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科学划界

合集下载

对科学划界问题的认识

对科学划界问题的认识

对科学划界问题的认识对科学划界问题的认识杨杨科学划界的本质是指在科学与非科学之间做出区分.这样看来,只要回答了什么是科学,似乎就可以区分科学与非科学了,因为凡是符合科学定义的就是科学,否则就是非科学,在没有听《科学的划界》这一讲座之前,从来没有或者是没有认真思考过科学划界的问题,一直以来始终认为科学是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的:按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以及总结和贯穿于三个领域的哲学和数学;按与实践的不同联系可分为理论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等;按人类对自然规律利用的直接程度,科学可分为自然科学和实验科学两类;按是否适合用于人类目标来看,科学又可分为广义科学、狭义科学两类.而自己从事的专业是物理学,故所关心的也是自己专业相关领域的一些科学问题,再大一点也就是自然科学的一些问题,忽略了科学划界的巨大作用。

科学划界不仅是在科学与非科学之间做出区分,而且还对科学的发展提供巨大的推动作用,科学划界的准确与否可能导致一个学科的发展或者扼杀一个学科。

通过学习《科学划界》这一讲座和自己下来查阅的一些资料,对科学划界问题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现将自己对科学和科学划界问题的认识陈述如下。

一什么是科学对于这个问题,我借助于查阅的资料以及先前的科学家所给出定义来回答。

Nietzsche:“科学其实是一种社会的、历史的和文化的人类活动,它是在发明而不是在发现不变的自然规律。

”Darwin:“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

Darwin的定义指出了科学的内涵,即事实与规律。

科学要发现人所未知的事实,并以此为依据,实事求是,而不是脱离现实的纯思维的空想。

至于规律,则是指客观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因此,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经过实践检验和严密逻辑论证的,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本质及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辞海》1979年版:“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它是适应人们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它是人们实践经验的结晶。

贵州省省管河道管理范围划定工作浅析

贵州省省管河道管理范围划定工作浅析

黄科堵腐管河進管理范園刘處工作嵌析付杰,李长江,吴海宽(贵州省水利科学研究院,贵州贵阳550000)摘要:文章简要介绍了开展河道管理范围划定的意义及责州省省管河道调查工作的开展情况,重点阐述了省管河道管理范围划定引用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同时针对引用依据中的重点部分,结合实例进行说明,为开展河道管理范围划定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河道管理;范围划定;省管河道;贵州省doi:10.13928/ki.wrdr.2020.03.016中图分类号:TV213.4(2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1408(2020)03-0060-04河道管理范围划定指为确保河道行洪安全及水工程的运行安全,各级政府部门依据国家有关的法规和技术标准划定河道管理范围和水工程的管理、保护范围的工作。

河道管理范围指法律规定对河道实施管理的适用范围,也是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行使河道管理权限的区域范围⑴。

河道管理范围的划定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不仅可以明确各自的权限、职责、义务和权利,而且还可以明确管理范围、管理任务和管理责任。

2016—2018年,贵州省完成了省管河道管理范围划定调査阶段和实施阶段工作,为顺利开展岸线管理、生态红线保护和河长制等相关工作奠定了基础。

1开展河道管理范围划定的意义1.1管理范围划定是管理部门依法行政的依据河道管理范围划定是河道管理的基础,是河道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⑵。

首先,划定河道管理范围界线,是水行政执法人员开展执法工作的重要依据和基础⑶。

河道管理范围的划定,让水行政管理部门在开展涉河执法工作时,有明确的管理“界线”,从而为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合理化创造条件,为管理部门开展涉河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其次,河道管理涉及住建、交通运输、生态环境等较多部门,河道管理范围划定可理顺水行政部门与其他部门涉河管理关系,避免“越权管理”;再者,河道管理范围划定可规范地方政府的行政行为,明确上下级政府之间的管辖范围,避免“跨权管理”。

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及复习题(1)

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及复习题(1)

1.自然辩证学科的性质和任务。

(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界的根本观点和思维方式,是关于自然界、科学和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学问。

