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3[1].4《分析物体受力情况》教案(沪科版必修1)

合集下载

新沪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3.4《分析物体的受力》课件

新沪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3.4《分析物体的受力》课件

A.2个
B.3个①每个力都要能找到对应的施力物体
②每个施力物体可以对物体施多种性质的力,但 不可能施加多个同性质的力
③只分析研究对象受到的力,而不分析研究对象 对其他物体施加的力。关键在于“受”字
④不要将“效果力”和“性质力”混淆
⑤若弹力和摩擦力力的方向确定,可用假设法或平 衡条件来判定此力是否存在
A.A对B的摩擦力竖直向下 B.B对C的摩擦力竖直向下 C.C对墙的摩擦力竖直向上 D.墙对C的摩擦力竖直向上
谢谢大家! 同学们加油哦!
再见!
这一 样个 的人 人所 才受 有的 学教 问育 。超
过 了 自 己 的 智 力 ,
You made my day!
我们,还在路上……
B.物体 A 受 5 个力,B 受 3 个力,C 受 3 个力
C.物体 A 受 5 个力,B 受 2 个力,C 受 4 个力
D.物体 A 受 6 个力,B 受 3 个力,C 受 4 个力
5.如图所示,三个木块A、B、C在水平推力F 作用下静止在竖直的墙面上.已知A的左侧
面是光滑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课堂典例
例1:如图,A物体向下运动,A与墙的 接触面粗糙,试对A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ν
A
课堂典例 例2.如图所示,给物体m一个初速度
后,物体沿粗糙斜面向上滑动.在向上
滑动的过程中,关于物体m受到的力,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受重力、沿斜面向上的冲力、斜面 的支持力 B.受重力、沿斜面向上的冲力、沿斜 面向下的滑动摩擦力 C.受重力、斜面的支持力、沿斜面向 下的滑动摩擦力 D.受重力、斜面的支持力、沿斜面向 上的冲力、沿斜面向下的滑动摩擦力、 沿斜面向下的下滑力

