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八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1)

第一课俄国十月革命1、俄国十月革命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2、二月革命爆发的时间:1917年3月(一战中)。
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临时政府掌握政权。
3、二月革命的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列宁回到彼得格勒的时间:1917年4月5、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
时间:1917年11月7日。
6、俄国十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性质是:无产阶级革命或社会主义革命7、俄国十月革命的结果: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8、苏维埃政府巩固政权的措施:P3-49、俄国是第一个退出一战的国家。
10、苏俄迁都莫斯科的时间:1918年3月11、1918-1920年苏俄三年国内战争,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12、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P513、列宁清扫地球的含义:(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1918—1920年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和平建设时期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
2、列宁在经济方面的探索:1921年实施新经济政策(特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方向。
)3、列宁在政治方面的探索:1922年成立苏联(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4、最初加入苏联的4个联邦: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最后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注意苏联的标志图)5、1924年列宁去世,斯大林成为苏联的领导人。
6、、斯大林的探索(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济上:(1)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1928—1937年实施了两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
作用: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为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2)农业方面实现农业集体化。
政治方面(或民主法治):在全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基础上,1936年通过新宪法;(内容: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意义:标志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即:即斯大林模式)特点是:高度集中。
八年下册期末复习提纲

八年下册期末复习提纲第四单元(一)、知识要点:1.新型劳动者的特点(素质):①善于学习新知识②掌握新技术③创新能力强。
2.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二)、问题归纳:1.如何理解“劳动”?(劳动对人类及人类社会有什么重要意义?)①劳动创造了人类,创造世界,创造文明。
②劳动,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③劳动,是美好生活的源泉,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
2.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人类?(怎样理解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类是由古猿经过千百万年逐步演变和进化而来的。
在这个过程中,是劳动促成了从猿到人的转化,最终使人与动物区别开来。
因此,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
3.如何理解劳动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①通过劳动工具的发明和使用,人类延伸了身体的某些器官的功能,加强了在自然界中谋生和发展的能力。
②劳动是培养和发展人的道德品质、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重要途径。
③劳动不仅能够促进人生理、心理和品德的发展,而且与个人的成才、事业的成功紧密相关。
④劳动可以锻炼我们的能力,磨砺我们的意志,强化我们自强、自信、自立的意识。
⑤通过劳动,我们不但能学会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坚强不屈,而且能够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学会艰苦朴素、勤俭节约。
4.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为什么最值得我们尊敬和爱戴?①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使我们幸福生活的缔造者。
②一大批劳动者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贡献③一大批科研人员也为社会做出了贡献④改革浪潮中的企业家、管理人员、个体和私营企业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为社会创造了财富⑤只要他们的劳动对社会有益,就应该受到社会的尊重。
5.如何理解劳动虽然有分工不同,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P92第2段。
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都是社会和人民需要的劳动。
务工时劳动,务农是劳动,教书育人是劳动,美化环境是劳动。
无论何种劳动,都值得我们尊重。
无论是劳动模范还是普通劳动者,无论是艺术家还是科研工作者,都是平等的劳动者。
