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逍遥游》看庄子的人生哲学

合集下载

庄子的哲学思想

庄子的哲学思想

庄子的哲学思想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著名代表,是中国古代最卓越的思想家之一。

他的哲学思想,内容深邃,形式独特,极其丰富多彩。

〃他的哲学用诗意盎然的散文写出,充满赏心悦目的寓言,颂扬一种崇高的人生理想,与任何西方哲学不相上下。

下面是本人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们。

〃游乎四海之外〃--庄子哲学的人生观中国哲学之中心部分是人生论,人生论之中心部分是人生理想论。

庄子哲学被称为道家哲学,虽然从表面上看,完全是一种以〃道〃为核心的宇宙本体论,但实际上其哲学的突出特点是对人的个体精神亦即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这是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任何一种思想体系的主要特征。

庄子以其特有的诗意文笔向我们展示了他对美好理想的无限憧憬,肯定了个体人格的价值和独立,并通过对〃道〃的认识、体悟和追求,以其独特的思想内涵,把无限自由的人生作为其哲学探索的终极目标,《庄子》实质上是一部人生哲学的著作。

《逍遥游》是整部《庄子》的开卷第一篇,是庄子理想人格的集中体现,也是其整个哲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的目的。

所谓〃逍遥〃,是指一种无为身外之物所累的精神境界,〃逍遥游〃,即指超然物外而无所凭待,从而达到一种无往而不适的无限自由的人生境界。

在庄子的思想中,〃逍遥游〃式的理想境界是一无所待、宁静和谐的自由天地,是人与天地万物合一的情感体验,是人与大自然融合的宽阔情怀。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

庄子认为人生苦恼和不自由的原因是在于〃有所待〃和〃有己〃。

所谓〃有所待〃是说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另外的事物和条件,这些事物和条件则成为对人的自由的限制和束缚;所谓〃有己〃是指意识到〃自我〃即意识到自身和环境的对立。

〃有己〃的意识使人去区分和计较生死、美丑、荣辱、得失,从而引起人生的苦恼。

庄子在《逍遥游》里生动地描绘了大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可谓形象及其高大雄伟,而小小的斥^翱翔于蓬篙之间,大小之殊,何其遥远。

浅谈逍遥游内涵及启示

浅谈逍遥游内涵及启示

试论庄子逍遥游的内涵及其启示摘要:《逍遥游》是《庄子》一书中最具代表性的篇目,为庄子思想纲领之篇,是庄子哲学思想的灵魂,集中表述了庄子的人生观——无待逍遥的人生境界。

庄子在《逍遥游》中抒发了对自由的炽热渴望,他追求的自由不仅是精神上的自由,还是不断超越的自由,是在“厚积”过后达到大境界的“逍遥游”。

庄子逍遥游的精神特质和哲学思想对现实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本文以庄子内篇课堂学习为基础,浅谈个人对庄子《逍遥游》内涵的理解以及从中收获的启示。

关键词:庄子,逍遥游,自由,现实意义正文一.何谓“逍遥游”许多人将逍遥游理解为纯粹的自由自在、肆意洒脱、甚至是不近人世的无为,但这是对庄子思想理解的极大谬误。

随心所欲、无所事事而产生的空虚的“自由”只是懒汉的温床,这样的思想行为是人格精神的退化,是社会发展的阻碍,怎能屹立于中华文化之林,几千年来被人传唱不息呢?从庄子着重刻画的大鹏形象来看,肆意翱翔,自由自在只是表象而已,实质在于它有实力飞的更高、更远,有居高临下、俯瞰众生的超高能力,这种超能力怎能仅仅通过简单的无所事事来获得呢?水之积不厚无法负大舟,风之积不厚无法负大翼,无三月之聚粮无以适千里——不断的积累是实现逍遥游的先决条件。

