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圆性硬化
同心圆硬化临床及核磁共振表现

同心圆硬化临床及核磁共振表现同心圆硬化又称Balo病(BCG),较少见,是具有特征性病理改变的大脑白质脱髓鞘疾病,即病灶内髓鞘脱失带与髓鞘保存带呈同心圆层状交互排列,形成树木年轮状改变,故名之。
镜下可见淋巴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病变分布及临床特点与多发性硬化相似,一般认为本病是多发性硬化(MS)的变异型。
随着MR技术的发展,其典型的MRI表现对诊断有极大帮助,现将4例Balo病的临床资料、核磁共振成像(MRI)、核磁共振波谱(MRS)资料、治疗情况结合文献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例经临床、影像证实的Balo病患者,男性2例,女性2例,年龄22~39岁,平均31岁,病程1~7月,平均2.6月。
亚急性起病2例,慢性起病2例。
临床表现:1例表现为记忆力下降、头痛、精神行为异常,智能下降;2例表现为肢体偏瘫、淡漠少语;1例表现为构音障碍、淡漠。
1.2实验室检查 1例脑脊液WBC 6×106/L,蛋白0.65g/L, IgG指数正常,寡克隆区带(-),脑脊液压力正常;另3例脑脊液正常。
囊虫抗体均阴性。
脑电图轻度异常1例,中度异常3例,均有慢波增多,未见棘波、尖波。
视觉、听觉诱发电位均未见异常。
1.3头颅MRI及MRS检查 4例双侧半卵圆中心、双侧侧脑室前后角旁见多发类圆形斑片状长T1、长T2信号影,边缘欠清,FLAIR以高信号为主,内见类圆形的低信号灶,较大者范围约5.2cm×2.6cm;其长轴与侧脑室呈垂直相向,病灶无占位效应。
增强扫描:病灶未见强化。
MRS:胆碱(CHO)峰明显上升,N-乙酰天冬氨酸峰明显下降。
1.4治疗及转归均经脱水、营养神经、应用激素治疗。
1例记忆力较前改善、头痛缓解、仍有智能下降;2例肢体偏瘫、淡漠少语现象改善;1例构音障碍、淡漠好转。
图1:平扫轴位T1WI两侧额叶可见块状低信号,可见病灶呈洋葱头样排列;图2:平扫轴位T2Flair上述病灶呈同心圆样高信号;图3:平扫轴位T2WI上述病灶呈高信号,其间可见同心圆样的信号改变;图4:增强轴位T1Flair病灶无明显强化;图5:病灶区MRS:病灶中心NAA峰值显著降低,CHO峰升高,并出现乳酸峰,对照区NAA峰正常。
脑白质斑点状和斑片状病灶的MR 诊 断

三、脱髓鞘病变
神经纤维髓鞘脱失而轴索和神经细胞保持相对完好。 分类
原发性脱髓鞘疾病: 髓鞘破坏或形成不良 继发性脱髓鞘疾病:感染、中毒、代谢异常、
退行性变、损伤等
(一)多发性硬化 (multiple sclerosis)
1、概述 多发性硬化(MS)是以病灶多发,病程缓解与复发为
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 好发于中青年(20~35岁),儿童少见; 女性多于男性(1.7~3.0:1); 西方国家发病率明显高于东方国家。
• 病理改变:
白质广泛性多发性脱髓鞘改变,分布不对称。
• MRI表现:
病灶主要位于皮层下白质,多发;以顶枕区白质好发; 开始病灶较小,圆形或椭圆形,动态观察病灶进行性增大; T1低、T2高信号; 多数不强化; 晚期脑萎缩。
鉴别诊断—— MS
• PML病灶位于皮层下白质,MS多在脑室旁; • 病灶常分布于顶枕区,并进行性增大; • 临床进展迅速,预后差。
二、缺血性脑血管病
1、多发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
• 多在50岁以上; • “三高”、动脉硬化; • 主要分布于半卵圆中心、脑室周围白质、内囊区、脑干; • 直径多小于1.5 cm。
2、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Binswanger’s disease
• 深部白质长穿支动脉硬化,管腔狭窄,PVS扩大, 广泛脱髓鞘; • 50岁以上; • 进行性痴呆等表现; • 侧脑室周围、半卵圆中心白质改变; • 基底节、丘脑多发腔梗; • 普遍脑萎缩。
上行:丘脑前辐射、丘脑中央辐射、丘脑后辐射、 视辐射、听辐射等
下行:额桥束、皮质核束、皮质脊髓束、顶桥束等
脑实质
神经元
神经胶质细胞
罕见Balo病同心圆硬化患者的健康教育模式

