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划界
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兼论科学与伪科学的界线

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兼论科学与伪科学的界线一、概述在探讨人类认知世界的深度与广度时,我们不可避免地要触及到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划界问题。
这一问题不仅关乎知识的分类和理解,更对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深远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类对世界的认知不断深化,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界线也在不断地调整与演变。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实质上是关于知识的本质、来源和验证方式的探讨。
科学,作为一种系统的知识体系和方法论,其特点在于严谨性、实证性和可重复性。
它通过观察、实验、推理和验证等手段,揭示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而非科学,则可能包含各种信仰、传统、习俗等,其知识来源和验证方式可能与科学存在显著的差异。
在科学与非科学之间,还存在一个特殊的领域——伪科学。
伪科学常常打着科学的旗号,但实际上却缺乏科学的严谨性和实证性。
它可能诉诸神话、神秘主义或伪技术,误导公众,甚至对社会造成危害。
明确科学与伪科学的界线,对于维护科学的尊严和权威,促进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包括回顾历史演变、分析本质差异、探讨伪科学的产生和危害等。
同时,本文还将强调科学与非科学划界问题的现实意义和重要性,呼吁广大公众增强科学素养,提高识别和防范伪科学的能力。
1. 科学与非科学划界问题的重要性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在科学研究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这一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哲学问题,更是关系到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
明确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评价科学知识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避免被非科学或伪科学的信息误导。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对于维护科学知识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作为一种系统的知识体系和方法论,其特点在于其严谨性、实证性和可重复性。
与此相比,非科学则可能缺乏这些特点,其知识体系可能包含各种信仰、传统、习俗等,缺乏严格的实证验证和科学方法的指导。
自然辩证法第十一讲 科学的划界

可否证性是理论的标准
1.星期三从不下雨。 2.所有物质受热时都会膨胀。 3.在靠近地球表面里松开象砖头这样的重物,
如果没有遇到阻碍,它就会垂直降落。 4.当光线从一个平面镜上反射时,它的入射
角等于反射角。
面对现实世界的猜测性的理论数量越多, 猜想的推测力越强,科学中取得重大进展 的机会越大。
理论应当是得到清晰陈述的,并且应当是 精确的。
电:
它是无,是零,仅仅是一个点,无论它以 什么方式存在于所有显而易见的存在物之 中,它同时总是一个原点,一旦受到最微 弱的刺激,它自己就会呈现出一种双重现 象,一种只有在它消失时才会显现自身的 现象。引起这种显现的条件是随着特定物 体的性质无限地变化的。
