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模型设计

合集下载

模型专业设计基础知识点

模型专业设计基础知识点

模型专业设计基础知识点(正文部分)模型专业设计基础知识点设计是模型专业的核心能力之一,掌握设计的基础知识点对于模型专业的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模型设计的定义、设计过程、设计要素以及设计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帮助读者建立起对模型专业设计基础知识的全面理解。

一、模型设计的定义模型设计是指根据特定的需求和目标,通过创造性的思维和艺术性的表达,将设计思想转化为具体的模型产品的过程。

模型设计既包含了外观设计,也包含了结构设计和功能设计,是多学科综合应用的结果。

二、模型设计的过程模型设计的过程包括需求调研、概念设计、详细设计、制作和评价等环节。

需求调研是了解用户需求和市场需求的过程,通过调研可以确定设计的方向和目标。

概念设计是将需求转化为初步的设计方案,需要进行创造性思考和形式表达。

详细设计是在概念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具体细节的设计,包括材料选择、尺寸确定等。

制作是将设计方案转化为实际的模型产品,需要考虑工艺和技术。

评价是对设计结果进行客观评估和改进,以提高设计品质。

三、模型设计的要素模型设计的要素包括形式要素和功能要素。

形式要素是指模型的外观特征,包括形状、结构、比例、颜色等。

功能要素是指模型的功能特点,包括可操作性、可扩展性、安全性等。

形式要素和功能要素是相互依存的,需要在设计过程中进行综合考虑。

四、模型设计的方法模型设计的方法包括手绘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逆向设计等。

手绘设计是传统的设计方法,可以更好地展现设计师的想法和创造力。

计算机辅助设计是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设计和制图,可以提高效率和准确性。

逆向设计是通过扫描和分析现有的产品或模型,进行反向建模和改进设计,适用于模型改进和再设计。

五、模型设计的发展趋势模型设计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数字化设计、智能化设计和可持续发展设计。

数字化设计利用先进的技术和工具,实现设计过程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提高设计效率和品质。

智能化设计是将传感器、控制系统等智能元素应用到设计中,赋予模型更多的功能和交互性。

《三维模型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三维模型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三维模型设计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软件技术专业(VR方向)的一门必修课程。

2.课程作用结合本专业方向讲解3ds Max软件的使用和应用,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三维建模相关理论知识和方法、模型的材质与贴图设计、灯光与摄像机控制及有效的渲染出图技术。

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知三维模型设计的基本技术、基本流程和常用技能方法,培养从事普通建模、游戏建模、室内建模设计制作等工作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同时,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

二、课程目标学生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形式,模拟设计公司的设计岗位的工作,通过完成不同的项目及其子任务,辅助大量案例实训,运用3ds Max软件平台,熟练掌握3ds Max软件的基本操作、二维及三维建模技术的方法和手段、常用编辑修改器的功能和应用方法,材质类型及设计应用、贴图设计及应用,渲染输出技术等。

学习完本课程后,学生能够掌握设计三维模型的基本流程、常用造型编辑技术、模型质感表现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1.知识目标(1)三维坐标系统的相关知识;(2)对象的选择、组合、模型的导入/导出及场景、文件的管理;(3)二维样条线的编辑处理知识;(4)三维模型的产生、建立方法;三维模型的编辑修改方法;(5)编辑多边形、FFD、涡轮平滑、壳、挤出、车削、放样等修改器知识;(6)材质类型、明暗器类型、贴图类型、贴图通道等知识,应用材质或贴图的方法和技术;调整质感表现的方法;(7)基本灯光知识、摄像机知识和渲染知识;2.能力目标(1)三维场景环境设置(2)三维基本模型的建立方法(3)二维图形转换为三维模型(4)三维复杂模型的建立及修改方法(5)调整模型的材质与贴图(6)对场景中的灯光与摄像机的调整(7)渲染设置及渲染输出3.素质目标具有一定的沟通、团队合作、语言表达、自我学习等职业综合素质;具有创新思维及有一定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

