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课堂实录:《念奴娇 赤壁怀古》

合集下载

赤壁怀古课堂实录

赤壁怀古课堂实录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堂实录咸阳中学谢雪芹知识与技能:1、反复诵读并背诵这首词,理解作者在词中所流露的思想感情,感受“豪放派”的风格特点。

2、理解这首词写景、怀人、抒情结合,虚实结合以及衬托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苏轼旷达豪放的胸襟和努力进取的精神,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教学重点:“知识与技能”1、2。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词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讲解法、练习巩固法。

学法指导:反复诵读、理解感悟。

师生双边活动内容设计:见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问式导入:师: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灿若星河,而且还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流派,那么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最深远的是哪两派?生:“豪放派”和“婉约派”。

师:“豪放派”的代表词人都有谁?生:苏轼、辛弃疾。

师:对,他们在文学史上合称“苏辛”。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板书课题与作者)(以提问的方式导入,不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使学生对作者所属的风格流派有所知,便于学习。

)二、出示“学习目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1、正确诵读并背诵这首词,感受“豪放派”的风格特点。

2、理解词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掌握并学习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4、掌握文言知识: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

(“学习目标”的出示,使学生在学习时能够做到心中有数。

)三、了解写作背景:学生看完“学习目标”之后老师紧接着提问:师:同学们回想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苏轼一篇非常有名的“赋”,是哪一篇?生:《赤壁赋》。

师:在学习《赤壁赋》时,我们比较详细地了解了苏轼的经历,纵观苏轼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在苏轼一生的经历中,离不开一个字,哪就是“贬”,而且是累贬。

《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作者45岁时(1082年)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作团练副史时,游览了黄州城外的赤壁矶之后所作。

名师课堂实录:《念奴娇 赤壁怀古》

名师课堂实录:《念奴娇 赤壁怀古》

名师课堂实录:赵志升《念奴娇赤壁怀古》执教:南京市第五中学特级教师2005年11月26日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请坐。

今天我和同学们一道来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请大家告诉我,你们喜欢这首词吗?生:喜欢!师:喜欢。

好!我们就来学习。

(众笑)师:请大家来看一看,看书。

有人说苏轼的这首词要关西大汉来读,可惜我没那么壮,我来读读看,好不好?生:好。

师: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鼓掌)师:谢谢。

我想请同学们一起读一遍,好吗?生:好。

师:念奴娇赤壁怀古,一、二——(众生朗读全词)师:好,总的来说,大家读得很有气势,尤其是男生。

请大家注意,有几个地方,提醒一下。

看一下开头,“浪淘尽、”这儿是顿号,我们停顿的时间要稍微短一点,显得急促一些;最后,“一尊还(hái)酹江月”,不读“还(huán)酹江月”。

注意这个字。

好,我们读完了。

这首词大家课前预习了,四十位同学交给我七十二个问题,我把相同的合并一下,一共有三十九个问题。

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挑出几个问题来,大家一块讨论讨论。

(投影)师:戴睿同学问:“这首词被公认为豪放派代表作,豪放风格表现在哪儿?”谁来说说?根据你的理解。

好,请你说。

生:我认为这首词的豪放风格主要表现在上阕。

上阕中尤以倒数第二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寥寥数字便描绘出了当时长江边上那种震撼人心的画面,而在前面,第一句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中,可以联想到当年在三国时,周瑜火烧赤壁,大败曹操的英勇战绩。

我由这一句中不禁联想到当时激烈,甚至可以说是惨烈的那种战斗场景,由此我认为这首词是豪放派的代表,极具豪放的风格。

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堂教学实录

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堂教学实录

《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堂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理解《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处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设想: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通过发现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式,逐步养成一种自主学习的习惯。

2.以情驭教,以趣激情、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

教学背景:课前要求学生就有关这首词及作者的资料进行搜集整理、查阅分析。

并要求学生试分析内容,自设自答个人认为是对课文理解最有代表性的几个问题,并确定一个有代表性的问题,以供上课时交流。

教学情景:【上课铃响,老师精神饱满地走向讲台,师生互致问好。

】师:同学们,今天让我们把前几天的凄婉、低沉、郁闷抛开,来学一首情调高昂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有同学知道作者是谁吗?生:(齐答)是宋代词人苏轼。

