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复习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
学年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专题十六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业水平过关

学年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专题十六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业水平过关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专题十六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业水平过关(十六)一、单项选择题Ⅰ1.(2018·广州学考模拟)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
这一做法(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解析: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从而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得学术下移,故A 项正确。
答案:A2.(2018·潮州学考模拟)“知足常乐”源于古代“无为而治”思想,提出这一思想的学派是( )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解析:“无为而治”是道家代表人物老子提出的主张。
答案:C3.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学术观点异彩纷呈,然“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 )A.人与自然的和谐B.社会现实C.人与社会的和谐D.人的生命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从不同阶层、群体出发,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因此答案选择B项。
答案:B4.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其中儒家思想( ) A.提供了积极进取和改革精神B.提供了无为的哲学思想C.提供了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D.提供了兼爱思想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主张“仁”、“仁政”,提供了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故C项正确。
A项是法家的思想主张;B项是道家的思想主张;D项是墨家的思想主张。
答案:C5.(2018·佛山学考模拟)西汉时期,儒学逐渐发展为封建正统思想的主要原因是( )A.儒学汲取了佛、道的有益内容B.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C.“四书”“五经”被定为教科书D.影响远及东亚、东南亚和欧洲解析:A、C两项不符合史实,D项是影响。
儒学之所以发展为正统思想,是因为其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选B项。
专题复习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PPT学习教案

政治:
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展开争 霸兼并战争
阶级: 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活跃
文化: 私学兴起
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
第4页/共57页
2.人物及主张
学派 人物 时代
主要思想
儒家
孔子 春秋 提倡“仁”和“礼” ;“因材施教” ,学
第30页/共57页
1.明朝末年-----李贽
(1)主张: ①否定儒学正统的权威性,反对“道学”先生,
鞭挞程朱理学的虚伪性;
②认为“理”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从而否定
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
③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
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2.李贽的思想代表作: 《藏书》、 《续藏书》 、 《焚书》 《续焚书》 、
基本观点:
1、心即理、心外无物(宇宙观);
材料2王阳明认为,“良知”就是孟子所谓的“是非之心”, 是人人都有的、先验的道德意识,就是人固有的善性,它就 是理。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 ,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2、致良知;知行合一(修养论----这就强调了自 )
我的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根据以上材料讨论说明:作为一种流传几百年的传统 文化,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消极和积极的地方?我 们今天对宋明理学应采取什么态度?
第20页/共57页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比较
程朱理学
认识“理” 理是外在的,独 (宇宙观) 立于人存在的;
异 实现“理”
(方法论)
哲学范畴
格物致 知
(重实践)
客观唯心主义
陆王心学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 子”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专题三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
①理论基础: “天人感应”
(加强君权、缓解社会矛盾的需要)
②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③“三纲五常” (重建伦理秩序、维护封建统治)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新儒学的根本目的:
五常:仁、义、礼、智、信 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巩固国家统一
• 据信,莱布尼茨、沃尔夫等著名哲学家都曾 受到此书的影响。沃尔夫有一次在哈雷大学 演讲“中国的实践哲学”,认为中国人“靠 着治国之术使这个国家在所有方面都超过了 所有别的国家”,结果引起旧派反对,被当 局勒令在四十八小时内离开哈雷大学,否则 立即绞死。此事遂成为德国学界的一大公案, 是非争论长达二十余年,结果搞得沃尔夫名 利双收,中国儒学名声大噪。
启蒙思想家对儒家文化的赞赏
• ①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宣扬的“民贵君 轻”符合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 • ②儒家思想中的肯定人性、关注现实与启蒙 思想家追求的人文主义思想观念一致; • ③儒家对宗教迷信的淡漠态度与启蒙思想家 反对宗教迷信与宗教狂热一致; • ④儒家思想重视文化和道德教化,为西方反 对天主教会的蒙昧主义愚民政策提供利器;
2、“回归”
批判
宋明理学
继承
先秦儒学
“守旧”
儒学核心
“开新”
时代要求
反对君主专制, 以理统情,维 民贵君轻 保留君主制 限制君权 护三纲五常 民本思想 空谈义理, 不识时务 关注现实 为君主提供 提倡民权,主 张经世致用 关怀人生 治国理论
3、评价
• ①为儒学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
