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科学与非科学划界的思考

合集下载

对科学划界问题的认识

对科学划界问题的认识

对科学划界问题的认识对科学划界问题的认识杨杨科学划界的本质是指在科学与非科学之间做出区分.这样看来,只要回答了什么是科学,似乎就可以区分科学与非科学了,因为凡是符合科学定义的就是科学,否则就是非科学,在没有听《科学的划界》这一讲座之前,从来没有或者是没有认真思考过科学划界的问题,一直以来始终认为科学是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的:按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以及总结和贯穿于三个领域的哲学和数学;按与实践的不同联系可分为理论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等;按人类对自然规律利用的直接程度,科学可分为自然科学和实验科学两类;按是否适合用于人类目标来看,科学又可分为广义科学、狭义科学两类.而自己从事的专业是物理学,故所关心的也是自己专业相关领域的一些科学问题,再大一点也就是自然科学的一些问题,忽略了科学划界的巨大作用。

科学划界不仅是在科学与非科学之间做出区分,而且还对科学的发展提供巨大的推动作用,科学划界的准确与否可能导致一个学科的发展或者扼杀一个学科。

通过学习《科学划界》这一讲座和自己下来查阅的一些资料,对科学划界问题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现将自己对科学和科学划界问题的认识陈述如下。

一什么是科学对于这个问题,我借助于查阅的资料以及先前的科学家所给出定义来回答。

Nietzsche:“科学其实是一种社会的、历史的和文化的人类活动,它是在发明而不是在发现不变的自然规律。

”Darwin:“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

Darwin的定义指出了科学的内涵,即事实与规律。

科学要发现人所未知的事实,并以此为依据,实事求是,而不是脱离现实的纯思维的空想。

至于规律,则是指客观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因此,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经过实践检验和严密逻辑论证的,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本质及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辞海》1979年版:“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它是适应人们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它是人们实践经验的结晶。

科学与非科学划界标准的历史演变和反思——从波普尔、库恩到拉卡托斯

科学与非科学划界标准的历史演变和反思——从波普尔、库恩到拉卡托斯
一 一
种退让 的尝试 , 波普尔表示反对。同时 , 他指出在任何 义的窠臼; 在证伪主义原则 的支配下 , 那些既不能被证实
特定数量 的证据下 , 无论科学的还是伪科学的理论 , 其数 也不能被证伪 的命 题无法得到合理划分 , 一 些在科学史
学概率都是零 , 即一切理论不仅不可证实 , 而且是无概率 上已经证 明是非科 学的理论又被纳人到科学阵营中。这 可言 的。鉴于此 , 波普尔提 出了可证伪性的划界标准 。 些显然都 十分荒谬 , 也决定 了可证伪性标 准不能作为划 二、 波普 尔 的可 证 伪 性标 准 分科学与非科学 的正确标准。
摘 要: 划界 问题是贯穿科学哲学发展 的基本 问题 。由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学派对科 学的理解不 同, 导致 科 学与非科 学划界标准纷争叠起。以波普 尔、 库恩到拉卡托斯提 出的划界标准为主线, 介 绍科学与非科学划 界标准的历 史演变过程 : 从逻辑 实证主义的可证 实性标 准到波普 尔批判理性主义的可证伪性标准 , 基本确立 了绝 对的 、 逻 辑 的划界 标 准 ; 库恩的 “ 范式 ” 和拉 卡 托斯 的 “ 经验 预 见性 ” 标 准 则逐 渐模 糊 了划界 问题 , 形成 了 历 史主义的相对标准。鉴于绝对标准到相对标准的发展 , 提 出应置 身更为广阔的视野, 更加 多元化地审视和 思考 划界标 准 问题 。 关 键词 : 科 学; 非科 学 ; 划界标 准 中图分类号:N 0 2
第3 5卷 第 8 期
Vo 1 - 3 5 No . 8
开封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Ka i f e n g I n s t i t u t e o f E d u c a t i o n
2 0 1 5年 8 月 2 0日

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兼论科学与伪科学的界线

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兼论科学与伪科学的界线

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兼论科学与伪科学的界线一、概述在探讨人类认知世界的深度与广度时,我们不可避免地要触及到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划界问题。

