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有哪些不同观点
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兼论科学与伪科学的界线

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兼论科学与伪科学的界线一、概述在探讨人类认知世界的深度与广度时,我们不可避免地要触及到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划界问题。
这一问题不仅关乎知识的分类和理解,更对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深远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类对世界的认知不断深化,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界线也在不断地调整与演变。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实质上是关于知识的本质、来源和验证方式的探讨。
科学,作为一种系统的知识体系和方法论,其特点在于严谨性、实证性和可重复性。
它通过观察、实验、推理和验证等手段,揭示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而非科学,则可能包含各种信仰、传统、习俗等,其知识来源和验证方式可能与科学存在显著的差异。
在科学与非科学之间,还存在一个特殊的领域——伪科学。
伪科学常常打着科学的旗号,但实际上却缺乏科学的严谨性和实证性。
它可能诉诸神话、神秘主义或伪技术,误导公众,甚至对社会造成危害。
明确科学与伪科学的界线,对于维护科学的尊严和权威,促进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包括回顾历史演变、分析本质差异、探讨伪科学的产生和危害等。
同时,本文还将强调科学与非科学划界问题的现实意义和重要性,呼吁广大公众增强科学素养,提高识别和防范伪科学的能力。
1. 科学与非科学划界问题的重要性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在科学研究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这一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哲学问题,更是关系到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
明确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评价科学知识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避免被非科学或伪科学的信息误导。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对于维护科学知识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作为一种系统的知识体系和方法论,其特点在于其严谨性、实证性和可重复性。
与此相比,非科学则可能缺乏这些特点,其知识体系可能包含各种信仰、传统、习俗等,缺乏严格的实证验证和科学方法的指导。
参考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是科学哲学中的首要与基本问题,也是贯穿自然科学以及科学哲学发展始终的问题。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也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变化。
尤其到了现代,在划界标准上流派很多,他们的思想也相差很大。
本文主要对浅述了其中影响较大的流派:逻辑实证主义、证伪主义及历史主义的划界标准。
一、逻辑实证主义的证实性标准作为当代西方科学哲学的第一个流派的逻辑实证主义,其理论核心便是所谓的“经验证实原则”。
经验证实原则是指:任何一个命题只有能被经验证实或否证(证伪)才有意义;反之,如果既不能为经验证实,又不能被经验证伪,即无法用经验来鉴别其真伪的话,它们就无意义,而是一些形而上学的“废话”,它们就应当从科学哲学中清除出去。
任何命题只要能被经验证实的才是有意义的、科学的;否则就是无意义的、非科学的或形而上学的。
由此表明科学理论只是能被观察和实验所证实的假说。
二、波普尔的证伪性标准波普尔:单凭经验不能证实理论。
他提出了其证伪性的划界标准:“一个理论的科学地位的标准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或可检验性。
”他将非科学命题或理论划分为如下六类:逻辑上已列尽可能的命题、重言式命题、数学命题、形而上学命题、伪科学命题、宗教神话等。
科学理论通过不断证伪而发展。
但就其划界问题理论而言,他仍坚持以“经验”作为判别科学与非科学的唯一标准。
一方面可将数学命题、划归为非科学。
三、历史主义的划界标准1.库恩的“范式”标准库恩在多种意义上定义过“范式”,但就“范式”的内核而言,即指某一科学家集团在某一专业或学科中所具有的共同信念。
这些信念规定了他们共同的基本观点、理论与方法,为他们提供共同的理论模型与解决问题的框架,从而形成为该学科的一种共同传统,并为该学科的发展规定了共同的方向。
他认为范式才是一门科学成其为科学的必要条件。
即“拥有一个范式,有了范式所容许的那种更深奥的研究,这是任何一个科学部门达到成熟的标志。
自然辩证法

1.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分。
科学划界问题指区分科学与伪科学及其他非科学的界限问题。
此问题由逻辑实证主义提出,其核心是科学划界标准。
关于科学划界问题大致形成以下四种观点,逻辑经验主义的观点、批判理性主义观点、科学历史主义观点与科学实在论的多元观点。
逻辑经验主义认为有意义的命题才是科学的命题,否则便是非科学的问题。
批判理性主义者波普尔认为科学的理论或者命题具有普遍性,不可能被经验证实,而只能被经验证伪,因为经验总是个别的,所以他主张可被证伪的理论或者命题才是科学的,否则是非科学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科学和伪科学,非科学是有本质区别的。
可检验性是科学区别于伪科学的根本标准。
伪科学是伪装成科学形式的非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内容不具有客观真理性。
不可检验性和伪装是伪科学的基本特征。
一般的非科学是指不满足精确性和可检验性的命题问题或者理论,无法运用自然科学方法进行检验或者评价。
科学是追求真理的事业,但是我们无法把科学与非科学严格地区分为正确与错误。
