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春温教程

合集下载

温病学-8 春温

温病学-8 春温
6
热郁胆腑 热灼胸膈 发于气分 热炽阳明 少阳) (少阳) 热结肠腑 (兼证) 兼证) 兼证

一、诊断依据: 诊断依据:

发病季节——春季 春季 发病季节 典型症状——初起即有里热见证(有 初起即有里热见证 典型症状 初起即有里热见证( ),病变过程中 病变过程中易发 发于气分和发于营分之别),病变过程中易发 生昏痉、动血,后期多见肝肾阴虚 多见肝肾阴虚。 生昏痉、动血,后期多见肝肾阴虚。 鉴别诊断:风温、感冒、 二、鉴别诊断:风温、感冒、暑温
24
③阳明腑实,小肠热盛 症状:身热,大便不通,小便涓滴
不畅,溺时疼痛,尿色红赤,时烦渴甚。 辨证要点:大便秘+小便短赤热痛
治法:宣大肠秘,泄小肠热。 方药:导赤承气汤:细生地、赤
芍、生大黄、芒硝、黄连、黄柏)
25
(三)热炽气营血
春温病出现营血分证是病 情较为危重的表现, 情较为危重的表现,其中营 分证既可见于初发, 分证既可见于初发,也有是 从气分病证发展而来的。 从气分病证发展而来的。
18
(二)邪盛气分
春温病的气分证, 春温病的气分证,既可见于 初发, 初发,也有是从卫气同病证发展 而来, 而来,其时表证解而气分里热更 盛。
19
常见证型
热灼胸膈 阳明热盛 热结肠腑
20
1、热灼胸膈 症状:身热不已,面目红赤,胸膈灼
热如焚,烦躁不安,口渴,唇焦,口舌生疮, 或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 辨证要点:热盛,胸膈如焚
治法:清泄膈热 方药:凉膈散:大黄、硝、甘、栀、薄、
翘、 竹叶、芩
21
2、阳明热盛 阳明热盛(参风温) 症状:高热,汗多,渴喜凉饮,脉
洪大,舌红苔黄燥。 辨证要点:“四大症”。
治法:清热保津。 方药:白虎汤加味

七年级语文春课件7

七年级语文春课件7

2020-4-5
4
组成!突然间六条巨蛆变成一个直径达万米的青远山色巨大骷髅模样的超巨型尘龙卷群!把壮扭公主团团围主!只见无数胶卷和蚂蚁像成千上万的鱼雷一样朝壮扭公主冲来 ……这时壮扭公主笑道:“你们搞的是啥东西?!看我的!”壮扭公主一边说着!一边摆动如同红苹果样的脸大吼一声,只见无数高达九百米的圆柱形摩天胃大厦纷纷从地
• 要点难点 • 要点: 一、学习抓住特征、用准确的语言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领会多角度多侧面地描写景物。 • 难点: 一、通过各种感觉,有感情地描写景物; 二、文章中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
2020-4-5
6
课时安排及要点
• 课时分配:三课时
• 教学重点
• 第一课时
• 首尾的盼春、赞春与主体部分的绘春;春草报 春描写的表现力量。
• 第二课时 • 春花争春、春风唱春、春雨润春等细腻描写的
表现力量
• 第三课时
• 老少迎春描写的表现力量;比喻排比赞春的热
烈感情。
2020-4-5
7
• 本单元教学可采用以讲读带自读的方法。课文《春》重点讲, 使学生学会精读。在精读的过程中培养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
惯。此后,再训练自读。精读是自读(往往是速读)的基础。叶
圣陶先生曾精辟地谈过精读和速读的关系。他说:“课内精读文
章最用细琢细磨的工夫来研讨的;而阅读的练习,不但求其理解
明确,还须求其下手敏捷,老是这样细磨细琢。
儿篇课文,不仅可以感受到自然景物的美,学到写景状物和抒情的方法,而
且可以陶冶情操,

这几篇课文,有优美的抒情散文,有生动的说明文,有情真意切的诗篇,
都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细致描写,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语言确切、