• ②冲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 明清之际,中西文化双向交流。一方面东学 西渐,以儒家文化为主的中国文化经由传教 士译介,成为西方思想家批判封建制度重要 的思想资源,促进了近代西方的思想解放。 • 另一方面西学东渐,传教士向中国输入了大 量的西方文化、科技知识,但显然没有引发 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思考。即使最敏锐的思 想家也只能“回归”中国传统思想寻求社会 变革的方案。 • 综合本课所展示的材料,分析、评述这一现 象产生的原因及影响。要求:史论结合,观 点明确,300字左右。
专题四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四: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1.含义: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家,他们著书、立说、讲学、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
2.历史背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封建经济正在形成。
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奴隶制崩溃,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
文化上:私学兴起,讲学之风和学术中心形成,造就了一批有知识、有才干的思想家。
3.代表人物及主张(1)儒家A.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推崇为“圣人”。
政治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①“仁”即“仁者爱人”,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②“礼”就是要“克己复礼”,符合西周名分等级制度。
实现“礼”,就要“正名”,做到贵贱有序、名正言顺。
③“为政以德”,在以“德”、“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教育思想——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垄断教育的局面)。
教学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方法——“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文化典籍——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
评价——①“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
②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B.孟子——战国著名的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圣”。
政治思想——“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伦理观——“人性本善”说。
价值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评价——①“仁政”、“民本”思想对约束暴政、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②“重义”对今天的精神文明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③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专题三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消极作用: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社会性,忽视人的自然存在。对个性的压 抑极大地阻碍了社会进步,妨碍了民主制的产生。不利于自然科 学的发展。 我们对继承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态度: 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具有优秀丰富的内涵, 今天我们应该古为今用,弘扬其优秀部分,是儒学在当代政治理 念的体现。 今天我们倡导的“以德治国”“公民道德教育”,以人为本、 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都与儒家思想有一定关系,但也需要注 入新时代的要素与内容,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与时俱进。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演变历程:形成(时间、背景、人物及思想、地位) -------遭受压制(时间、原因) ------成为正统(时间、原因、人物及思想、地位) -------出现危机(时间、原因) ------发展(时间、背景、人物及思想、评价) -----新发展(时间、人物及思想)
每一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儒家思想在近现代
洋务运动(对儒家思想态度,原因) -------维新变法(对儒家思想态度,原因) -------北洋军阀时期 -------新文化运动(对儒家思想态度,原因,地位变化) -------文革时期 -------新时期
如何正确对待儒家思想?
合作探究:1、《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 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 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 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较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 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幼弱”。 (1)列举春秋战国时期 “私学文化”中 “民本思潮”的表现, 并分析这一时期“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根源 (2)概述秦汉至两宋时期的“帝国文化”的形成过程(6分)(3) (3)请指出典型的“市民文化”两例。(4分) (4)指出导致清中叶以前“市民文化”在整个中国社会中相当幼 弱的主要原因。(4分) 汉朝:董仲舒发展儒家学说,提出君权神授、大一统的理论,汉武 帝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 会的正统思想。 宋朝:程颢、程颐、朱熹等吸收佛、道教义,将儒学发展到理学 阶段,巩固了儒学的主体地位。
中国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

思考2: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各自主张是什么?
李 贽 → 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 孔子是“天生圣人”,反对“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黄宗羲 → 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 “法治”,反对“人治”,在经济上提出“工商皆本”, 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 顾炎武 → 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才能 “天下治矣”,这种思想的矛头也是指君主专制制度。 王夫之 → 否定理学的形而上学观点,提出政治上: “趋时更新”,其思想闪烁着革新的光芒。
小 结:
课后思考:
1、如何正确把握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2、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思想在指 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有何重大意义?
