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三个主要因素

合集下载

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主要包括:1.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村经济主要依赖传统农业产业,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单一化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2.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包括道路、桥梁、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设备不完善,严重制约了农村生产能力的提升。

3.农业技术水平低下:农村人口素质相对较低,农业技术水平滞后于城市,缺乏现代化管理和科学种植技术,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

4.农产品附加值低:由于农产品加工技术水平较低,农产品的附加值较低,使得农民的经济收入增长缓慢。

5.乡村人才流失严重: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乡村人才流失严重,大量年轻人选择离开农村,导致农村劳动力短缺。

6.乡村金融体系不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缺乏创新,乡村金融服务不足,农村居民面临融资难题,影响了乡村发展的潜力释放。

7.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土地流转困难、流转制度不健全,限制了农村土地的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8.农村环境污染严重:农村生活环境、农田环境污染严重,农产品安全性和生态环境受到威胁,限制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请参见附件部分。

法律名词及注释:1.农村产业结构单一:指农村经济主要依赖传统农业产业,缺乏多元化发展。

2.基础设施:指农村道路、桥梁、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设备。

3.农业技术水平:指农村管理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程度。

4.附加值:指农产品通过加工和贸易等环节增加的价值。

5.人才流失:指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特别是年轻人离开农村。

6.金融体系:指农村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系统。

7.土地流转:指农村土地的流转和使用权的转让。

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外因素探析

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外因素探析

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外因素探析一、引言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经济发展一直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农村经济发展受到许多内外因素的影响,本文将探讨这些因素。

二、内因素一:资源禀赋中国农村地域广阔,资源丰富,土地、水源等自然资源的禀赋差异导致了不同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例如,沿海地区由于离海近,可发展渔业和海产品加工业,而内陆地区多以农业为主。

三、内因素二: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水平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

由于长期以来农村教育和技术培训的滞后,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水平相对较低,这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内因素三:土地制度农村土地制度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制度环境。

当前,中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试点改革不断深化,土地流转和集体经营模式逐渐推进,为农村经济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五、内因素四: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对提高农村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现代农业生产模式的推广,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六、外因素一: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农产品供应的需求也在增加。

因此,开发市场、提供优质农产品和农副产品的供应,对农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七、外因素二:政策支持政府的政策支持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之一。

例如,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补贴和金融支持的投入,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八、外因素三: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对农村经济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农产品的出口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但同时也面临着国际市场竞争和贸易壁垒的挑战。

因此,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加强对国际市场的开拓,同时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九、内外因素之间的关系内外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农村经济发展。

资源禀赋和人力资本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内部基础,决定着农村经济的生产规模和效益水平。

农村经济发展的经济学理论分析

农村经济发展的经济学理论分析

农村经济发展的经济学理论分析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在中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与城市相比,农村依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农村经济发展进行理论分析。

一、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当今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农村产业结构逐渐优化,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农业发展与城市化进程不平衡,农民收入差距加大,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

二、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外因素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外因素是决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内在因素包括农村资源禀赋、劳动力素质、科技创新等,外在因素包括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投资环境、农产品市场等。

三、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经济学理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关键。

经济学理论认为,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应注重资源禀赋、比较优势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同时发展现代农业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四、农村经济发展的农业现代化路径农业现代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经济学理论提出了多种路径,如技术推动型、规模效应型等。

综合考虑农村资源、环境和市场需求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路径是关键。

五、农民收入增长的经济学分析解决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问题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目标之一。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提高农民收入的途径包括农民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市场改革、农产品价格稳定等。

六、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经济学分析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一环。

经济学理论认为,在土地制度改革中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促进土地的流转和集约利用。

七、农村金融发展的经济学探讨农村金融发展是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金融难题的关键。

经济学理论认为,农村金融发展应注重金融市场的健全与完善,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农民和农业生产的需求。

八、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环境可持续性问题农村经济发展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经济学理论认为,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要加强环境管理,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影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三个主要因素

影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三个主要因素

影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三个主要因素影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三个主要因素20 世纪80 年代初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揭开了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序幕,21 世纪的新农村建设又全面揭开了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篇章。

经过30 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进入了工业促进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阶段,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能力正在逐渐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也全面展开。

当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农业基础薄弱,国家保障农产品供给平衡的能力不足;2.农业发展面临诸多不利因素,效益不高; 3.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依然存在,城乡二元矛盾还非常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还很低,农村教育、医疗、社保水平与城市存在很大差距。

