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饮食文化是与权力挂钩的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的饮食文化特征

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的饮食文化特征

我国古代士大夫阶层的饮食文化特征一、概述我国古代士大夫阶层是我国古代社会中重要的精英阶层,他们在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饮食文化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我国古代士大夫阶层的饮食文化特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差异和饮食习惯,也反映了我国古代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食材选择1. 珍稀食材在我国古代,士大夫阶层非常注重吃的品质和稀有的食材。

他们喜欢品尝珍稀食材,如熊掌、猩猩肉、白鹿肉等,这些食材被视为美味的象征,也是士大夫炫耀自己身份与地位的一种方式。

2. 季节食材古代士大夫阶层也注重食材的季节性。

他们喜欢根据季节的不同选择不同的食材,如春天食用嫩笋、夏天食用鲜鱼、秋天食用蘑菇、冬天食用猪肉等。

这种选择食材的方式不仅体现了季节的变化,也体现了他们对食材的用心和品尝的精致。

三、烹饪技法1. 精湛烹饪古代士大夫阶层对烹饪技法的要求非常高,他们注重烹饪工艺的精湛和美味。

在烹饪过程中,他们注重火候、刀工、配料的搭配等方面,力求做出色香味俱全的美食。

2. 讲究烹饪仪式古代士大夫阶层在烹饪中也非常讲究仪式感。

他们在宴席上注重烹饪过程的仪式感,如正宫割鸡、解蟹等,这些烹饪仪式不仅展示了主人的文雅和烹饪艺术,也增添了饮食的趣味和仪式感。

四、饮食习惯1. 讲究营养古代士大夫阶层注重饮食的营养搭配,他们讲究五味调和、荤素搭配,并注重食物对身体的营养作用,追求食物的营养健康。

2. 崇尚饮食礼仪古代士大夫阶层在饮食过程中也非常讲究礼仪。

他们在宴席上注重吃饭姿势、坐姿的端庄,注重用筷、酒杯的方式,展示了主人的文雅和礼仪规范。

五、饮食文化与社会地位1. 社会等级差异古代士大夫阶层的饮食文化反映了社会的等级差异。

他们在食材的选择、烹饪技法、饮食习惯上注重高雅和精致,体现了他们的地位和身份。

2. 饮食文化的传承古代士大夫阶层的饮食文化也对后世的饮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饮食文化在我国饮食文化的传承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成为我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

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

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一、本文概述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自古以来便承载着深厚的哲学思想。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饮食文化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揭示其与道家、儒家、佛家等哲学流派之间的紧密联系。

通过深入挖掘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饮食习惯、烹饪技艺以及餐桌礼仪背后的哲学意蕴,从而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本文将首先概述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特点,然后从多个方面详细分析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我们将从道家哲学的视角出发,探讨“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体现。

我们将分析儒家哲学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和为贵”和“礼之用,和为贵”等思想在餐桌礼仪中的表现。

我们还将关注佛家哲学对中国素食文化的影响,以及素食文化所蕴含的环保和慈悲精神。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期望能够揭示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并展示其与现代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

我们也希望借此机会倡导一种健康、和谐、环保的饮食理念,以推动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中国饮食文化概述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体系。

中国饮食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满足生理需求的行为,更是一种富含哲学思想、历史文化和艺术美感的生活方式。

它涵盖了食材选择、烹饪技艺、餐桌礼仪、饮食哲学等多个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食材选择上,中国饮食文化注重“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中国人善于利用自然界的食材,注重食材的季节性和地域性,追求食材的新鲜、天然和营养。

同时,中国饮食也倡导“五味调和”的原则,追求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的平衡与和谐,以达到口感的最佳状态。

在烹饪技艺上,中国饮食文化展现了精湛的厨艺和独特的烹饪方法。

中国菜系种类繁多,包括川菜、鲁菜、粤菜、苏菜等八大菜系,以及许多地方特色小吃。

这些菜系和小吃各具特色,烹饪方法也各不相同,如炒、炖、煮、蒸、烤等,每一种烹饪方法都有其独特的口感和风味。

简述我国的饮食文化观念

简述我国的饮食文化观念

简述我国的饮食文化观念
我国的传统饮食文化观念由四个重要部分组成,分别是:民本思想、节约粮食、人格教育以及食疗观。

一、民本思想
古话常说,民以食为天。

人活着就离不开“吃”,“吃”是生存的基本前提,是每个人的头等大事,即“天大的事”。

同时,饮食是儒家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的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我国历代文化都把粮食和吃饭问题当做基本的社会问题。