这一问题不仅关乎知识的分类和理解,更对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深远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类对世界的认知不断深化,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界线也在不断地调整与演变。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实质上是关于知识的本质、来源和验证方式的探讨。

科学,作为一种系统的知识体系和方法论,其特点在于严谨性、实证性和可重复性。

它通过观察、实验、推理和验证等手段,揭示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而非科学,则可能包含各种信仰、传统、习俗等,其知识来源和验证方式可能与科学存在显著的差异。

在科学与非科学之间,还存在一个特殊的领域——伪科学。

伪科学常常打着科学的旗号,但实际上却缺乏科学的严谨性和实证性。

它可能诉诸神话、神秘主义或伪技术,误导公众,甚至对社会造成危害。

明确科学与伪科学的界线,对于维护科学的尊严和权威,促进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包括回顾历史演变、分析本质差异、探讨伪科学的产生和危害等。

同时,本文还将强调科学与非科学划界问题的现实意义和重要性,呼吁广大公众增强科学素养,提高识别和防范伪科学的能力。

1. 科学与非科学划界问题的重要性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在科学研究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这一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哲学问题,更是关系到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

明确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评价科学知识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避免被非科学或伪科学的信息误导。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对于维护科学知识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作为一种系统的知识体系和方法论,其特点在于其严谨性、实证性和可重复性。

与此相比,非科学则可能缺乏这些特点,其知识体系可能包含各种信仰、传统、习俗等,缺乏严格的实证验证和科学方法的指导。

对科学与非科学划界的思考

对科学与非科学划界的思考

对科学与非科学划界的思考一、概述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是科学哲学的首要与基本问题,至今尚未得到圆满解决。

这个问题的实质,是要分析清楚科学不同于其他任何非科学的观念形式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或者说,是要划出一个界线来回答“科学是什么”。

然而西方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学派关于科学与非科学划界标准的基本思想各有其成败得失。

鉴于科学与非科学区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辩证的态度是在两者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不以一方的特有内涵来否定排斥另一方,避免任何形式的个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现代社会,科学迅猛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日益增强。

什么是科学,成为科学观中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这时就出现了一个“划界”问题,即科学与非科的划界问题。

由于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不但要引发出科学哲学中的许多相关问题,因而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对科学的正常发展,对于科学家的研究工作,以及对于在知识分子和广大民众中宣传和普及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科学和非科学的历史定义科学一词,英文为science,源于拉丁文的scio,后来又演变为scientin,其本意是“知识、学问”,日本科学启蒙大师福泽谕吉把“science”译为科学,康有为也引进并使用“科学”二字,后来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也用“科学”二字,此后“科学”二次便在中国广泛使用。

1999年版《辞海》中将科学定义为“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

”科学家和哲学家经常试图给科学下一个本质主义的定义。

尼采认为,“科学其实是一种社会的、历史的和文化的人类活动,它是在发明而不是在发现不变的自然规律。

”爱因斯坦则定义为:“科学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努力,力图用系统的思维,把这个世界中可感知的对象尽可能彻底的联系起来。

”法国《百科全书》中认为“科学首先不同于常识,科学通过分类,以寻求事物之中的条理。

自然辩证法--浅谈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

自然辩证法--浅谈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

浅谈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引言: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是科学哲学中的首要与基本问题, 也是贯穿自然科学以及科学哲学发展始终的问题.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也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变化.尤其到了现代,在划界标准上流派很多,他们的思想也相差很大。

本文主要对浅述了其中影响较大的流派:逻辑实证主义、证伪主义及历史主义的划界标准.一、逻辑实证主义的证实性标准作为当代西方科学哲学的第一个流派的逻辑实证主义, 其理论核心便是所谓的“经验证实原则”。

经验证实原则是指:任何一个命题只有能被经验证实或否证(证伪)才有意义; 反之,如果既不能为经验证实,又不能被经验证伪,即无法用经验来鉴别其真伪的话,它们就无意义,而只是一些形而上学的“废话”,它们就应当从科学哲学中清除出去。

任何命题只要能被经验证实的才是有意义的、科学的; 否则就是无意义的、非科学的或形而上学的。

由此表明科学理论只是能被观察和实验所证实的假说。

二、波普尔的证伪性标准波普尔:单凭经验不能证实理论。

他提出了其证伪性的划界标准:“一个理论的科学地位的标准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 或可检验性。

