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节 痿 证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资料—痿证

中医内科学资料—痿证

中医内科学——痿证细目一:概述一、痿证的概念及源流1.瘘证的概念痿证是因外感或内伤,使精血受损,肌肉筋脉失养,以致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

临床以下肢痿弱较为常见,亦称“痿躄”。

2.痿证的源流《内经》阐述了痿证的病因病机、病证分类及治疗原则。

《素问·痿论》指出本病的主要病机是“肺热叶焦”,将痿证分为皮、脉、筋、骨、肉五痿。

在治疗上,《素问·痿论》提出“治痿独取阳明”的基本原则。

金·张子和《儒门事亲》强调“痿病无寒”,朱丹溪承张子和之说,在治法方面又提出“泻南方则肺金清而东方不实……补北方则心火降而西方不虚……”明清以后对痿证的辨证论治日趋完善。

《景岳全书》指出痿证并非尽是阴虚火旺,认为“元气败伤则精虚不能灌溉,血虚不能营养者,亦不少矣”。

二、痿证与西医病名的关系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西医学中多发性神经炎、周期性麻痹、运动神经元疾病、脊髓病变、重症肌无力等表现为肢体瘫痪的神经肌肉疾病,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细目二:病因病机一、痿证的常见病因内因:饮食毒物所伤,久病房劳,跌打损伤,药物损害。

外因:感受温毒,湿热浸淫。

二、痿证的主要病机及转化痿证病变部位在筋脉肌肉,但根于五脏虚损。

基本病机:实则筋脉肌肉受邪,气血运行受阻;虚则气血阴精亏耗,筋脉肌肉失养。

急性发病者多邪实,久病多正虚。

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肝主筋,肾主骨,心主血脉。

五脏病变,皆能致痿,五脏精气耗伤,致使精血津液亏损。

而五脏受损,功能失调,气化不行,又加重了精血津液的不足。

临证常表现为因实致虚、因虚致实和虚实错杂的复杂病机。

细目三:诊断痿证的诊断要点:1.肢体筋脉弛缓不收,软弱无力,甚则瘫痪,部分病人伴有肌肉萎缩。

2.由于肌肉痿软无力,可有睑废、歧视,声嘶低喑,抬头无力等症状,甚则影响呼吸、吞咽。

3.部分病人发病前有感冒、腹泻病史,有的病人有神经毒性药物接触史或家族遗传史。

细目四:辨证论治一、痿证的辨证要点痿证辨证,重在辨病位、审虚实、明脏腑及兼夹病邪。

痿证健康教育PPT课件

痿证健康教育PPT课件
痿证健康教育 PPT课件
目录 介绍痿证 痿证的原因和预防 痿证的中医治疗方法
介的中医疾病,主要表现为身体 虚弱、肢体无力、神疲乏力等 症状。
痿证的分类:根据病因和症状 分为阳痿、乏力性痿证、肢体 不遂等类别。
介绍痿证
痿证的危害:痿证会严重影响个人的生 活质量和工作能力,给家庭和社会造成 不良影响。
痿证的原因和 预防
痿证的原因和预防
不良饮食习惯:不合理的饮食 习惯会导致体内营养不良,从 而容易引发痿证。
缺乏锻炼:缺乏适当的身体锻 炼会导致肌肉无力,增加患痿 证的风险。
痿证的原因和预防
长期过度劳累:长期过度劳累会导致身 体虚弱,诱发痿证的发生。
预防痿证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适量参加体育锻炼、合理安排工作和 休息时间等。
痿证的中医治 疗方法
痿证的中医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中药具有调节人体 阴阳平衡的功效,可以通过调 理身体来治疗痿证。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可以刺激 人体经络,促进血液循环,从 而改善痿证症状。
痿证的中医治疗方法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可以舒缓肌肉疲劳 ,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治疗痿证。
谢谢您的观 赏聆听