)(性质: 属于哲学任务: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启迪,以帮助和促进而不是替代科学技术的认识与实践.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它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是科学技术哲学主要内容之一,主要研究内容有三个方面:自然观——关于自然界的总的看法,包括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及其规律性、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等;自然科学观——关于自然科学自身发展及其与社会关系的总看法,包括自然科学的性质结构、发展规律、发展模式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等;自然科学方法论——关于研究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的一般方法论。

)2.人类自然观发展的几个阶段及每个阶段的特点。

古代朴素的自然观(朴素的唯物主义、辩证思想,粗糙,笼统,神秘)中世纪宗教神学的自然观(大倒退)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的自然观(新旧交替的阶段)近代机械的自然观(唯物但是机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的,联系的)早期的自然观被马克思主义称之为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它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的藩篱,开始了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的一次巨大进步。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终于以自然哲学的形式出现,意味着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

为自然观的进一步发展开启了大门。

近代机械自然观,是以机械的观点去看待自然界和人的。

它承认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按规律运动着的,但用纯粹力学的观点来考察和解释自然界的一切现象,认为自然界是一部机械,把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形式。

在唯物论方面,由于对自然界在细节方面认识的深入,有利于坚持自然观的唯物主义立场。

在机械论方面:一、将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认为宇宙、人都是机器,抹杀了独特性。

自然辩证法重点

自然辩证法重点

1.简要阐述古希腊自然观和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各自特点古希腊自然观内容:1、在关于自然界的组成上,自然哲学家提出越来越精细的假说。

设想万物的始基是某种东西。

早期的唯物主义者大都认为这种始基是可以感知的具体东西,如水、气和火等等。

后来的唯物主义者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只能用把握的物质微粒,例如提出的“种子”和所谓的原子。

2关于宇宙的结构,希腊自然哲学家也提早不同的模型。

最先提出宇宙结构的是毕达哥拉斯学派,毕达哥拉斯提出宇宙是一个球体,它由一系列越来越小的同心球组成,每个球体都是一个行星运行的轨道,3对于自然界运动变化的原因,自然哲学家们给出不同的说明。

认为自然界的运动是从本原产生出万物、万物又复归于本原的合乎规律的过程,它既有从简到繁的进化,也有从繁到简的退化。

4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也有不同的看法。

如:普罗塔哥拉的感觉论,第欧根尼认为只有与自然本性相符合的生活才是幸福的,他因而要求人们顺应自然界的规律。

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在亚里士多德哪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中国古代自然观:1、在本体论上早在殷周之际,原始的阴阳说和五行说就产生了,到了春秋时期,人们进一步提出一种精气说,后来经过王充等人发展形成万物由阴阳二气组成的元气说。

2、在宇宙论上古代中国人对宇宙的生成和宇宙的结构分别做出了不同的说明。

《淮南子·天文》认为宇宙空间呈现“虚廓”状态,秦汉时形成的改天水,浑天说,宣夜说等理论。

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有顺天说、助天说、和制天说三中不同的主张。

顺天说主张人要顺其自然。

助天思想有功利和道德两方面的考虑,功利方面上为了人类长远的利益,人类必须爱护自然,道德方面上助天是把仁爱之义推及到自然。

制天说:是荀子提出即“制天命而用之”思想,这种崇尚天宫、赞誉人巧、主张天工与人工互补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他的直接后果造就了中国古代文明。

特点:古希腊:数的和谐;神学目的论;原子论;还原论;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古希腊诸神是“人神同构”中国: 天人合一;有机论;气论;五行关系,国的神基本是人神不分,而表现为“人神同一”2简要阐述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各自特点(P27,P33)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特点:⑴坚持人与自然的分离。

自然辩证法讨论题 科学划界角度谈对中医科学性认识

自然辩证法讨论题 科学划界角度谈对中医科学性认识

科学划界角度对中医科学性的认识几千年来,中医以其特有的济世活人之术,道法天人之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伟大贡献,并且近年来世界各地的中医热在不断升温。

尽管少数发达国家承认了中医的合法性,但目前中医药学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尚未得到法律承认,属于非正规医学范畴。

关于中医是否属于科学,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争论。

因此,我们必须从医学的根本目的和本质功能上来认识和把握中医的学科性质和特质精神。

这对于我们正确评价中医学的地位和价值,提高中医学在世界医学中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