⑹在社会主义建设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⑺中共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
⑻广大工农、知识分子及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 量
⑼按照“一国两制”的构想,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主 要 影 响 : ⑽对社会主义建设外部条件的认识上,强调利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有 利国际成环为境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中共十五大确定为党的指导思 想,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中国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
授课班级:高三文(4)、古代的三大主流思想
1、法家思想 ⑴战国:创立法家思想,代表人物主要有 商鞅、韩非等 ⑵秦朝:成为统治思想
2、道家思想: ⑴春秋:老子创立道家学说 ⑵战国:庄子是其代表人物 ⑶西汉:西汉初年成为统治思想
命的指导思想
⑵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1927年“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出现,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形 成
1945年,中共“七大”把毛泽东思想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三、现代形成的两大指导思想
1、邓小平理论
专题复习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PPT文档共59页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专题复习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
11、用道德的示范来造就一个人,显然比用法律来约束他更有价值。—— 希腊
12、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 托马斯
13、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的自由,因为好人不会去做法律不允许的事 情。——弗劳德
14、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的。——爱略特 15、像房子一样,法律和法律都是相互依存的。——伯克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专题复习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59页PPT

谢谢你的阅读❖ 知识就是财富 ❖ 丰 Nhomakorabea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专题复习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比较
程朱理学 认识“理” (宇宙观) 陆王心学
理是外在的,独 立于人存在的;
理是内在的“心”
异 实现“理”
(方法论)
哲学范畴
格物致知
(重实践)
内心反省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1、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
阅读教材指出“北宋五子”是谁?并分别用一 句话概括他们对理学的创立作出的贡献?
材料四: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 是仁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
法家
请回答:上述材料各表述了哪一学派的观点和主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儒家的“仁政”—— 法家的法治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墨家的兼爱、非攻——
“以德治国” “以法治国” 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 业教育等 反对战争 平等博爱、热爱和平
儒 学 的 发 展 史Fra bibliotek二、汉代经董仲舒改造后成为正统思想。
三、宋明时期融合儒释道而形成理学 (新儒学) 四、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批判地继承, 儒学新发展。
百家争鸣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孔 子
孟 子
荀 子
老 子
庄 子
韩非子
墨子
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大变革
经济: 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 政治: 阶级: 文化: 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展开争 霸兼并战争 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活跃 私学兴起
——中央集权的需要。 发挥“仁政”:轻徭薄赋。 ——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从理论上解决了汉武帝国家“大一统” 的需要,有利于巩固统治. (以思想的大一统巩固政治的大一统) 评价: P9/4
(2)太学的出现;
①教育体制: 中央:
——创建太学(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 才的官立学校 );
地方:
——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 (初建地方教育系统);
仁、礼
制天命而用之 君舟民水
材料一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 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 伏。”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 能胜。” 材料二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 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 轻。”“桀纣之失天下也,失 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 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 斯得天下矣。”“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 亡。制天命而用之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孔子
材料2
材料3
荀子
继 承 仁政 与 君轻民贵 发 展 天行有常
陆王心学:
指以陆九渊与王守仁为代表的理学.
强调:做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 的道理并努力实践之。 主张:扫落枝叶,直奔主题。
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 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一方面儒学进一步发展(心学),思想领域出现继百家争鸣以后的 又一次活跃局面。另一方面儒学再次受到批判,正统地位再次面临 冲击,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作为文化的主导地位。
2.确立
(1)思想上: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完 成了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表彰六经的文 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
——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2)教育上:太学的出现
——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董仲舒主张:
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
——加强君权的需要。
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⑵注解四书: 理学的经典 ⑶地位 一代儒学宗师,影响久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教材内容,说说朱熹的观点和思想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 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 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 而不在” ----文集卷七讲习大纪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 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 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存天 理。” ----- 朱熹 朱熹认为“理”是事物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 在社会生活中理还指儒家的“三纲五常”、仁义道德。 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2.明清之际
黄 宗 羲 ①批判君主专制: ②提出君臣平等
(1)人物及主张
明 清 之 主 际 张 的 思 想 批 判
③限制君权的主张,学校是决定是
非的最高机构 ④经济思想——反对重农抑商
反对专制
顾 炎 武 王 夫 之
①批判君主专制和官僚士大夫的腐败; 强调经世致用 ②提出“众治”的主张 ③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①对先秦至清初的文化遗产予以批判 总结。
(1)周敦颐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⑵邵雍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⑶张载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是理学 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 ⑷程颢、程颐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 天理的核心就是“仁”
程颢(1032一1085年)字伯 淳,号明道,称明道先生,北 宋河南洛阳(今属河南)人。 颢与其弟程颐学于周敦颐、合 称“二程先生”,因二程长期 居于洛阳讲学,故其学称“洛 学”、“新儒学”。
深化理解 墨家 材料一:若使天下--------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视 人之身若其身,谁贱?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人之 国若其国,谁攻?
