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病痹症肝肾亏虚
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篇一:消渴病痹症中医护理方案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气虚血瘀证:肢体麻木,如有蚁行感,肢末时痛,多呈刺痛,下肢为主,入夜痛甚;气短乏力,神疲倦怠,自汗畏风,易于感冒,舌质淡暗,或有瘀点,苔薄白。
(二)阴虚血瘀证:肢体麻木,腿足挛急,酸胀疼痛,或小腿抽搐,夜间为甚,或灼热疼痛,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皮肤干燥,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不欲饮,便秘,舌质嫩红或淡红,苔花剥少津。
(三)寒凝血瘀证:肢体麻木不仁,四末冷痛,得温痛减,遇寒痛增,下肢为著,入夜更甚;神疲乏力,畏寒怕冷,尿清便溏,或尿少浮肿,舌质淡暗或有瘀点,苔白滑。
(四)痰瘀阻络证:肢体麻木不止,常有定处,足如踩棉,肢体困倦,头重如裹,昏蒙不清,体多肥胖,口粘乏味,胸闷纳呆,腹胀不适,大便粘滞。
舌质紫暗,舌体胖大有齿痕,苔白厚腻。
(五)肝肾亏虚证:肢体痿软无力,肌肉萎缩,甚者萎废不用,腰膝酸软,阳痿不举,骨松齿摇,头晕耳鸣,舌质淡,少苔或无苔。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肢体麻木、挛急、疼痛1.观察四肢末端皮肤颜色、温度的变化、有无破溃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2.观察疼痛发作的时间、性质、程度。
3.注意肢体及足部保暖,做好足部护理,预防足部溃疡及压疮的发生。
4.遵医嘱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治疗。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内分泌、脾、腰、足等穴。
6.遵医嘱足部中药泡洗,药液温度38~40℃,防止烫伤。
7.遵医嘱双下肢穴位按摩,取足三里、地机、太溪、涌泉等穴。
8.遵医嘱穴位贴敷,取涌泉等穴。
9.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取足三里、地机、太溪、涌泉等穴。
10.遵医嘱艾灸,取地机、委中等穴。
(二)肢体痿软无力1.起居有时,避免劳累,卧床休息为主。
2.根据病情指导并协助功能锻炼,防止肌肉萎缩。
病情稳定后适量运动,循序渐进。
3.注意安全,做好预防措施防止跌倒。
4.遵医嘱艾灸,取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等穴。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肾俞、脾俞、足三里等穴。
消渴病痹症诊疗方案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2007年)。
(1)病史:有消渴病,或消渴病久治不愈病史。
(2)主要症状:四肢远端感觉、运动障碍,表现为肢体麻木、挛急疼痛,肌肉无力和萎缩等。
(3)主要体征:震动觉、压力觉、痛觉、温度觉(小纤维和大纤维介导)的缺失,以及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4)辅助检查:物理学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的异常改变,QST 和NCS中至少两项异常。
(5)排除了引起这些症状和/或体征的其他神经病变。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中国2型糖尿病病防治指南》(2007年)。
(1)明确的糖尿病病史。
(2)在诊断糖尿病时或之后出现的神经病变。
(3)临床症状和体征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表现相符。
(4)以下5项检查中如果有2项或2项以上异常则诊断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温度觉异常;尼龙丝检查,足部感觉减退或消失;振动觉异常;踝反射消失;神经传导速度有2项或2项以上减慢。