2017-2018学年高中物理 第3章 力与相互作用 3.4 分析物体的受力学案 沪科版必修1

2017-2018学年高中物理 第3章 力与相互作用 3.4 分析物体的受力学案 沪科版必修1

3.4 分析物体的受力物体的重心[先填空]1.重心:一个物体各部分都会受到重力的作用,从作用效果上,可以把这些作用力视作集中作用于一点,这一点称为重心.2.重心的分布(1)质量分布均匀、规则的物体,重心就在其几何中心.(2)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其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形状和质量分布有关,并且它既可以在物体内部,也可以在物体外部.[再判断](1)重心就是地球对物体引力的作用点.(×)(2)重心就是物体的几何中心.(×)(3)重心可能不在物体上.(√)[后思考]如果你按如图3­4­1所示的姿势坐在椅子上,把上身挺直,不向前倾,手也不扶在椅子上而是空悬着,两小腿竖直,不把脚放到椅子底下,请你试试能否站起来,并对结果分析原因.图3­4­1【提示】 一个物体,只有它的重力作用线没有超出它的底面范围时,才能保持平衡.如果我们按题目要求那样坐着,我们的重心会在身体内靠近腰腹部的地方,重力的作用线不通过两脚或两脚之间.要想站起来,人的重力的作用线一定要通过两脚或两脚之间,现在身体不前倾,脚也不后移,不能满足人站起来的条件,故不可能站起来.[合作探讨]苹果从树上下落,静止释放的物体竖直下落,抛出的物体会落回地面,水会从高处流向低处,请思考以下问题:图3­4­2探讨1: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受什么样的共同规律支配呢?【提示】因为这些物体都受到重力作用,而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所以这些物体总要下落.探讨2:苹果的重心位置是否会随着其下落高度的变化而变化?【提示】重心的位置不随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而改变.[核心点击]1.重力的大小和方向(1)在同一地点,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2)在不同地点,某一物体的重力的大小与物体所处的纬度位置有关,在纬度越高的位置,所受重力越大;其重力的大小还与物体的海拔高度有关,在同一地点,位置越高,重力越小.(3)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与物体是否受其他力无关.(4)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竖直向下不是垂直于支撑面向下,也不是指向地心.2.对重心的理解(1)重心的意义:重心是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任何物体都有重心,且只有一个重心.(2)重心的位置①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位置只跟物体的形状有关.若物体的形状是中心对称的,对称中心就是重心.如:我们用的直尺、铅球、魔方等实心物体,以及篮球、排球等空心物体,它们的重心都在几何中心.而轴对称的碗、碟等,它们的重心在对称轴上.它们的重心可用二力平衡的方法找到.②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由物体的形状和质量分布共同决定,可以用“支撑法”或“悬挂法”确定.1.(多选)在地球上,关于重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导学号:43212059】A.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其方向一定指向地心B.重力的方向就是物体自由下落的方向C.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或杆秤直接测出D.在不同地点,同一物体所受的重力可能不同【解析】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产生的,但由于地球自转的影响,通常情况下重力只是地球对物体的引力的一部分,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但并不一定指向地心,选项A 错误.将物体由静止开始释放,只在重力作用下物体自由下落,所以重力的方向就是物体自由下落的方向,选项B正确.杆秤称量的是物体的质量而非重力,选项C错误.由公式G=mg 可知,重力G的大小由质量m和重力加速度g共同决定,由于不同地点g值可能不同,因此在不同地点,同一物体所受的重力可能不同,选项D正确.【答案】BD2.关于重力和重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物体漂浮在水面上时重力会减小B.放置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就是物体的重力C.物体的重心位置总是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D.物体的重心位置可能随物体形状的变化而改变【解析】重力来源于地球对物体的引力,与物体是否漂浮在水面上无关,A错误.放置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是弹力,是由于物体形变引起的,B错误.