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水和水蒸气
水和水蒸气整合教案

电饭锅焖饭的白色水珠,认为都是水蒸气,设计意图:帮学生纠正概念,白色能看见的是小水珠,水蒸气是看不见的,体现水蒸发水蒸气的过程
二、探究形成
3、设计方案:(1)往黑板上写字,水慢慢蒸发,但是感受不到,看不见变化,现在感受一下水变成水蒸气有什么变化。
综上所述,我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多让学生思考,同时加强自身的专业化学习,才能有所提高。
教学重点
观察水在蒸发过程中温度及状态的变化。
教学难点
根据生活中的现象究水的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核心素养
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并热爱科学。
德育渗透
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并热爱科学。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湿抹布一块;每个小组:记录单、两只小匙、一支蜡烛、一个棉签、一盒火柴、温度计、1小杯热水。
(2)用棉签往手背上抹一下水,手背上的水是不是会蒸发成水蒸气,看水慢慢的减少,感觉一下手背上有什么变化,手背会发凉。
(3)学生谈现象说感受。水变成水蒸气了吗?(变了)怎么变得(慢慢变少)有什么感觉(手背好像有点凉)为什么感觉手凉了?(因为手背上的热量被带走了,被水蒸发的时候带走了)引导学生发现手凉是因为手的热量变少了。
教学内容
第六课:水和水蒸气
主备人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水与水蒸气可以相互转化;水由于温度变化形成水蒸气;水蒸气由于温度变化而变成水。
2.过程与方法:经历“预测——观察——解释——预测——…”的科学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感受、体验物质变化的可逆性。
小学科学水变成水蒸气优秀教案

小学科学水变成水蒸气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水蒸气的概念及其特性。
2. 使学生了解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并探究影响水蒸发的因素。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水蒸气的概念、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影响水蒸发的因素。
2. 教学难点:水蒸发的原理、实验操作方法。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热水、冷水、显微镜。
2. 教学工具:PPT、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现象,如烧水时看到的水蒸气,引发学生对水蒸气的兴趣,导入新课。
2. 教学水蒸气的概念:讲解水蒸气的定义,让学生理解水蒸气是水在常温下气态存在的形态。
3. 讲解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通过PPT展示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让学生了解水蒸发的原理。
4. 探究影响水蒸发的因素: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温度、不同湿度条件下水蒸发的速度,分析影响水蒸发的因素。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
五、课后作业:1. 画出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图。
2. 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水蒸气现象,并说明其原理。
3. 思考一下,如何使水蒸发的速度更快?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水蒸气概念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实验,评估学生对水变成水蒸气过程的掌握情况。
3.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评估他们对影响水蒸发因素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参与度,考虑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发现规律,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 评估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考虑是否需要调整教学内容或难度。
八、教学延伸:1. 邀请气象学家或物理学家来校讲座,分享更多关于水蒸气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2. 组织学生参观气象站或科学实验室,让他们亲身体验和了解水蒸气的研究和应用。
水和水蒸气_教案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教学视频动画全册播放水和水蒸气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理解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知道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让学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感受到物态变化具有可逆性。
二、教学重点:探究固态和气态的水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和加快水蒸发的方法。
教学难点:探究水的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的原理。
三、教学准备:清水、透明玻璃杯、热水、铁勺、蜡烛、滴管等。
四、教学方法:观察实验法、演示指导法五、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发现问题。
课件出示图片:地面上会有一些积水。
天晴了,水洼里的水很快干了。
水洼里的水到哪里去了呢?学生推测,有的可能说到泥土里去了;可能被太阳晒干了,也许学生会说水蒸发了,那我会顺势提问:如果验证你的说法呢?从而顺利进入第二个环节。
(二)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活动一:水到哪里去了学生讨论交流,我会在学生讨论后给出一个实验方法:用滴管在玻璃片上滴上三滴水,放到太阳下观察几分钟。
学生观察发现小水珠变小了。
怎么会减少了呢?我顺势总结:水变成了我们肉眼看不见的水蒸气进入到空气中去了。
水进入空气时你们看的见吗?(教师在黑板上用水写“水”)。
学生们会发现字慢慢消失了。
通过实验直观感受到,像这样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我们叫做蒸发。
(板书)水蒸气的微粒太小,我们无法看见。
活动二: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吗(1)水蒸发的条件通过向学生展示一条湿毛巾并且提问:湿毛巾为什么会干呢?引导学生用蒸发的原理进行解释。
在学生们交流汇报的基础上知道湿衣服在夏天和冬天都能干,在阳光下和背阴处也都能晾干,强调蒸发在任何温度条件下都能进行的。
(2)温度对蒸发快慢的影响提问:现在我想让它快点变干,你有什么好方法吗?学生一定会各抒己见:把它展开,用吹风机吹;放到太阳底下,。
同学们真会想办法。
你们说毛巾是放在教室里阴干快呢,还是放在阳光下干的快?为什么?你能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加热能加快蒸发吗?让孩子自学课本第55页的实验方法。
水和水蒸气教案

