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初中地理七下《7第2节 南亚》word教案 (14)

合集下载

七年级地理下册《7.2 南亚》教学设计 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下册《7.2 南亚》教学设计 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下册《7.2 南亚》教学设计湘教版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7.2 南亚》一课,主要介绍了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经济发展、农业、人口与城市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对南亚地区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了解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清晰,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对于亚洲的其他地区也有一定的认识。

但南亚地区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引导学生从已知出发,逐步深入探讨南亚地区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经济发展、农业、人口与城市等方面的情况,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南亚地区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资料查询、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南亚地区的兴趣,提高学生关爱地球、关注地理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经济发展、农业、人口与城市等方面的情况。

2.难点:南亚地区特点的分析,以及相关问题的解决。

五. 教学方法1.地图观察: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了解南亚的地理位置和各国分布。

2.资料查询: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南亚的气候、经济发展、农业、人口与城市等情况。

3.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南亚地区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南亚国家,分析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地图、相关资料。

2.多媒体教学设备。

3.课堂讨论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南亚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南亚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地图和资料,呈现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经济发展、农业、人口与城市等情况。

让学生了解南亚地区的基本情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南亚地区存在的问题,如人口过多、城市化问题、农业发展等。

初中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课《南亚》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课《南亚》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课《南亚》优质课公开
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课《南亚》优质课
公开课教学计划教师资格证书面试试教学计划
1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①掌握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并能在图上找出南亚的主要国家。

② 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和两大河的情况。

它还可以填充南亚的主要山脉、平原、高原和河流。

2.过程和方法:
①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②通过阅读地图能总结出南亚的地形特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分析地理的各种要素,如地理位置和范围、地形和河流,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2学情分析
从年龄特征来看,七年级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较高,思维活跃,但注意力容易分散。

教师应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从知识储备的角度来看,七岁以下的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地图阅读能力。

再加上之前对大陆和地区的研究,学生们
初步具备了学习地区地理的能力。

3重点难点
① 了解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能够在地图上填写主要国家。

②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和河流,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建立基础:在学习任何一个地区时,首先要明确其地理位置和范围,这是了解该地区
的基础。

只有充分了解其概况,才能更好地分析各种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

南亚是一个特
殊的地理单元,其地形和河流要素对农业生产有着特别重要的影响,这是本课程的重点。

4教学过程。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7.2 南亚14-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7.2 南亚14-湘教版

第七章第二节《南亚》课堂设计目标1、运用科学准确的地理专业术语语言描述地图2、学会描述南亚的地理位置和三大地形区3、初步描画南亚的轮廓图重点1、规范学生的语言要规范专业2、会说南亚的地理位置和三大地形区难点及突破描述南亚的地理位置,小组内指图互提互说教学过程一、引入用电视剧《西游记》视频猴哥师徒4人去西天取经引出今天来共同去西天就是今天的南亚研究南亚。

二、指导自主先学,交流展示(一)先复习学习地区的方法,研究一个地区一要研究自然环境包括地理位置、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河流与湖泊、资源等。

二要研究人文地理包括人口、人种、宗教、语言、经济、风土人情。

本节课的重点是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二)学生各自看书在图中找出南亚的地理位置,5分钟后,小组内互相交流看看找的结果一致吗,互相讲解。

(三)选两位同学上台在投影的大图上指出1、纬度位置是最北在北纬30°最南端在北纬10°附近,北回归线穿过南南亚的北部。

这时老师可以引导所在的半球和所处的五带中的哪些带,从而推断气候的类型。

2、再回忆东西半球划分的标准,判定南亚所处的半球东半球。

3、海陆位置,东临孟加拉湾,西临阿拉伯海,北靠亚欧大陆,南临印度洋,老师强调:重点规范学生的语言,临是海洋,邻是陆陆相连,陆陆之间不连的叫隔海相望。

强调完后再试着让学生再准确的描述一遍给组长听。

三、探究三大地形区和两条河让同学们自己看书,小组内交流讨论,可以补充。

分组展示讨论结果,让一代表发言,不看课表,说出来。

看哪一组说得好,加分。

北部高大山脉喜马拉雅山中部平原印度河平原和恒河平原南部低矮高原德干高原恒河和印度河发源地流向注入的海洋。

老师补充总结,投影出来结论和相关有趣的图片四、拓展布置学生画画南亚的轮廓图,自己填出重要纬线和周围海陆位置。

小组内互相评评谁画的好,展示一下。

多画几遍就熟练并且有美感。

五、习题巩固。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2南亚 教案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2南亚 教案设计