怒而飞起,击水三千里方能获得展翅翱翔的动力——适时地爆发是实现逍遥游的必要因素。

而三月聚粮与六月之行是对其意志力的极大考验——顽强的精神品质是实现逍遥游的内在要求。

对南冥的向往是其前进的动力——对光明与美好的追求是实现逍遥游的精神支柱。

若没有上述因素作为基础,自由便成了空虚,逍遥便成了懒散。

真正的逍遥是内心境界的逍遥,是超越了世俗的浮躁而获得精神愉悦的逍遥,是摆脱重重枷锁而冲向美好希望的逍遥,是在灵魂深处消除杂念而忘乎其所依的逍遥,是智者的逍遥,是在无为中有为者的逍遥,是为理想奋斗而不失其本心者的逍遥。

所以,逍遥游是建立在厚积之上的,通过对自身的不断超越、对理想的不懈追求,达到大境界、大志向的潇洒、自在。

庄子逍遥游想要表达什么

庄子逍遥游想要表达什么

庄子逍遥游想要表达什么庄子逍遥游想要表达什么?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现实。

庄子想表达的是,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悠然自得的生活志趣《庄子·逍遥游》中的,名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庄子的逍遥游讲了什么?《逍遥游》的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作者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全文想象丰富,构思新颖,雄奇怪诞,汪洋恣肆,字里行间里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

文章先是通过大鹏与蜩、学鸠等小动物的对比,阐述了“小”与“大”的区别;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无论是不善飞翔的蜩与学鸠,还是能借风力飞到九万里高空的大鹏,甚至是可以御风而行的列子,它们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

从而引出并阐述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道理。

庄子《逍遥游》有什么寓意?庄子的逍遥游理论,千百年来,深刻影响了后世关于生活的思维方式和处世态度,为人们开辟了一条通往自由的人生之路。

庄子逍遥人生观对世俗工具价值进行了批判,强调从宇宙的高度来把握人的存在,使人的精神从现实中升华,并且破除自我中心,从固步自封、自我局限的狭隘心境中摆脱出来,以免在平庸忙碌之中迷失和异化了自我。

这对扩展人们的思想视野,开阔人们的心灵空间,使人们的思想认识和精神内涵达到新的境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逍遥游》全篇集中表现了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与绝对自由。

它不仅对嵇康、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曹雪芹等古代后世作家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还对中国现当代的政治庄子如何做到逍遥游?《消遥游》的主旨,意思是绝对自由,庒子认为一个人应当突破,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伎精神活动达到优游自在,无记挂,无阻碍的境地,这是虚无主义的表现,但是文章讲到宇宙万物的各种对立关系时,能够比物连类:枃思宏伟,想象奇特,善用寓言比喻事理,章法结构严密,在艺术上很有特色。

从《逍遥游》看庄子人生观

从《逍遥游》看庄子人生观

从《逍遥游》看庄子人生观作者:曾瑜婷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18期摘要:庄子《逍遥游》一文主要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即人应当怎样活着?可以说是庄子人生哲学的总纲,体现了庄子自由精神的基本形态。

他通过寓言故事的形式表现出庄子“无己”、“无待”的人生理想、“无用之用”的人生价值和“安时处顺”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逍遥游;庄子;人生哲学在中国哲学史上,庄子第一个认识到:人有精神追求,有自由追求;精神追求的目标不能在世俗社会中寻找,而应该以道为终极价值目标。

这就形成了庄子与儒家相背离的人生观,他所追求的不是儒墨重视现实、有为有用的人生,而是是像“道”一样逍遥自在的理想人生。

在庄子看来“逍遥”是一种超越,而“游”则是一种游戏的态度,逍遥而游是以一种游戏的态度超脱俗世束缚的绝对自由状态,是完全出世的,这也就注定了逍遥游是超现实的理想化产物。

一、“无己”、“无待”的人生理想庄子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无己”、“无待”,“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只有达到了这种境界才最接近“道”,是理想的人,即是“至人”、“神人”、“圣人”。

一个人只要顺着天地自然本性,任性而游,就可以不受外物的束缚,自由自在的生活。

对于庄子而言,真正的人应当是具有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思想,只有破除对外物的依赖,对自我的执着,才能达到理想的人生境界。