师:(指定一个声音最宏亮的同学)你能把苏轼的情况简单介绍一下吗?生:好,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不但会写词,诗与散文也很有名。

不过,苏轼就是官运不顺,经常被贬,他还到我们广东的惠州做过官。

师:回答得很好,你对苏轼很了解。

(语调高昂,神情恳切。

顿了一下,又问)师:你能说说苏轼这首词是在什么境况下写的吗?生:贬官失意时。

师:对,那么,贬官失意的滋味如何呢?与一般人的感觉相同吗?下面听一遍录音朗读,同学们体会一下词人的情感。

(用多媒体放映,学生听朗读,神情专注,约两分钟后)师:同学们,听别人朗读得那么富有感情,我们也来体会一下这种激昂高壮的情感。

下面请同学们集体朗读一遍。

(学生朗读,约两分钟后)师:(非常肯定的语气)读得非常流畅。

要是开头一句再读出点气势会更好。

(示范第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师:大家思考一下,感觉哪句写得比较有气势?可自由发言,能展开辩论更好。

(约一分钟后,学生举手)生:第一句。

《念奴娇·赤壁怀古》语文课堂实录

《念奴娇·赤壁怀古》语文课堂实录

《念奴娇·赤壁怀古》语文课堂实录《念奴娇·赤壁怀古》语文课堂实录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同学们把课文先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苏轼怀古的地点在什么地方?生:赤壁。

师:词中的赤壁在哪?师:是“火烧赤壁”那个赤壁吗?生:不是。

师:苏轼写这首词时,却把这里当作了三国赤壁。

这是他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而虚设的,拟定的赤壁。

“怀古”是什么意思?生:怀念古人。

师:怀念古人引起我们思想感情的波澜,我们会有种种感触,这就叫做“怀古之幽情”。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一句我们在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里听过,开头的.那几句歌词是怎么唱的?生: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师:在历史的长河里有过英雄人物啊!这些英雄人物随着历史的流逝,消失在这江涛中了。

这一句有一种感慨,所以在读的时候能不能读得很轻飘?生:不行。

师:要读得很沉稳。

结尾的语调不能高上去,应该低下来。

“大”字开口要大,先声夺人,要有气势。

(教师范读)同学们一起读一遍。

(学生齐读)“大江”字能不能改为“长江”?生:没有气势。

师:这个“大”字我们读出了什么?生:就是那种波涛汹涌的感觉。

师:同学们一起读一遍。

(学生齐读)大家在读的时候,把“去”字的声音拖长了,为什么这样读?生:长江奔腾不息。

生:苏轼有一种感慨。

师:苏轼之前的“千古风流人物”,同学们都能想到谁?生:曹操。

师:苏轼《赤壁赋》的曹操是怎样的形象?生:“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师:曹操一世英雄,算得上是风流人物。

还有谁?生:秦始皇。

师:还记得《过秦论》中写秦始皇统一天下的那几句吗?生: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师: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算得上是风流人物。

还有谁?生:屈原。

师:背一句屈原的诗句。

生:“常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堂实录

《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堂实录

《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堂实录一、课文导入(5分钟)教师以音频的形式导入,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同时PPT展示一幅水墨赤壁的图片,让学生展开思绪,静静感受。

教师:大家所听到的音乐是?生:(笑)三国演义!教师:对,证实《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是著名歌唱家杨洪基用他非常雄浑的声音来演绎的这么一首“滚滚长江东逝水”。

那么刚刚在一开始播放的时候我也听到大家都发出了笑声,应该来说,这首歌曲跟大家经常听到的流行歌曲是有别的。

这是一首雄浑激越而又含蓄深沉的歌曲。

透过这首歌,我们似乎也有一场穿越,仿佛看到了一个个呼之欲出的三国人物。

随着滚滚长江滔滔而去,正如歌词中说的那样,千秋江山,多少豪杰被浪花淘尽,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那么在北宋年间,就有这么一位诗人,面对滚滚东去的长江,他心潮澎湃,大笔挥洒,写下了一首千古杰作。

