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高底盘不等高超高层双塔结构设计问题及控制-邵弘

合集下载

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关键性问题分析

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关键性问题分析

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关键性问题分析
超高层建筑是指高度超过300米的建筑,其结构设计具有关键性问题。

以下是对这些问题的分析:
1.抗震设计:地震是超高层建筑所面临的最严峻的考验之一。

在抗震设计过程中,建筑工程师需要考虑地震的震级、震源距离、场地条件等因素。

同时,超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要采用抗震体系,例如钢结构和混凝土剪力墙等,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时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减少地震损伤和灾害。

2.风荷载设计:风荷载也是超高层建筑所面临的关键性问题之一。

在设计过程中,建筑师需要考虑风速、风向、建筑物的形状和高度等因素。

为了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通常采用风洞试验、计算模型等方法进行风荷载设计,以使建筑物具有足够的抗风能力。

3.结构材料选择:选择适当的结构材料是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关键性问题之一。

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特点,例如钢材具有高强度和刚度,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抗压性能等。

建筑师需要根据建筑物的高度、结构类型、环境条件等因素选择相应的结构材料,以满足建筑物的力学要求和安全性能。

4.建筑物布局设计:建筑物的布局设计也是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关键性问题之一。

建筑师需要考虑建筑物的形状、高度、负载分配等因素,以确定建筑物内部的结构布局。

同时,建筑物的布局设计还需要考虑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空间需求等因素,以便在保证安全性和稳定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求。

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关键性问题分析是建筑师需要特别注意的方面。

通过深入分析并采用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法和技术手段,建筑师可以在保证安全性和稳定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建筑物的功能和空间需求。

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关键性问题分析

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关键性问题分析

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关键性问题分析超高层建筑是指高度超过300米的建筑物,这类建筑的结构设计面临着诸多关键性问题。

本文将对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关键性问题进行分析,包括抗震设计、风振问题、结构稳定性和材料选择等方面。

抗震设计是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首要问题。

由于超高层建筑高度较高,地震对其影响更为明显,因此必须进行合理的抗震设计。

抗震设计关键在于合理选取已知的地震动参数,进行结构响应分析,并进行合理的设计参数选择。

在超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中,要考虑到地震作用对结构的影响程度,选取合适的结构形式和材料,并采用适当的增强措施,如设置剪力墙、加劲柱等,以提高抗震性能。

超高层建筑的风振问题也是结构设计中的关键问题。

由于超高层建筑的高度较高,容易受到风力的影响,因此风振问题必须得到充分的考虑。

为了解决超高层建筑的风振问题,可以采用附加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的设计形式,增加建筑物的整体刚度,减小风振反应。

还可以采用附加减振措施,如设置风振减振器或阻尼器等,来减小风振反应。

超高层建筑的结构稳定性也是一个关键问题。

由于高度的增加,超高层建筑的水平荷载和竖向荷载也会相应增加,容易导致结构的不稳定。

在结构设计中必须合理选择建筑结构的形式,增加结构的稳定性。

同时还要考虑到结构的整体刚度和强度,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超高层建筑的材料选择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由于超高层建筑的高度较高,对结构材料的性能要求较高。

在超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中,必须选择具有较高强度和刚度、耐久性好的材料。

常见的超高层建筑结构材料包括钢材和混凝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材料,并进行材料的强度计算和评估。

大底盘不对称双塔楼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

大底盘不对称双塔楼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

大 底 盘 不对 称双 塔楼 高层 建 筑 的抗 震 设 计



马 光 磊
要: 以某高层建 筑抗震设 计为例 , 介绍 了大底 盘不对称双塔楼高层建 筑的抗震设 计, 具体就结构设计 、 计算 以及结构
构造措 施作 了探讨 , 旨在提高建 筑的抗震能力 , 解决其超 限问题 。 关键词 : 限高层 , 超 塔楼偏心 , 抗震 设计, 构造措施
钢筋混凝土框架一核心筒结构 , 其中地下 4层 ~地下 2层剪 力墙
和 框 架 的抗 震 等 级 均 为 三 级 , 下 1层 ~屋 顶 层 剪 力 墙 和 框 架 的 地
抗震等级均为特一级 。
1振型组合数 : ) 分别考 虑单 、 多塔扭 转耦联抗震 计算 , 型数 振 k =3 。2 时程 分析地震 波 的选 取 : 工程按 7度 、 6 ) 该 Ⅱ类场地 , 选 用了 Ecn 波 、awh l t ok l波和 场地 合成 人工 波进行 分 析计算 。3 e ) 周期折减系数 : 虑到两个塔楼的填充墙 , 考 周期折减系数取 0 9 .。

