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中考科学 课后强化训练17 机械运动(含解析)
2024年浙江省中考一轮科学复习题《机械运动》含答案

专题 05 机械运动2024 年浙江省中考一轮复习1.下列古诗词中描述的场景中,涉及到机械运动的是( )A.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B.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C.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D.黄梅时节雨纷纷,青草池塘处处蛙2.小明乘坐梧州南站开往广州南站的动车, 当动车行驶时, 看到桌面上的苹果保持静止不动, 则他所选的参照物是( )A.铁轨 B.桌面C.路旁的树木 D.从旁边走过的列车员3.甲、乙两车并排停着, 当甲车司机看着乙车时, 忽然感觉自己的车正在缓慢运动, 但当他看地面时,却发现自己的车并没动。
对此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以地面为参照物甲车是运动的 B.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是运动的 C.以地面为参照物乙车是静止的 D.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是静止的 4.小英家准备买新房, 她看到某开发商的广告称:“从新楼盘到一家大型商场您步行只需 5 分钟。
”据此你认为小英从新楼盘到该大型商场比较接近的路程是( )A.50 米 B.300 米 C.2000 米 D.10000 米5.关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v=,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运动速度 v 越大,通过的路程 s 就越大B.物体的运动速度 v 越大,所用的时间 t 就越小C.物体的运动速度 v 可由计算出来, 但与 s、t 的大小无关D.上述说法都有道理6.在研究水滴下落规律的实验中, 打开水龙头让水一滴一滴下落,并用频闪照相机每隔 0.1s 拍摄了同一水滴下落时的不同位置,如图所示,由图可知, 水滴下落 0.3s 内的平均速度是( )A.1.5m/s B.15m/s C.150m/s D.0.15m/s7.下列估测的物理量中,基本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课桌的高度为 1.5m B.人体感到舒适的温度是 40℃C.成人正常的步行速度为 1m/s D.一支钢笔的质量为 0.5kg8.小明判断自己乘坐的列车正在向东运动, 依据可能是( )A.站台在向东运动 B.站台在向西运动C.乘警在向东运动 D.乘警在向西运动9.如图,沿同一条直线向东运动的物体 A.B,其运动相对同一参考点 O 的距离 s 随时间 t 变化的图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两物体由同一位置 0 点开始运动, 但物体 A 比 B 迟 3s 才开始运动②t=0 时刻,A 在 O 点, B 在距离 O 点 5m 处③从第 3s 开始,v A>v B ,5s 末 A.B 相遇④5s 内, A.B 的平均速度相等A.只有①④正确 B.只有③④正确C.只有①③正确 D.只有②③正确10.同学们开展赛车活动时,让甲、乙两辆小车在平直赛道上同时出发,它们的“路程时间”图像如图所示。
科学中考一轮系统复习 第17课 机械运动(含答案)

系统复习 第17课 机械运动一、知识梳理参照物的理解 1、为什么要选择参照物? 因为物体的运动是相对的,只有有了参照物,我们才能准确描述物体运动。
2、什么是参照物?在描述物体机械运动时,我们要选择一个假定不动的物体作为标准。
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被称为参照物。
3、如何选择参照物? 答: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一般是以地面或与地面固定相连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根据需要和方便而定。
4、参照物不能选取研究对象本身,想一想这是为什么?若果真以研究对象作为参照物,将会出现什么现象? 参照物不能选取研究对象本身,因为不能对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进行描述,若果真以研究对象作为参照物,物体相对自己永远静止。
5、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1)选择合适的 参照物 ,(2)观察被判断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 位置 是否改变,若不变则静止,若变则运动。
静止: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没有改变,叫做静止; 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了改变,叫做运动;6、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结论将是不同的。
也就是说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具有 相对性 。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1) 相同时间比路程 ; (2) 相同路程比时间 ; (3)比较路程和时间的比值。