内科概要 痿证

内科概要 痿证

痿證
肢體軟弱無力,筋脈弛縱,因日久不能隨意活動而致肌肉萎縮。

病機以濕熱為標,氣血陰精虧損為本,兼挾證有痰、瘀等。

病變所涉臟腑多在肺未肝腎四經,其中肺為標,肝腎為本,脾胃則標本相兼(濕熱為標,中虛為本)。

治療方面,「治痿獨取陽明」,指清胃火以肅心肺之熱,滋胃津以潤五臟之燥,去濕熱以安肝腎,補運脾胃以資氣血之源,非一味言補也。

總之,治肺當主清、主潤;治胃以補氣、增液、升清、運化清火,兼用去濕、化痰;治肝腎以滋陰、填精,兼用溫潤、活血、祛瘀等。

痿證與中風、痺證鑒別簡表
痿證辨證論治簡表
重點思考:
1.試述痿證的主要病機要點,以及他們之間的主要聯繫?
2.痿證的主要治療原則有那些?應該如何理解「治痿獨取陽明」?。

中医内科学痿证精品文档

中医内科学痿证精品文档

范围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西医学中多发性神经 炎、运动神经元疾病、脊髓病变、重症肌无 力、周期性麻痹等表现为肢体痿软无力,不 能随意运动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证候特征]
1.手足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轻者仅上 眼睑下垂,重则四肢瘫痪)。
2.筋脉弛缓不收(软瘫)。
3.肌肉萎缩。
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温热疫毒邪热未尽手足乏力居处冒湿湿热浸淫气血丌运肥甘厚味四肢后天失养脾胃亏虚精微丌输筋脉筋脉弛缓思虑劳倦肌肉久病大病禀赋丌足肝肾亏损髓枯筋痿房劳太过肌肉萎缩外伤跌仆痿证病变部位在筋脉肌肉但根柢在亍五脏虚损
第三节 痿 证
概念
定义
(一)定义 痿病系指脏腑内伤,肢体筋脉失养,导致肢体筋
脉驰缓,软弱无力,日久不用,引起肌肉萎缩或瘫 痪的一种病证。又称痿者萎也,枯萎之义,即指肢 体痿弱,肌肉萎缩。凡手足或其他部位的肌肉痿软 无力,弛缓不收者,均属痿证范畴。

2.痿证与痹证
痹症:以肢体关节疼痛为主,与本病肢体无 力而不痛是根本的区别。
痹证后期,由于肢体关节疼痛,不能运动, 肢体长期废用,亦有类似痿证之瘦削枯萎者, 属痹痿合病。
痿证:肢体关节一般不痛,痹证则均有疼痛, 其病因病机、治法也不相同,应予鉴别。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缓急 实:起病急,发展较快,肢体力弱,肌肉萎缩
(三)治法:清热润肺,濡养筋脉 (四)方药:清燥救肺汤。本方有清热润燥,
养阴宣肺作用,适用于温燥伤肺,气阴两伤 之证。
人参、麦冬、甘草——益气养阴补中; 桑叶、枇杷叶、杏仁、火麻仁、阿胶——滋阴
清燥润肺; 生石膏——清肺热。
加减
1.若身热未退,高热,口渴有汗,可重用生 石膏,加银花、连翘、知母以清气分之热, 解毒祛邪;

