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胀

合集下载

鼓胀的基本病机

鼓胀的基本病机

鼓胀的基本病机鼓胀,俗称“胃口”,是指腹部膨胀感或腹部隆起。

它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内积气或肠道内产气过多所致。

鼓胀病机复杂,常受多种因素影响,下面将就其基本病机进行详细阐述。

一、胃肠道内积气1. 高胃压症高胃压症指的是胃腔内压力增高,导致胃内气体的储存和聚集。

胃内积气常由过食过饱、进食过快、咀嚼不充分等因素引起,这些均会增加食糜在胃内的停留时间,使产生的气体无法及时释放,进而造成胃肠道内积气。

2. 消化不良消化不良是指消化系统对食物的吸收和分解能力下降,引起食物在胃肠道内滞留时间过长。

这样一来,食物残渣会在胃肠道内发酵产生大量气体,导致鼓胀症状的发生。

3. 肠道滞留肠道滞留是指在肠道内的食物蓄积,肠道蠕动减慢。

常见的原因有便秘、结肠狭窄、肠腔狭窄等。

肠道内食物的滞留会导致食物大量发酵产生气体,引起肠道内积气,进而引发鼓胀。

4. 肠道菌群失调肠道菌群失调是指肠道内的有益菌数量减少或恶性菌的数量增多。

正常的肠道菌群可以分解食物中难以消化的纤维,产生有益维生素和短链脂肪酸,帮助消化和吸收。

当菌群失调时,食物在肠道内分解和吸收不充分,易产生大量气体,从而引发鼓胀。

二、肠道内产气过多1. 高纤维饮食高纤维饮食指的是摄入大量纤维素的食物,如谷物、豆类、水果和蔬菜等。

纤维素是一种难以消化的物质,肠道内的菌群可以分解纤维素产生气体。

当摄入高纤维的食物过多,肠道内产气过多,容易导致鼓胀。

2. 饮食习惯一些饮食习惯也会导致肠道内产气过多,如嚼口香糖、吃辛辣食物和喝含气饮料等。

口香糖和含气饮料都含有大量气体,会直接进入肠道产生气体。

辛辣食物则会刺激胃肠黏膜分泌大量胃酸,并促进胃肠蠕动,增加气体的产生和排出。

3. 幽门梗阻幽门梗阻是指胃肠道与十二指肠入口处幽门的通道狭窄或闭锁。

幽门梗阻会导致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过长,易发生饱胀感和胃胀症状。

以上就是鼓胀的基本病机的阐述。

鼓胀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多因积气和产气过多所致。

鼓胀

鼓胀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内科教研室梁东辉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二、病证鉴别 1、鼓胀与水肿 2、鼓胀与积证、痞满 三、相关检查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内科教研室梁东辉
一、诊断依据
1. 初起脘腹 作胀, 食后尤 甚, 继而腹部 胀大如鼓, 重 者腹壁青筋 显露, 脐孔突 起。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内科教研室梁东辉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内科教研室梁东辉
辨 证 论 治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内科教研室梁东辉
辨 证 要 点

鼓胀为本虚标实之证,其标实有气滞、血 瘀、水停的侧重。本虚有脾气虚、气阴两 虚、脾阳虚、脾肾两虚、肝肾阴虚的不同。 因此,其主症虽然都以腹大如鼓,胀满不 适为主,但临床表现尚有差异,临证时应 注意辨别标实与本虚的主次。
2-2 辨 本 虚

偏于脾肾阳虚,兼次症除有脾阳虚症外, 还见腰膝冷痛,男子阴囊湿冷,阳痿早 泄,女子月经短期,量少色淡等;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内科教研室梁东辉
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是浊气在上。 李东垣主脾胃虚弱生寒,他提出:“胃中寒则 胀满,或藏寒生满病,以治寒胀,中满分消汤 主之。” 朱丹溪认为是由于湿热相生,清浊相混,隧道 壅塞之故。
《诸病源候论》认为本病与感染“水毒”有关。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内科教研室梁东辉
1-1 辨 标 实

偏于气滞,兼次症常有两胁胀满,善太息,喛气, 或得矢气后腹胀稍缓,口苦脉弦等;
偏于血瘀,兼次症常有四肢消瘦。腹壁脉络显露, 胁下或腹部痞块,面色黧黑,面颊、胸臂血痣或 血缕,肌肤甲错不润,手掌赤痕,唇及爪甲色黯, 舌边尖瘀点、瘀班等;

