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力定眩片联合筋骨调衡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

合集下载

中医骨伤手法联合中药内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分析

中医骨伤手法联合中药内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分析

例记忆力明显增 强 , 9 例视力恢 复情况 良好 ; 对照组 中有 l 5 例颈 部疼痛明显减轻 , 2例记忆力 明显增强 , 3例视力恢复情况 良好 。 对两组数据进行综合统计 , 实验组治愈 2 5例 , 显效 5 例, 有效 1 2 例, 总有效率 8 4 %, 对照组治愈 1 3 例, 显效 6 例, 有效 6例 , 总有 效率 5 0 %。 中医骨伤手法联合 中药 内服治疗椎 动脉 型颈椎病有 明显疗效 , 值得在临床推广。其具体恢复情况如表 1 髓 型颈 椎 病 略为 多 见 ,多 为 由于 各 种 机械性与动力性因素致使椎 动脉遭受刺激或压迫 ,以致血管狭 窄、 折 曲椎 一 基底动脉供血不全 。椎动脉型颈椎病多表现为颈部 疼痛 、 后枕部疼痛 、 颈部活动受限等 , 严重者会有偏头痛 、 迷路症 状, 前庭症状 , 记 忆力 减退 , 视力减退 障碍 , 精神症状 , 发音 障碍 等口 。现在 回顾性分 析我院 2 0 1 4年 1 ~ 1 2月接受护理 的 1 0 0例 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 随机等分为两组 , 对照组和实 验组 , 对 照组患者仅仅进行 中药 内服治疗 , 实验组患者采用中医 骨伤手法联合中药内服治疗 。观察对 比两组眩晕程度 、视力状 况, 分 析临床应用价值 。现将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 1 资料 与方 法 1 . 1一般 资料 :回顾 性分析我院 2 0 1 4年 1 ~ 1 2月治疗 的 1 0 0例 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 随机等分 为实验组 和对照组 ,
表 1 两 组 患 者 健 康 恢 复 情 况
每组 5 0例 , 对 照组患者仅仅进行 中药 内服治疗 , 实验组 患者 采 3 讨 论 随着经济的进步经济结构 的改变 , 伏案工作者人数增 多 , 颈 用 中医骨伤手法 联合 中药 内服治疗 。通过观察患者 眩晕程度 、 0 %是 由动力因素引起 , 视力状况 , 进行对 比实验 。 其 中, 男性患者 5 6 例, 女性患者 4 4 例; 椎病患者逐年上升 。椎动脉型 颈椎 病 5 0 %由机械 因素引起 , 血管 因素 2 0 %。该病 的主要症状有 眩晕 , 男 性 患 者 的年 龄 5 6 — 8 6岁 , 平均年龄 ( 6 5 . 3 + 8 . 6 ) 岁, 女 性 患者 的 3 眼 年龄 5 8 — 8 9岁 , 平均 年龄( 6 7 . 2  ̄ 7 . 8 ) 岁。其 中, 实验组男性 患者 无论轻重患者都会伴有一 些眩晕症状 ,同时多半 伴有复视 、 耳 鸣等 ; 猝倒 , 在患者眩晕严 重时 由于脑部供血不 足常会 四 2 8 例, 女性患者 2 2例 , 年龄 5 8 ~ 8 5 岁, 平均年龄( 6 6 . 3 ± 6 . 8 ) 岁。 震、 对 于老 年人 来说影响极大 ; 头痛 , 1 . 2方 法 : 中医治疗骨伤 的手法依据 中医理论 , 一是通过放松 的 肢麻木 以致 出现猝倒等症状 , 也称为偏 头痛 ; 眼部症状 , 视物模 手法使患者腰部 、 背部 以及臀部的肌肉得到放松 , 患者在床上保 患者常在早晨伴有阵 阵头痛 , 眼前闪光 、 暗点 、 一过性黑朦 、 暂时 } 生视野缺损 、 视力减退 、 复 持俯卧位置 , 医师在患者患处抹上适量的麻 油后 , 用推拿的手法 糊 、 促进患者患处的血液循环 , 通过叠掌按压由上 向下 , 由轻而重按 视 、幻视 以及失 明等 。由以上症状可见椎 动脉 型颈椎病对 日常 压 7 - 8次 ; 二 是通过复位 手法拉宽 患者脊椎 间隙 , 患者 俯卧位 生活危 害极大 。从两组患者健康恢复状况 我们可 以看 出中医骨 治 置 充 分 暴 露 腰 部 ,医 师 用 大拇 指 沿 着 患 者 脊 椎 两 侧 由上 而 下用 伤手法联合 中药 内服治疗 方法更适合椎动脉 型颈椎病患者 , 值得 推广 。椎动脉 型颈椎 力 推动 , 注意用 力均 匀 , 重 复此套 动作 7  ̄ 8次 , 把 患者拉 到 床 愈效率远远高于仅仅 中药 内服治疗 , 边, 另外请两名 医师拉住患者两腿 , 医师通过右手肘间压住患者 病 后期 的康 复恢复 同样重要 ,首先避免颈椎长 时间保持一个动 脊椎突 出部分 , 同时配合两名助手持续按压 l m i n 。中药 内服 常 作 。当长时间保持一个动作引起颈部酸痛 时可 以适度按摩颈部 饮食 上可 以少量饮酒 、 辣椒等促进血液循 环 ; 心理疗 用 中药 : 天麻 1 5 g 、 钩藤 1 5 g 、 生地 1 5 g 、 杜仲 l O g 、 牛膝 l O g 、 生 龙 放 松休 息 ;