这位诗人,就是大文学家——苏轼。

那首词,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板书: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教师: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这首词的学习目标。

(PPT展示)第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我们要试着去初步掌握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去体会这样一首豪放词派代表作的艺术。

在正式上课之前,我还想介绍苏轼著名的读书方法——“八面受敌”读书法。

(PPT展示)大家可以做一点记录,直接记录在课本上即可。

那什么叫八面受敌读书法呢?就是,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或者是在学习诗歌的时候,要反复多次地去阅读。

那么在每次阅读的时候,你要做到的是:第一,整体感知。

第二,深入理解。

即每次侧重在一个方面的内容,或者是揣摩情感,或者是体味语言的魅力。

最后,是要能够把同一类词或文章去作比较,即比较鉴赏。

比如说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词,就可以和其他的豪放词派作比较,也可以和婉约词派作比较。

这是三个步骤。

好,我们今天呢,也不妨也借鉴一下苏轼的“八面受敌”读书法,来学习、鉴赏他的这首古诗词。

好,我们首先来进行第一步,整体感知。

《念奴娇·赤壁怀古》上课实录

《念奴娇·赤壁怀古》上课实录

念奴娇·赤壁怀古导读本文是一份上课实录,记录了老师在课堂上讲解《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诗的内容。

这首诗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歌之一,描绘了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壮丽场景,以及诗人对那段历史的怀念之情。

通过阅读本文,你将了解到《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背景故事,以及诗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第一部分:背景故事《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元代文学家杨维桢创作的一首诗。

诗中描绘了公元208年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与吴国孙权联手,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的情景。

这场战役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战役之一,也是元朝著名文人苏轼所咏的《赤壁赋》的主题。

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208年,当时曹操率领大军进攻东吴,并派遣水军攻打刘备的蜀国。

诸葛亮在火烧连营等计谋的帮助下,成功挫败了曹操的攻势。

这场战役标志着曹操的统治开始走向衰落,也为东吴和蜀国保住了生存的空间。

第二部分:诗歌分析N 赤壁怀古,十里长亭芳草萋萋;翻轻纱,群舸弄水,回顾烟波里。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开头一句“赤壁怀古”直接点明了诗歌的主题。

十里长亭和芳草萋萋的描绘使人感受到了赤壁当时的繁华景象。

O 二十四桥仍尚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接下来的两句“二十四桥仍尚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揭示了诗人对于历史的怀念之情。

这里的“二十四桥”指的是赤壁战场周围的桥梁,虽然已经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但依然屹立不倒。

而冷月无声则让人联想到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C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风景和年轻的向往,也可以视作杨维桢自己对于世事沧桑和岁月流转的感慨。

I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诗中的这两句表达了大自然的壮丽和恢宏景色。

白日依山尽描绘了太阳的落山景象,而黄河入海流揭示了大自然中巨大的运转力量。

第三部分:思想和情感整首《念奴娇·赤壁怀古》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的怀念之情以及对于景色的赞美。