痿证

痿证

辨证论治
2018/12/10
中医内科学
1.肺热津伤证 主证:发病急,病起发热,或热后突然出现肢体软
弱无力,可较快发生肌肉瘦削,皮肤干燥,心烦口 渴,咳呛少痰,咽干不利,小便黄赤或热痛,大便 干爆。舌质红,苔黄,脉细数。
证机概要:肺燥伤津,五脏失润,筋脉失养。 治法:清热润燥,养阴生津。 代表方:清燥救肺汤加减。
中医内科学
2018/12/10
5.脉络瘀阻证 主证:久病体虚,四肢痿弱,肌肉瘦削,手
足麻木不仁,四肢青筋显露,可伴有肌肉活 动时隐痛不适。舌痿不能伸缩,舌质暗淡或 有瘀点、瘀斑,脉细涩。
病机概要:气虚血瘀,阻滞经络,筋脉失养。
治法:益气养营,活血行瘀。 代表方: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加减。
2018/12/10 中医内科学
2.湿热浸淫证 主证:起病较缓,逐渐出现肢体困重,痿软
无力,尤以下肢或两足痿弱为甚,兼见微肿, 手足麻木,扪及微热,喜凉恶热,或有发热, 胸脘痞闷,小便赤涩热痛。舌质红,舌苔黄 腻,脉濡数或滑数。
证机概要:湿热浸渍,壅遏经脉,营卫受阻。
治法:清热利湿,通利经脉。
诊断与鉴别诊断
2018/12/10
中医内科学
诊断依据
1.肢体筋脉弛缓不收,下肢或上肢,一侧或
双侧,软弱无力,甚则瘫痪,部分病人伴有 肌肉萎缩。 2.由于肌肉痿软无力,可有睑废,视歧,声 嘶低喑,抬头无力等症状,甚则影响呼吸、 吞咽。 3.部分病人发病前有感冒、腹泻病史,有的 病人有神经毒性药物接触史或家族遗传史。
2018/12/10 中医内科学
4.肝肾亏损证
主证:起病缓慢,渐见肢体痿软无力,尤以
下肢明显,腰膝酸软,不能久立,甚至步履 全废,腿胫大肉渐脱,或伴有眩晕耳呜,舌 咽干燥,遗精或遗尿,或妇女月经不调。舌 红少苔,脉细数。

第三节 痿 证

第三节 痿  证

常用药 苍术、黄柏清热燥湿;萆薜、防己、薏苡仁渗湿分
利;蚕砂、木瓜、牛膝利湿,通经活络;龟板滋阴 益肾强骨。

加减 若湿邪偏盛,胸脘痞闷,肢重且肿,加厚朴、茯苓、
枳壳、陈皮以理气化湿;夏令季节,加藿香、佩兰 芳香化浊,健脾祛湿; 热邪偏盛,身热肢重,小便赤涩热痛,加忍冬藤、 连翘、公英、赤小豆清热解毒利湿; 湿热伤阴,兼见两足掀热,心烦口干,舌质红或中 剥,脉细数,可去苍术,重用龟板,加元参、山药、 生地; 若病史较久,兼有瘀血阻滞者,肌肉顽痹不仁,关 节活动不利或有痛感,舌质紫黯,脉涩,加丹参、 鸡血藤、赤芍、当归、桃仁。
导临床治疗痿证的重要原则。
隋唐至北宋时期,将痿列入风门,较少进行专题讨 论。直到金元,张子和《儒门事亲·风痹痿厥近世差 互说》把风、痹、厥与痿证进行了鉴别,强调“痿 病无寒”,认为痿证的病机是“由肾水不能胜心火, 心火上灼肺金。肺金受火制,六叶皆焦,皮毛虚弱, 急而薄著,则生痿蹙”。其临床表现为“四末之疾, 动而或劲者为风,不仁或痛者为痹,弱而不用者为 痿,逆而寒热者为厥,此其状未尝同也”。
相关检查
痿证以虚为本,或本虚标实。因感受温热毒 邪或湿热浸淫者,多急性发病,病程发展较 快,属实证。
热邪最易耗津伤正,故疾病早期就常见虚实 错杂。
内伤积损,久病不愈,主要为肝肾阴虚和脾 胃虚弱,多属虚证,但又常兼夹郁热、湿热、 痰浊、瘀血,而虚中有实。
跌打损伤,瘀阻脉络或痿证日久,气虚血瘀, 也属常见。
2.由于肌肉痿软无力,可有睑废,视歧,声 嘶低喑,抬头无力等症状,甚则影响呼吸、 吞咽。
3.部分病人发病前有感冒、腹泻病史,有的 病人有神经毒性药物接触史或家族遗传史。
病证鉴别
1.痿证与偏枯 偏枯亦称半身不遂,是中风症状,病见一侧