强力定眩片治疗颈椎病性眩晕90例疗效观察

强力定眩片治疗颈椎病性眩晕90例疗效观察

论著·社区中医药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 中国社区医师2018年第34卷第28期颈椎病性眩晕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临床病症,多见于中老年群体。

在临床治疗中,通常以扩张血管、抗凝血、改善血液供应、减轻局部压迫、脱水等综合方法为主。

为了探索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选取颈椎病性眩晕患者90例进行研究,分析强力定眩片治疗的临床效果。

资料与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8年1月收治颈椎病性眩晕患者90例,依照硬币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45例。

对照组女21例,男24例;年龄35~67岁,平均(52.15±4.56)岁;病程1~10年,平均(6.12±1.32)年;发作时间0.5~2h/次,平均(1.01±0.57)h/次;间隔时间6h~2d,平均(1.03±0.47)d。

试验组女20例,男25例;年龄34~67岁,平均(52.24±4.51)岁;病程1~10年,平均(6.21±1.38)年;发作时间0.5~2h/次,平均(1.02±0.55)h/次;间隔时间6h~2d,平均(1.04±0.44)d。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本次研究获得了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自愿参加,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方法:①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即静脉滴注250mL 甘露醇+400mg血塞通+250mL生理盐水,1次/d,共治疗2周。

②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强力定眩片治疗,3次/d,6片/次,共治疗2周。

观察指标:统计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颈椎病性眩晕症状及功能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对患者治疗前后颈椎病性眩晕症状及功能予以评分,内容包括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总分为30分,评分越高,治疗效果越好[1]。

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治疗1~3d 后,患者恶心、呕吐、头晕、耳鸣等症状基本消失;②有效:治疗5d 后,患者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基本消失,但存在耳鸣症状;③无效:治疗10d后,患者症状未改善。

强力定眩胶囊与针刺法联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合并高血压患者的效果观察及研究机制

强力定眩胶囊与针刺法联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合并高血压患者的效果观察及研究机制

强力定眩胶囊与针刺法联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合并高血压患者的效果观察及研究机制1. 引言1.1 背景全球范围内,循环缺血性眩晕合并高血压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疾病。

循环缺血性眩晕是指由于内、外耳道器损伤或其末稍血管功能紊乱所致的前庭功能异常造成的眩晕。

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常伴有高血压,这样的患者常感到头昏脑胀,视物不清,甚至出现耳鸣、耳痛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研究旨在观察强力定眩胶囊与针刺法联合治疗对循环缺血性眩晕合并高血压患者的效果,并探讨可能的治疗机制,为临床提供更有效的治疗策略。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强力定眩胶囊与针刺法联合治疗对循环缺血性眩晕合并高血压患者的疗效及可能的作用机制。