春温是什么

春温是什么

春温是什么?春温是一种发生于春季,由“温热病邪”内伏外发,临床上以发病急、病情重、变化多,初期即见高热、烦渴、甚则神昏痉厥、斑疹、吐衄等里热阴伤为特征的急性热病。

现代医学认为温热病邪为春温的病因,实际上还有其他三种学说。

一是伏寒化温说----《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二是伏火说----何廉臣:伏气温病皆是伏火;三是异气说----吴又可为主,杨栗山崇之,吴又可云:“春有非节之气中人为疫者”。

对本病的认识主要导源于《内经》的“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和“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论述。

王叔和也在《伤寒例》中云:“冬时严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

宋人郭雍在《伤寒补亡论》中首先提出春温病名。

元末明初王安道《医经溯回集》中明确指出了本病的病机是:邪热自内达外。

治疗上应清里热为主,提出了本病的病理关键和治疗原则。

叶天士《三时伏气外感篇》中提出的春温是冬寒内伏化热,至春外发,并强调此中有新感引动伏邪外发的形式。

以上都是历代医家对春温的看法。

而现代医学中,春温大概隶属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爆发型或毒血型、病毒性脑炎、重度流感等范畴。

《内经》云:“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邵仙根云:“冬不藏精,春必病温,阴亏是温病之源”。

可以认为春温的内因为“里虚:阴精素亏,正气不足”,而它的外因则为温热病邪(传统认为:伏寒化温的温热病邪)。

春温的病机特点有三点:一是初期以里热阴伤见证为特征;二是病情复杂,变化多端。

发展过程多见厥闭发斑等险恶症候;三是整个发展过程贯穿了阴伤的特点,后期多损伤下焦真阴。

所以春温先由于温热病邪因里虚而郁伏于里,进而里热外发而发于气分营分血分,导致后期热灼真阴。

诊断春温时当与风温相鉴别,谨防误诊而耽误治疗导致疾病发生传变。

柳宝怡云:“温邪标见于外,热于郁里,初期治法,即以清泄里热、透邪外出为主”。

所以治疗时应以“清热兼以养阴透邪”为治疗总则,进行辩证论治。

清热即用辛寒、苦寒、甘寒、咸寒的药物清泄里热,但忌纯用苦寒之药;养阴即用生津、滋阴的药物顾护阴液,柳宝怡说:“邪势燎原,最易灼伤阴液,阴液一伤,变证蜂起,故治伏温病,当步步故护阴液”,所以要在阴虚未甚之时,立法消透;透邪即针对春温为里热外发的病机特点而设的治法,达到“宣郁透表;辛寒透泄;透热转气、芳香透络;凉血散血;养阴透热。

风温习题及答案

风温习题及答案

风温习题及答案第七章温热类温病-风温一、填空题1.陈平伯云:“风温为病,春月与冬季居多,或恶风或不恶风,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为风温证之提纲也。

”2.风热病邪属__________邪,其性________________,多从口鼻而入。

3.风温是感受______________所引起的____________病。

4.风温邪在肺卫不解,则其发展趋向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A型题5.下列哪个不属于温热类温病:()A、风温B、春温C、暑温D、秋燥E、伏暑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

”是哪位医家所说()A、叶天士B、陈平伯C、吴鞠通D、张仲景E、庞安常7.叶天士认为,风温的发生是由于()A、外感风热时毒B、温风过暖,感其气者C、春月受风,其气已温D、感受春季温热病邪E、温病误汗8.风温之名,首见于()A、《内经》B、《伤寒论》C、《温热论》D、《温病条辨》E、《湿热病篇》9.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风温最常见症状()A、咳嗽B、喘息C、胸痛D、咯血E、发热10.哪位医家提出:“风温者,初春阳气始升,风夹温也。