五百九十二、痿证

五百九十二、痿证

五百九十二、痿证经方常见疾病治症:痿证【治病策略】痿证的发生,外因多责肺热伤津、湿热浸淫,内因多责脾胃虚寒、气血虚弱、肝肾亏虚等。

然外感寒湿而致痿者临床并不鲜见。

秦景明的《病因脉治》指明:“风湿痿软之因,或居处卑湿,或冒风雨,留着经络,则纵缓不收,痿软之症作矣。

”确是独具慧眼。

寒性收引凝滞,湿性重浊粘滞,气血不利,经脉弛缓,故骤发为痿。

其发病多与居处潮湿和骤淋风雨有关。

其表现多以下肢痿软欠温而兼腰、肢重着为主症。

有关其治疗,《张氏医通》论治痿厥中指出:“一属脾湿伤肾。

”主用肾气丸加萆薢,此系寒湿治法。

【辩证治则】1、人有痿症,终年不能起床,面色光鲜,足弱无力,不能举步者,人以为两足之无力也,不知乃阳明火盛。

不必去治两足,止平其胃火,则火息而足自坚凝。

若不平胃火,而徒用补阴之剂,则饮食愈多,而两足益弱。

法当用元参三两,麦冬一两,甘菊花三钱,人参一钱,熟地一两,菟丝子一钱。

水数碗,煎汤四碗,恣其吞饮,则胃火渐平,而两足自然生力。

此不治足而正所以治足也。

痿症中有不是阳明之痿。

其症亦不能起床,亦能善饭,亦骨无力不能起立。

此肾寒极而火沸腾,似痿而非痿也。

初起之时,未尝不是阳明火炽而来,用寒凉折服之,则胃火息矣。

而肾水熬干,夜必咳嗽吐痰,而日间转觉少轻。

呻吟床席,饮食少迟,更觉难堪。

方用元参一两,麦冬三两,熟地二两,水煎。

服。

若有肝火者,加白芍五钱,水煎服。

四剂可以起床。

后用六味汤,大剂煎饮。

加麦冬一两,五味一钱,熟地一两,山茱萸四钱,山药三钱,丹皮三钱,泽泻二钱,茯苓二钱,水煎服。

此方妙在用元参、麦冬,滋肺金而去心间之游火,又妙在用熟地以补肾水,则水足而胃火自坚矣。

肺金自然下生肾水,则肾水藏于肾宫,不上冲咽门,不必止嗽,而嗽自除矣。

【辩证比较】1、(1)痿症方:用于腰腿痿弱之初期。

大病后下肢无力、产后腿膝痿弱、脚气所致之下肢麻痹、脊髓痨、脊髓炎、脊椎骨骨疽、小儿麻痹等皆可应用。

自腰以下发生痿症初期者有效。

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痿证、颤证

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痿证、颤证

痿证、颤证细目三痿证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

临床以下肢痿弱较为常见,亦称“痿躄”。

“痿”是指机体痿弱不用,“躄”是指下肢软弱无力,不能步履之意。

要点一概述《内经》对本病论述颇详,阐述了痿证的病因病机、病证分类及治疗原则。

《素问·痿论》指出本病的主要病机是“肺热叶焦",还将痿证分为皮、脉、筋、骨、肉五痿,以示病情的浅深轻重以及与五脏的关系。

在治疗上,《素问·痿论》提出“治痿者独取阳明”的基本原则。

其理论依据是:“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冲、任、督、带脉皆络合于阳明,“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朱丹溪提出了“泻南方,补北方”的治疗原则,“泻南方则肺金清而东方不实……补北方则心火降而西方不虚”,在具体辨证方面又有湿热、湿痰、气虚、瘀血之别,对后世影响颇深。

