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中考化学压轴题专题探究题的经典综合题
中考化学——探究题的综合压轴题专题复习附答案解析

一、中考初中化学科学探究题1.探究辨真伪如图,用一次性塑料水杯盛鲜榨果汁时,常用带皮柠檬片作装饰。
网上传言,柠檬皮可以溶解这种水杯中的聚苯乙烯,危害人体健康,这种说法是真的吗?为了查明真相,小东用泡沫饭盒(主要成分是聚苯乙烯)和柠檬皮进行探究。
(1)探究一:柠檬皮真的能溶解聚苯乙烯吗?进行实验:将柠檬皮研磨成酱,取一匙涂在泡沫饭盒上,2分钟后饭盒光滑的表面变得凹凸不平,5分钟后凹凸更加明显,10分钟后出现很多小孔。
结论与解释:柠檬皮中含有柠檬烯(C10H16),柠檬烯是一种(填“有机”或“无机”)______溶剂,可以溶解聚苯乙烯。
反思交流:用一次性塑料水杯喝水时,聚苯乙烯不会进入人体,放了带皮柠檬片后,聚苯乙烯会被溶解而进入人体,这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与______有关。
一次性泡沫饭盒、一次性塑料水杯随意丢弃造成的环境问题被称为______,果汁加工厂的大量柠檬皮被丢弃浪费,对此你有什么建议______。
(2)探究二:酸性、碱性溶液对柠檬皮溶解聚苯乙烯有影响吗?实验用品:泡沫饭盒、柠檬皮酱、食醋、纯碱溶液、食盐水、水。
查阅资料:酸性溶液、碱性溶液均不能溶解聚苯乙烯。
进行实验:①取一匙柠檬皮酱,与2mL水混合均匀后涂在泡沫饭盒上;②取一匙柠檬皮酱,与2mL(写溶质化学式)______混合均匀后涂在泡沫饭盒上③取一匙柠檬皮酱,与2mL(写溶质化学式)______混合均匀后涂在泡沫饭盒上。
该实验方案中采用了对照实验的方法,请指出其中的对照实验(填实验编号):第一组对照实验______,第二组对照实验______。
5分钟后观察到三个泡沫饭盒表面的凹凸程度几乎相同,实验结论为______。
(3)探究三:温度对柠檬皮溶解聚苯乙烯有影响吗?请将下表填写完整(柠檬皮中的成分在实验温度下性质稳定)。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解释实验结论______。
【答案】有机柠檬片白色污染回收制作柠檬茶 CH3COOH Na2CO3①②①③酸性、碱性溶液对柠檬皮溶解聚苯乙烯没有影响取一匙柠檬皮酱,与2mL水混合均匀后涂在泡沫饭盒上;另取一匙柠檬皮酱,与2mL热水混合均匀后涂在泡沫饭盒上与2mL热水混合的泡沫饭盒凹凸程度小由于柠檬皮中的成分在实验温度下性质稳定,与2mL热水混合的泡沫饭盒凹凸程度小,说明温度越高,越不利于柠檬皮酱溶解聚苯乙烯。
备战中考化学综合题-经典压轴题含答案解析

一、中考初中化学综合题1.下列A→D的实验装置进行合理组合,即可制取二氧化碳气体也可制取氧气。
(1)写出标注①的仪器名称:__________。
(2)实验室用A装置制取氧气时,在分液漏斗中添加的药品是_________(填化学式),用排水法收集氧气,观察到_______时,再将注满水的集气瓶倒扣住导气管,收集氧气。
若用加热分解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则选用的发生装置为______(填标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3)用A、D装置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仪器接口的连接顺序是a→___(填“b”或“c”)。
若在D中装半瓶氢氧化钠溶液,将A中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通入其中一会儿,肉眼观察不到什么可见现象。
实验小组将进行如下三个实验探究活动。
用实验的方法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并验证产物碳酸钠。
实验一:取反应后的D中溶液,滴加酚酞试剂,溶液变红。
实验二:取反应后的D中溶液,加几滴稀盐酸,未观察到气泡的产生。
实验三:取反应后的D中溶液,滴加澄清石灰水,出现浑浊。
(4)研究表明,实验一不能证明化学反应是否进行,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判断实验二能否证明变化中无碳酸钠生成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
(6)写出实验三发生变化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资料:常温下,氢氧化钠易溶于酒精溶剂形成溶液,而碳酸钠难溶于酒精溶剂。
(7)请你根据“资料”信息,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若以上方案有人用75%的医用酒精来配制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实验,结果达不到预期效果,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战中考化学综合题-经典压轴题含答案

一、中考初中化学综合题1.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
