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完整版)

合集下载

初二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初二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初二历史下册复习提纲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特点•夏代的政权由氏族制度构成,以世袭制为主。

•商代实行君主专制制度,世袭制。

•周代采用封建制度,实行分封制。

2.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春秋时期开始出现诸侯国的分封制。

•战国时期,实行了强权政治,实行诸侯削弱中央集权的分封制。

3. 秦汉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的制度改革,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但在政策上更加灵活。

4. 三国时期及南北朝的政治制度变化•三国时期,由于腐败和内乱,实行了分裂的政权,政治混乱。

•南北朝时期,分割为南朝和北朝两个政权。

5. 唐宋以后的封建制度•唐代的封建制度相对稳定,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平衡。

•宋代的封建制度变化较大,实行了更加严格的官僚制。

二、世界古代国家与文明1. 古埃及文明•埃及的政治制度为神权君主制,法老是政治和宗教的领袖。

•神秘的金字塔和众多的庙宇是埃及文明的代表。

2.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分为苏美尔和阿卡德两个文明阶段。

•汉谟拉比的法典是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法律典范。

3. 希腊罗马文明•希腊文明以城邦制度和民主政治为特点。

•罗马文明是希腊文明的继承者,实行共和制。

三、世界中世纪的政治变革1. 封建主义的兴起及其政治制度•封建主义是中世纪的特征,实行了分封制度。

•封建主义以君主为核心,鼓励农业发展。

2. 封建经济的发展及其影响•封建经济构成了封建制度中的经济基础。

•封建主义积极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3. 城市自治与商会制度•城市自治成为中世纪城市制度的特点。

•商会制度是中世纪商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

4. 西欧封建社会的变革•重商主义对西欧封建社会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封建社会逐渐演变为资本主义社会。

四、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变革1. 唐宋时期的政治经济变革•唐朝政治中央集权趋于弱化,地方实力增强。

•宋朝实行了农田制度改革,推动了经济发展。

八年级历史(下)复习提纲

八年级历史(下)复习提纲

第 16 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中美建交 1979 年来自1971 年 7 月基辛格访华。1972 年 2 月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1979 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签署《中美建交公报》。美国只承认有
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
始走向正常化。
中日建交
1972 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的标志
1955 年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1.0.月.2.5.日.
的合法席位 1971 年
在 26 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 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主义的基本制度,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共八大-1956 年 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年,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第6课 探索建设社会
主义的道路
原因:缺少经验,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教训: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左”的错误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成就:大庆油田/新兴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发展起来
历史转折
北京
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
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组织上: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意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 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复习提纲

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复习提纲

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复习提纲一、古代中国的重要朝代和历史事件:1. 夏朝、商朝和周朝的兴衰2. 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与统一3. 秦朝的统一和大一统制度4. 汉朝的兴起和外交政策5. 三国时期的乱世和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6. 隋朝和唐朝的盛世7. 五代十国和北宋南宋的政治重塑8. 元朝的建立和蒙古帝国在中国的统治9. 明朝的兴衰和外族入侵10. 清朝的建立和康乾盛世二、中国古代的重要文化:1. 儒家思想和孔子的影响2. 道家思想和老子的主张3. 法家思想和商鞅的改革4. 墨家思想和墨子的教义5. 兵家和孙子兵法的理论与实践6. 佛教的传入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7. 音乐、舞蹈和戏曲的发展历程8. 书法、绘画和雕塑的艺术成就9. 科技与发明的进步对古代中国的影响三、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和文化风俗:1. 封建制度及其等级体系2. 农业主导的经济结构和丝绸之路的开辟3. 儒家思想对社会伦理和教育体系的影响4. 中国古代社会的典章制度和礼仪文化5. 宗教信仰和庙会传统6. 饮食习俗和服饰文化7. 家庭结构和婚姻制度的演变8. 华夏文化在东亚地区的传播与影响四、中国古代的战争与外交:1. 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国争霸2. 秦朝的征服战争和统一中国3. 汉朝与匈奴的对峙和丝绸之路的开通4. 三国时期的各国争霸和曹操、刘备、孙权的权力斗争5. 隋唐时期的西域远征和对外交术的发展6. 宋辽金时期的北方民族与中央王朝的冲突7. 元朝的统一战争和对外扩张8. 明朝的北虏防御和海上政策9. 清朝的对外侵略和闭关锁国政策五、近现代的中国历史:1. 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 太平天国运动和康有为、梁启超的改良思想3.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4. 北洋政府和中国早期的政治冲突5.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6. 国共两党的合作与对立7. 抗日战争和中国的抵抗运动8.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新中国的初期发展9. 文化大革命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0. 改革开放和中国的现代化建设11. 当代中国的崛起与国际地位六、中国古代的科技与发明:中国历史上有很多重要的科技与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第1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9月)1、内容: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确定国旗、国徽、国歌、国都;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2、意义:为开国大典做了准备。

