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推荐-采矿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精品

目录前言第一章矿井概况及井田地质特征1.1 矿井概况1.2 井田地质特征1.3 煤层特征第二章采区、带边界及储量2.1 采区边界2.2 工业储量2.3 可采储量第三章采区、带区巷道布置3.1 采区煤层地质特性3.2 采区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3.3 采区车场形式选择3.4 采区采掘接替计划第四章采煤方法结束语参考文献前言采矿课程设计是采矿工程专业学习的重要一环,它是继我们学过《井巷工程》、《采矿学》、《爆破工程》等课程,以及通过生产实习之后进行的,其目的是巩固和扩大我们所学理论知识并使之系统化,培养我们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我们计算,绘图,查阅资料的基本技能,为奠定基础。
依照老师精心设计的题目,按照大纲的要求进行,要求我们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计算,绘图及编写说明书等全部工作。
煤层开采设计是煤炭开采重要环节,而煤矿开采技术根据煤层赋存条件的不同有很大差异。
开采方式不对会造成煤炭的极大浪费,甚至会造成伤亡事故的发生。
在21世纪,能源极为重要的时代,要适应蓬勃发展的社会经济,就必须优化开采技术,体现绿色开采和可持续发展策略,而合理的开采设计则能有效减少煤炭损失,将赋存在地下的煤炭高速度,高效率的回采出,满足祖国经济建设对能源的需求。
设计中要求严格遵守和认真贯彻《煤炭工业设计政策》、《煤矿安全规程》、《煤矿工业矿井设计规范》以及国家制定的其它有关煤炭工业的方针政策,设计力争做到分析论证清楚,论据确凿,并积极采用切实可行的先进技术,力争使自己的设计达到较高水平,但由于本人水平有限,难免有疏漏和错误之处,敬请老师指正。
第一章矿井概况及井田地质特征1.1矿井概况1.1.1 井田位置、范围和交通位置郭二庄煤矿位于河北省邯郸武安市北部,以高村为中心,南距武安市约5km。
邯郸-长治公路横跨矿区南端,邢台-都党公路纵贯矿区东缘。
煤矿运煤专用线在上泉车站与褡午环形铁路接轨,交通十分便利(见图1-1)。
井田范围:北以第1地质剖面与郭二庄矿为界;南以第13地质剖面与上泉勘探区为界;西部以井田F4断层与地方煤矿为界;东部以F22断层及-550m水平切割各煤层为边界,地理坐标:北纬36°40′10″~36°43′47″,东径113°47′09″~113°48′32″。
采矿学课程设计范本

采矿学课程设计范本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包括: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采矿学的基本概念、矿床成因、勘探方法、开采技术、矿井设计等内容,掌握矿产资源评价、矿山环境保护等基本原理。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矿产资源的评价和开发,具备矿山设计和环境保护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矿产资源的珍惜和保护意识,使学生在面对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时,能够做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决策。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采矿学的基本概念、矿床成因、勘探方法、开采技术、矿井设计等。
具体安排如下:1.矿床学:介绍矿床的定义、分类、成因和分布规律,使学生掌握矿床的基本特征。
2.矿产资源评价:教授矿产资源的评价方法,包括储量计算、品位评价和经济效益分析等。
3.矿山开采技术:讲解地下矿床的开采方法、矿井设计、采矿机械设备等。
4.矿山环境保护:介绍矿山环境保护的原则、方法和措施,使学生具备保护环境的能力。
5.实践环节:安排实地考察矿山,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采矿学的理论和实践。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教师讲解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能,引导学生掌握课程内容。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矿山案例,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实验法: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身参与矿物的鉴定、矿床模型制作等实践操作。
4.讨论法:学生就矿山开发与环境保护等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课程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采矿学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生动展示矿山景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矿学课程设计

采矿学课程设计说明书设计题目: 助学院校: 自考助学专业: 姓名: 自考助学学号: 成绩: 指导教师签名:河南理工大学成人高等教育2O 年月日前言采矿课程设计是采矿工程专业教学环节的重要一环。
它是学生学过《井巷工程》、《采矿学》、《矿井通风安全》等课程,以及通过生产实习之后进行的。