72 ・
第3 6卷 第 1 4期 2 0 10 年 5月
山 西 建 筑
S HANXI ARCHI TECr URE
Vo . 6 No. 4 13 1 Ma 2 1 v. 00
文章编号 :0 96 2 (0 0 1—0 20 1 0 .8 5 2 1 )40 7 —2
2 超 限分析及 相应 的结构 措施
1房屋高度 超 限 A, ) B栋 高层 房 屋 高度 为 10 0m, 过 了 5 . 超 J J —0 2钢筋混凝 土高 层建 筑结 构 设计 与施工 规程 中规定 的 G 20 3

大底盘不对称多塔楼超限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

大底盘不对称多塔楼超限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

大底盘不对称多塔楼超限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谭翠颜1,黄雨固2(1.广东省高教建筑规划设计院,广州510631;2.广东省高要市工程质量监督站,高要526100)摘 要: 平面不规则、竖向构件不连续、高位转换与塔楼偏心的大底盘多塔楼高层建筑属超限高层建筑,对建筑物抗震不利,要提高其抗震能力,解决超限问题,需要有合理的结构体系、进行合理的概念设计、建立正确的力学模型和采取有效的构造措施。

关键词: 超限高层; 平面不规则; 竖向构件不连续; 塔楼偏心; 抗震设计; 构造措施Seismic Design of an Asymmetry2multiple2tow er High2rise ExceedingLimit With B ase BlockTA N Cui2yan1,HUA N G Y u2gu2(1.High Education Architecture Design&Plan Institute of Guangdong,Guangzhou510631,China;2.G ao2yaoEngineering Quality Supervision Station of Guangdong,G aoyao526100,China)Abstract: An asymmetry2multiple2tower high2rise with base block,irregularly plan,discontinuously vertical member and high conversion,is an ultra2limit2high-rise which is disadvantageous to the earthquake resistance.To enhance its earthquake resistance ability and solve the problem which ultra limits,it needs the reasonable structure system,the reasonable conceptual design,the establishment correct mechanics model and the effective structure measure.K ey w ords: high2rise exceeding limit; irregularly plan; discontinuously vertical member; eccentric tower; seismic design; construction measure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大底盘多塔楼高层建筑,同时,由于公众审美观的多样化和居住者对居住建筑的多样化使得建筑师对建筑形态不断创新,从而突破现行规范的超限高层建筑越来越多。

浅谈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关键性问题

浅谈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关键性问题

浅谈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关键性问题超高层建筑是指高度大于300米的建筑物,其建造和结构设计必须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

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关键性问题包括施工安全性、抗震能力、防火性、抗风性、结构材料和设计优化等方面。

1. 施工安全性超高层建筑的施工是一项高危的工作,其施工过程中需要考虑各种安全因素,如脚手架的稳定性、安全工具的使用、高处作业的安全措施等。

超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要充分考虑施工的安全因素,以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

2. 抗震能力超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其高度、重量和局部地震活动都可能对建筑物的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

抗震设计需要考虑到不同地区的地震强度和特点,以确定合适的设计标准和构造方法。

3. 防火性超高层建筑的防火设计也是关键性问题之一。

因为超高层建筑通常拥有大量的人口和财产,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防火设计需要考虑到建筑物内部的消防系统、建筑材料的耐火性能等因素,以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

4. 抗风性超高层建筑的抗风设计也是一个关键性问题。

因为高层建筑处于高空地带,风的影响非常大,特别是在遇到较大风速时,建筑物可能会发生倾斜和摆动。

因此,抗风设计需要考虑到风速变化的影响和建筑结构的稳定性,以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

5. 结构材料超高层建筑的结构材料需要选择性能稳定,强度高,防火性好的材料。

常见的结构材料有钢材、混凝土等。

根据不同的设计要求和建筑结构,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以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结构稳定性。

6. 设计优化超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需要进行优化,以提高其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设计优化可以包括结构形式、层数、基础形式等方面,通过不断地进行仿真分析和优化设计,最终确定最优结构方案,以确保超高层建筑的安全性和结构稳定性。

浅谈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关键性问题

浅谈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关键性问题

浅谈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关键性问题超高层建筑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工程技术的巅峰成就。