所以,民本思想在我国的传统饮食文化中根深蒂固,也是确保了我国饮食文化生生不息的关键所在。

二、节约粮食
勤俭节约是中华美德之一。

古代在饮食节约方面更加强调的是节约“劳动力”,诗词“粒粒皆辛苦”则是古人对节约上的反映;而现今强调的节约则更加偏重于节约“自然资源”,两者的差别非常的大。

“节约”一直存在于我国的传统饮食文化观念中,食物虽美味却来之不易,勤俭节约爱惜粮食是每一个中国人骨子里就有的饮食观念。

三、人格教育
人格和个人餐桌礼仪是挂钩的。

在中国,我们能通过餐桌礼仪来看出一个人是否具有良好的家庭教养。

中国人常常利用饮食的机会培养志向、观察人品,甚至将饮食观与人才观念所联系起来。

这也跟我国的儒家思想有关,儒家思想历来主张的是回避世间上的各种诱惑,提倡节衣素食和树立克己利他的思想理念。

这对中国传统饮食的文化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四、食疗观
中国食疗观念源自于中医。

中医学认为,人需要以五谷来养“气”,若食肉多,则食气为肉气所胜,会破坏内脏之间的平衡从而导致疾病的产生。

在中国的传统饮食之中,食物跟食法是被极其重视的。

简单来说,食疗观念是强调在进食和人体之间,保持一定的平衡;在生理和文化之间,也保持一定的平衡。

中国饮食文化思想和内涵

中国饮食文化思想和内涵

中国饮食文化思想和内涵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

它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社会交往方式。

中国饮食文化思想和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饮食与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古代哲学家们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饮食是人与自然之间的重要联系。

中国人注重饮食的平衡和谐,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

比如,中医养生理论中强调“饮食起居,有常无常”,即要根据季节、气候、个体差异等因素来调节饮食,以保持身体的健康平衡。

二、饮食与阴阳五行的关系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五行思想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饮食文化。

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人们对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抽象概括,包括五行(金、木、水、火、土)和阴阳(阴性和阳性)。

中国人认为,饮食应该与阴阳五行相协调,以达到身体健康和平衡。

比如,夏天多吃寒凉食物可以降暑,冬天多吃温热食物可以御寒。

三、饮食与季节的变化中国饮食文化非常注重季节性的变化。

中国人认为,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变化和自然界的规律,选择不同的食材和烹饪方法可以达到营养平衡和身体健康。

比如,夏天多吃清凉解暑的食物如西瓜、黄瓜,冬天多吃温热补益的食物如鸡汤、羊肉。

四、饮食与社交文化的融合中国饮食文化与社交文化密不可分。

中国人认为,饮食是社交的一种方式,通过共同进餐可以增进感情、加强交流。

在中国,人们常常通过聚餐来庆祝节日、庆贺喜事,或者与亲朋好友团聚。

饮食文化中的礼仪和规矩也是社交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宴席上的敬酒、宴客的次序等。

五、饮食与道德伦理的关联中国饮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观念。

中国人认为,饮食不仅仅是满足生理需要,更是一种修养和道德追求。

比如,中国人崇尚节俭和勤劳,反对浪费和贪婪,这种道德观念也反映在饮食文化中。

中国的宴席中,主人会精心安排菜肴的数量和品种,以显示自己的节俭和对客人的尊重。

六、饮食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社会学与饮食文化

社会学与饮食文化

社会学与饮食文化饮食文化作为某个民族或地区的文化遗产,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早已深厚。

社会学家通过多年的研究,发现人类饮食文化的演变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多方面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本文将通过对社会学与饮食文化的关系的探讨,为读者展示饮食文化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复杂联系。

