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荷载作用下超固结软黏土变形特性试验研究_刘国清

合集下载

循环荷载下各向异性软黏土应变-软化模型

循环荷载下各向异性软黏土应变-软化模型

循环荷载下各向异性软黏土应变-软化模型蔡袁强;陈静;王军【期刊名称】《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年(卷),期】2008(042)006【摘要】通过对杭州饱和软黏土进行应力控制的循环三轴试验,对循环荷载作用下各向异性固结软黏土的软化特性及残余应变发展规律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和循环应力比的提高,软化指数逐渐减小;对于各向同性固结软黏土,软化指数与循环次数的对数表现为曲线关系,对于各向异性固结软黏土,两者表现为直线关系;对于各向同性固结土体,在循环初期,残余应变为负应变,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负应变逐渐增大,当循环次数达到一定时,负应变开始逐渐向正应变发展;对于各向异性固结土体,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残余应变均表现为正应变.在试验的基础上建立了各向异性固结软黏土循环残余应变-软化模型,该模型反映了软黏土循环软化特性及残余应变变化规律.结合该残余应变软化模型对Iwan模型进行了修正,修正后的模型可以较好的描述各向异性固结软黏土的动应力应变关系.【总页数】7页(P1058-1064)【作者】蔡袁强;陈静;王军【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7;温州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浙江,温州,325027;杭州市钱江新城建设开发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0016;温州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浙江,温州,32502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435;O319.56【相关文献】1.循环荷载下软黏土的各向异性边界面模型 [J], 黄茂松;刘明;柳艳华2.间歇性循环荷载下原状淤泥质软黏土应变预测模型 [J], 郑晴晴; 夏唐代; 张孟雅; 周飞3.考虑间歇效应的循环荷载下软黏土刚度软化特性 [J], 郑晴晴;夏唐代;张孟雅4.循环荷载作用下超固结软黏土软化-孔压模型研究 [J], 王军;蔡袁强;李校兵5.循环荷载作用下软黏土刚度软化特征试验研究 [J], 王军;蔡袁强;徐长节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循环荷载作用下超固结软黏土变形特性试验研究

循环荷载作用下超固结软黏土变形特性试验研究

循环荷载作用下超固结软黏土变形特性试验研究刘国清;曾芳金;郭林;郑敏【摘要】Cyclic triaxial tests were conducted on Wenzhou soft clay under different overconsolidation ratio (OCR) through GDS dynamic triaxial apparatus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OCR on the strain development, stress-strain hysteresis loop and permanent strain prediction equation. Test results show that: under the same cyclic stress ratio (CSR), the aixial strain dec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OCR, and the CSR needed to reach failure tends to de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OCR. With the increase of OCR, the stress-strain relation gradually translates from visco -elastic to nearly elastic because larger confining pressure is subjected for overconsolidated clay. A new permanent strain prediction equation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test results. The physical meaning and determination methods the equation parameters are discussed in the research.%利用GDS振动三轴仪对温州饱和软黏土在不同超固结比下进行了循环加载试验,研究了超固结比对温州饱和软黏土应变发展规律、应力-应变滞回曲线特征、累积应变预测方程等的影响。

偏压固结软黏土循环特性试验研究

偏压固结软黏土循环特性试验研究

的影响 , 一般会采取 打塑料排水板 、 堆载预 压等软基处理 手段来提高土体 强度 , 从 而减弱循环荷 载对土 体 的弱化作用 。以烟 台港原状淤泥质粉 质黏土为研究对象 , 通过室内动三轴试验 , 探究 土体在静偏应力 固结后 累积 孔压的发展规律 和循环强度 的弱化规律 。根据孔压数据 拟合 出软黏土 的孔 压模型 , 再利用
线下 2  ̄ 5 . 5 m 。土体 的基本力学物理指标如下 : 天然含水率 3 7 . 1 8 %, 天然容重 1 8 . 6 8 k N / m , 比重 2 . 6 8 , 塑限 1 7 . 4 1 %, 液限 3 2 . 9 8 %。采用 WG型单杠杆 固结仪测得该软黏土的压缩指数 为 0 . 2 0 5 , 回弹指数 C 为0 . 0 3 5 。
以往针对软土循环弱化 的试验研究 , 大多数考虑 的都是等压 固结 的情况 , 少数考虑到静偏应力这一影
响 因素 的研 究也 是 针对 于 偏压 不 固结 的情 况 。 以往提 出的强 度弱 化模 型 大部 分 只是 停 留在 拟静 力 阶段 , 少 数考 虑 土体指 标 动态 变化 的动力 模 型也 只是 涉及 静偏 应力 不 固结 的情况 。
变的增大而增大 ; Y a s u h a r a 等 结 合大量 的试验数据 , 利用等效超 固结理论描述出循环荷载下软黏土的不排
水抗 剪 强度关 于 累积 孔压 值 的变化 规律 ; 王元战、 杨 攀博 等 系统 分析 了循 环荷 载下 软黏 土 强度 弱化 程度 与 固结 围压 、 不 固结 的静偏 应 力 、 动应力 、 荷 载循 环次 数 等 因素之 间 的关 系 。
的发 展模 型 , 后 文重 点介 绍 。
在循 环后 的 不排水 强 度 弱化 的研 究 中 , H y o d o 等 指 出软黏 土在 所受 循环 动应 力 幅值远 远低 于 其抗 剪强 度 的情 况 下 , 增 加 循 环次 数 也 有可 能 发生 破 坏 ; L i L L等u 提 出循 环 后不 排 水剪 切 强度 取 决 于孔 压 和应 变 的 累积 情 况 ; Ma t s u i 等嘲 提 出在循 环 荷 载作 用下 软 黏 土 的变形 模 量 、 抗剪 强度 的折 减速 率 随着 土体 累 积塑 性应