具体目的包括:1. 评估强力定眩胶囊的作用机制,在循环缺血性眩晕合并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2. 探讨针刺法在治疗循环缺血性眩晕中的机制及疗效;3. 观察强力定眩胶囊与针刺法联合治疗在循环缺血性眩晕合并高血压患者中的临床效果;4. 探讨联合治疗可能的作用机制,以揭示其对患者的疗效影响;5. 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这些研究目的的达成,我们希望能够为循环缺血性眩晕合并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提供更为有效的方法和策略,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推动医学研究的发展。

1.3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单中心、随机分组、对照试验的方法,共招募了100例循环缺血性眩晕合并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

观察组接受强力定眩胶囊与针刺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均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和临床检查,包括眩晕症状、血压、心电图等指标的检测。

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患者每日口服强力定眩胶囊,同时接受针刺治疗,每周3次,持续8周。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包括针对高血压和眩晕症状的药物治疗。

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再次进行症状评估和相关指标检测。

通过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效果,评价强力定眩胶囊与针刺法联合治疗对循环缺血性眩晕合并高血压患者的疗效。

探讨中医骨伤手法联合中药内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效果

探讨中医骨伤手法联合中药内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效果

探讨中医骨伤手法联合中药内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效果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中医骨伤手法联合中药内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效果。

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9月-2016年9月收治的10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随机平均分为两组,治疗组患者采用中药内服和中医骨伤手法联合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中药内服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比较治疗前后眩晕、头痛及恶心、呕吐等各项指标评分情况。

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眩晕、头痛及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但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是眩晕症状。

结论:与单纯采用中药内服方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相比,采用中医骨伤手法联合中药内服方法治疗具有显著的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是临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靠、安全的途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医骨伤手法;中药内服;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Objective:To study and discuss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bone injury manipulation combin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Methods:the object of this study is to select the author's Hospital in September 2014 -2016 year in September 10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vertebral artery type cervical spondylosis,the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data,and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treatment method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with Chinese medicine and TCM traumatology methods combined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patients with simple or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 two groups,and compare the index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dizziness,headache and nausea and vomiting. Results:after treatment,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group was 96%,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84% in the control group,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P<0.05);two patients with dizziness,headache and nausea,vomiting and other symptoms were improved,but the clinical symptoms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especially the symptomsof vertigo. Conclusion:with the simple method compared with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the treatment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by manipulation combin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ethod,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clinical symptoms of the patients,is the way of clinical treatment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is reliable and safe,worthyof clinical application.[Key words] Chinese medicine bone injury techniqu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vertebral artery type of cervical spondylosis;clinical effect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的常见类型,属于“头痛”和“眩晕”范畴,发病率极高,主要发病原因是由无菌性炎症及软组织痉挛等导致颈椎功能受损,或因颈椎退行性病变等[1],主要临床症状为眩晕、发作性头痛、记忆力减退、视物不清及耳鸣等,对患者的生存质量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颈椎病采用理筋手法联合颈椎关节调整手法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颈椎病采用理筋手法联合颈椎关节调整手法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应用 S P S S 1 3 . 0统计学软 件处 理数据 ,
计量资料 以均数 ±标准差 ( ; s ) 表示 , 采用 t 检验 , 计数 资料采 用 检验 , P < 0 . 0 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 1 ] 沈苓 . 喉罩 与气 管导管在乳腺癌 改 良根治术 中的应 用 比较 [ J ] . 实用
表1 2组患者拔 管时生命体征 比较 ( ; ± s )
[ 2 】 万兆星. 喉罩通气 全麻 用于乳腺 癌根治术 的临床 观察叩. 中国现代
医生 , 2 0 1 2 , 5 0 ( 6 ) : 8 2 — 8 3 .
[ 3 ] 李春霞 . 气 管插 管与喉罩麻醉 在乳腺癌术 中的效 果及安全性 Ⅲ. 实 用癌症杂志 , 2 0 1 4 , 2 9 ( 1 ) : 8 8 — 9 0 . [ 4 ] 井郁陌 , 孙国明 , 刘亚妹 , 等. 喉罩与气管插管在老年全麻 手术中的 应用 比较『 J ] . 临床麻醉学杂志 , 2 0 1 0 , 2 6 ( 7 ) : 5 8 7 - 5 8 9 . ( 收稿 日 期: 2 0 1 5 - 0 9 — 0 6 )
表2 2组患者麻醉复苏情况 比较
【 摘要 】目的 分析颈椎病采 用理筋手 法联合颈椎 关节调
整 手 法 的 治 疗效 果 。方 法 选 取 收 治 的 9 O例 颈椎 病 患 者 为研 究对 象, 将 其 随机 分 为观 察 组 ( 理 筋 手 法 联 合 颈 椎 关 节 调 整 手
3 讨 论
法治疗) 与对照组( 牵引治疗 ) , 比较 2组 治疗效果。 结果
观 察
乳腺癌根治术手术刺激 相对 较小 , 无需进入腹 盆腔 等深 部
组织 , 术 中无 内脏牵拉反射 , 对肌 松效果要 求不高 , 针对 此种手