速度和平均速度 速度 计算公式:运动的快慢用速度(v )表示,v =s t ,其中v 、s 和t 三个量必须指的是同一段运动过程,而且单位要统一。
若速度(v )的单位是米/秒,则路程(s )和时间(t )应分别为米和秒;若速度(v )的单位是千米/时,则路程(s )和时间(t )应分别为千米和小时。
速度的单位:米/秒;千米/小时。
转换:1米/秒=3.6千米/小时。
变速运动的快慢:用平均速度表示,它只能粗略地反映物体整体的快慢程度。
机械运动的分类 分类依据是: 其运动速度是否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
分类 匀速直线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运动时,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运动快慢保持不变,这种运动就叫匀速直线运动。
中考物理机械运动解题技巧分析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物理机械运动解题技巧分析及练习题(含答案)一、初中物理机械运动1.关于下列四幅图的说法,其中正确的是()A. 图甲所示,小孔成像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像B. 图乙所示,加油机相对歼击机是静止的,相对地面是运动的C. 图丙所示,我们吃饭使用的筷子是省力杠杆D. 图丁所示,用抽气机将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抽出时,我们听到声音的音调越来越低【答案】B【解析】【解答】A、小孔成像是光沿由于直线传播形成的现象,A不符合题意;B、加油机和地面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所以以地面为参照物,加油机是运动的。
相对歼击机位置的没改变,加油机相对歼击机是静止的,B符合题意;C、筷子在使用时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所以是费力杠杆,C不符合题意;D、随着玻璃钟罩内空气的逐渐抽出,可以听到手机的声音越来越小,即响度逐渐变小,D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即看该物体相对于所选的参照物位置是否发生改变即可.三种杠杆:(1)省力杠杆:L1>L2,平衡时F1<F2.特点是省力,但费距离.(如剪铁剪刀,铡刀,起子)(2)费力杠杆:L1<L2,平衡时F1>F2.特点是费力,但省距离.(如钓鱼杠,理发剪刀等)(3)等臂杠杆:L1=L2,平衡时F1=F2.特点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如:天平)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3)不同物体声有别,音色不同来辨别.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2.电动平衡车是一种时尚代步工具.当人驾驶平衡车在水平路面上匀速直线运动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平衡车匀速行驶时,相对于平衡车上的人,车是静止的B. 平衡车的重力与地面对平衡车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C. 平衡车轮对地面的压力与地面对车轮的支持力是相互作用力D. 关闭电机,平衡车仍继续前进是由于其具有惯性【答案】B【解析】【解答】解:A、平衡车匀速行驶时,平衡车与人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因此平衡车相对于人是静止的,故A正确:B、平衡车的重力加上人的重力才等于地面对平衡车的支持力,不符合二力平衡的条件,故B错误;C、人对平衡车的压力与平衡车对人的支持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故C正确;D、关闭电机后,由于惯性,平衡车能继续前进,故D正确.故选B.【分析】(1)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首先确定被研究的物体,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发生了位置是改变,被研究的物体是运动的,否则是静止的:(2)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作用于同一物体上.缺一不可:(3)相互作用力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4)任何物体都有惯性.3.如图所示为“神舟十号”飞船与“天宫一号”即将对接时的模拟图.成功对接后,“天宫一号”内的航天员看到“神舟十号”纹丝不动,地球在缓慢转动,则航天员选择的参照物是()A. 太阳B. 地球C. “神舟十号”D. “天宫一号”【答案】D【解析】【解答】解:成功对接后,“天宫一号”和“神舟十号”的位置不变,“天宫一号”内的航天员看到“神舟十号”纹丝不动,航天员选择的参照物是“天宫一号”;“神舟十号”与太阳、地球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参照物不能选择被研究的物体本身,故D正确.故选D.