一、饮食文化与社会阶层的关系饮食文化与社会经济、文化等层次有密切联系。

在古代社会,饮食文化更是与社会阶层密不可分。

这是因为在古代社会,饮食品质的优劣与社会地位直接挂钩。

贵族阶层通常能享受到更加豪华、丰盛的饮食,而平民百姓更多会食用简单的食材,这种分化几乎贯穿了整个社会结构。

因此在社会学上,饮食文化的研究也是与阶层结构的研究紧密相关。

二、饮食文化与国家文化认同的关系饮食文化也与国家文化认同息息相关。

例如,中国的“八大菜系”中,每一种菜系都反映了特定地区的历史、文化和人文地理环境。

每一个地域性的饮食文化都与文化认同紧密固定在一起。

因此在社会学上,人们可以通过观察某种地域性的饮食文化反映出当地的文化历史和社会生态。

三、饮食文化与文化全球化的关系在当前文化全球化的环境下,饮食文化也不再是某个地方、某个民族的专属产业。

诸如美国快餐、日本寿司、中式烤鸭等餐饮文化,都在不断向世界范围内扩散。

在社会学上,这种文化传递的过程也被称为“文化扩散论”。

各个地方的饮食文化之间,因为文化的交流而发生融合,进而演变为全新的饮食文化。

四、饮食文化与消费观念的关系在现代社会,人们对饮食文化不再局限于所属地域和民族文化,进而更多地侧重于饮食品质的味道和健康营养价值。

这也促使了消费观念与饮食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

一方面,消费者愈发注重健康饮食,选择健康食材成为一种新潮流;另一方面,消费者也更加注重外观、口感和口感的搭配。

因此,饮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成为了消费意识的一部分。

结语饮食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一大组成部分,在社会学上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通过对饮食文化与社会阶层、国家文化认同、文化全球化和消费观念的关系的探讨,本文为读者提供了更全面的人类饮食文化历程的认识。

[吃喝风,官场,史上]史上官场吃喝风

[吃喝风,官场,史上]史上官场吃喝风

如果官场动荡,官员调动频繁,这种宴会也会跟着增多,如《汉书》中描述,西汉后期就有“吏或居官数月而退,送故迎新,交错道路”的混乱局面。到了《后汉书》,又有“自是选代交互,令长月易,迎新送旧,劳扰无已,或官寺空旷,无人案事”的记载,可见迎来送往、吃喝应酬,已导致行政效率严重低下。
有时,官场应酬还会引发血案,两汉时期最著名的吃喝事件发生在演义小说里,《三国演义》开篇不久,倒霉的督邮就吃、拿、卡、要未遂,还被暴打一顿。
吃喝应酬与政治清明
有人以为越是皇帝昏庸、吏治混乱的黑暗年代,官员越热衷吃喝,其实不然。官员应酬吃喝之风,与政治是否清明基本无关,有时盛世反而更为流行。比如中国历史上经济最为繁荣的宋朝,就是官员吃喝风最盛行的朝代。《宋史》记载,宋朝有“旬设”之制,每一旬都有一次公费宴犒,将公款吃喝变成了国家制度,各衙门动用公款宴请都有公开账本,名为“公使苞苴”,这种用于公务接待的公款即称“公使钱”。
在皇权社会里,宫廷宴会属于“绝对权力导致的特权特供”,本不属本文探讨之列,但这种风气确实影响了官场生态,官员们上行下效,将宴会变成了一种固有流程,从升迁、到任到离职,还有寿辰、婚嫁等,宴会贯穿整个官场生涯。至于日常应酬更是生活的一部分,退朝下班后三三两两喝个酒聊个天,是很多官员维系关系的必要手段。
史上官场吃喝风
“所有尖宿公馆,只用家常饭菜,不必务办整桌酒席,尤不得用燕窝烧烤,以节糜费。此非客气,切勿故违,至随身丁弁人夫,不许受分毫站规门包等项。需索者即须扭送,私送者定行特参。”这是清朝道光十八年(1839年)初,林则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时发布的第一道公文。整篇公文与禁烟无关,而是针对公款吃喝。
名臣范仲淹曾解释过公使钱存在的合理性,“窃以国家逐处置公使钱者,盖为士大夫出入及使命往还,有行役之劳。故令郡国馈以酒食,或加宴劳,”认为这一切都基于公务,让来往公务人员能够安心工作。

历代帝王饮食的奢侈糜烂之风 人乳喂猪 炭烤活鹅

历代帝王饮食的奢侈糜烂之风 人乳喂猪 炭烤活鹅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历代帝王饮食的奢侈糜烂之风人乳喂猪炭烤活