排除其他病变如预腰椎病变(神经根压迫、椎管狭窄、颈腰椎退行性变)、脑梗塞、格林——巴利综合征、严重动静脉血管病变(静脉栓塞、淋巴管炎)等,尚需鉴别药物尤其是化疗药物引起的神经毒性作用以及肾功能不全引起的代谢毒物对神经的损伤。
(二)证候诊断参照2007年由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的《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1.气虚血瘀证:肢体麻木,如有蚁行感,肢末时痛,多呈刺痛,下肢为主,入夜痛甚;气短乏力,神疲倦怠,自汗畏风,易于感冒,舌质淡暗,或有瘀点,苔薄白,脉细涩。
2.阴虚血瘀证:肢体麻木,腿足挛急,酸胀疼痛,或小腿抽搐,夜间为甚,或灼热疼痛,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皮肤干燥,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不欲饮,便秘,舌质嫩红或暗红,苔花剥少津,脉细数或细涩。
3.寒凝血瘀证:肢体麻木不仁,四末冷痛,得温痛减,遇寒痛增,下肢为著,入夜更甚;神疲乏力,畏寒怕冷,尿清便溏,或尿少浮肿,舌质暗淡或有瘀点,苔白滑,脉沉细涩。
消渴痹证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

消渴痹证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消渴痹证是中医常见的病证之一,主要症状为消渴、多尿、口渴、或腰膝酸软、肢体麻木等症状。
下面将介绍消渴痹证的中医临床路径以及诊疗方案。
中医临床路径:1.辨别病因:消渴痹证常由肾阴亏虚或阳气上浮引起,病因可分为先天因素、后天因素和情志因素。
先天因素主要指先天肾亏,后天因素包括饮食不节、劳累过度、房劳过度、失眠、情绪不稳等,情志因素主要是由于长期的情绪紧张、郁闷等。
2.辨别病机:消渴痹证主要病机为阴虚或阳浮,常见的有肾阴亏损、水液不维、燥热蕴结等。
3.辨别病势:根据真虚、虚实、表里、形神等辨别病势。
真虚是指虚实夹杂,即虚实夹杂表现;虚实是指真虚与真实相随,即虚实相伴表现;表里是指病位表里相互影响,相互转化表现;形神是指病证影响患者的肢体、心境等,形神为一体表现。
诊疗方案:1.中药调理:根据病因、病机、病势选择适合的中药进行调理。
常用的中药有六味地黄丸、枸杞子、山药、黄精等,以滋阴养血、生津止渴为主。
同时要注重饮食调理,多吃富含水分的食物,如西瓜、柚子等,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2.针灸疗法:适用于阳气上浮、肢体麻木等症状。
常用穴位有足三里、内关、曲池等,可选择针刺、电针、艾灸等方法进行治疗,以调和阴阳、舒筋活络为主。
3.推拿按摩:适用于腰膝酸软、肢体麻木等症状。
可选择背部推拿、腰部按摩、腿部揉捏等方法进行,以缓解疲劳、舒筋活络为主。
4.心理疏导:消渴痹证常伴有情绪不稳、郁闷等心理问题,需要通过心理疏导来缓解。
可以选择与患者交谈、倾听患者心声、给予支持等方法进行心理疏导。
综上所述,消渴痹证的中医临床路径主要包括辨别病因、病机和病势,其诊疗方案主要是中药调理、针灸疗法、推拿按摩和心理疏导。
但是,具体的治疗方案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最好在专业中医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消渴病痹症肝肾亏虚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临床路径(肝肾亏虚证)第1-3天□检查内容:□化验类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肾功□血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其他检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影像学检查:□心电图□肌电图□肢体动脉多普勒□感觉定量检查或测量。
□治疗措施:□中药汤剂:□壮骨丸加减(每日一剂水煎至400ml,分早晚两次饭后温服)□中成药:□0.9%NaCl 250ml+血塞通0.4 ivdrip qd□其他□中药外用□中药泡洗:外洗方加减足浴;□西药:□格列吡嗪片2.5mg tid□瑞格列奈片 0.5 tid□二甲双胍缓释片 0.5 bid□阿卡波糖胶囊 50mg tid□罗格列酮 4mg qd□甘舒霖30R早12u晚8u ac30分钟 ih□依帕司他50mg tid□甲钴胺片0.5mg tid□其他□非药物疗法:□糖尿病教育□耳穴治疗取穴:肝、脾、肾、臀、坐骨神经、膝、神门、交感。
