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兰州太平鼓的发展与民俗旅游开发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文兰州太平鼓

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文兰州太平鼓

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文兰州太平鼓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标题:家乡的风俗--兰州太平鼓大家好,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家乡兰州的一个有趣的民俗--太平鼓!我家就住在兰州市区,每逢春节或者重大节日的时候,城里街头巷尾总能听到震天响的鼓声。

原来那就是太平鼓的热闹场景啦!太平鼓是甘肃省兰州地区独有的民间傳统文化,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

太平鼓队伍一般都由十几个人组成,有人敲锣打鼓,有人捶铃撞钹,有人吹喇叭。

队伍中间则有几个人负责舞龙舞狮,后面是一些穿戏装的小丑,手持小鼓户门击舞。

大家一起摇旗呐喊,热热闹闹地沿街游行,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看到热闹的行人也会加入进来,一起High 兴地歌舞。

太平鼓队伍最吸引人的就是那精彩绝伦的舞狮和舞龙表演了。

舞狮要两个人合作,一人冒充狮头,一人当狮尾。

他们会摇头晃脑,张牙舞爪,狰狞威武;又会做出可爱讨喜的姿态逗弄小朋友。

舞龙则需三至四人合作,舞者们挺举着长长的彩龙慢慢曲折舞动,龙身轻盈地在空中翻腾扭动,时而熟睡,时而振翅欲飞,极为精彩。

除了舞龙舞狮,太平鼓队伍中的小丑们也很出众。

他们身穿花里胡哨的戏服,脸上画着夸张的妆容,手持小锣小鼓边走边敲,还会随时大喊"恭喜发财"、"万事如意"来祝福路人。

小丑们搞怪的动作逗得大人小孩都乐不可支。

太平鼓队伍游行时响亮的锣鼓声、喇叭声、铃铛声、欢呼声汇成一片,将整个城市的热闹气氛渲染得十分热烈,给人一种喜庆祥和的感觉。

大家都说听到太平鼓的锣鼓声,就像迎接了新年的脚步声,预示着吉祥如意的到来。

所以人们都很喜欢太平鼓,把它作为自己辞旧迎新的重要仪式。

我最喜欢太平鼓队伍到我家门口表演的时候。

那阵阵锣鼓声和诙谐的舞狮舞龙总能让我高兴得合不拢嘴。

爸爸妈妈会给小丑们塞一些压岁钱,小丑就会使劲摇铃敲鼓祝福我们新年快乐。

当然,我们全家人也会和太平鼓队伍一起载歌载舞,家里外里洋溢着新年的喜气洋洋。

太平鼓不仅是我们兰州人迎新春、庆丰年的民俗,也是我们热爱家乡、认同家乡文化的一种情怀。

兰州太平鼓的传承与发展

兰州太平鼓的传承与发展

兰州太平鼓的传承与发展导论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因灾难人们就要驱魔祛邪,因战争人们要祈求和平,因盛世人们就要欢腾高歌。

震天动地的太平鼓就成为人们宣泄情感的一种媒介。

伴随着时代的步履,兰州人敲响着太平鼓赶走了昨日的苦涩,步入了清明景和的太平盛世。

任何一种民间文化形式的形成都蕴含着一定的人文、历史和地域特色,太平鼓的形成就是兰州地区部分艺术元素的集中组合。

太平鼓是人类最早发明的乐器之一。

兰州市博物馆收藏着兰州市永登县乐山坪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马家窑类彩陶鼓,史学界称它为鼓的“鼻祖”。

它和今天的太平鼓外形极为相似,被看作是太平鼓的雏形。

兰州太平鼓鼓身以红色漆之,并且绘有中华民族图腾龙的图案。

两侧用牛皮制作成鼓面,用“八卦”围绕太极图饰之。

这一系列的制作方法充分说明:擂起太平鼓而变“八卦”触阴阳,“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纹,兴地之宜,远取诸物”,“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表露出天、地、人、鼓合而为一的思想,成为太平鼓起始的“心象”特征。