维普资讯
20 0 7年 9 月第 4 卷第 l 期 一 5 3
・
I 床研 究 ・ I 缶
罕见Bl病同 硬化患者的 教育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a o 心圆 健康 模式
赵清英 ( 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 新 河南卫辉 4 3 0 ) 5 10
[ 摘要] 目的 探究 Bl 病 的健康 教育模式 。方法 综合我科 6例 B l病 的病 因 、 a o a o 临床特征 、 效观察及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疗 结果 B l a o病的健 康教育具有必要性 和可行性 。结论 本健康教育模式适 宜本病 临床应用 , 具有较大 的指导意义。 【 关键词]B l病 ; a o 同心圆硬化 ; 康教育模式 健
避免 辛辣刺激 性食 物 ,配合 使用护 胃药物 , 6例患者无 1例发
生消化道 出血 。( ) 2 大剂量丙 种球蛋 白静 脉注射 (V G) I I 治疗 健 康教育 : I I G具有体 液免疫 和细胞 免疫 的双重功 效【 V 3 】 。与单 独 使用 皮质 激 素相 比 ,V G能 减少 因 免疫 力 降低 所致 的感 染 及 II 并 发症 , 同时也有 一些 副作 用 , 但 如寒 战 、 热 、 1、 吐 、 发 恶 呕 2 、 皮
2 健 康 教 育
2 1 时 间 选择 .
疹甚 至过 敏反应 等 ,这就要 求在 输注 过程 中严格 控制 输液 速
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疾病 细胞数大于或等于 A型题

第十一章神经系统疾病A型题1. 红色神经元是指A.神经元萎缩B.神经元尼氏小体溶解C.神经元胞体固缩D.神经元水肿E.神经元坏死2. 神经元胞浆或核内出现包含体的原因是A.病毒感染B.细菌感染C.立克次体感染D.螺旋体感染E.真菌感染3. Wallerian变性是指A.神经元变性B.神经元尼氏小体溶解C.髓鞘崩解消失D.轴突断裂后的一系列变化E.神经原纤维缠结4. 小胶质细胞吞噬变性、坏死神经细胞的现象,被称为A.卫星现象B.嗜神经细胞现象C.胶质瘢痕形成D.包含体形成E.胶质结节形成5. 神经系统中可转化为格子细胞的是A.神经细胞B.星形胶质细胞C.小胶质细胞D.室管膜细胞E.施万细胞6. 构成胶质结节的细胞成分是A.神经细胞B.星形胶质细胞C.小胶质细胞D.室管膜细胞E.少突胶质细胞7. 围绕在变性、坏死神经元形成卫星现象的细胞是A.神经细胞B.星形胶质细胞C.小胶质细胞D.室管膜细胞E.少突胶质细胞8. 卫星现象是指围绕变性、坏死神经元的少突胶质细胞数大于或等于A.1个B.2个C.3个D.4个E.5个9. 细胞毒性脑水肿的主要镜下改变是A.细胞体积增大、水样肿胀B.细胞和血管周间隙增大C.胶质瘢痕形成D.胶质结节形成E.髓鞘崩解消失10. 血管源性脑水肿的主要镜下改变是A.细胞体积增大、水样肿胀B.细胞和血管周间隙增大C.胶质瘢痕形成D.胶质结节形成E.髓鞘崩解消失11. 颅内压增高是指侧卧位时,颅内压持续超过A.0.5 kpaB.1.0 kpaC.1.5 kpaD.2.0 kpaE.2.5 kpa12. 枕骨大孔疝可以引起A.同侧眼上视和内视障碍B.扣带回受压C.延髓受压D.中脑和脑干受压E.同侧肢体瘫痪13. 大脑镰下疝可以引起A.同侧眼上视和内视障碍B.扣带回受压C.延髓受压D.中脑和脑干受压E.同侧肢体瘫痪14. 小脑天幕疝不会引起A.同侧眼上视和内视障碍B.扣带回受压C.枕叶距状裂出血性梗死D.中脑和脑干受压E.同侧肢体瘫痪15. 交通性脑积水可见于A.脉络丛乳头状瘤B.室间孔阻塞C.室管膜瘤D.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蛛网膜下腔出血16. 对缺血缺氧最敏感的脑内细胞是A.神经元B.星形胶质细胞C.少突胶质细胞D.室管膜细胞E.小胶质细胞17. 脑血流自动调节机制发生障碍的收缩压是A.<50mmHgB.<60mmHgC.<70mmHgD.<80mmHgE.<90mmHg18. 缺血缺氧引起脑组织发生病理组织学改变的时间是A.>2hB.>4hC.>6hD.>12hE.>24h19. 缺血性脑病最常累及的部位是A.血供边缘带B.顶叶C.