《南亚》
教材分析:
南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与其他地区有许多不同之处。

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抓住地理要素的内在联系和教材。

在阐述自然要素知识时的“三二一”特色,即:三大地形区、两大河流、一种主要的热带季风气候。

南亚自然要素之间的联系很紧密,互相影响、互相渗透。

南亚自然要素联系简图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读图找出南亚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说出南亚地理位置的特点。

2、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归纳南亚地形特点,记住南亚三大地形区和两大河流。

3、运用图表等资料,理解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学会分析西南季风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4、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过程与方法
以小组活动为载体,通过探究学习的方式,分析区域内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各自然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分析,形成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
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归纳南亚地形特点。

教学难点:
运用图表等资料,理解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和成因,学会分析西南季风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第一关位置关——齐天大圣寻南亚
第二关地形关——天蓬元帅看地形
第三关河流关——卷帘大将探两河
第四关气候关——龙王助阵识风雨
第五关治理关——风调雨顺的呼唤!。

2024年春七年级地理下册第7章第二节南亚教案(新版)湘教版

2024年春七年级地理下册第7章第二节南亚教案(新版)湘教版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南亚地区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南亚地区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南亚地区的掌握情况,为南亚地区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 教学方法:
1.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授南亚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特征,以及人口、城市、经济发展等人文特点。结合教材和参考资料,以生动形象的语言,使学生能够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
1.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南亚地区的认识和看法。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地理信息素养。
- 南亚地区地处喜马拉雅山脉以南,北临印度次大陆,南濒印度洋。
2. 南亚的地形特征
- 南亚地形分为北部山地、中部平原和南部高原三个主要部分。
- 北部山地主要包括喜马拉雅山脉,是南亚的主要山脉。
- 中部平原是由印度河、恒河等河流冲积形成的,是南亚最重要的农业区。
- 南部高原包括德干高原,地势较为平坦,气候干燥。
2. 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通过资料收集和分析,使学生能够了解到南亚各国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社会现状,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人地协调观,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南亚地区在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问题和挑战,培养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认识。
4. 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通过比较和分析,使学生能够理解南亚各国在不同领域的差异和联系,培养学生对区域特征和区域发展的认识。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南亚》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南亚》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南亚》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了解地区第二节《南亚》,主题为了解地区。

教材内容主要介绍了南亚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资源分布、人口分布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了解南亚地区的基本地理特征,拓宽对世界地理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南亚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资源分布、人口分布等基本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南亚地区的兴趣,增强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南亚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资源分布、人口分布等基本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南亚地区的了解较为有限,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认识程度有所不同。

部分学生可能对南亚地区的文化和风俗习惯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地理知识的掌握较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南亚地区的图片或视频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们对南亚地区有了解吗?南亚地区有哪些国家?”例如,教师可以展示泰姬陵、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斯里兰卡的亚丁湾等南亚地区的风景名胜图片,让学生对南亚地区产生好奇和兴趣。

第二环节:呈现知识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南亚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资源分布、人口分布等方面的知识。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并进行互动讨论,加深对南亚地区的认识。

例如,教师可以展示南亚地区的地图,指出南亚地区包括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家。

然后,通过展示南亚地区的地形地貌,如喜马拉雅山脉、恒河平原等,让学生了解南亚地区的地形特点。

第三环节: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南亚国家进行深入研究。

要求学生查找该国家的地理特点、文化特色、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信息,并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

七年级地理下册7.2南亚教案(新版)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下册7.2南亚教案(新版)湘教版

《南亚》本节内容相对于亚欧大陆其他地区来说,在自然和人文地理方面,呈现着独特的区域特征,突出了自然和人文要素之间的紧密联系、相互影响。

如地形与河流、气候与农业。

这节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前面“认识大洲”的相关知识和信息进行了充实和提高,又对后面“走进国家”部分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南亚的范围,理解“南亚次大陆”与“南亚”的区别;能在地图上填出南亚的主要国家和主要的城市;2、通过读图知道南亚的位置,在图上能够找出主要半岛、岛屿及临海;3、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和两大河流的概况,并能在图上填绘。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看图、读图、析图、记图的方法掌握南亚的主要国家和地形区的分布。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了解南亚是人类古代文明中心之一,历史悠久。

【教学重点】1、南亚的三大地形区及分布特点;2、南亚的宗教文化。

【教学难点】1、南亚的气候特点、成因和气候对本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1、多媒体课件。

【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西游记》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提问:很多同学都知道西游记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那么同学们知道西天是什么地方吗?(古代的天竺国,也就是在现今的南亚地区)。

