痿证(肝肾亏损证)——辩证施护
浅谈肛瘘患者的辨证施护

2 术 后 护理
3 1 指导患者养成每天定时排便的习惯 , 经常更换 内裤 , . 并 保持
肛 周 清 洁 , 防 肛 周再 度感 染 。 预 3 2 保 持情 绪 稳 定 , . 心情 舒 畅 。 33 忌辛辣烟酒刺激之品。 .
34 发 现 肛 周 不 适 早 期 治疗 。 .
 ̄O N 学 研 究 I ,
21 0 o年 9月 第 8卷
第2 1期
C IE EA D F R IN ME IA E E R H H N S N O E G D C LR S A C
护 理 厨 勉 ≯ 曩_
l ‘ll 誊0l l _l_ ll _鹭 0 蓦 霉 l ≯手 l l | l j 曩 l _ 曩 l 0l lI I蓐 誊 垂 寥 毒 嚣 | I l 。l l 。 。 | l _ l
25 伤 口疼痛难忍 时 , . 可针 刺承 山、 长强 、 内庭 、 环跳等 穴位 , 或
口服 无 胡 止 痛 片 。
损, 湿热 内生 , 蕴而化热 , 湿热下注肛门 , 阻滞肛 络, 为气血运行不 畅所致 。临床上多见肛门红肿 , 热疼痛 , 灼 瘘管外 口闭合 、 便秘或 排便不 爽, 小便短赤 , 舌质红 , 苔薄 白, 脉弦数 。治 则是 以清热利
一
76 —
浅 谈 肛 瘘 患 者 的 辨 证 施 护
朱 员群
修 水县 中瘘 ; 辨证 ; 护理
肛 瘘多 为肛 门 内外 生 管 、 血 淋 漓 不 止 , 见 于 肛 周 胀 肿 的 脓 多 后 遗症 。多 数 患 者 与 饮 酒 、 食 辛 辣 、 志 不 畅 有关 , 至 脾 胃受 过 神 而
3 讨 论
活方式 、 合理 的饮食 、 戒酒 、 强锻炼等 , 加 能有效促 进脂肪肝 的 良 性转化 , 能增强患者 自身健康维护能力。 并
痿证患者中医辨证施护的体会

2 1 肺 胃津 伤 证 .
临 床 表 现 为 双 足 突 然 痿 软 ,甚 至腰 脊 手 足
[ 】 盛美 华 .溃疡 性 结 肠 炎 的心 理 评 估 及 护 理 干 预 [].天 津 护 理 , 2 J
2 0 ,4 2 : 2—9 . 0 6 1 ( )9 3
痿软不用 , 口渴心烦 , 小便短赤 , 舌红苔黄 , 脉细数。 多急性发病 , 病情迅速发展 , 甚至呼吸肌麻痹 , 危及生命 。 1本证病情变化急 () 骤, 需仔细观察 , 以辨明虚实 , 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观察
20 , (2 : 0 . 0 9 4 1 ) 15
力有无 减退 、 肉是否 出现萎缩及程度如何 ; 肌 皮肤感觉 、 浅反射
有 无 减 弱或 消失 等 , 而 判 断 病 情 轻 重 和转 归 趋 向 。 临 床表 现 从 如
下 肢痿 软 明显 加 重 者 , 延 至 腹部 、 上 胸部 肌 肉 , 至 出现 呼 吸 困 甚 难 、 吸肌 麻 痹 等 情 况 , 明 病情 危 急 , 进 行抢 救 。 ( ) 呼 说 应 2 应安 排
间 , 约 了医 疗 费用 。 节
参 考 文 献
2 根 据病 机 及 临 床 表 现 辨 证 施护
[ ] C i . al g rsi ea yf eeee tn i l rt ec l i 1 u D J E r a ge s et rp rsv r xe s euc ai o t y v h o v e v is [ 】 Wol at etrl2 0 , 5 3 ) 4 1 4 1 . J . r JG sr neo, 0 9 1 ( 3 : 2 8— 2 9 d o
热 , 液伤 津 , 骨失 养 致 成 痿 证 , 灼 筋 当属 肝 肾亏 虚 , 骨 失 养 。 综 筋 上 , 病 常 见 肺 胃津 伤 、 热 浸 淫 、 胃亏 虚 、 肾亏 损 等证 。 本 湿 脾 肝
素问痿论痿证的治疗原则