循环荷载下温州超固结软土动强度与变形分析

循环荷载下温州超固结软土动强度与变形分析

18卷4期2009年8月 自 然 灾 害 学 报JOURNAL OF NAT URAL D I S ASTERS Vol .18No .4Aug .2009 收稿日期:2008-10-13; 修订日期:2009-06-1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808145,50778136);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S2*******);浙江省建设厅科研项目(08Z027);浙江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 作者简介:王 军(1980–),男,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土动力学方面研究1E -mail:wangjunx9s@zju .edu .cn文章编号:1004-4574(2009)04-0125-07循环荷载下温州超固结软土动强度与变形分析王 军1,陈春雷2,丁光亚1(1.温州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浙江温州325027;2.温州市城建设计院,浙江温州325000)摘 要:通过循环三轴试验对循环荷载作用下温州超固结软粘土的动力特性进行了研究。

重点分析正常固结、轻超固结和强超固结软粘土在循环荷载作用下动应力、孔压及轴应变随循环次数变化的规律。

研究结果表明,循环荷载作用下超固结软粘土将产生负孔压。

对于轻超固结软粘土,负孔压将发生转向;而对于强超固结软粘土,孔压始终向负孔压方向发展。

随着超固结比的增大,土体的动应变累积速度减慢,转折应变随之减小,而临界循环应力比随之增大。

随着超固结比的增大,土体的动强度增加。

与正常固结比相比,超固结软粘土的动强度曲线更平缓,强度衰减速率更小。

关键词:循环荷载;超固结比;孔隙水压;动强度中图分类号:O319.56 文献标识码:AAna lysis of dynam i c strength and deforma ti on of W enzhouovercon soli da ted soft cl ay under cycli load i n gWANG Jun 1,CHEN Chun 2lei 2,D ING Guang 2ya 1(1.A 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College,W enzhou University,W enzhou 325027,China;2.W enzhou U rban Constructi on Design I nstitute,W enzhou 325000,China )Abstract:The dyna m ic behavi or of W enzhou overcons olidated s oft clay under cyclic l oading was studied by cyclic triaxial tests .The change of dyna m ic stress,pore water p ressure and axial strain of nor mal,light overcons olidated,and str ong overcons olidated s oft clay with oyclic number were investigated res pectively .It is observed that negative pore water p ressure is generated for overcons olidated clay under cyclic l oading .For light overcons olidated clay,the negative pore p ressure turns positive with the increase of cyclic number .However,f or str ong overcons olidated clay,the pore p ressure is al w ays negative .The dyna m ic strain of the clay accu mulates more sl owly,turning strain decrea 2ses,critical cyclic stress rati o and dyna m ic strength increase al ong with the increase of overcons olidated rati o .Com 2pared with nor mal cons olidated clay,the dyna m ic strength curves of overcons olidated clay are s moother with a less degradati on rate .Key words:cyclic l oading;overcons olidati on rati o;pore water p ressure;dyna m ic strength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地区发生了里氏8级强震。