鼓胀危害及预防课件

鼓胀危害及预防课件
鼓胀危害及预防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鼓胀? 2. 鼓胀的危害 3. 如何预防鼓胀? 4. 何时就医? 5. 总结
什么是鼓胀?
什么是鼓胀?
定义
鼓胀是指腹部胀气,通常伴有不适感。
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饮食不当、消化问题等。
什么是鼓胀?
常见症状
主要表现为腹部膨胀、疼痛、嗳气等。
严重时可能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心理健康维护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与压力。
可以通过瑜伽、冥想等方式放松心情。
何时就医?
何时就医? 症状持续
如果鼓胀症状持续超过一周,应及时就医。
医生可能会进行相关检查以排除其他疾病。
何时就医? 伴随其他症状
如腹痛、呕吐、体重下降等,需立即就医。
这些症状可能是更严重问题的信号。
何时就医? 专业咨询
严重鼓胀可能掩盖其他消化系统疾病。
如肠梗阻、消化不良等,需及时就医。
如何预防鼓胀?
如何预防鼓胀?
饮食调整
避免油腻、辛辣、发酵食品,多摄入易消化食物 。
多吃蔬菜和水果,保持饮食均衡。
如何预防鼓胀?
生活方式改变
养成规律的作息,增加锻炼,促进肠道蠕动。
适量运动有助于消化,减机制
鼓胀通常是由于气体在肠道中积聚造成的。
饮食中高纤维、发酵性食物可能加重症状。
鼓胀的危害
鼓胀的危害 身体健康影响
长期鼓胀可能导致肠道功能紊乱。
持续不适可能引发焦虑和抑郁情绪。
鼓胀的危害 生活质量下降
鼓胀可能导致食欲减退、睡眠质量差。
影响到社交活动和工作表现。
鼓胀的危害 并发症风险
在饮食及生活方式调整后症状未改善,应咨 询营养师或医生。

中医内科学课件-鼓胀

中医内科学课件-鼓胀
明代李梃提出补中行湿消积的方法,《医学入门.鼓胀》 曰:“凡胀初起是气,久则成水……治胀必补中行湿, 兼以消积,更断盐酱。”
西医学中的多种肝硬化、腹腔内肿瘤、结核性腹膜炎 等形成的腹水,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鼓胀的病因主要有情志失畅、酒食不节、虫毒感 染及病后续发等。
1.情志失畅
中医内科学


【学习目标】
1.掌握鼓胀的概念、诊断与病证鉴别、 辨证论治。
2.熟悉鼓胀的病因病机、预防调护。 3.了解鼓胀的中医适宜技术、转归预
后。
鼓胀是指以腹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 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本病为临床重症,治疗难 度较大。历代医家将本病列为“风、痹、鼓、膈” 四大顽证之一。
鼓胀病名最早见于《内经》,在历代文献中尚有 水蛊、蛊胀、臓脖、蜘蛛蛊、单腹胀、血蛊等名 称。
(三)分证论治
1.气滞湿阻证
中医内科学
证候:腹部胀大,按之不坚,胁下胀满或疼痛,纳呆食少,食后作 胀,暧气后稍减,小便短少,舌苔白腻,脉弦细。
病机:肝郁气滞,脾失健运,湿浊中阻。
治法:疏肝理气,运脾利湿。
方药: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加减。
中医内科学
前方疏肝理气,后方运脾利湿消胀。胸脘痞闷、腹胀、气滞偏甚者, 可酌加佛手、木香调畅气机;尿少、腹胀、苔腻者,可酌加砂仁、 大腹皮、车前子以加强运脾利湿功效;神倦、便溏、舌质淡者,可 酌加党参、附片、干姜以温阳益气、健脾化湿;胁下刺痛不移、面 青舌紫、脉弦涩,为气滞血瘀者,可加延胡索、丹参、莪术活血化 瘀。
2.寒湿困脾证
中医内科学
证候: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胸腹胀满,得热稍舒,周身困重, 怯寒肢肿,小便短少,大便溏薄,舌苔白腻水滑,脉弦迟。