【分析】在研究物体的机械运动时要先选择一个物体,假定该物体不动,这个物体是参照物;如果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不变,则物体是静止的,如果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不断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4.图象法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如图所示的图象不能表示下列哪两个物理量间的关系()A. 物体所受重力与质量B. 某物质的质量与体积C. 某物质的密度与质量D. 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汽车的路程与时间【答案】C【解析】【解答】解:A、物体所受重力与质量成正比,故与图象中的变化规律相符;故A 错误;B、某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故与图象中的变化规律相符;故B错误;C、某物质的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质量和体积无关;故密度与质量不成正比;故C 正确;D、匀速行驶汽车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故与图象中的变化规律相符;故D错误;故选C.【分析】根据图象中图线的形状,判断横纵坐标间的变化规律,此题中表达的是两个物理量间存在正比规律;由此选出符合图线变化规律的选项.5.下列估测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A. 物理课本的质量大约为25gB. 一盏日光灯工作时的电流约1AC. 一张课桌的高度约为75cmD. 成年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5m/s【答案】C【解析】【解答】解:A、一个大苹果的质量在200g左右,物理课本的质量与此差不多,在200g左右,故A不符合实际;B、日光灯的额定功率在40W左右,正常工作的电流在I= = ≈0.2A左右,故B不符合实际.C、中学生的身高在150cm左右,课桌的高度接近中学生身高的一半,在75cm左右,故C 符合实际;D、成年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m/s,故D不符合实际.故选C.【分析】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6.“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段歌词蕴含多个科学道理,其中“巍巍青山两岸走”所选的参照物是()A. 竹排B. 青山C. 地面D. 河岸【答案】A【解析】【解答】解:选择参照物时通常不能以被研究的物体自身作为参照物,歌词“巍巍青山两岸走”中的“走”是青山,所以应选与有位置变化的青山之外的竹排为参照物,故A 正确.故选A.【分析】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这个物体与所选参照物之间是否有位置变化.若位置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运动的;若位置没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静止的.7.自行车是节能环保的交通工具.如图所示,小明用卡取出自行车,行驶在上学途中,他说自己是“静止”的,所选择的参照物是()A. 路旁的树木B. 小明骑的自行车C. 迎面走来的行人D. 从小明身边驶过的汽车【答案】B【解析】【解答】解:小明在上学的途中,以路旁的树木、迎面走来的行人、从小明旁边驶过的汽车为参照物,小明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小明是运动的,以小明骑的自行车为参照物,小明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小明是静止的;故选:B.【分析】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8.如图是北京市中考体育考试中的篮球绕杆测试场景.关于该项考试的器材规格及其设置,下列数据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A. 篮球质量约为2kgB. 篮球直径约为40cmC. 共设置了5排标志杆D. 相邻的两排标志杆相距1m【答案】C【解析】【解答】解:A、体育课上使用的篮球的质量在600g=0.6kg左右.故A不符合实际;B、一根筷子的长度约25cm,篮球的直径与此差不多,在25cm左右,不可能达到40cm.故B不符合实际;C、由图知,测试场地中共设置了5排标志杆.故C符合实际;D、篮球绕杆测试中杆距为3m.故D不符合实际.故选C.【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9.如图所示,物体A的长度为()A. 38cmB. 3.80cmC. 3.8mmD. 3.8dm【答案】B【解析】【解答】解: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A左侧与0刻度线对齐,右侧与 3.8cm对齐,估读为 3.80cm,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3.80cm.故选B.【分析】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1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据ρ=m/v可知,物体的质量越大,密度越大B. 据Q=cm△t可知,物体的比热容越大,吸收的热量就越多C. 根据v=s/t可知,物体在相等时间内,物体运动路程越长,运动的速度越大D. 据R =U/I可知,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答案】C【解析】【解答】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质量无关,至于物体的材料有关,所以A不符合题意。