循环荷载下天津软黏土不排水强度弱化模型研究及应用

循环荷载下天津软黏土不排水强度弱化模型研究及应用
Ab s t r a c t  ̄S t r e n g t h s o te f n i n g h a p p e n s t o t h e s a t ur a t e d s o t f s o i l u n d e r wa v e c y c l i c l o a d i n g s u c h a s wa ve l o a d s f o r t h e e x c e s s p o r e p r e s s u r e p r o d u c e d, r e s u l t i n g i n t h e s i g n i ic f a n t l o s s o f b e a r i n g c a p a c i t y o f s o i l f o u n d a t i o n a n d s t a b i l i t y o f
值模 拟运算 ,并与试验数 据对 比.结果表 明 , 文 中建立 的强度弱化模 型 简单准确 ,能够较好地表 示土体 不排 水强度
弱化过 程.将模型应 用到波浪荷载作 用下部分 回填换砂 处理 的软 土地基上沉 箱结构进 行沉降 变形分析 ,并与未考虑
土体 强度 弱化 的静 力、拟静力有 限元分析 结果进行 对比 ,研 究 了强度弱化对结构沉 降变形的影响.
第4 8卷 第 4期 2 0 1 5年 4月
D0I : 1 0 . 1 l 7 8 4 / t d x b z 2 01 31 2 0 0 9
天津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J o u r n a l o f T i a n j i n Un i v e r s i t y (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

循环荷载作用下淤泥质黏土软化试验研究

循环荷载作用下淤泥质黏土软化试验研究
( 1 . 中交第三航务 工程 勘察设计 院有 限公 司,上海 2 0 0 0 3 2 ;2 .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 院 ,江苏 南京 2 1 0 0 2 9)
摘 要 :针对连云港地 区淤泥质黏土颗粒 细 、渗透系数小 的特点 ,研究 了循 环荷载作用下土体的软化规律 ,提 出该
类 土体软化指标 。通过三轴循环 荷载试验 ,得到累积轴 向应变值 和轴 向应变值随着循环应力 幅值 比和固结压力的增 大而增大 ;土样 中平均孔压 比随着循 环应 力幅值 比的增大而增大 ;循 环荷 载的周期越大 累积轴 向应变 和平 均孔压值 越 大 ;在循环荷载作用初期 ,变形模 量的弱化随着循环应力 幅值 比和循环 周数的增大而更加显著 。对试验 数据进行 分析 ,得 出在风暴潮 的波浪循环荷载作用下 ,连云港地区淤泥质黏土的模 量和强 度折减 系数在 0 . 7 5 ~ 0 . 8 0之间。
Ex p e r i me n t a l S t u d y o n S i l t Cl a y t o S o f t e n u n d e r Cy c l i c Lo a d i n g
CHEN S u , LI Wu , CAI Z he n g - y i n
( 1 . C C C C T h i r d H a r b o r C o n s u l t a n t s C o . ,L t d . ,S h a n g h a i 2 0 0 0 3 2 ,C h i n a ; 2 . N a n j i n g H y d r a u l i c R 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N a n j i n g ,J i a n g s u 2 1 0 0 2 9 ,C h i n a )

循环荷载作用下软黏土变形特性研究

循环荷载作用下软黏土变形特性研究

载为正弦波形 , 频率 为 lH , q t z即 ( )=0 5 di 7 , .qs 2 t nr
其中 口 t ()为任 意 t 刻 的轴 向动 荷 载 值 , 图 l 时 见 。循 环三 轴试 验 结 果 列 于 表 l 。从 表 l可 以 看 出 : 随 着 ① 动应 力 水平 的增 加 , 累计 应 变也 相 应 增 大 , 当应力 水 且 平增 加 到一 定 程 度 时 , 样 由强 化 状 态 转 变 为 破 坏 状 土 态; ②达 到 破 坏 时 的循 环 次 数 及 动 应 力 水 平 与 试 样 循 环受 剪 前 的应 力 历史 有 关 。
( . eal f et mi l n  ̄ en T n i nvrt.hahi O O2 C i 2 Z uhuIstt o T cnlg ,h zo 10 8 O ̄ a 1D pt m ̄t G oe c g rg. o iesy S aga 209 . hl .h zo ntue f ehoo yZ uhu4 20 . n ) o d aE i gjU i  ̄; i
b u dn U f t mo e ,te e ou in o e a c mu ae e iu ld f r t fs f ly i rs n e o n ig g la r  ̄ d l h v l t ft c u ltd r s a e omai o otca p e e td. o h d n o s K y wO c s f ly y l ix a t t a c uae sd a f r t ;b u dn U ft p at i e rI o t ca ;c c c t a il t ;c u ltd r iu l o mai s: i r  ̄ m e e d n o o n ig g la r  ̄ lsi t c y;n me ia i lt u r l mua o c s i n

长期循环荷载作用下软粘土变形特性研究

长期循环荷载作用下软粘土变形特性研究
目前 ,有 关 粘 土在 排 水条 件 下 的长 期 循 环 荷 载 试
国内外有关长期循环荷载作用下软粘土 动力 特性 的研究并不多见 ,为能进一步 了解长期循环荷 载下软
粘土 的变形机 理 ,本文 在 国内外研究 成果 的基 础上 ,
探讨与分析一些主要 因素对长期循环荷载作 用下软粘 土变形 的影响 ,并总结 了长期循环荷载作 用下软粘 土
1 引 言