超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面临着诸多关键性问题,需要工程师和设计师们精心处理。

本文将浅谈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关键性问题,探讨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挑战和解决之道。

超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关键性问题主要包括:抗震设计、风荷载设计、承载系统设计、基础设计以及结构材料选择等方面。

这些问题都直接关系到超高层建筑的安全性、稳定性和经济性,需要认真对待和解决。

抗震设计是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重中之重。

超高层建筑一旦发生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会非常严重,因此抗震设计至关重要。

工程师在设计时需要考虑地震对建筑结构所产生的水平荷载和垂直荷载,选择合适的结构体系和材料,保证超高层建筑在地震中有足够的抗震能力。

地震时的位移控制、结构抗倒塌能力、及时疏散通道等方面也需要充分考虑,确保超高层建筑在地震中能够保持相对的安全性。

承载系统设计也是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关键性问题之一。

承载系统的选择直接关系到超高层建筑的整体稳定性和安全性。

不同的承载系统会对建筑结构的受力传递、整体刚度、变形能力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在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时,工程师需要充分考虑建筑的功能需求、空间利用率、结构成本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承载系统,同时要考虑承载系统与建筑结构的协调性和一致性,确保整体结构的稳定和安全。

结构材料选择也是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重要问题之一。

超高层建筑的结构材料需要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耐久性,能够满足建筑结构的受力要求。

在材料选择中,需要考虑材料的可获得性、成本、施工难度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结构材料,确保超高层建筑的结构质量和安全性。

超高层建筑设计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超高层建筑设计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超高层建筑设计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超高层建筑设计的特点超高层建筑是指40层以上并且高度达到100米的建筑物。

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加,其技术合理性、适用性、经济性都会发生变化,需要解决安全问题、能源消耗问题、环境问题、内部交通问题。

此外,也对建筑结构、幕墙、机电、垂直交通的要求越来越高,施工难度也越来越大,因此必须重视超高层建筑设计,兼顾科学性、经济性、美观性、舒适性等因素。

超高层建筑设计的要点1.建筑设计当前的超高层建筑领域,建筑设计主要包括外立面设计、节能设计、消防设计、人防设计、外维护系统设计、垂直运输设计等。

比如外立面设计,除线条比例外,投射在建筑上的几何状阴影使空间具有层次感,同时起到遮阳节能效果。

再比如超高层建筑一般把所有楼梯间、电梯、设备机房、管井、卫生间等设置在核心筒附近,进而满足交通和服务需要,故影响平面使用效率因素相对较多,核心筒结构类型、设备机房及管井的布置形式及面积、电梯布置等。

2.结构设计在目前的超高层建筑中,结构设计主要包括基础形式选择、结构体系类型选择、楼盖体系的分析等。

比如说楼盖体系设计要考虑到该结构投入的成本,不仅包括建造成本,还需要考虑到空间占用面积和成本之间的关系,比如上部结构的重量对地基造成的影响以及如何加强地基,这一过程就需要增加成本。

通过风洞实验,实际模拟风压,对于结构整体抗风性设计以及幕墙结构设计更有利。

3.超高层建筑设计与施工结合超高层建筑施工难度大,施工工艺复杂,因此在设计过程应充分考虑施工便利性和可行性。

比如说楼板结构形式设计,有现浇板、压型钢板以及桁架楼承板等,不同形式,施工便利性差异较大。

超高层外幕墙设计一般优先选择单元式幕墙,这种幕墙的单元板块都是先在工厂车间组装,施工周期较短还可以和土建施工一起进行,使得整个施工周期得到有效控制,也有利于施工品质的保证。

超高层建筑设计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1.工程概况厦航总部大厦位于仙岳路与环岛干道交叉口南侧湖里两岸金融中心,项目性质为办公楼和酒店,总用地面积21900㎡,总建筑面积17.32万㎡,其中地下部分面积为5.32万㎡。

某高层双塔钢结构设计难点分析

某高层双塔钢结构设计难点分析

某高层双塔钢结构设计难点分析摘要摘要:某商务中心为高层双塔钢结构建筑,东塔为钢框架支撑结构,西塔为钢框架结构,东、西塔在13、14层悬挑14.5m桁架形成空中走廊。

针对结构的特点,简要介绍了基础和地下室设计摘要:某商务中心为高层双塔钢结构建筑,东塔为钢框架支撑结构,西塔为钢框架结构,东、西塔在13、14层悬挑14.5m桁架形成空中走廊。