展示亚洲地形图师:在1300多年前,唐代高僧玄奘从长安西行,不畏艰险,过流沙,翻雪山,经西域往南,到达古天竺国,也就是现在“南亚”的主要国家——印度去取经。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南亚,感受一下,唐僧去过哪里?翻的是什么山?越的什么河?取的什么经?板书:第二节南亚【讲授新课】一:唐僧去过哪里?——位置与国家活动生:用红笔描出南亚与亚洲其他地区的界线,用蓝笔描出印度半岛的海岸线,再用红笔描出北回归线。

师:自主学习读图2-9,从图中找出南亚濒临的海洋、包括的国家等,完成以下学习任务:1、南亚的半球位置2、南亚的纬度位置:北回归线穿过本区什么部位?南亚大部分地区的纬度位置如何?3、南亚的海陆位置:南亚位于什么山脉与什么大洋之间?东西濒临的海域?4、读图7-11,找出位于南亚的7个国家和和一个地区,以及它们的首都所在,明确哪些是临海国、内陆国、岛国。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南亚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南亚教案

第二节南亚第1课时1.教课剖析【教课目的】认识南亚的地理地点和范围,,能在图上填出南亚的国家和主要城市;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散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知识与能力河流;经过读图剖析印度河恒河的起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色过程与方法培育学生从地图上以及从课外书本上获得地理知识的能力感情态度认识中国主要邻国的知识内容与价值观【要点难点】教课要点:1.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散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2.经过读图剖析印度河恒河的起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色。

教课难点:1.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散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2.经过读图剖析印度河恒河的起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色。

2.教课过程复习发问:提出问题:请同学谈谈你认识的西亚。

(学生回想,并回答下列问题。

教师提示从地点、地形、资源、宗教四方面谈)导入新课:以历史故事传说引入新课内容。

中国古代发了然指南针后,特别侧重对外的交往,有丝绸之路、有郑和下西洋、有鉴真东渡、也有我们从小就听遍了的唐僧取经——也就是历史上的玄奘西行。

而玄奘和尚的目的地就是天竺也就是古代印度。

找认识这些历史故事的学生为全体学生简单介绍,提快乐趣。

板书课题:第二节南亚教授新课:1.南亚次大陆学生阅读课文,认识南亚次大陆名称的由来。

让学生经过读图找出印度(南亚)地理地点:(经过板图及一连串的问题启迪学生。

)位于亚洲的南部,西临阿拉伯海、东临孟加拉湾,南被印度洋包围。

北回归线穿过中部。

指出南亚的范围:包含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马尔代夫群岛。

印度次大陆。

重申次大陆的观点不一样于大陆或岛屿,而是“相对独立”主要国家、城市:印度——新德里巴基斯坦——伊斯兰堡孟加拉国——达卡尼泊尔——加德满都锡金——甘托克不丹——廷布斯里兰卡——科伦坡马尔代夫——马累2.地形特色经过剖析地形图,侧重重申四个主要地形区及散布特色,还能够与北美洲联系(顺时针旋转 90 度)指导学生依据(均匀海拔高度、相对高度、主要地形种类、地形散布特色)的方法剖析地形特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亚●教学设计思路本节分3课时讲授,第1课时讲南亚的地理位置及地形特征,第2课时讲南亚的气候特征与农业,第3课时讲南亚的宗教、人口、经济。

南亚三大地形区是本节重点内容,南亚气候特点、成因及对本区农业生产的影响是本节的难点,另外南亚的宗教文化比较典型,也需要重点了解。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能在图上填出南亚的国家和主要城市。

2.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3.掌握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学会分析西南季风对降水以及农业的影响。

4.知道南亚的主要农作物的种类、分布及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5.清楚南亚是世界上人口密集地区之一,印度是南亚最大的国家、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国。

6.了解南亚的工业发展概况,印度的主要工业部门及电脑软件业的发展概况。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2.以“安拉阿巴德”为例,分析南亚的气候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印度的人口问题的认识,了解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重要性。

2.了解印度原子能、航天、计算机软件等高技术在工业中的比重和在世界上的地位,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勇于创新的精神,树立振兴祖国的远大志向。

3.了解南亚是人类古代文明中心之一,也是佛教、印度教的发源地,以及宗教对南亚各国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南亚的三大地形区和河流的分布。

2.南亚气候特点、成因及对本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3.南亚的宗教文化。

(二)教学难点1.南亚气候特点、类型、成因。

2.南亚的气候对本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方法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媒体教学挂图、板图、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第一课时(课堂导入)教师同学们可能看过电视连续剧《西游记》,《西游记》中的唐僧是到哪里去取经呢?为什么要到那里去?(上课开始,便提出饶有兴趣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回答略。