人 通 过应 变 控制 式单 剪试 验求 得 1 = 1的 B s n 0 2 ot o 蓝粘土 的临界应力水平 ( ) 0 5 = . 。 这些研究表明 ,存在着一个临界应 力水平 ,当循 环应力 比 r/ 于该值 时 ,粘土 的变形 曲线 为破坏 丁 大 型 的;当循环应 力 比 r/ 于该值 时 ,粘 土 的变形 r 小 曲线 为衰减型 的。 2 3 排水条件 的影 响 . 与短期循环荷载不 同,长期循环荷载作用 下 的地 基 可认 为处 于一种部分排水 的状态 ,超孔 压的产生 和 消散重复交替进行 。基于对 A ae i t k 粘土进行排水循环 三轴试验后 ,H oo等 于 19 yd 92年提 出了预测受长期 循环荷 载作用下粘 土性状 的模 型。蒋军 等 人的研究 认 为 ,循环荷载作用下正 常固结饱 和粘 土在加载初期 对排水条 件 的影 响 不 大。到加 载 后期 ,在 排 水 条件 下 ,可逆应 变逐渐 减小 ,而在不排水 条件下 ,可逆应 变几 乎没有 变化 。而当循环次数 达到一定 值时两者有 质的区别 ,在不排水 循环荷 载作 用下 土体开始 破 坏 , 而在排水条件下应 变增 量越来越 小 ,最后趋 于稳定 。
Y shr 对 A i e粘 上 ( 8 进 行 的 应 力 控 制 au a a rk a , =5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JournalofJiangxi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第36卷第3期2015年6月Vol.36,No.3Jun.20150引言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广泛分布着深厚的软黏土,软土地基上修建的高速公路、铁路、跨海大桥等交通工程在循环交通荷载作用下,往往产生过大的工后沉降,严重影响行车舒适度甚至危及行车安全.在实际交通工程中,由于软黏土低强度、收稿日期:2015-02-0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408441);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LQ14E080011)作者简介:刘国清(1986-),男,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土动力学方面的研究,E-mail :877986008@.通信作者:曾芳金(1965-),男,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地基处理等方面的研究,E-mail :zfj-hf@.文章编号:2095-3046(2015)03-0036-06DOI:10.13265/ki.jxlgdxxb.2015.03.007循环荷载作用下超固结软黏土变形特性试验研究刘国清1,曾芳金1,郭林2,郑敏1(1.江西理工大学建筑与测绘工程学院,江西赣州341000;2.温州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浙江温州325035)摘要:利用GDS 振动三轴仪对温州饱和软黏土在不同超固结比下进行了循环加载试验,研究了超固结比对温州饱和软黏土应变发展规律、应力-应变滞回曲线特征、累积应变预测方程等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循环应力比下,超固结软黏土的应变随超固结比的增大而减小,且随超固结比的增大,使软黏土破坏所需的循环应力比呈现出减小的趋势.由于超固结土先期承受了较大的固结压力,随着超固结比的增大,软黏土的应力-应变关系逐渐由粘弹性转变为近似弹性特征.基于不同超固结比下的试验结果建立了累积应变预测方程,阐述了方程中各参数的物理意义及确定方法.关键词:软黏土;超固结比;累积应变;应力-应变曲线中图分类号:TU443文献标志码:A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strain behavior of overconsolidated softclay under cyclic loadingLIU Guoqing 1,ZENG Fangjin 1,GUO Lin 2,ZHENG Min 1(1.School of Architectural and Surveying &Mapping Engineering,Ji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Ganzhou 341000,China;2.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College,Wenzhou University,Wenzhou 325035,China )Abstract:Cyclic triaxial tests were conducted on Wenzhou soft clay under different overconsolidation ratio (OCR)through GDS dynamic triaxial apparatus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OCR on the strain development,stress-strain hysteresis loop and permanent strain prediction equation.Test results show that:under the same cyclic stress ratio (CSR),the aixial strain dec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OCR,and the CSR needed to reach failure tends