它是无是零仅仅是一个点无论它以它是无是零仅仅是一个点无论它以什么方式存在于所有显而易见的存在物之什么方式存在于所有显而易见的存在物之中它同时总是一个原点一旦受到最微中它同时总是一个原点一旦受到最微弱的刺激它自己就会呈现出一种双重现弱的刺激它自己就会呈现出一种双重现象一种只有在它消失时才会显现自身的象一种只有在它消失时才会显现自身的现象
不可否证的命题
1.天或者下雨或者不下雨。
2.在赌博投机活动中可能是有运气的。
3.上帝是仁爱的。
4.对动物的设计都使得它们能够最好地完成 赋予它们的功能。
可否证度越高,理论越好
1.火星沿着椭圆轨道围绕太阳运动 2.所有行星都沿着椭圆轨道围绕太阳运动 科学通过试错法而进步。
可否证度、清晰性和精确性
科学的划界
科学究竟是什么
视觉经验并非仅由被观察物决定
视觉经验并非仅由被观察物决定
视觉经验并非仅由被观察物决定
20世纪西方科学哲学关于科学划界的四种标准

20世纪西方科学哲学关于科学划界的四种标准魏屹东(山西大学哲学系,山西太原030006)摘 要:科学划界是科学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
围绕这一问题,西方科学哲学各个流派都提出自己的划界标准,并因此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
这些划界标准可以概括为:绝对经验主义标准、相对实用主义标准、社会历史主义标准和多元综合标准,并认为科学划界将最终走向语境化。
关键词:科学哲学;科学划界;划界标准中图分类号:N 02 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1009-4970(2001)04-0009-02收稿日期:2001-02-28作者简介:魏屹东(1958-),男,山西永济人,山西大学哲学系教授,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人员,在读博士生,从事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科学划界就是在科学与非科学(含伪科学)之间作出区分。
科学划界问题是西方科学哲学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它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政治的、社会的和伦理的实践意义。
自20世纪初逻辑经验主义诞生以来,西方科学哲学发展很快,流派林林总总,它们都对科学划界问题有过精辟论述,观点各异,标准不一。
但概括地讲,科学划界大致经历了绝对经验主义标准、相对实用主义标准、社会历史主义标准和多元综合标准。
一、绝对经验主义标准用人类经验确定人类知识的可靠性和确定性,是人们很早就提出的一种区别科学知识和其他知识的标准。
远在古希腊时代,巴门尼德等哲学家已认识到区分知识与纯粹意见、实在与现象、真理与谬论的重要性。
亚里士多德已注意到科学的本质这一深层问题。
他认为科学知识必须具有确定可靠性,并提出两个分界标准:一是通过科学原理的确实可靠性而与宗教、意见、迷信等区分开来;二是通过科学对第一因的理解而与工艺区分开来,即将理论知识与经验知识加以区分。
但如何保证科学原理的可靠性呢?经验绝对可靠吗?当时的怀疑主义者和相对主义者对亚氏的两个标准提出了质疑。
牛顿力学的巨大成功,强化了经验确定或证明的力量,人们相信科学即真理,是决定性的,只要根据掌握的科学知识,就可推导出一切。
科学划界与中医

科学划界与中医科学划界就是为科学划定一个边界,从而把科学与其他知识形式区分开来。
依据科学划界的逻辑主义的绝对标准、历史主义的相对标准以及重建划界的多元标准,中医不是科学,但中医也不是伪科学,而是一门实用的技艺,我们要反对把中医伪科学化,将中医和先进科学理论融合起来,使中医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
凡是科学之外的都可以说成是非科学,如宗教、艺术、哲学等。
如果非科学集的某个因素标榜自己是科学,那就是伪科学。
伪科学和反科学是思想的病毒,可以使整个文化瘫痪,损害科学的尊严。
一直以来,中医的科学性一直被广泛质疑,甚至一度与迷信相联系。
关于中医的质疑,无可置疑地集中到一个焦点问题,什么是科学?这就涉及到科学哲学界关于科学的划界问题。
每一位科学哲学家,不管是不是赞成科学划界,亦或是主张消弭科学划界,从某个层面来说,都必须提出自己的科学观。