颈椎消眩汤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颈椎消眩汤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2018年1月颈椎消眩汤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王南(高陵区中医院,陕西西安,710200)摘要:目的探讨颈椎消眩汤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4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不同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n=53)和对照组(n=51)。

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手法进行推拿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颈椎消眩汤。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3%(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眩晕、头痛评分、基底动脉及椎动脉收缩期峰流速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椎动脉型颈椎病颈椎消眩汤配合推拿治疗,患者眩晕、头痛症状改善良好,临床效果满意。

关键词:推拿;颈椎消眩汤;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图分类号:R274.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1413(2018)03-0129-02Clinical effect of Jingzhui Xiaoxuan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massage in patientswith vertebral artery type cervical spondylosisWANG Nan(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Gaoling District,Xi'an7102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Jingzhui Xiaoxuan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massage in pa-tients with vertebral artery type cervical spondylosis.Methods A total of104patients with vertebral artery type cervical spondylosis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n=53)and control group(n=51)according to different treatment methods.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manipulation for massage treatment,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Jingzhui Xiaoxuan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massage.The clinical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94.3%,which was higher than84.3%of the control group(P<0.05).After treatment,the vertigo and headache scores,basilar and vertebral artery systolic peak velocity of the two groups were bett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and thos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0.05).Conclusion Jingzhui Xiaoxuan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massage in patients with vertebral artery type cervical spondylosis can improve the vertigo and headache of the patients,which has significant clinical effect.KEYWORDS:massage;Jingzhui Xiaoxuan decoction;vertebral artery type cervical spondylosis中医中药颈椎病属于慢性疾病,且病情呈进行性发展,骨质增生、椎体边缘骨刺形成、椎间盘脱出、长期劳损等是颈椎病发病主要诱因[1];颈椎病临床有不同分型,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变导致颈椎失稳、软组织水肿充血、骨质增生,从而使椎动脉、神经根受压,造成局部供血不足[2]。

定眩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3例临床观察

定眩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3例临床观察

定眩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3例临床观察
杨进; 李彦民; 张根印
【期刊名称】《《基层医学论坛》》
【年(卷),期】2007(011)007
【摘要】目的主要观察平肝熄风,燥湿化痰类中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定眩汤(天麻、半夏、茯苓、僵蚕、全虫、秦艽、葛根、磁石、菊花、夜
交藤、甘草)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3例。

结果本方有平肝熄风,燥湿化痰的作用,无
不良反应。

结论定眩汤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效而安全的药物。

【总页数】2页(P334-335)
【作者】杨进; 李彦民; 张根印
【作者单位】陕西中医学院陕西咸阳 712000; 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陕西咸阳71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通痹定眩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49例临床观察 [J], 姚天源
2.定眩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70例临床观察 [J], 赵建
3.定眩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J], 张玉梅;刘荔娟
4.定眩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3例临床观察 [J], 杨进; 李彦民; 张根印
5.活血定眩汤配合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J], 何天傲;皮红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6-强力定眩片联合法舒地尔在椎_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治疗中的应用

2016-强力定眩片联合法舒地尔在椎_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治疗中的应用

World Latest Medic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6 Vo1.16 No.346投稿邮箱:s j z x y x 88@126.c o m・论著・强力定眩片联合法舒地尔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治疗中的应用彭龙龙,额尔敦朝鲁(通信作者)(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 通辽 028000)摘 要:目的 探讨强力定眩片联合法舒地尔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80例颈性眩晕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