to de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OCR.With the increase of OCR,the stress -strain relation gradually translates from visco -elastic to nearly elastic because larger confining pressure is subjected for overconsolidated clay.A new permanent strain prediction equation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test results.The physical meaning and determination methods the equation parameters are discussed in the research.Key words:soft clay;overconsolidation ratio;permanent strain;stress-strain hysteresis loop刘国清,等:循环荷载作用下超固结软黏土变形特性试验研究低渗透性、高压缩性等特点,超载预压正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软土地基处理方式,经超载预压处理过的软土表现为超固结特性.为较好预测路基软黏土在交通荷载作用下的沉降,迫切需要开展循环荷载作用下超固结软黏土变形特性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进行了饱和软黏土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变形特性研究.王常晶等[1]利用GDS双向振动仪进行不排水三轴试验研究了双向循环荷载下饱和软黏土变形特性.刘添俊等[2]对珠江三角洲的典型淤泥质饱和软黏土进行了室内循环三轴试验研究了循环荷载作用下饱和软黏土的应变速率.黄茂松等[3]在上海地区典型饱和软黏土不排水循环三轴试验的基础上分析了饱和软黏土的不排水循环累积变形特性.王军等[4]研究了循环荷载作用下超固结软黏土软化孔压模型.国内外还有许多学者[5-10]对软土地基在循环交通荷载下的应变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然而这些研究对象大多数都是正常固结土,超固结软黏土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动力特性研究较少.且现有研究没有阐述超固结软黏土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应变滞回特性[11],也没有详细的建立考虑超固结比的累积应变计算公式.基于此,笔者利用GDS振动三轴仪对温州饱和软黏土在不同超固结比下进行了循环加载试验,研究了超固结比对温州饱和软黏土应变发展规律、应力-应变滞回曲线特征、累积应变预测方程等的影响.1试验设计1.1试验土样本次试验土样为典型温州饱和软黏土,为减少取土时对土样的扰动,利用特制的薄壁管(直径160mm,高度300mm)在同一深度获取土样,然后将薄壁管两端蜡封运回实验室,在恒温恒湿箱内保存备用.经测定,土样的基本试验指标如下:天然密度ρ=1.57~1.63g/cm3,含水量w=58%~63%,比重G s =2.68~2.71,塑性指数I p=38,液限W L=68,为获取土样的先期固结压力,利用环刀取3个土样分别在WG-2A固结仪中按照12.5→25→50→100→200→400→800kPa的逐级加载次序进行压缩试验,每级加载持续5d,最后分别作出3个土样的e-lg P压缩曲线,利用卡萨格兰德法求出其先期固结压力均值为30kPa(求得3个土样先期固结压力分别为30.1kPa、29.5kPa、30.4kPa)如图1所示.1.2试验仪器本试验所用的仪器是英国GDS公司生产的电机控制动三轴试验系统,主要由驱动装置、压力室、平衡锤、围压控制器、反压控制器等系统组成,控制软件为GDS公司开发的一套非常高端、灵活的GDSLAB控制和数据采集软件,可以实现高精度的循环加载试验.1.3试验方案设计将备用的土样切成直径50mm,高100mm 的圆柱形试样,然后装入GDS三轴压力室进行反压饱和,反压值取280kPa,利用B值检测试样饱和程度,当B值大于0.98时视为试样完全饱和.本次试验方案一共设计了16组对比试验,将试验编号为CO1~CO4、CO5~C10、C11~C16的土样分别在100kPa、150kPa、200kPa的围压下进行初次各向同性固结,固结完成(每小时的排水量小于60mm3)后,将每组试验围压都降到100kPa 再次进行各向同性固结,固结完成后便得到超固结比为1.0、1.5、2.0的试样,最后都在100kPa围压下对每种超固结比下的试样分别施加不同的动应力进行循环加载试验.循环加载试验采用应力控制,波形为半正弦波,频率选用0.1Hz,试样总应变达到20%时视为试样破坏,终止试验.试验方案如表1所示,表中p0、p′0、q cyc分别表示初次固结围压、再次固结及循环加载阶段围压、循环动应力,三者单位均为kPa.定义循环应力比CSR=q cyc/p′0.1.81.61.41.21.00.81101001000图1试验土样e-lg P曲线P c=36kPalg Pr mine第36卷第3期37试验编号P 0P ′0OCR q cyc CSR C01100100 1.0300.3C02100100 1.0500.5C03100100 1.0600.6C04100100 1.0700.7C05150100 1.5300.3C06150100 1.5500.5C07150100 1.5700.7C08150100 1.5800.8C09150100 1.5850.85C10150100 1.5900.9C11200100 2.0300.3C12200100 2.0500.5C13200100 2.0700.7C14200100 2.0900.9C15200100 2.0100 1.0C162001002.01101.1表1循环加载试验方案2试验结果及分析2.1典型试验曲线循环荷载作用下轴向应变随循环次数的发展曲线如图2所示,其中以N =1500为例作如下定义,总应变是指第1500次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应变峰值,用εa,t 表示,总应变在卸载过程中可以恢复的部分称为回弹应变,表示为εa,r ,另一部分不可恢复且随循环次数的增加不断累积的应变称为累积应变,即图中εa,p .