(1)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_____。
(2)t1℃时,完全溶解5g丙物质至少需要水_____g。
(3)t2℃时,将20g甲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是甲的_____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可以用图中_____点(填“a”“b”或“c”)表示。
(4)将甲、丙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对所得溶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_____。
A 都是饱和溶液B 溶剂质量:甲<丙C 析出固体质量:甲>丙D 溶质质量分数:甲=丙【答案】乙>甲=丙 25 不饱和 b ABD【解析】【详解】(1)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乙>甲=丙;(2)t1℃时,丙物质的溶解度是20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丙物质20g,所以完全溶解5g丙物质至少需要25g水;(3)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50g,即100 g水中最多溶解甲物质50g,所以将20g甲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是甲的不饱和溶液,可以用图中b点表示;(4)A、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其饱和溶液降温变为不饱和溶液,错误;B、降温后两溶液中水的质量不变,与降温前相等,由于没有明确原饱和溶液的质量,所以无法比较其中水的质量,错误;C、由于降温后甲有固体析出,而丙无固体析出,正确;D、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与降温前相等,甲降温后是t1℃时的饱和溶液,而t1℃时甲的溶解度大于t2℃时丙的溶解度,所以溶质质量分数甲>丙,错误。
故选ABD。
2.实验室有甲乙两瓶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某学习小组为了研究其变质情况,进行了如下实验: (电子秤示数单位为克)(1)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后溶液为红色,说明反应后溶液呈____性。
(2)上述实验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质量为______克。
备战中考化学—探究题的综合压轴题专题复习及详细答案

一、中考初中化学科学探究题1.氢化钙(CaH2)是种白色细颗粒状固体,能与水发生剧烈反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H2+2H2O=Ca(OH)2+2H2↑,常用作登山运动员的能源提供剂。
某化学实验小组为了探究氢化钙的性质,将一定量的CaH2加入到碳酸钠溶液中,立即产生大量气泡,且溶液变浑浊。
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滤渣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填写化学式)。
为进步确定滤液中所含溶质的成分,他们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
(提出猜想)猜想一:NaOH: 猜想二:NaOH和Na2CO3;猜想三:________________;猜想四:NaOH、Na2CO3、Ca(OH)2经过分析,大家一致认为上述猜想_______不需要验证,肯定是错误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方案一:取一定量的滤液于试管中,往其中滴加少量稀盐酸,无明显实验现象。
方案二:取一定量的滤液于另一试管中,往其中滴加氯化钡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
(讨论交流)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猜想________是正确的。
请解释方案一中无明显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探究)上述小组同学将5g氢化钙样品(所含杂质不参与反应也不溶于水)加入到50g碳酸钠溶液中,充分混合后,恰好完全反应。
实验测得反应过程中产生气体的质量为0.4g。
计算:(1)样品中CaH2的质量分数为____。
(2)原碳酸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____。
(3)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