”A、叶天士B、陈平伯C、吴鞠通D、吴坤安E、薛生白11.“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语出()A、叶天士B、薛生白C、陈平伯D、吴鞠通E、王孟英12.风温专著是哪一本书()A、《外感温热篇》B、《温热条辨》C、《外感温病篇》D、《温热经纬》E、《湿热病篇》B型题A、破伤风B、大头瘟C、暑温D、暑燥疫E、伏暑13.属于温热类温病:()14.属于湿热类温病:()15.属于温疫类温病:()16.属于温毒类温病:()D型题17.列哪两个不属于温热类温病:()A、风温B、春温C、暑温D、暑湿E、伏暑X型题18.下列哪些属于温热类温病:()A、风温B、春温C、暑温D、湿温E、伏暑F、暑湿G、秋燥H、温热疫19.风温病应与以下哪些病相鉴别()A、春温B、秋燥C、暑温D、暑湿E、伏暑20.根据风温发病季节和临床表现,下列哪些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A、大叶性肺炎B、上呼吸道感染C、化脓性脑膜炎D、流行性感冒E、急性支气管炎21.诊断风温的主要依据是()A、发病较急,初起邪郁肺卫B、传变较速,易见逆传心包和邪热壅肺等证C、病程中以肺经为病变中心,后期呈现肺胃阴伤D、病程中以肺经为病变中心,后期多为肝肾阴伤E、病程中以肺经为病变中心,后期多为心肾阴伤F、多发于冬春两季三、改错题22.外感风热病邪,多从(皮毛)而入,肺位居高,首当其冲,所以本病初起以邪在(中焦足阳明胃经)为病变中心。

七年级语文春课件7.docx

七年级语文春课件7.docx

牧龙师/ddk249230/电力事业投资实行什么原则?柴油中的能导致生成大量胶状物质,容易胶结活塞环,阻塞机油滤清器,并使机油老化。

A.磷B.碳C.硫D.水下列有关认知治疗说法正确的是。

A.1950年由Thorne创始B.主要治疗方法包括倾听、指导、解释、鼓励和安慰等C.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行为技术改变患者的不良认知D.是医生用治疗性语言(劝导、启发、鼓励等)帮助患者表述自己的情感和认知问题、改小儿睡中遗尿,少气懒言,神倦乏力,面色少华,自汗,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辨证为A.脾肺气虚B.肾阴亏虚C.肾气不固D.肝经郁热E.心脾两虚关于颅脑扫描基线和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扫描基线有听眦线B.扫描基线有听眉线C.扫描基线有听眶线D.头部CT检查常以此听眶线作为扫描基线E.经听眉线扫描的图像对显示第四脑室和基底节区组织结构较好封堵下闸的设计流量可用封堵时段,或按实测水文统计资料分析确定。

A.5~10年重现期的月或旬平均流量B.5~10年重现期的瞬时流量C.5~20年重现期的月或旬平均流量D.5~20年重现期的瞬时流量板件变形后,在弯曲部位强度会。

A.增强B.不变C.下降不能描述算法的是。

A.流程图B.伪代码C.数据库D.自然语言按照货币主义的观点,下面哪些因素最可能使自然失业率永久下降()。

1.直接税和间接税的削减2.货币供给的增加3.政府对劳动力重新培训的支出的增加A.1、2、3B.l、2C.2、3D.3自由贸易是指国家取消对进出口贸易的限制和障碍,取消本国进出口商品各种优待和特权的自由竞争的贸易。

该原则得到充分体现是在①19世纪早期的美国②19世纪中后期的英国③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④20世纪中期的美国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哪项检查对确诊流脑有意义A.咽拭子涂片染色镜检B.咽拭子培养C.血清内毒素测定D.血清特异性抗体测定E.脑脊液沉淀物涂片染色镜检显示十、五、三车距离信号,十车为110m,五车为m,三车为33m。

七年级语文上册《春》教案7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春》教案7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春》教案7篇七年级语文上册《春》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① 培养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② 理清故事情节。

③ 培养学生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④ 了解本文语言描写的精妙,深刻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

⑤ 联系现实生活,体验反思,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① 联想和想像。

② 作品深刻的内涵和思想。

③ 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课前准备学生:熟悉课文。

老师:录音机、磁带。

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理清故事情节,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教学设计1、导入新课说起童话,我们大家肯定会兴趣盎然,那么你都读过谁的童话?(学生可能说:郑渊洁、安徒生、格林等等),看来大家都读过安徒生的童话,也非常喜欢他的作品。

