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城乡一体化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路径选择

合集下载

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和特点分析

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和特点分析

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和特点分析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萧山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总体经济实力强劲,区域发展能力迅速,民生改善不断提高。

基于这样一个现实,需要进一步科学认识统筹城乡发展的方法路径,建立科学的统筹城乡发展模式,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一、引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并明确提出了五个统筹的具体要求。

萧山结合实际,在2003年1月的区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提出了加快经济转型、城市转型、社会转型、实现由强县市型向都市型的转变的发展思路。

这个思路的提出,使萧山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渐渐凸显。

之后,在2003年7月区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做出了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决议,使全区基本形成(空间、经济、人口、社会、生态)五个一体化格局,并相继制定一系列配套政策。

结合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按照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一体化发展要求,以空间重组为突破口,通过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来实现城乡经济发展、空间融合和社会进步,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

萧山地处钱塘江南岸,为杭州南大门,东接历史文化名城绍兴。

全区总面积1420平方公里,2008年末总户籍人口120224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00929人。

辖有22个建制镇,4个街道。

城区4个街道总人口269964人,其中非农人口200953人。

主城区建成区面积,由1988年萧山撤县设市时的7平方公里扩展到2001年撤市设区前的26平方公里,至2008年达到54.43平方公里,成为杭州实力最强、地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区,区域网络化大城区的框架初步形成。

2008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86.50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比重达到4.1:64.1:31.8。

全年财政总收入126.8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3.18亿元。

2008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452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569元,恩格尔系数0.356。

城乡养老保险一体化的制度设计与路径选择

城乡养老保险一体化的制度设计与路径选择

险体系并轨( 或一体化) 。问题是现在农村养老保
【 收稿 日期 ]20 一l — 1 0 8 1 2
于两个因素 , 一是城镇养老保险体系与农村养老 保 险体系差 异 的 大 小 ; 是 农 村 养老 保 险 规模 的 二 大小 。如果 进 城 务 工 人 员 纳 入 农 村 养 老 保 险 体 系 , 村养老保 险规 模加 大 , 农 将来 的并 轨 成本 必然 提高 。第 二 , 张将 进 城 务工 人 员 纳 入 城镇 养 老 主 保 险体 系。具体 办法 就是 在 扩 大社会 保 险覆 盖 面 的过程 中 , 进 城务 工 人 员直 接 纳 入城 镇 社 会 保 将 险体系 , 如地处我 国改 革 开放 前沿 的广 东 省 , 早 很 就 明确把 进城 务 工 人 员 纳 人 城 镇社 会保 险 体 系 。 但许 多地方 的企 业 , 方 设 法 逃避 为进 城 务 工人 想 员缴 纳保 险费 , 已经 办 理 保 险 的进城 务 工 人 员 又 因对 城镇养 老保险 是否 “ 险 ” 在担 心而纷 纷 退 保 存 保 , 这种制 度设计 陷 入尴 尬 的境 地 。第 三 , 张 使 主 为进城务工人员建立独立的养老保险体系。具体 办法又有两种, 一种是对 城镇职工社会保 险制度 进 行一定 的修 改 , 适用 于进 城务 工人 员 , 种 办法 这 以北 京市 和浙 江 省 为 典 型 代 表 , 实施 效 果 并 不 理 想; 另一种 是为 进 城务 工 人 员 “ 身定 做 ” 套 捆 量 一 绑式的综合性社会保 险体系 , 这种做法 以上海市
老保 险关 系 的接 续 问题 。现 在 的 当务 之 急 , 是 也 最切 实 可行 的 办 法 是 在农 民 、 城 务 工 人 员 与 市 进