(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答案】CaCO3 NaOH、Ca(OH)2四 Na2CO3+Ca(OH)2=2NaOH+CaCO3↓二稀盐酸的量很少,先全部与氢氧化钠反应了 84% 10.6g 18.3%【解析】【详解】将一定量的CaH2加入到碳酸钠溶液中,氢化钙先与水发生剧烈反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H2+2H2O=Ca(OH)2+2H2↑,然后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
备战中考化学压轴题专题综合题的经典综合题及答案

一、中考初中化学综合题1.过氧化镁(MgO2)是一种镁精细化工产品。
在医疗上可用来治疗消化不良、胃酸过多等疾病。
在环境保护方面,过氧化镁可用来处理地下水污染的土壤。
还可以用于牙膏,对牙齿有漂白和防过敏的作用。
某化学兴趣小组对过氧化镁的性质和制备等进行了以下研究。
一.过氧化镁的性质(1)过氧化镁(其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是一种白色的粉末,其外观与物理性质与氧化镁相似。
化学性质不够稳定,不溶于水,但逐渐的被分解放出氧气。
过氧化镁有强氧化性,常温下比较稳定,但是加热时会分解生成氧气和氧化镁。
请下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过氧化镁易溶于稀盐酸,发生反应:MgO2+2HCl=MgCl2+H2O2同时温度升高,说明该反应热量__________(填“放出”或“吸收”)。
二.过氧化镁的制备下图是利用碱式碳酸镁(Mg2(OH)2CO3)和30%的过氧化氢溶液来制取过氧化镁。
(资料)①碱式碳酸镁与碳酸镁有相似的化学性质,能与稀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②氧化镁与过氧化氢反应放出大量的热(3)检测煅烧过程碱式碳酸镁完全分解的方法是_________(写出具体的操作和现象);上述生产过程加入稳定的剂的作用是________。
(4)用上述碱式碳酸镁在550、600、650及700℃下煅烧一定的时间生成氧化镁。
用上述条件制备的氧化镁分别与30%双氧水反应合成过氧化镁产率(见图1和图2)。
碱式碳酸镁煅烧的温度适宜控制在________℃,煅烧的时间适宜控制在______h。
(5)结果分析:在适宜的温度和时间下,碱式碳酸镁能完全分解,并且得到的氧化镁颗粒表面积最大,能与30%过氧化氢充分反应,所以产率高。
推测700℃时,产率明显降低的可能的原因____。
三.过氧化镁产品纯度检测在生产过程中,过氧化镁中常常含有少量的氧化镁杂质(其他杂质不考虑),以下是该小组进行纯度检测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
①检查装置气密性,装入药品(样品质量为0.7g),调节刻度管使左右两边液面相平,刻度管度数为10.0mL。
2020-2021中考化学压轴题专题探究题的经典综合题含详细答案

一、中考初中化学科学探究题1.甲、乙两个化工厂的废液中共含有硫酸铜、硫酸、碳酸钠和氢氧化钠四种溶质,每个厂各含其中两种。
某校社会实践小组的同学对两个厂的废液成分进行探究。
(1)取甲厂的废液观察,废液呈蓝色,结合溶液中物质共存的原理可推知,甲厂废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____,将所取废液部分倒入试管中并加入足量锌片,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
(2)同学们设计以下实验对乙厂废液中的成分进行了验证。
①请写出实验一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
②下列物质可以代替实验一中Ba(NO3)2溶液的是___________。
A稀盐酸B氢氧化钡溶液 C氯化钡溶液D氢氧化钙溶液【答案】硫酸铜、硫酸锌片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物质,产生大量气泡无色酚酞溶液(合理即可) 溶液变红色(与上一空对应) 碳酸钠、氢氧化钠 Ba(NO3)2+Na2CO3=BaCO3↓+2NaNO3 C【解析】【分析】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钠,硫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碳酸钠和硝酸钡反应生成碳酸钡和硝酸钠。
【详解】(1)甲、乙两个化工厂的废液中共含有硫酸铜、硫酸、碳酸钠和氢氧化钠四种溶质,取甲厂的废液观察,废液呈蓝色,说明溶液中含有硫酸铜,硫酸和氢氧化钠、碳酸钠均不能共存,故甲厂废液中的溶质是硫酸铜、硫酸,将所取废液部分倒入试管中并加入足量锌片,锌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锌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故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锌片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物质,产生大量气泡。
