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7《短文两篇》同步练习2 新人教版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7 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27 短文两篇同步练习基础导练1.给下列字注音。
颓()鳞()遂()荇()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B.夕日欲颓.(坠落)沉鳞竞跃..(争相跳)C.月夜入户.(窗户)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但.少闲人(只是)3.翻译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画“√”,错的画“×”。
(1)“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
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2)“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
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寥寥数语,感慨深长。
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5.苏轼对月光有特殊的感情,他在很多诗文中都描写了月光,例如著名的《水调歌头》写月光“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洞仙歌》:“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请结合本文谈谈苏轼描写月色使用了什么共同的手法,这样的手法有什么好处。
能力提升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同步练习2人教新课标版

word《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陋室铭》1. 本文是托物言志的名文,你知道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吗?2. 本文用什么比喻陋室,又用什么类比陋室?二.默读,探究如下加横线词语的意思。
灵〔 2.斯馨〔〕入帘青〔〕5.鸿儒〔〕 6.白丁〔〕丝竹之乱耳〔〕〔〕8.调素琴〔〕案牍之劳金经〔: 〕三.反复朗读并背诵,充分感受作者宁静致远的情怀。
1.本文从几个层面来展现陋室主人品德的高尚的?2•作者在文章首尾分别运用了比喻和类比手法,其意图是为了强调什么? 3•默写“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四•阅读文章,回答如下问题。
山不在高,有仙如此名。
水不在深,有龙如此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某某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1. 给画线句加上标点。
2. 如下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山不/在高,有仙/如此名 B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 •某某/诸葛庐,西蜀/子云亭3. 找出明确中心的句子。
4. 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明确了自己的愿望和的生活情趣。
这这篇短文采用了的写法5. 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 “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C.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
D.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6. 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一.根底知识填空。
1 .《陋室铭》的作者是,字,是朝人。
2 .铭是一种文体,最初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的文字,后来开展为一种的文体,用来记述事实、功德的文字,述公记行、有时也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体,这种文体有的特点。
初中语文全套试题8上:27 短文两篇 同步练习

27短文两篇同步练习作业导航1.理解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2.把握两篇文章的语言特点3.掌握文言词语的用法一、基础部分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东坡志林》____________》,作者__苏轼_____________,字______苏轼______,号___东坡居士______________。
北宋___文学___家,____书画____家。
和父亲__苏洵___、弟弟______苏辙_____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三苏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 )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B.夕日欲颓(坠落)沉鳞竞跃(争相跳)C.月夜入户(窗户)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但少闲人(只是)3.翻译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猿和鸟都一同叫了起来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4~8题。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书”的意思是__信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给谢中书的信________________。
5.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答:对偶对偶7.本文分__3_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
8.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写人间奇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9~12题。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部编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短文两篇同步练习(2)

部编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短文两篇同步练习(2)想要学好语文,一定要多做同步练习,以下所介绍的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短文两篇同步练习(2)主要是针对每一单元学过的知识来巩固自己所学过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课外拓展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②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态;迢至菡萏③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乃花中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玉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花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④,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废物矣,及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襄物之用。
是芙蕖⑤者也,无一时一刻,这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注释]①荷钱:指初生的小荷叶。
②劲叶:指长大了的荷叶。
③菡萏:未开的荷花。
④异馥:异香。
⑤芙渠:荷花。
1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
⑴不蔓不枝( ) ⑵陶后鲜有闻( )⑶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 ⑷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14、下列句子中的文言虚词而的意义和用法与摘而藏之中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溪深而鱼肥C.乃记之而去D.面山而居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2019—2020年最新部编本八年级语文第一学期《短文两篇》同步练习及答案.doc

27 短文两篇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寥寥数语()秣陵()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怀民亦未寝()水中藻荇交横()()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答谢中书书()②五色交辉()③四时俱备()④晓雾将歇()()⑤夕日欲颓()()⑥沉鳞竞跃()⑦念无与为乐者()⑧相与步于中庭()()⑨积水空明()⑩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填空题。
①《答谢中书书》作者,字,号,有“”之称。
谢中书即。
②苏轼,与其父、其兄合称“三苏”。
他们也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其余五位是宋代的、、,以及唐代的、。
4.翻译下列语句。
①清流见底②五色交辉③晓雾将歇,猿鸟乱鸣④未复有能与其奇者⑤庭下如积水空明⑥水中藻荇交横二、阅读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各题。
(一)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本文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6.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7.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8.文中哪些语句写山,哪些语句写川,请在原文上用波浪线画出。
9.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大意。
10.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说说其作用。
(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1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结合有关语句去回答。
13.文中对月夜的描写有何特点,能够给人以怎样的感受?14.文中哪些语句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在原文中画出)。
1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16.本文可分三个层次,从表达方式看,作者先,再,最后。
第27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初二上)2