所以,它是在不断地排除错误中实现的。
2. 科学是以事实为基础的,但是我们无法严格地指出从事实到理论的道路;同时我们也无法把理论严格地还原为事实。
3. 科学中存在着假想的成分,如果没有假想,我们不能设想科学的进步。
两者的区分是从知识到方法的区分,具有相对性。
(1)科学具有非常强的相对性,可检验性,可批评性,非常明显的进步性。
科学是可以通过实践加以检验的,是真实的问题。
而非科学是指一些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即不能由实践来回答的问题。
诸如鬼神、上帝、永动机等问题。
(2)当科学中存在错误时,可以通过批评来进步的,由批评性来理解科学的进步性。
而非科学不具有批评性,因而也不具有进步性。
(3)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分不是永恒不变的,是相对的。
随着科学背景知识的变化和发展,一些过去被认为是非科学的问题也可能转变为科学问题。
因此,既要弄清科学同非科学的区别,又要了解两者的区别是历史的可变的。
自然辩证法答案

自然辩证法及其研究内容⏹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发展的一般规律(自然观)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观)、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科学技术方法论)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科学社会学)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学科的理论基础和前提,是人们对自然界总的最根本的看法,主要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研究人和自然的关系等。
它旨在对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演化发展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作出唯物的同时又是辩证的说明。
⏹科学技术观研究的是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人们对科学技术总的看法。
它在自然观和历史观相统一的原则指导下,考察科学技术自身内部矛盾发展的规律性⏹科学技术方法论研究的是科学技术方法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它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在现代科学技术水平上,对各门科学技术研究的特殊方法加以总结,概括出适用于各门科学技术的普遍的原则。
⏹科学社会学是阐明各种社会因素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并深刻揭示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这一本质属性,以及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辩证关系第一部分:自然观⏹从静态看自然,自然是什么?如何存在?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的系统性自然界的层次性从动态上看自然,自然是如何发展的?自然界的演化发展第一讲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概念、物质实体、物质属性1 物质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2 物质实体⏹能独立存在、自我支持而不需要别的东西作为载体加以支持的自立体,是属性、关系、变化过程的主体、载体和基体。
⏹因此,相对属性、关系和过程来说实体是“第一存在”。
而属性和性质不是独立存在的东西,而是依附于实体而存在,是形容、刻画与表征实体的东西(所以又被称为“第二存在”)。
_行_辨是非_从中医存废之争谈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_张力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第29卷第3期J OU RNAL OF THE GRADUATES VOL.29l32008SUN YAT-SEN UN I VER SI TY(S OC I AL SCIENCES)2008/行0辨是非:从中医存废之争谈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张力(西北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陕西西安710127)=内容提要>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当前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其命运也面临兴亡的转折。
中医是否是/伪科学0而需要被废除,中医的特殊地位是否要动摇,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与现代碰撞下的中医需要在新的视角下进行更为合理的透析。
=关键词>中医存废之争;科学;划界;标准真实的中医究竟是什么?中医是伪科学吗?中医是否百无一用,到了垂死挣扎将要灭亡的历史时刻了吗?中医作为一个特殊的领域,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下经受考验。
是兴是亡,这是个问题,如何正视中医是国人更是学人所要深究的问题,在新的视野中探寻二难的新出路。
一、中医的存废之争与中医的困境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断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医学科学,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5黄帝内经6的成书,实际上标志着中医学基本理论的确立,它与张仲景的5伤寒杂病论6分别是中医学基本理论和辨证论治的奠基之作。
二者与5神农本草经6、5难经6一起,被历代医家奉为经典,由此而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给后世医学的发展以深远的影响。
