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阳县近51年来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分析
昔阳县龙岩大峡谷旅游区规划2005

目录第一部分规划基础---------------------------------------------- 1一、规划范围与期限--------------------------------------------- 1(一)规划范围----------------------------------------------------- 1 (二)规划期限----------------------------------------------------- 1二、规划依据-------------------------------------------------- 1三、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 1(一)自然概况----------------------------------------------------- 1 (二)社会经济概况------------------------------------------------- 3 四、旅游资源特色及其评价--------------------------------------- 3(一)资源特色和优势----------------------------------------------- 3 (二)限制因素与不足----------------------------------------------- 8 五、旅游开发现状 ---------------------------------------------- 8第二部分规划方案---------------------------------------------- 9一、总体创意-------------------------------------------------- 9二、开发战略------------------------------------------------- 10(一)性质与功能-------------------------------------------------- 10 (二)开发原则---------------------------------------------------- 10 (三)战略目标---------------------------------------------------- 10 (四)战略措施---------------------------------------------------- 10三、龙岩大峡谷总体布局---------------------------------------- 11四、分区规划------------------------------------------------- 11(一)引导景观---------------------------------------------------- 11 (二)蛇盘兔景区-------------------------------------------------- 12 (三)通天峡景区-------------------------------------------------- 12 (四)三教河服务管理中心------------------------------------------ 13 (五)三连峡景区-------------------------------------------------- 14 (六)十里跑马坪景区---------------------------------------------- 20 (七)龙岩峡景区-------------------------------------------------- 22 (八)老虎套景区-------------------------------------------------- 29 (九)黑龙巷景区-------------------------------------------------- 33 (十)朝天沟景区-------------------------------------------------- 35 五、旅游系列规划 --------------------------------------------- 36(一)水景营造系列规划-------------------------------------------- 36(二)地学科普专项游---------------------------------------------- 37 (三)山水写生绘画专项游------------------------------------------ 39 (四)避暑度假专项游---------------------------------------------- 40 六、客源市场分析 --------------------------------------------- 41(一)目标市场定位原则-------------------------------------------- 41 (二)市场定位---------------------------------------------------- 42 (三)客源市场预测------------------------------------------------ 42 (四)旅游形象设计与市场营销-------------------------------------- 43 七、旅游活动规划 --------------------------------------------- 45(一)开发思路---------------------------------------------------- 45 (二)旅游活动产品------------------------------------------------ 45八、旅游商品开发规划------------------------------------------ 47九、基础设施规划 --------------------------------------------- 50(一)交通规划---------------------------------------------------- 50 (二)给排水规划-------------------------------------------------- 52 (三)供电规划---------------------------------------------------- 53 (四)通讯规划---------------------------------------------------- 53 十、服务设施规划 --------------------------------------------- 54十一、保护与绿化规划------------------------------------------ 55(一)保护规划---------------------------------------------------- 55 (二)环境容量测算------------------------------------------------ 59 (三)绿化美化规划------------------------------------------------ 59 十二、旅游经营管理与保障规划----------------------------------- 61第三部分投资与效益分析---------------------------------------- 64一、投资估算------------------------------------------------- 64二、效益预测------------------------------------------------- 69第一部分规划基础一、规划范围与期限(一)规划范围规划区位于山西省昔阳县东南部孔氏乡境内,东邻河北省赞皇县嶂石岩国家地质公园,西距大寨森林公园76公里,总面积140平方公里。
