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与练】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4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25讲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与练】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4高考生物总复习第25讲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课时训练新人教版必修2
、 (时间:40分钟分值:90分)
测控导航表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2014云南第一次统考)下列不会影响生物进化的因素是( D )
A.种间竞争
B.基因重组
C.外来物种入侵
D.不可遗传的变异
解析:种间竞争和外来物种入侵影响环境对生物的选择作用,基因重组提供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不可遗传的变异不能将性状传递给子代,它不会影响生物的进化,D项正确。

2.(2013湖北八校联考)由于地震而形成的海洋中有大小相似的甲、乙两个小岛,某时间段内岛上鸟的种类和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C )
A.两岛上的鸟类存在地理隔离,不同种的鸟类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
B.甲岛较乙岛鸟种类增加更多,可能是甲岛的环境变化更大
C.两岛的鸟类各形成一个种群基因库,且两个基因库间的差异越来
越大
D.两岛上鸟类的种类虽然不同,但最终两岛上鸟类的数量趋于相同
解析:每个岛上都有多个鸟类种群,即每个岛上都有多个鸟类种群基因库,并非只有一个种群基因库。

3.(2014河北石家庄联考)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关内容,判断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D )
A.生物进化时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
B.生殖隔离的形成并非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
C.环境条件适宜时,种群的基因频率也可能发生改变
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不同个体的基因型而发挥作用
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正确;生殖隔离的形成并非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B正确;环境条件适宜时,种群内也可能发生基因突变,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C正确;自然选择作用于表现型而不是基因型,D错误。

4.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A.在黑褐色环境背景下,黑色桦尺蠖被保留,浅色桦尺蠖被淘汰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物种基因频率的改变
C.杂合高茎豌豆通过连续自交导致后代纯合子频率越来越高,在此过程中生物发生了进化
D.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
解析: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在黑褐色环境背景下,黑色桦尺蠖被保留下来,在这个过程中桦尺蠖进化了,A项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项错误;杂合高茎豌豆通过连续自交导致后代纯合子频率越来越高,基因型的频率是变了,但在此过程中基因频率并没改变,因此并没有体现出进化,C项错误;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但不决定生物变异的方向,D项错误。

5.(2013辽宁五校协作体联考)生物界各个物种和类群的进化,是通过不同方式进行的,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D )
A.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B.对物种间差异的研究关键是能否交配产生后代
C.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从而决定了进化的方向
D.受农药处理后种群中抗药性强的个体有更多机会去将基因传递给后代
解析: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二倍体西瓜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的四倍体西瓜是另一个物种,此过程没涉及地理隔离,但产生了生殖隔离,A错误;根据物种概念,对物种间差异的研究关键是能否交配产生可育后代,B错误;进化的实质是某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进化的方向由自然选择决定,C错误;农药处理后选择了具有抗药性的个体,淘汰了没有抗药性的个体,因此抗药性强的个体生存下来并繁殖产生子代的机会大大增加,D正确。

6.(2013辽宁五校联考)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
A.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
改变
B.同一物种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差别越来越大,但生物没有进化
C.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
解析: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选择的是表现型,A错误;只要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就说明生物发
生了进化,B错误;地理隔离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C错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进化的实质,也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D正确。

7.(2013安徽安庆期末)假设在某一个群体中,AA、Aa、aa三种基因型的个体数量相等,A和a 的基因频率均为50%。

当自然选择分别对隐性基因或显性基因不利时,对应的有利基因的基因频率就会上升,但其上升的幅度不同,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C )
A.甲为自然选择对显性基因不利时的曲线
B.自然选择作用于表现型而不是基因型
C.该种群将因基因频率的改变而进化为新的物种
D.生物体内有害的显性基因一般都少于隐性基因
解析:生物对环境是否适应是一种性状表现,故自然选择作用于表现型而不是基因型,B项正确;当对隐性基因不利时,自然选择仅对隐性纯合子起作用,对杂合子不起作用;但对显性基
因不利时,自然选择对显性纯合子和杂合子均起作用。