重心位置取决于物体的形状和质量分布情况,只有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才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C错误,D正确.【答案】 D物体的受力分析[先填空]1.受力分析及意义(1)任何物体的运动变化,都跟它受到的力的大小、方向有关.(2)受力分析就是要分析研究对象受到的力.2.受力分析的步骤(1)明确研究对象,可以是某个物体、物体的一部分或某个作用点.(2)按照先重力、再弹力、后摩擦力、最后其它力的顺序,逐个确定物体受到哪些力的作用;(3)依据物体受到的各个力的方向,画出受力示意图.[再判断](1)在物体运动的方向上一定有力的作用.(×)(2)有的力可以没有施力物体.(×)(3)两个物体不接触但可能有相互作用力.(√)[后思考]如图3­4­3所示是滑雪运动员沿斜坡下滑的过程,有人说运动员受到了下滑力的作用,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图3­4­3【提示】这种说法不对.运动员沿斜坡下滑时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垂直斜坡向上的支持力和沿斜坡向上的摩擦力的作用.并不存在所谓的下滑力.[合作探讨]探讨1:运动员将铅球斜向上推出,铅球飞向远处,在铅球运动的过程中除受到重力(不计空气阻力)外还会受到推力、“冲力”等的作用吗?【提示】由于铅球已离开手,与手之间不存在作用,因此不受推力;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不存在“冲力”,铅球之所以向前运动,是由于惯性的原因.探讨2:百米决赛中运动员通过终点后到停下来的过程中,受到哪些力的作用?【提示】运动员受到重力作用;由于和地面之间挤压,地面对运动员有一向上的支持力;因为运动员的脚相对于地面有向前运动的趋势,地面对运动员还有向后的静摩擦力.[核心点击]1.受力分析的一般顺序一般先分析重力;再分析弹力,环绕物体一周,找出跟研究对象接触的物体,并逐个分析这些物体对研究对象是否有弹力作用;然后分析摩擦力,对凡有弹力作用处逐一进行分析;最后是其他力.2.受力分析的步骤3.受力分析常用的方法(1)整体法与隔离法应用整体分析法,可使问题简单明了,而不必考虑内力的作用.②当涉及的物理问题是物体间的作用时,要应用隔离分析法,这时系统中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内力就会变为各个独立物体的外力.(2)假设法:在受力分析时,若不能确定某力是否存在,可先对其作出存在或不存在的情况假设,然后再就该力存在与否对物体运动状态影响的不同来判断该力是否存在.4.如图3­4­4所示,甲、乙两物体叠放在水平面上,用水平力F 拉物体乙,它们仍保持静止状态,甲、乙接触面也为水平,则乙物体受力的个数为( )【导学号:43212060】图3­4­4A.3个B.4个C.5个D.6个【解析】与物体发生相互作用的有地球、水平桌面及甲物体;则乙物体受重力、桌面的支持力、甲对乙的压力及水平力F;因在拉力作用下,物体乙相对于地面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故乙受地面对物体乙的摩擦力;而甲与乙无相对运动趋势,故甲对乙没有摩擦力;故乙受五个力;故选C.【答案】 C5.如图3­4­5,质量为m的物体A以一定的初速度v沿粗糙斜面上滑,物体A在上滑过程中受到的力有( )【导学号:43212061】图3­4­5A.向上的冲力、重力、斜面的支持力、沿斜面向下的摩擦力B.重力、斜面的支持力、下滑力C.重力、对斜面的正压力、沿斜面向下的摩擦力D.重力、斜面的支持力、沿斜面向下的摩擦力【解析】A受到的力只有重力、斜面对它的支持力和摩擦力,各力的方向如图所示,D正确.冲力因无施力物体而不存在,A错.不存在下滑力,B错.对斜面的压力为斜面受到的力,C错.【答案】 D6.如图3­4­6所示,竖直双线悬吊着的斜梁质量为M,其上放有一质量为m的物体.试分析斜梁受哪几个力的作用,并画出受力分析图.【导学号:43212062】图3­4­6【解析】以斜梁为研究对象,将斜梁从周围环境中隔离出来,按顺序分析它所受到的力.(1)重力Mg,方向竖直向下.(2)看斜梁与其他物体的接触点(或面).两根线与斜梁的接触点处有线的拉力T1、T2,方向沿线的方向竖直向上;物体与斜梁的接触面处有物体对斜梁的压力N,方向垂直于斜梁向下.(3)物体有下滑的趋势,故斜梁受到物体对它斜向下的静摩擦力f的作用.在这五个力作用下斜梁处于平衡状态,如图所示为其受力分析图.【答案】见解析图判断力是否存在的方法1.依据力的产生条件:根据各种性质的力产生的条件进行判断,如弹力产生的条件是相互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是相互接触、有弹力且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2.依据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利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来检验力是否存在,因为研究对象所受的每个力都有施力物体或反作用力,找不到施力物体或没有反作用力的力是不存在的.3.依据物体所处的运动状态:力的作用效果与物体的运动状态之间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对有些力是否存在,或力的方向难以确定时,可依据物体所处的运动状态,运用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运动定律来判断.。