中考物理章节强化训练专题17简单机械含解析试题

专题17 简单机械制卷人:歐陽文化、歐陽理複;制卷時間:二O二二年二月七日考点一:杠杆的分类1.如下图的各种用具在使用中,属于力杠杆的是〔〕2.以下所示的工具中,在使用时属于费力杠杆的是〔〕3.以下图中使用的工具中属于费力杠杆的是〔〕4.如下图,OAB为轻质杠杆,可绕支点O自由转动,在B端施加一个动力使杠杆在程度位置平衡,该杠杆〔〕A. 一定是力杠杆B. 一定是费力杠杆C. 一定是等臂杠杆D. 以上情况都有可能5.如下图,OB为一轻质杠杆,O为支点,OA=0.6m,OB=0.8m,将重30N的物体悬挂在B点,当杠杆在程度位置平衡时,在A点至少需加________N的拉力,这是一个________〔填“力〞或者“费力〞〕杠杆。
6.道钉撬、钢丝钳、开瓶起子、筷子、钥匙,其中属于费力杠杆的是________,属于轮轴的是________。
7.如图1所示,小明在用杠杆撬一块大石头,他使用的是________杠杆〔选填“力〞“费力〞或者“等臂〞〕.如图2所示,使用定滑轮可以________〔选填“力〞“间隔〞或者“改变力的方向〞〕.考点二:杠杆平衡条件1.以下测量工具没有利用杠杆原理的是( )2.两个质量相等的实心的铜球和铁球〔ρ铜>ρ铁〕,分别挂在杠杆的两端,杠杆平衡。
现将两球同时浸没在水中,杠杆〔〕A. 不平衡,挂铜球一端下降B. 不平衡,挂铁球一端下降C. 仍然平衡D. 无法判断3.在学过的杠杆、滑轮和轮轴中________是最根本的一种.“手臂上的杠杆〞做了如下实验:小明右手拿着书,先让手下垂,左手掌贴着右上臂的前部(肱二头肌),将右下臂渐渐抬起到程度位置,他感觉到右上臂的肱二头肌越来越紧张。
请你结合如下图,利用杠杆原理解释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________。
5.如图是挖井时从井中提升沙土的杠杆示意图.杠杆AB可以在竖直平面内绕固定点O转动,AO:OB=3:2,悬挂在A端的桶与沙土所受的重力为200N,悬挂在B端的配重所受的重力为80N.当杠杆AB在程度位置平衡时,加在配重下面绳端的竖直向下的拉力F是________ N.〔不计杆重和绳重〕6.如下图的杠杆,在程度位置上处于平衡状态,杠杆重不计 . 物体A重80N,AO=0.8m,BO=0.4m , 求物体B受到的重力?7.根据要求作图,如图甲所示,用一根以O为支点的撬棒撬一大石块,作出作用在A端的最小动力F1及杠杆受到的阻力F2.“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杠杆上每格等距:〔1〕实验前没挂钩码时,发现杠杆左端上翘,应将左端平衡螺母向________旋一些〔选填“左〞,“右〞〕,使杠杆在________位置平衡,实验中仍调到此位置平衡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2〕实验中,用如下图的方式悬挂钩码,杠杆也能平衡,但采用这种方式是不妥当的.这主要是因为A. 一个人无法HY操作B. 需要使用太多的钩码C. 力臂与杠杆不重合D. 力和力臂数目过多〔3〕图中,不改变支点O右侧所挂的两个钩码及其位置,保持左侧第________格的钩码不动,将左侧另外两个钩码改挂到它的下方,杠杆仍然可以平衡.“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实验中钩码完全一样,个数不限〕〔1〕在实验前,发现杠杆左端略高于右端,应将螺母向________调节,直到杠杆在程度位置平衡.〔2〕在图甲中的A处挂2个钩码,要使杠杆程度平衡,在B处应挂________个钩码.〔3〕在图乙中的C处施加竖直向下的拉力F,使杠杆程度平衡.当拉力F向右倾斜时,仍要保持杠杆程度平衡,拉力F的大小将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4〕假设保持左侧在A点悬挂2个钩码不变.某同学依次在O点右侧第一格、第二格、第三格、第四格处悬挂相应的钩码使杠杆仍在程度位置平衡,请算出相应钩码的个数,并将对应的数据在坐标纸图丙描点,绘出钩码个数与力臂格数的图象.考点三:滑轮1.以下关于机械效率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 越力的机械,机械效率越高B. 做功越少的机械,机械效率越低C. 做功越慢的机械,机械效率越低D. 总功一样,有用功越大的机械,机械效率越高2.用图所示的滑轮组将重G=12N的物体匀速提升20cm,所用的拉力F=5N.们那么所做的有用功为________J;此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________;当改为提升27N的重物时,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________.〔忽略摩擦阻力〕3.小明家新买的房子准备装修,为了将水泥从地面送上楼,他在楼上安装了一个滑轮组,所用的滑轮每只质量为2 kg,每次将一袋50 kg的水泥提升5m。
2017年各省部分物理中考题机械运动知识点练习(含答案)

2017年各省部分物理中考题机械运动知识点练习(含答案)
机械运动
【问题导学】
1、生活中如何描述和比较物体的长度和时间?物理学中是如何描述和比较的?
2、什么是(机械)运动,如何描述运动?
3、生活中如何比较几个物体运动的快慢?物理学中用什么物理量反应物体运动的快慢?
4、物体运动的类型有哪些?如何计算和测量物体的速度?