太平鼓大约出现在西汉,元狩二年汉武帝开辟西域建立丝绸之路,东西文化积聚交汇。

这时的鼓除用于战争鼓舞士气外,大多用以祭祀、舞蹈、音乐。

据《玉海》记载:“羯鼓如漆桶,两头具可击”,这就是早期的太平鼓。

更有兰州市的民间传说:明朝初年,朱元璋令徐达等将西征,收复了庆阳和临洮后一举将兰州城攻下。

惟有黄河北王保保城有元军坚守,久攻不下。

时逢元宵佳节,徐达设计,命将士装扮成社火队入城,将兵器藏于鼓中混入城中。

随着一声炮响,城内外将士里应外合击败元军,收复城池。

为了庆祝胜利不再兵刃,愿天下太平,即取此鼓名为太平鼓。

由于此事发生在春节期间,人们就约定俗成了在春节社火表演中,太平鼓是不可或缺的表演项目。

成为人们渴望和平、向往天下太平的情感表达方式。

兰州太平鼓自具特色,首先它的外形与其他鼓不同,鼓身长80至85厘米、直径37厘米,以圆柱体为基本造型,体积硕大,不用鼓槌,而是用麻拧成鼓条(或称鼓鞭)擂其鼓面。

打太平鼓的传统习俗与节庆活动

打太平鼓的传统习俗与节庆活动

打太平鼓的传统习俗与节庆活动太平鼓作为中国传统的乐器之一,凝聚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祈福的期盼。

在中国的各个地方,太平鼓都有着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丰富文化内涵和独特的仪式。

在众多的传统节庆活动中,打太平鼓更是一个引人注意的环节。

本文将重点讨论打太平鼓的传统习俗和节庆活动,并深入探讨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一、太平鼓的起源和发展太平鼓起源于中国古代军队的战斗乐器,用来鼓舞士气、提振军心。

它是由鼓身、鼓膜、鼓棰以及鼓带等组成,经过演奏者的巧妙运用,能发出响亮而富有节奏感的声音。

随着时代的变迁,太平鼓逐渐从战争中走入了民间的生活,成为了一种特色的传统乐器。

二、打太平鼓的传统习俗1.庆祝丰收:在农耕社会,人们通常会选择在秋天把庄稼收获后举行打太平鼓的活动,以庆祝收成的丰硕和对未来的祈福。

打太平鼓的人们敲击着太平鼓,舞动着身躯,伴随着欢快的音乐,表达出对喜悦和幸福的追求。

2.驱邪祈福:传统上,打太平鼓还常常被用作驱邪和祈福的仪式。

人们相信,打太平鼓的声音能够驱散邪气和恶灵,保护家庭平安。

在节庆活动中,太平鼓往往是闹市区或庙会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会高举太平鼓在街头巷尾敲击,以此来驱散纷扰和厄运,祈求平安和如意。

三、太平鼓与节庆活动1.春节庙会:中国农历新年期间的春节庙会是一个聚集民众欢庆、观光游览和传统表演的热闹场所。

据史书记载,自唐朝起,太平鼓就常常伴随着春节庙会的活动。

各种表演队伍都会在庙会上用太平鼓演奏,并且通过太平鼓的鼓点和舞姿展示出节庆的喜庆气氛。

2.传统婚礼:在一些地方,打太平鼓也是传统婚礼的重要环节之一。

新娘在婚车上,夫妻步入洞房的时候,都会伴随着打太平鼓的节奏,象征着喜庆和幸福的开始。

太平鼓的声音和节奏能够为新人带来好运和祝福,将婚礼气氛推向高潮。

3.民俗节日:除了春节庙会,太平鼓也与其他民俗节日密不可分。

例如,端午节期间,人们会在庆祝活动中打太平鼓,纪念诗人屈原;农历七月的中元节,人们也会打太平鼓迎接中元鬼节的到来。

兰州太平鼓

兰州太平鼓

素有“天下第一鼓”之称的兰州太平鼓,不仅在北京亚运会、国庆50年大典等重大活动中进京演出,今年春节期间还应邀参加中国文联大联欢,在央视荧屏美美露了把脸儿。

此次将通过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仪式前表演“欢天喜地庆奥运”,向世界展示雄浑有力的铿锵鼓声和粗犷豪迈的黄河儿女风采。