每次选2-3穴。
手法:中强刺激,留针l5--30分钟,每曰1次,l4次为l疗程。
□推拿治疗:禁忌证:合并严重骨科疾病等不适合推拿者。
上肢麻痛:拿肩井肌、揉捏臂孺、手三里、合谷部肌筋,点肩鹘、曲池等穴,搓揉肩肌来回数遍。
每次按摩时间20-30分钟,每日1~2次, l4次为l疗程。
下肢麻痛:拿阴廉、承山、昆仑肌筋,揉捏伏兔、承扶、殷门部肌筋,点腰阳关、环跳、足三里、委中、承山、解溪、三阴交、涌泉等穴,搓揉腓肠肌数十遍,手劲刚柔相济,以深透为度。
每次按摩时间20一-30分钟,每日1--2次,l4次为l疗程。
□处理出现的相应的对本病诊治无影响的其余病变第4-7天□病情评估□检查内容:□化验类检查:□复查4次血糖(空腹、三餐后2小时)□必要时复查检查异常的项目□治疗措施:□中药汤剂:□壮骨丸加减(每日一剂水煎至400ml,分早晚两次饭后温服)□中成药: □0.9%NaCl 250ml+血塞通0.4 ivdrip qd□其他□中药外用□中药泡洗:外洗方加减足浴;□西药:□格列吡嗪片2.5mg tid□瑞格列奈片 0.5 tid□二甲双胍缓释片 0.5 bid□阿卡波糖胶囊 50mg tid□罗格列酮 4mg qd□甘舒霖30R早12u晚8u ac30分钟 ih□依帕司他50mg tid□甲钴胺片0.5mg tid□其他□非药物疗法:□糖尿病教育□耳穴治疗取穴:肝、脾、肾、臀、坐骨神经、膝、神门、交感。
消渴病痹症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气虚血瘀证:肢体麻木,如有蚁行感,肢末时痛,多呈刺痛,下肢为主,入夜痛甚;气短乏力,神疲倦怠,自汗畏风,易于感冒,舌质淡暗,或有瘀点,苔薄白。
(二)阴虚血瘀证:肢体麻木,腿足挛急,酸胀疼痛,或小腿抽搐,夜间为甚,或灼热疼痛,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皮肤干燥,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不欲饮,便秘,舌质嫩红或淡红,苔花剥少津。
(三)寒凝血瘀证:肢体麻木不仁,四末冷痛,得温痛减,遇寒痛增,下肢为著,入夜更甚;神疲乏力,畏寒怕冷,尿清便溏,或尿少浮肿,舌质淡暗或有瘀点,苔白滑。
(四)痰瘀阻络证:肢体麻木不止,常有定处,足如踩棉,肢体困倦,头重如裹,昏蒙不清,体多肥胖,口粘乏味,胸闷纳呆,腹胀不适,大便粘滞。
舌质紫暗,舌体胖大有齿痕,苔白厚腻。
(五)肝肾亏虚证:肢体痿软无力,肌肉萎缩,甚者萎废不用,腰膝酸软,阳痿不举,骨松齿摇,头晕耳鸣,舌质淡,少苔或无苔。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肢体麻木、挛急、疼痛1.观察四肢末端皮肤颜色、温度的变化、有无破溃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2.观察疼痛发作的时间、性质、程度。
3.注意肢体及足部保暖,做好足部护理,预防足部溃疡及压疮的发生。
4.遵医嘱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治疗。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内分泌、脾、腰、足等穴。
6.遵医嘱足部中药泡洗,药液温度38~40℃,防止烫伤。
7.遵医嘱双下肢穴位按摩,取足三里、地机、太溪、涌泉等穴。
8.遵医嘱穴位贴敷,取涌泉等穴。
9.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取足三里、地机、太溪、涌泉等穴。
10.遵医嘱艾灸,取地机、委中等穴。
(二)肢体痿软无力1.起居有时,避免劳累,卧床休息为主。
2.根据病情指导并协助功能锻炼,防止肌肉萎缩。
病情稳定后适量运动,循序渐进。
3.注意安全,做好预防措施防止跌倒。
4.遵医嘱艾灸,取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等穴。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肾俞、脾俞、足三里等穴。
(三)腰膝酸软1.遵医嘱监测血糖,观察有无低血糖发生。
消渴病痹症中医护理实践与方案

