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人物爆料系列之一 诸葛亮只是个普通人
三国演义诸葛亮人物介绍

三国演义诸葛亮人物介绍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一个备受人们尊敬和崇拜的人物。
他是刘备的重要谋士,被誉为“卧龙”。
诸葛亮智慧过人,才华横溢,为刘备出谋划策,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了历史上备受推崇的智者之一。
诸葛亮出生在一个贫寒的书香世家,从小聪明过人,天资聪颖。
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涉猎各种知识。
他熟读兵法、经史,深谙政治和军事策略。
他对天文地理、气象变化也有深入研究,通过对自然规律的观察和分析,能够预测天灾人祸,为刘备提供重要的军事指导。
诸葛亮进入政治舞台后,立即展现出了他的才华和智慧。
他首先提出了“先迎后击”的策略,即先与强敌结盟,然后再趁机攻击。
这一策略成功地帮助刘备巩固了自己的地位,扩大了势力范围。
此后,诸葛亮多次为刘备出谋划策,制定战略计划,使刘备在乱世中立于不败之地。
诸葛亮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他提出了“空城计”。
当刘备面对曹操的强大军队时,诸葛亮建议刘备放弃城池,只留下一座空城。
曹操见无人守城,心生疑虑,最终选择了退兵。
这一计策不仅保住了刘备的势力,还使曹操对诸葛亮产生了极高的敬意。
诸葛亮除了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才华外,他还是一位杰出的发明家和文化人。
他发明了很多实用的工具和器械,如木牛流马和风车等,这些发明在军事和生产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诸葛亮还精通文学和诗词,他的作品流传至今,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和高尚品德使他成为了历史上备受尊敬的人物之一。
他忠诚于刘备,始终为国家和民众的利益着想。
他为刘备提供了无数宝贵的建议和指导,帮助刘备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他的智慧和勇气激励了后人,成为了一代人心中的英雄。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一位备受人们尊敬和崇拜的重要人物。
他的才华横溢,智慧过人,为刘备出谋划策,立下了赫赫战功。
他的聪明才智和高尚品德使他成为了历史上备受尊敬的人物之一,他的智慧和勇气激励了后人,成为了一代人心中的英雄。
诸葛亮的故事至今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和称赞,他的形象在中国文化中熠熠生辉。
诸葛亮简介

诸葛亮简介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谥号忠武侯,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他出生于陈留郡陈留县,是诸葛亮父亲的后代。
他以聪明才智、智谋过人而闻名于世,被誉为“千古奇才”。
诸葛亮的父亲早逝,他从小就展示出非凡的才智。
他爱好读书,师从庐江太守庞统和南阳高士伊籍,广泛涉猎典籍,精通经史子集。
他还钻研了军事战略和策略,学习了守城、攻城和阵法等战争技巧。
年纪轻轻的时候,诸葛亮就以睿智稳重、廉洁忠诚而著称。
他的声望逐渐传播,被刘备所听闻。
于是刘备派遣刘循去邀请诸葛亮加入蜀汉。
诸葛亮欣然前往,并成为了蜀汉的参谋。
在蜀汉期间,诸葛亮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改革,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农业生产,增加农民的收入。
他还推行了教育改革,在蜀汉兴办了学校,倡导儒家思想,提倡道德伦理教育。
他还积极发展科技,推动发明和创新。
除了内政改革,诸葛亮还在军事上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
他提出了“八阵图”和“诸葛亮八门阵”,这些战略布阵在历史上都有较为重要的影响。
他善于利用地形,善于伏击,善于计谋,战胜了多次强敌,为蜀汉的安全保卫立下了赫赫战功。
诸葛亮在蜀汉的东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他多次出征吴国,助刘备攻下荆州,夺取益州。
他还亲自领兵北伐中原,与曹魏作战多次。
虽然最终未能击败曹魏,但他的战略思想对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诸葛亮以其高度的智慧和杰出的才能被人们所崇敬。
他被誉为“千古奇才”,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之一。
他具有卓越的战略眼光和深远的政治抱负,为蜀汉的兴起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诸葛亮也有不足之处。
他一生都希望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使天下太平。
但他未能看到这个愿望的实现,也未能完成自己的理想。
他的智慧和才能尽管为后人所称颂,但他没有将其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以造福人民。
因此,他的一生仍然有一定的遗憾。
诸葛亮去世后,刘备非常悲伤。