二、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意义: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人民称为国家的主人;鼓舞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解放斗争。

2、启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三、巩固政权(一)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5月):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

(二)抗美援朝(1950年——1953年)(1)原因:美国侵略朝鲜,严重威胁中国安全。

(2)抗美援朝的司令员:彭德怀;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

(3)结果:1953年,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三)土地改革:(1950——1952年底)1、必要性:没收封建地主土地,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新解放区农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

2、经过:1950年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3年春基本完成。

3、意义:废除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称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发展。

第2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一五计划(1953—1957年)1、目的: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2、根本任务: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3、成就:超额完成,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颁布,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三、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三大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方式:农业、手工业采用生产合作社的方式: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公私合营的方式,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

八年级下册历史提纲

八年级下册历史提纲

八年级下册历史提纲以下是八年级下册历史的提纲:
第一章:中国封建社会的盛衰
1.1 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
1.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变革
1.3 唐宋时期的政治文化繁荣
1.4 明清时期的封建社会危机
第二章:中国与世界的交往
2.1 南北朝时期的北方少数民族
2.2 唐宋时期的对外关系
2.3 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与西方文化
2.4 中国与世界贸易关系的变化
第三章:明朝的衰落和清朝的兴起
3.1 明朝的政治危机
3.2 明朝的经济发展
3.3 清朝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
3.4 清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
第四章:沿海省份的开埠与民族问题
4.1 鸦片战争及其后果
4.2 外国强权对华夏民族的侵略和压迫4.3 民族问题的出现与发展
4.4 战争与民族满意度
第五章:科技文化对现代中国的影响
5.1 科技的进步与对传统产业的挑战
5.2 文化的变革与思想启蒙
5.3 魂系运动与文艺复兴
5.4 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变化
总结:八年级下册历史学习的收获和体会。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追溯古代文明。

(一)与近代以来的思想斗争。

1.奴隶社会思想文化的产生及其特点。

2.解放思想的兴起。

3.革命思想的形成。

(二)古代的政治斗争。

1.商朝的建立。

2.夏朝的形成。

3.西周的崛起。

4.春秋时代的政治斗争。

(三)科技文化的传承发展。

1.古代科技文明的传承发展。

2.战国时代文化变迁。

3.秦汉代的文化发展。

第二单元民国英雄奋斗史。

(一)民国时期的社会现实。

1.帝国主义的入侵。

2.割据统治。

3.革命的痕迹。

(二)民国英雄的抗争。

1.辛亥革命。

2.五四运动。

3.反帝斗争。

4.解放战争。

(三)民国时期的文化艺术。

1.科学家们的贡献。

2.新文化运动。

3.建设工程的繁荣。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1.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 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 参战国家和阵营
- 战争过程和战争结果
- 凡尔赛和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 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列强衰落和新兴国家崛起
2. 俄国十月革命及苏联的建立
- 俄国沙皇制度的困境
- 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过程
- 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
- 苏联的建立及其初期政策
3.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土地革命时期
-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背景和意义
- 党的二大和三大代表大会的重要决策 - 土地革命运动的发展及其政策
- 中共领导的革命军队红军的建立和长征
4.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 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 参战国家和阵营
- 战争过程和战争结果
- 联合国的建立及其意义
- 对战后国际格局的影响:美苏两极对立
5. 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 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建立
- 党的七大和八大代表大会的重要决策 - 社会主义改造的目标和途径
- 井冈山精神和抗美援朝战争的意义
6. 冷战时期和中国外交政策
- 冷战的背景和特点
- 中苏关系的发展与破裂
- 十年动乱期间的外交政策
- 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与美国建交
7. 改革开放和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 改革开放的背景与意义
- 经济改革的目标和措施
- 对外开放的政策和实践
- 九五计划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以上是一个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的基本内容,可以根据自己学习的重点和教材的内容进行深入学习和复习。