数据模型设计基础

数据模型设计基础

数据模型设计基础数据模型设计是数据库设计的重要环节,它涉及到数据库中数据的组织、存储和操作方式。

一个好的数据模型设计能够提高数据库的效率、安全性和可维护性。

本文将介绍数据模型设计的基础知识,包括实体-关系模型、层次模型和网络模型。

层次模型是一种用树状结构组织数据的数据模型。

它适用于有严格的层级关系的数据,如组织机构和文件系统。

在层次模型中,有一个根节点,每个节点可以有多个子节点,但每个节点只有一个父节点。

这种层级关系能够有效地表示数据之间的层次结构,但缺点是数据的访问需要沿着树的路径进行,不够灵活。

除了以上几种常见的数据模型,还有其他一些数据模型,如面向对象模型和关系模型等。

面向对象模型将数据表示为对象的集合,通过对象之间的关联和继承关系来组织数据。

关系模型将数据表示为二维表格,通过行和列的交叉来存储数据。

关系模型是现代数据库系统中最常用的数据模型,它具有规范的结构、灵活的查询能力和良好的性能。

在进行数据模型设计时,需要考虑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

逻辑结构描述了数据之间的关系和约束,它是数据库设计的基础。

物理结构描述了数据在存储介质上的组织方式,包括表的存储和索引的创建等。

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之间的映射关系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功能,通过它可以将逻辑结构的查询转换为物理结构上的操作。

数据模型设计是数据库设计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数据库系统的性能和可维护性。

一个好的数据模型设计能够提高数据库的查询效率、减少数据冗余和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在进行数据模型设计时,需要充分理解业务需求,考虑数据的结构和关系,选择适合的数据模型,并进行适当的优化。

只有在数据模型设计基础上,才能构建出高效、健壮的数据库系统。

基础建筑工程模型设计方案

基础建筑工程模型设计方案

基础建筑工程模型设计方案一、项目背景基础建筑工程是建筑工程中最基础的一部分,它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因此,基础建筑工程的设计和施工至关重要。

本文将结合一个具体的基础建筑工程项目,介绍基础建筑工程模型设计的方案。

二、项目概况项目名称:某地市民活动中心项目地点:某地市某市中心建筑类型:多功能市民活动中心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地基类型:软土地基地下水位:5米设计要求:鉴于地基的特殊性和地下水位的影响,基础工程设计方案应具有良好的抗震性和防水性能。

三、设计方案1. 地基处理根据软土地基的特点,需要进行地基处理,以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建议采用土石填方的方法,通过填土和压实,以增加地基的密实度和承载能力。

同时,可采用植物根系固结法和加筋土的方法,提高土体的整体稳定性。

2. 基础结构设计由于地下水位较高,需要特别注意基础结构的防水设计。

建议采用防水混凝土和防水涂料,以提高基础结构的防水性能。

另外,可在基础结构中设置防水层和排水系统,有效防止地下水对基础结构的侵蚀。

3. 地下室设计由于地下水位较高,需要特别注意地下室的防水设计。

建议采用防水混凝土和防水涂料,以提高地下室的防水性能。

另外,可在地下室中设置防水层和排水系统,有效防止地下水对地下室的侵蚀。

同时,应设置有效的通风和排水设施,以确保地下室的使用安全和舒适。

4. 抗震设计鉴于地震是某地区常见的自然灾害,基础建筑工程设计中需特别关注抗震性能。

建议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通过合理的结构布局和加强节点设计,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同时,可在结构中设置防震支撑和减震装置,以有效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四、施工工艺1. 地基处理施工地基处理施工应采用合理的填土和压实技术,以确保地基的密实度和承载能力。

同时,需严格控制施工质量,确保地基处理的效果达到设计要求。

2. 基础结构施工基础结构施工应采用高强度混凝土和优质钢筋,确保基础结构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同时,需严格控制混凝土浇筑和养护工艺,提高基础结构的耐久性和防水性能。

数据模型设计 基础知识

数据模型设计 基础知识

数据模型设计基础知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数据模型设计是指按照一定的规则和原则对数据进行组织和描述的过程,是数据库设计的基础工作。

数据模型设计涉及到数据的结构、关系、约束条件等内容,在数据库系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正确的数据模型设计可以保证数据库系统的高效性、可靠性和安全性,为业务运作提供坚实的基础支撑。