科学的划界问题就是区分科学和非科学。

在科学哲学的发展中,对科学分界主要分为有以下三种标准:逻辑经验主义的划界标准、证伪主义的划界标准、历史主义的划界标准。

中医是不是科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下面将从科学划界的三个标准和对伪科学的判断标准对中医科学性进行探讨。

按照证实主义的划界标准,中医不能称为科学,因为中医理论不能被证实。

中医理论体系具有复杂的结构,主要有以下几个组成部分:元气论、阴阳五行学、脏腑经络理论,中医的这三大理论都不能被西方的科学方法证实。

而在西医中更实际的病因已经得到证实,比如流行性感冒是因为流感病毒引起的,把这种病毒杀死,就能治愈。

所以,既然中医最核心的理论都不能被证实,按照逻辑经验主义的划界标准,中医不能被称为科学。

但是中医的的医学效果是能够接受检验的。

按照证伪主义的划界标准,中医学也是非科学,因为中医学不能被证伪。

由上文的讨论可以知道,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是无法证实的。

基于同样的分析,这些基本理论同样是无法被证伪的。

按照历史主义的划界标准中医学同样不能称为科学。

在现阶段,中医学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其他地方,其统治地位已经被西医学所替代。

那么中医学理论就不能称为科学理论。

总的来看,按照现行的科学划界标准,中医学不能称为科学。

但是,从上文的分析中又可以看到,虽然中医学理论不符合科学的划界标准,但是在一些其它方面,比如中药的疗效,养生的方法等理论现在已经证明是科学理论。

论心理学的学科划界问题_从科学哲学中关于科学的划界标准谈起

论心理学的学科划界问题_从科学哲学中关于科学的划界标准谈起

自然辩证法研究Vol.14,N o.7,1998论心理学的学科划界问题———从科学哲学中关于科学的划界标准谈起胡 中 锋 摘要 科学〔1〕的划界标准问题是现代科学哲学的最基本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哲学家给出了完全不同的答案,这就给有些学科的划界带来困难。

心理学自从哲学中脱胎出来,就一直面临其划界问题,结果也是众说纷纭。

本文先简要地介绍了科学的划界标准,接下来讨论了当前心理学划界的不同观点,最后得出结论:心理学属于非科学的范畴。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问题是现代科学哲学研究的最基本的问题。

由于现代科学哲学流派众多,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不同的科学哲学家给出了完全不同的答案。

这就给有些学科的划界带来困难。

心理学自从哲学中脱胎出来,就一直面临其划界问题,有的将其划为自然科学的范畴,有的将其划入社会科学的范畴,也有的同时将其划归自然与社会科学,还有的将其划归边缘科学,甚至将其划归为“超科学的科学”。

那么,心理学到底属于什么学科呢?本文试图给出一个答案。

1 科学与科学的划界标准(1)对“科学”的再解释“科学”一词来自拉丁文Scientia,它表示知识或真理的意思。

按国内一般辞典或辞源的解释,科学(science):“广义言之,凡有组织有系统的知识,均称之为科学;狭义言之,专指自然科学”。

这是一种通俗解释法,此种解释有两个缺点:其一,只以“组织”与“系统”两特征来显示知识的科学性是不够的。

其二,单以知识的性质为评定标准是不够的。

科学一词究竟如何解释?一种观点认为:科学是运用系统的方法处理问题,从而发现事实变化的真象,并进而探求其原理原则的学问。

此一界说中包括了三个要素:①问题;②方法;③目的。

任何一种科学的产生,都是起于有待解决的问题,而且问题表现于外部的事实或现象,变化不定。

要解决某种问题,自然需要适于问题的方法。

此一界说中所指的科学目的,包括两个层次:其一是发现事实变化真象;其二是探求事实变化的原理原则。

谈谈你对西方科学哲学中科学划界标准的认识和理解

谈谈你对西方科学哲学中科学划界标准的认识和理解

谈谈你对西方科学哲学中科学划界标准的认识和理解科学划界一直是现代西方科学哲学的重要问题之一,大部分的科学哲学教科书都以专题形式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