两组患者均给予法舒地尔注射液治疗,对照组患者联合氟桂利嗪片治疗,观察组患者联合强力定眩片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的变化。

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及Vm 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及Vm 值较对照组明显改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

结论 强力定眩片联合法舒地尔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疗效确切,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强力定眩片;法舒地尔注射液中图分类号:R255.3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671-3141.2016.34.004Application of Qiangli Dingxuan tablets combined with Fasudil in treatmentof arteria vertebralis blood-supply deficiency vertigoPeng Long -long 1, Ertonchaolu (Corresponding author)(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 Tongliao, Inner Mongolia 028000)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cliniclal effect of Qiangli Dingxuan tablets combined with Fasudil in treatment of arteria vertebralis blood-supply deficiency vertigo. Methods choose 80 patients with cervical vertigo, randomly divided them into observation and control group, 40 cases in each. Both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fasudil injection,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combination of flunarizine, and observation with Qiangli Dingxuan tablets. Compare two groups with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hemorheology index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and average flow velocity changes (VM) of vertebro basilar artery. Results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 difference showe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 Difference of hemorheology index and VM of two groups before treatment showe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 and that after treatment significantly changed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and difference showe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1). Conclusion Qiangli Dingxuan tablets combined with Fasudil has accurate cliniclal effect for arteria vertebralis blood-supply deficiency vertigo, 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KEY WORDS :V ertigo ;Arteria vertebralis blood-supply deficiency ;Qiangli Dingxuan tablet ;Fasudil injection0 引言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Vertebral-basilarar-teryinsufficiency VBI)属于临床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好发于中老年人[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强力定眩片联合筋骨调衡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王㊀洋,王㊀妞,梁艳梅河南省省立医院疼痛科(郑州450019)㊀㊀摘㊀要㊀目的:探讨强力定眩片联合筋骨调衡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 S A)应用效果.方法:选取C S A患者76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8)与研究组(n=38).对照组采取强力定眩片,研究组采取强力定眩片联合 筋骨调衡 手法治疗,均治疗两周.