宁波市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背景和路径选择

宁波市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背景和路径选择

新 型社保 制 度相 继推 出 , 型社 会救 助 体 系不 断 新 完 善 ,显 著 改善 的 民生状 况使 社 会更 加 和谐 , 百
姓 享受 到更 多发展 成果 。
工伤保 险参保 人数 2 49 人 , 1.万 净增 56万人 。生 .
育保险参 保人 176万 人 。新 型农 村 合作 医疗制 7.
险 ” 制上 的全 覆 盖 , 六 区就业 和社 保 政 策 实 体 市
问题 。伴随着 宁波迅 速发展 的工业 化和城市化 进
现“ 同城 待 遇 ” 2 0 。 0 8年 , 波 市 制 定 了《 波 宁 宁
市 外来 务工 人 员社 会保 险 暂行 办 法》 ,宁波 市外 来 务工 人员 也 享受 了 工伤 、 大病 医疗 、 养老 、 失业
的基 础 上 , 出建 立一 个 框 架 、 提 两种 制度 、 步 实施 的 城 乡一 体化 社 会 保 障 体 系建设 方案 , 宁 波 市在 社 会 保 分 使 障 制度 完善 和 推进 城 乡社 会 保 障 一体 化 方 面走 在 全 国前 列 。
关键 词 : 波 市 ; 宁 社会 保 障体 系; 设路 径 建
宁 波 市城 乡一体 化社 会 保 障 体 系建设 的背 景和 路 径 选 择
王 明 霞
( 宁波 城 市职 业 技 术 学 院 教 学督 导 办 , 江 宁波 3 5 0 ) 浙 110

要 : 分析 宁 波 市社 会保 障体 系建 设 的 现 状 和研 究 建设 城 乡一 体 社 会 保 障 体 系 的政 治、 济和 社 会 背 景 在 经
中 图分 类 号 : 2 . 39 8
文 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号 : 2 1 ) 2 0 2 0 (0 IO— 3— 4

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多元转型与路径选择

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多元转型与路径选择
化 、模 式 多元 化 等 一 系列 的 新 发 展 趋 势 ,认 为推 进 我 国新 一 轮 城 市 化 进 程 ,需 要 用一 种 新 的 思 维 、知 识 系 统 、组 织 系统 、工 作 方 式 去 面 对 出现 的 问题 ,必 须 综 合 考 虑 城 市 { 8 发 展 趋 势 、制 度 需 求 特 征 , t9 并 认 为 科 学 的制 度 供 给 战 略 重 点 体 现 在 如 下 四 个 方 面 : 是 人 口 制 度 方 面 ,要 加 大 对 劳 动 力 市 场 的 引 导 、规 范 和 监 管 力 度 ,完 善 农 村 文 化 教 育 制 度 ,
度 、弓 人科 学 的 评 价 机 制 和 竞 争 机 制 。 1
城 乡 一体 化 发 展 中 的 多元 转 型 与 路 径 选择
上 海城 市 管 理 学 院 城 市 发 展 研 究 与 咨询 中 心 的 王 震 国主 任 在 2 1 年 第 5 的 《 海 城 市 发 展》 上 00 期 上 发 表 题 为 《 国 城 镇 发 展 的 多 元 性 与转 型 选 择》 的 文 章 ,认 为 城 乡 一 体 化 的 战 略 意 义 至 少 包 括 四 方 面 我 内容 : 是 通 过 统 筹 城 乡 经 济 发 展 ,可 以实 现 以 工补 农 、 以城 带 乡 、城 乡 产 业 优 势 互 补 的 良性 互 动 , 一 促 进 农 村 的 经 济 发 展 、农 民生 活富 裕 ; 是 通过 统筹 城 乡 两个 文 明 建设 和 空 间 布 局 一 体 化 ,可 以促 进 二 农 村 的 村 容 整 洁 和 乡 风 文 明 ; 是通 过 统筹 城 乡 社 会 事 业 和社 会 管 理 改 革 ,可 以推 进 农村 管 理 民主 、 三 社 会 事 业 得 到快 速 发 展 ; 是通 过 统筹 城 乡 发展 ,可 以实 行 工 业 反 哺 农 业 、城 市 支援 农村 ,让 广 大 农 四 民共 享 改 革 发展 成 果 ,并 逐 步 建 立 起 以工 补 农 、城 乡互 动 、协 调 发 展 的 新 型 城 乡关 系 。 为 此 ,王 震 国 认 为 , 目前 的 城 镇 发 展 面 临 多 元 转 型 的 选 择 。一 是 多 种 定 位 的 转 型 ,如特 色 定位 转 型 、形 态 定 位转 型 ,要 求 城 镇 应 根 据 城 乡一 体 前 提 下 的 内部 和 外部 市场 的现 实 需 求 ,根 据 当地 经济 、 社 会 、文 化 发展 的 阶段 特 征 ,根 据 地 理 、区位 、习俗 、资 源 等 的本 土特 征 以及 自 身 固 有 的综 合 优 势