【链接中考】
考点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2017湖南长沙,19,3分)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测试火线和零线 B.测量液体的温度
C.测量物体的重力 D.测量物体的长度
2、(2017湖南衡阳,3,2分)下列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A.一个苹果的质量约为150g
B.人的正常体温是39℃
C.成年人散步时速度约为4m/s
D.家用电热水器正常工作时的功率约为30W
3、(2017河北,1)下列估测经验最接近实际的是()
A.乒乓球台高约为760cm
B.一元硬币的质量约为50g
C.成年人正常行走1.2m用时约1s
D.近几年石家庄冬季平均气温约10°C
4、(2017南京,2)以下有关物理量的估测,符合生活实际的是()
A.一支2B铅笔的长度约为18cm
B.六月份南京的平均气温约为50℃
C.中学生跑完50m用时约4s
D.教室内一盏日光灯额定功率约为200W
5、(2017杭州,1)如图是一初中《科学》课本,下列对此课本的估测值域真实值最接近的是()
A.长度约为26厘米 B.质量约为2千克
C.重力约为0.2牛 D.平放时对桌面压强约为2帕。
中考物理总复习《机械运动》专项能力提升训练(含答案)

中考物理总复习《机械运动》专项能力提升训练(含答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关于某中学生的估测,下列数据合理的是( )A.身高约为160dmB.100m短跑成绩约为6sC.步行速度约为1m/sD.脉搏正常跳动60次所用时间约为1s2.下列有关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消除误差B.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C.选用精密仪器测量可以减小误差D.误差是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产生的3.小明同学用毫米刻度尺测量某一物体的长度时,测得的四次数据是、、、,其中有一次测量是错误的,则正确的测量结果应该5.12cm5.14cm5.13cm5.22cm是( )A.5.15cmB.5.130cmC.5.13cmD.5.12cm4.小明在教室用刻度尺测量了物理课本的宽度,3次的结果分别为18.43 cm、18.40cm、18.41 cm。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3次结果不同,说明小明需要更换测量工具B.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C.18.40 cm中最末一位数字“0”是没有意义的D.最后测量结果应记作18.413 cm5.我们说某物体做了机械运动,是指该物体( )A.正在运动B.正在改变运动的快慢C.处于静止状态D.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6.甲、乙两车并排停着,当甲车司机看着乙车时,忽然感觉自己的车正在缓慢运动,但当他看到地面时,却发现自己的车并没有动,对此,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以地面为参照物,甲车是运动的B.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是静止的C.以地面为参照物,乙车是静止的D.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是运动的7.汽车以72km/h的速度在公路上行驶,羚羊以22m/s的速度在草原上奔跑,运动员5min跑完1800m,三者速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A.运动员、汽车、羚羊B.羚羊、汽车、运动员C.汽车、羚羊、运动员D.汽车、运动员、羚羊8.a 、b 两辆小车从同一地点同方向出发,沿水平地面做直线运动,它们运动v t -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0~60s 过程中( )A.两小车在40s 时相遇B.时间为0时,a 、b 两小车相距最远C.40s 时,小车b 在小车a 的后方D.由图象可知a b v v > 二、填空题9.电动平衡车深受年轻人的喜爱,它采用站立式的驾驶方式,人通过身体的前倾、后仰实现驾驶。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中考复习机械运动强化训练(含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中考复习机械运动强化训练(含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小明记录了同学们在参加北京市中考体育测试中的一些成绩,你认为不可能的是( )A.1000 m跑的成绩为88 s B.引体向上1 min13个C.仰卧起坐1 min40次 D.实心球投掷成绩12 m2.如图所示为测某圆柱直径的几种方法,其中正确的是( )3.2017年4月,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发射,并与“天宫二号”顺利完成自动交会对接,对接完成后,若认为“天舟一号”处于静止状态,则选取的参照物是( )A.“长征七号” B.“天宫二号” C.文昌航天发射场 D.地球,第4题图4.