科学划界即是在科学与非科学(包括伪科学)之间作出区别。

以期呈示科学特有的品格和认知价值及社会实践价值。

科学划界标准在20世纪西方科学哲学领域内表现十分繁荣,其特点可归纳为:发展快,流派多,观点纷呈。

划界标准在这段时期总体而言,可分为从确定的标准,到标准的消解,最后标准消失的总体趋势。

本文对20世纪各流派,代表人物的划界标准阐述试图将这一趋势呈现。

一、确定的划界标准1、一元划界标准⑴逻辑经验主义的可证实标准:他们所主张的划界标准是经验主义的意义标准。

即凡是用经验和逻辑可证实的命题(知识)是有意义的,科学的。

反之则是无意义的、非科学的。

⑵波普尔的证伪性标准:波普尔说:"一个理论的科学性的评价标准就是他的可否证性或可反驳性或可检验性。

"既是说,一个理论如果是逻辑上可否证的,就是科学的,否则不是。

2、多元划界标准⑴邦格:邦格提出含有十种因素的公式:E=(C,S,D,F,B,P,K,A,M)。

他认为科学知识应应该满足这十种因素。

公式中:"E为特定的知识领域;C为确定知识的社团;S为承认C地位的社会;G为C的世界观;D为E的论域;F为E的形式背景(逻辑和数学工具);B为特殊背景:P为问题组合;K 为E所积累的特殊知识储备;A为C在对E提高上所抱的目标;M为方法论。

邦格认为只要对上诉所列十个因素的特征以及之间相互联系作仔细的区分比较就可以区别科学与非科学。

⑵萨伽德:萨伽德认为从逻辑、心理学和历史学统一的角度,科学与非科学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作出区分:科学使用相互关联的思维方式,伪科学使用相似的思维方式;科学追求经验确证和否证,伪科学忽视经验因素,科学研究者关心理论的竞争,而伪科学对科学竞争不关心;科学采用一致并简单的理论,伪科学采用许多非简单的特设性假说;科学随时代进步,伪科学则保守,停滞不前。

自然辩证法论文撰写参考题目

自然辩证法论文撰写参考题目

52.科学是“思想的自由创造” 53.“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重要” 54.“无知精神”与“障碍在已知”的哲理透析 55.知识、思想、精神的断想 56.“不怀疑不能见真理” 57.超越经验世界的理性世界转向 58.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59.精神家园的建构与归宿 60.论科学的功利价值与无功利价值 61.科学越轨行为的校正与控制 62.试论学术道德规范与道德底线 63.学术腐败的防范与治理 64.科研不端行为分析 65.试论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
自然辩证法论文撰写参考题目
12.试探地缘环境的文化发生机制 13.析实践的对象化活动 14.论人的自然化与自然的人化 15.人与自然的分化与文明进程的演进 16.试析“天人对立”与“天人合一”的互补性 17.科学技术“双刃剑”之透视 18.科学家中的悲观派与乐观派 19.合理吸取儒家文化的和谐思想 20.人与自然怎样走向新的和谐 21.科学划界问题浅析 22.对 “观察渗透理论”的再思考 23.为什么说科学假说是科学理论发展的形式 24.论科学技术的精神功能
38.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启示 39.技术创新动力机制探微 40.科技成果转化的难点、原因及其对策 41.论知识社会化与社会知识化 42.论科技兴国与国兴科技 43.现代科技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44.传统经济面对新经济的挑战 45.科学技术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 46.科技发展的文化背景分析 47.论科学技术的人文价值 48.科学传统与科学革命 49.科学发展的合理性与合目的性的追求 50.弘扬科学精神 掌握科学方法 51.浅谈科技人才应具备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自然辩证法论文撰写参考题目
1.论科学精神的意蕴 2.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3.当代科学技术的反思 4.论科技创新精神 5.也谈哲学超验思维的培养 6.试论科学起始于问题 7.对**学科前沿问题的哲学思考 8.古代朴素自然观的透析 9.主义自然观的必然性与局限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年第35期
摘要:科学划界是西方科学哲学首要基本的问题。