城乡低保并轨实施方案

城乡低保并轨实施方案

城乡低保并轨实施方案随着我国城乡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乡差距逐渐减小,但城乡低保制度的差异化问题仍然存在。

为了进一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我国提出了城乡低保并轨的实施方案。

一、背景分析。

城乡低保并轨是指将城乡低保制度统一起来,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异,建立统一的城乡低保标准和政策体系。

目前,我国的城乡低保制度存在着标准不一、政策不同、管理方式不同等问题,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较大,这不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也不利于社会公平和稳定。

因此,城乡低保并轨成为了当前社会保障领域的重要改革内容之一。

二、实施目标。

城乡低保并轨的实施目标是建立统一的城乡低保标准和政策体系,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异,提高低保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具体包括,统一城乡低保标准,建立统一的申请和审核机制,完善城乡低保制度的管理体系,提高低保资金的使用效率,保障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需求。

三、实施措施。

1. 统一城乡低保标准。

制定统一的城乡低保标准,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水平,合理确定城乡低保标准,确保低保标准的合理性和公平性。

2. 建立统一的申请和审核机制。

建立统一的城乡低保申请和审核机制,简化申请程序,加强审核力度,确保低保对象的合理性和真实性。

3. 完善城乡低保制度的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的城乡低保管理体系,加强对城乡低保制度的监督和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

4. 提高低保资金的使用效率。

加强对低保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确保低保资金的合理分配和有效使用,防止低保资金的浪费和滥用。

5. 保障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需求。

加强对低保对象的帮扶和服务,提高低保对象的生活保障水平,促进低保对象的自立更生。

四、实施保障。

为了确保城乡低保并轨的顺利实施,需要加强政府的领导和组织协调,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对城乡低保制度的宣传和推广,提高社会各界的参与度和支持度。

五、预期效果。

城乡低保并轨的实施将有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消除城乡差异,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提高低保对象的生活保障水平,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论城乡一体化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构建——以池州为个案

论城乡一体化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构建——以池州为个案
石松 平
( 州学 院历 史与社 会 学 系,安徽 池 州 2 7 0 ) 池 4 0 0
摘要 :最低 生活保 障制度保 障的是一种 最基本 的生存水平 ,但是城 乡间这一制度 的保 障范 围和保障水平 的差异却很 大, 这不合社会保障公平理念 ,不利于统筹城 乡发展 ,违 背了科学发展观 的要求 。城 乡一体化 的低保制度是城 市化 良好有序 发展 的前提 ,政府应该提高对构建城 乡一体化低保制度建设意义的认识 ,加快制定一体化发展 的规 划,从财政、管理等
“ 广覆盖 、保基本 、多层次 ”的 ,基手 目前城乡二元化 的特点 , 案 ,探讨城 乡一体化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构建 。
短期 内制度如此设计具有一定 的合理性 。但是 长期 的发展 目标 制度不能是多层次的 、碎片化 的 ,目前许 多学 者对建立城乡一 池州市位 于安徽省 西南部 ,下辖贵池 区,东至、石 台、青 占总人 口的7 %,农业 比重 占全市G P 1 %,城乡二元特征 7 D 的2 . 5 和价值取 向应该是建立一种城乡一体化 的社会 保障制度 。这种 阳三县和九华山、开发区管委会。池州总人 口18 ,农村人 口 5万
体化 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 了探讨 。王思斌认 为 “ 中国要 建立 覆 明显 。近年来 ,池 州市结合新农村建设 ,不断推进池州市城 乡 盖城乡居 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从现实情况 来说 ,先要按照与城 统筹工作 ,城乡一体化 已经成为池州市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之一。 市社会保 障制度相衔接的思路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 , 城市
方 面加 强 对 农村 低 保 制 度 的假 设 ,尽 快 实现低 保 制 度 的 城 乡一 体 化 。
关键 词 :城 乡一 体 化 ;最低 生 活保 障 ;农 村低 保 制 度