在数据模型设计中,需要考虑到数据的组织方式、数据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数据的操作和管理。

不同的数据模型设计方法可以应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因此对数据模型设计的理解和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数据模型的基本概念入手,介绍常见的数据模型类型和设计原则,以及对数据模型设计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和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够对数据模型设计有更深入的理解,并能够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相关知识,为数据管理和应用提供更好的支持。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来讨论数据模型设计的基础知识。

首先,引言部分将介绍本文的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其次,正文部分将详细讨论数据模型的概念,常见数据模型类型以及数据模型设计的原则。

最后,结论部分将总结数据模型设计的重要性,应用和展望未来数据模型设计的发展。

通过这样的结构,读者可以系统地了解和学习数据模型设计的基础知识。

文章1.3 目的:本篇文章的目的是为读者提供关于数据模型设计的基础知识,包括数据模型的概念、常见类型和设计原则。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能够了解数据模型设计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应用数据模型设计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实际的数据建模工作。

此外,本文还将展望未来数据模型设计的发展方向,为读者提供对数据模型设计领域的整体认识,帮助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据模型设计相关的知识。

2.正文2.1 数据模型概念数据模型是描述数据、数据关系、数据操作和数据约束的概念工具或技术。

数据模型用于帮助我们理解数据的结构,组织和处理方式,并为数据库设计和应用程序开发提供指导。

模型制作基础教程

模型制作基础教程

模型制作基础教程模型制作是一种艺术、科学和工程技术的结合。

本教程将为你提供一个基本的模型制作指南,帮助你了解模型制作的基本步骤、工具和材料,以及一些常见的技术和方法。

一、选择合适的材料在模型制作中,选择合适的材料非常重要。

常见的模型材料包括木材、塑料、金属、纸等。

根据模型的用途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可以确保模型的耐用性和精确度。

例如,对于建筑模型,通常使用轻质木材或塑料来减少重量;对于车辆模型,可以使用金属或塑料来制造车体和底盘。

二、准备工具在选择好材料后,需要准备一些基本的工具,以便进行模型制作。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模型制作工具:1.量具:包括直尺、卷尺、游标卡尺等,用于测量和绘制模型的尺寸和轮廓。

2.切割工具:包括锯、刀片、剪钳等,用于将材料切割成所需的形状和大小。

3.连接工具:包括螺丝、钉子、粘合剂等,用于将各个部件连接在一起。

4.打磨工具:包括砂纸、砂轮等,用于修整和打磨模型的表面。

5.绘画工具:包括画笔、涂料、油漆等,用于涂装和装饰模型。

三、设计模型在设计模型之前,需要明确模型的目的和要求,例如展示建筑的设计方案、制作飞机模型等。

根据模型的用途和要求,使用CAD软件或其他设计工具进行建模和绘图。

在建模过程中,需要注意比例尺的运用,并根据材料和工艺的要求进行结构设计。

四、进行制作在设计好模型后,就可以开始进行制作了。

以下是模型制作的基本步骤:1.按照设计图纸,使用量具和标记笔在材料上进行标记和切割。

2.使用切割工具按照标记进行切割,注意安全操作。

3.使用连接工具将各个部件连接在一起,确保牢固可靠。

4.对于需要装配的模型,如建筑模型等,需要按照设计要求进行装配。

5.使用打磨工具对各个表面进行修整和打磨,以便更好地呈现模型的形状和细节。

6.最后使用绘画工具对模型进行涂装和装饰。

五、检查与修整完成模型制作后,需要对模型进行检查和修整。

检查的内容包括各个部件的尺寸是否正确、结构是否牢固、比例是否协调等。

基本数据建模课程设计

基本数据建模课程设计

基本数据建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基本数据建模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学生能掌握数据收集、数据预处理、模型构建、模型评估等基本数据建模步骤。

3. 学生能掌握并运用至少两种基本的数据建模方法(如线性回归、分类树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独立进行数据收集和预处理,清洗数据并解决常见数据问题。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方法构建数据模型,并使用合适的评价指标进行模型评估。

3. 学生能够通过数据分析,提出合理的解释和决策建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数据建模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培养对数据科学的兴趣。