通过描绘赤壁之战的壮丽场景和自然景观的奇特美丽,诗人展现了自己独特的情感和审美观。

《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堂实录及反思

《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堂实录及反思

个水 利 工 程 师 生: 李冰 , 轼 … … 苏 师: 李冰是文学家吗?
— — 一
生 :笑) 是 ! ( 不
师: 找得 很准 !大家都知道 , 人们在遣 诗 词 造 句 时 往 往会 反 复地 推 敲 琢 磨 , 以求 用 得 精 当; 而作为欣赏 者 , 我们不仅要从 整体上感知 诗 味 词 味 , 要 学 会 从 炼 字 的 角度 去揣 摩 玩 味 还
师 : 苏轼 搞 过 什 么 水利 工 程 吗 ? 那 生 : 像有 个 苏 堤 是他 建 的 。 好 师 : 好 , 很渊博 ! 很 知识 个 美食 家 生 :齐说 ) 轼 ! ( 苏 师 : 的 , 天 我 们 就 要 来 学 习 苏 东坡 先 是 今 思考 、 疑探 究 的 习惯 。 质 生的千古名作《 念奴娇 ・ 赤壁怀古》 。 [ 学步 骤 ] 教 ( 影 出今 天 要 学 的课 文 《 奴 娇 ・ 壁 投 念 赤 1 入 由 林 语 堂 《 东 坡 传 》 对 东 怀 古》 .导 苏 中 ) 坡 的 评 价 引 出 今 天 要 学 习 的 《 奴 娇 ・ 壁 念 赤 师 : 首词 的生僻字词 不多 , 这 先听老师 读 怀 古 》 。 遍 , 们边 听 边 将 生 字读 音 标 注下 来 。 你 2 .教 师 范 读 , 生 初 读 , 体 感 知 诗 词 。 学 整 ( 师 配 乐 朗诵 , 生报 以 掌 声 ) 老 学 ( 注读 音 ) 关 师: 同学 们 的掌 声 说 明 大 家 已经 通 过 老 师 3 从 词 的 题 目人手 , 解《 奴娇 ・ 壁怀 的 朗诵 , 步 感 受 到 了这 首 词 的 魅 力 , 面 我 . 理 念 赤 初 下 古》 一词 中写景 、 咏史 、 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其 们 趁 热 打铁 , 体 朗 诵 一 遍 , 有 一 个 初 步 的 集 先 中贯穿两个版 本《 念奴娇 ・ 赤壁怀古 》 的研读 , 整 体感 知 。 让 学 生 自主合 作 , 过 比较 揣 摩 、 文 嚼 字 去 通 咬 ( 书 “ 奴娇 ・ 壁怀 古” 板 念 赤 )

(完整版)韩军老师《赤壁怀古》课堂实录

(完整版)韩军老师《赤壁怀古》课堂实录

《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堂实录整理:罗平一中吴勃林上阕写景师:好,同学们,我们先把《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背诵一下。

琅琅书声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师:好了,背诵完了,我们来品品字词。

PPT展示“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杨慎《临江仙》这句话是《三国演义》电视剧开篇主题曲的歌词,同时也是《三国演义》小说的开篇,它来自杨慎的《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同一个意思。

是不是一个意思?生:我觉得应该是。

师:是的,它就是一个意思。

也就是说“风流人物”就是?生:一个“英雄人物”;在历史上有才能的人;能够建功立业有非凡才华的人。

师:有才华,有才能,“英雄人物”。

按照杨慎《临江仙》的说法,我认为大家的说法是比较准确的。

所以说呢,这首词实际上写的是有才华的,有丰功伟绩的,有才能的“英雄人物”。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停顿)什么人物?生:“英雄人物”。

师:好了,苏轼就写得就很一般了,故意的在这里炫耀自己的词,他应该用“英雄人物”。

不就是有才能的,有才华的人物吗?建立了丰功伟绩的人物吗?他非得写成“风流人物”,就是非得用一个冷僻的词来代替一个在口头上常见的词。

所以说,咱们给它换成“英雄人物”。

而且换成“英雄人物”它也和韵呀,“yīng xióng”,“fēng liú”,可以不可以换?生:不可以。

师:我觉得是能换啊,为什么就不可以呢?咱们刚才说了半天,“英雄人物”就是有才能的,有丰功伟绩的,杰出的人物啊。

为什么不能换啊?生:因为我认为“英雄人物”在才能方面可能没有“风流人物”表现的好。

师:“风流人物”还是比“英雄人物”更有才能,就是说从“英雄”里边选出更杰出的人物他叫“风流人物”,是吗?“风流人物”高于“英雄人物”,是这样吗?生:我认为应该是。