小学时,我们学过他的哪篇童话?(肯定会异口同声地回答《卖火柴的小女孩》)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很有特色,也肯定会受大家欢迎的作品《皇帝的新装》。

不过,我想提醒大家注意:学习本文,要学会多角度、多侧面的地学习,去分析。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①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可请一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边听边猜想。

到了一个新情节的开头,不要急于往下读,可以先把书合上,自己先试着想像,看自己的想像和的想像是否有差别。

(肯定会有不同的想像,可让这些学生谈谈自己的想像内容,老师可及时给予鼓励。

)② 播放本课录音。

教师可指导学生边听边圈点不理解的字词,然后借助工具书或与其他学习伙伴解决。

③ 指导学生在书上画出一些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句子或段落,以便帮助理解文章线索,进行深入思考。

然后让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结论爱??织??看??穿??揭??议本文以“新装”为线索展开情节,让不同身份的人在这场骗局中登场,充分展示了他们的性格特征。

3、角色朗读,读出各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

(旁白一人,皇上一人,老大臣一人,诚实的官员一人,小孩一人,其余所有角色一人。

)4、布置作业:① 写生字,理解词义。

② 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做到读音准确,语速适中,能正确读出语气。

七年级《春》教案6篇

七年级《春》教案6篇

七年级《春》教案6篇七年级《春》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储备点: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体会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

3.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能力培养点:1.学会调动多种感官细致观察景物的方法。

2.体会借景抒情的语言特点。

情感体验点:1.培养学生关注生存空间、保护环境的习惯。

2.热爱大自然、珍惜青春的感情和为理想而努力奋斗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点:1.反复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体会的感情。

2.揣摩词语,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①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找出生字、生词,在预习本上正确注音、解释(查字典或词典)。

②学生课外搜集、摘抄有关春的古诗文句(备用)。

③老师准备录音机、录音带、投影仪等。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学习朗读课文的方法,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2.研读春草图,归纳分析其他春景图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听课文朗读录音,要求:1.注意朗读的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2.学生边听边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五幅春景图?抒发了对春天怎样的感受?你觉得春天还像什么?你还能用别的比喻来赞美春天吗? 3.听读之后,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4.学生自由朗读,讨论、明确上面的问题。

三、熟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然后理清本文写作的思路:(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启发学生归纳)第一部分(第1段):盼春第二部分(第2-7段):绘春第三部分(第8-10段):赞春四、研读与赏析:1.学生齐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2.四人小组合作讨论学习课文第1-3段的内容,思考:①第1、2段总写了哪些景物?②第1、2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③第3段写出了春草的什么特点? 用了哪些形象生动的词语进行描写的?有什么好处?④春草图中为什么还要写人的活动?3.全班交流后小结。

五、布置作业:1.你最欣赏文中哪些段落? 请说出理由来。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3段。

温病学-8 春温

温病学-8 春温
18
(二)邪盛气分
春温病的气分证,既可见于 初发,也有是从卫气同病证发展 而来,其时表证解而气分里热更 盛。
19
常见证型
热灼胸膈 阳明热盛 热结肠腑
20
1、热灼胸膈 症状:身热不已,面目红赤,胸膈灼
热如焚,烦躁不安,口渴,唇焦,口舌生疮, 或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 辨证要点:热盛,胸膈如焚
治法:清泄膈热 方药:凉膈散:大黄、硝、甘、栀、薄、
1、春温和风温的病因病机有何不同?临 床的早期表现有何区别? 2、春温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3、春温的证候特点是什么?
41
42
坦克链

练嘉淑澬
43
4
病因病机
一、病因与发病
病因:温热病邪(时令之邪引发、另
有“伏邪自发”。)
发病条件(内因) :阴精素亏
5
二、病机传变:
气 热 真阴亏损 营 灼 虚风内动 血 真 阴虚火炽 两 阴 邪留阴分 热郁营分 (足)热盛动风 燔 内陷厥阴 (手)热入心包 热灼营阴 热盛动血 转归 深入血分 热与血结 正气外脱 邪退正复 邪陷正衰
6
热郁胆腑 热灼胸膈 发于气分 热炽阳明 (少阳) 热结肠腑 (兼证)

