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历史(人民版): 14.24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含解析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4讲《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人民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4讲《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人民版)
消 ①禁锢并扼杀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极 ②“天人感应”造成迷信思想泛滥。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民版
课堂巩固
必修三
专题1 第1讲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民版
1. (2012·山东文综,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
“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
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
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
必修三 专题1 第1讲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民版
3.(2012·上海单科)孔子说:“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
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
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 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言论推断,三家都 ( 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 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
必修三
专题1 第1讲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民版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孔子在对待他人的问题 上主张仁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A项体现墨子的 “兼爱主张 ”,不 选;B项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C、D两项是理学的主张,体现了封建等
级秩序,不选,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项。
【答案】B
必修三
专题1 第1讲
• 治国:孟子“仁政”——韩非“法制”
• 人性:孟子“性本善”——荀子“性本恶” • 人与自然: 荀子“制天命而用之”——庄子“顺其自然”
古为今用
诸子百家的思想的现实意义
• 儒家——“以德治国” • 法家——“依法治国” • 孔子——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
• 墨家——平等博爱、反对战争、艰苦朴素

2018年高考历史试题及解析

2018年高考历史试题及解析

2018年高考历史试题及解析
2018年高考历史试题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的普及的编年史:
A、完全性
B、详细性
C、神话性
D、人物性
答案:B
解析:《史记》是中国第一部详细性十分明显的编年史,作者以《春秋》为基础,通过附加传说及传闻,形成了自郭璞所著起,比《国语》《传》更为宏大完整的编年史著作。

2.清朝初年,为迎接俄国贡品,在北京成立了专门机构,派出()来
接待
A、军队
B、外交官
C、使节
D、特使
答案:D
解析:清朝初年,为迎接俄国贡品,在北京成立了专门机构,派出特
使来接待。

其中最为著名的特使便是胡宗宪,他曾亲自前往俄罗斯交涉,且签署了“春盆协定”,春盆协定签定后,清朝政府也接受了俄罗
斯贡品,以此结束了清朝与俄国的长达一百余年的僵持状态。

二、判断题
1.宋朝称霸中国,国势实现最广大的辉煌。

答案:正确
解析:宋朝紧贴外部经济文化发展和变化,国势发展到鼎盛,实现了最广大的辉煌。

在其实施的制度和政策下,宋朝资本市场得以发达,民俗学大行其道,书法、绘画、雕刻等艺术技能有了飞跃的发展,流传了一系列的文学经典,从而开创了安静及繁荣的宋朝文化时期。

2.民国政府推行了抗战斗争,实现了中国抗日民族复兴、国家统一的伟大事业。

答案:正确
解析:民国政府积极投入抗战,在中国社会各界激起斗志,改变旧时的局面,建立了新的国家,实现了中国抗日民族复兴和国家统一的伟大事业。

民国政府还出台了许多改革措施,推行西学东渐的现代化,并搞建设了军事、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各项事业,使中华民族实现新的历史经历。

2018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二轮专题复习课件:第5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共41张PPT)

2018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二轮专题复习课件:第5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共41张PPT)
(2)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 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 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战国 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 中的大宗。
2.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的发展 (1)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对“仁”的解释是多种多 样的,但其立足点就是“爱”,是基于爱的伦理道德。所以他 主张统治者要 以德治民 , 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 个礼乐文明社会。
线索二:中国古代的科技文艺
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对人类文明的发 展和进步贡献卓著。中国古代的艺术独具东方神韵。绘画与诗 文、书法、篆刻相互渗透,京剧成为中华文化的国粹,形成了 鲜明的民族艺术特征。从先秦到清朝,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灿 烂辉煌。
第五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考试内容与要求]
流 派
人 物
时 代
主要思想 ①提倡“ 仁政 ”学说 ②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 说,这一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①天人关系:强调“天行有常”,又指出人道有为, 制天命而用之 提出了“ ”的重要思想 ②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儒 家
孟 子
荀 子 老 子 庄 子
战 国
战 国 春 秋 战 国
道 家
①哲学上:主张“道”是世界的根本;事物具有向 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蕴涵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②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希望回到“小国寡民 ” 的社会
把“ 道 ”作为最高的原则,提倡“齐物”“逍遥”






主要思想 主旨是“ 兼相爱、交相利 ”,以此为核心, 墨子提出了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 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张 ①集法家思想之大成,将“法”“术”“势”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28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课件 人民版必修3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28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课件 人民版必修3

