痿证(重症肌无力)-针灸治疗学
针灸如何治疗重症肌无力

针灸如何治疗重症肌无力重症肌无力是目前发病机制最为明确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医学上有“不死的癌症”之称,在中医辨证上属于“萎症”范畴,治疗起来非常有难度。
单存的中医或西医疗法均不能有效的治疗重症肌无力,因此多采用多科结合治疗的方式,其中中医针灸法治疗重症肌无力即是一种比较特色的辅助方式。
针灸治疗重症肌无力的方法1、穴位注射:取穴曲池、外关、合谷、风市、血海、足三里、阴陵泉、阳陵泉、三阴交。
每次选2-3个穴位,双侧针,每穴注射维生素B1与维生素B12混合液1ml,每日1次。
2、耳针:主穴取眼、皮质下、脾。
配穴取肝、肾、内分泌。
毫针刺激后加用压丸,双耳针刺,每次取3-4个穴位,留针20-3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3、体针:主穴取中脘、气海、三阴交、足三里、血海。
眼肌型,加攒竹、鱼腰、太阳、太冲;单纯上睑下垂,加阳辅、申脉;全身型者,加肩YU、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风市、阳陵泉、太冲。
每次选主穴2-3个,配穴2-3个,行补法,留针30-4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间隔2-3日后,可开始第2疗程。
针灸治重症肌无力注意事项1、严密观察病情应用呼吸机后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血压、脉搏、呼吸、皮肤粘膜颜色的变化。
2、保持呼吸道通畅由于患者咳嗽无力,呼吸道分泌物滞留,尤其使用抗胆碱醋酶药物后呼吸道分泌物更多,所以及时有效的吸痰至关重要。
3、心理护理呼吸困难的患者往往有濒死感,而机械通气又作为一种强烈的刺激源,使患者极易出现紧张,恐惧等心理变化。
4、保持呼吸道湿化由于气管切开使气管直接与外界相通,加上呼吸运动,易使气道干燥形成痰痂。
5、气囊定时放气气囊放气是防止呼吸道黏膜受损的重要措施。
6、加强皮肤、饮食护理,增强患者体质重症肌无力患者由于肌体无力,不能自行翻身,加上机械通气后活动受限易发生褥疮。
温馨提示:有些重症肌无力患者采用针灸治疗重症肌无力,针灸治重症肌无力属于中国传统的医疗手段之一。
要注意的是,针灸并不是治疗重症肌无力最佳的选择,针灸治疗重症肌无力只可暂时性的控制疾病,并不能治本,而且容易反复发作,会造成患者一定的痛苦。
刺灸法诊疗痿证

刺灸法诊疗痿证一、定义:痿证是指肢体经脉迟缓、萎弱无力日久,因不能随意运动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症。
临床多以下肢痿弱多见,又称萎痹。
二、病因病机:1.病位:在筋脉肌肉,根于五脏虚损。
2.基本病机:实证多为筋脉肌肉受损,气血运行受阻。
虚证多为气血阴精亏耗,筋脉肌肉失养。
3.西医相关:萎证可见于西医学的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多发性末梢神经炎、运动神经元病、重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及周围神经损伤等疾病。
三、辨证:1.主症:肢体痿弱无力,筋脉弛缓,甚至肌肉萎缩或瘫痪。
2.临床分型:常见肺热伤津、湿热浸淫、脾胃虚弱和肝肾亏虚型。
四、治疗:(一)基本治疗:1.治法:祛邪通络、濡养筋肉。
以手足阳明经穴和夹脊穴为主。
2.主穴:(1)上肢: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外关,颈、胸夹脊。
(2)下肢:髀关、伏兔、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腰夹脊。
3.配穴:肺热伤津配尺泽、肺俞;湿热浸淫配阴陵泉、大椎;脾胃虚弱配脾俞、胃俞、中脘;肝肾亏虚配肝俞、肾俞、太冲、太溪;上肢肌肉萎缩,在手阳明经上多针排刺;下肢肌肉萎缩在足阳明经上多针排次。