针对结构的特点,简要介绍了基础和地下室设计,重点叙述了上部结构设计中的难点:楼板温度应力、穿层柱计算长度取值、异形钢柱的分析和P-△效应的影响。

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结构设计满足结构的安全性要求。

关键词:温度应力,钢结构,穿层柱,P-△效应1工程概况某商务中心位于广东省韶关市,总建筑面积为53058m2,由两栋塔楼、三层裙房及两层地下室组成,裙房(屋面高14.7m)主要作为商业用途,西塔15层,结构高度为60.3m,东塔20层,结构高度为79.4m,地下室两层,层高为5.4m和3.9m。

东西塔在13、14层悬挑14.5m桁架形成空中走廊。

项目结构已封顶,现进行填充墙砌筑及幕墙安装,实景如图1所示。

2结构体系地下1层除塔楼范围外采用无梁楼盖体系,地下室顶板采用梁板结构,地上为全钢结构,其中裙房和西塔采用钢框架结构,东塔采用钢框架-中心支撑结构,楼板采用钢筋桁架楼承板。

为了减少外围钢柱的壁厚和增加抗侧刚度,东西塔塔楼外围柱采用方钢管混凝土柱,方钢管混凝土柱之间通过H型钢梁刚接形成外框架;核心筒内为了避免露柱,采用异形钢柱,钢柱之间通过钢梁刚接形成内框架,东塔高度较高,为加强东塔侧向刚度,在-1~15层设置中心支撑;外框架与内框架间通过主次梁连接,主梁与外框架柱刚接,与内框架柱铰接,将内外框架联系成整体抗侧力体系。