某大学两位研究者从蚂蚁身上得到启示,设计出如图所示的“都市蚂蚁”概念车,这款概念车小巧实用,有利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下列关于正在城市中心马路上行驶的此车说法正确的是( )A.以路面为参照物,车是静止的 B.以路旁的树木为参照物,车是静止的C.以路旁的房屋为参照物,车是运动的 D.以车内的驾驶员为参照物,车是运动的5.如下图所示为不同物体运动时的频闪照片,其中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6.小李每天坚持用“微信运动”来统计当天行走的步数,如图为她在6月12日的步行情况,按照正常成年人的身体指标和通常的步伐频率,可以估测出( )A.小李的身高大约为170 dmB.小李步行的平均速度大约为10 m/sC.当天小李走过的路程大约为3000 mD.步行后小李心跳一次的时间大约为4 s7.平直公路上并排停放着两辆汽车,一段时间后,坐在甲车上的小明感觉乙车向北运动,关于两辆汽车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一定向南运动 B.以甲车为参照物,地面一定是静止的C.以地面为参照物,甲车一定是向南运动 D.以地面为参照物,乙车一定向北运动8.在平直的公路上,小明坐在车上用电子手表的秒表功能测出了汽车连续通过5根电线杆的时间为10 s,相邻电线杆的距离为50 m,则汽车的平均速度约为( ) A.90 km/h B.70 km/h C.72 km/h D.40 km/h9.测得一位同学的身高为1.650 m,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 m B.最后一位数字0没有意义C.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 cm D.测量中只要方法正确就不会有误差10.甲、乙两辆小车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通过的路程s 和运动时间t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A.甲、乙两车的速度之比为3∶2B.在t=6 s时,甲车在乙车前面1.2 m处C.若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向东运动D.乙车的速度大小为10 m/s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2分)11.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___(选填“A”或“B”),测出该物体的长度是____cm。
浙江省中考科学 课后强化训练17 机械运动(含解析)

课后强化训练17 机械运动一、选择题(第1题)1.你也许有过这样的体验:甲、乙两列火车并排停在站台上,你坐在甲车车厢向乙车车厢观望,如图所示,突然你觉得自己坐的火车开始缓缓地前进了,但是,“驶过”了旁边乙车的车尾你才发现,实际上甲车还停在站台上,而旁边的乙车却向相反的方向开走了。
你觉得自己坐的火车前进了,所选的参照物是(C)A. 站台B. 甲车C. 乙车D. 自己【解析】行驶的乙车与自己乘坐的甲车之间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坐在静止的甲车中的人觉得自己坐的火车前进了,所选的参照物是乙车。
2.两列火车如图所示,西子号列车上的乘客看到和谐号列车正在向东行驶,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第2题))A. 若西子号向东行驶,则和谐号一定静止B. 若西子号向东行驶,则和谐号一定也向东行驶C. 若西子号静止,则和谐号可能向西行驶D. 若两车都向西行驶,则西子号行驶得较慢【解析】若西子号向东行驶,和谐号静止,则西子号上的乘客应该看到和谐号向西行驶,故A错误;若西子号向东行驶,和谐号也向东行驶且速度更快时,西子号上的乘客可以看到和谐号向东行驶,故B正确;若西子号静止,和谐号向西行驶,则西子号上的乘客应该看到和谐号向西行驶,故C错误;若两车都向西行驶且西子号较慢,则西子号上的乘客应该看到和谐号向西行驶,故D错误。
3.“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下面四幅图是小严同学利用频闪照相机拍摄的不同物体运动时的频闪照片(黑点表示物体的像),其中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B)【解析】物体沿直线路径运动时,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运动快慢保持不变,这种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在图中应是黑点间距相等的直线运动才是匀速直线运动。
4.下列关于速度的说法错误..的是(D)A. 速度表示物体的运动快慢B. 成人步行的速度大约为4.5千米/时C.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D. 速度跟路程成正比,跟时间成反比【解析】速度是物体通过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的比值,时间必须对应这段路程,故D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后强化训练17 机械运动一、选择题(第1题)1.你也许有过这样的体验:甲、乙两列火车并排停在站台上,你坐在甲车车厢向乙车车厢观望,如图所示,突然你觉得自己坐的火车开始缓缓地前进了,但是,“驶过”了旁边乙车的车尾你才发现,实际上甲车还停在站台上,而旁边的乙车却向相反的方向开走了。