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的垫场演出中,兰州太平鼓震响鸟巢,在世人的瞩目中,兰州太平鼓擂开了一扇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大门。

兰州太平鼓”。

太平鼓的特点是鼓身比其他鼓都长,上面绘有龙或兽的图案,鼓面上绘着太极图。

在我小的时候,太平鼓队的规模很大,庄子里的年轻汉子都参加,,鼓队由大旗作前导,后随数十面锣钹,再后是几十乃至上百太平鼓手列队。

表演时旗为指挥,锣钹击节,鼓身飞舞,三者起落有序,配合默契、整齐划一。

记得那时鼓队都是由打大锣的庄子里的受尊敬的白胡子长老指挥着,整个队伍听着锣声或进或退,或围成一个大圈表演.他们都身穿黑衣黑裤,打扮的像戏曲里的武松打虎时的装扮,近年来,皋兰农民太平鼓队多次代表省市赴全国各地参加重大活动表演,参加第十一届亚运会、国庆五十周年庆典、香港鼓乐节、北京奥运会、国际非遗节、上海世博会等重大表演活动,先后获群星奖、山花奖、太阳神金鸟奖等数十个国家级大奖,誉满华夏,蜚声中外。

从兰州市区出发,向北跨过东西横亘的黄河,沿公路行驶60公里,就到了皋兰山西南麓的皋兰西岔乡铧尖村,这里就是兰州太平鼓的“发源地”了。

铧尖人历来习性好武,太平鼓在兰州擂得也最出名,数百年来,每逢正月初十开始,到元宵节进入高潮,村里村外处处听闻太平鼓的雄壮声威,尤其是来了客人,铧尖人总得摆出阵式,得意地耍耍铧尖人的威风。

本村太平鼓队的领队得知我们是诚心远道而来赶赴乡里寻访“太平鼓”,十分热情地为我们张罗,钟声一响,不到半个小时,队员就到齐了。

一队80多名壮年男子,头戴英雄巾,身穿皂隶服,腰系红丝带,脚登麻窝鞋,个个宛如京剧舞台上的武松一般英挺。

队列中,我还发现竟有一名最小的队员,只有6岁,硬要一起参加表演,小人儿肩背一个大人一般的腰鼓,很有意思。

兰州城关区太平鼓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兰州城关区太平鼓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兰州城关区太平鼓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概述:太平鼓,作为兰州城关区的传统文化艺术表演形式之一,一直以来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随着现代化发展的推进以及人们娱乐方式的多元化,太平鼓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

本文将研究分析兰州城关区太平鼓的现状,并提出一些对策,以促进太平鼓的传承和发展。

一、兰州城关区太平鼓的现状分析1.1 文化意义太平鼓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兰州城关区的传统艺术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它不仅是人们娱乐休闲的一种方式,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历史渊源太平鼓作为兰州城关区的传统艺术形式已有数百年的历史,经过多代人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技巧。

它被视为兰州城关区的民间艺术瑰宝,拥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口碑。

1.3 文化传承然而,由于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太平鼓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一些困境。

许多年轻人对太平鼓缺乏兴趣,导致传统的表演队伍逐渐萎缩,传统技艺未能得到有效传承。

二、兰州城关区太平鼓的对策研究2.1 引导年轻人参与鼓励年轻人参与太平鼓表演队伍的培训和传承。

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如开展太平鼓培训班、组织比赛和展演等,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和参与太平鼓艺术。