师:我觉得一样,都差不多,很难说谁高于谁。

因为你说了半天,说不出哪个方面高了,只是说他比他高,说不出具体的道理,这个我不服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师课堂实录:赵志升《念奴娇赤壁怀古》执教:南京市第五中学特级教师2005年11月26日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请坐。

今天我和同学们一道来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请大家告诉我,你们喜欢这首词吗?生:喜欢!师:喜欢。

好!我们就来学习。

(众笑)师:请大家来看一看,看书。

有人说苏轼的这首词要关西大汉来读,可惜我没那么壮,我来读读看,好不好?生:好。

师: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鼓掌)师:谢谢。

我想请同学们一起读一遍,好吗?生:好。

师:念奴娇赤壁怀古,一、二——(众生朗读全词)师:好,总的来说,大家读得很有气势,尤其是男生。

请大家注意,有几个地方,提醒一下。

看一下开头,“浪淘尽、”这儿是顿号,我们停顿的时间要稍微短一点,显得急促一些;最后,“一尊还(hái)酹江月”,不读“还(huán)酹江月”。

注意这个字。

好,我们读完了。

这首词大家课前预习了,四十位同学交给我七十二个问题,我把相同的合并一下,一共有三十九个问题。

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挑出几个问题来,大家一块讨论讨论。

(投影)师:戴睿同学问:“这首词被公认为豪放派代表作,豪放风格表现在哪儿?”谁来说说?根据你的理解。

好,请你说。

生:我认为这首词的豪放风格主要表现在上阕。

上阕中尤以倒数第二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寥寥数字便描绘出了当时长江边上那种震撼人心的画面,而在前面,第一句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中,可以联想到当年在三国时,周瑜火烧赤壁,大败曹操的英勇战绩。

我由这一句中不禁联想到当时激烈,甚至可以说是惨烈的那种战斗场景,由此我认为这首词是豪放派的代表,极具豪放的风格。

师:好的,请坐!还有别的意见吗?有没有?没有?大家都认同刚才这位同学的发言?就在上阕?是不是?写景的那部分?噢,你请讲。

生:我认为这首词在它的下阕,也同样反映出苏轼豪放的风格,像它描写周瑜的“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以“笑”来写出周瑜在当时那么危急、紧张的战况下,他依然能够笑着面对强敌,指挥军队打败八十万曹军,这也体现出苏轼那种豪放的风格。

师:好,这儿也看出它的豪放。

还有吗?没有新的意见?好,我们大家来看一下,上阕。

把写景的部分,我们再来读一读。

这次我想请一位同学读。

哪一位自告奋勇?就读写景的语句。

谁来?我想请一位男生,找一位壮壮的。

哪一位?你们班谁最壮?(众生指一位同学,笑)在哪儿呢?好!有请。

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师:好的,要不要鼓励鼓励啊?(众生鼓掌)师:嗳,读得这么有气势,应当鼓励。

不过有一个问题,我刚才说的,是描写景色的语句,是不是?刚才这位同学说的,最能体现豪放风格的,就是那个地方,哪儿啊?(生:乱石……)好,一起读,一、二——众生: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师:好的,我们来看看写景的地方,它好在哪儿啊?你请说。

生:这几个动词,穿、拍、卷,写得好。

师:好在哪儿啊?生:三个字用得很有气势!师:很有气势,怎么看出它的气势来?生:拍,卷,就是很有力度的词。

师:很有力度,你有没有注意到,如果是拍电影,拍电视的话,这个“乱石穿空”的“穿”,是一种什么样的镜头?生:速度很快。

师:速度很快,一下子把天空穿一个窟窿,是不是?(众生笑)噢,你说。

生:我想应该是在江边,乱石耸立,直插云天的一种状态。

师:直插云天的一种境况。

我刚才问的是拍电影,拍电视,用一种什么样的镜头,这个角度,怎样的?生:仰视。

师:好,下面,“惊涛拍岸”。

生:俯视。

师:好,“卷起千堆雪”。

生:平视。

师:哎哟,你看苏东坡那会儿,如果我们现在拍电影片,拍电视的话,就有了一个脚本了,是不是?仰视、俯视、平视,我们都有了,写出了这种气势,好得很吧?再来读一遍。

乱石穿空,一、二——生: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师:为什么苏东坡的这个词就给人这种豪放的感觉呢?我们来比较一下,李后主有这么两句,我不说大家也明白,哪两句?(众生:问君能有……)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他也写江水啊,比较一下,有何不同?请一位女同学说一说。