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
二、推荐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对策
(一)重点加强对农村的支持力度
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要大力调整农业基础设施发展战略,制定适合中国农村的农业基础设施发展战略。其次,拓宽投资来源,增加投资规模,提高投资效率。要拓宽各种渠道的深度和广度,特别是要注意拓宽利用外资渠道,适当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在社会总投资中的比例,这是克服农业基础设施短缺的根本出路。同时要注意提高投资项目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规范投资、融资行为,提高投入产出效率,提高项目的技术水平和技术含量,做到合理布局,合理规划。第三,探索和完善新的经营管理体制。调整的基本思路是:对经营性、竞争性基础设施要按一般生产企业运作,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非竞争性基础设施实行以价值管理为主,以实物管理为辅的体制;对少数特殊行业和部门要适当、适机引入竞争机制,以克服垄断经营带来的低效率问题。
(二)城乡一体化的特征
依据城乡一体化的含义,其表现出丰富的内容特征和目标特征。
①内容特征
城乡一体化内容包括城乡规划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和城乡政策措施一体化。加快城乡规划和产业布局一体化建设就是要求根据城乡资源的分布状况,合理编制交通、企业和城郊村的空间和地理位置,“形成区域分工合理、发展特色鲜明、生产要素和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得到充分利用的产业空间布局。”
城乡一体化取向下的我国政府公共服务改革探讨
一、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内涵及现实意义
(一)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内涵
在我国,城乡一体化是针对我国城乡之间的户籍、劳动用工、社会福利、住房政策、教育政策以及土地使用制度等不同政策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分割格局而提出来的,其原意旨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改革城乡之间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隔离,创建城乡之间政治、经济、社会运行的融合机制。我国城乡一体化概念主要是从制度、体制范畴的角度考虑,而不是从地理空间范畴上的城乡产业布局的一体化。

城乡统筹的路径选择:实现农村人口迁移与土地流转

城乡统筹的路径选择:实现农村人口迁移与土地流转

Ke od r a —u a o r ia in,l n r n fr yw r s u b n r r l c dn t o a d t se ,mir t n,p t h i e a g ai o ah c o c
城 乡 统筹 发展 不 仅 强 调 城 乡发 展 的互 动 性 、 互 补性 , 而且 更 注重 建设 城 乡一 体化 的基 础设 施 、 公共 服务 与社 会保 障 制 度 。换 言 之 , 统筹 城 乡发 展 就是 推进农 村 土地 流转 与农 民转 化 为 城 市 居 民 , 是 建 就
HE —h ng, HUANG n Lis e Ca
( hn x c t eL a es i A a e yP d n , h n h i 2 1 0 ,C i : h n h i C i E eui e d r p c d m u o g S a g a , 0 2 a v h 4 hn S a g a a U i ri f ia c n c n m c , h n h i 2 0 3 , h a nv s y o F n n ea dE o o is S a g a , 0 4 4 C i ) e t n
[ 贫困与发展]
协 办 : 州 财 经 学 院 欠 发 达 地 区 经 济 发 展 研 究 中 心 贵
贵 州财 经学 院学 报
2 1 年第2 总第 1 1 0 1 期《 5 期)

栏 目主 持 : 胜 荣 张
文 章 编 号 :0 3—6 3 2 1 】2—0 8 10 6 6(0 1 0 0 7—0 中 图 分 类 号 :2 1 文 献 标 识 码 : 7; F9 ; A
农村 劳动 力与人 口流动 、 移到 城市 , 转 能够享受 城 市的公共 服 务 。一般 而言 , 一个 特定 区域 内 , 在 公 共 品供给 的状况 , 定 着 从事 投 资 或 经济 活 动 的成 决 本 、 险 与收益状 况 , 会影 响到 居 民的生活 质量 和 风 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研究2011.410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下简称“低保”)作为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核心项目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最后一道防线”,是政策制定者和专家学者较为关注的热点问题。

概括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聚焦在三个方面:一是从反贫困的角度论述了建立低保制度的迫切性与可行性,呼吁把农村低保纳入国家统筹视野(王思斌,2007;[1]洪大用,2005;[2]杨宜勇等,2006[3]);二是探索适合地方及城乡特点的低保对象识别方法,目的在于为该制度的全面推进提供必要的技术储备(张时飞,2007;[4]关信平,2006[5]);三是从对贫困进行评估的视角探讨了贫困阶层生活状况的改善策略(徐月宾等,2007;[6]王祖祥等,2006[7])。

从学者的研究成果看,主要集中在低保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及政策效果上,对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区域如何进行差异性救助的研究尚显不足。