教师唐僧是到印度去取经,印度在南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亚。

(讲授新课)板书第二节南亚一、南亚次大陆阅读阅读教材P.41材料,了解南亚次大陆名称的由来。

活动阅读教材P.41图2-9,回答下列问题:(通过板图及一连串的问题启发学生)(1)南亚大部分在什么纬度之间?(南亚大致位于10°—30°N之间)(2)南亚大体在什么山脉与什么大洋之间?(位于喜马拉雅山与印度洋之间—“背山面海”)(3)南亚有哪些国家呢?(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不丹、斯里兰卡、马尔代夫)板书 1.地理位置小结(1)位于亚洲的南部,西临阿拉伯海、东临孟加拉湾,南被印度洋包围。

(2)北回归线穿过中部。

板书 2.范围讲述南亚的范围:包括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马尔代夫群岛。

承接我们有时将本区称作“南亚次大陆”,它与南亚有何区别于联系?你知道为什么这样称呼吗?阅读教材P.41材料,了解南亚“次大陆”的来历。

板书 3.南亚次大陆讲述“南亚次大陆”指南亚的大陆部分包括六个国家,由于世界最高大的喜马拉雅山在本区的北部,好像将本区从亚洲各离开了。

强调次大陆的概念不同于大陆或岛屿,而是“相对独立”。

板书 4.国家及首都小结印度——新德里;巴基斯坦——伊斯兰堡;孟加拉国——达卡;尼泊尔——加德满都;不丹——廷布;斯里兰卡——科伦坡;马尔代夫——马累。

过渡我们了解了南亚的地理位置和国家,那么南亚的地形情况如何?活动引导学生教材P.42南亚地形图和南亚地形剖面图。

引导学生完成P.42活动1,在南亚地形图上找出喜马拉雅山脉、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

问题设置南亚有哪三大地形区?观察地图说说其特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并引导学生完成P42活动2的填图活动。

注意通过分析地形图,着重强调四个主要地形区及分布特点,还可以与北美洲联系(顺时针旋转90度)指导学生按照(平均海拔高度、相对高度、主要地形类型、地形分布特点)的方法分析地形特征。

利用书上练习,讲授解题思路与技巧。

板书二、三大地形区1.北部山地:喜马拉雅山脉南侧山地(西段和中段)分析特征:地势自北而南下降(从颜色设置上可以看出,紫色—黄色——绿色)。

(这一特征为乞拉朋齐成为该区多雨中心埋下伏笔)。

)板书 2.中部平原: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分析从P42南亚地形图和南亚地形剖面图可以观察得出,平原西起阿位伯海东至孟加拉湾,略成弧形(同时批出,由于有两条大河在此流经,这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是南亚主要农业区和人口密集区)。

板书 3.南部德干高原分析特征:地势西高东低,沿岸有狭窄平原(从P42南亚地形图上可以观察得出,东部颜色为绿色,西部黄色逼近海岸,德干高原上有多条河流自西向东流入孟加拉湾)板书 4.河流提问南亚的中部有何特点,是由哪两条大河冲积而成?这两条大河的发源地和河口各在哪里?活动分析P.42南亚地形图并结合P41南亚的国家图进行观察。

讲述南亚的2条大河是印度河和恒河。

小结(1)印度河源出中国西藏,顺地势流经印度西北部地区及巴基斯坦东部地区,成为巴基斯坦重要的灌溉水源,注入阿位伯海,它是南亚最长的河流。

(2)恒河源于喜马拉雅山脉南侧,流经恒河平原,下游经孟加拉国,注入孟加拉湾,河口有恒河三角洲。

通过以上活动,引导学生完成P.42活动4的填表。

(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南亚的地理位置,知道了南亚次大陆这个名称的来历,并重点分析了南亚的地形特征和河流分布,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板书设计第二节南亚一、南亚次大陆1.地理位置2.范围3.南亚次大陆4.国家及首都二、三大地形区1.北部山地:喜马拉雅山脉南侧山地(西段和中段)2.中部平原: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3.南部德干高原4.河流教学后记:本节课教学,达到了教学目标,同学之间的合作能力提高了。

在自主学习的同时加强了彼此之间的合作,对以后的学习生活是一次促进。

个案补充: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练习读图能力,通过地图掌握你所需要的地理知识。

本节课可以多加入一点学生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读图获得地理知识。

第二课时(课堂导入)提问从《西游记》中我们看到唐僧取经的天竺气候是怎样的?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下面我们就来了解南亚的气候。