高中物理 第3章 力与相互作用 3.4 分析物体的受力课件 沪科版必修1

高中物理 第3章 力与相互作用 3.4 分析物体的受力课件 沪科版必修1

2.重心 (1)一个物体各部分都会受到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可以把这些作用力 视作 集中作用于一点 ,这一点称为重心. (2)质量分布均匀、规则的物体,重心就在其 几何中.心 (3)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其重心的位置跟物体的形状和质量分布有关, 并且它既可以在物体内部,也可以在物体外部.比如一根均匀直铁丝的重 心位置在其中心O,把它弯成一个圆环或直角形状,重心位置就在圆心 或空间某点上.
知识探究
新知探究 点点落实
达标检测
当堂检测 巩固反馈
知识探究
一、受力分析
1.意义:任何物体的运动变化,都跟它受到的力的大小、方向有关.因此 学会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是研究物体运动的基础,也是学好力学的先 决条件. 2. 明确研究对象 是受力分析的着眼点.力学中的研究对象,可以是某个 物体 、 物体的一部分 或某个作用点.
例3 如图3所示,一小球用两根轻绳挂于天花板上,球静止,
绳1倾斜,绳2恰好竖直,则小球所受的作用力有
A.1个
√ B.2个
C.3个
D.4个
解析 假设绳1对球有作用力,该作用力的方向斜向左上方,
图3
另外球在竖直方向上受重力和绳2的拉力,在这三个力的作用下球不可能
保持平衡,所以绳1不可能对球施加拉力,小球只受重力和绳2的拉力.故
图2 答案 4个力
解析 答案
二、重力及重心的理解
1.重力 (1)重力的大小: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其大小G= mg .g为 重力加速度,g=9.8 m/s2,同一地点,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不同 地点因g值不同而不同.(注意: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与物 体是否受其他力无关) (2)方向:总是 竖直向下 . (3)作用点:在重心上.

沪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课件-3.4 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1 (共24张PPT)

沪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课件-3.4 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1 (共24张PPT)

一、复习基本知识
2.力学中的三种力 (3)摩擦力 产生条件:接触、接触面不光滑、有正压力、发生 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的趋势
方向:沿接触面,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 向相反
大小:
滑动摩擦力f=μN
静摩擦力 f0 、最大静摩擦力 fm 可由二力平衡求,在 近似计算时,fm近似等于f
1.受力分析:把指定物体(研究对象)在特定的物理环 境中受到的所有力找出来,并画出受力示意图,这就是受 力分析. 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是分析求解力学问题的 关键,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通常采用“隔离法”,即把要 分析的物体隔离出来,只分析它受到的力,而不分析它对 别的物体施加的力.
研究对象的选取 (1)隔离法:将要分析受力的物体与其他物体隔离开,只分析这个物体受到 的力,不分析该物体对 其他物体 的力.
(2)整体法:将几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的方法.
(3)研究对象的选取原则 求系统外力时优先选用整体法,求系统的内力时,则必须选用隔离法.
3.物体的重心
(1)定义:一个物体各部分都会受到重力的作用,从作用效果 上,可以把
方向:竖直向下
大小: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知,物体受到的重 力等于物体静止时对竖直悬绳的拉力或对水平支持 面的压力。 作用点:重心。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物体 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用悬挂法可以找薄板状物体 的重心。
一、复习基本知识
2.力学中的三种力 (2)弹力 产生条件:接触、发生弹性形变 方向:作用在使之发生形变的物体上,与接触面 垂直(点接触时,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切面),指向 形变前的位置 常见的弹力:弹簧的弹力、绳的拉力、压力和支 持力 大小:弹簧的弹力大小遵守胡克定律f=kx
v f
F
G

高中物理沪科版必修1--3.4 分析物体的受力 学案(沪科版必修1)

高中物理沪科版必修1--3.4 分析物体的受力 学案(沪科版必修1)