我们拟从科学划界出发,对科学与非科学作出区分,因此,对中医科学性的讨论,我们也将从科学划界的三个阶段:逻辑主义的绝对标准,历史主义的相对标准,以及重建划界问题的多元标准三个方面展开。
逻辑主义绝对标准和中医学。
在20世纪早期,逻辑实证主义首先提出了“可证实的”科学划界标准。
按照逻辑实证主义的标准,科学是可以被逻辑证明或经验证实的。
如果仅仅在这个层面来考察中国传统医学及其实践活动,那么中医可以说是科学的,因为它是可以被经验证实的。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医学的绝大部分知识都是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获得的。
事实上我们现在所学所用的中医学有关知识正是古人实践的一个直接结果,是经受得起实践检验的知识体系。
因此,从这个层面来说,中国传统医学可以纳入科学的范畴之中。
历史主义相对标准与中医。
在历史主义相对标准看来,中医虽然似乎很有道理,在一段时间内大家也很相信它,但它不一定科学,它在预防和治疗疾病方面起了很大作用,但它不一定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中医学没有形成释疑的传统,因而不是科学。
波普的理论将已被证伪的许多理论,如地心说,热素说和日心说、氧化说、分子理论一起都列入了科学之中。
科学划界——从本质主义到建构论

科学划界——从本质主义到建构论一,引言在科学哲学的历史发展中,科学划界(demarcationofscience)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所谓科学划界就是为科学划定一个边界,从而把科学与其他知识形式区分开来,比如宗教、迷信、伪科学等等。
为了实现这一点,哲学家们必须追问“什么是科学”,也就是说必须给出科学的本质定义,然后再把此定义作为划界的充分必要条件。
20世纪早期的逻辑实证主义以及波普尔都试图这样做。
然而,费耶阿本德以及罗蒂等人意识到,本质主义的划界标准是不可能实现的幻想,因为科学不仅处于发展之中,而且它本身就是异质性的。
因此,他们试图消解划界问题。
然而,不管是本质主义的科学划界还是对边界的消解都是不合理的,因为科学的边界问题不仅仅是个哲学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
[1]在科学教育、政府决策、临床医学以及科研经费的资助等实践场合,相关的群体必须回答“何谓科学”,科学的边界正是在这些地方性的情境中得到勾画的,它是这些群体的地方性建构的结果。
因此,为了理解科学实际上是如何被定义的,科学与其他知识形式事实上是如何被区分开来的,我们有必要从本质主义的规范性划界走向建构论。
二,本质主义划界及其消解在20世纪早期,逻辑实证主义首先提出了“可证实的”科学划界标准。
经历了语言学转向的逻辑实证主义把分析的目光投向了语言系统。
在逻辑实证主义看来,科学是一系列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的有意义的命题集合,那么何谓“有意义”呢?为此,逻辑实证主义制定了两条标准,首先是符合逻辑和句法,其次是经验证实。
一个命题要有意义首先要符合句法,词汇的混乱堆积当然无法获得意义,其次,诸命题之间要逻辑自洽,违反逻辑当然是不允许的。
更重要的是,一个命题必须能够被还原成观察命题从而得到经验的证实,无法被还原成观察命题的语句是无意义的,包含无法得到经验证实的词汇的命题也是无意义的,无所谓真假。
因此,“一个命题的意义就是证实它的方法”。
[2]但是,波普尔认为可证实标准无法成为科学划界的充分必要标准,因为这个标准既宽又窄:过宽是因为它无法把占星术等知识形式与科学划分开来,占星术的某些结论也是可证实的;过窄是因为它把某些重要的科学理论排除在科学之外了,比如爱因斯坦的引力场理论等等。
科学划界问题

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
命题:论断性的句子(可真可假,具有成真条件的句子) 基本形式:”XX(主词)是XX的(谓词)“ 分析命题:句子的谓词包含于主词概念之中;
综合命题:句子的谓词不包含于主词概念之中;
(1)黑狗都是黑的。
(2)行星以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
(3)单身汉都是未婚男人。 (4)酸使石蕊变红。
中医是科学吗?