颞叶D.枕叶E.脑干20. 引起脑梗死最常见的原因是A.脑细小动脉硬化B.脑动脉粥样硬化C.脑动脉栓塞D.先天性脑血管畸形E.脑血管创伤21. 脑栓塞的最常见的原因是A.脂肪栓塞B.心源性栓子C.血液高凝状态D.空气栓塞E.羊水栓塞22. 脑出血的最常见原因是A.高血压病B.血液病C.动脉粥样硬化症D.动脉瘤E.脑动脉瘤23. 脑出血最常累及的部位是A.脑室出血B.小脑出血C.基底节出血D.中脑出血E.脑桥出血24.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是A.动静脉畸形B.先天性囊状动脉瘤C.血液病D.脑动脉炎E.脑底异常血管网25. 高度恶性的星形胶质细胞瘤是A.纤维型星形胶质细胞瘤B.肥胖型星形胶质细胞瘤C.原浆型星形胶质细胞瘤D.间变型星形胶质细胞瘤E.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26.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属于Ⅲ级的星形胶质细胞瘤是A.纤维型星形胶质细胞瘤B.肥胖型星形胶质细胞瘤C.原浆型星形胶质细胞瘤D.间变型星形胶质细胞瘤E.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27. 介于良恶性之间的星形胶质细胞瘤是A.纤维型星形胶质细胞瘤B.肥胖型星形胶质细胞瘤C.原浆型星形胶质细胞瘤D.间变型星形胶质细胞瘤E.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28. 室管膜细胞瘤最常见于A.侧脑室B.第三脑室C.第四脑室D.中脑水管E.脊髓腰骶部29. 髓母细胞瘤最常见于A.小脑引部B.小脑半球C.额叶D.顶叶E.枕叶30. 髓母细胞瘤的组织学特点是A.瘤细胞呈栅栏状排列B.肿瘤出血、坏死明显C.瘤细胞形成纤维心菊形团D.瘤细胞围绕血管形成菊形团E.瘤细胞呈上皮样31. 脑膜瘤最常见的部位是A.上矢状窦两侧B.蝶骨底C.嗅沟D.脑室E.椎管32. 大多数脑膜瘤的起源于A.脉络丛上皮细胞B.室管膜上皮细胞C.蛛网膜颗粒细胞D.血管内皮细胞E.脑膜纤维母细胞33. 多发性硬化属于A.肉芽肿性炎B.继发性免疫缺陷病C.原发性免疫缺陷病D.自身免疫性疾病E.获得性免疫缺陷病34. 多发性硬化的中枢神经系统主要病变是A.白质脱髓鞘B.血管周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C.病变区淋巴细胞浸润D.病变区可见格子细胞E.轴突肿胀、断裂35. Devic病的脱髓鞘病变特点是A.主要累及视神经和脊髓B.主要累及脑室周围白质C.主要累及脑干白质D.病变呈同心圆分布E.主要累及小脑白质36. Balo病的病变特点是A.小静脉周围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B.脱髓鞘带和正常髓鞘带呈同心圆分层排列C.病变区可见格子细胞D.轴突肿胀、断裂E.病变区淋巴细胞浸润37. 病情凶险的中枢神经脱髓鞘病是A.多发性硬化B.同心圆性硬化C.视神经脊髓炎D.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E.急性出血性白质脑炎38.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病变特点是A.主要累及视神经和脊髓B.主要累及脑室周围白质C.主要累及脑干白质S弥漫受累E.主要累及小脑白质39.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脑脊髓炎的病变特点是A.脑白质弥漫分布的点状出血B.蛛网膜下腔出血C.硬脑膜下出血D.硬脑膜外出血E.基底节出血40. 有关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病理变化,哪项是错误的?A.神经细胞的变性,坏死B.筛状软化灶形成C.淋巴细胞套袖状浸润D.病变以小脑,延髓和桥脑最严重E.胶质结节41.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变,下列哪个部位最为轻微?A.大脑皮质B.基底节C.丘脑D.中脑E.脊髓42. 流行性乙型脑炎属于A.化脓性炎症B.变质性炎症C.纤维素性炎症D.浆液性炎症E.