导语:如《世说新语》上记载:晋武帝司马炎的女婿王济以人乳喂猪,所以他家的清蒸猪蹄膀味道十分鲜美,令皇帝也大感惊讶。

中国的饮食文化是与权
如《世说新语》上记载:晋武帝司马炎的女婿王济以人乳喂猪,所以他家的清蒸猪蹄膀味道十分鲜美,令皇帝也大感惊讶。

中国的饮食文化是与权力挂钩的,史料显示,先秦时期的饮食礼政已经相当完备了。

从肴馔品类到烹饪品位,从进食方式到筵席宴飨等等,都对等级之别有着严格的规定。

周代盛行的青铜饮食器具——鼎便是衡量社会身份等级的标志物:国君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一鼎或三鼎。

豆也是如此,《礼记·礼运》载天子之豆三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食品的消费十有严格限制的,《国语·楚语下》载观射父语:
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这种等分出自古代的记载。

《尚书·洪范》述:“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

”这就是说只有君主才能作威作福,吃玉食。

《礼记·王制》说:“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


直至清代,这种等级上的饮食规定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以皇家宴为例,皇帝宴桌有菜肴40品;皇后的头等宴桌膳品减少为32品;妃嫔的二等宴桌每桌2人,三等宴桌每桌3人,每桌菜肴则递减为15品。

而皇帝皇后吃不完的菜则往往赐给大臣们吃。

礼仪虽在不断改变,但总的精神是不变的:我的官做得比你大,我
生活常识分享。

中国非遗项目面临传承危机

中国非遗项目面临传承危机

中国“非遗”项目面临传承危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已达近87万项我国从5年前引入“非遗”概念,短短几年,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已达近87万项,其中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的项目约1400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级“非遗”的有35项,是拥有世界级“非遗”数量最多的国家。

与保护名录上“非遗”数量“大跃进式”的增长速度相对应的,是非遗申报过程中的很多大跃进现象:有些地方只看重入选名录的社会影响,保护措施不落实,甚至把入选名录当做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为入选名录不惜投入重金、不遗余力、志在必得。

而一旦入选,就以为功成名就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未得到相应的保护,甚至被扔在一边。

有的地方只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视作经济资源开发利用,忽视按照科学规律进行传承保护。

一些地方将非遗过度进行商业化、功利化的“开发”、“利用”,弱化甚至异化了其文化内涵,最终导致非遗走样,甚至面目全非。

世易时移,非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样式,大多已被时代淘汰,个个落得濒临绝境,再经不起任何折腾。

目前许多地方重申报、轻保护的现象十分普遍,而这种只以申遗为目的的活动,不啻是一种潜在的破坏,或者已经在造成破坏。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名录的退出制度,已势在必行。

“一些地方政府把劲儿都使到申报前,一旦申遗成功,得到国家相关部门认定后,地方政府的政绩完成了,就又是庆祝会,又是文化节的,具体的保护工作却被扔到一边。

这种做法是非常令人担忧的。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专家委员会主任冯骥才指出,重申报、轻保护,甚至超负荷利用和破坏性开发的现象,如今在全国普遍存在。

许多地方申遗成功后,将其视为广告招牌,专注于挖掘“非遗”的含金量,而非保护。

保护“非遗”,当然是好事,但费解的是,那么多优秀的“非遗”项目还未进入国家级名单,而目前名单中,也还存在着作伪、良莠不齐等现象。

此外,不少“非遗”项目面临着传承危机。

[现象]煎饼也“非遗”近日,山东临沂市蒙阴县一家煎饼企业呼吁为煎饼申报“非遗”,希望有一天临沂煎饼能跻身国家级“非遗”名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饮食文化是与权力挂钩的,史料显示,先秦时期的饮食礼政已经相当完备了。

从肴馔品类到烹饪品位,从进食方式到筵席宴飨等等,都对等级之别有着严格的规定。

周代盛行的青铜饮食器具——鼎便是衡量社会身份等级的标志物:国君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一鼎或三鼎。