统计两组治疗前及治疗两周后眩晕症状与功能分值㊁临床疗效㊁治疗前及治疗两周后颈椎X线检查(寰椎轴线和齿状突轴线差距㊁齿突与侧块间距差值),并随访6~12个月,统计两组疾病复发率.结果:治疗两周后两组眩晕症状与功能分值较治疗前增高,且研究组(24.05ʃ2.51)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2.11%)高于对照组(73.68%)(P<0.05);治疗两周后两组齿突与侧块间距差值㊁寰椎轴线和齿状突轴线差距较治疗前缩小,且研究组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2个月研究组疾病复发率(10.53%)低于对照组(31.58%)(P<0.05).结论:联合采取强力定眩片及 筋骨调衡 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有效改善患者眩晕症状与功能,缩小寰椎轴线和齿状突轴线差距及齿突与侧块间距差值,提高治疗效果,且可降低疾病复发率,利于改善预后效果.关键词㊀强力定眩片; 筋骨调衡 手法;椎动脉型颈椎病;寰椎;痹症;复发率㊀㊀中图分类号:R681.5㊀文献标识码:A㊀D O I:10.3969/j.i s s n.1000G7369.2019.07.024㊀㊀椎动脉型颈椎病(C e r v i c a l s p o n d y l o s i so fv e r t eGb r a l a r t e r y t y p e,C S A)为椎动脉遭受动力性及机械性压迫或刺激等致使血管弯曲㊁狭窄,进而引发椎G基底动脉血供不足所致综合征[1G2].相关统计资料表明, C S A发病率可达17.3%左右,在颈椎病总发生率中约占10%~15%,仅低于神经根型颈椎病,对患者机体功能及生活质量影响极大[3G5].中医在C S A治疗中具有显著优势,中医将C S A归类于 痹症 等范畴,认为静脉阻塞致使筋脉失养㊁营卫失和,气血瘀滞受阻造成眩晕[6G8].目前,临床针对C S A治疗尚缺乏统一标准,多采取针灸推拿㊁手法㊁理疗㊁牵引及药物等予以干预[9G10].强力定眩片为临床治疗C S A的重要药物,其具有祛风止痛㊁滋补肝肾㊁活血化瘀㊁息肝风平肝阳功效,取得了一定效果; 筋骨调衡 手法是于 筋骨力学平衡 及 筋骨整体观 中西医理论基础上,综合C S A 病因及病机特征制定的针对性推拿手法,可调节颈部结构紊乱及颈部软组织张力,促使椎动脉血流畅通.但目前关于强力定眩片与 筋骨调衡 手法在C S A中联合应用价值的报道研究较少,为此,本研究选取我院38例C S A患者,探讨强力定眩片联合 筋骨调衡 手法的应用效果.资料和方法1㊀一般资料㊀选取我院2014年11月至2016年10月C S A患者76例,其中男43例,女33例;年龄36~72岁,平均(54.16ʃ12.23)岁;病程:5.1~16.4个月,平均(10.58ʃ3.23)个月.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8)与研究组(n=38),对照组男20例,女18例,年龄(54.51ʃ12.70)岁,病程(10.83ʃ3.49)年;研究组男23例,女15例,年龄(53.81ʃ11.67)岁,病程(10.33ʃ3.04)年,两组年龄㊁性别㊁病程等临床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且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纳入标准:符合«中国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C S A 诊断标准[11];主要症状为发作性眩晕;知晓本研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过敏体质及对研究药物具有过敏史者;并发其他颈椎病变者;并发血液系统重度病变者;动脉粥样硬化㊁高血压等所致眩晕者.2㊀治疗方法2.1㊀对照组:采取强力定眩片(国药准字Z61020139),口服1.75g/次,3次/d.2.2㊀研究组:采取强力定眩片联合 筋骨调衡 手法治疗,强力定眩片用量㊁用法同对照组; 筋骨调衡 手法:①松筋:掌根或拇指揉按病变脊柱节段周边软组织约2m i n,拇指弹拨以上病变处压痛点或者条索硬结物( 筋结 )约3m i n,重点揉按前中㊁后斜角肌和枕后小肌群,揉按力度自轻至重,患者略感酸胀即可;②拔伸:采取仰卧位间隙拔伸法,取平卧位,操作者站于患者头端,以一手食指及拇指顶托病变脊柱节段椎板旁,一手托于下颌处,将颈部向上略微托起,使其与水平方向呈约15ʎ~20ʎ夹角,向头端拔伸,着力点为棘突间,约持续20s,后放松10s,逐渐上下移动椎间隙,重复操作10次,主要节段:3~6节颈椎间隙;③整骨:取平卧位,头部略微后伸,操作者站于其头端,一手拇指顶按第2颈椎关节突,一手掌托下颌,将颈椎逐渐用力向头端拔伸,并于拔伸基础上,将颈椎旋转到阻力极限处,随后作有控制的㊁稍增大幅度(约3ʎ~5ʎ常规推扳力)快速扳动动作,拇指顶按棘突,协调用力推按对侧,可听到弹响声或感到关节移位感, 筋骨调衡 手法治疗1次/d.两组均治疗两周.3㊀观察指标㊀①治疗前及治疗两周后依据王楚怀等«颈性眩晕患者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12]对两组眩晕症状与功能予以评估,分值越高眩晕症状与功能改善效果越好;并依据评分变化情况评估临床疗效:分值增高ȡ75%为临床治愈,增高ȡ50%为显效,增高ȡ25%为有效,增高不足25%为无效;总有效率=(临床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ˑ100%.②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实施颈椎X线检查,测定寰椎轴线和齿状突轴线差距㊁齿突与侧块间距差值.