明清以后对痿证的辨证论治日趋完善。

《景岳全书·痿论》指出,痿证实际上并非尽是阴虚火旺,认为“元气败伤则精虚不能灌溉,血虚不能营养者,亦不少矣,若概从火论,则恐真阳衰败,及土衰水涸者有不能堪,故当酌寒热之浅深,审虚实之缓急,以施治疗,庶得治痿之全。

”《临证指南医案·痿》邹滋九按指出本病为“肝肾肺胃四经之病”。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现代医学中多发性神经炎、运动神经元疾病、脊髓病变、重症肌无力、周期性麻痹等表现为肢体痿软无力,不能随意运动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要点二病因病机(一)痿证的病因1.感受温毒2.湿热浸淫3.饮食毒物所伤4.久病房劳5.跌仆瘀阻(二)痿证的基本病机及转化痿证病变部位在筋脉肌肉,但根本在于五脏虚损。

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肝主筋,肾主骨,心主血脉,五脏病变,皆能致痿。

上述各种致病因素,耗伤五脏精气,致使精血津液亏损。

而五脏受损,功能失调,生化乏源,又加重了精血津液的不足,筋脉肌肉因之失养而弛纵,不能束骨而利关节,以致肌肉软弱无力,消痩枯萎,发为痿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因病机] 导致肢体痿软的原因十分复杂,内伤情志、外感 湿热、劳倦色欲都能损伤内脏精气,致筋脉失养而引 起痿证。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以下数个方面:
1.肺热伤津,筋失柔润 感受湿热毒邪,高热不退,或 病后余热燔灼而伤津耗气。皆使肺热叶焦;不能输布津液以润 五脏。遂致筋脉失养.痿弱不用。
2.湿热浸淫,气血不运 久处湿地或冒雨涉水,浸淫经 脉,郁遏生热,久则气血运行不畅,筋脉肌肉不得濡养而弛纵 不收,成为痿证。若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内生湿热,阻碍气 血运化,筋脉肌肉失养,亦致生痿证。如阳明湿热灼肺,会使 痿证加重。
随证配穴 呛咳咽燥明显者加廉泉、列缺、照海。
刺灸方法 针用补泻兼施。
方义 华佗夹脊为督脉之旁络,通于膀胱经第一 侧线的脏腑背俞穴,可调阴阳,行气血,调理五脏。 肺与大肠相表里,曲池为大肠降下合穴,下巨虚为大 肠之下合穴,施以泻法,可达清热存阴通便作用。太 渊为肺之原穴,用补法补益肺气,以输布津液。
2. 湿热浸淫
5.瘀阻脉络Leabharlann 症状和体征 四肢痿软,麻木不仁,肌肤甲错, 时有拘挛疼痛感,舌紫黯,苔薄白,脉细涩。
证候分析 瘀血阻滞经脉,气血运行不畅,筋肉 肌肤失去濡养,故四肢痿软、麻木不仁、肌肤甲错。 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故肢体拘挛疼痛。舌紫黯、 脉细涩,均为血瘀之象。
治法 行气活血,疏通经脉。以足太阴脾经、足 太阳膀胱经穴为主。
第三十三节 痿 证
痿证是由邪热伤律,或气阴不足而致筋脉失养, 以肢体软弱无力、筋脉弛缓,甚则肌肉萎缩或瘫痪为 主要表现的肢体病证。临床上以下肢瘦弱较为多见, 故又称“痿躄”。“痿”是指肢体痿弱不用,“躄” 是指下肢软弱无力,不能步履之意。