肉芽肿性炎症43.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病理变化是A.神经细胞变性坏死B.蛛网膜下腔积脓C.肉芽肿形成D.微小动脉瘤形成E.脑疝形成44.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侵犯部位是A.脊髓灰质B.延脑C.小脑D.大脑灰质及神经核团E.神经节45. 符合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描述是A.经呼吸道传播B.冬春发病C.可发生华-弗综合征D.可引起智力低下E.克氏症阳性46. 不符合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描述是A.大脑内有软化灶形成B.小血管周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套袖状浸润C.大脑神经元变性坏死D.蛛网膜下腔大量白细胞E.小胶质细胞结节形成47.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原体属于A.RNA病毒B.细菌C.真菌D.支原体E.DNA病毒48.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传播途径是A.消化道传播B.呼吸道传播C.经血液传播D.性传播E.蚊虫传播49.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患者多为A.男性B.女性C.儿童D.成人E.老人50. 不符合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表现是A.嗜睡B.昏迷C.角弓反张D.头痛E.呕吐51. 不符合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预后的描述是A.可引起痴呆B.可引起语言障碍C.可引起智力低下D.可引起脑积水E.可引起肢体瘫痪52. 有关急性暴发性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描述,哪项不正确?A.起病急,进展快,死亡率高B.脑膜病变重C.常伴中毒性休克和DICD.由脑膜炎双球菌释放的内毒素所致E.常伴肾上腺皮质出血和功能衰竭53. 有关暴发性脊髓脑膜炎时的临床病理表现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皮肤粘膜广泛淤点及淤斑B.双侧肾上腺广泛出血C.蛛网膜下腔充满脓性渗出物D.起病急骤,高热,头痛,呕吐E.伴有周围循环衰竭54. 不符合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临床表现是A.颈强直B.脑脊液淋巴细胞增多C.角弓反张D.头痛E.呕吐55. 不符合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预后的是A.大多可痊愈B.可引起脑积水C.可引起面神经麻痹D.常引起智力低下E.可引起耳聋56.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原体属于A.RNA病毒B.细菌C.真菌D.支原体E.DNA病毒57. 流行性脊髓脑膜炎的主要病理变化是A.软化灶形成B.神经细胞变性坏死C.淋巴细胞血管周围套状浸润D.蛛网膜下腔积脓E.小胶质细胞结节状增生58.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属于A.变质性炎症B.增生性炎症C.化脓性炎症D.浆液性炎症E.肉芽肿性炎症59.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主要侵犯A.硬脑膜外B.硬脑膜C.软脑膜D.大脑皮质E.蛛网膜和软脑膜60. 导致脑疝的大脑疾病是A.流行性乙型脑炎B.脑水肿C.脑出血D.脑内肿瘤E.以上都可能61.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一般不引起A.皮肤、粘膜有出血点和瘀斑B.脑软化灶形成C.脑疝形成D.高热、头痛、呕吐E.脑膜刺激症明显62. 