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1)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时间:地点:(1)大会通过《》;1、一届政协(2)大会选举内容:(3)以《》为国歌;(4)以为国旗、以为首都;(5)采用纪年,建立。

一、中国人民(1)毛泽东宣告:站起来了2、开国大典(2)54门礼炮28响:(3)举行:(1)3、新中国成立的意义(2)(1)时间:4、西藏和平解放(2)西藏和谈代表:(3)达成了:5、一届政协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的原因:①《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曾经激励了无数中华儿女奋起抗日;②以这首歌曲为国歌,能够时刻激励中国人民居安思危,继承传统,奋发图强。

6、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毛泽东1、碑文中的“三年以来”是从哪一年到哪一年?中国发生了什么战争?1946年-1949年解放战争2、三十年前和一千八百四十年中国分别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五四运动和鸦片战争(1)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轰炸中国边境城市;1、原因(2)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公然干涉中国内政二、最可爱的人(3)朝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4)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2、时间:3、英雄人物:4、停战协定:5、为什么称志愿军为“最可爱的人”?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表现出了高度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他们不畏艰险,英勇顽强,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为国家和民族赢得了荣誉。

5、这首歌歌名叫什么?歌中唱的祖国好儿女是什么人?《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中国人民志愿军。

(1)封建土地制度阻碍中国社会发展;1、原因:(2)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2、时间:(1)颁布《》三、土地改革3、内容:(2)废除(3)实行(1)4、意义:(2)(3)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原因:(2)(3)1、一五计划:时间:(1)一、工业化的起步任务:(2)(3)(1)成就:(2)(3)意义:(1)(2)2、一届人大:(1)时间:(2)宪法:(1)原因:(2)1、农业合作化形式:目的:(1)时间:二、三大改造2、手工业合作化(2)方式:(1)形式:3、公私合营(2)政策:(1)4、意义:(2)(3)1、中共八大召开时间:(良好开端地点:主要矛盾:主要任务:三、探索社会主义道路(1)总路线:2、失误(2)大跃进:(3)人民公社化运动:(4)主要标志:(1)大庆油田:(2)铁人:3、建设成就(3)两弹元勋:(4)党的好干部:(1)原因:(2)1、发动人物:时间:2、对象:四、十年文革3、口号:4、粉碎两个集团:5、结束:时间:人物: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2)原因:(3)(1)、时间:真理标准(2)、标准:1、十一届三中全会时间:召开:地点:(1)、一、伟大的历史转变内容:(2)、(3)、意义:(1)、(2)、(1)平反:2、民主与法制(2)五部法:(1)改革从开始;1、农村(2)安徽:(3)方式:(4)意义:二、改革开放(1)四个特区:(2)沿海十四个城市:2、城市(3)沿海经济开发区:(4)最大经济特区:(5)模式:(1)3、国有企业改革(2)(3)(1)1、改革开放(2)总设计师(3)(4)五、建设有中国特色(1)的社会主义2、邓小平理论确立(2)(3)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1)民族:1、民族格局(2)格局:(1)2、民族政策(2)五个省级自治区:(3)意义:一、民族团结3、民族共同发展(1)三大基地:(2)西部大开发:(1)提出人:1、“一国两制”(2)内容:(3)目的:二、香港和澳门回归2、香港回归时间:3、澳门回归时间:4、意义:(1)毛泽东:1、大陆对台方针:(2)邓小平:(3)江泽民:(1)1987年:2、两岸交往:(2)1990年:三、海峡两岸的交往(3)1992年:(1)政治:3、密切交往(2)经济:(3)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P2-7)一、筹建新中国(第一届政协会议)(一)时间:1949年9月地点:北平(二)内容:1、制定《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内容:确定新中国的名称及国家性质2、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3、确定国旗、代国歌、首都、采用公元纪年(三)作用: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好准备工作二、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的标志)(一)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1、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2、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朱德为人民解放军总司令3、54门礼炮齐鸣28响的含义(二)开国大典1、时间:1949年10月1日2、新中国成立的意义P43、注:"站起来"指的是中华民族获得独立三、西藏和平解放(标志大陆统一)1、目的: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2、时间:1951年10月西藏和平解放■第2课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P8-14)一、稳定物价(“米棉之战”)1、目的:巩固新生的政权2、特点:运用经济力量二、土地改革1、时间:从1950年6月开始2、开始的标志:《中国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公布3、结果:1952年底基本完成(除少数民族地区外)4、意义:P10(注:土地归农民所有)三、抗美援朝(1950---1953年7月)1、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2、人民志愿军赴朝:1950年10月彭德怀3、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4、结果:1953年7月美国被迫签订《朝鲜停战协定》5、意义P13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P15-17)一、新中国第一部宪法1、制定: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北京2、内容:P153、性质: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提出:1953年12月中印谈判周恩来2、倡导:中国、印度、缅甸等国3、内容:P164、影响:P16三、亚非万隆会议(注:只有2个洲)1、1955年4月、印度尼西亚、周恩来2、“求同存异”方针思考:什么是“求同存异”?P17第4课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P20-25)一、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1、什么是过渡时期总路线?P20注释①2、内容:P20二、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1、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2、内容:重点发展重工业,实行三大改造3、结果:主要工业指标超额完成(注:P21图)三、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 (土地归国■第6课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P31-36)一、中共八大(1956年9月)及成果1、内容: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确定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2、地位: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二、重大失误1、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探索时期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2、内容及特点:(1)“大跃进”(特点:盲目求快,片面追求高速度)主要事例:炼钢,农业浮夸(2)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一大二公”)主要事例:办公共食堂、吃大锅饭3、表现: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4、后果: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未有的经济困难。