本文就这些不同流派的科学划界标准作出简要评析。

最后,简单地就科学划界谈了自己的一点看法。

关键词:科学
非科学
科学划界
划界标准
科学划界是科学哲学中的元问题之一。

萨伽德说:“科学哲学中最重要的规范问题就是划界。

”所谓科学划界(DemarcationofScience)就是为科学划一个边界,从而把科学与其他知识形式区分开来,比如宗教、迷信、伪科学等等。

科学划界经历了逻辑实证主义和证伪主义的逻辑标准;库恩、拉卡托斯的历史相对主义的标准;费耶阿本德、劳丹、法因等的消解论;萨伽德、
邦格的多元综合标准四个阶段。

下面我们将逐一对其进行简要评析。

一、逻辑实证主义和证伪主义的逻辑标准
20世纪的逻辑实证主义运动,在统一科学的旗
帜下,对科学与哲学的关系,特别是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作出了有别于传统的论述。

逻辑实证主义的标准就是可证实原则。

即“当一个陈述或者是分析陈述或者是经验可以证实时,才是有意义的”;“陈述一个句子的意义,就等于陈述使用这个句子的规则,这也就是陈述(或否证)这个句子的方式,一个命题的意义,就是证实它的方法。

”由此可见,在逻辑实证主义看来,一个命题的意义取决于它的可证实条件,凡原则上可证实的,就是有意义的,也就是科学的。

此外,逻辑实证主义明确提出了“通过语言的逻辑分析消除形而上学”的主张。

按照这个标准,经验自然科学的命题是有意义的,可证实的;数学和逻辑真理是永真的重言式;而其它不可证实的,无意义无谓真假的陈述被排除在科学之外。

波普尔在《科学发现的逻辑》中指出,逻辑实证主义实际上是用意义标准来解决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的批判有:逻辑实证主义用词的意义代替
理论的事实问题,这是用典型的假问题来偷换真问题;科学理论,定律作为全称陈述包含着并可推演出无限多个观察陈述,因而永远不可能被证实;实证主义划界标准不恰当,因为它很可能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那样抽象、思辨性较强的理论作为形而上学排除科学;另一方面,又可能将诸如占卜之类具有某种可证实性的伪科学放进门。

最后,波普尔说,形而上学并非绝对无意义。

由此波普尔提出把证伪原则作为科学与非科学划界的标准。

按照他的意见,“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否证性或可反驳性或可检验性”,科学理论不能用经验证实,只能用经验证伪。

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分界线不在于能否被经验所证实,而在于能否被经验所证伪,因此一种理论只要是可证伪的,可反驳的,它就是科学的。

但是,证伪主义也存在着许多困境,如果采取这个标准,那么所有存在假设就都必须从科学知识中排除去,而且要证明某一存在命题是错误的就必须查遍整个宇宙,这在客观上是不可能做到的。

二、历史相对主义的标准
作为历史主义学派的重要代表的库恩,对“证实原则”和“证伪主义”的标准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认为他们过于强调分界的绝对性,使问题过分简单化,往往违背了科学史的实际。

对科学应采取历史的社会的观点,用动态方式加以研究,并强调从科学本身的历史发展中认识科学的本质。

科学史的发展是常规科学和非常规科学交替进行的过程,其标志是科学集团达致一种范式。

库恩从科学的实际发展来认识科学的主张是可取的。

但其范式是一个含混的概念,包含了许多非科学的因素在内。

他过分强调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因素,认为除了科学共同体的共同信念外,无所谓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分标准,这样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拉卡托斯试图排除“范式”中的非理性、非科学因素。

把科学及其发展重新置于经验和理性的基础
浅析科学划界
(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湖北武汉
430079)
金志成
○出类拔萃186
2005年第35期
上。

他把研究纲领区分为进化和退化期,处于进化期的是科学的,处于退化期的是非科学的。

这样科学与非科学的界线是变动的。

拉卡托斯克服了逻辑主义对科学理论的静态的非历史观的缺陷,同时又体现了逻辑的观点,把经验预见作为标准,从而消除了库恩过分夸大社会学、心理学因素的观点,但是,拉卡托斯的划界标准并没有解决原有的划界问题。

三、科学划界消解论
费耶阿本德反对科学哲学家们在科学与非科学划界问题上的纠缠,根本就不存在一种客观的科学划界的标准。

科学仅仅是传统的一种,与其他人类文化形式并无根本不同。

这样费耶阿本德从根本上取消了科学与非科学的界线。

显然,费耶阿本德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虽然早期的科学理论夹杂着宗教迷信成分,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它们的区别,而且应该严格地分清二者,剔除其中愚昧的糟粕,发展它们的合理的科学的因素。