不符合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描述是A.引起脑膜刺激症B.引起颅内压升高症状C.引起脑脊液浑浊或脓样D.引起神经细胞变性坏死E.引起皮肤瘀点和瘀斑63.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变最明显的部位是A.脑底部脑膜B.脑顶部脑膜C.大脑灰质D.脊髓灰质前角E.大脑白质64. 小儿麻痹症病变主要累及A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B.脊髓后角感觉神经元C.延髓神经核团D.脑干神经核团E.大脑灰质神经元65. 脊髓灰质炎的病变最重的部位是A.脊髓腰膨大B.脊髓颈膨大C.延髓D.脑干E.大脑66. 脊髓灰质炎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A.消化道传播B.呼吸道传播C.经血液传播D.性传播E.蚊虫传播67. 脊髓灰质炎的病原体属于A.RNA病毒B.细菌C.真菌D.支原体E.DNA病毒68. 脊髓灰质炎病变最轻的部位是A.脊髓腰膨大B.脊髓颈膨大C.延髓D.脑桥E.大脑皮质69. 脊髓灰质炎引起下肢麻痹主要是由于A.充血水肿B.胶质瘢痕形成C.小胶质细胞增生D.运动神经元变性坏死E.中性粒细胞浸润70. 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的大多数表现为A.隐性感染B.轻型C.非麻痹型D.麻痹型E.显性感染71. 引起死亡的脊髓灰质炎类型是A.隐性感染B.顿挫型C.非麻痹型D.脊髓型E.延髓型72. 狂犬病的特征性病变是A.小胶质细胞增生B.脑水肿C.神经细胞胞浆内出现Negri小体D.神经细胞变性、坏死E.血管周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73. Negri小体内含有的病毒颗粒是A.单纯疱疹病毒B.乳头瘤病毒C.狂犬病病毒D.巨细胞病毒E.麻疹病毒74. 引起海绵状脑病的病原体是A.DNA病毒B.RNA病毒C.慢病毒D.朊蛋白E.逆转录病毒75. 不符合朊蛋白的描述是A.PrP c是神经元的跨膜蛋白B.PrP sc是β折叠构型的PrPC.PrP sc具有感染性D.PrP sc可被蛋白酶消化E.PrP sc可被漂白粉消毒76. 人类Prion病的病变特点是A.神经细胞固缩B.噬神经细胞现象C.神经细胞卫星现象D.神经细胞红色变性E.神经细胞胞浆及神经毡空泡形成77. Alzheimer病常发生于A.30岁以后B.40岁以后C.50岁以后D.60岁以后E.70岁以后78.老年人最常见的神经变性疾病是A.Alzheimer病B.Pick病C.Lewy body病D.Parkinson病E.肌萎缩性侧索硬化79. 不属于Alzheimer病的病理变化是A.老年斑B.神经原纤维缠结C.Hirano小体D.颗粒空泡变性E.Lewy小体80. 属于Parkinson病的病理变化是A.老年斑B.神经原纤维缠结C.Hirano小体D.颗粒空泡变性E.Lewy小体81. 痴呆是指A.智能障碍B.意识障碍C.失语症D.失用症E.失认症82. 引起神经原纤维缠结的主要原因是A.淀粉样物质沉积B.τ蛋白过度磷酸化C.早老蛋白基因突变D.巨球蛋白基因突变E.Prion感染83. 不属于Alzheimer病的病理变化是A.Hirano小体B.神经原纤维缠结C.颗粒空泡变性D.神经细胞胞浆及神经毡空泡形成E.老年斑84. 老年斑的主要成分是A.微丝蛋白B.微管蛋白C.β淀粉样物质D.胶质纤维酸性蛋白E.S-100蛋白85. Parkinson病脑损害的部位是A.大脑皮质B.基底节C.纹状体黑质D.小脑E.脊髓86. Parkinson病的特征性病理变化是A.黑质多巴胺细胞脱失B.额颞叶萎缩C.壳核神经元脱失D.大脑皮质神经元丧失E.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减少87. 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真菌感染性疾病是A.曲菌B.毛霉菌C.放线菌D.新型隐球菌E.白色念珠菌。
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

【预后】
4、实验室检查支持可能MS (laboratory supported probale MS,LSPMS)