项目结构设计参数、结构平面布置、构件截面尺寸及悬挑桁架设计见文献[1]。

3结构整体分析结构计算采用YJK1.8.1计算,小震和风荷载作用下的计算结果见表1。

由表1可见,风荷载下西塔和东塔最大位移角分别为1316(Y向)、1366(Y向),小于《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99-2015》[2]规定的1250的限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北角塔楼为 A 楼,为 5A 级写字楼,结构总高度 165.5 米。地上 39 层,其中 11~24 层、26~39 层为 办公层,层高 3.9 米;第 10 层为设备层,层高 4.8 米;第 25 层为设备\避难层,层高 4.8 米。 东南角塔楼为 B 楼,为 5A 级写字楼、五星级酒店和公寓式酒店的综合楼,结构总高度 205.7 米。地 上 51 层,其中第 10 层为设备层,层高 4.8 米;第 11 层为休闲中心,层高 4.8 米;12~24、26~29 层为写字 楼,层高 3.9 米,30~39、41~51 层为酒店和公寓式酒店,层高 3.5 米;第 25、40 层为设备\避难层,层高 4.8 米。
第二十四届高层建筑结构学术会议论文 2016 年
高底盘不等高超高层双塔结构的设计控制
邵弘1,李毅,付可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国建筑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100013)
摘 要:本文根据兰州盛达金城广场项目超高层双塔结构设计时,遇到的一些问题诸如:是否需要从底盘中部切 开按单塔设计复核;是否以双塔或单塔所需承载力大者为准;是否单塔满足了双塔必然能够满足;高底 盘在双塔共振时的相互作用,等等,作了充分的对比,提出对这类结构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法和设计控制 原则,并在本工程中验证实施。本工程为这类高底盘不等高双塔结构设计提供了可借签的实例。 关键词:高底盘,不等高双塔,超限高层,设计控制
图 9
A 楼伸臂桁架应力比
图 10
B 楼伸臂桁架应力比
图 11
B 楼环带桁架应力比
结果显示,加强层关键构件能够满足预定的设防地震不屈服验算要求。
第二十四届高层建筑结构学术会议论文 2016 年
4.3 中震作用下主要墙肢底部名义拉应力验算 表5 A 楼单、多塔模型底部墙肢名义拉应力比较 表 6 B 楼单、多塔模型底部墙肢名义拉应力比较
第二十四届高层建筑结构学术会议论文 2016 年
图 5 A 楼、B 楼楼层位移角图
图 6 双塔模型楼层位移角图
表 4 单、双塔模型在多遇地震作用下最大层间位移角比较
最大层间位移角 单塔模型 双塔模型 位移限值 A楼 X向 1/1059 1/1247 1/732 Y向 1/986 1/1156 X向 1/733 1/645 1/600 B楼 Y向 1/696 1/607
由表 5、表 6 中比较可见,由于裙房的共同作用,按多塔模型计算的墙肢拉应力均小于按单塔计算的 墙肢拉应力。按单塔计算结果进行墙肢型钢配置可满足要求。 按单塔模型分析处理为: 在考虑双向地震的设防地震作用下, 底层墙肢名义拉应力约为 1.6~4.0 倍 ftk。 拉应力沿高度向上部迅速衰减,最大值大致在 A 楼的 2~4 层、 B 楼的 2~6 层降至 2ftk,在 6~10 层附近降 至 1ftk。墙肢应力在 15~17 层全部转为压应力。 为确保受拉墙肢的安全, 对于拉应力大于 ftk 的单片墙肢内部配置型钢, 考虑由型钢承担墙肢全部的轴 向拉力(不考虑混凝土及钢筋作用) 。同时考虑型钢作用(按弹性模量折算)的平均名义拉应力控制值, 按《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专项审查技术要点》进行如下控制:当型钢全截面配筋率小于 2.5%时,平均名 义拉应力不大于 2ftk;当型钢全截面配筋率等于 5%时,平均名义拉应力不大于 3ftk。 4.4 连梁中震受力性能分析 在设防地震作用下,墙肢之间连梁的截面配筋比小震时明显增大,为了使连梁先于墙体屈服,设计时 墙肢配筋按照设防地震不屈服或弹性要求进行设计,普通连梁配筋仍保持小震的配筋,使其先于墙体破坏 耗散部分输入地震能量,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墙肢的作用。 在 A 楼标准层和 B 楼酒店公寓标准层, 南北侧各有一根连梁搭有另一方向的次梁。 此连梁的抗震性能 目标设为中震不屈服。有抗震性能要求的连梁布置如下图。选取部分楼层验算连梁的中震剪力截面如下表 7 所示。
从表 3 中可以看到, 在风荷载作用下, 双塔模型的最大层间位移角要小于单塔模型的最大层间位移角, 这点是符合常规想象的。 但是从表 4 中却发现在多遇地震作用下,双塔模型中 B 楼的最大层间位移角却大于单塔模型的,从表 2 中亦可看到双塔模型中 B 楼的第 10 层(裙房上一层)楼层剪力要大于单塔模型的,说明较高的 B 楼受 另一个塔的振动影响,加大了地震反应效应。 一般对于高度差异不大的多塔结构,只要底盘裙房与塔楼是相连的,则在地震作用中底盘是有利的, 塔楼底部加强区在底盘之中,可以分担塔楼底部受力,从而加强了塔楼的薄弱区。这是因为塔楼高度差异 不大时,多塔振动的相互影响很小,明显表现为其拆分的单塔效应总是会大于多塔效应,所以此时按单塔 楼设计是偏于安全的。 但是结合本例,B 楼的双塔效应要大于其单塔效应,所以对 B 楼的设计要考虑: 1、多遇地震对 B 楼按单塔分析的效应,在第 10 层及以上各层,均应考虑附加地震作用放大系数 1.1 (由表 2 中 1/0.93≈1.1 得到) ; 2、多遇地震时 B 楼按双塔模型控制位移变形和层间位移角。