《逍遥游》开篇便借助寓言故事说明了“小大之辩”,通过其大不知几千里、从北冥徙于南冥的鲲鹏与飞行于榆枋之见而自鸣得意嘲笑鲲鹏的蜩和学鸠对比,“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的楚之冥灵与“以八百岁为春、八百岁为秋”的上古大椿对比,使我们领悟到小的局限和大的无穷,对“逍遥”有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像蜩与学鸠这样的人就是庄子说的第一种人生,“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这些人心灵闭塞,自高自大,永远不能摆脱外物的束缚和自己的欲望,好比井底之蛙。

宋荣子对第一种人“犹然笑之”,他能做到“且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庄子·逍遥游》),这是一种超越世俗社会的是非声誉,对自我与外物分得清、看得透,坚定自我的境界;而列子“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於致福者,未数数然也”,实现了对社会关系的超越,但是无论是宋荣子还是列子仍然是有所待的,他们仍旧出于这个世俗的社会之中而有所依赖,始终都不是庄子理想中的逍遥。

从《逍遥游》浅析庄子思想根源

从《逍遥游》浅析庄子思想根源

44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0年第8期总第799期No.8,2020Total of 799《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首篇文章,也是全书的首篇文章,它不仅起到了统揽全局的作用,同时也可以看做是理解庄子精神理想的一个起点。

1逍遥的“逍遥游”“逍遥游”是庄子思想的核心。

汉学家爱莲心认为:“‘逍遥游’指的是心灵在任何一个想象的地方移动的绝对的自由……不受任何特殊立场的局限性的约束[1]。

” 李泽厚认为,庄子的思想实质并不是对伦理、政治问题的关心,而是强调的是个体的自由和精神[2]。

由此可见,庄子的“逍遥”是一种主观上的意识形态,是一种理想的精神境界,是没有压力、没有拘束,可以自由自在的活着的一种状态,是对个人精神的一种发展。

首先,《庄子》基于对“道”的认识和体会,阐发“逍遥”精神的。

天地万物,其所运行都离不开“道”,而《逍遥游》所写“至人”“神人”“圣人”及其活动,都具有超越现实、无功利性和高度自由等特征,同时也是庄子的一种人生理想。

其次,《逍遥游》还有一种精神自由,而这种精神自由就是在面对现实生活时无可奈何、无处可去,在精神世界上却是一个王者,可以鄙视现实,不为现实环境所苦恼的那种内心上的自由。

正如胡文英说他是一个“眼极冷,心肠极热的人[3]”统观全篇,《逍遥游》的主题思想是庄子避世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的核心则是以一种不认真的玩世不恭的态度来对待人世间的一切人和事,用寓言和故事旗帜鲜明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为全书奠定了一个避世甚至游世的基调。

就像书中《山木》所说的那样,处于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4]。

处于模棱两可之间的人和事,才会让人免不了麻烦。

一般认为,《逍遥游》表达了庄子两种内心的满足,一个是精神上的自由,虽然穿着补丁衣服,吃着借贷来的饭,但在某种程度上“却获得了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5],这就让人感到轻松和愉悦。

另一个就是随遇而安,因为“无甚追求”,所以任何一种生活状态都是符合自己标准和要求的,甚至说随遇而安是一种更真实的思想。

逍遥游乎人生路——《逍遥游》中庄子的成才观

逍遥游乎人生路——《逍遥游》中庄子的成才观

文学界·散文鉴赏逍遥游乎人生路———《逍遥游》中庄子的成才观蔡鑫,蒋亚龄(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庄子是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对于中国的社会思想和人生态度无论是积极或是消极方面,其思想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长期以来,人们对庄子思想的关注焦点大都集中在消极避世、致虚守静等消极方面。