注:CSF OB/ IgG表示CSF寡克隆带(+)或CSF- IgG指数增高
缓解-复发的病史及症状体征提示CNS一个以上的分离病灶, 是长期以来指导临床医生确诊MS的准则。 应注意不能根据任何单一症状或体征诊断MS,应以提示 中枢神经系统不同时间、不同部位病变的全部临床表现作为 诊断依据。
神经系统(CNS)白质脱髓鞘病变为特点, 遗传易感个体与环境 因素作用发生的自身免疫病。 CNS散在分布的多数病灶与病程 中呈现的缓解复发,症状和体征的空间多发性和病程的时间多 发性构成了MS的主要临床特点。由于发病率较高, 呈慢性病 程和倾向于年轻人罹患, 估计目前世界范围内年轻的MS患者 约有100万人。
2、鉴别诊断
(1)脑动脉炎、脑干或脊髓血管畸形伴多次出血发作、系统 性红斑狼疮、Sjogren综合征、神经白塞病可类似MS的复发, 应通过详尽的病史、MRI及DSA等进行鉴别。 (2)脑干胶质瘤累及传导束和脑神经可颇似亚急性进展的脑 干脱髓鞘病变,但MS的病程可出现缓解,MRI也可鉴别。 (3)慢性型布鲁杆菌病、神经莱姆病均可导致脊髓病或脑病, 影像学可见多发性白质病变,但流行病史及其他特征可资鉴别。 (4)颈椎病导致脊髓压迫症可表现进行性痉挛性截瘫伴后索 损害,应注意与脊髓型MS鉴别,脊髓MRI可确诊。 (5)Arnold-Chiari畸形时可有部分小脑和下位脑干嵌入颈椎 管,导致锥体系和小脑功能缺损,应检查枕骨大孔区以排除。 (6)热带痉挛性截瘫(TSP) (7)大脑淋巴瘤可见CNS多灶性复发性病损,对类固醇反应 良好,MRI显示脑室旁病损与MS斑块极为类似,但此病无缓解 ,CSF无OB。
同心圆性硬化

• 1928年首次报道,称为“同心圆性轴突 周围性脑炎”。
• 变。
临床表现
• 一般资料:亚急性起病,青壮年女性为多。 • 首发症状:常以精神症状,可有头晕,头痛等
先驱症状。 • 症状及体征:明显的精神障碍。大脑多病灶性
征象。包括失语,斜视,眼球浮动,肢体瘫痪, 扩约肌功能障碍与不自主运动等。可进一步发 展至意识障碍,去皮层状态。 • 病程:以往认为该病病程较短,存活时间多在 几周至几个月。个别病例可达两年以上。近年 来该观点有所改变。
治疗
• 目前均采用激素治疗,证实有效。
与多发性硬化的关系
病例特点
• 青年男性,急性起病,病程一个半月。
• 主要症状:精神症状,左侧肢体无力。
• 入院查体:计算力稍差。左侧偏瘫。左上肢肌 力0-1级,左下肢肌力4级,患肢肌张力稍高, 深反射较对侧活跃。
• 辅助检查:头部核磁
•
腰穿(2次):常规生化无明显异
辅助检查
• 脑脊液检查:常规生化检查多为正常。 • 脑电图:中、高度弥散型异常。 • MRI:层状(葱皮样)长 T1 、长T2 和等
T 1、等 T2 交替状结构是该病的特征性 改变。可有强化。
病理
• 大脑白质多数散在的分层性同心圆性髓 鞘脱失,大小在0.5-2厘米之间,略呈圆 形、椭圆形或扇形。轮纹由脱髓鞘层与 “正常髓鞘”层相间而成。
常。第二次腰穿脑脊液免疫有异常改变
•
脑电图:广泛中度异常
• 定位诊断:皮层及皮层下白质,额叶损 害为主。
• 定性诊断:同心圆硬化
同心圆硬化1例临床诊断与治疗

实 用医学杂 志 2 0 0 8年 第 2 4卷 第 8期
同心 圆硬 化 1 临 床诊 断 与 治 疗 例
余 鹃
摘 要 目的 : 通过对 l 同心 圆硬化 患者的各 项检 查与 治疗 , 例 了解此种脑 变性 疾病 的诊 治情 况。方 法 : l 对
同心 圆 硬 化 又称 B l ,属 于 急性 型多 发 性 硬 ao病 化 中的特 殊 病理 分 布类 型 。 异之 处 是 在病 理 上 所见 特
到 的脱 髓 鞘 改变 区呈 环带 状 分 布 多 层 排列 , 层 之 间 各 尚 间隔 以正 常 的髓 鞘 保 留 区 , 者 交 互 排 列 , 似 树 二 有 木 之年 轮 , 因而 获得 了 同心 圆 硬化 的名 称 。诊 断 主要 依 靠脑 活 检或 尸 检根 据 病 理改 变 的特点 而 确 诊 。 I MR 表 现具 有 特征 性 …, 可 见 脑 白质 内多 发 树 年 轮样 TWI 黑 白相 间的类 圆形病 变 , 累及 小 脑 或 脑 干 , 病 可 TWI