昔阳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调查与分析

县供需水基本持平 , 随着城市化进程 的加快 , 但 人们 居住条件 的改善 , 生活水平 的提高 , 企业规模 的扩大 及 数 量 的增 加 ,预 计 到 2 1 0 0年 ,全 县 缺 水 量 将 达
供 需 基本 持 平 。随着 阳煤集 团 、 国投 电厂 的兴建 ,
县 城 居 民住 宅 楼 的落 成 , 以及 城 市 基础 设 施 、 游 开 旅 发工 程 等 的建 设 , 计 到 2 1 , 县需 水 量将 达 到 预 0 0年 全
28 1 m3需新 增供 水 量 1 5 0 万 , 5万 m3 1 。
m ,
昔 阳县 境 内 的河 流 主 要 有 松 溪 河 、潇 河 和 清漳 河 ,其 中 松 溪 河 属 海 河 流 域 子 牙 河 水 系 ,境 内长 7 . m, 32 k 流域 面 积 1 7 .k 2潇 河属 黄 河流 域 汾河 5 32 m ; 4 水 系 , 内长 2 .k 流 域 面 积 3 68k ; 漳 河 属 境 25 m, 5 . m2清 海 河 流 域南 运 河 水 系 ,境 内长 1. m,流 域 面 积 97 k 5
7 2据《 6 m 。 昔阳县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研究》 k 显示 , 全 县 年平 均 降雨 量为 534mm,水 资 源 总 量 1 7 2. 60 8万
m s
,
2 存 在 问题 21 水 资源 紧缺 , 需矛盾 日益 显现 . 供
其 中 地 表 水 资 源 量 1 7 04 3万 m , 地 下 水 资 源 ,
9 7 万 m ,重复量 4 7 万 m ,人均水资源 占有量 9 6 , 4 0 , 50 3 6 ,为全 国平均水平 的 1 。水资源可利用总量 m / 5 664万 m , 中地 表水 可 利用 量 60 1 m , 1 ,其 6 万 s地下 水
晋中市的人文地理环境

晋中因地处山西中部而得名,东依太行,西傍汾河,北与省会太原市毗邻。
全市总面积1.6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1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26万,乡村人口184万,辖一区、一市、九县及一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有118个乡镇、14个街道办事处、2749个行政村。
市城区建成区面积37平方公里,人口近39万,全市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川占总面积的15.6%,分为东西两大板块:东部以山区为主,包括寿阳、昔阳、榆社、左权、和顺五个县,西部以平川为主,包括榆次区、介休市和太谷、祁县、平遥、灵石四个县。
晋中开发区位于晋中市城区和太原市中间,是l997年成立的省级开发区。
厚重的文化文化遗产十分丰富。
现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4000余处,国家文物保护单位4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1处,平遥古城是目前全国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明清县城,1997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并评价为明清时代汉民族城市的杰出范例。
祁县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乔家、渠家、王家、曹家4个晋商大院,被国家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山西第一大剧种—晋剧,起源于晋中,也称中路梆子。
左权小花戏和祁太秧歌,分别入选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四大爱情传说—牛郎织女的传说,已经被认定起源于晋中和顺一带,和顺县被中国民协命名为牛郎织女文化之乡。
介休被命名为全国唯一的清明文化之乡。
晋中的民间社火,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种类繁多,保存完整,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社火之乡。
晋中民俗文化,秉承北方民俗文化的精髓,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尤其在商贸、饮食、节庆、婚假等方面独树一帜,晋中面食久负盛名,影响广泛,素有中国面食在山西,山西面食在晋中之说。
名人志士众多。
春秋时期,“割骨奉君、终不言禄”的介子推,“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祁奚,唐代名相温彦博,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田园派代表诗人王维,元末明初《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近代书法家赵铁山,晋商票号创始人雷履泰,民国时“四大家族”之一的代表人物孔祥熙;当代著名农业模范陈永贵,资深农业专家杜润生,著名版画家力群,著名画家李琦和著名歌唱家郭兰英、阎维文,著名舞蹈编导张继钢,乒乓球世界冠军王涛等,都是晋中的杰出代表。
寺家庄矿

1 矿井概况及井田地质特征矿区概况. 1矿区交通、地理位置寺家庄矿井隶属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位于昔阳县境内,矿井工业场地在县城西南约7km处,昔阳县城距阳泉市约30km。
本区铁路交通条件优越,石太铁路沿桃河经过阳泉矿区,石太线为阳泉矿区煤炭外运的主要干线,经电气化改造和完善自动闭塞后,年运输能力可达70Mt。
石太线上白羊墅站为机械化驼峰编组站,最大日解体能力3000车。