所以,甲、乙分别为自然选择对显性基因不利时和对隐性基因不利时的曲线,正是这个原因,生物体内有害的显性基因一般都少于隐性基因,A、D项正确;基因频率的改变只能说明发生了进化,但不一定产生新物种,物种产生的标志是生殖隔离,C错。

8.(2013宁夏银川二模)科学家发现一类蜣螂,不仅取食粪便,还取食包括蜈蚣在内的千足虫。

与普通蜣螂相比其部分结构也发生变化:头都较窄而长,便于进食千足虫内脏;后腿较蜷曲,便于捕猎千足虫。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D )
A.该类蜣螂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该类蜣螂与千足虫之间共同(协同)进化
C.该类蜣螂出现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结果
D.如果该类蜣螂可与普通蜣螂交配,则没有生殖隔离
解析:该类蜣螂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此类蜣螂能捕食千足虫,两者之间共同进化;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如果该类蜣螂可与普通蜣螂交配,且产生的后代可育,则没有生殖隔离,若不能与普通蜣螂交配或交配产生的后代不育,则产生了生殖隔离,该蜣螂进化成了新的物种。

9.(2013河南豫北三校联考)已知A、a是一对等位基因。

如图①~③分别表示某种动物存在地理隔离的3个不同种群的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3个种群的初始个体数依次为26、260和2 600。

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B )
A.种群越小基因的丧失对该基因频率的影响越大
B.②在125代时aa个体约占总数的25%
C.150代后3个种群之间可能出现生殖隔离
D.自然选择使A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解析:由图可以直接看出,三个种群起始时A的基因频率差别不大,经过自然选择后,种群①中A的基因频率变化最大,种群③中A的基因频率变化最小,说明种群越小基因的丧失对该基因频率的影响越大,A正确。

②在125代时,A的基因频率为75%,则a的基因频率为25%,aa 个体的基因型频率为25%×25%=6.25%,B错误。

长期的地理隔离后,基因频率可能发生较大的差异而导致生殖隔离,C正确。

10.(2014北京西城期末)亲缘关系较远的物种,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整体或部分形态结构向着同一方向改变,这属于趋同进化。

在趋同进化过程中( C )
A.通过相互选择,不同生物的基因库趋于相同
B.同一区域的不同物种之间不存在相互选择和影响
C.自然选择使不同生物对同一环境产生了相似的适应性
D.不同生物将演化为形态结构相似的同一物种
解析:不同生物通过相互选择,其相关基因频率可能发生改变,但不同生物的基因库不可能趋于相同,A错误;同一区域的不同物种,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B错误;通过特定自然环境的选择,可使不同生物对同一环境产生相似的适应性,如海洋哺乳动物鲸和海豚,由于长期生
活在海洋中,也产生了与鱼类相似的流线型体型,C正确;不同物种有着特定的基因库组成,在相同的环境下,即便形态结构相似,但不能演化为同一物种,D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11.(2014北京海淀月考)(10分)下图是对一块马铃薯甲虫成灾的区域先后使用两种杀虫剂处理的实验结果曲线图:
(1)从实验结果看,甲虫抗药性的形成是的结果。

(2)在这里,杀虫剂是选择因素,内在因素是甲虫本身就存在着变异类型。

(3)此实验说明甲虫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这是因为遗传是稳定的,环境是。

(4)甲虫抗药性的增强是通过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5)如果抗药基因a是由等位基因A突变来的,一个种群淘汰基因a比淘汰基因A要困难得多,原因是。

解析:(1)自然选择是指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在杀虫剂的选择下,甲虫不抗药的被杀死,抗药的存活,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杀虫剂是选择因素,而不是甲虫抗药性变异的诱导因素,甲虫抗药性变异在前,环境的选择在后。

