒙花石苇(去毛)槐防风(去叉各一两)甘菊花旋复花蛇蜕(微炒炙焦蝎(炒)乌贼鱼骨(去甲)草荼芽(各半两)上为散。
每服一钱。
米饮调下。
食后。
日效。
忌动风物。
拨云退翳丸治一切眼目不明。
楮实薄荷(各半钱)川芎(一两半)当归(一钱半)黄连甘菊花蝉蜕(各五钱)栝蒌贼草治眼亦当磁石丸(出圣济总录)治肾劳。
眼目昏暗。
磁石(火醋淬一十遍)车前子(各三两)羚羊角(镑)茯神(去木)防风(去叉)牛膝((煨锉)枸杞子芎(各一两半)熟干地黄(焙二两)甘菊花(一两)上为末。
中考古诗文默写、赏析强化检测100题(无答案)

中考古诗文默写、赏析强化检测100题1.杜牧《赤壁》中用以小见大的手法,用两个美女的命运来象征国家命运的诗句是,。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王建《十五夜望月》中表达思乡感情的诗句是,。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3.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描写早春细雨霏霏、春早似有似无景象的诗句是,。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4.刘禹锡《秋词》中借一鹤冲天的动人图景,来抒发自己奋发进取的壮志豪情的诗句是,。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5.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对朋友的牵挂寄托明月千里送相思的诗句是,。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6.杜牧《泊秦淮》中借歌女来讽刺统治阶级沉湎酒色,不知国之将亡的诗句是,。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7.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表达自己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8.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用比喻的手法,表达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的诗句是,。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9.龚自珍《己亥杂诗》中表达了诗人为新生命无私奉献,对理想和信念执着追求的诗句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0.李商隐《夜雨寄北》中写诗人从眼前遥想他日重逢,烛光下共话巴山夜雨情景的诗句是,。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1.赵翼《论诗》中表达各个时代都会出现杰出诗人,惟有创新,才能领时代潮流的诗句是,。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12. 虞世南在《蝉》一诗中借蝉抒怀,表达品格高尚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的句子是,。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3.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的颔联是,;诗人借鸟儿欢悦来表达自己心无杂念,体现热爱自然田园生活旨趣的诗句是,;用以动写静的手法体现禅院幽静的诗句是,。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图文

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
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注释:
秋高:秋深。 三重茅:几层茅草。三,表示多数。 挂罥(juàn):挂,缠绕。 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
译文: 八月秋深,狂风怒号,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
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溪边,飞 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茅草飘飘洒 洒沉落到低洼积水的地方。
行文思路
导思3.诗歌是如何 体现忧国忧民的情 感的?
关键词: 忧国忧民
生活坏境
导思2.哪些方面表 现了生活的恶劣?
主题探究
导思4.作者的创作 意图是什么?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 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文朗读。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安得广厦千万间 哪里。
3.高:八月秋高风怒号 深。 高者挂罥长林梢 从下向上距离大,离地面远, 与“低”相对。
4.自:归来倚杖自叹息 独自。 自经丧乱少睡眠 自从。
5.独: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独自,独个。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只,仅仅。
6.得:唇焦口燥呼不得 能。 安得广厦千万间 得到。
(三)古今异义 1.秋天漠漠向昏黑 古义:秋季的天空;今义:秋季。 2.卷我屋上三重茅 古义:概数,表示多数;今义:表示确数“三”。
歌
歌,能唱的诗,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 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 七言、杂言, 富于变化。它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 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 齐的“自由体”诗。
《诸病源候论·目病诸候》之三候原文整理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12年10月第22卷第5期年由四川名医郑钦安创立的一个重要医学流派,以注重阳气,擅用附子而著称,具有鲜明的学术特色〔1〕。
其用药讲究精纯不杂,用于扶阳之品主要是附子、干姜、生姜、炮姜、肉桂、桂枝、吴茱萸等;辅助用药主要有甘草、砂仁、半夏、丁香、茯苓等。
“扶阳”理论在眼科方面的应用临床上报道甚少,这和历来眼病治火有很大的关系。
许多眼科医师对于“扶阳”理论在眼科疾病中的应用依旧持怀疑态度,因为目病属火的理论,眼病治火,是眼科治疗大法之一〔5〕。
但是,中医治病的根本就是辨阴阳,治火亦是如此。
目前在临床上多见的眼病更多的是表现出“寒热错杂”。
所以用药方面不可一味地运用寒凉药,纵然是实火,也不可全用寒药,《格致余论》中说:“凡火盛者,不能骤用寒凉药,必用温散”。
运用“扶阳”理论是需要一定经验的积累。
医界向有“投凉见害迟,投温见害速,投凉之害在日后,投温之害在日前”之见〔1〕。
因此,使用温药、热药时必须了解服药后的反应,并嘱患者不必过于紧张。
郝小波教授治疗的患者中,有许多服药后出现皮肤红疹等症状,乃是药效的正常反应。
继服药后,红疹多能自行消退,如一有反应即停药,往往很难祛净阴邪,病也易反复。
治疗疾病重要的关键,一个是短期疗效,另一个就是长期的疗效。
医者与患者共同追求的应该是长期疗效。
中医治疗疾病的精华就是平衡已经失调的阴阳,利用自身的正气来驱除病邪。
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都是可以治病的,但是我们需要辨清的是治疗疾病应该达到什么程度。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体现出阳气的重要性,阳主而阴从,要达到远期目标,提高病人的体质,可以通过“扶阳”的方法达到。
3展望“扶阳”理论在眼科疾病中的运用,为一些疑难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
治疗疾病,不离阴阳,只有认清了本质,才能正确决策和处方用药。
参考文献[1]张存悌.中国火神派探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金明柱,郑洪新.中医药干预糖皮质激素副作用的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2):23-24.[3]陈凯,姜春燕.中药减轻糖皮质激素副作用的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20(10):636.[4]杨培增.葡萄膜炎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高健生,李素毅,栾兆倩.川椒方在变应性结膜炎中的应用[J].中医眼耳鼻喉杂志,2011,1(1):1-2.《诸病源候论》成书于隋大业6年(公元610年),距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