学案5 分析物体的受力[学习目标定位] 1.知道重心的概念.2.能够准确地绘出物体的受力示意图,初步掌握分析物体受力的一般的方法.3.进一步熟练判定弹力的方向,能根据平衡法、假设法确定弹力的有无和方向.4.进一步熟练掌握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方向的判定和大小的计算方法.一、受力分析1.明确研究对象是受力分析的着眼点.力学中的研究对象,可以是某个物体、物体的一部分或某个作用点.2.选定研究对象后,接着就可以围绕着力学中常见的三类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条件,逐个确定物体受到哪些力的作用,最后依据物体受到的各个力的方向,画出受力示意图.3.当把物体简化为质点研究时,可把物体受到的各个力都集中在其重心上.二、重心1.一个物体各部分都会受到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可以把这些作用力视作集中作用于一点,这一点称为重心.2.质量分布均匀、规则的物体,重心就在其几何中心.3.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其重心的位置跟物体的形状和质量分布有关.并且它既可以在物体内部,也可以在物体外部.一、受力分析1.意义:任何物体的运动变化,都跟它受到的力的大小、方向有关.因此学会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是研究物体运动的基础,也是学好力学的先决条件.2.受力分析的一般步骤(1)明确研究对象,即首先确定我们要分析哪个物体的受力情况,研究对象可以是单个物体(质点、结点),也可以是两个(或多个)物体组成的整体;(2)隔离分析:将研究对象从周围物体中隔离出来,分析周围有哪些物体对它施加了力的作用;(3)按重力、弹力、摩擦力、其他力的顺序,依据各力的方向,画出各力的示意图.注意实际物体运动时的受力情况往往是很复杂的.许多时候,为了使问题简化,可以略去某些次要因素,这是物理中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例1如图1所示,物体A靠在竖直墙面上,在力F作用下,A、B保持静止状态,请分析B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图1答案4个力解析这里要分析的是B物体的受力个数,B即为研究对象,把它隔离出来,然后从易到难,先从重力着手,再分析跟它有联系的物体,按弹力、摩擦力的顺序分析它受到的力.如图所示,其受A对它的压力N,同时物体B有相对A上移的趋势,故A对B的静摩擦力f沿斜面向下,故B共受到4个力作用.二、弹力有无的判定判断弹力是否存在的方法——假设法1.假设无弹力:在该处将与研究对象接触的另一物体去掉,即假设不存在弹力,看研究对象在该位置是否保持原来的状态.2.假设有弹力:就是假设与研究对象接触的物体对研究对象施加了弹力,画出假设状态下的受力分析图,判断受力情况与存在状态是否矛盾,若矛盾,则不存在弹力,若不矛盾,则此弹力存在.例2如图2所示,一小球用两根轻绳挂于天花板上,球静止,绳1倾斜,绳2恰好竖直,则小球所受的作用力有( )图2A.1个B.2个C.3个D.4个解析假设绳1对球有作用力,该作用力的方向斜向左上方,另外球在竖直方向上受重力和绳2的拉力,在这三个力的作用下球不可能保持平衡,所以绳1不可能对球施加拉力,小球只受重力和绳2的拉力.故B正确.答案 B针对训练在下列各图中,A、B之间一定有弹力的是( )答案 B解析两物体间产生弹力的条件除了相互接触外,还要相互挤压产生弹性形变.A、C、D 图中A、B间虽有相互接触,但不一定相互挤压,故选B.三、静摩擦力有无及方向的判断静摩擦力有无及方向的判断方法1.平衡条件法当相互接触的两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可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判断静摩擦力的存在与否及其方向.2.假设法利用假设法进行判断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分析:例3如图3所示,物体A、B叠放在水平面上,水平力F作用在A上,使二者一起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3A.A、B之间无摩擦力B.A受到的摩擦力水平向右C.B受到A的摩擦力水平向左D.地面对B的摩擦力为静摩擦力,水平向右解析对A物体,由于A匀速运动,由二力平衡可知,B对A的摩擦力必与F等大反向,故A错误,B正确;对B物体,由力的作用的相互性知,B对A的摩擦力一定与A对B的摩擦力反向,故B受到A的摩擦力水平向左,故C正确;对A、B整体分析,由于AB一起向左匀速运动,则地面对B的摩擦力一定为滑动摩擦力,且水平向右,故D错误.