”他将非科学命题或理论划分为如下六类:逻辑上已列尽可能的命题、重言式命题、数学命题、形而上学命题、伪科学命题、宗教神话等。

科学理论通过不断证伪而发展.但就其划界问题理论而言, 他仍坚持以“经验"作为判别科学与非科学的唯一标准。

一方面可将数学命题、划归为非科学.三、历史主义的划界标准1.库恩的“范式"标准库恩在多种意义上定义过“范式",但就“范式”的内核而言,即指某一科学家集团在某一专业或学科中所具有的共同信念。

这些信念规定了他们共同的基本观点、理论与方法,为他们提供共同的理论模型与解决问题的框架,从而形成为该学科的一种共同传统,并为该学科的发展规定了共同的方向。

他认为范式才是一门科学成其为科学的必要条件.即“拥有一个范式,有了范式所容许的那种更深奥的研究,这是任何一个科学部门达到成熟的标志.”这样“范式”便理所当然地充当了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

谈谈你对西方科学哲学中科学划界标准的认识和理解

谈谈你对西方科学哲学中科学划界标准的认识和理解

谈谈你对西方科学哲学中科学划界标准的认识和理解科学划界一直是现代西方科学哲学的重要问题之一,大部分的科学哲学教科书都以专题形式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

科学划界即是在科学与非科学(包括伪科学)之间作出区别。

以期呈示科学特有的品格和认知价值及社会实践价值。

科学划界标准在20世纪西方科学哲学领域内表现十分繁荣,其特点可归纳为:发展快,流派多,观点纷呈。

划界标准在这段时期总体而言,可分为从确定的标准,到标准的消解,最后标准消失的总体趋势。

本文对20世纪各流派,代表人物的划界标准阐述试图将这一趋势呈现。

一、确定的划界标准1、一元划界标准⑴逻辑经验主义的可证实标准:他们所主张的划界标准是经验主义的意义标准。

即凡是用经验和逻辑可证实的命题(知识)是有意义的,科学的。

反之则是无意义的、非科学的。

⑵波普尔的证伪性标准:波普尔说:"一个理论的科学性的评价标准就是他的可否证性或可反驳性或可检验性。

"既是说,一个理论如果是逻辑上可否证的,就是科学的,否则不是。

2、多元划界标准⑴邦格:邦格提出含有十种因素的公式:E=(C,S,D,F,B,P,K,A,M)。

他认为科学知识应应该满足这十种因素。

公式中:"E为特定的知识领域;C为确定知识的社团;S为承认C地位的社会;G为C的世界观;D为E的论域;F为E的形式背景(逻辑和数学工具);B为特殊背景:P为问题组合;K 为E所积累的特殊知识储备;A为C在对E提高上所抱的目标;M为方法论。

邦格认为只要对上诉所列十个因素的特征以及之间相互联系作仔细的区分比较就可以区别科学与非科学。

⑵萨伽德:萨伽德认为从逻辑、心理学和历史学统一的角度,科学与非科学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作出区分:科学使用相互关联的思维方式,伪科学使用相似的思维方式;科学追求经验确证和否证,伪科学忽视经验因素,科学研究者关心理论的竞争,而伪科学对科学竞争不关心;科学采用一致并简单的理论,伪科学采用许多非简单的特设性假说;科学随时代进步,伪科学则保守,停滞不前。

逻辑实证主义关于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理论

逻辑实证主义关于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理论

如何看待逻辑实证主义关于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
答案:逻辑实证主义以经验为依据,以逻辑为工具,进行推理,用概率论来修正结论。

它认为,科学的方法是研究人类行为的唯一正确方法。

逻辑实证主义以可证实性作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并将科学术语与命题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理论术语、理论命题,另一类是观察术语、陈述命题。

前一类术语与命题对应于科学理论,后一类术语与命题则对应于经验事实,其划分的原则就是在于是否通过人的感觉直接观察到。

逻辑实证主义关于科学理论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被证实的观点,实际上肯定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有是不确定的观点,肯定了实践对真理的检验总是具体的历史检验。

因此,在承认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同时,必须懂得个别的局部实践不足以完全论证局部实践的作法,在理论上是荒谬的,而在实践上必然是有害的。

