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第1节 陆地生态系统分布的基本规律

合集下载

第十四章第1节陆地生态系统分布的基本规律

第十四章第1节陆地生态系统分布的基本规律

欧亚大陆(包括北非)植被地理分布规律 1,西欧北非系列(大陆西部):由北向南更替的植被带为
冻原—泰加林(寒温性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 叶林—硬叶常绿林和灌丛—亚热带、热带荒漠—热带稀树 草原—热带雨林。
2,东欧—西西伯利亚—中亚—阿拉伯系列(大陆中部) 冻原—泰加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亚热带荒漠。
第十四章: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一、陆地生态系统分布的基本规律
1,植被分布的纬向地带性与经向地带性
• 地带性植被
• 纬向地带性
• 经向地带性
2,世界植被水平分布的一般规律性 • 在南半球没有和北半球相对应的北方针叶林及苔原带 。 • 生物群落带大致与纬线平行。 • 在北纬40°和南纬40°之间由于信风的影响,使得西侧 为干旱区域,东侧为湿润的森林区域。 • 在亚热带,荒漠伸展到海岸,而在南半球,它们只限于 沿海地区。
山地灌丛草原带。
3,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植被垂直带性:植被带大致与山坡等高线平行,并且具有一 定的垂直厚(宽)度。
植被垂直带谱(结构):山地植被垂直带的组合排列和更迭 顺序形成一定的体系。
例如: 长白山植被垂直带结构自下而上依次为: 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寒温性常绿针叶林→矮曲 林→高山冻原。 大陆型的垂直带谱,每一个带所处的海拔高度,比海洋型同 一植被带的高度要高些,而且垂直带的厚度变小。
从低纬度的山地到高纬度的山地,构成垂直带谱的带的数量 逐渐减少,同一个垂直带的海拔高度逐渐降低,到冻原带, 山地植被和平地植被同属于一个类型。
4,局部地形对植被的影响
坡度和坡向对植被的分布具有很大的意义。
植物地理预测法则:根据南坡或北坡的植被可以预测更南或 更北地区平地植物种或平地植物群落。

基础生态学:第十四章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基础生态学:第十四章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For some animals that live there large size may be helpful to conserve heat (moose, Bear). For other types short appendages, such as short snouts, ears, legs, and tails. Animals have a well-developed insulation of fur and feathers.
• 某一处山系上的植被垂直带谱,是反映该 山系所处的一定纬度和一定经度的水平地 带性特征,也就是说植被垂直地带性的表 现,是从属于水平地带性的特征。二者之 中,水平地带性是基础,由它决定山地垂 直地带性。
森林生态系统(自然之肺)
(一)、热带雨林(Tropical forest) (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Subtropical
evergreen forest) (三)、温带落叶阔叶林(Temperate deciduous
forest) (四)、寒温带北方针叶林(Coniferous forest)
(一)热带雨林Tropical forest
热带雨林:指热带高温高湿地区那种茂密高耸而常绿 的森林类型。
1、 位置:赤道及其两侧的湿润区域。
(3)、雨林所需要的营养成分,几乎全储 存在植物中,每年一部分植物死去,在 高温高湿条件下,有机物分解很快,能 迅速直接被树根和真菌所吸收,形成一 个几乎封闭的循环系统。
3、热带雨林植被特点
(1)、种类組成极为丰富:高等植物在 45000 种以上,而且绝大部分为木本; 乔木异常高大,常达 46-55 米,最高达 92 米;富有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
2、垂直地带性:由于海拔高度的变化,引起自 然生态系统有规律地垂直交替。

陆地生态系统的基本规律

陆地生态系统的基本规律

陆地生态系统的基本规律陆地生态系统是指由动植物及其非生物环境组成的生态系统,它们在陆地上形成了一系列复杂的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包括森林、草原、沙漠、湿地等多种类型,这些生态系统都有着各自独特的特征和规律。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陆地生态系统的基本规律。

一、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1. 能量流动能量在陆地上通过食物链逐级转移,最终被消耗并转化为热能散失到环境中。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有机物质,成为食物链的起点。

而消费者则通过摄食其他生物获得营养,从而使能量在食物链中逐渐升高。

但是,在每个级别上只有部分能量可以被传递给下一个级别,其余的则被浪费或转化为热能散失到环境中。

2. 物质循环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各种元素和化合物也会不断地循环利用。

例如,碳元素在植物体内形成有机化合物后通过呼吸和腐殖作用释放到环境中,然后被其他生物再次吸收利用。

氮元素则通过固氮菌将大气中的氮转化为可利用的氨或硝酸盐形式,然后被植物吸收利用。

而水循环则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为重要的循环之一,它通过蒸发、降水、渗透和河流等方式完成。