4.方义:阳明经是”治痿独取阳明“之意,调理气血、疏通经络;夹脊穴与脏腑背俞穴相通,可调脏腑阴阳、行气血;阳陵泉通调诸筋;三阴交可健脾益肾、濡养筋脉。
5.操作:夹脊穴向脊柱方向斜刺,可用电针;大椎、尺泽可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二)其他治疗:皮肤针法:肺俞、脾俞、胃俞、膈俞及手足阳明经体表循行线,用皮肤针叩刺,以皮肤微红为度,隔日一次。
五、注意事项:用针灸疗法治疗痿症,具有较好的疗效,同时应嘱患者加强主动及被动肢体功能锻炼;早期应明确现代医学病名的诊断,采取相应的西医治疗措施。
针灸治疗重症肌无力的方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针灸治疗重症肌无力的方法
导语:针灸是我们中医疗法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种,我们不但可以采用针灸来治疗疾病,而且还可以采用针灸来起到减肥美容等作用,所以针灸的治疗方法深
针灸是我们中医疗法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种,我们不但可以采用针灸来治疗疾病,而且还可以采用针灸来起到减肥美容等作用,所以针灸的治疗方法深受人们的喜欢,很多疾病我们都可以采用针灸的方法来治疗。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危害性很大的疾病,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可以采用针灸的方法来治疗呢?答案是肯定的,下文我们给大家介绍一下针灸治疗重症肌无力的方法。
中医学认为“脾主肌肉”,本病可因先天禀赋不足,劳倦过度等原因而使脾胃气虚,倦怠乏力。
本病隶属中医“虚劳”范围。
辨证最初常为一侧或两侧的眼睑下垂,于傍晚疲劳时出现,伴有复视,经一夜休息后症状可好转或消失。
随后出现颈肌、肩背肌肉、上肢肌、躯干肌和下肢肌无力,腱反射通常不受影响。
症状的暂时减轻、缓解、复发和恶化交替出现,是本病的重要特征。
治则本病治宜健脾益气。
穴取阳明经、任脉经为主。
针灸主穴:足三里、关元、气海。
配穴:眶睑下垂加配阳白、风池;颈项无力加配风池、颈夹脊;上肢无力加配肩髃、曲池、合谷;下肢无力加配环跳、伏兔、阳陵泉、太冲。
注意事项
1.重症肌无力是一种慢性疾病,需坚持长期治疗。
2.如出现呼吸肌麻痹,以及影响心肌时需及时抢救。
在上面的文章里面我们介绍了一种常见的中医疗法,那就是针灸了,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痿证针灸治疗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感受温毒
2.湿热浸淫
3.饮食毒物所伤 精津不足
肌肉 筋脉
痿证
4.久病房劳
气血亏耗
失养
5.跌仆瘀阻
第五页
第六页
二、病机
1.病位及涉及脏腑:病变部位在筋脉肌肉,涉及 五脏。五脏病变,皆能致痿
2.病机关键:五脏受损,精血津液不足,筋脉肌 肉失养而弛纵,不能束骨而利关节,以致肌肉软弱 无力,消瘦枯萎,发为痿证。
热邪偏盛,身热肢重,小便赤涩热痛——加忍冬藤、 连翘、公英、赤小豆清热解毒利湿;
湿热伤阴,兼见两足欣热,心烦口干,舌质红或中剥, 脉细数——去苍术,重用龟板,加元参、山药、生地;
若病史较久,兼有瘀血阻滞者,肌肉顽痹不仁, 关节活动不利或有痛感,舌质紫黯,脉涩——加 丹参、鸡血藤、赤芍、当归、桃仁。
第十七页
肥人痰多或脾虚湿盛——六君子汤加减。
第十九页
4.肝肾亏损证
主证:起病缓慢,渐见肢体痿软无力,尤以下肢明
显,腰膝酸软,不能久立,甚至步履全废,腿胫大肉渐 脱
兼证:眩晕耳鸣,舌咽干燥,遗精或遗尿,或妇 女月经不调。
舌脉: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机概要:肝肾亏虚,阴精不足,筋脉失养。 治法:补益肝肾,滋阴清热。
祛邪——清利湿热与温热毒邪。 7. 预后:与病因、病程有关。