为了更清晰地表达总应变、回弹应变、累积应变三者之间的关系,作出了单向循环加载下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如图3所示,在此,我们可以更直观地看出总应变、回弹应变、累积应变之间的关系即εa,t =εa,r +εa,p .2.2不同超固结比下软黏土应变发展规律为了研究循环荷载作用下不同超固结比软黏土应变发展规律,分别作出了OCR 为1.0,1.5,2.0时不同循环应力比下应变随循环次数发展曲线如图4所示.图3单向循环加载下应力-应变关系曲线B CAεa,tεa,rεa,pq c y cε5001000150020002500201612840CSR =0.7CSR =0.6CSR =0.5CSR =0.3εa ,t /%(a )OCR =1.0CSR =0.9CSR =0.85CSR =0.8CSR =0.7CSR =0.5CSR =0.305001000150020002500(b )OCR =1.5201612840εa ,t /%图4应变与循环次数关系曲线CSR =1.1CSR =1.0CSR =0.7CSR =0.9CSR =0.3CSR =0.505001000150020002500201612840εa ,t /%(c )OCR =2.0图2循环荷载下轴向应变随循环次数发展曲线5001000150020002500ε/%N =1500εa ,pεa ,tεa ,r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5年6月N /次N /次N /次N /次38表2CSR=0.5和CSR=0.7下的试验数据对比试验编号OCR CSR N/次εa,t C02 1.00.51000 5.5% C06 1.50.51000 1.0% C12 2.00.510000.5% C04 1.00.764020% C07 1.50.76407.0% C13 2.00.7640 2.8%0.00.30.60.9 1.2 1.5 1.880604020N=10N=100εa,t(a)OCR=1.0qcycN=10N=100N=10000.00.20.40.60.8 1.0 1.2εa,t80604020qcyc(b)OCR=1.5图5CSR=0.7时不同超固结比下应力应变关系曲线N=10N=100N=10000.00.20.40.60.8εa,t80604020qcyc(c)OCR=2.0从图4可以看出,当循环应力比较小时,循环荷载作用下,软黏土的应变随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增大,且这种增大的速率随循环次数的增加逐渐减缓.当循环应力比增大到一定程度,土样则会在较小的循环次数下变形急剧增长,迅速破坏.随着超固结比的增加,试样达到破坏所需的循环应力比逐渐增大.图4(a)中超固结比为1.0的土样在CSR= 0.7时即发生破坏,而图4(b)中超固结比为1.5的土样在CSR=0.85的发生破坏,图4(c)中超固结比为2.0的土样在CSR=1.0的情况下才发生破坏.为了清晰地比较同种循环应力比相同循环次数下,总应变随超固结比的变化情况,根据试验结果,整理出CSR=0.5和CSR=0.7下的6组具有代表意义的试验数据如表2所示.从表2中我们可以发现相同循环应力比下,试样的超固结比越大,一定循环次数下产生的变形越小.如循环应力比为0.5时,经过1000次循环后,OCR=1.0的试样产生总应变为5.5%,而OCR=1.5和2.0时,对应的总应变分别为1.0%和0.5%,减小了82%和91%,递减速度十分明显.循环应力比同为0.7的情况下,超固结比为1.0的试样应变增长的速率明显高于超固结比为1.5、2.0的试样,且达到破坏(总应变达到20%).而此时超固结比为1.5的土样总应变为7.0%,超固结比为2.0的土样总应变不到3%(仅为2.8%).2.3不同超固结比下应力-应变滞回曲线特征如前文典型试验曲线图3(单向循环加载下应力-应变关系曲线)中所示,单次循环荷载作用下,软黏土应力应变关系形成一个不封闭的滞回圈,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大,应力应变滞回曲线逐渐向轴向应变增大的方向移动.为了忽略累积应变的影响,更加直接的比较不同循环次数下的应力应变滞回特性,以CSR=0.7为例,把不同圈数下应力应变曲线起点统一为0点即得到忽略累积应变的应力应变曲线如图5所示.从图5(a)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应力应变滞回曲线逐渐向远离纵坐标的方向倾斜,这说明,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超固结土样发生软化,单次循环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应变逐渐增大,回弹模量[12](循环动应力与回弹应变的比值)也相应增加.