5、原因:根本原因: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其它原因: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急于求成;对国情认识不足6、主要教训:A必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不能急于求成。

B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C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搞建设必须从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不应片面追求高速度。

三、国民经济的调整1、措施:1961年提出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1962年召开七千人大会2、效果:1962年底国民经济开始复苏■第7课“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P37-41)一、发动1、导火线:1965年11月《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发表2、开始标志:1966年5月“五一六通知”2、1966年8月毛泽东发表《炮打司令——我的一张大字报》注:针对邓小平与刘少奇二、全面内乱1、红卫兵运动2、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P383、“文革”中的最大冤案:刘少奇含冤病逝三、结束: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四、评价1、性质及危害:P39(注:经济有一定的增长)2、教训:必须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心,进一步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第8课铸起共和国钢铁长城(P42-45)一、1964年10月第一个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掌握了核技术。

二、1966年10月导弹核实验成功。

三、1967年6月氢弹爆炸成功,中国成为第四个能自行研制氢弹的国家。

四、1970年4月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进入太空,中国掌握了人造卫星技术。

五、1949年4月和11月组建了海军和空军。

六、“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P44七、导弹部队又称为“二炮”,走上科技强军。

第9课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P47-49)一、中国重返联合国1、时间:1971年10月,第26届联大2、提议者: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国3、五个常任理事国:中、美、英、法、苏二、中美建交1、“改变世界的一周”: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

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属于中国)2、1978年12月中美发表《建交公报》。

3、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三、其他关系中日、中英、与西方国家、与亚非拉国家第10“铁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雷锋P55■第11课伟大的历史转折(P59-63)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开放1、时间:1978年12月2、内容:P593、意义:我国从此走上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安徽\四川开始)1、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形式包产到户2、意义:P60三、对外开放(联系: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1、首先在广东、福建实行优惠政策(1980年)2、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1988年,最大)3、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P62图4、上海浦东新区:1990年5、对外开放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位置:东南沿海。