臌胀分析课件

臌胀分析课件
临床重症,治疗上亦较为困难。
历史沿革
病名:
❖ 鼓胀病名,首见于《内经》。《灵枢·水胀》 详细描述了本病,“鼓胀何如?岐伯曰:腹胀, 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 其候也。”较详细的论述了鼓胀的特征。
❖ 《素问·腹中论》:“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 能暮食,此为何病?岐伯曰:名为鼓胀。 ”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此由水毒气结聚 于内令腹渐大,动摇有声,……名水蛊也。”提 出了水蛊病名及成因。
七、病因病机
• 病机关键: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气、 血、水互结于腹中。
• 鼓胀病在发病过程中既有急性阶段,又 有慢性过程。
• 急性阶段:是指肝脾初病,治疗不当, 或失治,造成邪气留内。
• 慢性过程:是指残邪渐盛,正气渐伤, 肝脾肾三脏受损而成。
• 病有始必有因,无因不成病,病之成必 有损,因此有先病于脾后病于肝的,也 有先病于肝而后病于脾的,肝脾受损, 必然影响于肾,肝肾同源,水生木,肝 病则相火妄动,耗伤真水,肾水亏,脾 与肾是先后天互济之脏,因此脾病必然 影响于肾,肾不能施布津液,滋养后天。
• 本病主要见于西医的肝硬化腹水,包括 病毒性肝炎、血吸虫病、胆汁性、营养 不良性等多种原因导致的肝硬化腹水。
至于其它疾病出现的腹水,如结核性腹
膜炎腹水、丝虫病乳糜腹水、腹腔内晚 期恶性肿瘤、慢性缩窄性心包炎、肾病
综合症等另外当其他疾病发生腹水而出
现类似鼓胀的证候时,可参照本篇进行 辨证论治。
二、病象
3.血鼓:以血为主者,胀病日久,腹部胀满,青筋暴露,内有 癥块,按之胀满疼痛,面颈部可见青丝血缕,面色黧黑(血 性腹水)。
• 4.虫鼓:以虫为主者(血吸虫)
• 5.单腹胀:惟腹胀大,四肢无恙,肋骨支 支可见,是肢胀中重症,危候。

中医内科学--鼓胀

中医内科学--鼓胀

第四节鼓胀【概述】一、定义鼓胀系指肝病日久,肝脾肾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水停于腹中所导致的腹部胀大如鼓的一类病证,临床以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为特征,故名鼓胀。

二、沿革1、鼓胀病名最早见于《内经》。

2、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认为鼓胀与感受“水毒”有关,并提出鼓胀的病机是“经络痞涩,水气停聚,在于腹内”。

3、明*李中梓《医宗必读》将“鼓胀”与“蛊胀”相区分,认为前者中空无物,属于气,后者中实有物,属虫或属血。

4、明*张景岳将鼓胀又称为“单腹胀”。

5、清*喻嘉言《医门法律》认识到㿂积日久可致鼓胀。

6、清*唐容川《血证论》认为“血臌”的发生与接触河中疫水,感受“水毒”有关。

三、与现代医学的关系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类似西医学所指的肝硬化腹水,包括病毒性肝炎、血吸虫病、胆汁性、营养不良性等多种原因导致的肝硬化腹水。

【病因病机】一、病因:损伤肝脾1、酒食不节;2、情志刺激;3、虫毒感染;4、病后续发。

二、病机1、病位:主要在肝脾,久则及肾;2、基本病理变化:肝脾肾受损,气滞、血瘀、水停腹中。

3、病理因素:气滞、血瘀、水湿。

4、病理性质:本虚标实。

5、病理演变:病理演变:初起,肝脾先伤,气滞湿阻,此时以实为主;进而湿浊内蕴中焦,既可郁而化热,而致水热蕴结,亦可因湿从寒化,出现水湿困脾之候;久则气血凝滞,隧道壅塞,瘀结水留更甚。

肝脾日虚,病延及肾,肾火虚衰,不但无力温助脾阳,蒸化水湿,且开合失司,气化不利,而致阳虚水盛;若阳伤及阴,或湿热内盛,湿聚热郁,热耗阴津,则肝肾之阴亏虚,肾阴既损,阳无以化,则水津失布,阳虚水停,故后期以虚为主。