作者单位 :3 0 0 石 河子大学 医学 院第 一附属 医院神经觉诱发 电位提示左耳 Ⅱ~ Ⅳ波 潜 伏 期 延 长 , 耳 各 波 段 分 化差 , 复 性 差 。 右 重 患者 头颅 影 像 学 表 现 为 白质 区异 常 信 号 , 初步 考 虑 脑 白质 病 可 能 , 发 性 硬 化 不 除 外 , 于该 类 疾 病 多 与 多 鉴 自身免疫相关 , 于激素相对敏感 , 对 2 因此于 20 _ 07年 8月 1 开 始 使 用 地塞 米 松 4 , 1 1 静 脉 滴 11 3 Omg 每 3 次 注, 同时 给 予 多 种 维 生 素 、 除 氧 自由基 等 药 物 辅 助 清 治 疗 。 8日复查 头 颅 MR 影 像 中病 灶 水 肿情 况 好转 , 1 I 较 大病 灶 中心 密 度 略低 , 不 明 显 环状 表 现 , 强 化 有 但 后 环状 等 密 度 强 化 不 明显 . 虑 同心 圆硬 化 。 患者 自 考 觉左侧肢体无力症状 开始好转 , 解扣纽扣等精细动作 明显 改善 , 间缓 慢减 少激 素 剂量 。2 再 次 复查 头 期 81 3 颅 MR 检查 ,病 灶 中环 状 改 变 明显 ,诊 断 同心 圆硬 I 化 。患者 治 疗 过程 中 , 情无 反 复 , 病 临床 症 状 消 失 , 仅 留有 辐 辏 反 射 略差 体 征 。 9月 1 复查 头 颅 MR 检 31 3 I 查 , 灶 情 况 明 显 好 转 , 肿 消 失 , 大 病 灶 明 显 缩 病 水 较 小, 病灶 数 目较 8月 1 头颅 MR 少 。于 9月 1 11 3 I 4日 好 转 出院 。
同心圆硬化的临床表现及影像特点分析

山东 医药 2 0 0 7年第 4 7卷 第 2 7期
同心 圆硬 化 的临床 表 现 及 影 像 特 点 分 析
王 起 戚 晓 昆 , 建 国 熊 , 刘 , 斌 王 , 巍 邱 , 峰 卢德 宏 ,
( 上 海 第二 军医大 学海 军临床 医学院 , 海 10 3 ; 1 上 00 7 2北京海 军总 医院 ; 京 宣武 医院 ) 3北
[ 关键词] 同心圆硬化 ; 临床 特征 ; 磁共振成像 [ 中图分类号] R 4 . 74 5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 号] 10 -6 X(0 7 2 - 3 -3 0 22 6 20 )70 40 0
An lss o a e t h l ia e t r s a d n u oma ig f dn s o ay i f c s swi t e ci c l a ue n e r i gn i ig f 7 h n f n
st eri a n cn hw dmu i el in.T esmp m adn uo aigw r nt aa e.Whl wt ayo e .N uom g gsasso e lp s s h y t eri g e o pr l1 i tl e o o n m n e l i i m n r e h lre ei s h y t sads s e s.T els n la pa cne tctp a y C nls n C e ag s n ,tesmp m i r l s h i s l p er o cnr i l .[ ocui ]B G i fs — l o o n g w ee n eo a i ycl o s p l
Hale Waihona Puke , U D —og L eh 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多数病人出现锥体束损害症状和体征; 病程中往往因合并感染而发现发热; 病程短,进行性加重; CT和MRI对本病诊断有重要意义。
病理确诊。
鉴别诊断
多发性硬化、弥漫性播散性硬化:也可 偶见少数同心圆形脱髓鞘病灶,但病变 的数目少,出现机率少。且同心圆性硬 化病灶主要位于大脑半球,而视神经、 脑干、脊髓、大脑皮质病变不明显。
其同心圆分层排列的脱髓鞘损害可出现 不同的变异: 以某点为中心呈同心圆排列; 由于邻近皮质牵拉或挤压, 形成不 规则的同心圆损害; 呈玫瑰花结或呈荷兰石竹样; 呈花叶病状; 呈平行线状排列; 其同心圆样损害呈部分性或1/4象限 性,但也以某点为中心。
镜 下
严重脱髓鞘区 髓鞘严重坏变、脱失、轴索轻度坏变,大 部分尚保存有大量吞噬细胞,少突胶质细 胞减少脱失,少数星形细胞肥大,小血管 周围细胞浸润,但无胶质细胞和胶原纤维 增生。
MRI
在诊断中的作用明显优于CT,还可判断 病灶处于急性活动期抑或稳定静止期, 是判断预后及药物疗效的重要依据。