第二十四届高层建筑结构学术会议论文 2016 年
3、裙房顶层框架梁在塔楼相互作用下的受拉承载力验算; 4、裙房与塔楼不均匀沉降及后浇带控制; 5、裙房与塔楼刚度突变层的加强措施; 6、在设防地震作用下,塔楼底部墙体拉应力控制及加强措施; 7、在满足位移的前提下,塔楼加强层设计尽量弱化,以减少刚度突变; 8、在罕遇大震作用下,核心筒连梁应能够吸收尽量多的能量, 应先于主体结构的墙和框架进入塑性, 以保证主体结构在大震下的安全; 9、在设防地震作用下,核心筒墙肢名义拉应力不大于相应的要求; 10、加强层伸臂桁架和环带桁架满足设防地震的承载力要求。 4.1 裙房顶层楼板中震拉应力分析
作者简介:邵弘(1959—)男,研究员
第二十四届高层建筑结构学术会议论文 2016 年
裙房 C 楼整体呈正方形,并在西南角和东北角抹角。裙房地上 9 层,层高为 5.0~6.0 米, 结构高度为 46.7 米,其中:一至五层为商业,六层为电影院和电玩城,七层为 KTV 和办公用房,八层为酒店餐饮层, 九层为酒店会议层。 地面以下 3 层。地下一层为设备及配套用房,层高 6.6 米,局部设夹层,夹层层高 3.3 米。 地下二、 三层主要为停车库及局部设备用房,层高 4.8 米。本工程建筑特征见下表 1。 表 1 建筑特征
第二十四届高层建筑结构学术会议论文 2016 年
提高框架柱的延性及控制轴压比,框架柱全部采用钢管混凝土柱,A 楼框架柱由底部直径 1300mm 向上逐 步收至 1000mm,B 楼框架柱由底部直径 1500mm 向上逐步收至 1050mm,钢管采用 Q345C 钢材。裙楼典 型柱距为 9 米,框架柱采用 Φ800mm×24 的钢管混凝土柱,楼盖采用主次钢梁结构体系。
图 7 第九层顶板中震作用下 X 向应力分布图
图 8 第九层顶板中震作用下 Y 向应力分布图
由应力云图可见, 应力较大处分布在 9 层顶的塔楼周围及两塔楼之间, 大部分楼板拉应力处于 2.0MPa 以内,个别楼板洞口附近有应力集中。根据计算结果,此两层楼板厚度设为 150mm,双层双向配筋,单层 单方向的配筋率不小于 0.25%。洞口附近应力集中处配筋加大到双层双向 12@150。同时构造性的加大连 接两塔楼之间 9 层顶钢梁的截面积。 4.2 加强层桁架中震不屈服验算
4 问题处理
本工程 A、B 塔楼设计以拆分的单塔设计为主,B 塔楼抗震设计时需考虑多塔影响的附加地震作用放 大系数。对于结构的层刚度、位移比、周期比、剪重比、刚重比、层承载力比、地震作用及调整、性能化 分析、弹性时程分析及调整、构件承载力验算等,均以单塔模型为准。 本工程裙房部分以双塔的整体模型设计为主,抗震设计时需考虑裙房部分框架结构的剪力调整,并重 点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1、在设防地震作用下裙房各层楼板在塔楼相互作用下的拉应力控制,以及加强措施; 2、需保证裙房顶层楼板的整体性,其厚度不小于 150mm,其下一层楼板厚度亦适当增加;
3 设计控制
本工程由于双塔结构不等高,且底盘高度达到 46m,如果采用塔楼与底盘分缝断开处理,虽然可以解 决不均匀沉降问题, 但是底盘本身需按纯框架设计, 亦须设计自身的抗侧力体系。 建筑方案需做较大调整。 所以设计时考虑不设缝(设后浇带) ,采用底盘与塔楼共同工作的设计模型。如此,双塔的不协调振动将 受到高底盘的影响,并通过高底盘传导使得双塔产生较强的相互作用效应。设计控制原则: 一、建立 A、B 两塔各自的单塔模型,各塔分别考虑底盘部分 2 至 3 跨的刚度,按照单塔要求控制各 塔的刚度比、周期比、位移比、承载力比、刚重比、剪重比、楼层位移,以及地震作用调整;并考虑弹性 时程分析、 弹塑性时程分析、 性能化设计等; 分别考虑框架二次设防机制及其承担的地震作用控制和调整、 加强层刚度突变影响、核心筒在设防地震下的拉力控制等。 二、建立 A、B 塔楼和底盘整体模型,控制和调整底盘部分框架的地震作用,底盘部分楼板性能化设 计(控制中震下的楼板应力) ,整体模型的大震弹塑性时程分析。 对比两种模型的底盘上一层楼层剪力、以及最大层间位移角,可以找出双塔相互作用产生的影响,下 图 3、图 4 为底盘以上各层的两种模型下的楼层剪力对比图:
1 工程概况
兰州盛达金城广场项目,场地位于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本工程地上建筑面积 173546.44m2,地下建 筑面积 51325.11m2。建筑由 9 层裙房和两栋超高层塔楼构成。两栋超高层塔楼分别布置在裙房的东南角和 西北角。场地总平面图见图 1、图 2。
A楼
B楼
图 1 建筑总平 A 楼裙房以上各楼层地震剪力比较
图 4 B 楼裙房以上各楼层地震剪力比较
表 2 单、双塔模型在多遇地震作用下第 10 层楼层剪力计算结果
表 3 单、双塔模型在风荷载作用下最大层间位移角比较
最大层间位移角 单塔模型 双塔模型 位移限值 A楼 X向 1/5811 1/6015 1/732 Y向 1/5440 1/5697 X向 1/3539 1/3771 1/600 B楼 Y向 1/3452 1/366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