2.2 创新表演形式传统的太平鼓表演形式可以结合现代舞蹈、音乐等元素,进行创新,使其更符合年轻人的审美需求,提高太平鼓的吸引力和观赏性。

2.3 宣传推广通过多种媒体渠道,如网络、电视等,积极宣传兰州城关区太平鼓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将太平鼓的知名度推向更广阔的领域,吸引更多观众的参与和支持。

2.4 保护与扶持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加大对太平鼓的保护和扶持力度。

建立太平鼓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推动太平鼓的传承和发展。

三、结论兰州城关区太平鼓作为传统艺术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然而,由于现代化的推进,太平鼓的传承和发展面临一些挑战。

通过引导年轻人参与、创新表演形式、宣传推广和保护与扶持等对策,可以促进太平鼓的传承和发展,保持其在兰州城关区的文化影响力,为兰州城关区的文化多样性和传统艺术保护做出贡献。

兰州太平鼓

兰州太平鼓

兰州太平鼓舞是流传于甘肃部分地区的一种以广场表演为主要形式的汉族民间锣鼓舞蹈,通常在新年花会、社火和大型庆典中演出。

又因其名字中含有庆贺新年吉祥如意、太平安康之意而闻名于世,被世人称为“天下第一鼓”。

兰州太平鼓在当地又称为“羊角鼓”,程先甲的《游陇丛记》卷二中记载:“正月初,兰州城内有腰系鼓遍行街巷,且行且击,其声震人,谓之‘羊角鼓’。

据地方人云‘:甘地寒气闭塞,春初非击此鼓则地气不融合,岁必不熟。

’”[1]兰州太平鼓舞表演种类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衍生出了很多种,现有女子太平鼓、男子低鼓、男子高鼓等多种表演方式。