根据经济发展的相关规律,发现一般情况下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有教育水平、基础设施、信息问题、农村金融体系、土地、资本、人口等因素,结合中国的特殊情况,总结发现影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三大主要因素是土地、人口、农村金融,本文作者将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对这三大因素进行分别说明。

土地因素,这里主要是说农业耕地。

当前突出的问题是耕地不足,而且人均耕地占有量呈下降趋势。

我国人均土地拥有量是世界人均拥有量的1 / 4。

我国的耕地面积按人均占有土地资源量计算,目前不足112亩,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数的1 / 4 ,即使与建国之初的水平相比,亦下降了3 / 5。

更为严重的是,全国有1 / 3的省、市人均耕地不足1亩,其中广东、福建、浙江等省人均耕地在016亩以下。

目前,人口还在继续增加,耕地仍在不断减少,形势确实严峻,令人担忧。

我国地形复杂,全国土地总面积中,山地约占3 3 %,高原约占26 %,丘陵约占1 0 %,盆地约占19 %,而平原只有1 2 %。

由于山地较多和干旱缺雨地区的面积较大,全国土地总面积中可用于农林牧渔各业的面积只占7 0 %多一点,可用于农耕的土地就更少,土地资源的地区差异较大。

农村发展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因素分析

农村发展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因素分析

农村发展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因素分析农村发展一直是许多国家和地区关注的重点领域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为了农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传统因素、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三个方面来分析影响农村发展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因素。

一、传统因素1.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影响农村发展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传统因素之一。

不同地区的地形、土壤条件、气候等差异,会直接影响到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农村的发展水平。

例如,山区地区由于地势复杂,交通建设相对困难,导致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村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2. 人口分布:人口分布也是影响农村发展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传统因素之一。

人口的密度、数量以及年龄结构等都会对基础设施需求和发展方向产生重要影响。

人口较多的地区,往往需要建设更多的学校、医院、交通枢纽等基础设施,以应对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

二、经济因素1. 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农村发展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经济因素之一。

发达地区的经济实力雄厚,能够投入更多资源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发展。

而相对落后的地区则由于资金短缺等原因,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村发展水平较低。

2. 城乡差距:城乡差距也是影响农村发展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经济因素之一。

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与农村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发展差距。

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善,而农村则面临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和质量问题,这进一步加大了城乡发展的差距。

三、政策因素1. 政府支持政策:政府在农村发展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支持政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政府的政策引导与投入,直接影响到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农村发展的速度与质量。

政府出台的扶贫政策和农村振兴战略等,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促进了农村发展。

2. 农村经济政策:农村经济政策也是影响农村发展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因素之一。

例如,农村金融政策的开放与发展,能够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分析农业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

分析农业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

分析农业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发展一直被视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然而,农业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农业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

一、气候条件气候条件是农业发展的首要因素之一。

中国幅员辽阔,北方地区寒冷干燥,南方地区温暖湿润。

不同气候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发展有着显著影响。

一方面,寒冷干燥的气候北方适合种植小麦等耐寒作物;另一方面,温暖湿润的气候南方适合种植稻米等水稻作物。

因此,气候条件对农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土壤质量土壤质量是农作物生长和富饶度的重要指标。

土壤的肥沃程度、水分保持能力等都会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影响。

中国土地资源丰富,但土壤质量存在差异。

有些地区土壤肥沃,适合农作物的生长;而有些地区土壤贫瘠,需要经过有效的土壤调理和施肥。

因此,土壤质量是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三、灌溉水源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但水资源分布不均。

北方地区缺乏灌溉水源,南方地区雨水充沛。

因此,灌溉水源的供应对农业发展至关重要。

适当的灌溉可以提供足够的水分给农作物,促进其生长。

灌溉水源的不足或不良管理会导致农作物的减产和水资源的浪费。

四、农作物品种选择农作物品种选择直接关系到农业产量和质量。

根据不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科学合理的选择适应性强的农作物品种,可以提高农业产量和抗灾能力。