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知识要点(含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知识要点(含人教版)一、明清社会的变化与发展1.明清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商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农业生产的发展•网罗天下的官营企业•工业生产的开始和发展2.社会习俗与风俗的变化•社会礼仪方面的变化•婚姻和家庭制度的变化•饮食方面的变化及文化传承3.思想文化的发展•儒家学术重要性的提升•妇女思想文化的变化•艺术与文学方面的发展二、近代中国的开局与变革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政治与历史背景•对内改革的尝试•外来势力的威胁和挑战2.鸦片战争与中外关系的变化•鸦片战争的爆发与发展•中外贸易关系和国际地位的变化•改革与新思潮的兴起3.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新设与变化•政权更替与政治制度的变化•政治体系的重建•维新运动与新政实施三、中国近代的民主革命1.辛亥革命的背景与起义•外强内弱的中华帝国•旧民主与新思潮之间的转换•全国规模的革命起义2.辛亥革命的时代意义•辛亥革命造成的政治制度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转型的贡献•辛亥革命对振兴民族的影响3.新中国的诞生•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与社会变革•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的角色•苏联和国共两党的合作与对立四、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中国的命运将走向何方•近代中日战争的成因•抗日战争爆发的背景与原因•战争进程中的水土不服和民族感情2.抗日战争的胜利与英雄•抗日战争的发展与胶着状态•抗日战争的胜利及胜利价值•中国抗战英雄的特点与成就3.抗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抗战对民族精神的鼓舞和历史意义•从国际影响到东亚地位的提升•抗日战争对中国未来政治、社会和经济的打下基础五、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与巩固1.从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中国的和平民主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崛起•从抗战到解放战争和平进程的演变2.中国共产党建立后的历史进程•党的由来、宗旨和基本举措•革命后期,新民主主义战争•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变迁3.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和党的指导思想•改革和开放政策的重大决策•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绿色科技的推进结束语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知识要点已经结束。
全册知识点复习提纲-2022-2023学年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

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全册知识点(2023年春修订版红色字体加粗划线)第一单元坚持宪法至上第一课维护宪法权威第一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1、党的领导地位是如何确立的?(P3)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战胜许多艰难险阻而取得的。
②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确立了在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2、★我国的国家性质和根本制度是什么?(P4)(1)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3、★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P4)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③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④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
⑤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
4、如何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P4)必须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5、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机关(P4)(1)根本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2)领导机关:①最高领导机关: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
②地方各级领导机关: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和它们所产生的委员会。
6、中国共产党与宪法和法律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P5)①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领导人民实施宪法和法律,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②中国共产党要履行好执政兴国的重大职责,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依据宪法和法律治国理政。
八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八年级下册单元知识归类整合一知识梳理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第四单元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政治:1、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经济:基本方针:港澳回归香港回归(时间):澳门回归(时间):2、祖国统一基本方针:台湾问题当前状况:两岸人员往来及在、等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
认识: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新中国建立后奉行的和平外交政策年周总理提出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1955年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会上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的方针。
、1971年26届联大上恢复了。
、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署《》1979年中美4、1972年中日建交;5、2001年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第六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1、1964年我国第一颗爆炸成功,意义:加强了国防力量打破了帝国主义核垄断,维护世界和平。
2、1970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
3、1986年制定“863计划”4、育成籼型杂交水稻,他本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5、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在促进我国社会发展中的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重难点突破2、中外历史发展阶段性对比:2、国家利益决定国家关系。