略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分问题及中医的科学性

略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分问题及中医的科学性

略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分问题及中医的科学性科学与非科学的划分问题看似简单,但细心思考就会发现,有问题需要厘清,它与中医的科学性问题一样,需要用哲学的辩证观点进行审视。

1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别1.1科学与非科学的概念科学的本意是知识、学问。

对于科学与非科学的含义,有以下小同的理解:有的人认为,科学就是寻根究底,科学就是接近真实。

只有科学才能使我们面对真实,进而真正地解决问题。

也就是说,真实的东西就是科学,小真实的东西就是非科学;有的人认为,科学就是探索自然,探索真理。

无论是牛顿的三定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还是简单的库仑定律,都是人类探索自然的结果,而这些经过历史检验,沉淀下来的理论一一真理,尊称为科学,而对那些凭空捏造、经小起检验的东西成为非科学;有的人认为,科学就是尊重逻辑推理,即:1)首先设定基本假设,作为小可证明的公理。

2)一切结论都需要通过比较严格的数学推导,得出很多与基本假设相差很多的结论。

小符合逻辑推理的就是非科学。

有的人认为,科学就是尊重事实,与事实相符,否则就是非科学。

还有的人认为,科学能预测未观察到的现象。

量子力学预言了约瑟夫森效应,量子光学预言了量子拍形成等等。

对于上述观点,我认为有合理的成分,但小完整。

我认为,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

或者说,科学是以范畴、定理和定律形式反映世界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1.2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主要有四个小同标准:一是可证实性原则,可证实性是指能够想象出一个命题的证明方法来确定它的意义,至于这种方法能否被实际采用则是另外一回事。

也就是说,可证实性是原则上可能被证实,而小是技术上的可证实。

二是波普尔提出的可证伪性标准,认为一个理论的科学性的评价标准就是它的可证伪性。

三是库恩的范式论划界标准。

库恩的范式提倡的是一种科学家共同协商的标准,认为科学理论由科学家内部的共同信念所决定,从而将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从客观方面引向了主观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科学与非科学划界的思考一、概述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是科学哲学的首要与基本问题,至今尚未得到圆满解决。

这个问题的实质,是要分析清楚科学不同于其他任何非科学的观念形式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或者说,是要划出一个界线来回答“科学是什么”。

然而西方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学派关于科学与非科学划界标准的基本思想各有其成败得失。

鉴于科学与非科学区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辩证的态度是在两者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不以一方的特有内涵来否定排斥另一方,避免任何形式的个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现代社会,科学迅猛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日益增强。

什么是科学,成为科学观中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这时就出现了一个“划界”问题,即科学与非科的划界问题。

由于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不但要引发出科学哲学中的许多相关问题,因而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对科学的正常发展,对于科学家的研究工作,以及对于在知识分子和广大民众中宣传和普及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科学和非科学的历史定义科学一词,英文为science,源于拉丁文的scio,后来又演变为scientin,其本意是“知识、学问”,日本科学启蒙大师福泽谕吉把“science”译为科学,康有为也引进并使用“科学”二字,后来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也用“科学”二字,此后“科学”二次便在中国广泛使用。

1999年版《辞海》中将科学定义为“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

”科学家和哲学家经常试图给科学下一个本质主义的定义。

尼采认为,“科学其实是一种社会的、历史的和文化的人类活动,它是在发明而不是在发现不变的自然规律。

”爱因斯坦则定义为:“科学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努力,力图用系统的思维,把这个世界中可感知的对象尽可能彻底的联系起来。

”法国《百科全书》中认为“科学首先不同于常识,科学通过分类,以寻求事物之中的条理。

此外,科学通过揭示支配事物的规律,以求说明事物。

”而英国科学委员会则将科学定义为“以日程现象为基础,用系统的方法对知识的追求、对大自然的理解以及对社会的理解。

”关于什么是科学,学术界大体形成一个基本的共识:科学包含三方面的含义,一是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规律性的知识积累,即作为“分科之学”的成果体系;二是探索客观世界规律的研究活动,包含从事科学研究的思想方法;三是作为一种社会建制的组织机构,包括科学研究活动的管理、服务和保障机制。

由此对于科学的本质特征,学术界也达成了共识,即科学研究一要强调逻辑分析,二要强调实证检验,两者相结合才能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非科学是科学以外的所有知识体系或观念。