答案BC四、摩擦力的计算摩擦力大小的计算,应先分析是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1.静摩擦力静摩擦力在0<f≤f max内随外力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根据平衡条件求解.2.滑动摩擦力(1)根据f=μN进行计算,其中N为接触面受到的正压力.(2)根据平衡条件.例4如图4所示,用水平力F将木块压在竖直墙壁上,已知木块重力G=6 N,木块与墙壁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5,求:图4(1)当F=25 N时,木块不动,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为多大?(2)当F增大为30 N时,木块仍静止,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为多大?(3)当F=10 N时木块沿墙面下滑,此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为多大?(4)当F=6 N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为多大?解析分析木块的受力情况,如图所示.(1)、(2)木块静止,根据二力平衡,竖直方向上的静摩擦力等于重力,F1=F2=G=6 N,与压力大小无关.(3)木块沿墙面下滑时,木块与墙壁间的摩擦力为滑动摩擦力,F3=μNN=F所以F3=μF=0.25×10 N=2.5 N.(4)当F=6 N时,木块与墙壁间的摩擦力也为滑动摩擦力,所以F4=μF=0.25×6 N=1.5 N.答案(1)6 N (2)6 N (3)2.5 N (4)1.5 N1.受力分析的步骤(1)明确研究对象;(2)合理隔离;(3)按由易到难的顺序(先重力,再弹力、摩擦力,最后其他力)画出受力示意图.2.弹力有无的判断方法(1)有明显形变时可根据弹力产生的条件判断;(2)无明显形变时可根据假设法判断.3.静摩擦力有无及方向的判断方法(1)平衡条件法;(2)假设法.4.摩擦力的计算(1)静摩擦力:根据平衡条件求解.(2)滑动摩擦力:根据f=μN进行计算.1.(弹力有无的判断)如图5所示,将一个钢球分别放在量杯、口大底小的普通茶杯和三角烧杯中,钢球与各容器的底部和侧壁相接触,处于静止状态.若钢球和各容器的接触面都是光滑的,各容器的底面均水平,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图5A.各容器的侧壁对钢球均无弹力作用B.各容器的侧壁对钢球均有弹力作用C.量杯的侧壁对钢球无弹力作用,其余两种容器的侧壁对钢球均有弹力作用D.口大底小的普通茶杯的侧壁对钢球有弹力作用,其余两种容器的侧壁对钢球均无弹力作用答案 A解析钢球与容器的侧壁接触,它们之间是否有弹力作用就看接触处是否发生弹性形变,但微小形变难以察觉,只能借助假设法判断.假设容器侧壁对钢球无弹力作用,则钢球受重力和容器底面对它的支持力作用,钢球将处于静止状态,故钢球与容器侧壁虽然接触但没有发生弹性形变,容器侧壁对钢球无弹力作用的假设成立.我们也可以假设容器侧壁对钢球有弹力作用,作出各容器中钢球的受力示意图分别如图a、b、c所示,可见三种情况均与钢球静止的题设条件相矛盾,所以原假设不成立,即各容器的侧壁对钢球均无弹力作用.因此,本题正确选项为A.2.(静摩擦力有无及方向的判断)如图6所示,图6是工厂传输货物的装置,物体A在皮带的带动下,以速度v沿直线匀速向右运动,请问物体A受到几个力的作用( )A.1个B.2个C.3个D.4个答案 B解析物体A在竖直方向上受竖直向下的重力G、竖直向上的支持力N作用;由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处于平衡状态,在水平方向上不受静摩擦力,因此物体A一共受两个力作用.3.(受力分析)画出图7(1)~(4)中静止物体A的受力示意图(注意:图中球形物体的接触面光滑).图7答案4.(摩擦力的计算)如图8所示,物体A重40 N,物体B重20 N,A与B、A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物体B用水平细绳系住,当水平力F=32 N时,才能将A匀速拉出,求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图8答案0.4解析以物体A为研究对象,物体B对物体A的正压力N=G B.地面对A的支持力N1=G A +NA受B的滑动摩擦力f=μNA受地面的滑动摩擦力f1=μN1水平方向:F=f+f1,代入数据即可解得μ=0.4.实用文档 6。