豆也是如此,《礼记。

礼运》载天子之豆三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食品的消费十有严格限制的,《国语。

楚语下》载观射父语: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这种等分出自古代的记载。

《尚书。

洪范》述:“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

”这就是说只有君主才能作威作福,吃玉食。

《礼记。

王制》说:“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

”直至清代,这种等级上的饮食规定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以皇家宴为例,皇帝宴桌有菜肴40品;皇后的头等宴桌膳品减少为32品;妃嫔的二等宴桌每桌2人,三等宴桌每桌3人,每桌菜肴则递减为15品。

而皇帝皇后吃不完的菜则往往赐给大臣们吃。

礼仪虽在不断改变,但总的精神是不变的:我的官做得比你大,我的权力比你大,吃得也要比你好。

天下最大的官是皇帝——其实官儿也不过是皇帝的奴仆而已,最大的官儿也跟皇帝有本质性的等级差别,权力最大的也是皇帝,所以,中国的食文化悠久与精美也在皇帝那张嘴巴里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孙中山先生说: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

中国所发明之食物,固大盛于欧美;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驾。

“此言极是。

孙先生同时又指出,这饮食文化之成熟表明了中华文明之成熟。

这就值得商榷了。

其实,中国饮食文化之所以达到如此高峰,正如中国的”性文化“达到的高峰一样,都是极权制度。

何以见得?当年齐桓公吃厌了珍馐美食,就想换个口味——直接说吧,他齐桓公想吃人肉了。

他手下有个臣子叫易牙,此人的厨艺非常出色,齐桓公就把自己的这个意思对易牙说了,易牙就马上回家把自己的儿子给杀了,做成婴儿汤给齐桓公喝了。

中国的君王有如此权力,想吃什么就是什么,吃了山珍要吃海味,吃了“常味”要吃野味,吃了野味要吃人味,这吃美食的欲望无限放大,如此,则中国的美食想不称霸全寰也难啊!在饮食发展史上,帝王与权臣贵族起了最大的推动作用。

而最好的美食总是首先出现在帝王与贵族的豪华筵席上。

中国的宫廷御膳,称为天厨,代表了不同时期饮食文化的高峰。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中国的饭店往往都要声称自己有宫廷秘方做的菜,即使是街头小摊也往往要把那圆溜溜的肉丸讲成是贡丸,把那黑不溜秋的黄酒说成是贡酒,以此招徕大众。

而在电视里做的食品保健品广告,也每每挖空心思要和皇帝扯上关系,往往要让那假皇帝举起那大拇指,连声赞叹,以此诱导大众。

连那武侠小说说到吃,也总以那宫廷之菜为上,如《射雕英雄传》中写那九指神丐洪七公在皇宫大梁上连蹲着三个月,吃那皇宫里的佳肴,临死前还不忘那宫菜鸳鸯五珍烩。

自周朝起,在饮食方面皇室都是花了极大的人力物力的,很是能遵从孔夫子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教诲。

周代宫廷中,建有庞大而完善的饮食管理与服务机制,其中包括负责食源的机构,负责屠宰及烹饪的机构等六种机构,六种机构又包括22个单位,计2307人。

在《周礼。

天官》中说,周天子进膳时,“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饮用六清,馐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有二十瓮”,中国烹饪史上有“八珍”之说,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不过,那时的八珍没有后世那样的奢侈与“穷凶极恶”。

(根据注疏,这八珍是淳熬:肉酱油烧稻米饭;淳母:肉酱油烧黄米饭;炮豚:煨烤炸炖乳猪;炮:煨烤炸炖母羔;捣珍:烧牛、羊、鹿里脊;渍:酒糟牛羊肉;熬:类似五香牛肉干;肝网油:网油包烤狗肝。