第27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初二上)2一、积存与运用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寥寥数语〔〕秣陵〔〕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怀民亦未寝〔〕水中藻荇交横〔〕〔〕2.讲明以下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答谢中书书〔〕②五色交辉〔〕③四时俱备〔〕④晓雾将歇〔〕〔〕⑤夕日欲颓〔〕〔〕⑥沉鳞竞跃〔〕⑦念无与为乐者〔〕⑧相与步于中庭〔〕〔〕⑨积水空明〔〕⑩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填空题。
①«答谢中书书»作者,字,号,有〝〞之称。
谢中书即。
②苏轼,与其父、其兄合称〝三苏〞。
他们也是〝唐宋八大伙儿〞中的三位,其余五位是宋代的、、,以及唐代的、。
4.翻译以下语句。
①清流见底②五色交辉③晓雾将歇,猿鸟乱鸣④未复有能与其奇者⑤庭下如积水空明⑥水中藻荇交横二、阅读阅读以下文段,回答文后各题。
〔一〕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本文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6.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7.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8.文中哪些语句写山,哪些语句写川,请在原文上用波浪线画出。
9.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大意。
10.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讲讲其作用。
〔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1.作者什么缘故会想着夜里去寺院游玩?12.作者是如何样描写月色的?结合有关语句去回答。
13.文中对月夜的描写有何特点,能够给人以如何样的感受?14.文中哪些语句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在原文中画出〕。
15.文章结尾句显露出作者如何样的感情。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7《短文两篇》同步练习1.DOC

《短文两篇》同步练习一、为下列字注音颓()鳞()遂()荇()二、填空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字通明,号________。
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______。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_____ __朝的________家。
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三、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词,并在横线上解释该词1.两岸石壁,五色():________________2.晓雾将():________________3.()竞跃:________________4.未复有能()其奇者:________________四、阅读(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文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词语。
念:遂:盖:但:2.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上文共分三层:第一层,记事,交代了________________;第二层,写景,写了________________;第三层,抒情,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二)游白水书付过苏轼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
洛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差不多,大概)可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
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zhuì,用绳子拴住人或东西从上往下送)石五丈不得其所止。
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山悬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
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水波)中流,掬弄珠璧。
2019年精选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27 短文两篇]人教版课后练习[含答案解析]一百
![2019年精选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27 短文两篇]人教版课后练习[含答案解析]一百](https://img.taocdn.com/s3/m/e18627305acfa1c7ab00cc1d.png)
2019年精选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27 短文两篇]人教版课后练习[含答案解析]一百第1题【单选题】苏轼在这篇《记承天寺夜游》游记中抒发的“闲人”情感和下面哪篇文章的感情最为接近?( )。
A、范仲淹《岳阳楼记》B、欧阳修《醉翁亭记》C、柳宗元《小石潭记》D、陶渊明《桃花源记》【答案】:【解析】:第2题【填空题】“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中的“闲人”是指______。
【答案】:【解析】:第3题【填空题】理解课文《记承天寺夜游》。
全文以______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______心境。
【答案】:【解析】:第4题【填空题】给下列的字注音。
遂______寝______荇______【答案】:【解析】:第5题【填空题】填空。
《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陶弘景,字通明,号______。
丹阳秣陵人,著有《______》。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苏轼文集》,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宋朝的文学家。
他与父亲______、弟弟______合称为“三苏”,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
【答案】:【解析】:第6题【填空题】《记承天寺夜游》作者:______,字______,号______,______(朝代)文学家,与父______、弟______合称“三苏”,三人同为______之列。
我们学过他的文章(词)有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第7题【填空题】《答谢中书书》结尾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中,“康乐”指______的______,作者引出这位诗人,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______【答案】:【解析】:第8题【问答题】给下面句子断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答案】:【解析】:第9题【语言表达】《记承天寺夜游》体会“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句的妙处。
【答案】:【解析】:第10题【文言文阅读】阅读《答谢中书书》,回答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27《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2 新人教版
1.填空题。
《答谢中书书》作者________,字通明,号________,有《________》。
2.默写课文。
________,猿鸟乱鸣;夕日欲颓,________。
3.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
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
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寥寥数语,感慨深长。
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一)语段点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①遂至承天寺:________。
②积水空明:________。
③盖竹柏影也:________。
④但少闲人:________。
2.“庭下如积水空明”是一个比喻句,从前后文来看,这个比喻句的本体是________。
3.文中写“竹柏影”,实际上是从侧面描写________。
4.本文的语言有何显著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迁移过关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给加粗字注音。
缥碧()夹岸()轩邈()
鸢飞()经纶()窥谷()
2.用原文语句填空。
①作者对富春江总的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写水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写水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从听觉写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文中议论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中未用对偶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A.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B.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C.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D.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4.下列说法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A.“与朱元思书”中的“书”是作者写的信,“猛浪若奔”的“奔”为奔驰之意,“一百许里”的“许”表约数,“左右”的意思。
B.从结构上看,本文为总分结构,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山水的特点,然后分别具体描绘异水和奇山。
C.作者在表现山奇时,一写山高,二写谷深,三写林密。
D.“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一句流露出作者厌恶官场、超脱尘世的清高思想,同时又反衬出大自然的诱人魅力。
参考答案
1.陶弘景华阳隐居陶隐居集2.晓雾将歇沉鳞竞跃3.A.√
B.×C.√D.√
(一)1.①于是就②形容水的空无澄澈③原来是④只,只是2.月光3.月光的轻盈荡漾4.语言朴素自然,富于诗情画意
(二)1.piǎo jiáxuān yuān lún kuī2.①奇山异水,天下独绝②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③急湍甚箭,猛浪若奔④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⑤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3.D 4.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