高中物理 第3章 力与相互作用 3.3 分析物体的受力教案 沪科版必修1

高中物理 第3章 力与相互作用 3.3 分析物体的受力教案 沪科版必修1
白板展示
学生思考讨论并展示
目标展示
学生阅读学习目标
将学习目标展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在 白板上
学生展示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视频和课件
学生完成相应的练习
展示交流点评精讲
学生展示自学所完成的任务
点评精讲
小组间评价
课堂检测
完成练习册
课堂小结
学生 展示
课后作业
课时作业
课后反思
加强 力的分析的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中的物体与周围物体是相互联系的。
提炼的课题
进一步加强物体的受力分析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 点: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难点:分析综合思维方法的教育,学生独立完成物体受力分析
教学 过程
环节
学生要解决的问题或任务
教师如何教
学生如何学
导入新课
回答重点知识点回顾的问题,温故知新
分析物体的受 力
单元(章节)课题
本节课题
3 、4 分析物体的受 力(第二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认识物体受力分析的 一般顺序,理解物体受力示意图。掌握物体受力分析的一般方法,加深对力 的概念、常见三种力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与综合,进行逻辑思维训练,进一步强化学生独立完成物体的受力分 析的能力,培养思维的条理和周密

《3.4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说课稿

《3.4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说课稿

《3.4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这是沪教版(2019)高中必修第一册第3章“力与相互作用”中的第3.4节内容。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在整个高中物理的学习中,“力与相互作用”这一章节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内容。

而“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则是这一章节的关键部分。

就好比盖房子,前面学的力的基本概念等知识是砖瓦,这一节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把这些砖瓦合理地组合起来构建房屋的框架。

它不仅是对前面所学力的概念、重力、弹力、摩擦力等知识的综合运用,更是为后面学习牛顿运动定律等内容奠定坚实的基础。

2、教材内容分析这部分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如何确定研究对象,按照一定的顺序分析物体受到的各种力,以及如何正确画出物体的受力示意图等。

教材通过一些简单的实例,如放在斜面上的物体、悬挂着的小球等,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受力分析的方法。

这些内容看似简单,但实际上蕴含着很多需要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的物理思维方式。

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准确地确定研究对象,并且熟练掌握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判断方法。

能够正确分析物体受到的各种力,并准确画出受力示意图。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各种实例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物理模型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建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就像科学家们研究物理问题一样,一丝不苟。

4、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确定研究对象的方法以及按照正确顺序分析物体受力。

这就像我们要去旅游,得先确定目的地(研究对象),然后按照一定的路线(分析顺序)去游览各个景点(各种力)。

正确判断弹力和摩擦力的有无以及方向。

新沪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课件3.4 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1 (共24张PPT)

新沪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课件3.4 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1 (共24张PPT)