三、试题精编:1、归纳重大历史事件的共同作用是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方法。
关于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与土地改革的共同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完成祖国大陆的统一B、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C、彻底消灭了封建土地制度D为国内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团结的国际环境2、暑假期间,李明帮助爷爷整理书稿,李明看到爷爷的回忆录中有这样一段话:“父亲带回一个全家兴奋不己的消息,我们从地主家分得了四亩水田、一些农具和两间房屋……”。
李明爷爷记录的事件应该是A、新中国成立B、土地改革C、三大改造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3、建立一个统一、民主、富强的中国是亿万人民的百年梦想;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来,这种梦想具备了实现的基本条件。
八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提纲

八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提纲
一、古代诗词欣赏
1. 选取几首重要的古代诗词,了解其作者、背景和含义;
2. 分析其中的意境、修辞手法和艺术特点;
3. 熟记一些经典古诗词,理解其深刻内涵和文化价值。
二、文言文阅读
1. 熟悉基本的文言文句式和词汇;
2. 阅读文言文篇章,理解其主旨和情节;
3. 分析文言文的写作手法和结构特点。
三、现代文阅读
1. 阅读现代文,对不同类型的文章有一定了解;
2. 理解文章的主旨、作者意图以及观点论证;
3. 掌握常见的阅读理解技巧和解题方法。
四、写作
1. 研究常见的写作技巧,如记叙、描写、议论等;
2. 练写作不同类型的作文,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
3. 通过写作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语言运用
1. 复常见的语法知识点,如词性、句子结构、时态等;
2. 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句子分析和语法填空;
3. 提高对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和运用能力。
六、阅读理解
1. 培养阅读理解的技巧,如推理、判断、归纳等;
2. 阅读不同题材的文章,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3. 解析阅读理解题目的要点和解题思路。
七、语言文字综合运用
1. 综合运用语言知识和技巧,解答与语言和文字相关的问题;
2. 通过阅读、写作和练题提高语言和文字的综合运用能力;
3. 掌握常见的语言文字综合运用题型和解题方法。
以上是八年级下册语文复习的提纲,建议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与复习。
八年级下册物理复习提纲

八年级下册物理复习提纲
1. 力和运动
- 力的概念
- 不同力的种类及作用
- 力的计算方法
- 运动的描述和图示
- 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
2. 压力和浮力
- 压力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 压力的影响因素
- 浮力的概念和性质
- 浮力与物体的浮沉关系
3. 力和压力的应用
- 杠杆原理及应用
- 水压机械的原理和应用
- 水上运动的原理和技巧
4. 热和温度
- 温度的概念和计量
- 热传递的方式
- 物体的热膨胀
- 温度的计算方法
5. 热和能量
- 能量的转换和守恒
- 功的概念和计算
- 功率的概念和计算
- 机械能的转化、守恒和损耗
6. 光的传播
- 光的特性和传播
- 光的反射和折射
- 光的色散和合成
- 光的成像和光学仪器
7. 声的传播
- 声的特征和传播
- 声音的响度和音调
- 声音的反射和衍射
- 声音的利用和保护
8. 电和磁
- 电流的概念和计量
- 电路的组成和特性
- 电阻和电阻率
- 磁的产生和性质
9. 电和磁的应用
- 电灯和电路的使用
- 电的危害和安全
- 磁的利用和应用
- 磁场对带电粒子的作用
以上是八年级下册物理的主要复习内容提纲,包括力和运动、
压力和浮力、力和压力的应用、热和温度、热和能量、光的传播、
声的传播、电和磁、电和磁的应用等方面的知识点。
在复习过程中,建议结合教科书、课堂笔记和习题进行学习,加深理解和巩固知识。
八下语文复习提纲

八下语文复习提纲八下语文复习提纲如下:一、课文复习1. 《笑脸》:复习语文课本第一单元的课文内容,了解主人公的遭遇和感受。
2. 《突出重围》:回顾课本第二单元中的课文,了解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事迹和人物形象。
3. 《少年同心协力保河山》:复习课本第三单元的课文,了解抗日战争时期青少年的责任和担当。
4. 《一个陌生人的来信》:回顾课本第四单元的课文内容,了解信件的特点和写作方法。
5. 《中国古代的科技》:复习课本第五单元的课文,了解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和影响。
6. 《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书》:回顾课本第六单元的课文,了解《图书馆的签名册》的故事和主题。
7. 《从哲学家依士鸠鲁的一言看美丽》:复习课本第七单元的课文,了解美的本质和意义。
二、词语梳理1. 词义辨析:根据复习的课文内容,复习词义相近、相反的词语,进行辨析。
2. 词语拼写:复习相关课文中的重要词语的拼写,加强词语记忆。
3. 词语运用:根据语境填充合适的词语,以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三、语法知识1. 词性变化:复习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的词性变化规则,加深对其用法的认识。
2. 语法填空:根据句子语境和词性等要求,填充正确的词语,加强对语法知识的掌握。
3. 句式转换:根据提供的句子,进行主动与被动、肯定与否定、一般疑问与否定回答等的转换。
四、写作训练1. 按照课文故事的框架,进行复述练习,培养写作连贯性和逻辑思维能力。
2. 进行议论文或说明文的写作训练,根据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对一个话题进行论述。
3. 以课文中的人物或事件为素材,进行写作练习,培养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五、阅读理解1. 配对阅读:根据题目要求,将相关信息进行配对,培养整合信息的能力。
2. 阅读短文,回答相关问题,培养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根据提示,在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回答问题,并进行释义,培养对句子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写作指导1. 了解文章的结构和写作要素,进行相关写作训练,加强写作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梳理第二十章日常生活中的发酵技术1、发酵想象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常见的发酵产品与相应的微生物:酒酿、面包、馒头---酵母菌;酸奶,泡菜---乳酸菌;水果放久了有酒味---酵母菌;果酒变酸、制醋—醋酸菌2、发酵技术的应用领域:(1)化工产品:如酒精、柠檬酸、香料等,(2)医药产品:如抗生素(青霉素、红霉素等)、维生素等(3)食品和饮料:如酱制品、酒类、饮料等3、食品腐败的主要原因:由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等引起的。
