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保护与中国农村发展李周
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永续发展

作者: 李周[1]
作者机构: [1]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100732
出版物刊名: 经济研究
页码: 17-19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2期
主题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健康发展;顺应自然;党的十七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摘要: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并将其置于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在内的社会主义文明体系之中。
党的十八大系统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并将其纳入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中。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美丽中国建设的任务和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的举措,既是我党执政理念的发展和升华,也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庄严承诺;既顺应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潮流,又使实施持续健康发展战略有了坚实基石。
浅析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浅析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当前的农村生态环境状况令人担忧,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农药农残超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不完善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生态环境质量。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至关重要。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加强土地资源管理。
当前,农村土地资源开发过度,导致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问题严重。
需要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划定农田、林地和草地等土地利用功能区域,严格控制农地承包、流转和非农用地开发,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加强农业生产过程的环境管理。
农药农残的使用对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
应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模式,减少农药使用,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加强农田灌溉和水资源管理,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水源地和水体的清洁度。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还需要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
当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导致农村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水体中,对水体造成污染。
应加大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力度,提高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利用率,保护水体的水质。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加强环境教育和宣传。
通过开展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活动,提高农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自觉性。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培训,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能力和技术水平。
通过教育和宣传,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涉及土地资源管理、农业生产过程的环境管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以及环境教育和宣传等多个方面。
只有全面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才能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乡村。
个人简历 (2)

个人简历于法稳,男,1969年7月生,山东鄄城人。
管理学博士,现任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生态经济与环境研究室副主任。
西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兼职教授。
教育经历:1995。
9~1998。
7 西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业经济与管理专业,生态经济学方向博士研究生,获管理学博士学位。
1991。
9~1993.7 西南师范大学生物系生态学专业研究生,获理学硕士学位.1987.9~1991。
7 曲阜师范大学物理系物理教育专业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2007.8~2008。
8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环境科学与林学院高级访问学者。
2000.8~至今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工作。
1998.9~2000.7 中国农业大学可持续农业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3.7~1995.9,山东省菏泽市环境保护局工作。
培训情况:1.2003年8月,参加了由国家林业局、WWF主办的“森林认证高级研讨班”.2.2003年10月,参加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际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世界自然保护同盟、国际贸易与可持续发展中心主办的“贸易、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培训研讨会”.3.2003年10月、11月,在北京与意大利的威尼斯参加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与意大利环境与领土部主办的“生态管理:战略与决策”高级培训班。
4.2004年3月、8月,参加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举办的“生产力计量与分析”高级培训班。
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研究领域:生态经济学与可持续农业研究。
研究方向:资源、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学理论与方法。
主要社会兼职: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气象学会气象经济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主持和参加的课题:(一)主持的课题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集水型生态农业与生态环境恢复重建研究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西北地区水资源管理问题研究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鼓励自然资源集约利用的技术经济政策研究——以水资源为例4.国家社会科学重点项目:西部大开发中的环境保护、水资源管理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第2主持人)5.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黄河流域大型灌区不同管理方式的效益比较分析—-以内蒙古河套灌区为例6.福特基金会资助课题:社区林业群众参与的中国案例研究(第2主持人)(二)参加的课题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植物种群生态适应机理研究2。
乡村振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乡村振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在中国的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乡村振兴不仅涉及经济的发展,而更应该关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不仅能够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还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强村民的生态意识,从而实现更全面、更协调的发展。
推进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障和改善生态环境。
乡村广袤的土地、丰富的水资源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与此同时,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农村环境遭受了很大的压力。
土壤污染、水体污染和生物链破坏等现象日益严重,尤其是在一些工业污染较重的区域,乡村生态环境几乎变得岌岌可危。
为了促进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需要全面开展农村生态保护和恢复工程。
对已经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科学评估,是修复工作的基础。
在评估的基础上,应考虑采取多种措施进行整治。
例如,对于农村水体污染情况,可以通过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实施“河长制”等方式,提高水质。
同时,采取有效的土壤修复技术,改善耕地质量,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在农村,植被的完整性非常重要。
在植被受损严重的区域,可以通过植树造林、恢复自然湿地等方式,实现生态功能的再生。
通过采集和引入适应当地气候与土壤条件的植物,增强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抵御外界冲击的能力。
此外,可以利用农田周边的闲置土地进行生态修复,通过种植间作、覆盖作物等方法,恢复土壤结构,提升养分丰富度。
同时,乡村振兴过程中要注重发展绿色经济。
以生态农业为基础,推行循环农业、智慧农业等新型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推广有机农业以及当季作物轮作等方式,不仅能够维护土壤健康,还有助于增强农作物的抗病能力。
这种转型不仅提升农业生产质量,也为农村居民提供了更好的经济收益。
倡导可持续的发展思路,在资源利用过程中做到节约和高效。
推动乡村内部资源循环利用,发展以农村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为基础的环保产业,实现有效的资源回收。
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在滇召开