他称其为“臣才千里,忠义十倍”的楷模,并任命其子诸葛亮为“丞相”,继续为蜀汉治国。
简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简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三国演义》中塑造的诸葛亮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是一直被大家所传颂和喜爱的人物,被人称为智慧的化身。
特别是蜀汉的兴衰,三国之间的每一次重大军事、政治斗争,几乎都与诸葛亮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充分显示了诸葛亮不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在军事上有卓越的才能,在技术发明上有巧妙的构想,而且在文学素养上也无不体现着他的高尚情操。
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本文从以上四个方面对诸葛亮的形象进行扼要的分析:一、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诸葛亮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他在辅助刘备建立蜀国之后,他采取了打击豪强、任人唯贤、改善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等方针政策,这些方针对于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很大的帮助。
比如在赤壁之战前,诸葛亮向刘备分析了当时形势,帮助刘备确定联孙抗曹的方案。
联孙抗曹是诸葛亮一贯的主张,所以诸葛亮一开始就十分重视这层关系,建立起了联盟从而在赤壁大战中打败曹操,形成三国鼎立的初步形势。
在赤壁之战时,诸葛亮从政治利益角度向孙权说出了各方面的利害关系,为联刘抗曹奠定了基础从而取得了战役胜利。
在赤壁之战以后,刘备总算有了荆州作为立足之地,诸葛亮又开始将眼光投向了益州,益州的谋取将会进一步巩固赤壁之战后的成果。
蜀国建立之后诸葛亮做为蜀国的丞相,更是以吸引人才、团结内部、激励群臣、搞好民族关系为主要政治手段。
其中选贤任能是诸葛亮治国的首要措施,他坚决摈除用人唯亲的做法,为了招纳贤士,他在成都筑起了招贤台,广揽人才,他先后提拔了杨洪、何祗等人,当时是最受老百姓称道的。
诸葛亮也把严明法令、整顿吏治放在首位,从而获得了良好的政治局面。
经过诸葛亮大力整治,蜀汉朝廷法威大振,政令严明,官吏不敢作恶,百姓人人向善,“道不拾遗,风化肃然”,从而提高了各级官吏的积极性。
诸葛亮死后,蜀汉的人民思念他,几十年不曾稍减,史家说:犹如西周人民思念召公。
诸葛亮的品质作风,无疑在政治上产生了极其良好的作用和影响。
关于诸葛亮的简介资料

关于诸葛亮的简介资料诸葛亮,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家、书法家、发明家、文学家,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关于诸葛亮的简介资料,希望对你有用!诸葛亮简介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文学家。
诸葛亮幼年丧父,同叔父到南阳躬耕,后追随刘备,为了刘备奠定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基础。
蜀汉开国后,被封为武乡侯,对内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对外联吴抗魏,为实现光复大汉的政治理想,数次北伐,但因缺乏良将而失败,最后病逝于五丈原。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
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诸葛亮人物生平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在琅邪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时母亲章氏病逝,诸葛亮8岁时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刘表。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病逝。
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隆中(今襄阳县之西二十里),隐居乡间耕种,维持生计。
诸葛亮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时人对他都是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人相信他的才干。
诸葛亮与当时的襄阳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有结交。
黄承彦曾对诸葛亮说:“听到你要选妻,我家中有一丑女,头发黄、皮肤黑,但才华可与你相配。
”诸葛亮应许这头亲事,迎娶她。
当时的人都以此作笑话取乐,乡里甚至作了句:“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但也有一种说法指黄月英本人极美,因此遭到乡里其他年轻女性的嫉妒而诋毁她的容貌。
历史上是怎么评价诸葛亮这个人的

历史上是怎么评价诸葛亮这个人的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一代明相,为了蜀汉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受后人推崇。