素问痿论痿证的治疗原则
摘要:
一、痿证的治疗原则
二、痿证的治疗方法
三、痿证的预防与调养
正文:
痿证,作为一种常见的中医疾病范畴,其主要症状为肢体痿软、无力,甚至瘫痪。
在《素问·痿论》中,有关痿证的治疗原则和方法有着详细的论述。
一、痿证的治疗原则
1.治痿独取阳明:足阳明胃经是五脏六腑之海,阴经、阳经总会于宗筋,而"阳明为之长"。
因此,治疗痿证除了某些有湿热者必须清利湿热之外,一般多采用滋补精血津液,调养后天,使化源充足,宗筋得以濡润,肢体得以滋养,则痿证自愈。
2.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根据痿证患者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补益五脏,同时注重调整经络气血,使之平衡。
二、痿证的治疗方法
1.滋补精血:通过食用具有滋补精血作用的食物或药物,如阿胶、熟地黄、当归等,以滋养身体,恢复痿证患者的体力。
2.清热利湿:对于湿热所致的痿证,需采用清热利湿的方法,如选用黄芩、黄连、薏苡仁等药物。
3.通络活血:运用通络活血的中药,如丹参、红花、川芎等,以促进气血
运行,改善痿证症状。
4.针灸疗法:根据痿证的病程和病情,选取适当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
三、痿证的预防与调养
1.预防:注意生活起居,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加强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
2.调养:饮食上注重营养搭配,多吃新鲜蔬果、蛋白质丰富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总之,痿证的治疗需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辨证施治。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的积极配合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康复至关重要。
中医内科指导:痿证的辩证论治

痿症的辩证论治⾸先分清虚实。
凡属起病急,发展较快,属于肺热伤津,或湿热浸*者,多属实证。
病史较长,起病与发展缓慢,以脾胃肝肾亏虚为多者,均属虚证,也可出现虚中夹实的证候。
在治疗中⼀般都重视调理脾胃功能,总的治法不外补中祛湿,养阴清热。
(1)肺胃津伤:
证候:双⾜突然痿软,甚⾄腰脊⼿⾜痿软不⽤。
⼝渴⼼烦,⼩便短⾚,⾆红苔黄,脉细数。
治法:清热⽣津,润肺益胃。
⽅药:清燥救肺肠。
(2)肝肢亏损:
证候:双⾜渐痿疲,遗精早泄,腰脊酸软,头⽬眩晕,⾆红⽆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滋补肝肾。
⽅药:虚潜丸。
(3)湿热浸*:
证候:双⾜痿软,或微肿发热,恶热喜凉,⾯黄⾝重,胸脘满闷⼩便短⾚热痛,⾆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渗湿,通利筋脉。
⽅药:⼆妙丸。
(4)脾胃亏虚
证候:肢体痿软⽆⼒,逐渐加重,⾷少便溏,神疲⽓短,腹胀⾯浮,⾯⾊⽆华,⾆苔薄⽩,脉细。
治法:补中益⽓,健运升清。
⽅药:参苓⽩术散。
值得一看:因肝肾阴虚造成的阳痿,症状分析与辩证诊治

值得一看:因肝肾阴虚造成的阳痿,症状分析与辩证诊治阳痿是中医称谓,肝肾阴虚是造成阳痿的14种症型之一,肝肾阴虚是指肝与肾的阴液亏虚,阴不制阳,虚热内扰所致的证候,今天讲一下阳痿之“肝肾阴虚”的辩证诊治;症状:虽然能够勃起,但是勃起的时间不能持续,而且勃起后的硬度达不到行房的要求。
平时总感觉到自己头晕目眩,时常健忘,耳鸣、心神不安、失眠多梦、口燥咽干、腰膝酸软、肋部隐隐疼痛、五心燥热(如手心脚心与胸口烦热)、颧红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病机分析:中医认为肝藏血,肾藏精,正常情况下肝肾阴液是相互滋生,若肝阴充足,则会下藏于肾,同理若肾阴旺盛,则上滋肝木,因而中医有肝肾同源之说。
如果肝阴虚不能下及肾阴,则使肾阴不足,肾阴虚不能上滋肝木以至肝阴也虚,因而肝肾两脏的阴液盈亏的变化会表现为盛则同盛,衰则同衰的病理特点,肝肾阴虚则不能滋养宗筋则会阳痿。
而肾阴亏虚则水不涵木,肝阳上亢,所以会头晕目眩,时常健忘,耳鸣。
虚热内扰,因而心神不安,失眠多梦。
而津不上润,则口燥咽干。
筋脉失养,致使肋部隐隐疼痛。
阴虚于体内过久易生内热,因而会五心烦热,内热于上则两颧发红,内迫营阴则夜间盗汗。
舌头发红,舌苔较少,脉细数,都是阴虚内热的征兆;治法:补益肝肾;方药:熟地黄、山药、枸杞子、山茱萸、牛膝、菟丝子、鹿胶、龟板;方解:上药方中,熟地黄滋肝补肾,养心补精,枸杞子与山茱萸补益肝肾、明目敛汗,龟板与鹿胶滋阴补阳,菟丝子与牛膝两者强筋骨、补肝肾,山药滋肾健脾,整个药方起到滋肝补肾、育阴潜阳的功效;医案举例:某男,33岁,已婚;已婚5年多还是没有生孩子,阳事完全无法勃起,经常的头晕眼花,时常眼睛发胀发痛,耳鸣且时常有耳背的状况。
记忆力也有明显的衰退,失眠多梦,眼睛发红,血丝分布,口中发苦,腰酸背痛,酸软无力,潮热盗汗,口干咽燥,舌质发红,脉弦数;病机分析:肾阴亏虚,相火偏旺;初诊药方:熟地黄40克,龟板胶(烊化)15克,山茱萸5克,枸杞子12克,泽泻、山药、丹皮各9克,茯苓10克,炙甘草6克,共5剂;效果:患者眼睛发红,失眠多梦以及头晕眼花脑发胀以及阳痿的症状都有极大缓解;复诊药方:在以上的药方基础上加大量十倍,拣蜜制成丸子,每次服用9克,每天两次,用温水送服。
“痿证”治疗的原则和方法