合理选择耐旱、耐病、高产的品种,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

五、农业技术农业技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通过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如遥感技术、精细施肥技术、高效灌溉技术等,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农业科技的发展还可以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六、农业政策农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农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政府可以通过出台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如农村土地改革、农业扶贫政策等,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此外,农业政策还可以鼓励农民采用适宜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关于“三农”问题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关于“三农”问题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要: 针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 , 探讨 了发展县域经济和解决“ 三农” 问题的关 系, 出了发展 县域经济、 提
建设 社会主 义新农 村 的措 施 。
关键词 : 县城经济 ;三农” “ 问题 ; 社会主义新农村 中图分类号:3 3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0 — 51 20 )5— 19— 2 F2 A 1 1 88 (06 0 08 0 0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 , 在全新理念指导下
弥补了国家对农村 的投入不足 , 从而推动了农村城镇化建设和农村第三产业 的兴起 , 进一步扩大 了就业领域 , 有效地
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 发展县域经济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首先, 县域经济发展引起的人员迁徙和社会 分工, 再 为农业产业化提 供 了“ 动力” 。农业产业化 的发展是一种大规模的社会化大生产 , 是一种 以市场 为依托 的商 品生产, 市场需求的大小 决定了产业化农业的生产规模和商品化程度。一方面 , 县域经济发展引起 的非农人员增加和农产 品市场需求量的增
较低 。由于城镇化水平较低 , 城市的聚集辐射带动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 阻碍了农业生产方式的革新和农业劳动生产 率的提高, 抑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就业岗位的增加 , 也直接影响了农民收入 的增加 , 抑制了农村消费需求的有序扩
展 和升 级 。
三是农 民的非农化程度低。农民要想富裕必须提高非农化水平。我国农村人口比重大 , 农业人 口转移步履艰难 。 同时 , 由于工业化 、 城镇化发展滞后 , 、 二 三产业不发达 , 导致农村劳动力转移空间狭窄。目前 , 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比 重远低于美、 法等发达国家 , 英、 加之户籍制度、 民工子女就学等政策限制和农 民自身素质不高等原因, 农 致使大量农 民滞留在有限的耕地上 , 严重制约 了农 民收入的增长。

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

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

02
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农村产业结构
农业占比过高
农村产业结构中农业占比过高,导致 农村经济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难以 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缺乏支柱产业
农村地区缺乏支柱产业,导致经济发 展后劲不足,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和产 业链条。
农民收入水平
收入增长缓慢
农民收入水平普遍偏低,且增长缓慢 ,难以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
01
02
03
04
农业产业结构单一
农村地区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 ,缺乏多元化产业结构,导致
经济抗风险能力较弱。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农村地区交通、通讯、水利等 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制约
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劳动力素质偏低
农村地区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 ,缺乏专业技能和知识,难以 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资金投入不足
03
制约因素分析
农业资源限制
土地资源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农村土地资源日趋紧张,土地流转困难, 制约了农业规模化经营。
水资源
部分农村地区水资源匮乏,影响了农业灌溉和生产效益。
劳动力资源
农村劳动力外流,导致农业劳动力不足,影响农业生产效率。
农村市场体系不完善
农产品流通体系
农村市场信息不对称,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影 响农产品销售和农民收入。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交通、通讯、水利等方面存在 较大短板,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快 速发展。
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目的
分析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 素,为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意义
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对于实现全面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 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缩小城乡 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三个主要因素
20 世纪80 年代初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揭开了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序幕,21 世纪的新农村建设又全面揭开了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篇章。

经过30 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进入了工业促进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阶段,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能力正在逐渐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也全面展开。

当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农业基础薄弱,国家保障农产品供给平衡的能力不足;2.农业发展面临诸多不利因素,效益不高; 3.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依然存在,城乡二元矛盾还非常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还很低,农村教育、医疗、社保水平与城市存在很大差距。

根据经济发展的相关规律,发现一般情况下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有教育水平、基础设施、信息问题、农村金融体系、土地、资本、人口等因素,结合中国的特殊情况,总结发现影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三大主要因素是土地、人口、农村金融,本文作者将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对这三大因素进行分别说明。

土地因素,这里主要是说农业耕地。

当前突出的问题是耕地不足,而且人均耕地占有量呈下降趋势。

我国人均土地拥有量是世界人均拥有量的1 / 4。

我国的耕地面积按人均占有土地资源量计算,目前不足112亩,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数的1 / 4 ,即使与建国之初的水平相比,亦下降了3 / 5。

更为严重的是,全国有1 / 3的省、市人均耕地不足1亩,其中广东、福建、浙江等省人均耕地在016亩以下。

目前,人口还在继续增加,耕地仍在不断减少,形势确实严峻,令人担忧。

我国地形复杂,全国土地总面积中,山地约占3 3 %,高原约占26 %,丘陵约占1 0 %,盆地约占19 %,而平原只有1 2 %。

由于山地较多和干旱缺雨地区的面积较大,全国土地总面积中可用于农林牧渔各业的面积只占7 0 %多一点,可用于农耕的土地就更少,土地资源的地区差异较大。

由此可见,我国虽然国土辽阔,但由于人口众多,却是一个土地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人多地少,耕地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更堪忧虑的是,即使在这样一种土地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现有的耕地面积仍然由于种种原因而日趋减少。