水和水蒸气教案 Modified by JEEP on December 26th, 2020.《水和水蒸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
2.认识生活中的蒸发和凝结现象,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认识水和水蒸气会相互转化。
2.通过观察,认识到水蒸气的存在。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2.感受、体验物质变化的可逆性。
教学重点:水蒸气、蒸发、凝结概念;根据生活中的现象探究水的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水蒸气与蒸发的概念。
教学准备:湿毛巾、烧杯一个、汤匙2个、滴管一个、蜡烛一个、课件等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水和水蒸气):教师在黑板上用水写字。
同学们仔细观察字怎么了水到哪里去了学生讨论:水字变小了,不见了。
师:老师前几天也观察到了一个类似的现象(PPT放映),这是一个鱼缸,里面装了水,红线代表第一天水的量,第三天......从图片中你发现了什么生:水也在一天天地少下去。
师:生活中哪些地方你也看到过水少下去最后不见了的现象呢生1:湿衣服会变干。
生2:水洼会变干。
生3:洗头后头发会变干。
师:像同学们观察到的那样水慢慢地少下去的现象我们在科学上称为蒸发,水蒸发后就变成了水蒸气。
(板书)师:那这个鱼缸里的水只在白天蒸发吗(或换成学生说到的例子)生:不是,晚上也在蒸发师:恩,白天晚上都在蒸发,意思就是说鱼缸里的水时刻都在蒸发,对吗师:那同学们桌子上有一个培养皿,里面也装了一些水,你觉得现在这个培养皿里的水有没有在蒸发生:有师:你看见水蒸发变成水蒸气了吗生:没有师:那我们小组内讨论下水是怎么变成水蒸气跑出去的,然后共同完成信封中的内容!学生讨论、动手画展示二、加快水的蒸发:师:如果我要让培养皿中的水蒸发得快一点,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呢生:放在阳光下、用电吹风吹……师:刚才有同学说到用风吹是吗,我这有本书,你可以利用它来设计实验证明吗学生讨论生:我们先在黑板上写好字,然后再用本书扇其中的一个字。
高中化学水蒸气教案

高中化学水蒸气教案
课题:水蒸气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水蒸气的定义和性质;
2. 掌握水蒸气的生成和消失规律;
3. 能够应用水蒸气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1. 水蒸气的生成和消失规律;
2. 水蒸气的性质及其在大气中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
1. 水蒸气的定义和性质;
2. 水蒸气的生成和消失规律;
3. 水蒸气在大气中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水蒸气现象,引发学生对水蒸气的认识和思考。
2. 学习:讲解水蒸气的定义和性质,介绍水蒸气的生成和消失规律,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水蒸气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 练习:让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4. 总结:让学生总结水蒸气的特点和作用,并与大气中其他气体进行比较,深化对水蒸气的理解。
五、课后作业
1. 完成相关练习题;
2. 思考水蒸气在大气中对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六、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考试成绩综合评价学生对水蒸气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及时进行针对性指导和帮助。
小学科学10水和水蒸气(教案)