另外,阳涉铁路通过本区,该线已全部建成通车,采用内燃机车牵引,并预留电力牵引条件,该线最大年输送能力为17Mt,为阳煤集团部分煤炭分流创造了有利条件,可直接为该矿的建设和煤炭的外运服务,本矿井铁路专用线在阳涉铁路昔阳站接轨,目前就接轨事宜已达成初步协议。
本区公路交通便利,阳泉至黎城的二级公路通过本区,公路以昔阳县城区为枢纽,呈放射状伸向四方,除阳泉至黎城公路外,昔阳至左权、赞皇、寿阳、邢台、长治等均有公路相通,区内公路遍布,97%以上的村庄可通汽车。
附矿井交通位置图。
图矿井交通位置本井田位于太行山北段西侧,从外围地形来看,西部石千峰地层的地形较高,组成太岳山,东部则为奥陶、寒武系地层组成的太行山脉,昔阳县境内的白羊山、沾岭山、菜岭山均系太行山支脉。
沾岭山东部为松溪河流域,一般河窄谷深,沟谷纵横发育,切割甚深。
井田内地形为西高东低,最高处为龙王庙山,海拔+1613.3m,最低点在巴洲乡附近,标高+863m,高低相差750m左右,一般相对高差100~200m,属构造剥蚀成因,河谷、高山相间的低中心地形。
河流及水库本区属海河流域子牙河水系,松溪河及其流经本井田的支流安坪河、巴洲河、洪水河均为该水系。
现分述如下:松溪河:发源于和顺县窑上村附近,经昔阳县的杨家坡村南入境,向北经县城东侧,东流至水磨头村,再经井陉、平山县汇入滹沱河,干流在昔阳县境内长,流域面积,该河受水面积大,河床宽,杜庄至县城一带宽达500~800m。
平时水少,雨季时一般流量为1~3m3/s,最大洪峰流量达1200m3/s(1963年8月流经昔阳县城一段),年平均径流量s。
本溪市郊近60年气温变化特征和突变分析

本溪市郊近60年气温变化特征和突变分析本溪市位于辽宁省东北部,是一个典型的山地城市,地处辽河中上游,属长白山区,地形复杂,气候多样。
气温变化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近60年来,本溪市郊气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否存在突变现象?本文将对本溪市郊近60年气温变化特征和突变进行分析。
一、数据来源和处理方法本文所使用的气温数据来自中国气象局气候数据中心,包括1960年至2020年间的每月平均气温数据。
为了更直观地了解气温变化趋势,我们采用了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包括绘制气温变化曲线、计算气温年代际变化率及趋势线等。
二、气温变化特征分析1. 气温变化趋势根据绘制的气温变化曲线,我们可以看到本溪市郊气温整体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
特别是1990年以后,气温呈现出加速上升的趋势,这与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相一致。
2. 气温年代际变化率通过计算气温的年代际变化率,我们发现1960年代至1980年代气温上升速度较低,约为0.01℃/年;而1990年代至2020年代气温上升速度明显加快,约为0.03℃/年。
这表明近30年来气温上升速度显著加快。
3. 气温季节变化对比四季气温变化情况,我们发现夏季气温上升最为显著,其次是春季,而秋季和冬季气温上升相对较缓。
这表明全年气温变化不均衡,夏季气温上升对于本溪市郊来说影响最为显著。
三、气温突变分析1. 气温突变检验为了确认本溪市郊是否存在气温突变,我们采用Mann-Kendall法对气温数据进行突变检验。
结果显示,1960-2020年间存在气温上升的显著趋势,且存在突变点。
2. 气温突变时间根据计算结果,气温突变点出现在1994年,这表明自1994年以来本溪市郊气温变化明显加速,气温上升速度显著加快。
3. 气温突变原因分析气温突变的原因复杂多样,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人类活动等因素有关。
本文不对气温突变的具体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但可以明确的是,气温突变给本溪市郊的气候环境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四、气温变化对本溪市郊的影响1. 生态环境影响气温升高对本溪市郊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一系列影响,比如植被分布、动植物种类的变化等。
本溪市郊近60年气温变化特征和突变分析

本溪市郊近60年气温变化特征和突变分析本溪市位于辽宁省东部,是一个重要的工业城市。
在过去的60年里,本溪市的气温经历了明显的变化,并且出现了一些突变事件。
本文将对本溪市郊近60年的气温变化特征和突变进行分析。
我们来看看本溪市郊近60年的气温变化特征。
根据历年气象数据统计,本溪市郊的气温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夏季气温较高,冬季气温较低。
年均气温在14℃左右,夏季平均气温在25℃左右,冬季平均气温在1℃左右。
从整体趋势来看,本溪市郊的气温在过去的60年里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
这可能与工业化进程加快、城市建设扩大等人类活动有关。
除了季节性的变化和整体上升的趋势,本溪市郊的气温还存在一些突变事件。
根据数据分析,本溪市郊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21世纪初期出现了两次明显的气温突变。
这两次突变事件分别发生在1988年和2001年。
1988年是本溪市郊气温自1951年以来的最高点,当年的夏季气温较往年明显升高,冬季气温较往年明显升高。
而2001年则是气温自1951年以来最低点,当年的夏季气温较往年明显降低,冬季气温较往年明显降低。
对于这两次突变事件,我们可以猜测可能有以下原因影响了本溪市郊的气温变化。
首先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和工业化活动大量排放的废气可能对当地气温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其次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全球变暖导致的气候变化可能也间接影响了本溪市郊的气温。
大气环流和季风气候等自然因素也可能对本溪市郊气温变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溪市郊近60年的气温变化特征是季节性变化和整体上升的趋势。
在此基础上,还发生了两次明显的突变事件,分别是1988年和2001年。
这些变化可能由城市化进程、全球气候变暖和自然因素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所致。
了解本溪市郊气温的变化特征和突变事件,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当地气候变化、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昔阳县开展推进县域村镇布局调整调研报告