消渴病痹症中医护理实践与方案简介消渴病、痹症是中医学中常见的疾病,它们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介绍消渴病和痹症的中医护理实践与方案,旨在提供简单且没有法律复杂性的策略。
消渴病的中医护理实践与方案消渴病是一种以口渴、多尿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中医认为,消渴病多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肾阴亏损等有关。
以下是一些中医护理实践与方案:1. 饮食调理:- 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大葱、蒜等。
- 增加营养摄入,适当补充蛋白质、维生素等。
- 控制饮水量,避免过量饮水。
- 避免过度饥饿或暴饮暴食。
2. 中药调理:- 经过中医辨证论治,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中药进行调理。
- 常用的中药有黄芪、白术、山药等,可以益气养阴,健脾益肾。
3. 调理生活习惯:- 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避免熬夜或过度疲劳。
- 适当参与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痹症的中医护理实践与方案痹症是一种以关节疼痛、活动受限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中医认为,痹症多与寒湿、气滞、血瘀等有关。
以下是一些中医护理实践与方案:1. 中药调理:- 经过中医辨证论治,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中药进行调理。
- 常用的中药有川芎、桂枝、当归等,可以活血化瘀,温经散寒。
2. 热敷和艾灸:- 可以使用热水袋或热敷巾在疼痛部位进行热敷,缓解疼痛和舒缓肌肉。
- 艾灸可以通过燃烧艾草产生的热量刺激经络,促进血液循环。
3. 物理疗法:- 可以进行适度的运动和按摩,促进关节的灵活性和血液循环。
- 注意避免过度运动和受伤。
结论消渴病和痹症是中医学中常见的疾病,其中医护理实践与方案可以通过饮食调理、中药调理、调理生活习惯、热敷和艾灸、物理疗法等方式进行。
这些方案旨在提供简单且没有法律复杂性的策略,帮助患者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请在实施前咨询专业中医医生以获得个性化的建议和治疗方案。
消渴病痹症健康教育

消渴病痹症消渴是因恣食肥甘或情致过极、房事不节、热病之后等,郁热內蕴,气化失常,津液精微不能正常输步而下泄,阴虚燥热,以口渴、多饮、多食而瘦、尿多而甜为主要表现的脾系疾病。
肢痹因邪客经络,经气不畅,阳气郁竭不伸,气血痹阻所致。
出现四肢肢端对称性麻木不仁、疼痛等感觉障碍,严重者客延至肘膝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痹病类疾病。
【健康指导】1. 生活起居指导(1)加强足部护理①足部检查:每天观察双足1—2 次,注意足部皮肤颜色、温度改变,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检查趾间、趾甲、足底皮肤有无水肿、红肿、溃疡、坏死等。
②冬天注意保暖,避免使用热水袋保暖,谨防烫伤皮肤而引起感染;经常按摩足部(如涌泉穴、三阴交、足三里、阳陵泉等);每天进行适度运动,如散步、起坐等。
③选择合适的鞋袜,足部受伤应选轻巧柔软、大小适中的鞋;袜子以弹性好,透气及散热性好的棉毛质地为佳。
④保持足部清洁,避免感染,勤换鞋袜,每日用中药汤剂(川芎、当归、地龙、防己、干姜、桂枝、海桐皮、红花、丝瓜络、五灵脂、元胡、茯苓皮、川牛膝等煎水)泡脚,水温37-40℃为宜,时间20—30 分钟,不可以脚试水温,以防烫伤,洗净后用清洁、柔软的毛巾轻轻擦干,以防外感。
⑤不要赤脚或穿拖鞋走路,以防扎伤。
⑥冬天皮肤皲裂患者,可涂抹润肤霜。
(2)遵医嘱定期检查血糖和尿糖变化。
(3)每周定时测体重。
(4)阴虚燥热者住室宜凉爽通风。
(5)指导患者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洗澡、理发、修剪指甲。
2. 情志指导①保持乐观情绪,避免忧虑和恐惧,积极配合治疗,增强与慢性疾病作斗争信心。