(3)分析题图可知,使用杀虫剂Ⅰ后,甲虫种群密度先下降后上升,最终适应了杀虫剂Ⅰ,但当使用杀虫剂Ⅱ时,种群密度又大幅度下降,由原来的适应到现在的不适应。

上述分析说明:甲虫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因为遗传虽然是稳定的,但环境是不断变化的。

(4)甲虫的抗药性变异是甲虫进化的内因,农药的选择是外因,通过甲虫与农药的生存斗争,使得甲虫的抗药性增强。

(5)由于基因突变的低频性,由等位基因A突变而来的基因a,以Aa、aa两种基因型存在。

而自然选择直接淘汰表现型,aa被淘汰,Aa被保留,使部分a基因免于淘汰。

答案:(1)自然选择(2)抗药性(3)可变的(4)甲虫与农药(5)隐性基因可通过杂合体保存下来
12.(2014河南开封一模)(15分)如图所示,地球上的哺乳动物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不同的种类在形态上却有着很大的差异,据图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1)该现象体现了生物的进化规律为生物朝着的方向发展。

(2)试用达尔文的进化理论解释E的形成: 。

(3)物种C的某种群中,基因型AA占46%,aa占20%,5年后,该种群中基因型AA占46%,aa占20%,该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 ,解释原因: 。

解析:(1)由图示可以直接看出,原始的哺乳类动物可以演化成很多生物,生物朝着多样性的方向发展。

(3)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5年后,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说明种群没有发生进化。

答案:(1)多样性
(2)原始的哺乳类产生不同的变异,其中适应水环境的变异被水环境选择而保留下来,这样代代选择、积累,经过漫长年代而形成了水栖的E动物
(3)否因为基因频率没发生改变
13.(2014黑龙江哈六中期末)(12分)地雀喙的形状及深度大小与其食性有关,喙小的个体只适合于食小坚果,喙大的个体容易咬开大坚果,也食小坚果。

下图为某海岛上地雀喙的形状及深度在1975到1978年之间的变化,请据图回答问题:
(1)自1976年6月至1978年1月,该地雀种群数量下降了约1 000个,导致数量下降的环境因素是。

(2)食物主要是大坚果时,有利变异是,若要证明喙的特征是可遗传的,还应做
实验。

(3)试分析地雀喙深度变化的因果关系: (填序号
顺序)
①喙产生适应性变化的类型,生存机会增加
②气候变化导致雨量的变化
③种子的丰富度的变化,坚果的平均大小与硬度的变化
④通过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中喙产生适应性变化的类型的基因频率相对有所增加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由图可知,导致种群数量下降的环境因素是种子的丰富程度降低和坚果大而硬的比例上升。

当食物主要是大坚果时,有利变异是喙大的个体;通过做杂交实验,可以证明喙的性状是否可遗传。

答案:(1)种子的丰富程度降低和坚果大而硬的比例上升
(2)喙大杂交
(3)②③①④
14.(2013江西两校联考)(13分)科学家在一与世隔绝的小岛上对其动植物和人群进行研究,请根据题意回答问题。

(1)将原产于某纬度的一种一年生植物甲,分别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种植,很多年以后移植到原产地,开花时期如图所示。

将植物甲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这样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种群a、b和c之间形成,种群b和种群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传粉,说明已产生了,它们与、
共同构成了物种形成过程的基本环节。

(2)在对动物乙的某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在这一年中,该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 ,理由是。

解析:(1)将同一物种引种到不同纬度的区域后,不同区域的种群间出现了地理隔离,由于花期不同,不同种群间不能自由传粉,说明出现了生殖隔离。

(2)动物乙种群原来的DD和dd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所以Dd占20%,假设种群个体数为100,则D的基因频率≈(10×2+20)/200×100%=20%,d的基因频率=80%,第二年D 的基因频率=(4×2+32)/200×100%=20%,d的基因频率=80%,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变化,所以该种群没有进化。

答案:(1)地理隔离生殖隔离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可遗传变异) 自然选择
(2)没有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