中医学以 阴阳五行 作为理论基础, 将 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 , 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 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 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 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 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 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 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 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 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 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实证主义与证伪主义共同的困难
1.某些明显的科学命题将被“扫地出门”
a.概率陈述
b.特称命题
证伪原则解决了证实原则无法解决的“全称命题”疑难,但是虽然全 称命题可以被证伪而不可证实,特称命题却是可被证实不可被证伪的。 所谓“证实/证伪逻辑上的不对称性”并不是单方面,而是双方面的。 证实“有些哺乳动物是卵生的”,只需找到一种“卵生哺乳动物”, 而证伪它却逻辑上等价于证实一个全称命题“所有哺乳动物都不是卵 生”。这是由于全称量词(所有)与存在量词(有些)相互定义的关 系。
证实与证伪在逻辑上的不对称性
证实:肯定后件式 如果P,那么Q;证实Q并不意味着P成立;
例子:
1,如果“所有天鹅都是白的”,那么“英国的天鹅都是白 的”。
谈谈你对西方科学哲学中科学划界标准的认识和理解

谈谈你对西方科学哲学中科学划界标准的认识和理解科学划界一直是现代西方科学哲学的重要问题之一,大部分的科学哲学教科书都以专题形式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
科学划界即是在科学与非科学(包括伪科学)之间作出区别。
以期呈示科学特有的品格和认知价值及社会实践价值。
科学划界标准在20世纪西方科学哲学领域内表现十分繁荣,其特点可归纳为:发展快,流派多,观点纷呈。
划界标准在这段时期总体而言,可分为从确定的标准,到标准的消解,最后标准消失的总体趋势。
本文对20世纪各流派,代表人物的划界标准阐述试图将这一趋势呈现。
一、确定的划界标准1、一元划界标准⑴逻辑经验主义的可证实标准:他们所主张的划界标准是经验主义的意义标准。
即凡是用经验和逻辑可证实的命题(知识)是有意义的,科学的。
反之则是无意义的、非科学的。
⑵波普尔的证伪性标准:波普尔说:"一个理论的科学性的评价标准就是他的可否证性或可反驳性或可检验性。
"既是说,一个理论如果是逻辑上可否证的,就是科学的,否则不是。
2、多元划界标准⑴邦格:邦格提出含有十种因素的公式:E=(C,S,D,F,B,P,K,A,M)。
他认为科学知识应应该满足这十种因素。
公式中:"E为特定的知识领域;C为确定知识的社团;S为承认C地位的社会;G为C的世界观;D为E的论域;F为E的形式背景(逻辑和数学工具);B为特殊背景:P为问题组合;K 为E所积累的特殊知识储备;A为C在对E提高上所抱的目标;M为方法论。
邦格认为只要对上诉所列十个因素的特征以及之间相互联系作仔细的区分比较就可以区别科学与非科学。
⑵萨伽德:萨伽德认为从逻辑、心理学和历史学统一的角度,科学与非科学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作出区分:科学使用相互关联的思维方式,伪科学使用相似的思维方式;科学追求经验确证和否证,伪科学忽视经验因素,科学研究者关心理论的竞争,而伪科学对科学竞争不关心;科学采用一致并简单的理论,伪科学采用许多非简单的特设性假说;科学随时代进步,伪科学则保守,停滞不前。
第四讲科学理论与科学发展

15
1.7 多元论