(2)乙厂废液中含有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碳酸钠和硝酸钡反应生成碳酸钡和硝酸钠,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
液,滴入无色酚酞溶液①实验一中发生反应是碳酸钠和硝酸钡反应生成碳酸钡和硝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NO3)2+Na2CO3=BaCO3↓+2NaNO3。
备战中考化学压轴题专题综合题的经典综合题含答案解析

一、中考初中化学综合题1.味精是常用的调味品,它的鲜味来自于其中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钠”(化学式是C5H8NO4Na,易溶于水,与AgNO3不反应),另外还含有NaCl,其它成分不考虑。
请回答下列问题:(1)味精中至少含有__________(填数字)种元素。
(2)称取5.0g味精配制成50g溶液,量取蒸馏水的量筒规格是_________(填字母)。
A.5mL B.10 mL C.50 mL D.100 mL(3)下图是配制过程,正确的操作顺序为_______(填字母)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④①③(4)为测定NaCl在味精中的质量分数,进行如下实验:①向所配制的50g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充分反应,检验沉淀是否完全的方法是:静置后,在上层清液中加入______(填化学式)溶液,观察是否有沉淀生成。
②在其它操作均正确的情况下,若在配制溶液过程中,仰视刻度量取蒸馏水,则所配制溶液中,谷氨酸钠的质量分数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所测定的味精中NaCI的质量分数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③精确测定AgCl沉淀质量为2.87 g,则该味精中NaCl的质量分数为___。
(计算结果精确到0.1%。
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NaCl-58. 5 , AgCl-143. 5 )【答案】6C B AgNO3偏小无影响23.4%【解析】味精是常用的调味品,化学式是C5H8NO4Na。
(1)味精中至少含有碳、氢、氧、氮、钠和氯6种元素。
(2)称取5.0g味精配制成50g溶液,根据就近原则,量取蒸馏水的量筒规格是50 mL,故选C。
(3)配制过程,正确的操作顺序为②①④③,故选B。
(4)测定NaCl在味精中的质量分数。
①向所配制的50g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充分反应,检验沉淀是否完全的方法是:静置后,在上层清液中加入AgNO3溶液,与氯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观察是否有沉淀生成。
备战中考化学压轴题专题综合题的经典综合题及详细答案

一、中考初中化学综合题1.化学兴趣小组同学进行如下实验与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Ⅰ.制取气体并验证气体性质。
(1)写出仪器a的名称:______。
(2)用A装置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装置C可以收集氧气,这是因为氧气具有______的性质。
(3)装置B与D组合制取并验证CO2的某些性质。
①检查装置B的气密性的方法:______。
②若装置D中盛放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水,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若盛放氢氧化钠溶液,则没有明显现象产生。
Ⅱ.在老师的指导下,兴趣小组同学多角度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确实能发生反应。
(4)小明进行如下实验:将收集满CO2的两支试管(相同规格)分别倒立在水和NaOH溶液中,轻轻晃动试管,产生了如下图所示现象。
①小明根据______,判断CO2和NaOH发生了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②甲实验的目的是______。
(5)小菁同学取氢氧化钠溶液于烧杯中,用pH计测定溶液的pH为13.5,通入二氧化碳一会儿,测得溶液的pH为11.2,继续通入二氧化碳,再测得溶液的pH为9.2,溶液的pH 降低的原因是______,该实验可以说明CO2和NaOH发生了反应。
(6)小菁根据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设计了另一个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____________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