)强大的汉王室在饮食方面当然比周朝更进一步了。

汉朝皇帝拥有当时全国最为完备的食物管理系统。

负责皇帝日常事物的少府所属职官中,与饮食活动有关的有太官,汤官和导官,它们分别“主膳食”、“主饼饵”和“主择米”。

这是一个人员庞大的官吏系统。

太官令下设有七丞,包括负责各地进献食物的太官献丞、管理日常饮食的大官丞和大官中丞等。

太官和汤官各拥有奴婢3000人,为皇帝和后宫膳食开支一年达二万万钱。

这笔开支相等于汉代中等水平百姓二万户的家产。

每天开支达54. 8万钱,相当于2700多石上好的梁米,或是91000多斤好肉。

汉朝礼制规定:天子“饮食之肴,必有八珍之味。

”他们“甘肥饮美,殚天下之味。

”节的变化对汉代普通人的生活状况有着不小的影响。

如汉末人徐干说:“在炎气酷烈”的夏季,即使是贵族也感到“身若点漆,水若流泉,粉扇靡效,宴戏鲜欢。

”然而季节对饮食生活的限制在皇帝和其后妃那里却被降至当时的最低程度。

在冬天,皇帝可以享用春季才生成的葱,韭黄等蔬菜,而这些蔬菜是耗费大量钱财,太官“覆以屋庑,昼夜蕴火,待温而生。

”在炎热的夏季,皇帝与后妃则是“坚冰常奠,寒馔代叙。

盛唐在美食方面亦是一大盛世,烧尾宴正是此中的代表。

何谓“烧尾宴”?据《旧唐书。

苏瓌传》:“公卿大臣初拜官者,例许献食,名曰烧尾。

”这就是说,大臣初上任时,为了感恩,向皇帝进献盛馔,叫做“烧尾”。

烧尾宴奢侈到什么程度呢?《清异录》中记载了韦巨源设烧尾宴时留下的一份不完全的食单。

食单中共列菜点58种,糕点有20余种。

菜肴有32种,从取材上看,有北方的熊、鹿、驴,南方的狸、虾、蟹、青蛙、鳖,还有鱼、鸡、鸭、鹌鹑、猪、牛、羊、兔等等。

例如宴席上有一种看菜,即工艺菜,主要是用来装饰和观赏的,其中有一道看菜叫“素蒸音声部”,用素菜和蒸面做成一群蓬莱仙子般的歌女舞女,共有70件。

你看,一个工艺菜,就得花费多少时间与精力。

如一糕点名为“金银夹花平截”,是把蟹黄,蟹肉剔出来,夹在蒸卷里面,然后切成大小相等的小段。

又如其中一个叫“通花软牛肠”的菜,是用羊骨髓加上其他辅料灌入牛肠,做成香肠一类的食品。

烧尾宴中的羹汤也是非常精致的,如“冷蟾儿羹”,即蛤蛎羹,但要冷却后凉食,如清凉臛碎,是用狸肉做成羹,冷却后切碎凉食,类似肉冻,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限于篇幅,对菜肴只能稍做介绍。

这58种菜点,还不是“烧尾宴”的全部食单,只是其中的奇异者。

由于年代久远,记载简略,烧尾宴确切的整体规模和奢华程度是我们今天所无法真正确知的。

宋代的宫廷饮食,也以穷奢极欲著称于世。

如皇帝,“常膳百品”、“半夜传餐,即须千数。

”至于宴会,更是奢侈到了惊人的程度。

如神宗,晚年沉溺于深宫宴饮享乐,往往“一宴游之费十余万”。

史载,仁宗有一次内宴,“十閤分各进馔”,仅蛤蜊一品二十八枚。

当时蛤蜊一枚值一千,这样仁宗“一下箸二十八千”。

明代的宫廷饮食也是奢靡无度的。

如正月十五日宫中的元宵节,其元宵制作十分精细——将糯米磨成细面,再用核桃仁、白糖、玫瑰作馅,然后用酒水滚成,大小如核桃般。

十六日,宫中赏灯活动更盛,据《明宫史》载:“天下繁华,咸萃于此”。

这一时节,宫中的菜蔬有滇南的鸡zong(土+从),五台山的天花羊肚菜,东海的石花海白菜、龙须、海带、鹿角、紫菜等海中植物;江南的蒿笋、糟笋等,辽东的松子,蓟北的黄花、金针,中都的山药、土豆,南都的苔菜,武当的莺嘴笋、黄精、黑精。

北山的核桃、枣、木兰菜、蔓青、蕨菜等,其他各种菜蔬和干鲜果品,土特产等,应有尽有,实是难以一一例举。

以上历朝历代的宫廷美食虽然已极其奢华,但和清朝帝宫美食相比,却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几千来的美食到清朝始臻颠峰。