❖ 邦格说:“我们判断一块金属是不是真金,除了看颜色和光 泽之外,还要考察许多其他属性。同样,判断一个知识领域 是不是科学也要考察它的许多特征。”
❖ 他把科学看作一个特定的知识领域,分为共同体、社会、哲 学、所谈论的事物、形式背景、特殊背景、问题、特殊知识 储备、目标、方法等10方面元素。
❖ 科学必须是言传知识,必须是可表述、可解释、可论证的,否则各种神 秘主义、伪科学就会混淆视听。
19
2.1 科学是一种知识
❖ (3)日常知识和专业知识
❖ 常识的两层含义:
其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自发地、自然而然地形成的知识,主要是生活经验 和生产经验,或者是自己的亲身体验,或者是从别人那里听来的经验;
能用经验来证伪。 ❖ (5)宗教神话命题,也是超越经验的命题。 ❖ (6)伪科学命题,虽讨论了经验问题,但叙述模棱两可,
如占星术、相面术。
11
1.5 科学历史主义
❖ 库恩(T. S. Kuhn),当代美 国著名科学史家和科学哲学 家。
❖ 不能只从科学理论与经验事 实的关系方面来思考科学划 界问题;
❖ 应当从历史的、社会的角度 来研究。
12
1.5 科学历史主义
❖ 历史的过程:
前科学→常规科学→反常→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
❖ 常规科学与前科学的区别,在于形成了“范式”。
❖ “科学共同体”:在科学发展的某一个时期,许多科学家在一定的学科 领域形成了具有共同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集团。
其二,一个时期被公众知道的知识。
❖ 专业知识是由特殊人群(专业人员)研究出来的知识。 ❖ 自然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的专业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
• 拉卡托斯提出,科学划界的单元应该是科 学研究纲领,而不是孤立的假说。一个科 学研究纲领由硬核和保护带所组成。硬核 是指核心的理论和概念。保护带主要指围 绕在硬核周围的辅助假说。保护带有正面 启发法和反面启发法,促使科学研究纲领 的发展壮大。
• 不存在判决性实验,科学假说不是被观察 实验所直接证伪。科学检验有一定的韧性 ,需要长时间、全局性地考验。科学的发 展其实是进步的研究纲领取代退步纲领。 因此,拉卡托斯将科学划界标准问题归约 为科学评价问题:我们如何区分进步纲领 和退步纲领。
逻辑经验主义的标准
• 可证实性的经验标准 认为只有由经验(观 察、实验)证实的知 识才是真正的科学知 识。
• 可以追溯到休谟 • 休谟(David Hume, 1711年4月26日-1776 年8月25日)
• 休谟将知识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分析的知识, 包括数学和逻辑。比如“2+2=4”这个公式是 分析的,因为等式右边的“4”不过是左边“2 +2”的简写。并没有新的内容。 • 第二类是综合的知识,例如“金属加热会膨胀 ”。当我们应运于这一规律于个别对象时,我 们首先要凭观察区确定该对象满足了规律中所 陈述的条件:它是加热的,然后才能推断,它 会膨胀。 • 一切综合的知识都是来自经验。 • 例如,根据金属加热会膨胀,可以预测铁轨在 太阳照耀下会产生膨胀现象。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
Demarcation of science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是科学哲学的基本问 题,也是科学哲学的重点问题。 • 所谓科学划界,就是科学与非科学之间做出区分 。 • 波普尔把划界问题看做“认识论的中心问题”。 因为每个对科学和非科学做出区分的科学哲学家 ,都要提出自己的科学观,对科学的本质、具体 的划界标准、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别、科学价值的 评价等提问提出自己的意见。
• 石里克 • 科学理论由有意义的命题组成的,而命题 是否有意义,则在于能否用逻辑分析的方 法加以证明,或者能被经验证明,否则就 是没有意义的。 • “作为合理的、不可辨驳的实证论的哲学 方向的内核对于我来说,就是每个命题的 意义完全依存于给予的证实,是以给予的 证实来决定的”