厉行赏罚、 奖励耕战 ;
主张“事异则备变”
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
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汉代以来,逐渐湮没失 传
“兼相爱、交相利”;
墨家 墨 子 非攻 、尚贤、尚同、非 乐、非命、节葬、节用
学法点睛 本知识点概括为“一、二、三、四”
史观史论
儒家思想是保守的,认为社会是退化的,最好的永远是最好
的,而最好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不如过去,未来不如现在, 所以必须事事以古为法,至少也要保持现状。 ——柏杨《中国人史纲》
百家争鸣至儒家一家独尊的演变过程。春秋战国时期,社会 大动荡大发展。各阶级纷纷发表自己的主张,形成了儒、墨、 道、法等各学派相互诘难、学习的“百家争鸣”局面。孔子 创立了以“仁”、“礼”为核心的儒家学派,此后,孟子提
出了“仁政”、“君轻民贵”主张,荀子吸收了各家思想的
有益成分,是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请回答:
在历史上我们的先人有很多思想主张对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
具有重大借鉴意义,比如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观点就有 很多合理的成分值得我们借鉴,请举例说明。 答案 ①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关系。②孔子主张以德治民,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③孟子提出
角度1 儒、道、法思想在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提示:(1)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
准则。 (2)道家学说构成了2 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 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
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董仲舒的新儒学;③太学与科举制度。
百家争鸣 1.孔子和早期儒学

2018年高考历史复习: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含解析

2018年高考历史复习: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含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收录了先秦时期儒、道、墨、法、阴阳、名、农等各家学说,提出了关于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治国等方面的论说,司马迁说它“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

这反映了当时( )A.“百家争鸣”的结束B.思想兼容的走向C.国家统一的实现D.各种学派的诘难解析:“百家争鸣”的结束是在汉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故A项错误;《吕氏春秋》为杂家的代表著作,根据材料“收录了……各家学说”能够体现各家思想兼容的特点,故B项正确;国家统一的标志为秦朝的建立,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各学派之间的斗争,故D项错误。

答案:B2.经史子集,泛指我国古代典籍。

《新唐书》载:“两都各聚书四部,以甲乙丙丁为次,列经史子集四库。

”下列属于“经”部的是( )A.《道德经》B.《楚辞》C.《汉书》D.《中庸》解析:经:经书,指儒家经典著作;史:史书,即正史;子:先秦百家著作,宗教;集:文集,即诗词汇编。

泛指我国古代典籍。

《道德经》是子部,故A项错误;《楚辞》是文集,故B项错误;《汉书》属于史书,故C项错误;《中庸》是四书之一,是儒学经典著作,故D项正确。

答案:D3.《中华文化史》一书写道:“这一时期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

”这一时期( )A.“百家争鸣”局面出现B.儒学正统地位确立C.儒家伦理得到强化D.儒家思想趋向新启蒙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崛起,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君舟民水”与题干中“突出人的地位”“强调民的作用”相符合,故A项正确。

答案:A4.(2017·蚌埠市高三质检)孔子讲“礼”,孟子重“义”,荀子也说:“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

”先秦儒家讲求“礼”“义”的主要目的是( ) A.规范社会秩序B.强化中央集权C.构建平等社会D.缓和诸侯纷争解析:先秦儒家宣扬“礼”“义”是强调人们按照自己所属的社会地位来行使自己的权利,意在规范社会秩序,故A项正确;中央集权是在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确立的,先秦谈不上“强化”,故B项错误;孔子代表春秋晚期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孟子和荀子代表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与平等社会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出现缓和诸侯纷争的意思,故D项错误。

【高优指导】2018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34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高优指导】2018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34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专题十一
主题一 主题二
第34课时
理教材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析史料 拓视野 练模拟
-23-
根据所学知识,孔子崇尚周礼,因此遭到先秦及秦汉 法家人物的批评,经常指其“复古”“厚古薄今”,但儒 家的精神实质并非返古,而是对现实的批判,以及对 政治理想和社会和谐的追求,这影响了后来儒者的 价值观念,故 C 项正确。历代儒者引以为批判现实 解题 审选项 的依据的“三代”之治,以及传说中的尧、舜,都只不 思路 找答案 过是儒家学者头脑中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与“复 古”无关;儒者批评现实政治,自然是要求变革,因而 B、D 两项不正确。同时,汉代董仲舒、宋代理学都 可以说明儒学在适应现实中不断发展,因而 A 项亦 不正确 答案 C
专题十一
思维导图 知识清单
第34课时
理教材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析史料 拓视野 练模拟
-12-
辨一辨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的不同 提示:两者的范围不同,儒家的“仁爱”范围狭窄,主张“克己复礼” 和“仁”,仍然讲究阶级性;墨家的“兼爱”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 前者仍然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后者代表了平民百姓的利益。 串一串“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治国理念 (1)儒家推崇“人治”,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 所谓的“王道”。 (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 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 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即所谓的“帝道”。
专题十一
主题一 主题二
第34课时
理教材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浙江选考)高考历史第28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夯基提能作业(含解析)

(浙江选考)高考历史第28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夯基提能作业(含解析)

第28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一、选择题1.(2018浙江11月选考,1,2分)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在春秋战国国家走向统一的时代,讲求“耕战”,富国强兵,“满足”秦实现统一的理论是( )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法家思想D.墨家思想2.《易》又称《周易》,是阐述关于阴阳变化之书,一度被道家奉为经典。