【诊查要点】一、诊断依据1.初起脘腹作胀,食后尤甚。

继而腹部胀满如鼓,重者腹壁青筋显露,脐孔突起。

2.常伴乏力、纳差、尿少及齿衄、鼻衄、皮肤紫斑等出血现象,可见面色萎黄、黄疸、手掌殷红、面颈胸部红丝赤缕、血痣及蟹爪纹。

3.本病常有酒食不节、情志内伤、虫毒感染或黄疸、胁痛、癥积等病史。

鼓胀中医病历

鼓胀中医病历

鼓胀中医病历【原创版】目录一、鼓胀中医病历的概念与特点二、鼓胀中医病历的诊断方法三、鼓胀中医病历的治疗方法四、鼓胀中医病历的预防与调护五、鼓胀中医病历的病例分析正文一、鼓胀中医病历的概念与特点鼓胀中医病历是指以中医理论为基础,运用中医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对鼓胀病进行的一种病历记录。

鼓胀病是指腹部胀满,按之不实,无疼痛的一种病症,常见于消化不良、胃肠功能紊乱等疾病。

鼓胀中医病历的特点是注重整体观察、脏腑辨证、病因病机分析以及证候辨析,具有鲜明的中医特色。

二、鼓胀中医病历的诊断方法鼓胀中医病历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望诊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精神状态等;闻诊闻诊主要是听患者的呼吸、咳嗽等声音;问诊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疾病发展过程等;切诊主要是通过脉象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状况。

通过四诊合参,明确鼓胀病的病因病机和证候。

三、鼓胀中医病历的治疗方法鼓胀中医病历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饮食调养、针灸、推拿等。

中药治疗是根据患者的证候,选用相应的方剂进行治疗;饮食调养是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给予合理的饮食搭配;针灸和推拿则是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和经络,达到调理脏腑功能、缓解症状的目的。

四、鼓胀中医病历的预防与调护预防鼓胀病的发生,首先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饮食有节制等;其次要避免情志不畅,保持心情舒畅;最后要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对于已经患有鼓胀病的患者,要注意调护,如避免进食不易消化的食物,保持心情舒畅,适当参加锻炼等。

五、鼓胀中医病历的病例分析患者,男,45 岁,因腹部胀满、不思饮食前来就诊。

经过望、闻、问、切四诊,诊断为鼓胀病,证属脾胃虚弱、湿邪困脾。

给予中药治疗,选用六君子汤加减方,并嘱咐患者注意饮食调养、保持心情舒畅。

2023《鼓胀健康教育》

2023《鼓胀健康教育》

鼓胀健康教育一\概念鼓胀是由于肝脾受损,疏泄运化失常,气血交阻致水气内停,腹部胀大如鼓的一类病症。

相当于西医肝硬化腹水。

二、临床表现:临床以腹大胀满、绷急如鼓、脉络暴露为主要特征。

不同证型症状不同1.气滞湿阻:腹胀,按之不坚,胁下胀满或疼痛,纳减,食后胀甚,得暧气、矢气后稍减,小便短少,舌苔薄白腻,脉弦2.水湿困脾: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甚则颜面微肿,下肢浮肿,脱腹痞胀,得热则舒,精神困倦,怯寒懒动,小便少,大便澹,舌苔白腻,脉缓3.水热蕴结:腹大坚满,脱腹胀急,烦热口苦,渴不欲饮,或有面目肌肤黄染,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澹垢,舌边尖红,苔黄腻或兼有灰黑,脉弦数4.瘀结水留:脱腹坚满,青筋显露,胁下瘤结痛如针刺,面色灰暗薰黑,或见赤丝血缕,面、颈、胸、臂有蜘蛛痣,口干不欲饮,或见大便色黑,舌质紫暗或有紫斑,脉细涩5.阳虚水盛:腹大胀满,形似蛙腹,朝宽暮急,面色苍黄或既白,皖闷纳呆,神疲怯寒,肢冷浮肿,小便短少不利,舌体胖,舌质紫,苔淡白,脉沉细无力。

6.阴虚水停:腹大胀满,青筋暴露,面色晦滞,唇紫,口干而燥,心烦失眠,时有鼻帆、齿㈣,小便短少,舌质红绛少津,苔少或光剥,脉弦细数。

三、主要病因或诱因目前临床多见因病毒性肝炎、血吸虫病、胆囊炎、营养不良等所致肝硬化腹水,其他病因如:结核性腹膜炎腹水、丝虫病乳糜腹水、腹腔内晚期恶性肿瘤、慢性缩窄性心包炎、肾病综合症等,亦可出现鼓胀。