【答案】长颈漏斗2KClO32KCl+ 3O2↑(或其他合理答案)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关闭止水夹,往长颈漏斗注入一定量的水,如果长颈漏斗与锥形瓶中的液面形成稳定的水位差说明装置气密(或其他合理答案) 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乙试管内液体高度比甲试管内的液体高得多(或其他合理答案) 2NaOH + CO 2 == Na 2CO 3 + H 2O 对比实验(或其他合理答案) 溶液中 NaOH 减少,溶液碱性减弱 取少量 NaOH 溶液于试管中,通入一定量二氧化碳后,再往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有大量的气泡冒出【解析】(1)通过分析题中所指仪器的作用可知,a 是长颈漏斗;(2)A 装置制取氧气的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32KClO 22KCl+3O ,C 装置收集氧气的方法是向上排空气法,原因是: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3)①检查装置B 的气密性的方法是:关闭止水夹,向长颈漏斗注入一定量的水,如果长颈漏斗与锥形瓶中的液面形成稳定的水位差说明装置气密,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②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所以装置D 中若盛放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水,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若盛放氢氧化钠溶液,则没有明显现象产生;(4)①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所以小明根据乙试管内的液体比甲试管内的液体高得多,判断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化学方程式为:22322NaOH+CO ==Na CO +H O ;②甲实验中液面的高度对比乙实验中液面的高度得出结论,所以甲实验的目的是对比实验;(5)溶液的碱性强弱与溶液中的氢氧根离子浓度有关,所以小菁取氢氧化钠溶液于烧杯中,用pH 计测定溶液的pH 为13.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考初中化学科学探究题1.I下图为实验室制取并收集氧气的部分装置图,据图回答:(1)写出编号a的仪器名称_______(2)若用B装置制取O2写出对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3)若用D(装满水)收集O2,则气体应从____(“b”或“c”)端导人。
Ⅱ小军同学在实验室帮老师整理药品时发现NaOH溶液试剂瓶口有一些白色固体,于是生好奇心:这白色固体是什么?他为此进行了如下探究(查阅资料)①NaOH在空气中变质不会生成NaHCO3;②CO2不溶解于饱和NaHCO3溶液中,也不与NaHCO3反应;③Fe(OH)3呈红褐色,难溶于水;BaCl2溶液呈中性。
(提出猜想)猜想一:是NaOH猜想二:是Na2CO3猜想三:___(实验探究)小军进行了下列实验探究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①取少量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再加入足量BaCl2溶液__猜想二正确②过滤,在滤液中加入FeCl3溶液无红褐色沉淀生成(问题分析)实验操作①中加入足量BaCl2溶液的作用是______,实验操作②还有其他实验方案吗?如有,请写出一种实验方案(必须指明试剂和现象)_____为了提高实验结论的准确性,小军又设计了如右图所示的实验对该白色固体的性质进行进一步探究:(实验现象)A中有大量气泡产生,C中实验现象是______(实验结论)白色固体是Na 2CO 3(分析与反思)小军在与老师进行交流后得知,自己所设计的实验存在一定的缺陷,他对自己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装置B 中也能产生CO 2。
写出装置B 中产生CO 2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
改进措施:将浓盐酸换为稀盐酸。
【答案】锥形瓶 222222H O 2O H n O+O M ↑ c NaOH 、Na 2CO 3 产生白色沉淀 检验并除去Na 2CO 3,防止它对NaOH 检验产生干扰 取滤液少许,滴加两滴无色酚酞试液,溶液不变色 变浑浊 322Na CO +HCl=NaCl+H O+CO H ↑ 【解析】 【分析】 【详解】 (1)a 为锥形瓶;(2)B 装置属于固液常温型,采用的分解过氧化氢溶液的方法,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22222H O 2O H n O+O M ↑;(3)因为氧气的密度略大于空气的密度(用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纯度低)且不溶于水,所以用D(装满水)收集O 2,则气体应从c 端导入; [提出猜想]猜想一:是NaOH 猜想二:是Na 2CO 3猜想三:是NaOH 和Na 2CO 3; [实验探究]①取少量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再加入足量BaCl 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证明白色固体中有碳酸钠;②过滤,在滤液中加入FeCl 3溶液,无红褐色沉淀生成,证明白色固体中没有氢氧化钠; 故猜想二正确。