有的学者将其扩大为科学之外的其它社会要素部分,包括文学、艺术、宗教、民俗,政治、经济、军事活动中的经验和谋略,生产、管理、医疗诊断等活动中的经验诀窍,甚至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过程中的直觉思维活动等。

很多人将非科学等同于伪科学或者反科学加以抨击和排斥,这是十分错误的,因为伪科学是指那些不具有任何科学性质却打着科学的旗号招摇撞骗的非科学,它们打着科学之名,行的却是反科学之实。

从这个定义上来讲,非科学与伪科学是一种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非科学包括伪科学。

我们在界定伪科学时,要尽量做到从客观实践的角度出发,以免犯情绪化的主观错误,将某些新生的暂时能不能被人们接受的理论当做伪科学进行排斥。

三、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1逻辑经验主义划界逻辑实证主义以维也纳学派为首,一般还包括德国哲学家赖兴巴赫为首的柏林学派,以波兰的塔尔斯基为首的华沙学派,以及英国的艾耶尔等人的观点和理论。

它是以经验为根据,以逻辑为工具,进行推理,用概率论来修正结论。

它认为,科学的方法是研究人类行为的唯一正确的方法,因此,它虽然以感性的经验为依据,但却否认了感性认识的积极作用,是不折不扣的理性主义。

许多研究者们从经验角度认为外部客观世界是可以被认识、被量化的。

逻辑实证主义的基本观点大体可概括为:①把哲学的任务归结为对知识进行逻辑分析,特别是对科学语言进行分析。

②坚持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区分,强调通过对语言的逻辑分析以消灭形而上学。

③强调一切综合命题都以经验为基础,提出可证实性或可检验性和可确认性原则。

④主张物理语言是科学的普遍语言,试图把一切经验科学还原为物理科学,实现科学的统一。

逻辑实证主义的中心问题是意义问题以及通过意义划分科学和形而上学的界限。

他们的纲领是:捍卫科学而拒绝形而上学。

逻辑实证主义,又称逻辑经验主义,是分析哲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的奥地利,其核心是以石里克(Moritz Schlick,1882~1936)和卡尔纳普(Rudolf Carnap,1891~1970)为代表的维也纳学派。

该派的主要成员还有纽拉特、魏斯曼、费格尔、克拉夫特、弗兰克以及英国的艾耶尔等。

1929年卡尔纳普等人的《维也纳学派:科学的世界观》的发表,标志着该派的正式形成。

逻辑实证主义是传统的经验主义和逻辑分析方法相结合的产物,其思想渊源于休谟哲学、实证主义、马赫主义和逻辑原子主义划界问题是逻辑实证主义讨论的一个核心问题,由此引出其他种种科学哲学问题。

逻辑实证主义用意义标准来解决划界问题,认为有意义的就是科学的,否则就是非科学的,提出以证实原则为核心的意义标准,可证实性原则及时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也是区分有无意义的标准。

可证实性是指能够想象出一个命题的证明方法来确定它的意义,至于这种方法能否被实际采用则是另外一回事。

也就是说,可证实性是证实的可能性,是原则上可能被证实,而不是技术上的可证实。

按照传统的实证主义,证实通常是指一种完全的证实,从逻辑和经验上都要求作出确凿的证明。

然而这种严格的方法在现实中是无法实现的。

因此逻辑实证主义提出可证实性,将证实标准弱化了。

波普尔认为逻辑实证主义的可证实性标准并不能解决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因为可证实性标准是“既窄又宽”。

它窄在将一些不能在逻辑上归化为单称经验陈述的理论排除于科学之外,宽在将一些声称经过经验证实的东西,如占星术等纳入了科学的领域。

这样一来,可证实性原则就没有解决划界问题,也不利于科学的发展。

2波普尔的否证主义划界英国哲学家K.波普尔创立的科学哲学理论。

波普尔从反对逻辑实证主义关于科学理论来自对经验归纳的观点出发,把科学理论看作是普遍命题,认为科学理论不断通过有限的,个别的经验事实而被证实,但个别的经验事实都能证伪普遍命题,即如果根据演绎推理得出的结论是假的,其前提必假。