二、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例1.如图所示,处于水平地面上的物体。 (1)静止
N
G
二、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例1.如图所示,处于水平地面上的体。 (2)向右运动
N v
光滑 G
N
v f
不光滑 G
二、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练习1.如图所示,处于水平地面上物体。 (1)静止
N
f0
F
G
二、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练习1.如图所示,处于水平面上的物 体。 (2)向右匀速N运动
THE END 16、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头,那么任何风都不是顺风。2021/3/72021/3/7March 7, 2021
17、一个人如果不到最高峰,他就没有片刻的安宁,他也就不会感到生命的恬静和光荣。2021/3/72021/3/72021/3/72021/3/7
谢谢观看
v F
f
G
二、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练习1.如图所示,处于水平地面上 的物体。 (3)向左运动
N v
F f
G
二、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N v
N v
f
F
f F
G
物体在水平面上 向右运动
G
物体在水平面上 向左运动
二、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例2.如图所示。
静止: f0
F
N
Gv
F
G
匀速下滑:
f
F
N
下滑
G
力是否存在的三个判断依据 (1)“条件判据”:即根据各种性质力的产生条件,如弹力必须是相互接触 并且发生了弹性形变;摩擦力必须是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有挤压力且有相对运动 或相对运动的趋势等. (2)“效果判据”:即根据各种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判断,如:拉、压、支 持、推动、阻碍、吸引、排斥等,对它们作出存在或不存在的假设,然后就该 力存在与否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来判断该力是否存在. (3)“相互作用判据”:即根据力的作用的相互性,从一个物体是否受到某 个力的作用来判断另一个物体是否受到相应的反作用力的作用,即有力必有其 反作用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4 分析物体受力情况
㈠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⒈认识物体受力分析的一般顺序,.理解物体受力图.
⒉初步掌握物体受力分析的一般方法,加深对力的概念、常见三种力的认识.
思想方法目标:⒈分析和综合的思维方法指导下,认识物体不是孤立的,它与周围物体是相互联系的.⒉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培养思维的条理性和周密性.
㈡教学重点、难点点拨:
⒈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关键.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是:
⑴明确研究对象,即明确分析哪个物体的受力情况;
⑵隔离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从周围物体中隔离出来,并分析周围有哪些物体对研究对象施加力的作用;
⑶分析受力顺序是:先重力,后弹力和摩擦力.
⒉在深化力的概念和物体受力分析的教学中,进行分析综合思维方法的教育,是教学难点
⒊受力分析时要注意防止“漏力”和“添力”,按顺序进行受力分析是防止“漏力”的最有效的措施.注意寻找施力物体是防止“添力”的措施之一,同时还要深刻理解“确定研究对象”的含义,以防止把研究对象施于另外物体的力错加在研究对象上.
㈢教学过程
⒈复习旧知引入
力的概念、重力、弹力、摩擦力.
⒉板书课题:物体受力情况分析
二力平衡(初中知识)现象的受力分析:
⑴灯泡挂在空中保持静止(课本第七页例二)由学生自学解决受力分析过程和画受力图方法.
【师引导】用二力平衡条件演绎解释课本中的实例和实验,得出有关弹力和摩擦力知识.例如依据悬绳下重物的平衡,支持面上重物的平衡,推断出悬绳弹力的存在和支持面弹力的存在,推断出弹力的大小和方向.依据水平支持面上物体拉而不动,或在拉力作用下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推断出静摩擦力或滑动摩擦力的存在,并判断出它们的大小和方向.(演绎时力的作用点不作严格要求,在受力物体上即行)
小结:①物体受力分析的内容:经过观察分析,将研究对象所受的所有外力,正确地反映在一张图上,叫做物体的受力分析图;②隔离法:一个受力图,只反映一个跟周围其它物体隔离开的物体的受力情况,研究对象施于别的物体的作用力,不能在图中出现,这种分析方法叫隔离法,隔离物就是研究对象.
⑵实例分析:
【例1】子弹从枪口射击后,在跟水平成30=0仰角的方向上运动,画出子弹的受力分析图.
⑴观察:研究对象是子弹,周围接触物是空气.运动状态是相对于空气向斜上方运动.
⑵分析:子弹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G.子弹受到斜向下方的空气阻力f.(可能有的同学会提出向前的动力F)
师问:有否漏掉的力?有否添出的力?
向前的力F找不到施力物,故F是添加的力.有人会说F是由高温高压气体施于子弹的力,这里应指出,子弹己射出枪口,它后边高温高压气体己不存在.维持子弹运动是惯性.而惯性不是力.
【例
如左图,两物块在水平拉力作用下作匀速直线运动,两物块
保持相对静止画出两物受力分析图.
⑴观察:研究对象(上、下物块)运动状态(在水平方向匀速直线运动)周围接触物
⑵分析:(略)
小结:①明确研究对象;注意运动状态;观察周围环境.
②按下列顺序考虑所受的力:重力一定有,弹力看四周,摩擦力的方向跟接触面相切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
③在受力分析的过程中要运用力的概念、力学中常见三种力等有关知识.
【师引导】三个以上共点力的受力分析(平衡状态)可由二力平衡条件演铎出来.由于任意两个共点力可由一个合力等效代替, 这是我们下一课题内容.
巩固练习:学生练习册中相关题自选自练
布置作业:章节习题⑴⑵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