但就当时社会而言,庄子的思想当中也不乏在社会中体现个人价值的积极因素。

本文将从《庄子》开篇《逍遥游》入手,从成才观的角度阐述庄子积极而高扬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逍遥游》;积极;成才观;人生态度Abstract:Zhuangzi is a representative figure of Taoism in Chi-na,on social thought and attitude towards life,whether positive or negative aspects of Zhuangzi's ideas on later generations have had a profound effect.For a long time,due to the limitations of ideology,many scholars believe that the Zhuangzi's thought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negative aspects.This article from the"Zhuangzi"begins with "Happy Tour"starting from a talent perspective of the concept of positive and highlight the theme of Zhuangzi's attitude toward life.Keyword:"Happy Tour";positive;taught view;attitude中图分类号:I25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11(2010)12-0001-04春秋末年,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诸子争鸣竞起,在不断的碰撞与融合中开创了中国文学和思想的黄金时代。

庄子逍遥游读后感

庄子逍遥游读后感

庄子逍遥游读后感•相关推荐庄子逍遥游读后感(通用5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庄子逍遥游读后感(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庄子逍遥游读后感1孔子被人们称为“圣人”,把庄子称为“神人”。

一提到庄子,我们就会想到他的《逍遥游》。

《逍遥游》开门见山点出“逍遥”的境界,“游”的状态。

鹏程万里,扶摇直上,看似逍遥,其实都是“有所待”,不自足。

一旦时不我与,则无法成功。

如何才能超脱?庄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

也就是说,心灵顺应天地大道,跳出万物束缚,无物,无我,无功,无名,与天地精神相往来,逍遥自在。

在《逍遥游》中,庄子用了较大的篇幅来讨论有用与无用,大用与小用。

似乎现代人自认为更切近的把握了什么是“有用”,即能使自己短平快的获得想要获得的一切,包括权势,利益等等就是有用,就是有利于自己。

这在惠施看来是无可置疑的,而庄子则睿智的指出,有用无用的标准是主观的,大用小用的结果是事在人为的。

同样的防治龟手的药在不一样的人手中就会发挥不一样的功效,发挥不一样的作用,有的作用大,有的作用小。

物是否有用要看人是否会用,会用则物无可不用。

惠子的问题:“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

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在庄子那里,“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於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可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用法,自然,有用无用也就无需再争辩了。

《逍遥游》借鲲化为鹏徙南冥的寓言阐明作者蔑视人间一切功名利禄以求不受外无限制的绝对自由观,是庄子精神的集中体现,也贯穿了整个中国的思想史及文学史。

其对当代人的启示,在于其超脱精神,提升自我的心灵境界。

《逍遥游》中出现了庄子理想中的神人,至人,圣人的具体形象,既“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的藐姑射神人形象。

从《逍遥游》解读庄子关于人生的三重境界

从《逍遥游》解读庄子关于人生的三重境界

从《逍遥游》解读庄子关于人生的三重境界热20已有928 次阅读2010-06-09 09:25内容提要:人应有怎样的追求,人生至高的理想境界是什么?庄子的《逍遥游》给我们阐释了人生的三重境界。

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超越自我,追求卓越——这是人生的第一重境界。

“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这是人生的第二重境界。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人生的第三重境界,这也是庄子描绘的人生最高境界。

境界,从其基本的意义上来看,就是指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

从人生的角度来诠释,就是指人的理智所面对的那个客观世界里,超越现实人生、追求人格自由所达到的层次,或者说人的主观理智超越客观存在的能力。

超越现实人生,追求人格自由,在庄子思想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人应有怎样的追求,人生至高的理想境界是什么?庄子的《逍遥游》给我们阐释了人生的三重境界。

《逍遥游》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庄子的代表之作。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汉文学史纲要》)《逍遥游》的文风最能体现庄子的这种风格。

当然,文以载道,《逍遥游》最精华的还在于文章的哲理性。

全文的主旨是论证绝对自由。

庄子认为,一个人应当突破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使精神活动达到优游自在,无牵挂、无阻碍的境地。

全篇以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用寓言和比喻的方法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要使人的精神活动入乎优游自在、无拘无束的境地,必须顺其自然,超脱现实,明“无用之用”,臻于“无己”、“无功”、“无名”之境,将自己与万物混为一体,而切不可为外物所役,为功名利禄、权势尊位所束缚。