一、诊断依据:

发病季节——春季 典型症状——初起即有里热见证(有 发于气分和发于营分之别),病变过程中易发 生昏痉、动血,后期多见肝肾阴虚。 二、鉴别诊断:风温、感冒、暑温
7
风温与春温的鉴别要点:
鉴别要点 病因 发病季节 初起症状 风 温 春 温热病邪 春 温
丹皮、归
29
(四)热陷心包(参“风温”
章)
(1)邪热闭窍——清宫汤送服 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至宝丹 (2)内闭外脱——生脉散或参 附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法:清营养阴、透热转气,有表者佐以透表。
方药:清营汤加减
20
(2)气营(血)两燔 症状:壮热,目赤,头痛,口渴饮冷,心烦躁
扰,甚或谵语,斑疹隐隐,或发斑吐衄、舌绛, 苔黄燥,脉数或洪大有力。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辨证要点:气营两燔——气分证+营分证
气血两燔——气分证+血分证
治法:气营(血)两清 方药:加减玉女煎(白虎汤+增液汤); 化 斑汤(白虎汤+犀角、玄参);清瘟败毒饮 (白虎汤+黄连解毒汤+凉膈散+犀角地黄汤)
③热结肠腑,小肠热盛
症状:身热,大便不通,小便涓滴不畅,溺
时疼痛,尿色红赤,时烦渴甚。 辨证要点:大便秘+小便短赤热痛
治法:宣大肠秘,泄小肠热。 方药:导赤承气汤(细生地、赤芍、生大黄、
芒硝、黄连、黄柏)
19
2、营血分证治
(1)热灼营阴 症状:身热夜甚,心烦躁扰,或时有谵语,斑
疹隐隐,口干咽燥而反不甚渴饮,舌红绛,苔薄 或无,脉细数。(或兼恶寒、无汗、头身疼痛) 辨证要点:(营分证典型表现;可见于病之初, 也可见于气分证之后;或可兼表表证)。
17
②热结肠腑,气阴两虚 症状:阳明腑实证+口干咽燥,唇裂舌焦,倦
怠少气,撮空理线或循衣摸床,目不了了,脉沉 弱或沉细。 辨证要点:阳明腑实证+阴虚和气虚证 治法:攻下腑实,补益气阴
方药:新加黄龙汤
攻下腑实—硝、黄;补助正气—人参、甘草; 滋养阴液—生地、麦冬、玄参、海参; 当归—和血分之滞;姜汁—宣通气机 18
5
3、类型
(1)按发病病机浅深:
发于气分——病机较浅——轻 发于营分——病机较深——重
(2)按是否兼表:
兼有表证——新感引动伏气 不兼表证——伏邪自发
6
病因病机:
病因:温热病邪(即传统所说的
“伏寒化温”)《素问· 阴阳应象 大论》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发病条件:
内因:阴精素亏(《素问· 金匮真言论》: “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外因:时令之邪引发(新感引发)、另 有“伏邪自发” 7
舌红苔黄燥。 辨证要点:“四大症”。
治法:清热保津。 方药:白虎汤加味
(热盛烦渴,加养阴及清火之品;热扰神 明而谵语者,用清心之品;热盛动风者, 加凉肝息风之品;气阴大伤者加人参)
16
(5)热结肠腑 ①热结肠腑,阴液亏损 症状:阳明腑实证+口干唇裂,苔焦燥,
脉沉细。 辨证要点:阳明腑实证+阴虚证 治法:滋阴攻下 方药:增液承气汤 (增液汤+硝黄)
9
风温与春温的鉴别要点:
鉴别要点 病因 发病季节 初起症状 风 温 春 温
风热病邪 冬春,其他季节也见
温热病邪 春
肺卫表热证:发热, 里热证:高热, 恶寒,咳嗽,口微渴,烦渴,小便黄赤 舌边尖红,脉浮数, 舌红苔黄,脉弦数 多伤肺胃之阴 辛凉解表 易伤肝肾之阴 苦寒清里
10
后期表现 初起治法
辨证环节:
12
分型论治 1、气分证治 (1)热郁胆腑
症状:寒热往来,或身热,口苦而渴,干呕,
心烦,小便短赤,或胸胁不舒,舌红苔黄,脉 弦数。 辨证要点:见于病初,里热化火。 治法:苦寒清热,宣透郁热 兼表者,佐以疏邪透表 方药: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
13
(2)热郁胸膈
症状:身热,心烦懊憹,坐卧不安,舌
苔黄,脉数。 辨证要点:热势不甚,心中懊憹,见于 初入气分,或病之后期。 治法:清宣郁热 方药:栀子豉汤 (有表者,加薄荷、牛蒡子、蝉衣等以透 表;热盛加清热之品;津伤者加天花粉等)
2
思考:
1、本病的中医病名。 2、本病例的病因病机。 3、确立治则和治法。 4、选择处方。
3
概述:
1、定义:春季由温热病邪引起的 一种急性热病,以初起即见里热证为主 要特点,发生于春季。
(病邪、临床特点、性质、季节)
特征:
(1)多发于春季、冬春之交或春夏之际 (2)初起热郁气分或热灼营阴 (3)易发斑疹 (4)易犯厥阴 (5)易伤阴液
14
(3)热灼胸膈
症状:身热不已,烦躁不安,胸膈灼热如焚,
口渴,或便秘,舌红苔黄,或黄白欠润,脉 滑数。 辨证要点:热盛,胸膈如焚
治法:清泄膈热 方药:凉膈散
(用芩、栀、甘、薄、竹、翘清热;方中 用硝、黄,主要是为了引热下行,故大便不 秘者亦能用)
15
(4)阳明热盛(参照风温)
症状:高热,汗多,渴喜凉饮,脉洪大,
• )初起在气在营
发于气——病情较轻,预后较好 发于营——病情较重,预后较差
• )察表证之有无
不兼表——伏邪自发 兼 表——新感引动伏气 • )审特异性症状——昏、痉、厥、脱、 斑疹或出血
11
辨证论治