6、特点:由点到线再到面,有重点,有层次对外开放。

7、深圳:证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它的成功创建,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积累了经验,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第12课欣欣向荣的科教文体事业(P65-67)一、科技1、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第一代籼型杂交水稻。

(“东方魔稻”)(注:在文革期间)2、1986年实施“八六三计划”,发展高新技术。

3、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20世纪80年代)二、教育1、“科教兴国”战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发展高等教育)(目的:振兴科技和繁荣经济)2、198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3、1977年底恢复高考(“文革”期间停顿12年)三、文体1、20世纪五六十年代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红旗谱》《创业史》《红岩》2、1981年茅盾文学奖设立3、1991年,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开始实施。

4、奥运会夺金;发展群众体育事业。

(第23届实现零的突破,第27届名列第三,2008年名列第一)■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P70-73)一、“一国两制”1、提出:针对台湾问题2、主要内容、意义P71一个国家两种制度3、运用:首先运用在香港问题二、香港和澳门的回归P71-73及区旗的含义三、两岸关系的发展P73-74第14课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P76-79)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1、法律体系框架:P76二、市场经济体制1、1993年11月,规定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公司制、股份制)2、就业方针及就业观念的改变: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实行“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

3、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三、推进建立国际新秩序1、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APEC)2、提出区域经济合作原则: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彼此开放、共同繁荣3、积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四、“邓小平理论”1、提出:1997年中共“十五大”2、地位:P79 ■第15课改革开放衣、食、住、行的变化(联系第十一届三中全会)P83世界古代史第16课当人类还是野蛮人的时候(P85-87)一、人类的起源1、人类起源于猿2、南方古猿是人类的始祖3、现代意义上的人——晚期智人二、人的种族1、三大人种: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2、形成的原因——自然环境的不同三、女人和男人的权力1、母系氏族是人类早期的社会组织(该亚)2、一万年前出现农业,父系氏族开始(厄瑞斯忒)思考: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的特点P89第17课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P90-93)一、古代埃及1、尼罗河流域2、统一:公元前3100年2、金字塔:胡夫金字塔(最大)二、古巴比伦1、阿摩利人建立古巴比伦王国2、世界上体系完备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今伊朗)三、古印度1、种姓制度(等级制度):P92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贱民)2、佛教:①产生:公元前6世纪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②教义:反对种姓制度,主张“众生平等”③传入中国:汉朝■第18课蓝色的地中海文明(海洋文明)(P94-98)一、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二、罗马是希腊文明的继承者三、雅典(全希腊的学校)的民主政治1、由来: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及梭伦改革。

2、表现(内容)P95(伯里克利时代达到极盛)3、评价:P96 (特别是局限性)三、罗马(跨欧亚非)1、罗马共和国(公元前509年)布匿战争称霸地中海2、罗马帝国(公元前31年屋大维)第19课“日出之国”和“新月之乡”(P100—103)一、日本的大化革新(学习中国隋唐)(奴隶到封建)1、时间:646年2、内容:经济、政治3、作用影响思考:日本是怎样对待他国先进文化的?P101二、阿拉伯(跨欧亚非)1、伊斯兰教的创立(政教合一)①公元570年麦加②创立者:穆罕默德③信仰伊斯兰教的人通称“穆斯林”④信奉的主:安拉⑤经典——《古兰经》(注意:旗帜上有新月)2、穆罕默德建立、统一阿拉伯3、阿拉伯帝国的建立——穆罕默德的继承者第20课西欧的基督教文明(P105-108)一、西欧封建制度的确立1、建立:查理•马特改革2、内容①基础:封土制②核心:封君封臣制③等级制: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都有封地,骑士是男人的梦想)二、基督教1、产生:公元1世纪巴勒斯坦地区耶稣教义:宣扬对人类的博爱节日: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2、教皇国的形成:丕平献土及罗马天主教会的介绍3、影响:成为中古西欧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4、欧洲的精神领袖:基督教西部教会----罗马天主教廷和教皇是欧洲的精神领袖。

三、中世纪的花朵——城市1、琅城起义(争取自治权)2、城市兴起的意义思考:中古西欧城市与古代中国城市的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