其目的是巩固和扩大所学理论知识并使之系统化,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计算、绘图、查阅资料的基本技能,为毕业设计奠定基础。
采矿课程设计是属于教学性设计,设计题目由指导教师拟定。
学生应根据设计题目按照本大纲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认真、独立地完成计算、绘图、编写说明书等全部工作。
设计中要认真贯彻《煤炭工业技术政策》、《煤矿安全规程》、《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以及国家制定的其它有关煤炭工业的方针政策。
设计力争作到分析论证清楚、论据确凿,并积极采用切实可行的先进技术,力争使自己的设计成果达到较高水平。
目录1 井田地质特征、矿井储量及设计生产能力 (1)1.1 井田地质特征 (1)1.1.1地层 (1)1.1.2 构造 (2)1.2 井田范围及储量 (3)1.2.1 井田境界 (3)1.2.2 井田储量 (4)1.2.3 矿井的工业储量 (4)1.2.4 矿井设计储量 (5)1.2.5 矿井设计可采储量 (6)1.3 矿井年储量及服务年限 (8)1.3.1矿井工业制度 (8)1.3.2矿井服务年限 (8)2 井田开拓 (9)2.1 井田内划分 (9)2.2 开拓方案的选定 (9)2.3方案经济比较 (10)确定方案 (13)3 采煤方法 (15)3.1 选择确定采煤方法 (15)3.2 采区巷道布置 (15)3.2.1采区主要参数的确定 (15)3.2.2煤柱尺寸 (15)3.2.3采区上下山的布置 (16)3.2.4回采巷道的布置 (16)3.2.5联络巷的布置 (16)3.2.6采区车场形式的选择 (16)3.2.7采区硐室 (18)3.2.8采区千吨掘进率、采区掘进出煤率及采区回采率 (18)3.3 回采工艺 (19)3.1.1综采工作面的主要设备 (20)3.2.2工作面循环方式和循环作业图表的编制 (21)参考文献 (24)1 井田地质特征、矿井储量及设计生产能力1.1 井田地质特征平顶山煤田处于秦岭纬向构造带的东延部位,淮阳山字型构造的西翼反射弧顶部,为纬向构造与山字型构造的复合部位,由于二者的共同影响,使得整个煤田形成了一系列北西向的复式褶皱(李口向斜、灵武向斜、郭庄背斜、牛庄向斜、诸葛庙背斜等)和大断层(白石沟逆断层、锅底山正断层、山庄逆断层等),总体构造线为北西向。
采矿设计说明书

目录第一章课程设计大纲 (1)1.1实践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采区概况及开采范围....................................................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采区概况及开采范围....................................................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章采区地质情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煤层情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煤质 (4)3.3瓦斯、煤尘、自燃、地温等情况 (4)3.4地质构造........................................................................ 错误!未定义书签。
3.5开采条件评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3.6水文地质特征................................................................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章采区工业和可采储量.. (9)4.1采区工业储量计算 (9)4.2采区煤柱损失计算 (9)4.3采区可采储量计算 (10)第五章采区巷道布置................................................................ 错误!未定义书签。
XXXX采矿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Zg2=H×L×M2×γ
式中:
Zg2----K2煤层工业储量,万t;
H----带区倾斜长度,1100m;
L----带区走向长度,3000m;
γ----煤的容重,1.30t/m3;
M2---- K2煤层煤的厚度,为2.50米;
Zg2=1100×3000×2.5×1.3
=1072.5万吨
ZK1=(Zg1-PK1)×C=(2960.1-153.4)×0.75=2105.0万吨
ZK2=(Zg1-PK1)×C=(1072.5-55.6)×0.8=813.5万吨
Zk=Zk1+Zk2=2105.0+813.5=2918.5万吨
(3)采区服务年限
T= Zk/(A×K)
式中:T----采区服务年限,a;
A----采区生产能力,万t;
ZK----设计可采储量,万t;
K----储量备用系数,取1.3。
T =2918.5/(120*1.3)=18.7a取19年
(4)验算带区采出率
带区采出率
C=(Zg-P)/Zg
式中:
C-----带区采出率,%
Zg ----带区的工业储量,万t
P----带区的煤柱损失量,万t
A0=160*6.9*3.2*1.3*0.95*300=128.1万吨/a≈120万吨/a
L ---- 工作面长度。160m。
M1---- K1煤层厚度,6.9m。
X ---- 日进度,3.2m。
Γ----煤的容重,1.30t/m3。
C0----厚煤层回采率,不小于百分之93。
N----年工作日,300天。
2、带区的工业储量、设计可采储量
(1)带区的工业储量
采矿学课程设计书