• 石里克把可证实性分为“经验的可能性” 和“逻辑的可能性”。 • 经验的可能性:“凡是同自然规律不矛盾 的称为经验上可能的” • 逻辑的可能性:“一个事实或过程如果是 能够描述出来的,就是说,如果用来描述 它的句子是服从我们为我们的语言制定的 语法法则”就是逻辑上可能的。 • 因此,对于逻辑经验主义来说,意义标准 与证实原则是联系在一起的,这也是逻辑 实证主义划界标准的基石。
结语
• 纵观上述各种划界标准,可以看出划界 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具有不同学科背 景的人划界标准也是不一样的。一个大家 公认的划界标准还没有形成。这些划界标 准的批判碰撞中,给我们认识科学和非科 学、伪科学、反科学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这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无疑具有重要的 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案例
拉卡托斯关于行星运行不正常的想象实验。 根据牛顿力学和万有引力定律(H)和公认的初始条件(I)计算一颗新发现的小行星的轨道 (E)。 但是该行星偏离了所计算的轨道(E)。 这是否表示牛顿理论错误了呢( E )? 1、可能该行星偏离计算轨道是受到望远镜的精密度(O)影响,才导致E的结果,而非E本身 虚假。 2、HIE, E,所以HI;结果不一定是H。如果是I呢?结果会是HI, I,所 以H。 初始条件没有考虑到: (1)可能存在一颗未知行星扰乱了P的轨道。为此对I检验,结果不存在干扰的未知行星。 这时会放弃牛顿理论吗?不会的。 (2)可能有一团宇宙尘埃挡住了行星。为此发射一颗卫星进行检验,结果不存在宇宙尘埃。 这时会放弃牛顿理论吗?不会的。 (3)继续提出辅助性假说,对初始条件进行检验„„
库恩认为科学与非科学标准
• 与其说是可检验性,还不如说是解决疑难的活动。 • 比如波普尔认为占星学家为了避免证伪而毁坏他们的理 论的可检验性,所以占星术是典型的伪科学。 • 库恩认为,波普尔把占星术排除在科学之外是对的,但 是提出的理由却不对。
• 他认为的理由是:占星学家虽然做出了可检验的预测并且承认这些 预测有时候失败了,但他们并不也不能够从事那种解决疑难的活动 。失败出现能够被解释,可是具体的失败并不导致疑难的产生,而 没有要解决的疑难,也就没有要加以研究的问题,占星学就不可能 成为科学。 • 占星学和天文学的区别在于没有一个同解决疑难的天文学传统相当 的占星学传统。
• 休谟进一步主张:所有综合的知识都知识 凭经验证实的。一切综合的知识,其正确 性的来源都只在于感官知觉。换而言之, 感官知觉不但是认识的唯一基础,也是认 识的真理性标准。因而理性的力量就限于 确立分析的原则,它并不能使我们知识的 内容有所增加。在休谟看来,凡是经验所 不能达到的,理性也绝不能认识知识,因 为抽象思维仅具有分析的性质。
• 关于归纳法的分析中休谟得出了这个结论 :归纳法这个工具的合理性是不能得到说 明的,因为我们不能相信归纳法的结论, 我们关于将来的知识是靠不住的。 • 意味着,有用的知识是不可靠的。我们对 于“当下经验”以外的任何事情,什么也 不能断定,将来也是不可知的。
• 休谟的彻底的经验主义立场,不但引导到 反“形而上学”的结果,也导致到了另外 一个严重后果:摧毁了经验主义的基础。
• “一种理论愈是精确,愈易于遭到反驳”,但是 也更易于检验,因为我们可以使检验更精确,更 严格。如果它经受住了严格的检验,它将有这种 更好地确证或更好的验证。因此,可确证性必将 随着可检验性的提高而提高。
• 波普尔的分界观点向我们标明,科学与非科学的 区分是相对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相互发生转 化。
逻辑实证主义的缺陷
• 证实原则本质上属于归纳逻辑 • 换而言之,一切有用的知识都是关于将来 的预测性的知识。 • 休谟认为的归纳推理可以还原为简单的枚 举法:从过去观察到的某类事物具有某一 属性,推论到一切这类事物都有这一属性 。 • 比如: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