劳丹从科学认识的异质性出发,在批判费耶阿本德非理性主义时,同样否认了科学划界的可能性。

“习惯上被视为科学活动和科学信念的内容都具有异质性,这种异质性提醒我们注意,寻求标准的认识形式可能是无效的。

经过详细分析,看来不存在一个认识常量……划界问题——
—被波普尔称为‘认识论中心问题’的那一问题是虚假的,因为它预设了这一常量的存在。

”显然劳丹只看到差异的对立,而没有看到异质科学可以导致共生,因而科学划界是可以重建的。

四、多元综合标准
随着科学系统观的进一步发展。

有些科学家提出了多元标准论。

邦格主张科学划界是十分重要的,而且标准应是多元的、精确的。

他认为科学只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人类文化整体可分成数以百计的“知识领域”,科学在人类知识体系中应满足:E=(C,S,D,G,F,B,P,K,A,M),其中E为特定的知识领域;C为确定知识的共同体;S为承认C地位的社会;G为C的世界观;D为E的论域;F为E的形式背景(逻辑和数学工具);B为特殊背景;P为问题组合;K为E所积累的特殊知识的储备;A为C在对E提高上所抱的目的;M为方法论体系。

邦格认为只要对他上述所列十个因素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作出仔细的区分比较,就可以区别开科学与非科学。

萨伽德认为,伪科学也是一个历史范畴。

科学与非科学可以通过一组多元标准加以识别,这一多元标准体现在五个方面:(1)科学使用相关联思维方式,伪科学使用相似思维方式;(2)科学追求经验和否证,伪科学超越或忽略经验;(3)科学家关心与竞争有关的理论科学,伪科学者不关心竞争理
论;(4)科学采用一致并简单的理论,伪科学采用
许多非简单的特设性假说;(5)科学随时间而进步,
而伪科学在文本和应用中停滞不前,保守。

这五个
方面的综合应用才可作出科学与伪科学的区分。

五、对科学划界的思考
西方科学哲学家们在科学划界标准问题上从
确定到模糊、从绝对到相对、从一元到多元、从简单
到复杂的曲折的历史过程。

同时,给我们带来认识
和思考:
1.科学划界是存在的。

由于伪科学和反科学现
象仍严重危害着社会和科学事业的发展,社会需要
有相对明确的划界标准来指导实践。

如果消解了划
界问题,必将使社会失去与之斗争的有力武器。

2.明确科学与非科学的关系。

在科学与非科学
之间出现了一个界域,是一个变动的界域,用发展
眼光看来,这个界域实际已成为科学与非科学的交
叉域,它使科学与非科学“亦此亦彼”成为可能和现
实。

科学也是随着人们的社会实践不断发展的,科
学划界中的科学也不应是狭义的自然科学,还应包
括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

3.科学划界没有一劳永逸的标准。

科学作为一种
人类文化,它是历史变动的多元的范畴。

所以科学划
界的标准必须是多元的,全方位的,动态的,相对的,
相对精确的,可操作的。

因此,我们要防止在划界问
题上的思想僵化和其他绝对主义的倾向,在具体的
科学实践活动中去努力寻找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

参考文献:
[1]P.Thagard.computationalPhilosophyofSci-
ence[M].TheMITpress,1988.157.
[2]石里克.意义和证实[A],1936,洪谦主编.
逻辑经验主义[M].商务印书馆,1982.39.
[3]波普尔.科学知识进化论[M].三联书店,
1987.63.
[4]周昌忠.西方科学方法论史[M].上海译文
出版社,1986.384.
[5]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M].上海
译文出版社,1986.44.
[6]费耶阿本德.自由社会的科学[M].上海译
文出版社,1996.23.
[7]M.邦格.什么是假科学[J].张金言译.哲学
研究,1987(4).47-48.
[8]I.Lakatos,ScienceandPseudoscience[A],inM.curd&J.A.cover(eds.),philosophyofscience[M],
Newyork:w.w.Norton&company,1998.20.
○出类拔萃
18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