2. 学生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对数据模型结果进行合理质疑,并不断优化模型。

3. 学生能够培养合作精神,与团队成员共同完成数据建模任务。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特点:考虑到学生所在年级,已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和计算机操作能力,但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数据分析思维。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实际问题为驱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达到课程目标。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数据建模概念与重要性- 数据建模的定义与作用- 数据建模在各领域的应用案例2. 数据收集与预处理- 数据来源与收集方法- 数据清洗与数据转换- 数据采样与特征选择3. 基本数据建模方法- 线性回归模型- 分类树模型- 其他常用建模方法简介4. 数据模型评估与优化- 模型评价指标- 模型调参与优化策略- 模型过拟合与欠拟合问题及解决方法5. 实践案例分析- 案例一:基于线性回归的房价预测- 案例二:基于分类树的客户流失预测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1. 第1周:数据建模概念与重要性2. 第2-3周:数据收集与预处理3. 第4-5周:基本数据建模方法4. 第6周:数据模型评估与优化5. 第7-8周:实践案例分析及总结教材章节关联:1. 数据建模概念与重要性:课本第1章2. 数据收集与预处理:课本第2章3. 基本数据建模方法:课本第3章4. 数据模型评估与优化:课本第4章5. 实践案例分析:课本第5章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引导学生掌握数据建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机械设计基础中的模型制作从手绘到D打印的制作技巧

机械设计基础中的模型制作从手绘到D打印的制作技巧

机械设计基础中的模型制作从手绘到D打印的制作技巧机械设计基础中的模型制作从手绘到3D打印的制作技巧在机械设计中,模型的制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从手绘到3D 打印,制作技巧的选择和应用对于最终产品的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机械设计基础中的模型制作技巧,并重点讨论从手绘到3D打印的制作过程。

一、手绘模型制作技巧手绘模型制作是机械设计中最传统的方法之一,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构思设计概念。

以下是一些手绘模型制作的技巧:1. 准备工具:铅笔、直尺、圆规和橡皮擦是手绘模型制作中必备的工具。

合理选择工具的类型和规格可以提高绘图效果。

2. 绘图基础:掌握基本的几何图形和透视原理是进行手绘模型制作的关键。

学习如何绘制线条、阴影和细节,能够使手绘模型更加真实和具有立体感。

3. 留白和比例:合理运用留白和比例可以使手绘模型更加美观和直观。

留白可以让关键部分更加突出,比例可以保证整体的平衡性和协调性。

二、计算机辅助设计中的模型制作技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在机械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CAD中的模型制作技巧:1. 选择合适的软件:CAD软件有很多种类,如AutoCAD、SolidWorks等,选择一款合适的软件对于模型的制作非常重要。

2. 正确定位:在CAD软件中,正确的坐标定位可以确保模型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学会使用坐标系和各种定位工具对于模型制作非常关键。

3. 构建基本几何体:使用CAD软件可以迅速地构建基本的几何体,如立方体、球体等。

掌握几何体的构建方法可以为后续模型的制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3D打印中的模型制作技巧3D打印是一种将数字模型转化为实体模型的新技术。