[问题分析]实验操作①中加入足量BaCl 2溶液的作用是:检验并除去Na 2CO 3,防止它对NaOH 检验产生干扰;实验②还有其他实验方案:取滤液少许,滴加两滴无色酚酞试液,溶液不变色,证明白色固体中没有氢氧化钠;因为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氯化钠好氯化钡均呈中性,所以加入酚酞不变色证明没有氢氧化钠; [实验现象]浓盐酸加入到A 中,有大量气泡产生,证明白色固体中有碳酸钠,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由资料可知CO 2不溶解于饱和NaHCO 3溶液中,也不与NaHCO 3反应,所以C 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分析与反思]因为用的是浓盐酸,浓盐酸挥发,会随着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到B 中,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方程式为:322Na CO +HCl=NaCl+H O+CO H ;2.我市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图装置进行“硫燃烧现象及酸雨危害模拟”实验,(1)按图装置连接仪器,装好药品,塞紧胶塞;(2)用放大镜聚强光引燃硫粉,可观察到硫粉燃烧时发出明亮的_______色火焰 (3)冷却后,用注射器向广口瓶中喷水,可观察到:①绿叶变黄 ②小烧杯里收集到一定量的液体; ③氧化铜粉末逐渐消失,溶液变成蓝色.(4)取出小烧杯里收集到的液体进行检验,结果该溶液为酸性(样品) (提出问题)小烧杯里刚收集到的样品中溶质是什么?(查阅资料)①SO 2易溶于水,化学性质与二氧化碳有相似之处;②H 2SO 3易被氧化物为H 2SO 4;③BaSO 3不溶于水,能与盐酸反应;BaSO 4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盐酸. (作出猜想)猜想Ⅰ:样品中溶质含有H 2SO 3;猜想Ⅱ:样品中溶质含有H 2SO 4;猜想Ⅲ:样品中溶质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向刚收集到的样品中滴加过量的Ba (OH )2溶液,过滤有白色沉淀生成猜想 _________正确向白色沉淀中加入足量的 _________沉淀不溶解(交流讨论)(1)向刚收集到的样品中滴加过量的Ba(OH)2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2)酸雨能腐蚀金属制品,从基本反应类型上看主要反应属于___________(拓展延伸)SO2气体可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反应原理是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答案】蓝紫 H2SO3和H2SO4稀盐酸Ⅱ让样品中的溶质完全反应生成沉淀置换反应 2NaOH+SO2=Na2SO3+H2O【解析】【详解】(2)硫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并放出热量;故填:蓝紫。
[作出猜想]酸雨中的溶质可能是H2SO4;也可能是H2SO3;还可能既有H2SO3又有H2SO4;故填:H2SO3和H2SO4。
[实验探究]H2SO3和H2SO4都能与Ba(OH)2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但BaSO3不溶于水,能与盐酸反应;BaSO4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盐酸;所以可向样品中加入Ba(OH)2生成白色沉淀,再用盐酸验证白色沉淀是BaSO3还是BaSO4,或者两种都有,从而验证样品中溶质的成分。
向沉淀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沉淀不溶解说明沉淀中只有硫酸钡,故填:Ⅱ。
[交流讨论](1)向刚收集到的样品中滴加过量的Ba(OH)3溶液的目的是让样品中的溶质完全反应生成沉淀;故填:让样品中的溶质完全反应生成沉淀。
(2)酸雨能腐蚀金属制品,从基本反应类型上看主要反应属于置换反应;故填:置换反应。
[拓展延伸]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SO2=Na2SO3+H2O;故填:2NaOH+SO2=Na2SO3+H2O。