二、物种多样性与生态平衡1. 物种多样性陆地生态系统中存在着大量的动植物物种,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网络。

这些不同的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些是掠食者、有些是食草动物、有些则是食腐动物或分解者。

这些不同角色的生物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而稳定的生态系统,并保持着其中平衡状态。

2. 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指在一个生态系统内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使得整个系统能够稳定运行。

当某一组分发生变化时,整个系统都会受到影响,并试图调整自身以维持平衡状态。

例如,当天敌数量增加时,猎物数量会减少,然后天敌数量也会相应减少;当某些物种数量过多时,它们会消耗过多的资源导致其他物种无法生存,最终整个生态系统将失衡。

三、人类活动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1. 森林砍伐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们为地球提供了大量的氧气和吸收了大量的二氧化碳。

全球陆地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全球陆地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全球陆地自然带的分布规律自然带的分布符合一定的分布规律,具有地带性的特点,但是地表自然带并不是都符合地带性的分布规律,自然带的分布受到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起伏、洋流等,任何自然带的分布都具有所在地的地带性特征,同时又不同程度地受到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形成局部的、特殊的非地带性的分布特点。

[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对比](一)简析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的区别。

地带性分布包括水平地带性(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

1.纬度地带性即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的原因是以热量为基础而产生的,主要是受地球形状影响,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例如,赤道穿过非洲的中部,非洲南北半球部分获得太阳的能量,从赤道向高纬依次递减,出现了南北对称分布的自然带。

该规律在低纬度和高纬度表现明显。

2.经度地带性即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分布规律主要是水分受离海远近的影响,从大陆沿海往内陆方向递减。

该规律在北半球中纬度表现最为明显。

例如,我国由东北—西北,自然带从森林、森林草原、草原植被类型的变化明显地符合经度地带性规律。

3.垂直地带性即在不同的海拔高度形成不同的自然带,主要是因为高山地区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水汽量越少,水热状况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

一般来说山体越高,垂直自然带越明显;高山的纬度越低,垂直自然带越复杂。

由于山地的垂直自然带的分布是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地形起伏影响,因而属非地带性现象,这是学习的难点。

我们所说的水平地带性是没有考虑地形起伏的,是基于“理想大陆”的基础上来进行考虑的,因此山地的存在是对水平地带性的干扰和破坏,是一种相对于水平地带性的非地带性因素,又由于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的分布,是一种连续而有规律的分布,因此垂直地带性属于地带性现象即山地的垂直分布自然带是受非地带性因素影响下的地带性现象。

4.非地带性即处在一定位置的地理环境由于受“地形起伏、海陆分布、洋流”等因素的影响,使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不具备地带性规律,或者使陆地自然带地带性规律表现得不完整、不鲜明。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3.东亚系列(大陆东部):
冻原—泰加林—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 绿阔叶林—季雨林—雨林
世界植被地理分布规律
经向地带性:
1.东欧平原表现最为清楚 :
植被自西北至东南,依次为:冻原→森林冻原→ 泰加林→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森林草原 →草原→荒漠
2.北美洲植被的经向变化也表现的非常明显:
从东向西,植被依次更替为森林→草原→荒漠→ 森林
世界植被举例
北美洲植被的经向地带性
从东向西,植被依次更 替为森林→草原→荒漠 →森林
3、中国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规律
我国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向地带性和经向地带性。
原因:
我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南部的太平洋西岸,西北部深入内陆腹地。 冬季盛行极地气团或北冰洋气团,形成寒潮向南运行,干而寒冷;
图14-3 植 被垂直带 性与水平 带性的关 系示意图
(引自孙濡 泳、李博 等,1993)
14.1.3 局部地形对植被的影响
坡度和坡向对植被的分布具有很大的意义。南向坡 的植被通常比所在平地的植被更具南方的特征(更 阳性、更喜热);而北向坡的植被,有比平地具有 更北方的特征(更喜阴、更喜冷)。
我国植被的经度地带性规律
我国植被分布格局
纬向地带性:在东部湿润森林区,由于温度随
着纬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在气候上自北向南 依次出现温寒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 带气候,因此受气候影响,植被自北向南依次 分布着针叶落叶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 亚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西部从 北到南的植被水平分布的纬向变化如下:温带 半荒漠、荒漠带→暖温带荒漠带→高寒荒漠带 →高寒草原带→高原山地灌丛草原带
经向地带性
以水分条件为主导因素,引起植被分布由沿海向