4、食品保存的原理:杀死微生物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5、保存食品的方法:(选择、判断):传统方法:晒干、风干、盐渍、糖渍、烟熏、酒泡等现代方法:罐藏、脱水、冷冻、真空包装、添加防腐剂、利用酶等第二十一章现代生物技术1、基因工程:按照人的意愿、运用人工方法,对生物的基因组成进行“移花接木”式改造的重组技术。
转基因技术:将外源基因直接导入动植物体内或它们的受精卵内,并能在细胞中发挥作用的技术。
转基因动植物:被导入外源基因的动植物。
P12图21-2:转基因抗虫烟草培养示意图;将苏云金杆菌中的杀虫毒素基因转入普通烟草细胞的细胞核中,从而培育出有抗虫特性的烟草新品种。
2、细胞工程:指在细胞水平上,有计划地改造细胞的遗传结构,培育人类所需要的动植物新品种的技术。
克隆:不经过受精作用而获得新个体的方法。
(无性生殖)克隆羊多利的诞生过程:(大题)①母羊A提供细胞核、母羊B提供去核卵细胞、母羊C提供胚胎发育场所。
②多利羊在形态特征等方面几乎和母羊A一模一样。
③原因:多利羊获得的是母羊A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
④多利羊与以往的克隆动物的最大的区别是它的细胞核来源于高度分化了的体细胞—乳腺细胞,而不是早期的胚胎细胞。
3、生物技术在工业、农业、环境保护、医药等领域有应用。
4、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社会伦理问题①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②克隆人(法律、伦理、道德观念等问题)③生物武器第二十二章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1、生物分类的依据:形态结构特征、营养方式、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在进化上的亲疏远近关系等2、生物分类的等级从高到低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种是生物界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在生物各类群之间,所处的分类单位越小,它们之间的相似程度就越大,表明它们的亲缘关系就越近。
3、植物的主要类群及特征①藻类植物有单细胞的(如衣藻、硅藻),也有多细胞的(如紫菜、海带),结构比较简单,没有根茎叶的分化,大多生活在水中,天气转暖,池塘水变绿,这与藻类植物的大量生殖有关。
②蕨类植物有真正的根、茎、叶,且体内具有输导组织,依靠孢子(生殖细胞)繁殖。
常见种类有石松、蕨、桫椤等。
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生殖都离不开水,因此,它们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③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裸子植物的种子裸露,没有果皮包被,生殖过程不需要水,适于生活在各种环境中,常见种类主要包括各种松、杉、柏以及银杏、苏铁等。
④被子植物是常见的绿色开花植物,一般都具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形成果实,生殖过程不需要水,适于生活在各种环境中。
4、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5、珍稀植物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桫椤、水杉、金花茶、珙桐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荷叶铁线蕨、龙棕、红桧等6、动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1)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最根本区别在于有没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
(2)无脊椎动物的共同特征是它们的身体内没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无脊椎动物约占动物种树的95%,包括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主要类群。
环节动物的身体由许多形态相似的体节组成,代表动物有:蚯蚓、蚂蝗、沙蚕。
软体动物大多数在身体的腹面有块状的肌肉足,体外被覆坚硬的贝壳。
代表动物有:珍珠贝、蜗牛、章鱼、乌贼等。
(3)鱼类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特征:身体呈流线型;体表被覆鳞片;用腮呼吸;用鳍游泳,身体两侧大多有侧线,能感知水流的方向。
代表动物有淡水鱼类和海洋鱼类。
如海马,鲨鱼。
(4)两栖动物是脊椎动物中由水生向陆生的过度类群。
两栖动物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腮呼吸,大多数成体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
两栖动物皮肤有辅助呼吸的作用。
代表动物有:青蛙、蟾蜍、大鲵。
(5)爬行动物由于具有较为发达的肺而成为真正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爬行动物体表被覆鳞片或甲,在陆地产卵,卵的表面具有坚硬的卵壳(卵生)。
代表动物有蟒蛇、扬子鳄、壁虎、甲鱼(鳖)。
(6)鸟类适应飞行生活的特征有:身体大多呈流线型,前肢变成了翼,体表被覆羽毛,卵生等。
我国是世界上鸟类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
(7)哺乳动物的体表一般有体毛,胚胎发育在母体子宫内进行(胎生),幼体依靠母乳作为营养物质(哺乳),如鲸鱼和海狮,海豚。
7、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8、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除了被誉为“活化石”的大熊猫外,还有蒙古野驴、金形态结构生殖呼吸生活环境鱼类流线型;体表被覆鳞片体外受精,卵生用腮呼吸水中两栖类皮肤裸露体外受精,卵生,变态发育幼体用腮呼吸,成体用肺呼吸水中或潮湿的陆地爬行类体表被覆鳞片或甲体内受精,卵生,有卵壳用肺呼吸水中或陆地鸟类呈流线型,前肢变成了翼,体表被覆羽毛体内受精,卵生,有卵壳用肺呼吸空中、水中或陆地哺乳类一般有体毛,大脑发达体内受精,胎生哺乳用肺呼吸空中、水中或陆地电子显微镜观察,它们结构非常简单,没有细胞结构,一般只有蛋白质外壳和遗传物质核酸,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生物的细胞里,无限增殖。
10、细菌分布极其广泛。
个体微小,需借助高倍显微镜观察,它们有细胞结构,但没有成型的细胞核,细胞一般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物质等部分构成,有些细菌有荚膜(保护)和鞭毛(运动结构),根据细菌的不同形态,可以把它们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类。