有请。

生:我觉得“问君能有几多愁”,那个“愁”字就表现出词人的心情,不是那种很豪放的,而是一种愁,“愁”,就感觉,当然就不是那种气势磅礴了。

师:说得太好了。

有同学说了,为什么说苏东坡这首词是豪放派的代表作。

刚才两位同学,有的从上阕,有的从下阕,分别找了一些语句。

这位同学通过比较李后主的词,让我们明白了。

李后主写什么?写个人的愁,家国的愁。

不过这是词的正宗,过去词都写什么?写男女的爱情,写离别,而苏东坡呢?你看看,他写的什么?怀古!有同学问,怀古怎么跟“念奴”捏在一块儿了。

你请讲。

生:“念奴娇”是一个词牌名,“赤壁怀古”是词的内容。

师:噢,是这样把它们放在一块儿了。

生:“念奴娇”是一个体裁,是词牌名。

师:好,你请坐。

有同学问的是“念奴”,那是歌妓,是不是?那为什么要用她来怀古,显得豪放?这儿要说一下,“念奴娇”这里的“念奴”,她唱歌的时候音调很高亢,适宜抒发胸中的豪情,所以很多豪杰之士都用这个词牌来写念奴娇。

好了,这个问题,我们说到这儿。

(投影:“作者对三国人才辈出的时代很向往,但为什么尤其艳羡周瑜?——朱志宇同学问)师:朱志宇同学问,他是抓住上阕里面提到的“三国周郎赤壁,一时多少豪杰”,这多少豪杰啊,很多啊,刘备算不算?曹操算不算?为什么苏轼要独独地艳羡周瑜?为什么?生思考,举手。

师:你请讲。

生:我认为这与苏轼当时的政治状况有关。

因为周瑜备受孙权的器重,让他指挥赤壁之战,而且他有才智、有谋略,而苏轼当时是因“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他政治上不得意,所以他希望借周瑜来表达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情怀。

师:好的,你说得不错。

我刚才问的是为什么不羡慕刘备,不羡慕曹操,偏偏要羡慕周瑜?我们来看一看这个问题。

(板书:羡周瑜)生举手。

师:好,请你说。

生:周瑜在年轻时就非常有作为,而这就和作者“早生华发”而碌碌无为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而刘备、曹操都不是青年时就有多大成就的。

师:是吗?刘备、曹操年轻的时候没有什么作为?请注意,这儿是赤壁!请坐,好吗?哦,还有,那接着说。

生:由于周瑜他年轻时……师:别慌。

生:年轻的时候作为比较大吧。

(众生笑)他不羡慕其他人,就羡慕周瑜,因为他就是,比较……(众生大笑)师:就是比较喜欢,是吧?行,说到这儿。

生:在上阕中我们看到一句话:“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也就是说,苏轼根据当地的传说来看,他就认为这个地方暂且把它当作是赤壁之战的战场。

赤壁之战的主角是周瑜。

因为他打败了兵力众多的曹操,虽然刘备、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也做出了一些贡献,但周瑜做出的最大。