②应用中医七情归属,采用移情易性的方法分散患者对疾病的注意力,改变其不良习惯。
③组织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病友活动,鼓励参加社会活动。
3. 饮食指导①气虚血瘀证:宜食益气活血的食品,如山药、黄鳝、木耳等。
②阴虚血瘀证:宜食滋阴化瘀的食品,如百合、银耳、黑木耳、黑芝麻等。
③寒凝血瘀证:宜食温经通络的食品,如肉桂、茴香、花椒等。
消渴病痹症中医方案

消渴病痹症中医方案病因分析消渴病痹症是指由于饮食不节、情绪不稳、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的内分泌紊乱而引起的一系列疾病。
其主要症状包括口渴、多尿、乏力、体重下降等。
中医认为,消渴病属于中焦湿热为主,气血亏虚的证候。
因此,中医方案主要通过调理体内阴阳平衡、清热利湿、滋养气血以恢复身体的平衡状态。
中医方案1. 根据辨证论治法进行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中医师进行辨证施治,主要包括辨别病因、辨证施治和调节生活习惯。
主要的辨证施治方法包括清热利湿、滋阴养胃、健脾和胃、益气和血等。
2. 草药治疗中医方案中通常会配合使用一些草药进行治疗。
常用的草药包括黄连、黄芩、木通、车前子等。
这些草药具有清热利湿、滋养气血的作用,能够帮助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
3. 饮食调理在中医方案中,饮食调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建议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并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和刺激性食物。
同时,还应多喝水,适量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以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4. 调节生活习惯中医方案中还强调调节生活习惯的重要性。
建议患者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
同时,还应适量参加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以增强体质。
注意事项1.患者在治疗期间应遵循中医师的指导,并定期复诊。
2.不可随意更改用药剂量,以免影响疗效。
3.饮食方面应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饮水,以免加重病情。
4.注意保持心情愉快,积极调节情绪,以促进身体康复。
中医方案在治疗消渴病痹症中有着独特的优势,通过刺激身体的自愈机制,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然而,每个人的病情不同,因此在使用中医方案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最后,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以获得最佳疗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临床路径
(肝肾亏虚证)
第1-3天
□检查内容:
□化验类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肾功□血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其他检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
□影像学检查:□心电图□肌电图□肢体动脉多普勒□感觉定量检查或测量。
□治疗措施:
□中药汤剂:
□壮骨丸加减(每日一剂水煎至400ml,分早晚两次饭后温服)□中成药:
□0.9%NaCl 250ml+血塞通0.4 ivdrip qd
□其他
□中药外用
□中药泡洗:外洗方加减足浴;
□西药:
□格列吡嗪片2.5mg tid
□瑞格列奈片 0.5 tid
□二甲双胍缓释片 0.5 bid
□阿卡波糖胶囊 50mg tid
□罗格列酮 4mg qd
□甘舒霖30R早12u晚8u ac30分钟 ih