昔阳县开展推进县域村镇布局调整调研报告推进县域村镇布局不仅是我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昔阳的战略举措,也是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农村全面发展客观要求,更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全面提升县域综合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为此,我们站在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组织相关部门通过实地走访、分层座谈、情况分析等方式,深入全县12个乡镇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全面了解村镇布局的现状,查找村镇布局布局调整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针对实际情况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建议。
一、县域村镇布局的现状昔阳县总面积194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3.9万亩,辖5镇7乡335个行政村,总人口23.8万,其中农业人口16.8万,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
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非均衡的态势,东部、西部山区与全县的平均水平差异显著。
2009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21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0.95:45.75:43.30。
全县农民人均收入3661元,东部、西部山区人均收入3100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8113元。
西部山区地广人稀,两个乡镇47个村14980人,每平方公里内33人;东部山区两乡镇共39个村24480人,每平方公里内63人。
县城面积7.9平方公里,总人口6.5万人,县城内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内有主街道12条,道路总长143公里。
供水管网全长70公里,能够满足工业和城镇生活用水,有污水处里厂一座,并配有完善的生活污水、雨水和工业废水排水系统。
2009年实现集中供热,供热管网覆盖城区,集中供热面积达到60000平方米。
通过旧城改造,加大园林绿化建设力度,县城绿化面积达到 4.5公顷。
全县有11个乡镇,城镇总人口2万人。
乐平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信息中心,以煤炭化工、建材、农产品加工、交通运输、商贸业为主导产业的中心城镇;大寨镇区人口近8000人,是县域中部经济区次中心,以旅游、能源化工、建材、农副产品加工、商贸业为主导产业;东冶头镇区人口3500人,为县域东北部经济区中心;皋落镇区人口3700人,为县域东南部经济区中心;沾尚镇区人口2000人,为县域西部经济区中心。
山西省日照时数的时空变化特征

中国农学通报2017,33(15):124-128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山西省日照时数的时空变化特征赵永强,王志伟,李海涛(山西省气候中心,太原030002)摘要:基于山西省109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的日照时数资料,笔者采用气候倾向率分析、M-K突变检测和空间插值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山西省日照时数的时空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近50年来,山西省平均日照时数在年代、年、季尺度上都呈减少趋势,年平均减少幅度为64.16h/10a;四季日照时数中,夏季日照最多,冬季最少,各季变化中夏季减幅最大,春季最小;月变化为单峰型,最大值出现在5月;山西省日照时数年、季都存在由多到少的突变,年突变在1987年。
山西省日照时数空间差异明显,表现为由南部到北部逐渐增加,南部地区少于北中部地区;大部分地区表现减少趋势,个别地区为增加趋势,其中年日照时数以潞城减幅最大,减幅为207.7h/10a。
关键词:日照时数;时空变化特征;山西中图分类号:P422.1+1文献标志码:A论文编号:casb16060074Sunshine Hours in Shanxi: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Zhao Yongqiang,Wang Zhiwei,Li Haitao(Shanxi Climate Center,Taiyuan030002)Abstract:Based on sunshine hours data of109meteorological stations from1961to2010in Shanxi,the authors used the methods of climate tendency rate analysis,M-K mutation detection and spatial interpolation, to analyze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unshine hours in Shanxi.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easonal,annual,and decadal sunshine hours decreased with an average rate of64.16h/10a;sunshine hours in summer was the most,that in winter was the least,sunshine hours decline in summer was the maximum,and that in spring was the minimum;monthly sunshine hours was unimodal,the maximum appeared in May;annual and seasonal sunshine hours had mutation in1987from more to less;the annual sunshine hours decreased from north to south,and the annual sunshine hours in north and middle was more than that in south;most of the region showed a decreasing trend,and some areas had an increasing trend,of which,the annual sunshine hours in Lucheng had the biggest decline with a rate of207.7h/10a.Key words:sunshine hours;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Shanxi0引言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日照作为重要的气候因子,极大地影响着农业生产及人类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昔阳县近51年来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分析