庄子在《逍遥游》中是这样来阐述他的逍遥境界的。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逍遥游》看庄子的人生哲学
作者:屠幼芬王静王敏
来源:《管理观察》2010年第17期
摘要:本文从庄子的《逍遥游》入手,通过具体分析《逍遥游》三个部分的具体含义和蕴含的哲学思想,揭示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哲学。

由此再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分析庄子的人生哲学,并提出对当代社会现实的重要性。

关键词:逍遥小大之辩精神自由
庄子,名周,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作为《庄子》首篇的《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文章,首先提出了庄子的人生哲学:人应该摆脱外部束缚,让自由的精神处于毫无障碍的境界。

庄子的整个哲学思想就是围绕着如何能够达到“逍遥游”的境界而产生和发展的。

因此研究《逍遥游》能很好地把握庄子是如何追求绝对自由和解放,从而达到“逍遥游”的无我境界。

《逍遥游》一文,就体裁来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北冥有鱼”开始,到“此大小之辨也”为止,借鲲鹏和蜩鸠的相形,来说明大小的分别。

第二部分,从“故夫知效一官”起,到“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为止,是本篇的正文、中心和结论。

第三部分,从“尧让天下于许由”起,到最后“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这是借前人的故事,或今人的回答,把第二部分的中心思想,再加以推衍和证明。

《逍遥游》的第一部分就提出“大”和“小”的比较。

开篇就讲鲲鹏:“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在这开篇部分介绍的就是“大”的概念, 用“鲲”“ 鹏”来说明世界中什么才是“大”的。

在用自己的语言来赞美“大”所带来的壮阔的理想空间,使得人在描述“大”的事物的时候有种开阔的感觉。

有些研究《逍遥游》的学者在分析“鲲”、“ 鹏”这个形象时,往往认为这是庄子的自喻,甚至就代表了庄子的真人境界。

讲鲲化为鹏的过程,比喻庄子在不断地修为中达到回归大道的状态。

然而对于这种看法,我认为不能很好地阐释庄子的初衷。

文中指出,大鹏之高飞,还须待风,是以一定的条件为前提的,这与后文所提到的列子御风一样有所待的,这并不是庄子所推崇的逍遥境界,因此不能简单地推断大鹏就是庄子的自喻。

庄子的文章有一个特点,即他喜欢以寓言形式开始,而后引出深刻的寓意。

《逍遥游》就是一个典型。

第一部分的前半部分描写了鲲鹏转化的寓言,后半部分就从寓言象征的表达回到现实。

庄子以杯水坳堂的依存关系,解释了一切个体事物都要以一定的条件性作为自己赖以存在的依据。

而在文章在接下来就论述了“蜩和学鸠”, 这是从“小”的方面来探讨。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这是庄子从“小”的方
面来描写,从而与鲲鹏之大形成鲜明的对比。

从小大之辨,以明蜩鸠的无知,借此寓言的形式,其实是讽刺了部分俗人浅陋、不识大智的境界。

在这里,庄子转化了讨论的问题,把鲲鹏之大与蜩鸠之小的内涵,切入到“知”的范围方面,从而引出了《逍遥游》第二部分的内容。

第二部分一开始就承接前文的“小大之辨”,提出在人世间所谓的小,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这些人却“其自视也亦若此也矣”,如同学鸠嘲讽大鹏一样不知道自己的可怜。

接着,庄子又提出另一种人,他们和前一种人的做法不大相同,前一种人只注重外在,而这种人却转向内在,其中以宋荣子为代表。

宋荣子能“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达到了很高的精神修养境界,但还是“未数数然也”,因为宋荣子不能像列子那样御风而行,只能以大地为存在的依托。

而列子与那些追求人生幸福安宁的“致福者”相比,尤其“未数数然也”因为列子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死存亡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问题,在世界上“犹有所待”,没有彻底摆脱对其他事物的依赖。