□依帕司他50mg tid
□甲钴胺片0.5mg tid
□其他
□非药物疗法:□糖尿病教育
□耳穴治疗
取穴:肝、脾、肾、臀、坐骨神经、膝、神门、交感。
每次选2-3穴。
手法:中强刺激,留针l5--30分钟,每曰1次,l4次为l疗程。
□推拿治疗:
禁忌证:合并严重骨科疾病等不适合推拿者。
上肢麻痛:拿肩井肌、揉捏臂孺、手三里、合谷部肌筋,点肩鹘、曲池等穴,搓揉肩肌来回数遍。
每次按摩时间20-30分钟,每日1~2次,l4次为l疗程。
下肢麻痛:拿阴廉、承山、昆仑肌筋,揉捏伏兔、承扶、殷门部肌筋,点腰阳关、环跳、足三里、委中、承山、解溪、三阴交、涌泉等穴,搓揉腓肠肌数十遍,手劲刚柔相济,以深透为度。
每次按摩时间20一-30分钟,每日1--2次,l4次为l疗程。
□处理出现的相应的对本病诊治无影响的其余病变
第4-7天
□病情评估
□检查内容:
□化验类检查:
□复查4次血糖(空腹、三餐后2小时)
□必要时复查检查异常的项目
□治疗措施:
□中药汤剂:
□壮骨丸加减(每日一剂水煎至400ml,分早晚两次饭后温服)□中成药:
□0.9%NaCl 250ml+血塞通0.4 ivdrip qd
□其他
□中药外用
□中药泡洗:外洗方加减足浴;
□西药:
□格列吡嗪片2.5mg tid
□瑞格列奈片 0.5 tid
□二甲双胍缓释片 0.5 bid
□阿卡波糖胶囊 50mg tid
□罗格列酮 4mg qd
□甘舒霖30R早12u晚8u ac30分钟 ih
□依帕司他50mg tid
□甲钴胺片0.5mg tid
□其他
□非药物疗法:□糖尿病教育
□耳穴治疗
取穴:肝、脾、肾、臀、坐骨神经、膝、神门、交感。
每次选2-3穴。
手法:中强刺激,留针l5--30分钟,每曰1次,l4次为l疗程。
□推拿治疗:
禁忌证:合并严重骨科疾病等不适合推拿者。
上肢麻痛:拿肩井肌、揉捏臂孺、手三里、合谷部肌筋,点肩鹘、曲池等穴,搓揉肩肌来回数遍。
每次按摩时间20-30分钟,每日1~2次,l4次为l疗程。
下肢麻痛:拿阴廉、承山、昆仑肌筋,揉捏伏兔、承扶、殷门部肌筋,点腰阳关、环跳、足三里、委中、承山、解溪、三阴交、涌泉等穴,搓揉腓肠肌数十遍,手劲刚柔相济,以深透为度。
每次按摩时间20一-30分钟,每日1--2次,l4次为l疗程。
□处理出现的相应的对本病诊治无影响的其余病变
第8-20天
□病情评估
□检查内容:
□化验类检查:
□复查4次血糖(空腹、三餐后2小时)
□必要时复查检查异常的项目
□治疗措施:
□中药汤剂:
□壮骨丸加减(每日一剂水煎至400ml,分早晚两次饭后温服)□中成药:
□0.9%NaCl 250ml+血塞通0.4 ivdrip qd
□其他
□中药外用
□中药泡洗:外洗方加减足浴;
□西药:
□格列吡嗪片2.5mg tid
□瑞格列奈片 0.5 tid
□二甲双胍缓释片 0.5 bid
□阿卡波糖胶囊 50mg tid
□罗格列酮 4mg qd
□甘舒霖30R早12u晚8u ac30分钟 ih
□依帕司他50mg tid
□甲钴胺片0.5mg tid
□其他
□非药物疗法:□糖尿病教育
□耳穴治疗
取穴:肝、脾、肾、臀、坐骨神经、膝、神门、交感。
每次选2-3穴。
手法:中强刺激,留针l5--30分钟,每曰1次,l4次为l疗程。
□推拿治疗:
禁忌证:合并严重骨科疾病等不适合推拿者。
上肢麻痛:拿肩井肌、揉捏臂孺、手三里、合谷部肌筋,点肩鹘、曲池等穴,搓揉肩肌来回数遍。
每次按摩时间20-30分钟,每日1~2次,l4次为l疗程。
下肢麻痛:拿阴廉、承山、昆仑肌筋,揉捏伏兔、承扶、殷门部肌筋,点腰阳关、环跳、足三里、委中、承山、解溪、三阴交、涌泉等穴,
搓揉腓肠肌数十遍,手劲刚柔相济,以深透为度。
每次按摩时间20一-30分钟,每日1--2次,l4次为l疗程。
□处理出现的相应的对本病诊治无影响的其余病变。
□确定出院时间及方案。
病房治疗后方案
□糖尿病饮食,适量运动;
□按时药物治疗:
□中药汤剂:
□壮骨丸加减(每日一剂水煎至400ml,分早晚两次饭后温服)□中成药:
□其他
□中药外用
□中药泡洗:外洗方加减足浴;
□西药:
□格列吡嗪片2.5mg tid
□瑞格列奈片 0.5 tid
□二甲双胍缓释片 0.5 bid
□阿卡波糖胶囊 50mg tid
□罗格列酮 4mg qd
□甘舒霖30R早12u晚8u ac30分钟 ih
□依帕司他50mg tid
□甲钴胺片0.5mg tid
□其他
□门诊复查
□1周后门诊复查4次血糖(空腹、三餐后2小时)、尿常规、粪常规;□1月复查肝肾功、血脂、血糖、果糖胺;
□3月复查糖化血红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