生态系统的类型和分布规律 PPT

生态系统的类型和分布规律 PPT
生态系统的类型和分布规律
1
讲授内容
• 一、生态系统的分布规律 • 二、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
2
讲授内容
• 一、生态系统的分布规律 • 二、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
3
讲授内容
• 一、生态系统的分布规律 • 1. 生态系统的水平分布规律 • 2. 生态系统的垂直分布规律 • 3. 生态系统的非地带性分布规律
7
ÖúÖÖÖ±ÖÖ
8
2. 生态系统的垂直 分布规律
地球上陆地生态系 统还表现出因高度不同 而呈现垂直分布现象 (垂直分布规律)。
垂直分布的变化是 由于水分和热量的组合 变化而引起。在山地植 被中植物群落的随海拔 变化引起的带状变化成 垂直带谱。
9
3. 生态系统的非地带性分布规律
• 除了由于纬度、经度、高度引起的生态系 统变化之外,还有些类型不受此影响,分 布没有一定的规律,只要条件相似,在不 同区域都可以出现,如草甸、沼泽等。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特点
物种非常丰富 层次特别复杂 有许多其他生态系统没有的特点
板状根(plank buttresses root) 茎花现象(cauliflory) 藤本和绞杀植物 附生植物等 特别的动物类群等等
15
雨 林 的 板 根
16
2.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
常 绿 阔 叶 林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又称 樟叶林(Laurilignosa)生态系 统,主要处于欧亚大陆东岸 北纬22 ~40 之间。此外 非洲东南部、美国东南部:大 西洋中的加那利群岛等地也 有少量分布。中国的常绿阔 叶林是世界上分布面积最大, 发育最好的林子。
10
讲授内容
• 一、生态系统的分布规律 • 二、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

陆地生物群落的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子课件

陆地生物群落的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子课件

小型叶、渐尖、革质、光亮、无茸毛、排列方向与光线垂直
等。②外貌终年常绿,林相整齐,季相变化不明显。③群落
结构较为复杂,林木层、下木层均有亚层次的分化,草本层
以蕨类植物为主。④藤本植物较为丰富,但多为革质或木质
小藤,板根、茎花、叶面附生现象大大减少,附生植物中很
少有被子植物。
陆地生物群落的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子
陆地生物群落的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子
23
热带雨林
3.分布:主要分布于南北纬度10℃之间的区域,全球可 分为三大群系。①美洲雨林群系:主要分布亚马逊河流 域,面积最大。②非洲雨林群系:主要分布刚果盆地一 带。③亚洲雨林群系:主要分布在马来半岛、苏门答腊 附近岛屿、婆罗洲、伊里安及菲律宾群岛。向西可达缅 甸和印度的阿萨姆,向北经中南半岛可达中国的台湾、 广东及云南南部,向东南可一直延伸到澳大利亚大陆的 东部。以龙脑香科植物为标志。④我国的热带雨林为北 方边缘,不很典型,分布于台湾、两广、藏、滇的南部。 群落中绞杀植物较多,但龙脑香科的种类不多。可分为 湿润雨林、季雨林、山地雨林三个植被亚型。
15
陆地生物群落的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子
16
陆地生物群落的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子
17
山体的植被垂直带,是反映山体所处 的一定纬度和一定经度的水平地带性的 特征,植被垂直地带性是从属于水平地 带性的特征,在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 性的相互关系中,水平地带性是基础, 它决定着山地垂直地带的系统。
陆地生物群落的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子
2.經度地帶性:大體上與經線(即垂直方向,即南北走向)相 平行伸展成條帶狀,叫做經度地帶性。
3.垂直地帶性:在高山地區,從山麓到山頂的水熱狀況隨 著高度的增加而變化,而形成的山地垂直氣候帶。

陆地生态系统PPT课件

陆地生态系统PPT课件

温带落叶阔叶林是指 分布在北纬30-50度的 温带地区,以落叶乔 木为主的森林。该区 由于冬季落叶,夏季 绿叶,所以又称“夏 绿林”。
一年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 冬季寒冷。最热月平均温度1323度,最冷月平均温度约-6度。 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构成 温带落叶阔叶林的主要树种是 栎,山毛榉,槭,梣,椴,桦 等。这些树种都具有较宽的叶 子,叶子上通常无或少茸毛, 厚薄适中。芽有包的很紧的鳞 片,树干和枝桠也有很厚的书 皮,这些都是适应冬季寒冷环
22
分布
23
温带草原
24
热带草原
25
26