第二十六页
[临证备要]
1.祛邪不可伤正,补益防止助邪。 2. 酌情配合养血活血通脉之品
3.“治痿独取阳明”。所谓“独取阳明”,主要是指 采用补益脾胃的方法治疗痿证。还包括调理脾胃。 4.治痿慎用风药。痿证多虚,实证亦多偏热,治风之 剂,皆发散之品,若误用之,阴血愈燥,常酿成坏病。
5.对痿证的治疗除内服药物外,还应配合针灸、推拿、
名中医治重症肌无力(痿症)秘方

名中医治重症肌无力(痿症)秘方94.1 益气温肾汤【来源】徐杰,《湖北中医杂志》(4)1988年【组成】党参12克,黄芪18克,柴胡、升麻各7克,干姜、肉桂各6克,防风、生甘草各8克,赤芍、地龙、白芍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分3次温服。
待病情好转后,可用上方加工成冲剂,每日3次,每次服20克,以巩固疗效。
【功用】温肾运脾、益气升陷。
【方解】方中的党参、黄芪、甘草、柴胡、升麻益气和中,升提脾气;又加肉桂,温煦元阳,兼顾脾肾;久病体弱者肾阳亦亏,故再加熟附片以助干姜、肉桂温阳运脾,益气升陷,适当佐以防风、赤芍、白芍、地龙祛风胜湿、活血通络。
本方功专力著,疗效甚为满意。
【主治】眼肌型重症肌无力。
【加减】畏光、流泪、纳呆,加羌活、苍术;复视、斜视、眼球活动受限,加川芎、全蝎、蜈蚣;面色?白、活动乏力,则红参易党参;病程长,反复发作,四肢欠温,加熟附片、鹿角霜;烦热口渴、舌质红、苔黄,去防风、干姜,加仙鹤草、旱莲草。
【疗效】治疗65例,痊愈(眼裂大小正常,且早晚无改变,伴随症状消失、新斯的明试验阴性)24例(其中重型10例、中型14例);好转(眼球症状好转、眼睑下垂上抬0.2厘米、全身症状好转)36例(其中重型12例、中型22例、轻型2例);无效5例(其中中型4例、轻型1例)。
总有效率为92.3%。
平均治疗天数为41天,平均好转天数为13天。
94.2 马钱子方【来源】裘昌林,《上海中医药杂志》(1)1986年【组成】生马钱子适量。
【用法】先将马钱子制成胶囊。
取生马钱子用清水浸泡半日,去毛,切片后,用香油煎至呈棕黄色。
捞出后用六一散粉吸附,筛去六一散,磨粉,每粒胶囊装入炙马钱子粉0.2克,备用。
每日3次,每次服1粒,饭后即服,每隔2~4日增服1粒,逐渐加至7粒为止。
如不到7粒而自觉肌体局部有一过性肌肉跳动、抽动感时,亦不可再增加。
原来如服西药吡啶斯的明或新斯的明者,随着肌力逐步增加,可减少用量直至停药。
山东中医药高专针灸治疗技术课件02肢体经络病症-8痿证

知识链接 现代医学
痿证在西医学中多见于 周围神经病变,脊髓病 变,肌萎缩侧束硬化, 周期性麻痹、外伤性截 瘫等。
病因病机
二、痿证的临床表现
• 主症
– 肢体筋脉弛缓, 痿软无力,甚至 瘫痪。
临床分型
肺热津伤 发热多汗,热退后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皮肤干燥,心烦口渴,呛咳 咽燥,便干,尿短黄。舌质红,苔黄,脉细数。
• 头针 – 取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相应部位 – 常规操作
• 皮肤针 – 取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华佗夹脊穴和手、足 阳明经线 – 沿经络循行反复轻叩
其他疗法
• 穴位注射
– 根据病变部位选取局部腧穴。 – 用维生素Bl、维生素B12注射液,每穴注入0.5~
2ml。
• 电针
– 在瘫痪肌肉处选取穴位。针刺后选2~3对加电 针仪,用断续波中强度刺激,刺激量宜逐渐加 强,以患肢出现规律性收缩为佳。(黑-高维宾 教授《神经病变的针灸治疗》)
案例导入
冯某,男,26岁,双下肢痿废不 用1年。症见:头昏目眩,疲乏 无力,患处疼痛,夜不能寐。查 :双膝关节肿大,拘挛不伸,功 能受限,大小腿肌肉均明显萎缩 ,肌肤触之寒冷,面色萎黄不泽 ,舌质淡红,脉濡而涩。
请写出针灸诊疗方案
学 习 (1)痿证的概念; 重 (2)痿证的临床表现
(3)痿证的针灸辨证治疗。
湿热浸淫 身体困重,尤以下肢为重,伴胸脘痞闷。或发热,小便赤涩热痛。舌红 ,苔黄腻,脉濡数。