在他看来,一种理论所提供的经验内容愈丰富、愈精确和普遍,它的可证伪度就愈大,科学性就愈高。

可以用经验伪证的理论就是科学从逻辑上可能性上不能被证明的理论就是非科学-可伪证性(分界标准)如果一个理论列举了所有的可能性-非科学e.g:明天的以后时间可能会下雨,可能不下雨-不能在逻辑上证明重言式:“一加一等于二”“吃饱了不饿”-无法证伪伪科学,宗教,神话-不可验证分界标准-从逻辑上有没有可能被证伪于是科学和非科学的划分在波普尔这里得到了明确界定而且是一反常识的。

非科学的本质不在于他的正确与否,而是在于它的不可证伪性。

于是数学和逻辑学便被划分为非科学的。

同样,心理分析学说,占星说,骨相学,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也都是非科学的。

它们都不可被证伪。

数学和逻辑学之所以被划分到了非科学的原因在于他们并不需要经验去检验它们,他们被休谟称为必然真理。

而科学和非科学一样,都既包含着真理,又包含着谬误。

证伪主义应采用试错法。

这是指人们应该大胆地提出假说和猜测,然后去寻找和这一假说不符合的事例。

根据事例对假说进行修正,不断重复这一过程,乃至将最初的假说全盘否定。

试错法对理论的修改和完善是没有止境的,试错法的结果只能是一个较好的假说,但不是最好的假说。

最好的假说是终极真理的代名词,和科学精神相悖。

波普尔将分界问题成为“康德问题”,他说“假如我们按照康德那样把归纳问题称作‘休谟问题’,我们也可把划界问题称作‘康德问题’。

”在认识到逻辑实证主义可证实性原则的弱点的基础上,波普尔提出了可证伪性标准来解决划界问题,认为一个理论的科学性的评价标准就是它的可否证性或可反驳性或可检验性,可否证性、可反驳性和可检验性这三者在波普尔看来是一致的。

一切知识、命题只有被经验证伪的才是科学的,否则就是非科学的。

一个好的科学定律或理论,应该是可以被证伪的。

在波普尔那里,可否证性标准既不是意义标准,也不是真理性标准,而仅仅是分界标准,以这一原则为分解标准,认为科学知识都是不确定的,即认为科学不等同于真理,从而打破了科学即真理的信条。

尽管如此,波普尔仍然认为科学与非科学之间存在截然分明的界限,仍是将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联系切断了。

由此遗留下来的传统,导致我们现在抱有这样一个信条,就是相信科学的就是正确的,非科学的就是不正确的,从而将很多尚在形成初期的理论或是科学发现以及技术发明过程中的直觉思维活动当做非科学进行了排斥。

3库恩的范式历史主义划界库恩认为逻辑实证主义的可证实性原则过于严格,绝对,从而简单化,将很多科学命题排除于科学之外;但是波普尔的可证伪性原则又过于模糊,没有对科学与非科学做出实质性的划分。

库恩提出了范式论划界思想,认为把科学与非科学区分开来的标准正式有无范式。

所谓范式,即某一科学共同体成员共有的一整套标准和规定。

与波普尔将划界标准放在“非常研究”或“非常科学”一边不同的是,库恩将划界标准放在常规研究或常规科学一边,认为有一个能够维持常规科学的范式存在,在这个范式下的理论就是科学的。

(二)科学发展图式——科学革命的结构。

库恩在研究科学史时发现传统的科学哲学分析法不合符史实代之以新的科学发展理论——强调科学发展的革命性质的新的科学发展图式:前科学一常态科学一反常与危机一革命一新常态科学。

但是,库恩的范式提倡的是一种科学家共同协商的标准,认为科学理论由科学家内部的共同信念所决定,从而将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从客观方面引向了主观方面4费耶阿本德的消除分界论库恩在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上是左右摇摆的,一方面主张以上划界,另一方面又说“不一定要寻找一条界线分明的决定性的标准”。

[9]他的无需分界的思想,被费耶阿本德发展为“消除分界论”。

费耶阿本德认为逻辑实证主义的可证实性原则,波普尔的可证伪性原则,库恩的范式论,都无法圆满的解决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他说“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离不仅是人为的,而且也不利于知识的进步。

”[10]费耶阿本德认为科学与非科学学之间没有一条绝对的界线,不存在划分科学与非科学、科学与宗教、科学与神话的绝对普遍的标准,而且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