采矿学课程设计书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采矿工程的基本流程和关键技术,培养学生对采矿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1.掌握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2.理解采矿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了解采矿工程的安全技术和环境保护措施;4.熟悉采矿工程的经济和技术指标。
技能目标包括:1.能够运用采矿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2.能够进行采矿工程的设计和计算;3.能够分析采矿工程的安全和经济效益;4.能够进行采矿工程的施工现场管理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1.培养学生对采矿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2.培养学生对安全生产的重视和遵守;3.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和行动;4.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采矿工程的基本流程和关键技术。
具体来说,教学大纲如下:1.采矿学基本概念:矿产资源的概念、分类和分布;采矿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2.采矿工程原理:矿床地质特征和勘探方法;矿井设计和施工技术;矿井通风和安全技术。
3.采矿工程流程:矿石开采和运输技术;矿石处理和选矿技术;矿渣处理和利用技术。
4.采矿关键技术:矿井支护和岩土工程;矿井水防治和环境保护;矿山机械和自动化技术。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
具体来说,教学方法如下: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掌握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采矿工程的基本流程和关键技术;4.实验法: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采矿工程的实践过程。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
具体来说,教学资源如下: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采矿学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2.参考书:推荐相关的采矿学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教学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4.实验设备:准备相应的实验设备和器材,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和条件。
说明书最终稿 - 副本

《采矿学》课程设计说明书姓名:张志伟学号:201010014219班级:采矿B10-2 题目:开滦吕家坨2.4Mt/a课程设计评语:指导教师:赵启峰职称:讲师2013年07月11日设计感受在三个星期的课程设计过程中,让我不仅从中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更让我对所学的专业知识做了系统的复习和总结,并且能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设计中出现的问题。
通过指导教师的指导,让我掌握了矿井设计的基本步骤,也能够熟练的使用工具书来解决设计中出现的问题,更能使自己对设计进行比较周全的考虑。
本设计矿区的煤层平均倾角在 5.4°左右,煤层厚度大,煤层及地质赋存条件好,于是我采用了带区综合机械化开采,通过具体的技术比较和经济比较,选择了单斜井的开拓方式,并根据煤层赋存特点及经济条件,选择了胶带运煤、无轨胶轮车辅助运输系统。
本设计的任务重,需要进行大量的计算和绘制大量的CAD工程图,并且对一些内容需要进行反复的修改。
在短短的三个星期时间内,可能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够细致。
尽管如此,却能使我更加细心的进行设计。
在本设计的制作中,我一直都细心的编写说明书的每一部分,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来进行设计,对于计算就更加严格计算每一个数据,对于每一部分设计自己都亲手完成。
经过两个星期的努力,我顺利完成了城郊井工矿的设计。
最后,再次向我尊敬的老师和亲爱的同学们表示深深的谢意,他们给予我的教育、理解、关心和支持使我不断进步。