它通过逐层堆叠材料来打印出真实的物体。

以下是一些3D打印中的模型制作技巧:1. 设计合适的模型:在进行3D打印之前,需要将设计概念转化为数字模型。

合适的模型设计可以提高打印的成功率和打印件的质量。

2. 选择打印材料:不同的打印材料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
0
455 mm
由图中柱冲切破坏锥体落在基础底面以外可知,基础高度应按受剪承载力确定。 取柱2冲切破坏锥体底面边缘处截面Ⅰ-Ⅰ为计算截面,该截面剪力设计值为: V=307-388.37×(0.255+0.455)=42.9KN
0.7
f bh
hs t
0
0.7 11100 1.5 0.455 525 .53 > V (可以)
地勘报告
②—2非湿陷性黄土状土(Q4aL+pl):褐黄色、淡黄色。土质较均匀,无层理,内含白色钙质粉末及 少量贝壳,虫孔及植物根孔发育,孔径一般0.5-1mm之间。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 韧性低。拟建综合教学楼场地稍湿,密实,该层厚度:1.80—3.00m,顶面埋深7.0—9.0m(未揭穿) ;该层含水量:12.50%—19.60%,平均15.94%,稍湿,天然孔隙比e为0.65—0.76,平均0.73,密实。 压缩系数a1-2 :0.18—0.35MPa-1,平均0.26MPa-1,属中等压缩性土,力学性能一般。 根据拟建工程特点及场地地基条件,拟建场地②-1层黄土状土应经相应地基处理后,方可作为地基持 力层。当基础宽度≤3.0m,埋深≤0.5m(湿陷性黄土状土≤1.5m)时,场地各层土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fak)、压缩模量(Es)可采用下列值: (2—1)层湿陷性黄土状土 fak=140kPa Es=4.29MPa (2—2)层非湿陷性黄土状土 fak=160kPa Es=5.04MPa 3、抗震设计条件 本工程为重点设防乙类建筑,场地土为II类。建设场地的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 组,建筑结构抗震等级为框架二级,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
第七届地基基础设计大赛
双柱联合基础设计
亮 郭应辉
目录
地勘报告 基础设计计算书 模型制作过程 心得体会
地勘报告
1、工程概况 某中学四层教学楼,全框架结构,室内外高差为0.45m,底层柱网平面如图所示。 2、地质资料 本次勘察查明,在勘探深度范围内,场地地层由第四系冲、洪积物(Q4aL+pl)组成,各地层分述如 下。 ①杂填土(Q4ml):灰褐色、灰黑、土黄等杂色,稍湿,松散,主要以粉土为主,含有大量的生活 、建筑垃圾及灰渣、砾卵石及植物根系,拟建综合教学楼场地该层厚0.4—5.0m。 ②—1湿陷性黄土状土(Q4aL+pl):褐黄色、淡黄色。土质较均匀,无层理,内含白色钙质粉末及少 量贝壳,虫孔及植物根孔发育,孔径一般0.5—1mm之间。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 韧性低。拟建综合教学楼场地稍湿,中密,该层厚度:4.00—7.85m,顶面埋深0.40—5.00m;该层含 水量: 9.10%—17.20%,平均12.40%,稍湿,天然孔隙比e为0.71—0.92,平均0.83,中密。压缩系数 a1-2: 0.24—0.57MPa-1,平均0.36MPa-1,属中等压缩性土,力学性能一般。黄土状土②—1层具湿 陷性,湿陷深度为9.0m,湿陷系数0.015—0.046,湿陷程度轻微—中等,自重湿陷量的计算值(△Zs )为90.00─184.43mm,湿陷量的计算值(△S)为165.00─312.00mm,场地属Ⅱ级(中等)自重湿陷 性场地。
双柱联合基础计算书 6.配筋计算 1)纵向配筋(采用HRB335级钢筋) 柱间负弯矩 M max 563KN m 所需钢筋面积为
max y s 0
M A 0 .9 f h
A
S
563 10 6 4599 mm 2 0.9 300 455
最大正弯矩取M=757KN· m