因此像宋荣子、列子之类的人,实际上还是无法摆脱对他物的依赖,无法真正做到真正的逍遥之游。

庄子由此在第二部分的最后指出逍遥游的真正路径,这是《逍遥游》的核心部分,揭示了真正追求人生的精神自由的应该是无所待者,通过“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从而造就至人、神人和圣人。

本文的第三部分,举了许多例子,如“尧让天下于许由”、“藐姑射之山,有神人焉”,以及惠子和庄子谈论到有用无用的话,可说都是借这些故事,以说明“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在具体分析了《逍遥游》篇章的结构和包含的深刻含义后,概括起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揭示庄子寓于《逍遥游》中的人生哲学。

第一,庄子指出要达到逍遥的境界,必须“顺乎自然”。

庄子在《逍遥游》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分别阐述了“小大之辨”和“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指出天地万物是千差万别的,无法强求一律,但是如果能但各按其性以获得逍遥, 也就是顺其自然, 则可以与庄子所谓的“道”通了。

庄子认为,要追求自由必须充分发挥事物或人的天性,不要逆着事物的本性去控制它,唯有如此才能达到大道的境界。

庄子在《逍遥游》中就是用“小和大”来表达对“真在自由”的理解, 对“至乐”境界的追求,他表达的意思就是“顺乎自然”。

“顺乎自然, 乃是一切快乐和善良之所由来; 而服从于人为则是痛苦和邪恶的由来。

”庄子的“逍遥游思想”就是在“顺乎自然”的境界中获得的。

第二,庄子在《逍遥游》中所要表达的逍遥,是忘记个体自我的形骸和社会的局限而达到的一种精神上无拘无束的绝对自由状态。

庄子的“逍遥”是相对而言, 是有条件的逍遥(相对的自由) 。

有条件的逍遥, 必须凭借某物或某种力量, 而无条件的逍遥则是与物同化。

所谓“乘天地之正, 御六气之辩”, 正是“万物与我齐一”而循自然之变的境界,“乘”天地之正, “顺”万物之性, 万物皆可为我所乘, 这也就是老庄主张的“无为而无不为”的辩证法。

事实上, 庄子所说的“逍遥”, 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 列子御风而行, 已是一种做不到的假想, 更何况要“乘天地之正, 御六气之辩”, 而这一切都只可能是主观精神进入“物我两忘”的超然境界,是一种个人精神的绝对解放。

第三,庄子认为达到“逍遥”的境界必须“无己、无功、无名”,那么如何具体地实现“无己、无功、无名”呢?做到无我,就要忘掉自己形体的存在、超越自己与外界的区别, 实现了“ 物我两忘”
的人,才能获得心灵上的完全自由;做到“ 无功” 、“ 无名” , 就要摒弃社会意识和社会价值观念,必须消除社会意识、社会价值观念对人的自然状态的破坏, 解开心灵的束缚, 去掉德性的负累, 打通大道的闭塞。

庄子在《逍遥游》中体现的深刻的人生哲学,无论对于古人还是今人都有十分巨大的意义。

庄子对不偏执于物、不偏执于己而达到随意、自由无碍的“ 逍遥” 状态的追求, 给予我们以无尽的启发。

在当今社会中,那些物欲横流、人为钱役的社会现象,那些被权、利、名、贵等迷惑了本性而不择手段、挺而走险的违法者, 那些面对困境怨天尤人、俯首听命的悲观者,都可以运用庄子的人生哲学,把疲惫的精神从现实生活的物质中彻底解放出来,充分展现自我光辉的一面,像庄子那样摆脱尘世的束缚, 恬淡自如,去获得心理的绝对自由。

因此,研究庄子的人生哲学对于当代的我们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孙雍长.《庄子注译》. 花城出版社1998年版.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
作者简介:
屠幼芬(1987-),女,浙江舟山人,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在读本科生。

王静(1988-),女,浙江宁波人,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在读本科生。

王敏(1987-),女,浙江台州人,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在读本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