巧合的是,“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且一再强调“《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

由此可见( )A.儒家思想开始成为正统思想B.孔子坚守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C.儒道两家思想已呈融合之势D.晚年孔子因遭受困厄而热衷卜筮3.(2018北京文综)“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

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

他的观点(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4.下列两则材料是一位先秦思想家在评论两位政治人物时表达的观点。

这位思想家可归类为( )A.墨家B.法家C.道家D.儒家5.(2017上海单科)战国时期,孟子将儒家“仁”的观念升华为“仁政”学说,提出( )A.重义轻利B.民贵君轻C.天人感应D.正心诚意6.春秋时期,臣弑君、子弑父和“下克上”之风行于世。

孔子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率弟子周游列国,派弟子子夏访求周史,据此删削,著成《春秋》。

这说明孔子( )A.认为分封制已经崩溃B.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C.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D.融治国思想于《春秋》7.先秦某思想家认为,家庭是一个特殊的利益集团,血缘亲情不能成为社会秩序的道德源泉,其指斥“盗(盗贼)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

据此可知其主张( )A.反对财产私有制度B.维护“各爱其家”的宗法原则C.建立博爱互利社会D.建立以家庭为核心的秩序模式8.(2015四川文综)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

2018人民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文档专题12第23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含答案

2018人民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文档专题12第23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含答案

时空坐标专题主旨(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汉武帝即位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两宋时期,程朱理学形成,它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倡导求实精神,开创出思想活跃的新局面。

(2)中国古代在天文学、气象学、医学、农学、地学等领域领先世界;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发明,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文明的进程,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3)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如诗词、小说、书法、绘画、戏曲等,异彩纷呈。

这些作品,具有多元一体、多民族融合、吸收外来文明成果、雅俗共赏等特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时代风貌和作者心声.第23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考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1.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①主张:政治上提出了“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德治;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教育上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②影响: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儒学的“六经”.(2)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3)荀子:强调“天行有常”,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易误警示]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的“以人为本”理念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孟子的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而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2.其他学派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墨家墨子“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汉代以来,逐渐湮没失传了[轻巧识记] 百家争鸣NO。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高效演练〃稳达标
【高考真题】
1.(2016〃全国卷Ⅰ〃T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解析】选C。

“五经”大多成书于儒家思想产生前,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故A错误;汉代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故B错误;“五经”是古老的文献,将其尊为儒家经典,以此来论证儒学思想是在继承久远的历史传统基础上形成的,显示出汉代儒学被奉为至尊的合理性和权威性,故C正确;秦始皇焚书并没有使儒学传统断绝,西汉初年儒家思想得到复苏,故D错误。

2.(2016〃海南单科〃T4)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

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解析】选A。

“浩然之气”是指“浩大刚正的精神”,与个人修养有关;“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是指外部因素不能改变个人的意志和情操,还是与个人修养有关;孟子在这里强调的是“个人品德”和“个人修养”的问题,故选A。

3.(2015〃全国卷Ⅱ〃T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解析】选C。

由题干可知,儒者称颂三代之美和对君主的希望脱离了春秋战国剧变的社会环境,是脱离实际的理想化的政治愿望,因此这也是儒家思想在当时不被统治者重视的原因。

故选C。

儒者不是不能适应现实政治,而是反对现实政治,故A不正确。

儒者批判现实并提出理想,所以他们主张进行社会变革,故B不正确。

儒者提出复古是以追求现实政治的变革为目标,故D不正确。

【模拟预测】
1.“强调情感与理性的合理调节,以取得社会存在和个体身心的均衡稳定:不需要外在神灵的膜拜、非理性的狂热激情或追求超世的拯救,在此岸中达到济世救民和自我实现。

”下列思想与上述评论最相符的是( )
A.天与人不相胜
B.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C.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解析】选B。

根据材料信息“强调情感与理性的合理调节”“达到济世救民和自我实现”可知体现的是儒家的思想,“天与人不相胜”是道家思想,故A 错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思想,故B正确;“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是墨家思想,故C错误;“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是法家的主张,故D错误。

2.(新题速递)中庸作为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儒家学说和中华文化的核心。

北宋理学家程伊川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据此可知,“中庸”的含义是( )
A.坚守正道
B.不偏不倚
C.以和为贵
D.偏听偏信
【解析】选A。

材料“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说明儒家强调的中庸应指正道和天理,故A正确;不偏不倚是中庸的表象,不能体现其实质,故B 错误;以和为贵是中庸的实现手段,故C错误;偏听偏信不符合中庸要求,故D错误。

3.(新题速递)秦代焚书禁学和汉代独尊儒术采用的手段大相径庭,秦代重在“禁”,汉代重在“尊”,但两者反映的本质问题是相同的,即( )
A.文化氛围由生动活跃转为死气沉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