材料二: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 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儒家
道家 材料三: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 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2.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
⑴基本观点
①理气论:(吸收二程和张载)宇宙观, 万物各有其理,万物之理归一,理是本原 ②修养论: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
强调仁,“存天理、灭人欲”
③社会政治理论:道统论、正君心
朱熹(1130~1200)字 元晦,号晦庵,徽州婺 源(今属江西)人,南 宋诗人、哲学家。宋代 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 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 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 义的体系 。
程颐
王守仁
陆九渊
“理学”的概念:
三教合一
道、佛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 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儒(根本)
(目的)
它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 主要流派有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知识· 梳理
宋 明 理 学
背景: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理 创立:北宋五子 学 的 三 成熟:南宋朱熹 发个 阶 展 段 发展:陆王心学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比较
程朱理学 学派 内容 同 陆王心学
儒学的表现形式(理学) 理;仁、礼; 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 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 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积极:对塑造中华民族严格的道德性起积极 作用.
讨论 评 价宋 明理 学
实质
影响
材料 1 :朱 熹:“ 天理 人欲 ,不 容并 立” ,“ 天理存 则人 欲亡, 人欲 胜则 天理 灭” 。学 习和 修养的 目的 就是 “ 遏 人欲而 存天 理” 。 材料 2 :朱 熹:“ 人之 异于 禽兽 ,是 父子 有亲 ,君 臣有 义,夫 妇有 别, 长幼 有序 ,朋 友有 信” ; 材料 3 :程 颐:“ 饿死 事小 ,失 节事 大” 材料 4 :张 载:“ 为天 地立 心, 为生 民立 命, 为往 圣断 绝学, 为万 事开 太平 ” ; 根据以 上材 料讨 论说 明: 作为 一种 流传 几百 年的 传统 文化, 宋明 理学 的主 张有 哪些消极 和积 极的 地方 ?我 们今天 对宋 明理 学应 采取什么 态度 ?
认识:“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汉武帝
董仲舒
儒学正统思想地位的确立 1、原因:
1)现实需要: 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
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也面临许多问题, 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2)用人政策:
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生,担任官职, 以备咨询治国方略;
3)个人发挥: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使其 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影响: 思想言论在当时有很大的冲击力,引起 了强烈的反响,影响了后世的思想体系。
(2)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他建立了 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
材料1 一次,王阳明和朋友赏风景,朋友指着山 岩中美丽的花树说,它们自生自长,与人心感觉 并无关系,你认为呢?王阳明说:你来看此花树, 它才存在。你不来时,它并不存在。 这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
2.人物及主张
学派 人物 时代
儒家 孟子 荀子
主要思想
思结合 “仁政”;“民贵君轻”; “制天命而用之”“君舟民水”
孔子 春秋 提倡“仁”和“礼” ;“因材施教” ,学 战国
道;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老子 春秋 道家 庄子 战国 齐物论;乐天安命、顺从自然
中国传统文化 主流思想的演 变
1.知道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了解孔子、 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理学儒学的 发展。 4.列举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 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和儒家思想形成
1.明朝末年-----李贽
(1)主张: ①否定儒学正统的权威性,反对“道学”先生,鞭
挞程朱理学的虚伪性;
②认为“理”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从而否定了
“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