27
荒漠生态系统
• 荒漠生态系统是地球上 最耐旱的, 以超旱生的小乔木、灌木和半灌木占 优势的生物群落与其周围环境所组成 的综合体。荒漠有石质、砾质和沙质 之分。人们习惯称石质和砾质的荒漠 为戈壁,沙质的荒漠为沙漠。
28
分布
• 沙漠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和 温带极端干燥少雨的地区,在北半 球形成一条明显的荒漠地带。我国 的荒漠分布于西北和内蒙古地区。
陆地生态系统
姓名:
1
陆地生态系统的水平分布格局
2
分类
(按生境特点和植物群落生长类型)
• 森林生态系统 • 草原生态系统 • 荒漠生态系统 • 湿地生态系统 • 农田生态系统
3
森林生态系统
•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题。 • 它是陆地上面积最大、就够最复杂、
生物量最大、初级生产力最高的生态 系统,其特殊功能决定了森林在维持 生态安全、维护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 条件中起着决定性与不可替代的作用。
• 草原生态系统的消费者主要是适宜于 奔跑的大型草食动物,如野驴和黄羊。 小型种类如草兔、蝗虫的数量很多。 另外还有许多营洞穴生活的啮齿类, 如田鼠、黄鼠、旱獭、鼠兔和鼢鼠等。 肉食动物有沙狐、鼬和狼。肉食性的 鸟类有鹰、隼和鹞等,除此而外的鸟 类主要是云雀、百灵、毛腿沙鸡和地 鵏。它们之中有的栖居于穴洞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被垂直带性:植被带大致与山坡等高线平行,并且具有一 定的垂直厚(宽)度。
植被垂直带谱(结构):山地植被垂直带的组合排列和更迭 顺序形成一定的体系。 例如: 长白山植被垂直带结构自下而上依次为: 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寒温性常绿针叶林→矮曲 林→高山冻原。
大陆型的垂直带谱,每一个带所处的海拔高度,比海洋型同 一植被带的高度要高些,而且垂直带的厚度变小。
经向变化规律: 东欧平原表现最为清楚 。 植被自西北至东南,依次为:冻原→森林冻原→泰加林→针 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
北美洲植被的经向变化也表现的非常明显。
从东向西,植被依次更替为森林→草原→荒漠→森林。
中国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规律
植被的经度地带性规律(此图为陆地示意图):
从低纬度的山地到高纬度的山地,构成垂直带谱的带的数量 逐渐减少,同一个垂直带的海拔高度逐渐降低,到冻原带, 山地植被和平地植被同属于一个类型。
4,局部地形对植被的影响
坡度和坡向对植被的分布具有很大的意义。 植物地理预测法则:根据南坡或北坡的植被可以预测更南或 更北地区平地植物种或平地植物群落。
植被的纬度地带性规律: 东部湿润森林区 植被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针叶落叶林→温带针叶落叶阔叶 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北亚热带含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 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亚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 林、雨林。 西部:温带半荒漠、荒漠带→暖温带荒漠带→高寒荒漠带→高寒草原带→高原
山地灌丛草原带。
3,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第十四章: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一、陆地生态系统分布的基本规律
1,植被分布的纬向地带性与经向地带性 • 地带性植被 • 纬向地带性 • 经向地带性
2,世界植被水平分布的一般规律性 • 在南半球没有和北半球相对应的北方针叶林及苔原带 。 • 生物群落带大致与纬线平行。 • 在北纬40°和南纬40°之间由于信风的影响,使得西侧 为干旱区域,东侧为湿润的森林区域。 • 在亚热带,荒漠伸展到海岸,而在南半球,它们只限于 沿海地区。
陆西部):由北向南更替的植被带为
冻原—泰加林(寒温性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 叶林—硬叶常绿林和灌丛—亚热带、热带荒漠—热带稀树 草原—热带雨林。 2,东欧—西西伯利亚—中亚—阿拉伯系列(大陆中部) 冻原—泰加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亚热带荒漠。 3,东亚系列(大陆东部) 冻原—泰加林—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季雨林—雨林。 以上为纬度地带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