本文通过对城乡低保制度实施现状的比较分析,探讨如何实现地区差异性原则基础之上的低保制度城乡一体化。

一、我国城乡低保的政策推移(一)传统社会救济的替代产物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城市企事业单位职工享有普遍的“就业保障”,农村由生产队负责农民的生老病死,社会大多数成员都能通过就业或劳动获得相应的保障,余下的贫困群体有一大部分通过家庭和互助维持生存,再余下的仅是少数的无依无靠的边缘群体,如“三无”人员、“五保户”等,这些人群构成了传统社会救济的主要对象。

然而,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以下岗失业人员为主体的城市新贫困群体大量涌现,企事业单位集体福利的保障功能也越来越弱,城市社会救助的任务明显加重;在农村,家庭联产责任制取代了集体经济,农民生活风险增大,“五保”制度也因缺乏资金保障面临严重困境。

在此背景下,亟须建立新的救助制度替代传统的救济制度,以缓解日益突出的贫困问题。

于是,1993年,低保制度在上海首创,并拉开了中国城市社会救济制度改革的序幕,其后,在民政部的推动下,各地纷纷开始试点探索。

[8]这一地方性试验与探索阶段一直持续到1999年国务院颁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并开始从中央预算对城市低保进行投入为止。

(二)扶贫减贫的全新制度保障1999年《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的正式发布和中央财政对绝大多数省份低保补助的下拨,标志着低保制度的建设结束了地方试点与探索阶段,开始进入以中央为主导的崭新时期。

具体而言,这一时期的低保制度又可以划分为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指从1999年到2006年,中央主导下以城市为核心的制度建设阶段。

在此期间,城市低保取得跨越式突破,保障对象和资金投入都大幅度增加,较短时间内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并通过“分类施保”等措施逐步规范、完善与提高。

同期的农村低保却成为被遗忘的角落,一度停滞甚至倒退,虽然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重申“有条件的地方,要探索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但仍是地方各自为战,中央既无政策也无资金支持。

第二阶段是指从2007年至今,中央主导下迈向城乡一体的制度建设阶段。

随着2007年《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的发布,全国性农村低保制度确立并和城市低保制度一起,向着城乡一体的方向不断迈进。

[9]这不仅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和城乡协调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而且标志着国家开始重视全体公民的生存权,对维护和促进社会公正也意义重大。

由表1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城乡低保制度的普及情况。

可以看出,由初期救济政策的替代措施发展成为后来扶贫减贫的制度保障,低保制度由城市扩展到农村,使狭隘的、不稳定的道义性救助发展成为广覆盖的、稳定的制度性救助,有其明显的进步实效。

但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转型的深化,现行制度在若干环节显得力不从心,尤其是城乡低保的制度失衡问题突出,要想实现该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尽快解决相应问题,并促成制度的城乡一体化。

建立城乡一体化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路径选择张禄,王海燕(沈阳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沈阳110034)摘要: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我国经济转型和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应运而生,它既是对传统社会救济制度的发展与补充,也成为我国当前以及今后较长时期内进行扶贫减贫的制度保障。

然而,随着低保制度全面普及工作的开展,城乡之间的制度差异日益凸显,严重制约了该制度的保障效果。

为此,要建立以完善农村低保制度为重点的城乡一体化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准确定位救助理念、强化管理制度;实行阶梯模式救助和差异性资金筹集;建立专业化的管理岗位和人才队伍,绩效与监管并重。

关键词:低保制度;社会救助;城乡一体化中图分类号:D63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1)04-0010-03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推进政策”(08SHB06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禄(1989-),男,山西五寨人,沈阳师范大学管理学院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研究生;王海燕(1962-),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日本北海道大学社会工程专业博士毕业,主要从事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研究。

11人数万人2289.65086.6户数万户1130.92449.5平均标准元/人、月239.94109.68人均支出水平元/人、月164.161.7表1截至2010年第三季度我国城乡低保制度普及情况注:笔者根据民政部网站公布数据整理得出。

低保指标单位城市低保农村低保二、现行城乡低保制度的比较分析我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及经济制度的失衡导致了低保制度的城乡不协调。

这种非均衡的社会救助模式不但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保障功能,反而进一步加剧了二元社会的恶性循环,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极为不利。

其主要表现为:(一)救助理念与政策执行问题1.救助理念欠妥当。

长期以来,我国社会保障资金投入重城市轻农村。

城市低保受以城市工业发展为中心的经济指导思想的影响,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较多的资源分配,而农村低保受制于农村土地制度、农村生产方式及生产关系的影响,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尤其是一些地方领导在多出政绩观念的影响下,认为农村低保没有城市低保紧迫,农村居民的风险承受力比城市居民强,工作重心应投注在城市而非农村,因而对农村贫困人口的救助理念施舍重于脱贫。