a
G

双柱联合基础计算书 4.计算基础内力 净反力设计值:
F F p lb
j

1
2

1443 460 258 .91kpa 4 .9 1 .5
b
p
j
1.5 258.91 388.37KN / m
由剪力和弯矩的计算结果 绘制出V,M图
双柱联合基础计算书
5.基础高度计算
取 h 500 mm
2、“施工”过程
我组四名成员,划分两个“施工队”,模拟流水施工,使各个工作面不闲置,大 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历时两天完成任务。
心得体会
地基基础设计与模型制作是我们专业课程知识综合应用的实践训练,着是我们迈向社会,从 事职业工作前一个必不少的过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们深深体会到这句 千古名言的真正含义.我今天认真的进行课程设计,学会脚踏实地迈开这一步,就是为明天能稳健地 在社会大潮中奔跑打下坚实的基础. 模型制作是一个十分需要耐心和细心的工作,模型制作也是一个尊重步骤程序的工作。首先就是 材料的选择,这是思维的开始,灵感的来源,材料直接关系到方案的形成。并且在思考的过程中必须 考虑到构想的可行性,是能在特定工艺下做出来的产品。产品的制作难度要适度,既要考虑到制作的 时间长短,又要考虑到制作工艺。 通过这次比赛,我们在多方面都有所提高。首先我们综合运用本专业所学课程的理论和生产实际 知识进行了设计工作的实际训练从而培养和提高我们的动手能力,巩固与扩充了相关专业课程所学的 内容,掌握设计的方法和步骤,了解了基础的基本结构与施工方法,提高了计算能力,绘图能力,熟 悉了规范和标准,同时各科相关的课程都有了全面的复习,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有了提高。 在这次设计过程中,我们小组成员各尽其职,体会了学以致用、突出自己劳动成果的喜悦心情, 从中发现自己平时学习的不足和薄弱环节,从而加以弥补。 由于我组的设计能力有限,在设计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恳请老师们多多指教,我们十分乐意接受 您的批评与指正,万分感谢。
1
1
L 2l
x 2 1.8 0.65 4.9m
0
3.计算基础底面宽度(荷载采用标准组合值) 柱荷载标准组合值可近似取基本组合值除以1.35,于是 F k2 (1443 460) / 1.35 F k1 b 1.39m, 取b=1.5m l f d 4.9 (247.75 18.5 2.23)
M 0 .9
f h
y
0
757 10 6 6162 mm 2 0.9 300 455
2 4909 mm 基础顶面配10Φ25@150( As )其中1/3根(3根)通常布置; 2 基础底面8Φ32@200( As 6434 mm )其中1/2根(4根)通常布置。
双柱联合基础计算书 2)横向钢筋(HPB300级钢筋) 柱1处等效梁宽为:
地勘报告
双柱联合基础计算书 1.确定荷载的合力 KN 合力 F kb 1443
F
kc
460KN
F F kb F kc 1443 460 1903 KN
0 得:
2.计算基底形心位置和基础长度 已知柱1柱2截面均为450mm×450mm,对柱1的中心取矩,由 M M 2 M 1 460 2.7 4 4 F 2 l1 0.65 x0 1903 F1 F 2 1 1 l ~ l 1.35 ~ 1.8 又 故取l=1.8m 2 3
A
s
折成每米板宽内的配筋面积为:529/0.98=540mm² /m. 2 1962 mm A 由于两柱下配筋面积差距过大,为施工方便统一配25Φ10@200( s )
模型制作过程 1、材料选择: “混凝土”:泡沫展板
学校平时举办活动的展板很多,这些展板属于一次性物品,活动举办完成后便不
可再用,我们将这些废弃展板重复利用起来,体现了材料重复利用的理念。 “钢筋”:铁丝、扎丝 为了充分体现钢筋的力学性能,我们选用了与钢筋较为接近的铁丝和扎丝来模拟 钢筋绑扎的工作。
剧终
2 1 F 1 b b1 1 1443 1.5 0.45 132 .6 KN m ac1 0.75 h0 0.45 0.75 0.455 0.79 M 2 b 2 2 1 .5 2
2
132 .6 10 6 2 1658 . 6 mm As 0.7 270 455 32
地勘报告
4、荷载 ③轴处: A轴,基础承受上部荷载Mx=59.4kN· m,Fk=1387kN,Vx=1.0kN; B轴,基础承受上部荷载Mx=4.0kN· m,Fk =1443kN,Vx=1.0kN; C轴,基础承受荷载上部荷载Mx=4.0kN· m,Fk =460kN,Vx=8.0kN。 ④轴处: A轴,基础承受上部荷载Mx=61.8kN· m,Fk =2156kN,Vx=11.1kN; B轴,基础承受上部荷载Mx=8.0kN· m,Fk =2211kN,Vx=13.0kN; C轴,基础承受荷载上部荷载Mx=2.0kN· m,Fk =934kN,Vx=15.0kN
折成每米板宽内的配筋面积为:1659/0.79=2100mm² /m 柱2处等效梁宽为: 2
a
c2
1.5 h0 0.45 1.5 0.455 1.13m
42 .3 10 6 529 mm 2 0.9 270 423
1 F 2 b bc 2 1 460 M 028 42 .3KN m 2 b 2 2 1 .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