所以他艳羡周瑜是自然的。

师:很自然的,没写曹操,没写刘备,因为曹操是周瑜的马前败将。

(投影:李白《赤壁歌》)根据李白所说的“周瑜于此破曹公”。

还能写败将吗?当然要写战胜的英雄了。

仅仅是因为这个吗?我们再想想,还羡慕什么?生举手。

师:好,你来。

生:我们知道,周瑜在赤壁之战时年仅34岁,而此时苏轼被贬黄州45岁。

师:47岁。

生:周瑜在34岁时就有了这么大的功绩,而苏轼自己已经45岁了,还没多大的成就,所以他就借赤壁羡慕周瑜。

师:嗯,好的,请坐。

你查的资料是45岁。

45岁时苏轼遭遇“乌台诗案”,到黄州隔了几年写了这首词,所以应是47岁。

生举手。

师:好,你来说。

生:老师,我觉得周瑜属于将才,而曹操、刘备都是属于帅才,而苏轼作为一个被贬的官员,所以属于将才,因此他与周瑜作比较,着重写周瑜。

师:你从将才、帅才这个角度来区分,觉得他特别羡慕周瑜,是不是?生举手。

生:下阕中“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第一句写的是周瑜与江南美女小乔喜结连理,正是才子配佳人。

第二句“羽扇纶巾”,写周瑜大破曹军。

这两句一句写的是周瑜,写他人生得意的境况。

而下一句写周瑜,写他运筹帷幄的雄才大略、辉煌业绩。

我想当时的苏轼正是为周瑜这种美妙的人生以及他的气度所吸引而独羡周瑜的。

师:好!刚才很多同学谈了不少,引经据典地说了不少。

看来这个问题又牵扯出一些问题来了。

我们来看一下,(投影)张璧琳、杨柳等同学问:“词的下阕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刚才这位同学也提到了,对吧?和东吴的美女小乔喜结连理。

好,我们来看看为什么?生:首先,我认为是因为美女是配英雄的。

师:噢,美女是配英雄的,美女衬英雄,所以这也是苏轼艳羡周瑜的一个原因。

(板书:小乔(美女衬英雄))好,你接着说。

生:小乔的姐姐大乔,是孙权的嫂子。

所以周瑜他能得到孙权的绝对信任。

生大笑。

师:大家笑了。

嗯,有同学说有道理。

你来说说看,有什么道理。

噢,你请稍等。

生:赞同而已。

师:噢,赞同而已。

好,你接着说。

生:就是因为周瑜得到孙权的绝对信任,所以他才能够指挥赤壁之战,才能这样从容地把曹操打败。

师:好,请坐。

你好眼力!你不光看到美女衬英雄这一点。

其实更重要的是什么?因为小乔的姐姐大乔嫁给了孙权的哥哥孙策。

孙策死后,他的母亲就对孙权说:“你可一定要把周瑜看作是自己的兄长。

”正因为这一点,所以孙权、周瑜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

得到信任,他才能指挥作战。

好的,看看下面的问题。

(投影)魏恺同学问“赤壁之战对东吴来说,是一场以弱敌强的战争”,我觉得魏恺同学这个“敌”字用得特别好。

曹操多少兵力?八十三万。

东吴多少?五六万人。

“为何将周瑜描绘成毫无惧色的样子?这与历史符合吗?”生思考。

师:谁来说说?生:从一点来说,东吴的兵力一般都是水军,东吴久居江南,以长江为天堑,周瑜所谓有恃无恐啊!师:这个词用得不太准确。

好,你接着说,没关系。

生:而曹操的兵大多来自北方,就算他收复荆州的兵马,但他的兵大多是乌合之众。

而对于周瑜那些精良的兵马来说,周瑜本来不必怕曹操,而且他把曹操手下的蔡瑁、张允都设计除掉了。

因此以长江为天堑,曹操想攻破,是比登天还难。

师:你是从宏观的角度,大的方面来分析战局。

请注意,魏恺同学问得很细,说为什么要把周瑜描绘成毫无惧色的样子。

从哪儿看出来?“羽扇纶巾”,特别用了一个“谈笑”(板书)。

请注意,谈笑之间就能破曹,跟历史相符吗?生举手。

生:我觉得,这多少带有苏轼个人的情感在里面。

因为此时苏轼他被贬黄州,此时的境遇与周瑜多少有点相似,他把周瑜描写得毫无惧色,同时有一点也是表现苏轼他自己此刻的情感。

师:有没有回答这个问题?魏恺问的是跟历史相符不相符?我说不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