2.政策落实显乏力。

在低保资格审查过程中,甄别低保对象需要经过严格的申请、调查、评议、公示和审批的程序。

政府作为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往往处于家庭收入信息获取的劣势一方,对申请者的真实收入难以把握。

因此,一个可能的结果是,该保的和不该保的都进入了保障体系,或者都没有进入保障体系。

另外,由于农民收入大部分表现为非货币的形式(如农产品销售收入),农民工进城务工取得的收入也比较隐蔽、不太稳定,在低保对象的确定过程中,难免会产生道德风险,很难实现收入审查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二)救助标准与资金配套问题1.城乡救助水平有差异。

受历史与现实诸多因素影响,城乡低保标准存在适当差距是正常的,但是,目前即便把农村支出水平低于城市的客观因素考虑在内,低保标准城乡差距依然不小。

例如,2009年城市低保开支是农村的1.2倍,低保标准约是农村的2.3倍,人均补差约是农村的2.6倍,农村低保的给付水平明显低于城市(参见表2)。

另外,在实物救助和日常生活服务方面,城乡之间也有显著差异,这主要因为城市配套设施相对完善,低保管理部门的审查和执行工作相对容易,发放和实施工作省时省力,而农村地区受到客观环境和各方面条件的制约,低保水平在实际工作层面上又降低了一个层次。

2.财政援助厚城薄农。

2009年,全国城市低保人数是2348万,全年各级财政共投入低保资金461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323亿元;农村低保人数是4759万,全年各级财政共投入低保资金345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216亿元(参见表2),城市财政资源明显好于农村。

农村低保资金的筹集实行市、县、乡三级财政合理负担,但在实际配套过程中,受农村税费改革的影响,乡镇财政普遍吃紧,无力承担较大的配套资金,而越是贫困地区,财政配套就越难以落实,资金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低保工作的顺利推进。

(三)规范救助与专业管理问题1.法律法规缺失。

当前,城乡低保管理除了以国务院出台的纲领性文件作为指导外,地方的政策执行主要依据市、区出台的文件、通知、规定等,这些实施细则往往带有政策制定者的主观判断和标准制定的随意性问题,多从有利于管理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有利于向贫困者提供应有的基本生活保障出发,从而无形之中对部分贫困者的利益造成了损害。

2.专业管理失范。

(1)专业化管理欠缺。

基层低保工作多由民政部门临时聘用公益岗位人员,这类人员一般缺少专业训练,缺乏对制度的深入了解,加上电子信息管理条件不完备,上级主管部门掌握的是统计报表的数据,而缺乏低保对象的第一手材料,当有救助需求的人员不符合条件时,利益诉求与政策把关的矛盾凸现,工作难以进行。

(2)档案、信息管理不尽完备。

街道及社区的低保档案重于上级领导检查,轻于准确记录和及时分类保存管理,日常审核或者调查时资料短缺,不仅影响了低保工作的质量,也不能真正实现低保对象的动态管理。

(3)农村基层低保工作缺乏独立的管理机构。

村一级没有单设机构和专业管理人员,大多由村主任等村干部兼管,既缺乏专业性也没有高效率,制约了低保制度的实施效果。

(4)考核、检讨机制不健全。

低保工作者业绩考核尚未实现工作效率与绩效管理的有效挂钩,低保工作人员基本处于只进不出、只升不降的状态。

三、建立城乡一体化低保制度的路径选择城乡“分割”的低保发展模式,在实践中矛盾凸显。

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国国情和政府财力所限,但也不乏制度本身在理念上的偏差和落实过程中的管理漏洞等原因,如何切实有效地予以修正,彰显公平与效率原则,意义重大。

对此,笔者尝试探讨建立城乡一体化低保制度。

具体而言,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改革研究转引自:张浩淼.转型期中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展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160表22007-2009年城乡低保制度的发展状况年份保障人数(万人)资金投入(亿元)低保标准(元/人·月)补差水平(元/人·月)城市农村城市农村城市农村城市农村中央地方合计中央地方合计20072271345215811727530741041827010237200823354284269116385941282222058214149200923484759323138461216129345228101165642011.412体系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