脾胃虚弱 起病缓慢,肢软无力,时好时差,甚则肌肉萎缩,伴神倦乏力,食少便 溏,气短自汗,面色少华。舌淡或有齿印,苔腻,
肝肾亏虚 病久肢体痿软不用,肌肉萎缩,形瘦骨立,伴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或 二便失禁。舌红绛,少苔,脉细数。
痿病(重症肌无力)中医诊疗方案

痿病(重症肌无力)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年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⑴痿病的诊断标准以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西医疾病部分》[2]重症肌无力的诊断依据,标准如下: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活动不利,甚则肌肉萎缩,弛纵瘫痪。
严重者呼吸困难、吞咽无力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15年发布的《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⑻的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某些特定的横纹肌群肌无力呈斑片状分布,表现出波动性和易疲劳性;肌无力症状晨轻暮重,持续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好转。
通常以眼外肌受累最常见。
(2)药理学表现:新斯的明试验阳性。
(3)低频重复神经电刺激(RNS检查低频刺激波幅递减10%^上;单纤维肌电图(SFEMG测定的“颤抖”增宽、伴或不伴有阻滞。
(4)抗体:多数全身型重症肌无力(MG患者血中可检测到乙酰胆碱受体(AChR抗体,或在极少部分MG患者中可检测到抗骨骼肌特异性受体酪氨酸激酶(抗-MuSK抗体、抗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4 (抗LRP-4)抗体。
在具有MG典型临床特征的基础上,具备药理学特征和(或)神经电生理学特征,临床上则可诊断为MG有条件的单位可检测患者血清抗AChR抗体等,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
需除外其他疾病。
临床分类(改良Osserman分型):I眼肌型,U A轻度全身型,U B中度全身型,川重度激进型,W迟发重度型,V肌萎缩型。
(二)证候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年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⑴痿病的证候标准以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西医疾病部分》[2]重症肌无力证候标准。
1.脾胃气虚证:胞睑下垂,朝轻暮重,少气懒言,肢体痿软,或咽下困难,纳差便溏,面色萎黄,舌质淡或胖大,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2.脾肾两虚证:面色晄白,言语不清,咽下困难,抬颈无力,四肢倦怠无力,或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腹部冷痛,久泄久痢,小便清长,或浮肿少尿,或便溏,或完谷不化,舌淡胖,苔薄白或白滑,脉沉迟无力或沉细。
重症肌无力梅花针疗法

重症肌无力梅花针疗法
重症肌无力是因神经-肌肉接头间传递功能障碍而影响肌肉收缩的一种慢性疾病.属中医"痿证”范畴。
临床主要表现在手足或其他部位的肌肉萎缩(下肢尤多)和眼外肌无力,本病在临床上并不多见。
严重者危及生命。
多因湿热侵淫,气血不运或脾胃亏虚,精微不输或肝肾亏损,髓枯筋疫而致本病。
重症肌无力梅花针疗法一