③随访6~12个月,统计两组疾病复发率.4㊀统计学方法㊀通过S P S 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 xʃ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例(%)]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㊀果1㊀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㊀治疗前两组眩晕症状与功能分值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两周后两组眩晕症状与功能分值较治疗前增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表1㊀两组眩晕症状与功能分值比较(分)组㊀别n治疗前治疗2周后t值P值研究组3810.29ʃ2.5824.05ʃ2.5123.5650.000对照组3810.43ʃ2.8220.07ʃ2.3216.2730.000t值-0.2267.178--P值-0.8220.000--㊀㊀2㊀临床疗效㊀研究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2.11%)高于对照组(73.68%) (P<0.05),见表2.3㊀颈椎X线检查结果㊀治疗前两组齿突与侧块间距差值㊁寰椎轴线和齿状突轴线差距间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2周后两组齿突与侧块间距差值㊁寰椎轴线和齿状突轴线差距较治疗前缩小,且研究组小于对照组(P<0.05),见表3.表2㊀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组㊀别n临床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研究组3817(44.74)15(39.47)3(7.89)3(7.89)35(92.11)对照组3810(26.32)7(18.42)11(28.95)10(26.32)28(73.68)表3㊀两组颈椎X线检查结果比较(mm)组㊀别n㊀齿突与侧块间距差值治疗前治疗2周后㊀t值P值㊀寰椎轴线和齿状突轴线差距治疗前治疗2周后㊀t值P值研究组38㊀0.93ʃ0.100.61ʃ0.09㊀14.6620.000㊀2.48ʃ0.120.87ʃ0.13㊀56.0980.000对照组38㊀0.95ʃ0.120.74ʃ0.11㊀7.9520.000㊀2.50ʃ0.131.23ʃ0.15㊀39.4410.000t值-㊀0.7895.638㊀--㊀0.69711.180㊀--P值-㊀0.4330.000㊀--㊀0.4880.000㊀--㊀㊀4㊀疾病复发率㊀治疗后6个月两组疾病复发率间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12个月研究组疾病复发率(10.53%)低于对照组(31.58%)(P<0.05).见表4.表4㊀两组疾病复发率比较[例(%)]组㊀别n治疗后6个月治疗后12个月研究组382(5.26)4(10.53)对照组387(18.42)12(31.58)χ2值-2.0175.067P值-0.1560.024讨㊀论现代医学针对C S A发病机制学说包括三种:①椎动脉遭受骨性压迫,致使血供减少;②颈交感神经遭受刺激后,致使椎动脉应变性痉挛,进而减少血流量;③上颈段软组织感受器受异常刺激,造成机体平衡与定向功能异常[13G14].上述因素均可引起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异常,增大血流阻力,造成微循环障碍,进而致使椎动脉血供减少而出现眩晕等症状.中医对颈椎病认知广泛,C S A在中医中属 眩晕 ㊁ 风眩 ㊁ 冒眩 ㊁ 头眩 等范畴,«灵枢 口问»载: 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 ,中医认为,C S A为本虚标实㊁虚实夹杂之症,气血亏虚㊁肝气不足致使肩颈疼痛及眩晕,其治疗应以活血行气㊁疏通筋脉等为原则[15].强力定眩片为现代中药制剂,主要成分包括天麻㊁杜仲叶㊁杜仲㊁野菊花及川芎等,其中天麻可减小脑血管阻力,增大脑血管血流量,适用于颈椎病变眩晕症状,且可增加心肌供氧量,对心肌产生一定保护功能;川芎可降压㊁避免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野菊花能镇痛抗炎㊁延缓细胞衰老;杜仲叶能强化机体免疫功能,改善新陈代谢;诸药联用可产生协同作用,抑制血栓形成,改善C S A患者血液流变性.本研究结果表明,采取强力定眩片治疗后两组眩晕症状与功能及颈椎X线检查结果均较治疗前改善,加用 筋骨调衡 手法治疗的研究组患者各指标改善幅度更加明显,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联合采取强力定眩片及 筋骨调衡 手法治疗C S A 可更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推拿手法治疗C S A目的为恢复颈椎内外源性平衡,原理在于松解头颈部痉挛肌肉㊁调整关节异常位置,以此使椎动脉处于最佳空间.C S A软组织病理因素主要为颈部相关肌群痉挛,颈部自后向前分别为督脉㊁膀胱经㊁小肠经及三焦经㊁胆经与大肠经和胃经㊁任脉等,颈部后方主要包括膀胱经㊁督脉等,由于 筋喜柔不喜刚 ,因此采取按揉方式放松相关软组织,随后明确经脉中条索状㊁结节㊁痛点等阳性反应点,采取力量相对较重弹拨手法进行粘连松解处理,软化结节,以此发挥松筋功效.同时,C S A患者颈部存在明显发热感,如«素问»云: 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 ,可调节相关经络经气,以此使气至病所发挥疗效.此外, C S A病理基础主要在于椎体失稳及椎动脉走行屈曲,头部缺氧缺血以致眩晕,因此第二步采取仰卧位颈椎拔伸手法,以此增大椎间隙,将扭曲于横突孔间椎动脉伸直,改善椎动脉血供状态,并确保失代偿颈椎生物力学平衡得到有效调节,并恢复其代偿功能.同时,寰枢关节错缝为C S A重要骨性病理因素之一,此为正骨手法应用基石,而调整手法理论基础为:使 筋入槽㊁骨合缝 ,故第三步实施仰卧位颈椎定位牵扳法,可使颈椎寰枢关节有序排列,对颈部椎体生物力学平衡予以重建,以此使机体气机条达㊁阴阳平衡㊁筋骨平衡及气血平衡,达到治疗C S A目的.