(一)中医的四次存废之争中医是否该废止?原本不是问题的问题,一夜间成为争论热点,甚至招致包括管理*收稿日期:2008-8-30作者简介:张力(1983))男,陕西礼泉人,西北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2006级科技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本文系陕西省第三届科技哲学专业研究生学术论坛主题发言论文。
自然辩证法论述题

自然辩证法论述题四、论述题1、从科学划界的角度,批判伪科学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分属于科学划界问题,当非科学伪装成科学时就会成为伪科学。
科学划界问题的核心是科学划界标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科学与非科学有着本质的区别,科学具有可观察性、可控制性、可检验性、可重复性,而可检验性是验证科学与非科学的根本标准。
可检验性首先意味着试验方法是最重要的科学方法,任何科学理论必须能够经得起实验检验; 其次,可检验性保证了科学发展观的社会承认机制的客观性和合理性。
伪科学是伪装成科学的非科学,是一种违反了科学规范,违背科学精神的社会现象,其内容不具有客观真理性,其基本特征是欺骗和伪装。
伪科学是一种现代迷信,他们的共同点就是把假的说成真的,把非科学伪装成科学以达到某种庸俗低级甚至卑鄙的目的。
我国伪科学大致有四种:江湖骗子、学术骗子、政治骗子、商业骗子。
伪科学通常与别有用心的宣传和诈骗连在一起。
因此,打击伪科学要规范学术行为、政治行为、商业行为,建立反欺诈的法律体系和监控机制。
2、通过某一具体科学技术问题说明数学建模方法以解数学应用题为例来说明五步建模方法:(1)确定研究对象所属系统,即确定数学应用题属于什么类型的题目;(2)确定基本量及其性质,即确定题目中的变量及其各自的性质,谁是自变量,谁是因变量;(3)根据相关学科知识,确定基本量的关系,即分析判断写出其基本量之间的关系;(4)求解模型,即求解方程等;(5)解的分析和评价,即检验解是否符合该数学应用题的所有要求。
3、从人类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角度,论可持续发展观的意义。
当前,人类和自然界处于对立状况,随着人口急剧增长,人类的科技力量急剧增长,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变大,资源危机、生态危机、环境危机日益严重,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也越来越大,为了减轻环境恶化,使得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我们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需要造成危害的发展。
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谈谈你对西方科学哲学中科学划界标准的认识和理解

谈谈你对西方科学哲学中科学划界标准的认识和理解科学划界一直是现代西方科学哲学的重要问题之一,大部分的科学哲学教科书都以专题形式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
科学划界即是在科学与非科学(包括伪科学)之间作出区别。
以期呈示科学特有的品格和认知价值及社会实践价值。
科学划界标准在20世纪西方科学哲学领域内表现十分繁荣,其特点可归纳为:发展快,流派多,观点纷呈。
划界标准在这段时期总体而言,可分为从确定的标准,到标准的消解,最后标准消失的总体趋势。
本文对20世纪各流派,代表人物的划界标准阐述试图将这一趋势呈现。
一、确定的划界标准1、一元划界标准⑴逻辑经验主义的可证实标准:他们所主张的划界标准是经验主义的意义标准。
即凡是用经验和逻辑可证实的命题(知识)是有意义的,科学的。
反之则是无意义的、非科学的。
⑵波普尔的证伪性标准:波普尔说:"一个理论的科学性的评价标准就是他的可否证性或可反驳性或可检验性。
"既是说,一个理论如果是逻辑上可否证的,就是科学的,否则不是。
2、多元划界标准⑴邦格:邦格提出含有十种因素的公式:E=(C,S,D,F,B,P,K,A,M)。
他认为科学知识应应该满足这十种因素。
公式中:"E为特定的知识领域;C为确定知识的社团;S为承认C地位的社会;G为C的世界观;D为E的论域;F为E的形式背景(逻辑和数学工具);B为特殊背景:P为问题组合;K 为E所积累的特殊知识储备;A为C在对E提高上所抱的目标;M为方法论。
邦格认为只要对上诉所列十个因素的特征以及之间相互联系作仔细的区分比较就可以区别科学与非科学。
⑵萨伽德:萨伽德认为从逻辑、心理学和历史学统一的角度,科学与非科学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作出区分:科学使用相互关联的思维方式,伪科学使用相似的思维方式;科学追求经验确证和否证,伪科学忽视经验因素,科学研究者关心理论的竞争,而伪科学对科学竞争不关心;科学采用一致并简单的理论,伪科学采用许多非简单的特设性假说;科学随时代进步,伪科学则保守,停滞不前。
自然辩证法试题与答案

1、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的联系生态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 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
它以生态危机作为确立的现实根源, 用生态科学积淀理论基础, 主张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可持续发展: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和合理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 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生态自然观的确立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而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战略从提出到逐步推行实施,也正在从实践的角度丰富和完善着生态自然观的思想内容。
生态自然观孕育了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又进一步深化和提高了生态自然观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
具体来说,关系有:二、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观产生的现实根源相同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可以归结为“生态危机”。