有资料统计,从1 9 7 9年到1 9 8 9年间我国累计减少耕地3 6 7万公顷,大体相当于一个山西
省的全部耕地。

近年来,乱占滥用耕地,致使耕地锐减的情况仍旧有增无减,/开发区热0、/房地产热0,使一些地方出现了多占少用、占而不用、闲置撂荒的现象,造成了耕地资源的严重浪费。

自1 9 90年至1 9 9 3年,全国耕地面积净减少1 5 0 0万,如果这种状况继续下去的话,到下个世纪中叶,全国人均耕地将有可能降至016亩,农业发展空间的萎缩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可能是今天所不能完全设想到的。

保护耕地,首先是要搞好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工作,各级政府都要根据本地情况,尽快建立和划定基本的农田、粮田保护区。

同时,要通过立法,制定最低限耕地保护制度,要按照全国现有人口及其增长的速率,按照生活不断得以改善的要求,按照工业对农业增长的粮食需求,确定出一个较长的时期,比较准确地算一下到底需要多少粮食,生产这些粮食需要多少耕地,并用法律形式把最低限耕地数量固定下来,这就是全国必须保有的最少耕地量。

然后,再按照这个数量,逐级要求各省、各县、各乡必须保有多少耕地,最低限耕地一旦通过立法形式确定下来,就不得再以其他理由乱占滥用。

同时,要加强对建设用地的审批管理,坚持节约原则,不占或少占耕地;要加大土地管理的执法力度,解决违法批地、闲置和撂荒问题,使耕地切实得到保护。

在此基础上,尽可能扩大农业用地。

据全国2 4 4 4个县级单位的调查表明,我国目前约有农荒地5亿亩尚待开发,这是一笔丰厚的后备土地资源,要通过改革土地产权制度及制订一系列有利于开发的政策措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尽快把这部分宜农荒地开发出来,把一切可以利用的土地有计划地合理利用起来。

人口因素,人口对于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

解决人口问题的办法:一是控制总量;二是提高人口质量;三是合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控制总量,就是控制人口数量的过快增长,千方百计地把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下来,到本世纪末,把全国人口控制在13亿以内;到2010年,控制在14亿以内。

但是只有指标还不够,还要从抑制人口增长的动因上进行标本兼治。

采取综合政策措施,进行综合治理,进一步增强全民的人口意识,把计划生育工作与加快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消除贫因,保护环境,提高全民族文化教育水平、社会医疗服务水平和妇女儿童保健水平结合起来,改变传统的单一家庭赡养式的保障结构,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从而改变传统的家庭人口再生产观念,特别是要改变农村传统的家庭人口再生产观念,使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提高人口质量,必须
大力发展教育,坚持科教兴国的方针,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

合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首先还是要着眼于农村,这是我们解决问题的立足点。

向农业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开垦宜农荒地,加强农业综合开发,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是吸纳和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导方面。

当然,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填补城市的某些就业空位,让城市容纳和消化一部分,也是转移农村
剩余劳动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里,有两个原则要坚持,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能削弱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地位,不宜大规模、过快地转移;二是流向城市的农村劳动力数量要适度,必须有秩序地流动,要以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搞好流动人口的就业培训,保证社会稳定为前提,防止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盲目四处窜。

农村金融因素,农村金融的发展程度对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通过模型实证检验了我国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表明,首先,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关系看,农村金融通过储蓄率、储蓄投资转化比率和投资效率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金融规模,尤其是存款规模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有源之水; 二是我国当前存贷结构配比失调限制了农村金融支撑农村经济
发展的功能,而另外一个制约要素在于农村投资产出效率; 事实上,存贷结构以及投资产出比率本质上反映了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失血”严重的现状,而正是由于“失血”的存在,能够用于发展农村经济的可用资本相对较少,其真实的产出效应和资本的规模效应降低,进而表现为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有限; 三是农村投资效率虽影响农村实际产出,但是从当前我国农村投资产出效率的基本增长趋势来看农村投资产出效率“瓶颈”限制了其作用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效果,而这源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多年处于资金外流的局面,农村整体社会投资额增长率缓慢,能够最终用于农村基础设施更新换代的资本相对较少; 四是从农村金融发展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效率来看,长短期效果存在明显差异,不同指标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模式具有显著的滞后性特征。

其次,从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金融的影响机制来看,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金融发展指标具有显著的长短期影响,且这种影响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时变特征,即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体系的结构也会发生相应的调整和变化,而这种调整和变化又会通过金融影响经济发展的机制反向作用于农村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