诸葛亮辅佐刘备白手起家,建立蜀汉,又受刘备托孤,辅佐后主刘禅,诸葛亮在当政时期,大权在握,励精图治,发展生产,又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都失败了,最后一次病死在五丈原军中。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对诸葛亮的评价,欢迎大家参考借鉴!诸葛亮的个人评价1武侯一伐最有可能成功先说武侯一伐是最有可能成功的一次,曹睿刚刚即位,诸葛亮命赵云出箕谷做疑兵吸引曹真大军,自己出祁山攻陇右,陇右五郡南安天水安定投降,广魏陇西坚守待援。
从地理位置来看,诸葛亮从汉中出兵,赵云走汉中北方的萁谷向东北方向进军,而诸葛亮则率大军向汉中西北部的祁山进军,目的很明确,诸葛亮一伐的第一任务不是拿下长安,而是截断陇右,也就是截断凉州和长安的联络,吃掉凉州,再东进要挟长安。
这样一来,坐拥凉州益州的季汉和拥有扬州交州半个荆州的孙吴,可以呈两面夹攻之势。
而且凉州产马,蜀汉组建骑兵,兵力更盛因此曹睿才御驾亲征坐镇长安,曹真去眉县截住赵云,张郃抵抗诸葛亮,凉州刺史徐邈也派人进攻南安此时的蜀军分为四部分,诸葛亮本部,顶住了上邽郭淮部同时扼住陈仓出口,街亭马谡部,把守陇山道出口街亭,赵云部和曹真对峙,剩下的蜀军,在进攻南安和陇西郡,对诸葛亮来说,只要能够截住曹魏援军,撑住一段时间,那么在南安和陇西两郡的蜀军就能够收复两郡,而这些兵员,不管是和诸葛亮本部汇合吃掉郭淮,还是支援街亭马谡部,诸葛亮截断凉州的意图就达成了诸葛亮的个人评价2魏国驰援部队的任务就是攻破诸葛亮的封锁线,有两条路可以走,一,陈仓道,水道很快,但是路窄,不适合大军团展开,而且陈仓道的出口就是和郭淮对峙的诸葛亮本部,而另一条路,就是马谡把守的陇山道,街亭。
只要马谡能够利用地势,坚守一段时间,让张郃大军无法通过,凉州就到手了,曹睿也只能撤退并加强长安防御。
但是,马谡是纸上谈兵也好,是为了争取击溃魏军而主动行险也罢,或者是单纯的蠢都不重要了,街亭丢了,张郃大军进入凉州,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二伐,起因是石亭之战陆逊杀败曹休,魏军不得已大举东进,关中空虚,走散关,攻陈仓,被郝昭坚守二十多日,曹真派费耀增援,在加上粮草问题,蜀军退兵三伐,陈式攻取武都阴平,诸葛亮牵制郭淮,安抚羌人退兵。
浅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

浅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三国演义》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塑造出曹操、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许多不朽的历史人物形象,其中诸葛亮形象的塑造非常成功。
政治上他高瞻远瞩,军事上他运筹帷幄,思想上他深谋远虑,文学上他才华横溢。
他的思想、品格、才干在今天仍为人所津津乐道。
一、志存高远自比管乐一个人如果想有所成就,那么首先应该有远大的抱负,即理想。
诸葛亮年轻的时候,中原豪强并起,诸侯割据。
他经常和当时的青年才俊,如博陵的崔州平、颖州的徐庶、石广元、汝南的孟公威等,交往甚密,畅谈古今,研究学问,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
一次他们谈到军阀割据,董卓作乱时,诸葛亮曾尖锐地指出:像董卓、袁绍这些人和颠覆秦国的赵高、篡权窃位的王莽是一丘之貉,不消除这些家伙、国家就不得安宁。
诸葛亮“每自比管仲、乐毅”,表达了它改变国家割据混战局面的政治抱负。
正是以这种理想为动力,才使诸葛亮成长为“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
二、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在《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中,刘、关、张三人跟童子进诸葛草庐,至中门,刘备见门上大书一联: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其大意是: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达到远大目标。
通过此联揭示了诸葛亮的高尚德操。
精炼概括了诸葛亮一生在品德操守方面追求的最高境界。
刘备未见其人,而先观其行,不免感慨:“此行不枉然”,而亮从出世至死,一生不慕虚荣,不求富贵,安贫乐道,朴素严谨,克己奉公,知恩必报,忠贞不二,鞠躬尽瘁,严于律己。
这些高贵的品格着实令人佩服。
“淡泊”、“宁静”从一种境界、一种要求来看,乃是一种道家清心寡欲,修身养性,顺其自然的表现,但并非消极避世,求一生安乐。
正因为如此,所以诸葛亮在一生军旅生涯中。
时刻以此为戒,提倡俭朴,别无所求。
再则,他至始至终一身素缟,初出场时,“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似神仙之概”,在入世以后,虽出将入相,但他每次出战几乎都是同一装束:端坐四轮车,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拿羽扇,一幅高人逸士的形象,而不喜达官贵族的华服丝袍、金银饰物。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解读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解读三国时期的著名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中,对于诸葛亮的形象描写是最为深刻的,他被描绘成了一位智谋过人、博古通今、严谨治军、涵养德行的辅国良才。