叩刺部位:九连环(位居背正中线,即第1、3、5、7、9、11胸椎棘突与第1、3、5腰椎棘突之下方凹陷中,共9穴)、阿是穴。
操作规程四种类型均用梅花针叩刺九连环穴.每穴叩刺部位呈鸡蛋大的圆形,从内到外.施以轻度至中度手法叩刺,每日叩打1次,然后再叩刺患部(阿是穴),如眼肌型即在眼周围叩剌,以局部红晕微出血为宜。
操作间:隔每日1次,缓解为止。
主治重:症肌无力。
技市重症肌梅花针疗法二
叩刺部位: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阴交。
脾虚湿热型配阴陵泉、大椎、曲池;脾气虚弱型配气海、百会;肾阴亏虚型配肾俞、太溪、然谷;眼肌无力配阳白、攒竹、丝竹空、合谷、申脉;咽喉肌无力配廉泉、人迎、列缺、照海;上肢肌无力配肩髃肘臂腊、曲池、手三里、
合谷;下肢肌无力配环跳、承扶,髀关、伏兔、血海、解溪。
操作规程:对上述所选穴位施以轻度叩刺为宜。
操作间隔:每2~3日叩打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重症肌无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与思考
1.中医诊断?中医证ຫໍສະໝຸດ ?萎证——证型:肺热伤津肺热伤津:发热多汗,热退后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心烦口渴,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 细数。
脉络瘀阻:四肢痿弱,肌肉瘦削,手足麻木不仁,四肢青筋显露。舌质暗淡或瘀点、瘀斑,脉 细涩。
问题与思考
2.治法、处方、操作如何? 治法:调和气血,濡养筋肉。取手足阳明经穴和相应夹脊穴为主。 处方:主穴:上肢,肩髃 曲池 合谷 颈、胸夹脊;下肢,髀关
足三里 阳陵泉 三阴交 腰夹脊。配穴:肺热津伤配鱼际、尺泽。 操作:鱼际、尺泽针用泻法,或三棱针点刺出血;上肢肌肉萎缩
问题与思考
1.中医诊断?中医证型? 2.治法、处方、操作如何? 3.试解释方义。
【概述】
概念
痿证是指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因不 能随意运动而致肌肉萎缩的、类病证。
临床以下肢痿弱多见,故又有“痿躄”之称。
病因病机
痿证的发生常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久病房劳、 跌打损伤、药物损伤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筋 脉肌肉,根于五脏虚损。基本病机实证多为筋脉 肌肉受损,气血运行受阻;虚证多为气血阴精亏 耗,筋脉肌肉失养。
痿证
卢老师
1.掌握本病的基本治疗。 2.熟悉本病的辨证要点。 3.了解本病的其他治法、按语。
要 求
病例导入
张某,男,19岁。 主诉:四肢瘫痪18小时。 现病史:1981年12月31日锻炼汗出较多,自觉头部发紧,周身
疲乏,翌晨觉四肢无力。1982年1月2日病情发展,出现四肢瘫 痪,自觉憋气。3日来我院住院治疗。查:四肢呈完全性瘫,肌 张力减弱,肌容量正常,深浅感觉无变化,四肢腱反射消失,未 引出病理反射,舌暗苔白腻,脉细数。
(4)皮肤针
取肺俞、脾俞、胃俞、膈俞和手、足阳明经线。 用皮肤针反复叩刺上述臉穴和部位至潮红或微出 血。隔日1次。
【按语】
1.本病采用针灸疗法可获得较好效果,但久 病难复者应配合其他疗法。
2.卧床患者应保持四肢功能位。还应采取适 当活动体位等措施,避免发生褥疮、呼吸系 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等 并发症。在治疗的同时,最好配合主动及被 动的肢体功能锻炼,以助及早康复。
西医范围
西医学中,痿证多见于运动神经元疾病、周围神 经损伤、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重症肌无 力、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外伤性截瘫等疾病中。