比较图5(a)、(b)、(c)我们发现OCR=1.0时的各圈应力应变曲线是明显分散开的,OCR=2.0各圈的应力应变曲线几乎重合在一起,OCR=1.5的各圈应力应变曲线分散程度介于两者之间,可见,相同循环应力比下,随着超固结比的增大土样弹性性质表现的愈明显,因为超固结比大的土样曾受过较大的先期固结压力,即本试验中超固结比为2.0刘国清,等:循环荷载作用下超固结软黏土变形特性试验研究第36卷第3期39OCR =1.0OCR =2.0OCR =1.505001000150020002500201612840εa ,t /%(a )CSR =0.5图6不同超固结比下累积应变与循环次数关系曲线OCR =1.0OCR =2.0OCR =1.50500100015002000250020151050εa ,t /%(b )CSR =0.7图7累积应变与循环次数双对数曲线OCR =1.0OCR =2.0OCR =1.50101001000100001001010.1l g a ,plg εa,p (b )CSR =0.7OCR =1.0OCR =2.0OCR =1.50101001000100001010.1(a )CSR =0.5l g a ,p图8参数b 与OCR 的关系曲线CSR =0.5试验数据CSR =0.7试验数据拟合直线0.81.01.21.4 1.61.82.02.20.320.300.280.260.240.220.20bOCR的土样在200kPa 的大围压下各向同性固结后强度得到较大提高,土体表现为弹性,随循环次数的增加,单次荷载作用下应变的幅值较稳定,而超固结比相对较小的土样则在相同的循环应力比下随循环次数的增加软化明显,表现出粘塑性,随循环次数的增加,单次荷载作用下应变幅值呈现出增大趋势.2.4不同超固结比下累积应变预测方程绘制出CSR =0.5和CSR =0.7时不同超固结比下累积应变随循环次数的发展曲线如图6,可以看出,相同循环应力比下,超固结比越大,累积应变越小,超固结比对累积应变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影响.从图6还可以看出不同加载条件下的累积应变发展呈现出典型的指数关系,关于循环荷载作用下超固结软黏土累积应变计算问题目前多采用的是Monismith [13-14](1975)提出的指学模型:εp =C OCR ηm N b(1)对(1)式两边同时取对数有:lg εp =lg C OCR ηm+b lg N(2)式(2)中C OCR 为与OCR 有关的变量,m 为常数,η为循环应力比CSR ,b 为与OCR 有关的变量.将图6(a )(b )分别用双对数曲线对应表示为图7(a )(b )如下.图7中累积应变εp 与循环次数N 的双对数曲线呈现出较好的线性关系,其中图7(b )中OCR =1.0的情况下直线短于OCR =1.5和OCR =2.0情况下的原因是试样在N =640时已剪破.这种线性关系恰好可以表示为(2)式的函数.对图中CSR =0.5和CSR =0.7下的两组数据进行线性拟合如图8,可以求出:b =-0.072OCR +0.359(3)此时(2)式可以表示为:lg εp =lg C OCR +m lg η+(-0.072OCR +0.359)lg N(4)即: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5年6月N /次N /次N /次N /次40lg εp =lg C OCR +m lg (q cyc p ′0)+(-0.072OCR +0.359)lg N (5)作出OCR =2.0时不同循环应力比下累积应变随循环次数变化曲线如图9所示.图9中直线的截距即为等式(4)中右侧前两项之和,设此截距为H ,则:H =lg C OCR +m lg (q cycp ′0)(6)将H 、q cyc /p ′0等值代入(6)式即可求出OCR =2时m =0.195,用同样的方法可以求出OCR =1.5时m =0.212,OCR =1.0时m =0.237,最后取3种超固结比下m 的平均值0.215.对图7中的CSR =0.5和CSR =0.7下的两组数据进行分析,求得不同超固结比下的C OCR ,如图10所示.可见试验的三组数据呈乘幂式C OCR =0.4154OCR -1.513(7)故可以得到累积应变计算公式如下:εp =C OCR +ηm N b =C OCR (q cyc p ′0)0.215N b (8)其中:C OCR =0.4154OCR -1.513,b =-0.072OCR +0.359综上εp =0.4154OCR -1.513(q cyc p ′0)0.215N -0.072OCR +0.359(9)为验证(9)式的可行性,作出CSR 为0.3时,累积应变随循环次数变化的试验结果与计算结果对比图如图11所示,可见利用本文建立的超固结土累积应变计算公式计算出的结果与试验数据吻合较好,建立的考虑超固结比的软黏土累积应变计算模型是可行的.3结论本文利用GDS 振动三轴仪对温州饱和软黏土在不同超固结比下进行了循环加载试验,研究了超固结比对温州饱和软黏土应变发展规律、应力-应变滞回曲线特征、累积应变预测方程等的影响,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在相同循环应力比下,超固结软黏土的应变随超固结比的增大而减小,且随超固结比的增大,使软黏土破坏所需的循环应力比呈现出增大的趋势.2)相同循环应力比下,由于超固结土先期承受了较大的固结压力,随着超固结比的增大,软黏土的应力-应变关系逐渐由黏弹性转变为近似弹性特征.3)基于不同超固结比下的试验结果建立了累积应变预测方程,阐述了方程中各参数的物理意义及确定方法.图9OCR =2.0时不同循环应力比下累积应变与循环次数关系CSR =0.7CSR =0.51010.10.0111010010001000lg Nb图10参数C OCR 与OCR 的关系曲线CSR =0.5试验数据CSR =0.7试验数据拟合曲线0.50.40.30.20.10.81.01.21.4 1.61.82.02.2OCRC O C R图11CSR =0.3时试验结果与计算结果的对比曲线3210500100015002000OCR =1.5OCR =1.0OCR =2.0计算值εa ,p /%N(下转第73页)刘国清,等:循环荷载作用下超固结软黏土变形特性试验研究第36卷第3期41参考文献:[1]王常晶,陈云敏.双向循环荷载下饱和软黏土变形特性的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0,43(增刊1):573-576.