其内容丰富、风采独具、引人入胜。

表演时阵容宏大壮观、气势雄浑、场面热烈精彩,完整的体现出了西北黄河儿女的宽广胸怀和壮志豪情。

兰州太平鼓的产生“基因”是兰州的明军打败元将的战场传说,直接原因是屯耕兰州的明军将士排解枯寂环境、活跃屯耕生活的人本要求。

经考证,这一代兰州先民在创造太平鼓的过程中,首先遇到了以表现战场情结为主,还是表现向往太平为主的矛盾。

当时的他们刚从野战军变成屯耕民,内心既有不灭的战场情结,又有对今后太平农耕的诚挚盼望。

从传统太平鼓的实象我们看出,兰州先民把战争、太平两大对立的情结在鼓文化中融合得天衣无缝,这就是“古战阵法”表演中采用的“开合术”。

开合术是古代战争制胜阵法中的最高追求,主张“仁爱为本”,尊“开合复次,转化融合”的养生之理。

这可从“四合如意”、“江山一统”、“龙腾云合”等阵法名称中看出。

开合术要求太平鼓的一切饰物和道具必须是中华吉祥物。

主要是“四星旗”。

四星源于《易经》天圆地方说,寓“起四角可合天地”的意境。

旗面绘“烟云相连”的如意图。

旗一摇,阵法表演开始了。

击鼓的各类高难度的动作,使开合术的意境得到了完美体现。

“太平歌”是兰州太平鼓的最后表演形式,是古代屯军太平情结的具象见证。

阵法表演后,一段名叫“急急跟”的打法突起,这时鼓手们旋裹在旗周围,三通锣鼓戛止后,鼓手们敲鼓边,清脆的木音中,一老者缓步队前,唱太平歌。

兰州太平鼓,错过亚运会开幕,却受史蒂文森大赞,终成天下第一鼓

兰州太平鼓,错过亚运会开幕,却受史蒂文森大赞,终成天下第一鼓

兰州太平⿎,错过亚运会开幕,却受史蒂⽂森⼤赞,终成天下第⼀⿎兰州太平⿎:天下第⼀⿎是这样炼成的过年了,震天的⿎声,或远或近地在⼤地上响起,营造出浓浓的节⽇氛围。

在兰州说到⿎,⾃然是指“天下第⼀⿎”之称的兰州太平⿎。

兰州太平⿎是西北地区特有的民间艺术,其集⿎乐、健⾝、娱乐、军演为⼀体,带着⾮常浓厚的黄⼟⽓息。

每逢重⼤节庆活动时,⼈们总是敲响太平⿎,以表达渴望太平,期盼美好⽣活的愿望。

关于兰州太平⿎的起源,有源于宋代王韶进攻河湟的讶⿎说、有名将徐达进攻兰州之说,有源⾃古代的军屯之说。

在众多观点中,以徐达⽤太平⿎攻破兰州城获胜⽽流传最⼴。

明初,明军攻克兰州后,其时北元势⼒依旧⾮常强⼤,元将王保保围攻兰州。

后徐达率明军,在今定西和兰州之间的车道岭,击破王保保主⼒,彻底稳定了兰州周边局势。

兰州宗⽒家谱记载,徐达部将宗正龙率军攻占黄河北岸的王保保城时,将兵器放⼊⿎内,扮社⽕队⼊城,⼀举夺取城门,攻占王保保城。

由此,兰州太平⿎名声⼤噪,据说还传下了:太平年求太平事;太平⼈打太平⿎。

横披“太平盛世”的对联。

六百多年过去了,兰州太平⿎早已被⼈们誉为天下第⼀⿎。

然⽽,⼈们不知道的是,兰州太平⿎的“天下第⼀⿎”称呼由何⽽来?上世纪九⼗年代前后,专家们⼜是如何发掘整理太平⿎的。

今天,就让我们聆听著名编导许琪讲述,她和太平⿎的故事。

蓉城之秋,兰州太平⿎,⼀鸣惊⼈ 兰州太平⿎⾛出黄⼟地的第⼀步是从蓉城开始的。

蓉城是成都的别称,兰州太平⿎为何与成都有了关系?这背后还有⼀个故事呢。

“⽂化”⼤⾰命前后,太平⿎的演出基本上偃旗息⿎。

改⾰开放后,各地虽陆续恢复了社⽕队,但存在诸多的问题。

1987年年初,获知⼀个消息中国舞蹈家协会将在国庆节期间,在四川成都举办了《中国舞蓉城之秋》的⼤型赛事。

省市⽂化部门决定派⼀⽀太平⿎队参赛,请我去做编导。

说实话,编导们都不愿意搞太平⿎。

为啥呢?整天要在太阳底下晒着,谁愿意啊。

再说,这是开创性的⼯作,搞砸很容易,搞好很难。

论兰州鼓子发展历程及概况

论兰州鼓子发展历程及概况

论兰州鼓子发展历程及概况[摘要]兰州鼓子,又名兰州曲子、兰州鼓子词,是流行于兰州地区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中国曲艺的古老曲种之一。

在兰州地区曾经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文化娱乐形式,所以能弹会唱者甚多。

2006年,兰州鼓子被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关键词] 兰州鼓子、曲牌、艺人、传承在如今的现代生活中,我们被的艺术修为和美学价值正在一天天的被所谓时尚的”流行音乐“与低级庸俗的”网络歌曲“吞噬着,磨灭着,又有多少人去关心过那些在我们身边最朴实无华,但却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的传统民间曲艺形式呢?在中国的大西部的名城兰州,就有一种让人如痴如醉的民间曲艺形式——兰州鼓子兰州,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

在经济文化政治方面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兰州民间艺术也是种类繁多,有很多已例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最著名的是太平鼓和兰州鼓子。

一、兰州鼓子简介兰州鼓子有着悠久的历史。

相传甘肃农村流传的以唱《打枣歌》和《切调》为主的“送秧歌”形式流入兰州后以清唱方式表演,形成兰州鼓子,时在清代中晚期。

清末民初兰州鼓子又受到北京传来的“单弦八角鼓”和陕西传来的“迷胡子”(眉户)等的影响,艺术上进一步定型。

在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里,不论文庆节日,请客宴会,不论在农村的家庭院落,还是集镇的茶肆酒楼,老兰州人聚集在一起弹唱。