下面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进行解读。
第一,诸葛亮的才学超群,智计无双。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表现出的智谋和才气是无人可比的。
他广泛涉猎神仙道士、史书经典,是当时的博学大才子,与汉代阮籍、杨修齐名。
诸葛亮的才华不仅仅只是博学多闻,更是体现在了治国方略和军事谋略上。
他曾留下名言“人算不如天算”,他主张依靠天时地利和人和的优势来决定战争的胜负,而不是光凭人力而战。
第二,诸葛亮是一位极为严谨治军的将领。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主持军务极有条理和严谨性。
他强调备足军粮、精心筹划作战计划,并对军队的训练进行精细化的管理,确保将士们的素质能够达到最佳状态。
另外,他在管理军队时,更是关爱部下,善待士兵,深得军队的爱戴和信任。
第三,诸葛亮是一位“仁者之师”。
他在《三国演义》的形象中不仅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学和严谨的治军才干,更是以温和、仁爱、严谨的态度获得了众人的尊重。
他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推崇仁道,人际关系处理得当,并常被战友赞誉为“百姓之父”。
第四,诸葛亮的形象还体现出了中国古代道德思想的精神价值。
他的德行和修养是中国道德思想的体现,敦睦周围现代世界,在矛盾重重的沉浸校园深造。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作为理想典范和正义代表,他不仅是一个谋士、将领,更是一个父亲、老师和慈善家,他用自己的行动体现着仁爱之道。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充分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杰出人物的全面形象。
其才学超群、智计无双、治军严谨、仁者之师,以及精神道德至高无上的品行,使得他不仅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高度代表,也为后世人们树立了伟大的精神楷模。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之诸葛亮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之诸葛亮《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与《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并称为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是世界一流小说中成书最早的经典性作品。
它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可以说是极具有可读性的。
本书作者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我国明朝伟大的文学家。
而《三国演义》讲述的是汉末三国时期发生在中国大地上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
它是以三国时代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自东汉灵帝刘宏中平元年(184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近一百年,魏蜀吴三国之间政治、军事、以及外交等方面的斗争故事。
全书主要以曹操、刘备、诸葛亮等人物为主要人物,而今天我要讲的是诸葛亮这个人物。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话三国,必先说诸葛”,这足可见诸葛亮这个人物在《三国演义》中的重要性。
那么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呢?现在就让我来做个简单的人物介绍吧。
诸葛亮,蜀国丞相兼军师,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
琅伢阳都人,善计谋,精通兵法,留心世事,常自比管仲、乐毅,自号“卧龙先生”。
而小说中第一次写他外貌时,只用了二十四个字就把他、给人的印象给定格了,哪二十四个字呢?“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从这二十四个字来看,他给我们的印象是什么呢?做完人物简介,那现在就让我们进一步走近诸葛亮吧!诸葛亮,自小父母双亡,于是与弟诸葛谨在叔父诸葛玄的照顾下成长。
十五岁随诸葛玄到豫州,后投靠荆州刘表安家于襄阳,后来两兄弟便躬耕于南阳,过着闲人雅士的生活。
直到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
火烧博望坡是诸葛亮处出茅庐的第一功。
诸葛亮还建议刘备联孙抗吴,并亲赴东吴舌战群儒,说服孙权联合抗曹。
赤壁大战前夕,周瑜欲借十日造十万支箭杀诸葛亮,而诸葛亮草船借箭完成了任务,之后周瑜又多次设计要害诸葛亮,可都被其一一躲过。
在周瑜万事具备,只欠东风时,诸葛亮又在七星坛借来东风,从而有了火烧赤壁的一段佳话,随后便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