祝愿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目录1 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 31.1 矿区概况 ---------------------------------------------------------------------------------- 31.1.1 井田位置、范围、地形特点和交通位置----------------------------------- 31.1.2 工农业生产和原料及电力供应----------------------------------------------- 41.1.3 矿区气候条件 -------------------------------------------------------------------- 41.1.4 矿区水文情况 -------------------------------------------------------------------- 41.2 井田地质特征 ---------------------------------------------------------------------------- 41.2.1 煤系地层概述、勘探程度 ----------------------------------------------------- 41.2.2 井田地质构造和地质变动 ----------------------------------------------------- 51.2.3 井田水文地质特征 -------------------------------------------------------------- 51.2.4 地温 -------------------------------------------------------------------------------- 71.3 煤层特征 ---------------------------------------------------------------------------------- 71.3.1 煤层埋藏条件 -------------------------------------------------------------------- 71.3.2 煤层群特征 ----------------------------------------------------------------------- 8表1-3 煤层肉眼鉴别特征和结构特征一览表 ------------------------------------ 81.3.3 煤层的围岩性质 ----------------------------------------------------------------- 81.3.4 煤的特征 ------------------------------------------------------------------------ 102.1 境界----------------------------------------------------------------------------------------- 12.2 工业储量 ---------------------------------------------------------------------------------- 12.2.1井田勘探类型--------------------------------------------------------------------- 12.2.2 矿井地质资源量 ----------------------------------------------------------------- 12.2.3矿井工业储量--------------------------------------------------------------------- 12.3 可采储量 ---------------------------------------------------------------------------------- 22.3.1矿井设计资源/储量 -------------------------------------------------------------- 22.3.2 矿井设计可采储量------------------------------------------------------------- 23.工作制度和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 13.1矿井工作制度 ----------------------------------------------------------------------------- 13.2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 1参照大型矿井服务年限的下限(大于50a)要求,T取60a,储量备用系数取1.4,则矿井设计生产能力A为: ---------------------------------------------------- 1 4.矿井开拓方式-------------------------------------------------------------------------------------- 14.1确定工业广场位置 ----------------------------------------------------------------------- 14.2确定井田开拓方式 ----------------------------------------------------------------------- 14.3确定开采水平位置、标高及水平垂高----------------------------------------------- 24.4确定运输大巷布置及位置 -------------------------------------------------------------- 2 5准备方式——带区巷道布置 ------------------------------------------------------------------- 15.1煤层的地质特征 -------------------------------------------------------------------------------- 15.1.1可采煤层的基本概况------------------------------------------------------------ 