[2]刘添俊,莫海鸿.循环荷载作用下饱和软黏土的应变速率[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8,36(10):38-42.[3]黄茂松,李进军.饱和软黏土的不排水循环累计变形特性[J].岩土工程学报,2006,28(7):892-895.[4]王军,蔡袁强.循环荷载作用下超固结软黏土软化孔压模型的研究[J].岩土力学,2008,29(12):3217-3222.[5]边学成,曾二贤,陈云敏.列车交通荷载作用下软土路基的沉降[J].岩土力学,2008,29(11):2991-2995.[6]陈颖平,黄博,陈云敏.循环荷载作用下软黏土不排水累积变形特性[J].岩土工程学报,2008,30(5):764-768.[7]Miura N,Fujikawa K,Sakai A,et al.Field measurement ofsettlement in Saga airport highway subjected to traffic load [J].Tsuchi-to-kiso,1995,43(449):49-51.[8]Parr G B.Some aspects of the behaviour of London clay underrepeated loading[D].UK:University of Nottingham,1972.[9]蔡袁强,刘新峰,郭林,等.飞机荷载作用下超载预压软土地基的沉降[J].浙江大学学报,2013,47(7):1157-1163.[10]金解放,钟海兵,吴越,等.静载荷与循环冲击作用下岩石损伤变量定义方法的选择[J].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2013,4(4):85-90.[11]郭林,蔡袁强,谷川,等.循环荷载下软黏土回弹和累计变形特性[J].浙江大学学报2013,47(12):2111-2117.[12]郭林,蔡袁强,王军,等.循环荷载下温州结构性软黏土的应变特性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2,34(12):2249-2254.[13]Monismith C L,Ogawa N,Freeme C R.Permanent deformationcharacteristics of subgrade soils due to repeated loading [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1975,12(16):1-17.[14]Li D,Selig E T.Cumulative plastic deformation for fine-grainedsubgrade soils [J].Journal Soils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1996,122(12):1006-1013.参考文献:[1]Malki H A,Karayiannis N B,Balasubramanian M.Short ‐termelectric power load forecasting using feedforward neural networks[J].Expert Systems,2004,21(3):157-167.[2]马莉,张德丰,许勇.基于动态模糊神经网络的生物工程算法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0,32(3):137-140.[3]Chen S,Cowan C F N,Grant P M.Orthogonal least squareslearning algorithm for radial basis function networks [J].Neural Networks,IEEE Transactions on,1991,2(2):302-309.[4]杨兴,朱大奇,桑庆兵.专家系统研究现状与展望[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7,24(5)5-9.[5]张毅,张思博,李铮.改进的遗传灰色RBF 模型的短期电力负荷预测[J].电测与仪表,2014,51(5):1-4.[6]蒋喆.支持向量机在电力负荷预测中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仿真,2010,27(8):282-285.[7]伍世虔,徐军.动态模糊神经网络-设计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8]王继选,刘小贞,韩中合.基于多约束条件的电力负荷预测模型的研究[J].华东电力,2013,41(3):643-645.[9]张悍东,张莉,汤敏.云模型优化LSSVR 的短期电力负荷预测[J].自动化仪表,2013,34(11):1-5.[10]罗勇,郑金,宁美凤.基于相似日搜索的PSO-WNN 组合模型在短期电力负荷预测中的应用[J].信息与控制,2013,42(3):373-375.[11]杨胡萍,毕志鹏.粒子群优化的灰色模型在中长期负荷预测中的应用[J].电测与仪表,2011,48(2):40-43.[12]张国强,张伯明.基于组合预测的风电场风速及风电机功率预测[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33(18):92-95.[13]冯志国,赖浩.大型住宅小区供配电设计[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3,34(5):54-59..............................................(上接第41页)任金霞,等:基于动态模糊神经网络的短期电力负荷预测第36卷第3期7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