(讲授新课)板书三、一年分三季指导学生熟悉解题思路。

从纬度位置入手,探讨南亚地区可能的气候类型。

活动(1)分析教材P.43图2-13印度北部城市安拉阿巴德的气温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图,指导学生按照(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年温差、年降水量、降水季节差异)的方法分析气候统计图。

(2)根据地图册第8页观察南亚的主要气候类型。

(3)利用教材P.44的活动分析南亚地区雨季降水多的原因(鼓励学生积极大胆思考)讲述西南季风从印度洋吹向陆地,给南亚陆地带来充足的水分;以及雨季时东北部和西南沿海地区降水特别多的原因——分别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和西高止山脉的迎风坡,在西南季风的影响下地形雨特别多。

小结南亚大部分处在10°N~30°N之间,北回归线穿过其中部,这就决定了南亚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气候。

南亚北部的喜马拉雅山阻挡北方冷气流进入,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

南亚位于亚洲南部,又临印度洋,同时靠赤道,综合多种因素,形成了典型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板书 1.热带季风气候活动阅读教材引导学生了解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的三个季节。

板书 2.一年分三季小结一年分三季:雨季——6~10月份,西南季风;凉季——11月~次年2月,东北季风;热季——3~5月份,西南季风尚未来临。

思考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对于农业的分布有没有影响呢?板书 3.降水差异与农业分布活动分析教材P.44干湿季降水量分布图,完成P44活动1及P44活动2。

引导让学生理解南亚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及降水的差异对南亚农业分布的影响。

(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确切含意,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从而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补充乞拉朋齐为世界多雨中心之一。

介绍南亚的农作物及分布:水稻——印度东北部、孟加拉国西部和印度半岛西部沿海地区小麦——西北部干旱少雨地带黄麻——恒河下游地区棉花——德干高原西部(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南亚的气候特征及主要气候类型,明白了降水的差异对于农业的影响,这部分也是我们学习的难点内容,一定要结合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分布图来分析。

●板书设计三、一年分三季1.热带季风气候2.一年分三季3.降水差异与农业分布教学后记:本节课教学,达到了教学目标,体现了新课程的改革理念,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地位,利用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求知欲。

个案补充:通过学习,主要让学生学会怎样分析一个地区的主要特征。

培养学生的自己进行总结的能力。

课堂上,应该多让学生思考、讲。

多加练习。

第三课时(课堂导入)教师你知道吗?在印度,任何人都不能伤害牛,他们把牛看作是幸福吉祥的象征。

这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揭开这个谜底。

(讲授新课)板书四、宗教与社会自学请同学们自学教材P.44的内容,并阅读教材P.45的2个材料。

讲述南亚既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源地,又是印度教、佛教的发源地,印度80%的人口信奉印度教,巴基斯坦97%以上的人口信奉伊斯兰教。

提问这些宗教都分别在哪些国家盛行呢?小结佛教——斯里兰卡、不丹印度教——印度、尼泊尔伊斯兰教——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马尔代夫释疑因为在印度,印度教把牛视为圣物,所以人们都不能伤害牛。

思考巴基斯坦为什么会信奉伊斯兰教呢?为什么不信仰印度教?提示南亚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之一,是西亚阿拉伯商人从海上向东到中国的海上必经之地,进而学生就不难理解巴基斯坦及孟加拉国信奉伊斯兰教了。

板书五、人口与经济自学请同学们自学教材P.45的内容,了解南亚的人口和经济。

板书 1.人口小结(1)南亚是世界人口分布密集的地区之一,总人口约13亿,占世界人口的1/5强。

(2)以印度人口最多,现已突破10亿。

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人口也超过一亿。

提示利用新闻(如火车出轨事件、沉船事件等)使学生理解南亚的人口密度较大,人口素质一般,科技水平欠发达,安全隐患较多。

回忆上学期所学的知识,分别列出世界人口前10位的国家。

板书 2.经济讲述南亚七国都是发展中国家,其中印度是南亚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

材料政府引导、积极引进外资及产品质量上乘,更重要的是在教育方面大力投讲述印度在电子、汽车制造、原子能、航空航天等新兴工业方面逐渐崛起,在电脑软件业方面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思考我国也是发展中国家,看到同样是发展中国家的印度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应该怎么做?活动分小组讨论并自由发言。

(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南亚的宗教、人口和经济,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是南亚经济发展最快的一个国家,激励着我们每个人都要努力学习,奋发向上,为了将来祖国的强大而奋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