另由研究结果可知,治疗后12个月研究组疾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强力定眩片联合 筋骨调衡 手法治疗C S A还可减少疾病复发,改善预后.综上所述,联合采取强力定眩片及 筋骨调衡 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有效改善患者眩晕症状与功能,缩小寰椎轴线和齿状突轴线差距及齿突与侧块间距差值,提高治疗效果,且可降低疾病复发率,利于改善预后效果.参考文献[1]㊀F e h l i n g sMG,I b r a h i m A,T e t r e a u l tL,e t a l.A g l o b a l p e rGs p e c t i v e o n t h e o u t c o m e s o f s u r g i c a l d e c o m p r e s s i o n i n p aGt i e n t sw i t hc e r v i c a l s p o n d y l o t i c m y e l o p a t h y:r e s u l t sf r o m t h e p r o s p e c t i v e m u l t i c e n t e r A O S p i n e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s t u d y o n479p a t i e n t s[J].S p i n e,2015,40(17):1322G1328.[2]㊀洪英杰,杨雪芹,张二力,等.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治疗老年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8):2106G2107.[3]㊀郭㊀凯,李㊀林.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J].中国骨伤,2012,25(1):9G13.[4]㊀魏㊀楠.针灸推拿与中药联合应用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3):693G694.[5]㊀S e l l i nJ N,A lGH a f e zB,D u c k w o r t hE A.M i c r o v a s c u l a rd eGc o m p r e s s i o no f aCG2s e g m e n t a lGt y p e v e r t e b r a l a r t e r yp r oGd u c i n g t r i ge m i n a l h y p e s t h e s i a[J].JN e u r o s u r g,2014,121(4):919G923.[6]㊀刘智勇,郝阳泉.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因病机研究进展[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5,15(4):88G90.[7]㊀董万涛,宋㊀敏,蒋宜伟,等. 柔筋养精 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7):2294G2297.[8]㊀周㊀靖,邓㊀志.中医针灸联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62例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14,25(2):248G249.[9]㊀董万涛,宋㊀敏,吕泽斌,等.活血定眩胶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评价[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4,21(1):33G35.[10]㊀L i J,G uT,Y a n g H,e t a l.S y m p a t h e t i cn e r v e i n n e r v a t i o ni nc e r v i c a l p o s t e r i o r l o n g i t u d i n a l l i g a m e n ta sa p o t e n t i a lc a u s a t i v e f a c t o r i nc e r v i c a l s p o nd y l o s i sw i t hs y m p a t he t i cs y m p t o m s a n d p r e l i m i n a r y e v i d e n c e[J].M e d H y p o t h eGs e s,2014,82(5):631G635.[11]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98.[12]㊀王楚怀,卓大宏.颈性眩晕患者症状与功能评估的初步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8,13(6):245G247.[13]㊀胡艳明,杨静茹,李丽娜.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针灸推拿治疗进展[J].河北医学,2015,21(8):1532G1534.[14]㊀畅亚鑫,李文雄,杨㊀锋.中医整脊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研究进展[J].陕西中医,2017,38(9):1315G1316.[15]㊀王晓东,朱立国,于㊀杰,等.旋提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30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16,57(13):1129G1132.(收稿:2018G11G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