• 这样的归纳推理并不是分析的,就是说, 它的结论并不包含在前提之中,前提真, 结论假是有可能的。 • 造成了:归纳推理的结论就没有逻辑必然 性。这样的结论只是按照我们的心理习惯 做出来的。 • 经常连结:constant conjunction
历史主义学派对以往划界标准的批判
• 科学发展是积累的还是更替、革命的? • 正是强调科学的积累科学发展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强 调的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科学理论的更 替。 • 这两种看法都不符合科学发展的实际历史 。
• 归纳主义看不到科学史中非积累的发展阶 段(科学革命阶段);证伪主义忽视了科 学发展中受到传统束缚的常规活动。用科 学发展中间断出现的破坏传统的活动,即 科学革命,来代替整个科学活动。
• 进步的科学研究纲领能够不断回应反常的 挑战,而且预测新的事实;而退步纲领只 能被动地应付反常,往往不能预测新事实 。这里所涉及的“进步”、“退步”概念 ,不再有逻辑的绝对标准,而是涉及人的 主观判断,有历史的维度。所以拉卡托斯 的划界标准保留了一定的历史性和相对性 。
• 拉卡托斯仍主张,区分进步纲领和退步纲 领的关键,不在于它被证实或证伪,而在 于它是否真正做出过了成功的预测。例如 ,哈雷用牛顿力学在1705年就预测了哈雷 彗星1758年回归,这一预测在53年后应验 了。所以拉卡托斯的区分有逻辑的、经验 的标准,有一定的绝对性。
• 波普尔关于科学划界的标准是可检验性。 他所强调的是基本信念的检验,为了检查 已被接受的理论的缺陷,或者使得整个理 论经受最大限度的的严峻考验而进行的检 查。比如拉瓦锡的煅烧实验、1919年的日 蚀观测,宇宙守恒实验。这些实验产生了 惊人的破坏力。但是这种插曲在科学发展 中是很罕见的。
• 它们的产生,只是由于或者有关领域中已 经存在一种危机,或者存在着一个同行现 行研究规范相竞争的理论(爱因斯坦的广 义相对论)。这些都属于所谓的“非常研 究”的方面。这种研究的确呈现出波普尔 所强调的许多特性,但是它只是在间断地 和任何学科的十分特殊情况下才产生的。 在一般的常规研究中并没有波普尔的检验 。并不能把科学与非科学检验开来。
• 归纳推理在逻辑上既然说不通,那么他则 原则既然不是分析的,那么是否可以根据 经验来说明归纳推理的正确性呢? • 休谟也认为不可能。 • 任何想根据经验来论证归纳法的正确性的 企图,都是用归纳法来论证归纳法。
• 它是建立在这样一种想法之上的:归纳法 的应用是素有成效的,因而将来继续用归 纳法,也会得到可靠的结果。 • 这个议论本身就是一个归纳推理。 • 运用归纳法来论证归纳法,意味着,预先 预设归纳法是正确的,从而得出归纳法可 靠的结论。 • 这是一个循环论证。
• 任何书籍,如果既不含有“关于数和量的 抽象的推理”,也不含有“关于事实和存 在的实验的推理”,便不过是形而上学的 诡辩和幻想,都应该烧掉。
• 从而休谟的思想具有彻底的经验主义和反 形而上学倾向。
逻辑实证主义
• 逻辑实证主义学派的其他人物,石里克、 卡尔纳普、亨普尔都相信经验绝对可靠, 认为科学与形而上学、伪科学之间是“非 此即彼”的关系。
证伪主义:波普尔
• 主张科学的理论或者命题不可能被经验证实,而 只能被经验证伪,可被证伪的理论或者命题才是 科学的,否则就是非科学的。 • 所谓证伪,即“用任何想象到的事件来反驳”, 证伪的方法是“猜想-反驳”(亦称之为“试错 法”),他认为非科学包括逻辑、数学以及他被 称之为形而上学体系、心理学分析学说、宗教、 神话、占星术等。 • 他强调,可证伪性是区别科学和非科学的划界标 准,而不是意义标准或者真理性标准。
库恩划界标准的两个特征
• 一、强调释疑所依据的范式,包括形而上 学的信念和其他社会、心理、价值的因素 ,因而科学与形而上学、科学与非科学很 难有清晰的界限。 • 二、科学共同体是“释疑”的主体。
费耶阿本德:怎么都行
• 费耶阿本德强调非理性因素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认为科学与非科学之间不是泾渭分明的,科学 是一个复杂的,多质杂合的历史观过程,它既包 含高度复杂的理论体系和种种古老的、僵硬的思 想,又包含对未来思想体系模糊的不连贯的预期 。从而,只要是科学,理性就不可能是无所不在 的,而非理性也就不能加以排除,科学发展的这 个独特之点强有力地支持一种无政府主义的方法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