你觉得自己坐的火车前进了,所选的参照物是(C)A. 站台B. 甲车C. 乙车D. 自己【解析】行驶的乙车与自己乘坐的甲车之间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坐在静止的甲车中的人觉得自己坐的火车前进了,所选的参照物是乙车。
2.两列火车如图所示,西子号列车上的乘客看到和谐号列车正在向东行驶,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第2题))A. 若西子号向东行驶,则和谐号一定静止B. 若西子号向东行驶,则和谐号一定也向东行驶C. 若西子号静止,则和谐号可能向西行驶D. 若两车都向西行驶,则西子号行驶得较慢【解析】若西子号向东行驶,和谐号静止,则西子号上的乘客应该看到和谐号向西行驶,故A错误;若西子号向东行驶,和谐号也向东行驶且速度更快时,西子号上的乘客可以看到和谐号向东行驶,故B正确;若西子号静止,和谐号向西行驶,则西子号上的乘客应该看到和谐号向西行驶,故C错误;若两车都向西行驶且西子号较慢,则西子号上的乘客应该看到和谐号向西行驶,故D错误。
3.“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下面四幅图是小严同学利用频闪照相机拍摄的不同物体运动时的频闪照片(黑点表示物体的像),其中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B)【解析】物体沿直线路径运动时,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运动快慢保持不变,这种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在图中应是黑点间距相等的直线运动才是匀速直线运动。
4.下列关于速度的说法错误..的是(D)A. 速度表示物体的运动快慢B. 成人步行的速度大约为4.5千米/时C.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D. 速度跟路程成正比,跟时间成反比【解析】速度是物体通过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的比值,时间必须对应这段路程,故D错误。
(第5题)5.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所示,则能正确反映两人运动距离与时间关系的图像是(D)【解析】由甲、乙两人的运动状况可知,在相同时间内,乙通过的路程大于甲,即s乙>s甲,故D正确。
6.甲、乙两小车运动st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C)(第6题)A. 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B. 甲车的速度为10米/秒,乙车的速度为2米/秒C. 经过6秒,甲、乙两车相距2米D. 经过5秒,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均为10米【解析】 由图像可知,甲车在6秒内路程保持不变,说明甲车静止;6秒时,乙车在距离原点12米处,甲车在距离原点10米处,甲、乙两车相距2米。
(第7题)7.甲、乙两物体先后从同地沿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甲比乙先运动2秒,甲运动6秒时通过的路程为6米,此时甲、乙间的距离为2米,在如图所示的a 、b 、c 三条图线中,乙的s t 图像(D )A. 一定是图线aB. 一定是图线bC. 可能是图线bD. 可能是图线c【解析】 甲比乙先运动2秒,甲运动6秒,所以乙运动时间t =4秒,此时甲、乙间的距离为2米,所以乙运动的路程可能是s =s 甲+2米=6米+2米=8米,也可能是s ′=s 甲-2米=6米-2米=4米。
由v =s t 知,乙的速度可能是v =s t =8米4秒=2米/秒,也可能是v ′=s ′t =4米4秒=1米/秒。
图线a 表示的速度是2米/秒,图线b 表示的速度约为1.4米/秒,图线c 表示的速度是1米/秒,故乙的s t 图像可能是a 或c 。
(第8题)8.运输机参加抗震救灾,在水平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的过程中,间隔相同时间从飞机上静止释放四个相同的物资。
如图能正确表示物资着地位置的是(地面水平,空气阻力不计)(C )【解析】 ①包物资最先从飞机上落下,故①最先落地,落地点在最左端。
被静止释放的物资,释放时高度相同,故落到地面所需时间也相同,又因飞机匀速前进,故物资被释放时水平方向速度均相同,故s =vt ,其在水平方向上运动距离也相同,①②③④之间的间隔距离都相同,均等于飞机在释放相邻物资时间间隔内通过的路程。
9.甲、乙两人进行100米赛跑,结果甲比乙超前10米到达终点。
如果让甲从原起跑线往后退10米起跑,乙仍从原起跑线起跑,两人都保持原来的速度重新比赛,则比赛结果是(B )A. 同时到B. 甲先到C. 乙先到D. 不能确定【解析】 设第一次比赛时甲用的时间为t ,则速度为v 1=s 1t =100米t ,乙的速度v 2=100米-10米t=90米t。
第二次比赛时,甲到达终点所需要经过的路程s 1′=100米+10米=110米,乙到达终点所需要经过的路程s 2′=100米。
因为两人的速度都不变,所以甲用的时间t 1′=s 1′v 1=110米100米t=1110t ,乙用的时间t 2′=s 2′v 2=100米90米t=109t ,t 1′<t 2′,因此还是甲先到达终点。
10.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