中医学“痿证”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一、“治痿者独取阳明”的理解根据《黄帝内经》论述,从阳明治痿的理由有三:一是“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为人体气血生化之源。
二是阳明“主宗筋”,而宗筋主束筋骨利关节,人体的骨节筋脉需要得到阳明胃气血之润养才能正常发挥功能。
阳明气血充盛,诸筋得以养,则关节滑利,运动自如。
三是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将来自阳明之气血渗灌溪谷,与其他阴阳经总会于宗筋,而合于阳明,阳明为诸经之主导。
一旦“阳明虚”,气血不足,筋脉骨节失养,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因而可知,阳明虚,宗筋失养也是致痿的重要病机之一,故提出“治痿者独取阳明”的治疗法则。
虽然在《黄帝内经》中“取阳明”是指针刺治疗的方法,但在临床中亦是方药论治痿证的重要原则。
在此,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独取阳明”是治疗痿证的重要原则,但在临床中并不是唯一治法,其中“独”字强调了从阳明论治痿证的重要性,但不可做“唯一”理解。
《黄帝内经》中明确指出在治疗痿证时还要根据虚实、逆顺,以及相关脏腑经脉进行辨证论治,提出“各补其荣而通其的治疗原则。
二、痿证的治疗原则痿证的治疗原则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是“治痿独取阳明”,临床可采用滋补精血津液之品,调养后天,使化源充沛,宗筋得以润,肢体得以滋养,则痿证可愈。
二是辨证论治,即分证治疗,补虚泻实,调和经脉,正如明·张介宾所说:“上文云独取阳明,此复云各补其荥,而通其腧,盖治痿者,当取阳明,又必察其所受之经而兼治之也,如筋痿者,取阳明阴之荥腧,脉痿者,取阳明少阴之荥腧,肉痿骨痿,其治皆然。
”三是“因时制宜”,在治疗上还要遵循“各以其时受月”的原则进行针刺治疗。
这一根据脏腑主时采取的治疗,即“因时制宜”,亦是治疗痿证的重要原则之一三、临床运用后世医家在治疗痿证的过程中,对“取阳明”的治法不断进行充实和发挥,未局限于补阳明,而是综合采用了补、泻、清、和、温、消等多种治法。
如金·李果用清暑益气汤治疗暑伤胃气之痿;明·李中梓用大承气汤泻阳明之实治疗痿废证;清·张璐认为“痿证脏腑病因虽日不一,大都起于阳明湿热,内蕴不清”,故主张采用“清热渗湿”之法治疗痿证。
痿证的辩证施护