本病多见于现代医学的周围神经病变、脊髓病变、 肌萎缩侧索硬化、周期性麻痹等。
证侯分析 温热之邪犯肺,肺脏受伤,津液不足 以布散全身,遂致筋脉皮肤失养而肢体痿软、皮肤干 燥。热邪伤津,故心烦口渴,溲赤便干。津液不能上 润肺系,故呛咳咽燥,舌红、苔黄、脉细数,均为阴 伤津涸、虚热内炽之象。
治法 清热润燥,益气生津。以手阳明大肠经、 手太阴肺经穴为主。
处方 华佗夹脊穴 曲池 太渊 下巨虚
5.瘀阻络脉,气血不行 久病气血虚损,血运无 力,以至血行瘀阻;或因跌仆打击,损伤脉络,血瘀 于内。瘀血阻滞,脉络不通,气血运行不畅,筋肉肌 肤失于濡养,引起痿弱不用,麻木不仁,发为痿证。
[辨证治疗]
1. 肺热津伤
症状和体征 发热多汗,热退后突然出现肢体软 弱无力,皮肤干燥,心烦口渴,呛咳咽燥,大便干, 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细数。
例2.张×,男,19岁,1982年1月3日住院。主 诉:四肢瘫痪18h。主要病史:1981年1月31日露天锻炼, 汗出较多后自觉头部发紧,周身疲乏,翌晨觉四肢无力。 1982年1月病情发展,出现四肢瘫痪,自觉憋气。3日来 我院住院治疗。检查:语言清楚,心肺正常胀气,四肢 呈完全性瘫,肌张力减弱,肌容量正常,四肢腰反射消 失,未引出病理反射。舌黯,苔白腻,脉细数。诊断: ①中医:痿证(湿热浸淫)。②西医:急性感染性多发性 神经根炎。治法:清热利湿。通经活络。取穴:华佗夹 脊穴、大椎、曲池、鱼际、尺泽、极泉、委中、阳陵泉、 肩髃、外关、环跳、十二井穴(点刺出血),毫针刺用泻 法。治疗经过:上穴每日轮流针2次。首次治疗后,双下 肢屈伸有力,3日后四肢运动功能改善,15日后四肢症 状完全消失,痊愈出院。(石学敏针灸临证集验)
治法 补益脾胃,荣润筋脉。以足阳明胃经、足 太阴脾经穴为主。
处方 华佗夹脊穴 足阳明胃经(下肢)排刺 气 海 阴陵泉
随证配穴 眩晕者,加百会。
刺灸方法 针用补法。足阳明胃经排刺自髀关至 解溪。
方义 针刺华佗夹脊穴可通调督脉,振奋阳气。 气海、阴陵泉补气健脾。足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 徘刺以疏调气血,荣润筋脉。
4.肝肾亏虚
症状和体征 病久肢体痿软失用,肌肉萎缩,形瘦 骨立,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或二便失禁,舌红绛少 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 肝肾精血亏虚,不能濡养筋骨经脉, 而渐成痿证。筋肉失养日久,则见肌肉萎缩、形瘦骨 立。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膝酸软。肝肾亏虚,精血 不能上充于脑,则头晕耳鸣。肾虚不固,则二便失禁。 舌红绛少苔、脉细数,均为阴虚精少之象。
治法 益肾固本,填精补髓。以足少阴肾经、足 阳明胃经穴为主。
处方 华佗夹脊穴 关元 三阴交 手足阳明经(上 肢、下肢)排刺 太溪 肾俞
随证配穴 肌肉萎缩处,可加局部围刺。
刺灸方法 针用补法。手阳明大肠经排刺自肩髃 至合谷,足阳明胃经排刺自髀关至解溪,每隔1寸1针。