摘要根据山西省昔阳县气象局1958—2008年的气温、降水、蒸发量等资料,分析昔阳县近51年来的气候变化。
结果表明:①近51年来昔阳县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而气温则呈上升趋势,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这种趋势尤为明显;②以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为界,近51年来昔阳县气候分为冷、暖两个阶段,前为冷期,后为暖期;③51年间有1个明显的干燥期,上世纪90年代初期至本世纪初期。
关键词气候变化;降水;气温;干燥系数;昔阳
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随着气温的升高,气候变化越来越受到人类重视,同时区域性气候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昔阳县位于山西省晋中市东部,太行山中脊西麓。
地处温带、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春季升温快,干旱多风,夏季炎热雨量较多,偶有暴雨、冰雹、大风、冬季漫长,干冷少雪。
平均海拔800-1500米,最高处白羊山海拔1883米,最低处孔氏乡田家湾海拔560米。
但针对昔阳这样的小区域气候变化研究较少,而研究小区域气候变化也有极其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昔阳县1958-2008年来温度、降水等要素资料,对昔阳县近50年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初步分析,这对于昔阳县的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及灾害预防以及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1统计方法
本文选用该局1958-2008年的月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年、月降水量,年蒸发量等要素资料。
1)应用最小二乘法,做出了线性趋势倾向;
2)计算了干燥系数及其它各要素的5a滑动平均值;
3)统计了1958-2008年年代际平均降水量、平均气温,分析了各要素的年代际变化。
2降水变化特征
统计表明,昔阳县年降水量多年平均值为540.9mm。
51a中,年降水量最大值为995.7mm(1963年),最小值为242.3mm(1972年),其最大最小变幅达753.4mm,超出多年平均值39%。
从图1可以看出,20世纪50-70年代以6-7年为一周期出现一偏低年份,80年代后降水量减少最为明显,降水量距平为负值的年份要多于正值的年份,且负距平远远大于正距平;进入本世纪降水量变化教平稳,无大的波动。
另外,从图1可以看出,51a来,昔阳县降水量总体呈减少趋势,其速率为41.9mm/10a。
图1昔阳县历年年降水量曲线(单位:mm)
3温度变化特征
1)平均气温。
自1958年以来,昔阳县近51年来的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图2),增长速为0.23℃/10a,显著高于全国水平。
统计表明,昔阳县年平均气温多年平均值为9.6℃,90年代后期开始,气温一直持续高于多年平均值,最大升幅达1.5℃,1999年年平均气温为11.1℃,达历史最高。
图2昔阳县历年年平均温度变化曲线(单位:℃)
2)年代际平均气温。
从年代对比分析(表1),20世纪50-70年代,气温基本没有变化,70-80年代略有增高,进入90年代,气温突变,较50年代增加了0.8℃,本世纪与90年代基本相同。
总之,各年代际平均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
4干燥系数变化特征
干燥系数K是年可能蒸发量Em与降水量P的比值(K=Em/P),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地区平均干燥状况,是衡量一个地区干旱程度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研究指出:K≥3.5的地区为干旱地区。
昔阳县51a的年平均干燥系数K为3.7,最大年份达10.7,可见,干旱是昔阳县主要的气候特征。
年度干燥系数整体有增大趋势。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变化剧烈,最大值出现在1972年,为10.7,90年代初中期至本世纪初为一较长的干燥期,1997年是80年代以来的最干燥年。
5讨论和结论
1)近51a来,昔阳县降水量总体呈减少趋势,减少速率为41.9mm/10a,显著高于全国水平。
80年代后减少趋势尤为明显。
夏季降水减少明显,说明降水减少主要是由夏季降水减少造成的。
2)近51a来,昔阳县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其增长率为0.23℃/10a。
90年代后期开始,气温一直持续高于多年平均值,最大升幅达1.5℃,1999年达最高。
四季均为增暖趋势,且冬、春季增暖明显,说明昔阳县年平均气温升高主要是冬、春季气温明显升高的缘故。
平均最高温度四季均呈上升趋势,冬季最为明显;而最低温度四季也呈上升趋势,但夏季最为明显,且上升幅度小于最高温度,说明昔阳县年平均气温升高主要是平均最高气温明显升高的缘故。
3)以1990年为界,近51a昔阳县气候分为冷、暖2个阶段,前为冷期,后为暖期。
4)51a间昔阳县有1个明显干燥期: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至本世纪初。
70年代中期以前,变化剧烈,最大值出现在1972年,为10.7,1997年是80年代以来的最干燥年。
参考文献
[1]林学春.近40年我国气候变化(J).气象,1990,16(10);16-21.
[2]钱林清.山西气候[M].气象出版社,1991.
[3]赵桂香,赵彩萍,李新生,等.近47年来山西省气候变化分析[J].干旱区研究,2006,23(3):5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