治则:清泄里热为主,注意顾阴、
透邪外出

治疗大法:解表、清气、攻下、
清营凉血、开窍、息风、养阴、 固脱等


湖南中医药大学 温病学教研室
1
病案举例
沈××,女,53岁,农民。1992年2月7日急 诊。急诊号:4364 病史:据患者家属介绍,患者上午自诉身体 不适,恶寒,发热,头痛,饮食减少,但仍能坚 持做家务,未能就医。到晚上9点时,患者突然 出现昏睡,神志不清,呼之不应,急送医院。 症状:患者呈昏迷状态,面色发红,呼吸粗 大急促,苔薄黄,舌红绛。 检查:体温39.8℃,脉搏98次/分,白细胞计 数:总数21000/mm3, 中性90%,淋巴10%。瞳孔 等大,对光反射存在,颈项有抵抗感,下肢有散 在出血点。
病机传变:
发于气分(少阳、阳明)
热郁胆腑
热郁胸膈 热灼胸膈 热盛阳明 热结肠腑
兼阴液亏虚 兼气阴两虚 兼小肠热盛
发于营分
热灼营阴 热入心包 气营(血)两燔 热入血分 热盛动风
肾 阴 耗 损 阴 虚 风 动
8
出血、斑疹、 昏痉、正气外脱
诊断要点 1、诊断依据:
发病季节——春季(《素问•热论》:“凡 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 典型症状——初起即有里热见证 (有发于气分和发于营分之别),病变过程中易 发生昏痉、动血,后期多见肝肾阴虚。 2、鉴别诊断:风温、暑温
21
4
2、沿革:
《内经》提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伤寒补亡论》指出春温也有新感者:“冬 伤于寒,至春而发者,谓之温病;冬不伤寒, 而春自感风寒温气而病者,亦谓之温;及春有 非节之气中人为疫者,亦谓之温”。 《医经溯洄集》提出本病的治则是“清里 热”。 叶天士提出:春温属伏气温病,“藏于少阴, 发于少阳”,也有“外邪先受,引动在里伏 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