15.1.2煤层顶底板地质条件------------------------------------------------------------ 25.2带区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 -------------------------------------------------------------- 25.2.1带区斜长的确定------------------------------------------------------------------ 25.2.2带区上山位置及布置方式------------------------------------------------------ 25.2.3带区内工作面的接替顺序------------------------------------------------------ 25.2.4带区内各种巷道的掘进方法--------------------------------------------------- 25.2.5带区生产能力及采出率--------------------------------------------------------- 25.3带区下部车场选型设计 ----------------------------------------------------------------- 35.4带区主要硐室的布置 -------------------------------------------------------------------- 35.4.1带区煤仓--------------------------------------------------------------------------- 45.4.2带区运料系统--------------------------------------------------------------------- 45.4.3带区变电所------------------------------------------------------------------------ 5 6采煤方法-------------------------------------------------------------------------------------------- 16.1采煤工艺方式的确定 -------------------------------------------------------------------- 16.1.1带区地质条件和煤层赋存条件------------------------------------------------ 16.1.2采煤工艺的确定------------------------------------------------------------------ 16.1.3回采工作面长度和推进度以及推进方向------------------------------------ 26.1.4回采工作面的破装运煤方式--------------------------------------------------- 36.1.5劳动组织表------------------------------------------------------------------------ 36.2回采巷道布置 ----------------------------------------------------------------------------- 46.2.1确定回采巷道布置形式--------------------------------------------------------- 46.2.2回采巷道支护--------------------------------------------------------------------- 66.2.3煤壁管理措施--------------------------------------------------------------------- 86.2.4确定回采巷道断面及其具体施工技术要求 -------------------------------- 9 7设计矿井基本的技术经济指标 ---------------------------------------------------------------- 1表7-1 各项技术经济指标----------------------------------------------------------------------- 1参考文献 ----------------------------------------------------------------------------------------- 31 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1.1 矿区概况1.1.1 井田位置、范围、地形特点和交通位置开滦吕家坨矿业公司位于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区境内,西距唐山18 km,北距古冶9 km。
采矿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1 矿井概况1.1矿井地形、地貌、地物及其对开采的影响斜沟井田位于山西省兴县县城以北50km处岚漪河两侧。
行政区划隶属于兴县魏家滩镇,局部位于保德县南河沟镇,项目业主为山西西山晋兴能源有限责任公司。
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1°05′30″~111°08′33″,北纬38°32′40″~38°44′39″。