是在人类反思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过程中和总结现代生态科学的最新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是由于工业文明严重地损害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系统,人类正是经过不断反思、探究与实践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
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贯穿了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包括:1.发展原则。
只有发展才能为解决生态危机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也才能最终摆脱贫困和愚昧。
2.可持续性原则。
它确认人类社会系统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把有利于生态资源的持续存在和永续利用,视为重要的基本原则。
3.共同性原则。
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表现了人类所遇到的危机的共同性、安全的共同性和未来的共同性,实施可持续发展需要不同国家超越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来采取联合的共同行动。
4.公平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观确认,人与自然的危机和人与人的矛盾不可分割,只有解决人与人之间的不公平性,才有可能达到人与自然间的协调和谐。
四、可持续发展的实施途径贯穿了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是实现生态文明, 因为在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中, 生态文明就是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宗旨, 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共同发展, 在维持自然界再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再生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有哪些不同观点。
非科学和伪科学是从科学群中划出来的。
就是说,在不满足于一般划界标准中所称之为科学条件的命题,均被推到科学以外的非科学范围,即不满足于逻辑经验主义和批判理性主义的可证实性和可证伪性检验之外的题被称为非科学。
满足可检验性和可重复性标准是判断严格意义上科学命题的必要条件,同时也需要满足积累性、进步性和预见性功能。
因此,我们把那些不满足科学命题必要条件,即不可检验的知识理论体系,统称为非科学。
伪科学是把没有科学根据的非科学理论或方法宣称为科学或比科学还要科学的某种主张。
分界问题是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问题,也是科学的性质问题。
(1)逻辑经验主义
有意义的命题能被经验验证。
提供超量的经验内容,它是使一个陈述成为科学的充分条件,同时这个超量内容也应是可检验的。
(2)波普尔的可证伪性标准
可检验性即为可证伪性,可检验性是一个命题在原则上可以用经验(观察、实验)验证它是一个陈述之成为科学的必要标准,一个陈述不具备可检验性就不是科学的,但是仅仅具备可检验性并非就是科学的。
(3)历史主义学派
①库恩、拉卡托斯坚持一种相对的、变化的划界标准,区分在于是否是在范式和研究纲领的指导下解决疑难
②费耶阿本德的“怎么都行”
(4)邦格的多元划界标准
(5)辩证唯物主义的可检验性标准
理解:在科学哲学领域,虽然各派学者关于科学划界问题的认识及其确立的划界标准各不相同,但除了极端历史主义者之外,各派学者基本上都承认科学划界问题是科学哲学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而关于划界标准的选择,逻辑经验主义和批判理性主义将科学理想化,把理论和经验事实的关系看作是决定科学本质的唯一因素,企图从这种关系中去寻求科学划界普遍的、绝对的标准;极端的历史主义者则完全否认理论和经验事实的关系在决定科学本质重的意义和作用,而把社会学、心理学因素的作用片面的夸大;温和的历史主义者把科学理论看作有一个历史进程的理论体系。
在这里科学划界的标准不再是恒定的、不变的、绝对的,二是历史的、发展的、相对的,并有主观的介入,渗透着心理和社会的因素。
但是,逻辑经验主义、批判理性主义和历史主义者都是试图用一种特征或一种标准来区分科学或非科学。
随后邦格的多元标准弥补了上述逻辑经验主义、批判理性主义和历史主义者划界标准的不足,但邦格没有考虑到量化的划界标准是否可能,而且所谓的精确性也相当模糊。
另外,邦格提出的科学划界模型是静态的,没有考虑到各个要素的变化以及要素与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尽管逻辑经验主义将“可检验性”作为科学划界的唯一标准是有问题的,但是可检验性也确实是科学区别于非科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另外,像历史主义者强调科学划界中的“价值判断”,也即社会的、心理的因素,其重要性同样是不可忽略的。
在科学划界中,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必定是统一的,但事实判断是价值判断的基础和前提。
因而,确立科学划界标准必须是多元的、全方位的,而不是一元的、单层面的;科学划界标准应该是发展变化的,并具有随历史发展的相对性,而不是静止的,绝对的;科学划界的标准应当是相对精确的,可操作的,而不能是随意的,没有现实意义的;最后科学划界的对象不仅仅局限于科学理论或科学知识,而应包括科学实践在内。
明确这几条原则,人们就可以结合具体情况,进一步深化、发展科学划界这项亘古常新的事业。
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标准有以下几点:第一是可检验性,可检验性是一个命题在原则上可以
用经验验证它是一个陈述之成为科学的必要标准,一个陈述不具备可检验性就不是科学的,但是仅仅具备可检验性并非就是科学的;第二是经验的标准,提供超量的经验内容,它是使一个陈述成为科学的充分条件,同时这个超量内容也应是可检验的;第三是逻辑的标准即有清楚界定的应用范畴且自恰、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