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在滇召开
李周
【期刊名称】《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年(卷),期】2005(13)2
【总页数】1页(P137)
【作者】李周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国畜牧兽医学会期刊编辑学分会召开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中国乳业》杂志社社长冯艳秋当选为新一届理事会理事长 [J], 聂迎利
2.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在武汉召开 [J], ;
3.中国考古学会第十六次年会暨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在西安市召开 [J], 王建军
4.中国畜牧兽医学会期刊编辑学分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中国畜牧兽医科技期刊发展论坛在青海西宁成功召开 [J], 本刊讯
5.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研究分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地质教育“十三五”规划交流研讨会召开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当前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旨在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推动农村社会进步。
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个重要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将探讨乡村振兴战略如何影响和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并深入分析这种意义的重要性。
首先,乡村振兴战略通过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对土地和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导致土地退化、水资源的污染与枯竭等环境问题。
乡村振兴战略鼓励农民转变思维方式,推广绿色生态农业模式,致力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体系。
这种转变有效地减少了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预防了土地污染和水资源的过度消耗,保护了农村生态环境。
其次,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环境治理,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质量。
传统农村存在乱建乱放、垃圾无序排放等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乡村振兴战略重视农村环境治理,加强农村建设管理,提升农村环境质量。
通过改善农村道路、修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等措施,大大改善了农村环境,提高了农村人居环境的舒适度和温馨感。
再次,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了生态农业发展,保护了农村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农业生产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农药使用、养殖污染等问题。
乡村振兴战略鼓励农民使用生态友好的农业生产技术,建设生态农田和农业生态园区,保护和恢复农村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这种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不仅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还将循环利用和生态农业原则应用于农田管理,有效地提高了土地的肥力和农作物的产量,保护了农村的生态环境。
最后,乡村振兴战略提升了乡村旅游业发展水平,推动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一个重要举措,通过保护和开发农村美景、农村文化遗产等资源,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农村旅游。
这种发展模式不仅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还提高了乡村居民的收入和生活品质。
乡村旅游的发展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有着积极的影响,保护了农村的自然景观、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增加了农民的环保意识,促进了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深入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

深入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深入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才能科学制定战略规划,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乡村振兴战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升华版。
从总要求来看,它用“产业兴旺”替代“生产发展”,要求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和完善产业体系,使农村经济更加繁荣;用“生态宜居”替代“村容整洁”,要求在治理村庄脏乱差的基础上发展绿色经济、治理环境污染并进行少量搬迁,使农村人居环境更加舒适;用“治理有效”替代“管理民主”,要求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使农村社会治理更加科学高效,更能满足农村居民需要;用“生活富裕”替代“生活宽裕”,要求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目标,使农民生活更加富裕、更加美满;“乡风文明”四个字虽然没有变化,但在新时代,其内容进一步拓展、要求进一步提升。
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比,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容更加充实,逻辑递进关系更加清晰,为在新时代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重点。
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石。
发展现代农业是产业兴旺最重要的内容,其重点是通过产品、技术、制度、组织和管理创新,提高良种化、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标准化、制度化和组织化水平,推动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
一方面,大力发展以新型职业农民、适度经营规模、作业外包服务和绿色农业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农业;另一方面,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为农民创造更多就业和增收机会。
生态宜居是提高乡村发展质量的保证。
其内容涵盖村容整洁,村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完善,以保护自然、顺应自然、敬畏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纠正单纯以人工生态系统替代自然生态系统的错误做法,等等。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模式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模式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乡村振兴成为了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战略,同时也是实现农村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的关键路径。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模式是保护乡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村发展的核心措施之一。
本文将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模式,以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参考和支持。
一、问题的背景和现状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地区占据国土的绝大部分。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农村发展不平衡,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土地沙化、水资源污染、空气污染、农药残留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的重要障碍。
乡村振兴背景下,环境问题的治理已经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必须考虑到农村经济的发展需求,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的协调统一。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模式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传统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需求,需要采取多管齐下的综合模式。
1. 环境规划与生态修复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生态环境治理首先需要进行环境规划和生态修复。
通过科学合理地规划土地利用、水资源管理、农田治理等,建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
同时,要加强生态修复工作,治理和防止土地沙化、水资源污染等问题,恢复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2. 农业生产与环境友好型农业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农业生产是一个重要环节。
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推广有机农业和耕作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3. 农村工业与绿色发展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也需要关注农村工业的发展。
通过发展绿色农村工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建立环境友好型农村工业园区,引导农村产业向清洁能源、循环经济、绿色建筑等方向发展,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4. 农村社区与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还需要注重农村社区和农民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