井田属吕梁山脉的西北端,山河交错,沟壑纵横,山川层叠,侵蚀冲刷剧烈,地势总体为南北高、中部低,最高点位于井田东南角寨则卯村西,海拔高程+1254.0m;最低点位于井田中东部的岚漪河谷地,海拔高程+924.0m,最大相对高差330.0m,区内大面积为第三、四系松散层所覆盖。
岢瓦铁路和县级公路从井田中部沿岚漪河通过,岢瓦铁路目前已基本建成,铁路装车站设在石吉塔沟口西侧附近的河滩地。
从节省投资,减少运营费用的角度出发,井口及工业场地选择应尽量靠近铁路装车站。
岚漪河上游有一座设计蓄水能力2400万m3的天古崖水库。
为文革期间所建,目前坝体已出现渗漏,水利部门定性为危库,矿井井口及工业场地选择需注意这一因素的影响。
1.2矿井开拓方式及主要井巷的布置形式矿井工业场地及井口布置在井田中部岢瓦铁路南侧的石吉塔沟内及沟口附近。
采用沟内外结合布置方式,场地标高+940.0~+992.0m。
根据工业场地附近煤层埋藏较浅的特点,井田采用斜井开拓方式。
矿井初期形成五条井筒,其中一、二号主斜井布置在石吉塔沟内400m处的坡地上,井口标高+980.0m,其中一号主斜井的方式掘至8号煤层+660m标高,一号主斜井倾角15°,斜长1236m,铺设带式输送机,通过煤仓与11采区带式输送机上山及8号煤带式输送机大巷相接。
二号主斜井掘进至13号煤层+585m标高,通过煤仓与21采区带式输送机上山及13号煤带式输送机大巷相接,二号主斜井倾角17°,斜长1351m,铺设胶带输送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矿学》课程设计说明书:学号:班级:采矿B101题目:《采矿学》课程设计评语:指导教师:段绪华职称:教授2013 年 7 月 12 日1 矿井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 (3)1.1 矿区概述 (3)1.2 井田地质特征 (4)1.3 煤层特征 (8)2 井田境界和储量 (9)2.1 井田境界 (9)2.2 矿井工业储量 (9)2.3 矿井可采储量 (10)2.3.1永久煤柱留设 (10)3 工作制度和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12)3.1 矿井工作制度 (12)3.2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12)4矿井开拓方式 (12)4.1 确定井筒位置 (12)4.2 确定井田开拓方式 (13)4.3 确定开采水平位置,标高及水平垂高 (13)4.4 确定运输大巷布置及位置 (14)5 准备方式--带区巷道布置 (14)5.1 煤层的地质特征 (14)5.11 可采煤层的基本概况 (15)5.12 煤层顶底板地质条件 (15)5.2 带区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 (15)5.21 区段斜长确定 (15)5.22 带区上山位置及布置方式 (16)5.23 带区工作面的接替顺序 (16)5.24 带区各种巷道的掘进方法 (16)5.25 带区生产能力及采出率 (16)5.3 带区车场选型设计 (17)5.31 带区下部车场选型设计 (17)5.4 带区主要硐室的布置 (17)5.41 带区煤仓 (17)5.42 带区绞车房 (18)5.43 带区变电所 (19)6采煤方法 (20)6.1 采煤工艺方法的确定 (20)6.11 带区地质条件和煤层赋存条件 (20)6.12 回采工作面长度和推进度以及推进方向 (20)6.13 回采工作面的破,装,运煤方式及其设备选型 (21)6.14 劳动组织表 (25)6.15工作面正规循环作业图表 (27)6.2 回采巷道布置 (27)6.2.1 确定回采巷道布置形式 (27)6.2.2 回采巷道支护 (27)6.2.3 确定回采巷道断面及其具体施工技术要求 (28)7 设计矿井基本的技术经济指标 (28)总结 (29)1 矿井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1.1 矿区概述回坡底煤矿隶属于霍州煤电集团公司。
其矿井工业场地位于省洪洞县城西北家垣镇回坡底村东1.0km处,距洪洞县城25km,距城发煤站17km,紧邻(城)—克(城)公路,公路交通方便。
图1-1 地理及交通位置矿区经济状况本区多为山地,农产品主要有小麦、棉花、玉米、谷子、高粱、薯类、大豆等。
工业生产以煤炭、电力、建材、化工为主。
矿区气候条件本区地处低山黄土丘陵区,四季分明,昼夜温差较大。
据洪洞县气象站观测资料,降水量316.7-542.0mm,年平均降水量428.03mm,蒸发量1380.8-1820.6mm,年平均蒸发量1587.03mm,蒸发量大于降水量3.7倍,冬春少雨,夏末秋初雨水较大,且多集中在7、8、9三个月。
年平均气温15.8℃,结冰期在11月下旬至次年3月上旬,最大冻土深度为530mm。
无霜期180天左右。
夏季多东南风,冬季多西北风,最大风速18m/s,属温暖带季风型大陆气候。
矿区水文及工农业供水井田无经济、可靠的地表水可利用。
地下奥系石灰岩含水层可做为矿井永久水源之一,但需做进一步的勘探工作。
矿井建成后,井下正常排水量为120—240m3/h,经处理后可作为井下消防洒水及地面生产、防尘洒水、绿化等用水水源。
1.2 井田地质特征井田地形及勘探程度矿区位于吕梁山南端东麓,汾河西岸,地形切割强烈,沟谷纵横形成了以黄土梁、塬、峁为特征的低山基岩丘陵地貌。
主要山梁走向近南北向,沟谷纵横,地形复杂。
最高点位于区西北边界沟北村东北山梁,标高985.2m,最低点位于东北边界沟谷,标高624.17m,相对高差361.03m。
井田煤系地层含煤地层区含煤地层为中石炭统组、上石炭统组和下二叠统组及下石盒子组,其中组和组为主要含煤地层。
组地层含煤层12层,其中全区稳定可采煤层2层(10、11号),现就主要的含煤地层叙述如下:石炭系上统组组由泥岩、粉砂岩、石灰岩及煤层组成,夹不稳定砂岩。
厚73.84-97.86m,平均87.59m。
厚度变化在走向上大致为南西部厚、北东部及中部地带较薄;倾向上厚度变化不大。
本组地层的沉积为滨海三角洲平原及前缘沉积,期间发生了三次较大的海侵,形成潮下低能带的三层石灰岩沉积,该组岩性、岩相稳定,旋回结构明显。