T1加权像显示:脑叶白质区洋葱头样或 树木年轮样黑白相间的类圆形病灶,直 径1.5—3cm,低信号带为脱髓鞘带,等 信号带为大致正常的髓鞘保留带,二者 层次分明,共3—5个相间环。
病 理
最突出特点:
脱髓鞘带与“正常髓鞘保留区” 形察
在两半球白质中上述病灶多呈圆形或椭 圆形,距中心愈远,髓鞘脱失层愈宽, 病灶中心部的病变年龄老于周围病区。
在新鲜脑切片中,急性损害灶呈玫瑰红 和灰黄带交替存在,脑组织可水肿。
在陈旧病灶中,红色十分灰暗而淡,慢性 病例累及半球可萎缩。 个别病例也可累及脑干、小脑及脊髓。
T2加权像显示:上述类圆形病灶呈长 T2高信号,直径比T1加权像所见略大, 但分不清黑白相间的环带。 质子密度加权像可显示:病灶洋葱头状 相间的环影,但不如T1加权像清晰;可 显示类似MS斑的小病灶,但不如T2加 权像信号高。
强化后洋葱头结构更加分明。 经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数月病情缓解者, 不仅T1与质子密度加权像可显示典型的 洋葱头状黑白相间环,T2加权像上也可 显示洋葱头状同心圆环影,说明炎性水 肿已经消退,血脑屏障功能得以恢复。
随后出现各种脑损害症状,可包括:失语、 眼球活动障碍、假性球麻痹、肢体瘫痪、 括约肌功能障碍、不自主运动等。也可出 现癫痫发作、意识障碍。 晚期常合并肺部、泌尿系感染。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通常无异常,偶见白细胞升高。
CSF:压力及常规常在正常范围。
影像学表现
CT
CT平扫显示双侧脑叶白质区数个类圆形 低密度区,以半卵圆中心及脑室周围白 质处最明显,直径1.5—3cm,但看不清 洋葱头状黑白相间的环状结构。 急性活动期病灶在增强扫描时可见强化反 应。
髓鞘保留区
少突胶质细胞正常或减少,除正常髓鞘、 薄髓鞘外亦可见到髓鞘病变,此区内亦 可见到吞噬髓鞘碎片的吞噬细胞。
诊 断
目前尚无确切诊断标准,确诊仍需病理证实。 以下几点有利于临床诊断: 发病年龄一般为20—50岁,两性差别不明 显; 多数病例呈急性起病,个别病例呈亚 急性起病; 绝大多数病人首发症状为精神异常、性格 及行为改变;
治 疗
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
急性期可给予皮质类固醇及ACTH。
脱水降颅压、防止感染等对症处理。
同心圆性硬化 Concentric Sclerosis
背 景
1906年 Marburg首先报道,当时称多发 性硬化,也称轴周性硬化性脑脊 髓炎。
1926年 Barre等相继报道了类似病例。
1926年 Balo首次以“同心圆性轴周性脑炎” 报道1例,并强调本病的病理特点 是在脑白质区正常脑组织与髓鞘脱 失区呈年轮样交替排列,同时也可 见到急性炎症性改变。也称Balo病。 1931年 1933年 Hallervorden 和Spatz相继 报道2例,并称之为“同心圆性硬 化”。
髓鞘保留区
初看髓鞘似乎正常,实际上电镜下髓鞘 也均有改变。
光镜下可见小血管充血、出血及淋巴细 胞浸润,星形细胞增生,有的形成巨大 星形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坏变和减少, 轴突相对完整。由此可见,同心圆形的 灰白相间的排列,只不过是髓鞘坏变的 程度不同而已。
电 镜
脱髓鞘区
少突胶质细胞减少,髓鞘崩解坏变,薄 髓纤维可能意味再生纤维和吞噬细胞胞 浆内含有髓鞘坏变碎片和脂滴。
临床表现
患者多为青壮年。
男性略多于女性。 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病程短,病程中无缓解、复发,多数 病例存活仅数周至数月,个别病例可 达2年以上。
本病无独立的临床特征。
多以精神障碍为首发症状,如沉默寡言、 反应迟钝、无故哭笑、重复言语、性格 改变等。 也有以癫痫发作、步态障碍、吞咽困难 等为首发症状,有时可伴低热。
散发性脑炎:同心圆硬化起病较之相对 缓慢,且脑脊液化验多为正常,而散发 性脑炎2/3 病例有蛋白和细胞数的增加。
同心圆性腔隙性白质脑病:多为进行性 视力减退、精神障碍和癫痫发作,病程 可长达数年,主要病理改变在大脑白质, 有广泛圆形髓鞘脱失病灶。在脱髓鞘层 内有海绵状腔隙变,或见小囊腔形成, 其间隔小梁为硬化的胶质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