四、情志指导1.鼓励患者树立长期信心,积极配合医疗、护理,争取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2.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多与家人、同事、朋友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争取社会支持,以利康复。

3.鼓励患者说出内心的感受,帮助患者疏导情志,保持心情舒畅,情绪稳定,使肝气调达,利于康复,向患者说明怒伤肝、思伤脾,避免愤怒、焦虑等不良情绪。

五、饮食指导1.饮食宜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限制水钠摄入,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勿暴饮暴食,忌生冷、油腻、辛辣,禁止饮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丹溪认为本病病机是湿热相生, 隧道壅塞之故。 《格致余论· 鼓胀论》 中指出:“七情内伤,六淫外侵,饮食 不节…脾胃不能运化,…清浊相混,隧 道壅塞,郁而为热,热留为湿,湿热相 生,遂成胀满。”
6、明清基本确立了鼓胀的病机为气血水互 结的本虚标实的病理观,至今指导着临床实 践。如喻嘉言在《医门法律· 胀病论》提出本 病病机是“水裹、气结、血凝”。治法上灵 活多样,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如张景岳认为 “逐水利水之剂,但察其果系实邪,则此等 之法,诚不可废。但必须审证的确,用当详 审慎也。”
情志郁结,酒食 外感邪气,饮食不, 不节,感染虫毒,或劳倦太过 它病转化 肝、脾、肾功能 肺失宣降,脾失健运 失调,气血水互 肾失气化 结于腹部 肝、脾、肾 腹部胀大开始, 初起柔软,逐渐 坚硬,四肢消瘦, 皮色苍黄,晚期 四肢浮肿,甚则 吐血昏迷。 肺、脾、肾 眼脸开始, 继则头面四肢, 有从下肢开始水肿 后及全身,面色不 变,后期出现腹水 胀满
3、晋· 葛洪首次提出放腹水的治法,至今是临 床治疗鼓胀的一个重要的治标方法。 4、隋·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明确提出鼓胀的 病因与寄生虫有关。指出沼泽地带水中有“水 毒”等结聚于内,可致腹内生虫而成“水蛊” 。 5、金元时期对本病的认识有了很大进展。 李东垣《兰室秘藏》提出鼓胀“皆由脾胃之气 虚弱,不能运化精微而制水谷,聚而不散而成 胀满。”“胃中寒则胀满,或藏寒生满病,以 治寒胀,中满分消汤主之。”
鼓胀
长沙医学院 王明炯
鼓 胀
一、定义:
鼓胀系因肝脾受伤,疏泄运化失常,气血交阻致 水气内停,以腹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 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病机:肝脾肾功能失常,气血交阻, 概 水气内停于腹中。 括 临床特征:腹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
。 病位:肝 (与脾肾密切相关)
二、 源流
1、《内经》对其病名、症状、方药预 后等均有较详细的论述。 《灵枢 · 水胀篇》说:“鼓胀何如 …… ,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 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素问 · 腹中论》还设“鸡矢醴”治疗鼓胀, 是治疗鼓胀最早的方剂。
《医学入门· 鼓胀》指出“治胀必补中行 湿,兼以消积,更断盐酱。”这些治法至今 仍有效地指导临床。 历代医家对本病的防治十分重视,把它 列为“风、痨、鼓、膈”四大顽症之一。
小结 1、内经对鼓胀病名、症状、理法方药的认识
2、历代医家对鼓胀病机和治法的观点
虚寒论 湿热论 水裹气结血凝说 治法观点
范畴 西医学的肝硬化、腹腔内肿瘤