下二迭统组(P1)本组地层K7砂岩底至K8砂岩底。
岩性主要由中、细粒砂岩、粉砂岩、泥岩及煤层组成。
厚29.20-53.39m,平均42.95m,含煤层7层(1上、1、2上、2、2下、3及一层未编号),其中较稳定大部可采煤层1层,零星可采或不可采煤层6层。
本组地层的沉积继承了期的沉积特点,不同的是在海退作用占主导地位前提下,该组下部为三角洲平原过渡带沉积,上部为上三角洲分流河道的洪泛平原沉积。
总之,本区主要含煤地层组和组地层,通过各组地层厚度及各标志层研究分析,总的认为其岩性岩相横向上变化不大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井田地质构造本区处于万安详查勘探区的北部。
下端正断层下团柏正断层为其南北自然边界,其构造形迹展布服从于区域构造规律,基本走向为北东向。
扩区除西部及南西部零星出露上石盒子组地层及第三系地层外,东部大面积为黄土覆盖,根据钻探成果,结合地表地质调查,历次勘查在区共发现15条断层。
除北部上团柏断层与南东边界下团柏断层规模较大外,其余多为落差5-25m的小型断层,均为走向北东的正断层。
回坡底煤矿井下揭露小断层13条,落差一般为1-5m,地层倾角平缓,一般为5-15°,总体地层走向北东向,倾向北西。
南、北边界附近与大断层相伴生有宽缓的背、向斜,轴向和地层总体走向一致,亦为北向。
地表及钻孔中均未见到陷落柱,但在原回坡底矿界围10、11号煤层井下揭露14个规模较小的陷落柱。
纵观全区,构造复杂程度应属简单类。
详见地质构造纲要图1.2。
图1-2 地质构造纲要图1)上团柏断层位于扩区北部边界附近,走向NEE,倾向SE,向北东、南西延伸出区外,区全长约5km。
断层北侧中奥统地层出露,东段附近沟谷中可见下盘中石炭统组地层与上盘的上二叠统上段地层直接接触,落差550m。
2)下团柏断层位于扩区东南部边界,走向N60°E,倾向SE,为南东盘下降的正断层,落差280-350m,地表下盘自西向东依次出露P2s1、P1x2、P1x1、C3t3地层,上盘为黄土覆盖,并受91号和92号钻孔,W9和96号钻孔,团-14和105号钻孔的控制,该断层本区延伸1.5km,两侧基本被新生界地层覆盖,落差350m。
向区外北东没入汾河。
3)F19断层为团柏扩区勘探施工的901号钻孔揭露的正断K9砂岩下部地层(P1x1)与K7砂岩上部地层(P1s)接触,落差45m,倾向SE,因地表黄土覆盖,无出露点,但据区整体受力状态及断层总体走向推断该断层超产奖同为N35°E,延伸长1100m。
4)F20断层为团柏扩区勘探1201号钻孔所揭露的断层,据钻孔揭露缺失9号煤层底板至11号煤层底板岩层,为正断层,据推断断层走向为N53°E,倾向SE,延伸长约500m,地表黄土覆盖,无出露点。
5)其它断层其它断层大部分在沟谷中有出露点或有钻孔,揭露均为正断层,倾向南东,落差多小于20m,详见表1-3表1-3 断层特征表3) 褶曲本区大部被新生界地层覆盖,仅在沟谷中有基岩零星出露,故据零星基岩露头和地质产状及钻孔控制的煤层底板标高,查明有4条宽缓的背、向斜构造,现分述如下:(1) 1号向斜位于901、501号钻孔一线北侧与上团柏正断层间。
轴向与断层走向大致平行,为上团柏断层上盘下降的牵引作用所形成的构造。
轴部零星出露上石盒子组上段地层,倾向5-8°,区延伸长约10.5m。
(2)1号背斜位于团-12、604号钻孔一线,轴部北北东向,两翼倾角,北东翼约7°左右,南东翼5°左右,轴部在沟谷中出露P2s1和P2s2地层,延伸长3.00m左右,该背斜受地面地质产状和团-12、604号钻孔对轴部的控制以及503、603、401、504号钻孔对两翼的控制,基本向北北东倾伏。
(3)3号背斜位于下团柏断层北西侧,为下团柏断层牵引形成的褶曲构造,轴向北东东—南西西向,北翼倾角5°左右,南翼受下团柏断层影响为10°左右。
轴部出露P1s,P1x地层。
区延伸长约4.5km。
轴部及两翼受团-14及506号钻孔的控制,基本向北东东倾伏。
(4)4号背斜位于89、90号钻孔西侧一线。
轴向近南北向,两翼倾角5°左右,延伸长约1km。
轴部及两翼受89、84(区外)、90、83号钻孔及地质产状的控制,基本向北倾伏。
4)陷落柱扩区大部被新生界地层覆盖,地表及钻孔未发现陷落柱,且从钻孔资料分析奥灰岩溶不甚发育,反映O2f地下水活动性弱,陷落柱不易生成,在回坡底矿井下揭露有陷落柱6个,又据北西界相邻团柏煤矿调查资料陷落柱的发育密度为14个/km2,推断本区陷落柱在一些地区较发育,只是远不及团柏煤矿。
总之,本区地层走向西部变化不大,区断层走向基本为北东向,倾向南东,落差小,延伸短,地表及钻孔未发现陷落柱,属构造复杂类。
1.3 煤层特征组10、11号两层煤层厚度变化不大或具规律性,间距稳定,煤层厚度变化不大,间距变化不大。
10号煤层位于组下段上部,上距9号煤层平均间距2.42m。
厚度3.84-5.0m,平均4.3m。
一般不含夹矸或含一层夹矸,局部含2层夹矸。
结构简单。
顶板为黑色泥岩,厚度约2.4m,底板为粉砂岩,顶底板较好管理。
10号煤层属稳定型全区可采煤层。
11号煤层位于组下段下部,上距10号煤层平均间距7.11m。
厚度3.79-5.32m,平均厚度4.1m。
一般含2-3层夹矸,个别点含4-5层夹矸。
顶板为厚约0.7m的黑色泥岩伪顶,直接顶为厚约2m的灰黑色泥岩,底板为石英砂岩,较好管理。
11号煤层属稳定型全区可采煤层。
2 井田境界和储量2.1 井田境界井田围西北以上团柏断层为界,东南以下团柏断层为界,井田形状为不规则多边形,井田以西南-东北为走向,以东南-西北为倾向,走向全长为4.5km,倾向全长为2.5km。
煤层倾角为2-8度,平均倾角为4度,水平面积为11.25平方公里,倾斜面积为11.27平方公里。
本矿的井田境界以下列标高来确定;西北:以上团柏断层为界;东南:以下团柏断层为界;西南:以11煤700m等高线为界;东北:以11煤400底板等高线为界。
2.2 矿井工业储量本矿井设计只对10煤层和11煤层进行开采设计,本次储量计算是在精查地质报告提供的1:5000煤层底板等高线图上计算的,储量计算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