方义 华佗夹脊穴为督脉之旁络,通于膀胱经第 一侧线而络肾,肾经循行亦贯脊,故针华伦夹脊穴可 益肾填精补髓,强腰脊而壮筋骨。关元、太溪、肾俞、 三阴交滋补肝肾,达精血充盈、筋骨得养之效。阳明 经排刺或局部围刺以疏调经脉气血,使筋肉得以涵养。
症状和体征 肢体逐渐痿软无力,下肢为重,麻 木不仁,或发热,小便赤涩热痛,舌红,苔黄腻,脉 濡数。
证侯分析 湿热浸淫经脉,气血阻滞,故肢体痿 软无力。湿热不攘,气血运行不畅,故见麻木不仁。 湿热郁蒸,故见身热。湿热下注,则小便赤涩热痛。 舌红、苔黄、脉濡数,为湿热内蕴之象。
治法 清热利湿,通脉强筋。以足太阴脾经和足 阳明胃经穴为主。
3.脾胃亏虚,精微不布 素体脾胃虚弱,或久病中气受 损,中焦受纳、运化、输布功能失常,气血律液生化不足,从 而筋骨失养,关节不利,肌肉瘦消,导致肢体痿弱不用。
4.肝肾亏损,髓枯筋痿 素体肾虚,或房室过度,精损 难复;或劳役太过,罢极本伤,阴精亏损,筋脉失养,遂成痿 证。或五志失调,火起于内,更合肾虚不能制火,以致火烁肺 金,肺失治节,不能布化津液以溉五脏,肢体失养,产生痿躄。 或由脾虚湿热不化流注于下,久则亦能损伤肝肾,导致筋脉失 养,而成痿证。
[按语]
(1) 本 证 采 用 针 灸 疗 法 可 获 得 较 好 效 果 , 但 久 病 畸形者应配合其他疗法更佳。
(2)卧床患者应保持四肢功能体位,以免造成足 下垂或内翻,必要时可用护理架及夹板托扶。卧床患 者还应采取适当活动体位等措施,避免褥疮发生。
(3)在治疗的同时,应加强主动及被动的肢体功 能锻炼,以助及早康复。
处方 华佗夹脊穴 阴陵泉 曲池 合谷 足阳明胃 经(下肢)排刺
随证配穴 胸脘满闷者,加中脘。
刺灸方法 针用泻法。足阳明胃经自髀关至解溪 每隔1寸1针,针0.5寸深。
方义 华佗夹脊穴行气活血,通调诸筋。阴陵泉 健脾利湿。足阳明胃经排刺可疏通阳明气血,以润宗 筋。曲池、合谷可清阳明之热。中极清膀胱之热,使 热从小便而出,以解小便赤涩热痛。
2.电针 在瘫痪肌肉处针刺后加脉冲电刺激,强 度适中。每次10min。
[医案举例]
例1.李×,女,7岁,半年前发高热后左下肢麻 痹,不能行走,肌肉弛缓萎缩,腰反射完全消失。诊 断:小儿麻痹后遗症。采用针灸治疗。取穴:环跳、 风市、阳陵泉、悬钟、丘墟。第一次针健侧,留针 15min。其后针患侧,每日1次。经5次治疗后,能开 始运动,共计针22次而愈。(针灸学简编)
3. 脾胃虚弱
症状和体征 起病缓慢,渐见下肢痿软无力,时 好时差,甚则肌肉萎缩,神倦,气短自汗,食少便溏, 面色不华,舌淡苔白,脉细缓。
证侯分析 脾胃虚弱,气血化源不足,筋脉失荣, 故肢体痿软无力逐渐加重。筋肉失养日久,则见萎缩。 脾不健运,中气不足,则食少便溏、神疲乏力、气短 自汗、面色少华、舌淡苔白、脉细缓。
处方 华佗夹脊穴 气海 三阴交 血海 委中
随证配穴 在拘挛疼痛处,局部围刺。
刺灸方法 针用平补平泻法,委中刺络出血。
方义 华佗夹脊穴作用如前所述。委中刺络出血 和针刺三阴交、血海可祛瘀通脉。气海补气以行血。
[其他疗法]
1.皮肤针 用皮肤针反复轻叩背部肺、肝、脾、 胃等背俞穴和手足阳明经线。隔日1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