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
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波的情况如图乙所示,x 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
则该被测汽车速度是(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40米/秒,且保持不变)(D ),(第10题))A. 28.33米/秒B. 13.60米/秒C. 14.78米/秒D. 14.17米/秒【解析】 在本题中,超声波第一次与汽车相遇是在0.16秒,所用时间t 1=0.16秒,第一次相遇时测速仪和汽车之间的距离s 1=v 声t 1=340米/秒×0.16秒=54.4米。
此后在0.16~1.00秒之间,汽车继续匀速前进。
1.00秒时,测速仪第二次发出超声波,在1.12秒时与汽车相遇,所用时间t 2=1.12秒-1.00秒=0.12秒,超声波在这段时间内经过的路程s 2=v 声t 2=340米/秒×0.12秒=40.8米。
两次路程之差即汽车在0.16~1.12秒之间通过的路程Δs =s 1-s 2=54.4米-40.8米=13.6米,所对应的时间差为Δt =1.12秒-0.16秒=0.96秒,所以汽车的速度v 汽车=Δs Δt =13.6米0.96秒≈14.17米/秒。
二、非选择题11.宋代诗人陈与义乘船出游时曾写下一首诗:“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其中“云不动”“云与我俱东”分别是以船、榆堤为参照物。
(填“榆堤”或“船”)【解析】 从“不知云与我俱东”可知,相对于地面来说,诗人与云都是向东运动的,也就是说,二者的运动状态相同,相对静止,所以诗人以船为参照物看云时,会认为“卧看满天云不动”,以“榆堤”为参照物,会认为“云与我俱东”。
12.两艘潜艇相距s ,以相同的速度v 1成单纵队同向航行,后艇的超声定位器发出信号到达前艇并被反射回来,声音在水里传播的速度等于v 2,求后艇发出信号和收到回声两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
【解】 设后艇发出声音信号到达前艇的时间为t 1,声音由前艇反射回后艇所经历的时间为t 2,超声信号向前艇传播时,相对前艇的速度为v 2-v 1,到达前艇的时间t 1=sv 2-v 1,信号返回时,相对后艇的速度为v 2+v 1,到达后艇的时间t 2=sv 2+v 1,则总时间为t =t 1+t 2,代入整理得t =2v 2sv 22-v 12。
13.(1)打点计时器是利用电流的磁效应工作的仪器,打相邻两点的时间间隔为0.02秒,由此可知,打点计时器是A (填字母)的仪器。
A. 记录时间B. 测量质量C. 测量力(2)某同学用图甲所示的打点计时器来研究物体的速度,得到一条纸带如图乙所示,则A 、C 两点的距离为10.2厘米,物体在AC 段运动的速度是2.55米/秒。
,(第13题))【解析】 v =s t =10.2×10-2米0.02秒×2=2.55米/秒。
(第14题)14.甲、乙两个物体同时从同一地点向西做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以甲为参照物,乙向东做直线运动,经过6秒,甲、乙两物体相距30米。
【解析】 以甲为参照物,乙的位置在远离甲,即乙向东运动;s =v 甲t -v 乙t =(v 甲-v 乙)t =(15米/秒-10米/秒)×6秒=30米。
15.某艘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6米/秒,现在它在水流速度为2米/秒的河中逆流行驶,在经过一座桥时掉落了一只空木箱,经过了2分钟船上的人才发现,马上调头去寻找漂走的木箱,从此处到追上木箱,船行驶的路程至少为960米。
【解析】 已知船在静水中的速度v 1=6米/秒,水流速度v 2=2米/秒,因为是逆流行驶,则船相对于地面的行驶速度v =v 1-v 2=6米/秒-2米/秒=4米/秒,t =2分钟=120秒,由v =s t可得,这2分钟内船行驶的路程s 1=vt =4米/秒×120秒=480米,此时木箱漂流的路程s 2=v 2t =2米/秒×120秒=240米,2分钟后木箱与船相距是s =s 1+s 2=480米+240米=720米。
设追上木箱的时间为t 1,掉头后船顺流行驶,追木箱的速度v 3=6米/秒+2米/秒=8米/秒,则v 2t 1+720米=v 3t 1,即2米/秒×t 1+720米=8米/秒×t 1,解得t 1=120秒,则从此处到追上木箱,船行驶的路程s 3=v 3t 1=8米/秒×120秒=960米。
16.甲、乙两地的距离是900千米,一列火车从甲地早上7:30出发开往乙地,途中停靠了几个车站,在当日16:30到达乙地。
火车行驶途中以144千米/时的速度匀速通过长度为400米的桥梁,火车全部通过桥梁的时间是25秒。
求:(1)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速度是多少? (2)火车的长度是多少米?【解】 (1)t =9小时,v =s t =900千米9小时=100千米/时。
(2)v 1=144千米/时=40米/秒,火车全部通过桥梁的路程s 1=v 1t 1=40米/秒×25秒=1000米。
火车的长度L =1000米-400米=600米。
17.在苏州汽车站的一位旅客可选择普客或快客从苏州去上海:乘普客从苏州到上海的路程为75千米;乘快客从苏州到上海的路程为80千米。
下表是普客和快客的路程时刻表:已知普客时速为60千米/时,快客时速为100千米/时,两车中途均不停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