每当唱到高潮之时,他们便一人演唱而众人帮腔显得气氛十分热闹。

兰州鼓子内容丰富、委婉典雅、豪放激越、一唱三叹,似珠落玉盘。

它承续北京八角鼓的演出形式,吸收诸多明清俚俗小曲作为曲牌,用兰州方言对曲牌作了许多适应性改编而成,流传于兰州市及周边县市,属牌子曲类,常见曲牌近100多个,曲目1000多首,分属“平、勾、荡、令、百、鼓、词、悲、跨、越”10个调。

单口坐唱,众人帮腔(艺人们称“拉梢子”或“接声”)。

唱三国,唱水浒,唱红楼,唱西游,唱西厢以及许多广为流传的故事。

无道白,一唱到底,无形体表演,无特殊着装要求是兰州鼓子演唱的主要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乘夜 色混入城 中, 里应外合, 一举攻克城池 , 敌兵, 击败 兰州城 遂获太平, 此鼓也 因此 而得名“ 太平鼓 ” 由于事情 发生在春 。 节期 间, 所以在 以后 的春节社火表演 中 , 平鼓 是不可 或缺 太 的表演项 目。从此太平鼓成为人们渴望和平 、 向往 天下太平 的情感表达方式 。兰州太平鼓代代相传, 经历代艺术家 和民
而鹞子翻身, 开弓射雁 。鼓声如响雷惊炸, 震掣云霄 , 面大 百余 鼓同时敲起, 数里外 都可闻其声 。兰州太平鼓 的阵法与古代
军事阵法相融合 , : 字长蛇阵 、 龙 戏水阵 、 有一 二 i羊 开 泰 阵 、 四 门 阵 、 行 阵 、 合 阵 、 星 阵 、 卦 阵 、 字 联 环 阵 、 面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埋 伏 阵 。 些 年 又新 增 了 “ 轿迎 宾 、 河 儿 女 、 台 比武 、 近 大 黄 擂 丝
所要 探 讨 的 问题
关 键 词 : 间 艺术 ; 州 太平 鼓 ; 民 兰 民俗 旅 游 ; 民俗 旅 游 开 发
中图 分 类 号 :5 F9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 6 l 7 4 (0 0 0 — 0 5 0 17 一 7 O 2 1 )4 0 8 — 2
兰 州 太 平 鼓 是 西 北 地 区特 有 的 民 间 艺 术 之 一 ,是 集 鼓
路风貌 、 高原风采 ” 等数十种新 的阵法 。l兰州太平鼓技术流 l l 派 以武术流派划分, 如大红拳 和小 红拳 流派, 结合技巧 、 舞蹈 、 军事等 内容而成 。 其打法通常有擂鼓 出征 、 引锣齐鸣 、 鹰击长 空、 白马分鬃 等手法 。表演 时以旗为指 挥, 锣钹 击节, 身翻 鼓
乐、 健身 、 娱乐 、 军事 为一 体的传统娱 乐项 目, 以阵容宏 大 它 壮观 、 表演气势磅 礴而著称 。研 究兰州太平鼓 的历史 、 特征 、 功能及其影响, 对于重新认识这一传统项 目, 于开发 兰州 的 对
民俗 旅游 有 着 重 大 意 义 。