小学科学10水和水蒸气(教案)小学科学教案:水和水蒸气【引言】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之一。
它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我们每天都与它有着密切的接触。
本教案将以小学科学10水和水蒸气为主题,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水和水蒸气的特性、循环和应用。
【学习目标】1. 了解水和水蒸气的特性,理解其分子结构。
2. 了解水的三态变化,并能够描述水的循环过程。
3. 掌握水的重要性,认识水的应用及节约意识。
【学习内容】一、水的特性1. 水的存在形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2. 水分子的结构: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
二、水的三态变化1. 固态转液态:熔化。
2. 液态转气态:蒸发。
3. 气态转液态:凝结。
4. 液态转固态:凝固。
三、水的循环1. 蒸发:水从液态转变为气态。
2. 液态水的沉淀:形成云、雨滴等。
3. 降水:水从云中以雨、雪、冰等形式回到地面。
4. 地面径流和地下径流:水通过河流和地下水层流回大海。
四、水的应用及节约意识1. 生活用水:饮用、洗涤、烹饪等。
2. 农业用水:灌溉农作物。
3. 工业用水:制造、冷却等。
4. 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及具体节水措施。
【教学流程】一、导入(约5分钟)通过展示一杯水,引起学生对水存在形态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知识讲解与示范(约15分钟)1. 介绍水的存在形态和分子结构,并展示水分子结构模型。
2. 通过实验展示水的三态变化过程,并向学生解释其原因。
实验:将一杯水放在桌上观察水蒸发形成水蒸气。
3. 讲解水的循环过程及其重要性,并引导学生思考水在地球上的流动方式。
三、学生操作与实践(约25分钟)1. 学生小组合作:观察水的蒸发实验并记录下实验结果。
2. 学生小组分享观察结果,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a) 水是如何变成水蒸气的?b) 水蒸气是如何转变为液态水的?c) 雨水是从哪里来的?四、概念巩固与拓展(约15分钟)1. 教师进行概念巩固,复习水的三态变化和水的循环过程,并进行简要总结。
水和水蒸气教案

水和水蒸气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水和水蒸气的概念,知道水可以变成水蒸气,水蒸气也可以变成水。
(2)学生能够观察并描述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对水和水蒸气的变化进行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的好奇心。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认识水和水蒸气的相互转化过程。
(2)理解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的条件。
2、教学难点(1)解释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现象背后的原理。
(2)设计实验探究水和水蒸气的变化。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四、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玻璃片、冰块、热水等。
2、多媒体课件:水和水蒸气的图片、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水变成水蒸气(如烧水时水壶口冒出白气)和水蒸气变成水(如冬天窗户玻璃上的水珠)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水和水蒸气之间是如何相互转化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水和水蒸气。
(二)新课讲授1、水的蒸发(1)提出问题:生活中,哪些现象表明水会变成水蒸气?(2)学生思考并回答,如湿衣服晾干、地面的水消失等。
(3)教师讲解: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做蒸发。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
(4)实验探究:在黑板上用湿布写一个字,观察字的变化。
(5)组织学生讨论: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6)总结:温度越高、表面积越大、空气流通越快,水蒸发得越快。
2、水蒸气的凝结(1)提出问题:水蒸气在什么情况下会变成水?(2)学生猜测并回答。
(3)教师讲解:水蒸气遇冷会变成水,这个过程叫做凝结。
(4)实验探究:在两个玻璃片上分别哈气,一个放在冷水中,一个放在热水中,观察玻璃片上的变化。
(5)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温度越低,水蒸气凝结得越快。
水和水蒸气教案