【辨证要点】
主症
肢体软弱无力,甚则肌肉萎缩或瘫痪。
证型
肺热伤津:发热多汗,热退后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心烦口渴,小便短黄。舌红,苔黄, 脉细数。
湿热浸淫:肢体逐渐痿软无力,以下肢为重,或麻木而微肿,或自觉足胫有热感,小便赤。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其他治疗
⑴灸法
取神阙、中腕、关元、气海、足三里。每次选2〜 3穴,重灸。
(2)电针
取穴参考基本治疗之主穴。针刺得气后选2〜3组 接电针仪,用断续波中强度刺激,刺激量宜逐渐 加强,以患肢出现规律性收缩为佳。每次20〜30 分钟。
⑶穴位注射
取肩髃、曲池、合谷、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 每次选用2〜3穴,用黄芷注射液或维生素B1注射 液、维生素B12注射液,常规穴位注射。
手阳明经排刺;下肢肌肉萎缩足阳明经排刺。余穴均常规操作。
问题与思考
3.试解释方义。 阳明经多气多血,选上、下肢阳明经穴位,可疏通经络,调理气
血,取“治痿独取阳明”之意;夹脊穴位于督脉之旁,可调脏腑 阴阳,通行气血;阳陵泉乃筋之会穴,能通调诸筋;三阴交可健 脾、补肝、益肾,以达强筋壮骨之目的。
谢谢
脾胃虚弱:肢体逐渐痿软无力,食少纳呆,腹胀便澹,面色白,神疲乏力。舌淡或有齿印, 苔腻,脉细无力。
肝肾亏虚:起病缓慢或下肢痿软无力日久,腰脊酸软,不能久立,或伴眩晕耳鸣,无力行 走,腿胫肌肉萎缩严重。舌红,苔少,脉沉细。
脉络瘀阻:四肢痿弱,肌肉瘦削,手足麻木不仁,四肢青筋显露。舌质暗淡或瘀点、瘀斑, 脉细涩。
阳明经多气多血,选上、下肢阳明经穴位,可疏通经络,调理气 血,取“治痿独取阳明”之意;夹脊穴位于督脉之旁,可调脏腑 阴阳,通行气血;阳陵泉乃筋之会穴,能通调诸筋;三阴交可健 脾、补肝、益肾,以达强筋壮骨之目的。
操作
鱼际、尺泽针用泻法,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上肢肌肉萎缩手阳明经排刺; 下肢肌肉萎缩足阳明经排刺。 余穴均常规操作。
卢老师
重症肌无力
卢老师
【概述】
重症肌无力是、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 疾病。临床多起病隐匿,表现为全身或部分骨骼肌极易疲劳,经 休息或用抗胆碱酯酶药物后症状减轻或消失。最初常为、侧或两 侧眼睑下垂,于傍晚疲劳时出现,伴有复视,1〜2年内可逐步累 及咽肌、面肌、颈肌和四肢骨骼肌。
湿热浸淫:肢体逐渐痿软无力,以下肢为重,或麻木而微肿,或自觉足胫有热感,小便赤。舌 红,苔黄腻,脉滑数。
脾胃虚弱:肢体逐渐痿软无力,食少纳呆,腹胀便澹,面色白,神疲乏力。舌淡或有齿印,苔 腻,脉细无力。
肝肾亏虚:起病缓慢或下肢痿软无力日久,腰脊酸软,不能久立,或伴眩晕耳鸣,无力行走, 腿胫肌肉萎缩严重。舌红,苔少,脉沉细。
重症肌无力归属中医学“痿证”范畴。本病病位在脾、胃,与肝、 肾有关。基本病机是脾胃气虚,气血运化之源不足,肌肉失养。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
调和气血,濡养筋肉。取手足阳明经穴和相应夹脊穴为主。
主穴——上肢
肩髃 曲池 合谷 颈、胸夹脊
主穴——下肢
髀关 足三里 阳陵泉 三阴交 腰夹脊
配穴
肺热津伤配鱼际、尺泽; 湿热浸淫配阴陵泉、中极; 脾胃虚弱配脾俞、胃俞; 肝肾亏虚配肝俞-肾俞; 脉络瘀阻配膈俞、血海。
方义
3.应注意与偏枯及痹病相鉴别。
【文献摘录】
1.《标幽赋》:悬钟、环跳、华佗刺壁 足而立行。
2.《针灸逢源-卷五》:痿壁,环跳、 中渎、足三里;足不能行,三里、三阴 交、复溜、行间。
病例导入
张某,男,19岁。 主诉:四肢瘫痪18小时。 现病史:1981年12月31日锻炼汗出较多,自觉头部发紧,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