– 初、中期:肝郁脾虚,累及于肾——气、血、水互 结;
– 晚期:肝脾肾耗伤
– 虚火上炎或郁久化热,内扰心神,引动肝风——神 昏、痉厥
– 耗血、动血——出血
四、诊断
1、主症:腹部胀满,逐渐加剧,重则脉络暴露。 2、兼症:纳呆,乏力,尿少,出血倾向。
3、体征:腹胀大,面萎黄,黄疸,蜘蛛痣,肝掌。 4、病史:黄疸,胁痛,酒食不节,虫毒感染,
2、汉· 张仲景《金匮要略》没有“鼓胀”病名, 相当于其所述的肝水、脾水、肾水的范畴. 《金 匮 水气篇》称“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 ,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脾 水者, 其腹大,四肢若重,津液微不生,但若 少气,小便难”,“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 ,不得溺”。这些论述(肝脾肾功能失调)奠定 了后世鼓胀病机学基础。
方药:实脾饮。
舌苔白腻水滑
3、湿热蕴结
症状:腹大坚满,皮紧拒按,烦 热口苦,渴不欲饮,大便秘结或塘垢, 小便赤涩,或有黄疸,舌红,苔黄腻 或灰黑而润,脉弦数。 鼓胀特点+湿热内蕴症 治法:清热利湿,攻下逐水。 方药: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 舟车丸。
日久不化 痞塞中焦 而成鼓胀
2、酒食不节
嗜酒过度-脾胃受伤-酒湿浊气-气机不利 饮食不节-运化失职- 蕴结中焦-波及肝肾 气滞不畅 气、血、水互结—遂成鼓胀 血行受阻
3、劳欲过度
劳欲过度-运化失司 湿聚水生—而成鼓胀 伤及脾肾-气化不行
4、脾虚食积
脾虚不运-水湿食积 渐成鼓胀 饮食积滞-交杂不化
5、感染血吸虫
感染血吸虫
内伤肝脾,脉络瘀阻—升降失常, 未能及时治疗 清浊相混—渐成鼓胀
6、黄疸、积聚失治
黄疸失治—肝脾肾三脏俱病—气血凝滞,水饮内停 —渐成鼓胀 肝脾血瘀 水湿停聚 积聚失治 而成鼓胀 肾失气化 气滞血瘀
病机小节
鼓胀病位:肝,与脾肾密切相关 病机重点: 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气滞、瘀血 、水饮互结于腹中。 病机特点:本虚标实
情志内伤。
5、理化检查:肝功、生化、肿瘤标志物、腹部B超、 食道钡剂造影、腹水穿刺、CT等有关检查。
五、鉴别诊断
1、水肿与鼓胀(见下图) 2、黄疸、鼓胀、癥积的联系和区别。
鼓胀 相 同 点 不 病机特点 临床特点 病 病 同 病 点 机 位 因
水肿
都是体内水液潴留 均可出现四肢浮肿,腹水 主要在腹部 多在肌肤
病 位 脏 腑 临 床 表 现
六、辨证论治与治疗原则
•辨证要点 •辨新久缓急 •辨虚实 •辨邪实
气盛 —— 腹胀大,嗳气则舒,按之空空然,
叩之如鼓。血瘀 —— 腹有积块疼痛如针刺, 面颈皮肤有赤丝血缕。 水盛 —— 腹胀如鼓,状如蛙腹,按之如囊裹 水,常伴有下肢浮肿。
•治疗原则:攻补兼施
•虚则补之 •温补脾肾 •滋养肝肾 •实则泻之
、结核性腹膜炎等形成腹水时可参
照本篇进行辨证施治。
证候特征
1、临床特征:
腹胀大如鼓
证候特征
1、临床特征:
皮色苍黄, 脉络暴露
2、兼证表现:
四肢浮肿
2、兼证表现:
血痣
2、兼证表现:
血缕
2、兼证表现:
吐血 衄血
2、兼证表现:
黄疸
三、病因病机
1、情志所伤
情志抑郁—气机不利—血行不畅—脉络瘀阻 + 肝气郁结—横逆犯脾—脾失健运—水湿潴留
•理气
•利水
•化瘀
七、分证论治 1、气滞湿阻
症状:腹部胀大,按之不坚,胁下胀满 或痛,食少纳呆,嗳气后稍减,或下肢 微肿,苔白腻,脉弦细。 鼓胀特点+肝郁湿阻症 治法:疏肝解郁,除湿散满。 方药: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
舌苔白腻
2、寒湿困脾
症状:腹大胀满,按之如囊 裹水,脘腹痞胀,得热则舒,周 身困重,怯寒肢肿,尿少便溏, 苔白腻,脉弦迟。 鼓胀特点+寒湿内蕴症 治法:温阳散寒,化湿醒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