《水和水蒸气》教案李镇一、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
2、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
(二)过程与方法:1、观察黑板上的字中的水发生什么变化,同时结合生活中“水会干掉”的经验,讨论水的蒸发。
2、观察比较自然状态下和人工加热情况下水的蒸发现象的异同。
3、观察一个热水瓶和一个冷水瓶放在空气中会出现什么现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2、感受、体验物质变化的可逆性。
二、教学重点:探究固态和气态的水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和加快水蒸发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根据生活中的现象探究水的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四、教学准备:小组:酒精灯1个、小勺2只、火柴1包、蒸发皿1个、热饮料瓶1个、冷饮料瓶1个、毛巾2张、记录纸1张。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故事导入:以前老师曾教过一个班级,他们非常的棒,在做实验前,老师准备在桌上的实验材料,他们不乱动;做实验时,他们勤于探究,小组讨论低声细语;完成实验后,他们把材料整整齐齐地放回原位;你们要不要向他们学习。
2、复习旧知到新知:前面我们学习了水可以变成冰,冰也可以变成水,他们能相互转化的条件是什么?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水”(用湿帕子在黑板上写“水”字)(二)水到哪里去了1、出示小男孩拖地的图片。
图上男孩在干什么?拖地后留下的水待会儿还能看得见吗?会到哪儿去了呢?2、刚刚老师在黑板上写的“水”字,怎么不见了呢?3、学生预设。
(预设:可能到地板里去了;可能被太阳晒干了,也许学生会说水蒸发了。
)师:水既没有流出去,它怎么会减少了呢?(预设:水变成了我们肉眼看不见的水蒸气进入到空气中去了。
)板书课题:水和水蒸气师:同学们闻一闻,看一看,摸一摸,你能感觉到水蒸气的存在吗?(水蒸气是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的气体)师:为了更深了解水蒸气?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探究一下吧,如何做呢?(预设:取两只相同的不锈钢长柄汤勺,都加入2/3勺水,把其中的一只搁在桌面上,,使勺口呈水平摆放(使水不会流出);另一勺水则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和水蒸气》教学设计
[2013-3-3011:04:00|By:吴小芳]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
2、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图片,同时结合生活中“水会干掉”的经验,讨论水的蒸发。
2、观察比较自然状态下和人工加热情况下水的蒸发现象的异同。
3、观察把玻璃片扣在一个装满热水的小杯子上会出现什么现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2、感受、体验物质变化的可逆性。
教学重点:探究固态和气态的水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和加快水蒸发的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生活中的现象探究水的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教学准备
每组:装清水的烧杯1只、汤勺2只、滴管1只、火柴1盒、蜡烛1支、垃圾杯1只等。
二、教学流程
(一)导入
1、教师用水在黑板上写一个字。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现象?
3、学生汇报。
4、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发现过水自然干掉的现象吗?
5、学生交流、教师评价。
(二)观察水蒸气
1、媒体展示鱼缸水量的变化,引出蒸发的概念。
2、师:是不是只有白天会蒸发?温度降低,水会蒸发吗?(学生可能不确定,可以以“冬天衣服会干吗”这个问题来引导。
)让学生概括出水无时无刻都在蒸发。
3、带着问题“看到水蒸气了吗?水蒸气有些什么特点?”学生观察水蒸气。
4、学生汇报,引导学生知道水蒸气最大的特点是看不见。
(为后面实验中区别白汽和水蒸气打下基础。
)
5、阅读书本。
(使学生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是与书本一致的,巩固学生认识。
)
(三)探究“加热能加快水蒸发吗”
教师提问:蒸发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如果让一
条湿毛巾更快地变干,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呢?
1、学生讨论、猜测。
教师归纳板书:加热,风吹,纸吸……
2、你们真了不起。
你们说的办法听起来都很好,但是不是切实可行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先来研究其中一种方法“加热”。
加热是否能加快水蒸发?
3、我们该怎样来验证呢?(做实验)在你们的桌面上,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材:两只汤勺,一杯冷水,一根蜡烛和一盒火柴。
你们想怎么研究呢?把你的想法和小组成员说一说。
4、学生讨论实验步骤和方法。
5、交流。
(先让学生充分说出实验设想,教师随机引导)
6、实验中我们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吗?
7、教师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8、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9、汇报,交流:
(1)加热能否加快水的蒸发吗?
(2)在加热过程中,我们发现水蒸发时还有哪些新的现象?
10、小结:水受热以后,获得热量能更快地蒸发,从液态转化为气态。
(四)探究“水的凝结”
1、师:我们身边的河流、大海、湖泊中的水一直在不断蒸发,水蒸发变成水蒸气到空气中了,那么水越来越少,最后这些河流、大海中的水不是要干了吗?空气中容得下那么多的水蒸气吗?(下雨)
2、(师指着板书)质疑:水蒸气能变成水吗?让水蒸气变成水需要什么条件?你们猜猜看。
3、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实验。
通过实验你再来猜猜看。
4、教师讲实验要求并演示。
为了让实验效果更明显所以我们选择了用热水做这个实验,是因为热水蒸发更快,能产生更多的水蒸气。
在做实验的时候我们还要注意安全,记住了吗?
5、教师为每组倒热水,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6、汇报:你们在玻璃片上发现了什么现象?(烧杯内壁都有一些小水滴)这些小水滴是怎样形成的?你能解释吗?
7、教师演示冷、热玻璃片放在温水杯上,确定学生的猜想。
8、课件出示一个生活小现象,让学生来解释现象。
9、提出凝结的概念。
10、联系生活,举举生活中的例子。
(五)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三、板书设计
蒸发
水水蒸气看不见
凝结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