清朝的御膳,积历代之经验,集全国之精华,美乎极乎。

据记载,清宫膳食,归内府管辖,具体由总管太监三员、首领太监十名、太监一百名,“专司上用膳馐、各宫馔品、节令宴席,随侍坐更等事。

”(注解18)当时,紫禁城里有大大小小数不清的膳房。

这个伺候皇帝吃喝的御膳房到底有多少人,从无准确统计,只知道“养心殿御膳房”一处就有几百人。

“御膳房”菜点的原料,来自全国的五湖四海,天上地下,有渤海的对虾、黄河的鲤鱼、镇江的鲥鱼、阳澄湖的大蟹、南海的鱼翅、海南的燕窝、东北的熊掌、山东的鲍鱼……宫廷膳食的工序要求是特别高的,如有一道“清汤虎丹”的菜,是用小兴安岭雄虎的睾丸作成,其形状如小茶碗口大小,制作时需要微开不沸的上好鸡汤炖煮三小时,然后剥去皮膜,放在调有佐料的汁水中渍透,再用特制的钢刀银刀,平片成纸一样的薄片,在盘中摆成牡丹花形状,佐以蒜泥、香菜末而食。

皇帝们不仅在宫里吃得好,出去吃得也绝不会差到哪里去。

如乾隆南巡时,河北怀柔县一个姓郝的地主接待乾隆,一天的酒食费就达白银十多万两。

慈禧,中国的事实上的最后皇帝,生活奢侈,爱搞排场,食肠发达,胃口巨大,美食是她最大的爱好。

她的私厨“西膳房”比光绪皇帝的“御膳房”还大,这“西膳房”能制作菜肴4000余种,点心400余种。

慈禧的每顿正膳,所用菜肴要摆三张拼起来的膳桌,菜点常在百种以上。

她老人家虽说胃口很好,但面对百种菜肴实在也令她为难,所以大多数的菜她大多只瞟了一眼,就原封不动地从她眼前自动消失了。

慈禧夏天还爱吃西瓜,但只吃瓢中心的一点,一天竟可用去350个。

更值得一书的是:当年她老人家把国事弄得一塌糊涂,被八国联军赶着屁颠屁颠地往西安跑。

跑到西安后,仍是不知俭约,硬从各地调集燕窝鱼翅,仍要吃那百种佳肴,日耗伙食费200两银子。

逃难结束后,回京的路上,1900年10月11日到达曲沃县侯马镇(今侯马市)时,曲沃县令王廷英在高显报马两镇办好皇差,在高显设三个行宫,在侯马改驿馆为行宫,另还备有45处公馆,招待的宴席上有八珍、八八席、六六席,支银数万两。

接上所述,清朝的帝王们平时一餐就得用去百余种菜点,当碰到节日或款待亲王大臣时,其宴席之盛况又当如何?这就可以重点谈谈上文提到的满汉全席了。

满汉全席是满汉两族风味肴馔兼用的盛大筵席。

是清代皇室贵族,官府才能举办的宴席,一般民间少见。

规模盛大高贵,程式复杂,满汉食珍,南北风味兼用,菜肴达三百多种,有中国古代宴席之最的美誉。

北京御膳饭店曾将满汉全席分为六种:蒙古亲潘宴、廷臣宴、万寿宴、千叟宴、九白宴、节令宴。

如蒙古亲潘宴即是清朝皇帝为招待与皇室联姻的蒙古亲族所设的御宴。

一般设宴于天正大光明殿,由满族一、二品大臣坐陪。

如廷臣宴则是于每年上元后一日即正月十六日举行,是时由皇帝亲点大学士、九卿中有功勋者参加,宴所设于奉三无私殿,宴时循宗室宴之礼。

皆用高椅,赋诗饮酒,每岁循例举行。

蒙古王公等也皆参加。

皇帝则籍此施恩来拢络属臣,而同时又是廷臣们功禄的一种像徵形式。

满汉全席聚天下之精华,用材不分东西南北,飞禽走兽,山珍海味,尽是口中之物,清代的满汉全席,有所谓山、海、禽、草「四八珍」。

山八珍指驼峰、熊掌、猩唇、猴脑、猩唇、象鼻、豹胎、犀尾、鹿筋;海八珍指燕窝、鱼翅、大乌参、鱼肚、鱼骨、鲍鱼、海豹、狗鱼(大鲵);禽八珍指红燕、飞龙、鹌鹑、天鹅、鹧鸪、彩雀、斑鸠、红头鹰;草八珍指猴头、银耳、竹荪、驴窝蕈、羊肚蕈、花菇、黄花菜、云香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