3.某白色固体可能由BaCl2、NaOH、Na2CO3、Na2SO4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某兴趣小组同学为确定该白色固体的成分,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请你参与并回答相关问题。
I.初步探究:小明同学设计的实验过程及现象如图所示。
(查阅资料)BaCl2溶液显中性。
(初步结论)(1)原白色固体中一定有的物质是_____。
(2)M溶液中的溶质一定有_____,一定没有BaCl2。
(交流讨论)小樱同学认为:无色溶液M变红色,说明溶液M中含有碱性物质,但不能由此推导出原固体物质中是否含有NaOH.若要进一步确定,需对溶液M继续进行探究。
为此同学们进行了如下的探究:Ⅱ.继续探究(提出问題)无色溶液M中的碱性物质是什么?(猜想与假设)猜想一:NaOH、Na2CO3;猜想二:NaOH;猜想三:_____。
(探究与结论)步骤A中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的目的是_____。
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通过交流、讨论、实验,圆满完成了这次实验探究活动。
【答案】BaCl2、Na2CO3氯化钠 Na2CO3有白色沉淀产生无色酚酞检验并除去溶液中的碳酸钠【解析】【详解】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溶于酸的碳酸钡沉淀,硫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酚酞遇碱变红色,[初步结论](1)向白色沉淀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产生气泡,沉淀完全溶解,所以白色沉淀为碳酸钡,没有硫酸钡,原白色固体中一定含有氯化钡和碳酸钠,一定不含硫酸钠;(2)氯化钡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向无色溶液M中加入酚酞溶液变红色,说明溶液显碱性,即无色溶液M中至少含有碳酸钠和氢氧化钠中的一种,向无色溶液中加入适量的碳酸钠溶液,无沉淀生成,说明无色溶液M中一定没有氯化钡,一定含有氯化钠;[猜想与假设]碳酸钠、氢氧化钠都能使酚酞变红色,所以猜想三是:Na2CO3;[探究与结论]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
酚酞遇碱变红色,碳酸钠溶液显碱性,所以步骤A中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的目的是:检验并除去溶液中的碳酸钠。
故答案为[初步结论](1)BaCl2、Na2CO3;(2)氯化钠;[猜想与假设]Na2CO3;[探究与结论]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有白色沉淀产生无色酚酞。
检验并除去溶液中的碳酸钠。
4.实验与探究某兴趣小组为探究CO2气体与金属Mg的反应,设计了一套制取纯净、干燥CO2气体,并用过量CO2与热的金属Mg充分反应的实验。
请回答相关问题。
Ⅰ、利用下列装置和相关药品进行实验(1)检查装置A气密性的操作是:______(2)装置B的作用是:______(3)实验时应先_______,一段时间后再_______(填代号)a、点燃D处酒精灯b、打开A装置中的弹簧夹,从长颈漏斗处加入稀盐酸Ⅱ、探究Mg与CO2反应的产物可观察到D处的实验现象有黑白两种固体产生。
查阅资料黑色固体为碳单质,白色固体是镁的化合物。
为探究白色固体的成分,进行了假设与猜想(4)猜想1 白色固体是MgO猜想2 白色固体是MgCO3猜想3 白色固体是_______(5)验证与结论取D 中固体适量于试管,加入足量的_____,观察到:有黑色固体不溶物,白色固体消失,_____的现象,则猜想1成立。
猜想2和猜想3不成立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答案】关闭弹簧夹(或止水夹),从长颈漏斗加水使漏斗颈内的液面高于锥形瓶内的液面,静置一段时间,两液面高度不变,则气密性好除去CO2中的HCl气体 b a MgO 和MgCO3的混合物稀硫酸或稀盐酸无气体产生(或无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产生)加热时氧化镁不能与二氧化碳反应(或碳酸镁受热分解)【解析】【详解】(1)检查装置A气密性的操作是连接装置,利用止水夹加紧橡皮管,通过长颈漏斗向锥形瓶中注水直至浸没长颈漏斗末端,继续注水至形成液面高于锥形瓶内的液面,一段时间后液面高度不变,说明装置不漏气。
故填:关闭弹簧夹(或止水夹),从长颈漏斗加水使漏斗颈内的液面高于锥形瓶内的液面,静置一段时间,两液面高度不变,则气密性好(2)稀盐酸具有挥发性,会挥发出氯化氢气体,氯化氢气体能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装置B的作用是吸收氯化氢气体;故填:除去CO2中的HCl气体(3)实验要排尽装置内的空气,以防止镁与氧气反应,故实验时应先打开A装置中的弹簧夹,从长颈漏斗处加入稀盐酸,再点燃D处酒精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