兰州太平鼓 阵容宏大 、 壮观 、 气势恢弘, 太平鼓 表演为群 体表 演, 人数在百 人以上 ( 一般 为 18人, 0 取水泊梁 山一 百单 八将之意,大型活动时为 2 6 4 2人不等,但均应为 9的倍 1~ 3 数 ) 其表演队形主要有两种 : 。 一种是 由鼓手排成两行, 中间用 3米长 的压鼓杆指挥 , 前锣后钹, 队列前 的领头鼓 比其他鼓要 大一倍; 另一种 队形为全队排成 3 锣 、 行, 钹放在中间一行 。 这 两 种 队 形 头 锣 都 必在 前 边 开路 , 挥 杆 控 制 节 奏 ( 乐 队 指 由指 如
间 艺 人 的 不 断 创 新 , 为具 有 强 烈 观 赏 性 和 娱 乐 性 的广 场鼓 成 舞 艺术 , 誉 为 “ 下第 一 鼓 ” 。 被 天 … 现 在 的 太 平 鼓 鼓 身 长 7 米 ~ 5厘 米 , 面 直 径 4 0厘 7 鼓 5厘 米 ~0厘 米 , 重 1 斤 ~ 2公 斤 。鼓 身彩 绘 有 “ 龙 吸 珠 ” 5 鼓 9公 2 二 、 “ 子 滚 绣 球 ” “ 花 莲 子 ” , 有 一 色 的红 鼓 ; 面 蒙 整 张 狮 、荷 等 还 鼓
X a n g C旅 游 ☆
浅谈兰州太平鼓的发展与民俗旅游开发
郑 蓓 媛
( 兰州城市学院, 兰州 707 ) 3 0 0

要 : 何 一 种 民 间 艺术 形 式 的 形 成 都 蕴 涵 着 一 定 的 人 文 、 史 和 地 域 特 色 , 平 鼓 的 形 成 就 是 兰 州地 区 某 任 历 太
地 将 民俗 与 旅 游 结 合 在 一 起 , 究 民 俗 与 旅 游 的 关 系 , 讨 民 研 探 俗 如 何介 入 旅 游 活动 并 为旅 游 事 业发 挥 效 益 , 正 成 为 民俗 才真 学 与 旅 游工 作 者共 同关 心 的 问题 。民俗 旅 游 具有 以下 特 点 :
生 牛皮, 表面绘有“ 太极八卦 图” ; 鼓鞭为野藤浸油制成。鼓手 服饰分为 四种: 第一种 为黑 罗帽, 边插有 一朵大 红英雄 花, 耳
飞, 者起落有序, 齐划一 。 三 整
二、 民俗旅 游 的特 点
民俗旅游是 民俗与旅游 的结缘, 是以民俗事象为主体内容 的旅游活动。民俗与旅游历来就有不可分割 、 肉相连的密切 血 关系, 我们从中外古今旅行家 的大量游记 中, 可以追 索到两者 结合的渊源。0世纪中叶以来, 2 伴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 旅 游 业 进入 了一个 历 史上 前所 未 有 的新 的 发展 时 期 , , 意识 这时 有
雄浑, 豪狂威 风, 欢快, 热烈 能够充分显 示西北 人 民豪 爽坦荡 的性格。据《 皋兰县志》 载, 大将 徐达奉命 西征, 记 明朝 军至兰

挥杆为帅, 忽而跳鼓, 红拳架子; 拉 忽而燕子啄泥, 白马分鬃; 忽
州受阻, 元宵 佳节, 适逢 受兰州水桶 的启 发, 下令制 做 了 徐达 批又长又粗的鼓 , 将枪支藏入鼓 中, 然后令军士扮作社火 队
挥 ) 太 平 鼓 在 流传 过程 中, 民 间艺 人 的加 工 演 练 , 步 形成 。 经 逐 了低 鼓 、 中鼓 、 山鼓 、 打鼓 、 鼓 等 六 种 打 法 。 演 时 以指 高 对 高 表

兰 州太 平鼓 的起源及 其表 演形 式
兰州 太平 鼓 是 兰 州地 区 独 有 的 一 种 民 间鼓 乐 舞 蹈 , 势 气
些 民间 艺 术元 素 的 集 中组合 。 种 成 功 的组 合 就 具 备 了它 独 特 的 艺术 风 格 和 表 达 形 式 。 民俗 文 化旅 游是 近年 来兴 这 而
起的一种 高层 次的文化 型旅 游, 如何将 太平鼓这一 兰州地区特有 的民间艺术作 为民俗 文化旅 游资源来开发 , 是本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