细菌寄生和腐生生活(分解动植物遗体),分裂生殖。
11、真菌除了少数个体微小外,绝大多数真菌个体较大。
真菌有单细胞的(如酵母菌)和多细胞的(如霉菌等)。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细胞都是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组成,细胞内没有叶绿体,一般营寄生或腐生生活。
有无细胞结构有无成型的细胞核生殖方式营养方式代表生物病毒无——无线增殖寄生艾滋病病毒细菌有无分裂生殖寄生或腐生结核杆菌真菌有有无性或有性生殖寄生或腐生酵母菌、木耳、霉菌1、生物多样性的含义:2、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价值(食用价值、药用价值、工业原料、科研价值美学价值)、间接价值(生态价值)、潜在价值。
5、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主要体现在物种灭绝速度的加快。
6、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人口快速增长是破坏和改变野生动物栖息地和过度利用生物资源的最主要原因。
此外,环境污染和外来物种入侵也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重要原因7、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途径: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
8、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主要场所:自然保护区。
迁地保护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植物园、动物园、水族馆和基因库是实施迁地保护的主要手段。
第二十四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1、生命起源的过程:原始大气→有机小分子(如氨基酸等)→有机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等)→原始生命(能生长、生殖、遗传)→原始单细胞生物2、原始大气的成分:二氧化碳、甲烷、氮气、氨、氢气、水蒸气(没有氧气)3、原始生命诞生的场所:原始海洋4、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的实验①火花放电的作用:模拟原始地球的闪电②向装置内输入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甲烷、氮气、氨、氢气、水蒸气③米勒提出的问题:原始地球有没有可能产生有机小分子④米勒做出的假设:原始地球有可能产生有机小分子⑤搜集到的证据:容器内产生了原先不存在的各种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⑥结论:在一定条件下,原始地球上的原始大气中各种成分是能够转变为有机小分子的。
5、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化石,化石是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迹和遗物的总称。
马的进化趋势是体型由小到大,四肢越来越长,多趾足逐渐变成中趾发达并唯一着地。
在德国发现的“始祖鸟”化石就是古代爬行类进化成鸟类的典型证据。
6、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化石总是出现在越古老的地层里,越复杂、越高等的生物化石则出现在越新近形成的地层中。
7、生物进化的规律: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
8、达尔文的进化学说-----自然选择学说(“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达尔文认为:地球上的生物一般具有很强的生殖能力,但是由于食物和生活空间等条件有一定的限度,因而生物会为争夺必须的食物和生活空间等进行生存斗争,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获胜并繁殖后代,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经过激烈的竞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就是自然选择,生物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尝试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长颈鹿颈长的原因:古代的长颈鹿,有颈长和颈短的,颈的长短是可以遗传的。
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如缺乏青草的时候,颈长的可以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来,并且繁殖后代,颈短的吃不到足够的树叶,活下来的可能性就小,留下来的后代也更少,经过许多代以后,颈短的就被淘汰,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长颈鹿都是颈长的。
尝试用尝试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桦尺蛾在污染地区的黑化现象:桦尺蛾的变异会产生黑色和灰色。
在污染区,黑色桦尺蛾是有利变异,在生存斗争中获胜,适者生存,并繁殖后代;灰色个体在自然选择中易被淘汰,这样在一代代的繁殖过程中,黑色个体就会越来越多,出现了在污染区的黑化现象。
9、加拉帕戈斯雀进化的原因:自然选择,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地雀在喙的形态、大小等方面发生了进化,以适应改变的环境,在生存斗争中通过激烈的竞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就是自然选择。
10、著名的瑞典分类学家林奈首先把人类归入哺乳纲灵长目,认为人是灵长目中最高等的动物,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通过比较解剖等方法,第一次提出了人、猿同祖。
埃及古猿头骨化石被认为是人和猿的共同祖先的证据之一。
11、人类进化的主要历程:南方古猿阶段、能人阶段、直立人阶段和智人阶段。
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脑容量的增加是最显著的变化之一。
阶段名称脑容量(ml)不要记数字特点南方古猿500 直立行走能人550-750 可能已经具有语言能力直立人1000 用火、狩猎、语言智人1300-1500 身穿兽皮衣、手执标枪和长矛1、所有的生态系统一般都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组成,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等,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以动植物为食的动物和人)和分解者(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
2、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存在取食和被取食的关系。
肉食动物取食草食动物,草食动物取食植物,生物之间通过取食的关系而相互联系形成食物链,同时,生态系统中的各种食物链不是彼此分离的,许多食物链经常互相交错,形成一张无形的网络,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称为食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