痿证(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神经病)1、痿证:因邪热至伤津或气阴不足而致经脉失养,以肢体软弱无力、筋脉弛缓甚至肌肉萎缩或瘫痪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病证。
临床上以双足痿软、不能随意运动者较多见,故有"痿躄"之称.现代医学的运动神经元病、多发性神经炎、重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等均属于此范畴。
2、临床表现2.1肺胃津伤证双足突然痿软,甚至腰脊手足痿软不用,口渴心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细数。
2.2 湿热浸淫证双足痿软,或微肿发热,恶热喜凉,面红身重,胸脘满闷,小便短赤热痛,舌苔黄腻,脉脉濡数。
2.3肝肾亏虚证双足渐痿疲肢体拘急,遗精早泄,腰脊酸软,头目眩晕,舌红无苔,脉细数。
2.4脾胃亏虚证肢体痿软无力,逐渐加重,食少便溏,神疲气短,腹胀面浮,面色无华,舌苔薄白,脉细。
3、临证护理3.1多急性发病,病情迅速发展,甚至呼吸肌麻痹,危及生命,应注意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急救准备。
3.2卧床休息至病情稳定,做好安全防护,防止跌伤。
3.3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保持肢体功能位,防止压疮和垂足。
发热腿肿者,可抬高患肢,用冷热湿敷法效果较好。
3.4肢体拘急可每日按摩2-3次并配合电刺激,或采用捏脊疗法本症患者可配合艾灸疗法,每日按摩痿废肢体2-3次,配合舒经活络熏洗双足以疏通经络,神经电刺激治疗肌肉萎缩肢体。
4、饮食护理指导病人合理饮食,中医辨证属“痞证”范畴,故饮食宜清淡、营养丰富,忌过咸,肥甘厚味、辛辣、动风之品,讲清戒烟酒的重要性。
5、用药护理5.1中药汤剂宜温服。
5.2.纳饮呛咳给与鼻饲用药,5.3向病人介绍中西药物的服法与注意事项。
静脉输液的速度是根据药物性能和病情需要调节的,不可自己随意调速,以免影响疗效。
6、并发症的护理6.1一侧或双侧下肢感觉障碍,或感觉消失,渐致下肢痿废不用。
6.2将患肢置于功能位,防止足下垂、爪形手等后遗症。
指导病人积极锻炼患肢,及时协助并督促病人进行功能锻炼,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痿病的辨证论治

痿病的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辨虚实凡起病急,发展较快,肢体力弱,或拘急麻木,肌肉萎缩尚不明显,属实证;而起病缓慢,渐进加重,病程长,肢体弛缓,肌肉萎缩明显者,多属虚证。
2、辨脏腑发生于热病过程中,或热病之后,伴咽干咳嗽者,病变在肺;若面色萎黄不华,食少便溏者,病变在脾胃;起病缓慢,腰脊酸软,遗精耳鸣,月经不调,病变在肝肾。
二、治疗原则1、独取阳明即指治痿病应重视调理脾胃,因脾胃为后天之本,肺之津液来源于脾胃,肝肾的精血来源于脾胃的生化,只有脾胃健运,津液精血之源生化,才能充养肢体筋脉,有助于痿病的康复。
所谓调理不尽属于补益,脾胃虚弱者固当健脾益胃,而脾胃为湿热所困者,又当清胃火去湿热,皆属治阳明调理之法。
所谓“独取”,乃重视之意,不应理解为“唯独”之法。
2、泻南补北南方属火,北方属水,即指治痿病应重视滋阴清热,因肝肾精血不足,不独不能濡养筋脉,且阴虚则火旺,火旺则阴更亏,故滋阴可充养精血以润养筋骨,且滋阴有助降火;外感热毒,当清热解毒,火清热去则不再灼阴耗精,有存阴保津之效。
若属虚火当滋阴以降火。
若湿热当清热化湿而不伤阴。
3、治兼夹怔在调理脾胃、滋阴清热的基础上,对痿病的兼夹证要予以兼顾治疗,视其所夹湿热、痰湿、瘀血、积滞等,分别治以清湿热、化痰浊、祛瘀血、消积滞或清郁热等,辨证论治,才能收效。
4、慎用风药因治风之剂,皆发散风邪,开通腠理之药,若误用之,阴血愈燥酿成坏病。
至于因七情六欲太过而成痿者,必以调理气机为法,盖气化改善,百脉皆通,其病可愈。
即吴师机所谓“气血流通即是补”之理。
三、分证论治肺热津伤症状:病起发热之时,或热退后突然肢体软弱无力,皮肤枯燥,心烦口渴,咽干咳呛少痰,小便短少,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细数。
治法:清热润肺,濡养筋脉。
方药:清燥救肺汤。
方中以人参、麦冬、生甘草甘润生津,益气养阴;生石膏、霜桑叶、苦杏仁、火麻仁宣肺清热,润燥降逆;蜜炙枇杷叶、阿胶、炒胡麻仁润肺滋阴清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