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合集下载

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件

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件
2、小组合作,跟随作者,再次走进冰塔林,细品冰塔林 的相关描写,选择某样具体的景物,填入探究主题的空 格处,感受其特点,品析手法,体会蕴含的作者情感。
小组合作单 探究主题:冰塔林之________________ (1)摘录相关精彩描写(关键词句):______________ 作者是怎样写的________________ 我们体会到作者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 (2)我们小组合作朗读设计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
2、班级交流,理清作者行踪,感受各拉丹冬的特点。
(1)移步换景:草坝子的营地,砾石堆上,靠近冰山,置 身冰窟(冰塔林),重返冰塔林。
(2)初步感知各拉丹冬的特点。 明确:雄伟、神奇、神秘、圣洁……
精细读品细写研景,感受神韵
1、从作者的文字中,你感受到各拉丹冬哪处景点最值得 你历尽艰辛走上一遭?
精细读品细写研景,感受神韵
预习反馈
读一读

黧黑
lénɡ
棱角

zhòu
quán
砾石 骤然 蜷卧
qián
虔诚

蠕动
jīnɡ
yì huò
腈纶 漫溢 豁然
dūn
敦实
bà jìng chuāng
huàn
草坝子 劲旅 疮 风云变幻
zhǒnɡ
接踵而至
yì shuò
熠熠烁烁
预习反馈
词语解释
像蚯蚓爬行那样动。 蠕动 结实;粗壮,敦厚诚实。敦实 比喻局势的动荡与变化。风云变幻 形容光彩闪耀的样子。 熠熠烁烁 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地行进。川流不息 疏忽大意,一点儿也不放在心上。漫不经心
精感读受细“研艰辛”和“选择”
4、链接材料:“我始终认为,缺乏苦难,人生将剥落全 部光彩,幸福更无从谈起,要是有一百次机会让我选择, 第一百零一次我仍然选择苦难。”(刘延《如风的马丽 华》)

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件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件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王的行为,表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的高大威严,令人敬畏。
(5)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 不懈怠。
写出了冰林经历阳光和风千万年来不间断地切割雕凿,终于形成现在这雄奇 壮美的景色,过程虽缓慢但却从未停止,静止中涌动着生命的力量。
重点探究
5.结合全文,归纳总结本文的写作技法。
(1)移步换景,结构严谨。 本文按照游览的顺序,以移步换景的写法展开,描写了由各
拉丹冬山脚到砾石堆,穿冰洞入冰塔林,置身冰窟等不同地点的 景观。在不同的段落中都有交代行踪的语句,既相互照应,又使 结构更加严谨。
重点探究
(2)巧用修辞,形象生动。 文中多处巧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将雄壮苍莽的各拉丹冬
半卧细察
变幻莫测、有雕塑感
冰峰晶莹;冰河辽阔; 冰天浩茫
简笔勾勒 大笔涂抹
图案多样、神奇
简要概述
晶莹闪耀;形态多样; 细致描写,由眼前景 永恒之美;凝聚历史 联想历史感受永恒
冰面疏松;流水漫溢
简要概述
自主学习
所感
地点 各拉丹冬山脚 在草坝子上
接近冰山、 冰塔林 置身冰窟
再入冰河
感受 感叹雪山的雄伟神秘 担心影响心态,敬畏雪峰
风云变幻:像风云那样变化不定,比喻局势复杂,变化迅速,难以 预料。
漫不经心: 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自主学习
04 识文本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作者在游览过程中见到了什么?有 何感受? 3.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按照什么顺 序来写的?
自主学习
04 识文本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2):描绘各拉丹冬的整体风貌,突出各拉丹冬主峰高大险峻 的特点。 第二部分(3~13):描写冰塔林壮观苍莽的景象。

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件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件语文八年级下册

原始之美 第11小节: 是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永恒的
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 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冰体一点一点 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 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 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 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小小的我便蜷卧在这巨人之发下。太阳偶一露 面,这冰世界便熠熠烁烁,光彩夺目。端详着 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 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 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原始之美
(1)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 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 缓慢而从不懈怠。
“漫不经心”体现了自然力的伟大;“切 割”“雕凿”:拟人手法,尽显阳光和风 的威力巨大、动作精巧,这样导致“冰体 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 刻画成的最漂亮的模样”。
原始之美
(2)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 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 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 怪状的,蜿蜒而立的。
用精短、准确、形象性强的词语连续带 过,很好的表现出冰体形状之多、令人 目不暇接。
原始之美
(3)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 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 发披肩。 (4)小小的我便蜷卧在这巨人之发 下。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 出了冰柱的长。
原始之美
(4) 端 详 着 冰 山 上 纵 横 的 裂 纹 , 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 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 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 否就是年轮。
原始之美
(1)肩扛比人身还长的大冰凌, 蠕动在巨大的冰谷里,一列小小 身影。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了冰谷之 大。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8课《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8课《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
15
初读课文,欣赏自然之美
16
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作者眼中的 各拉丹东雪山是什么样子的?
变化多端! 奇美得令人眩晕! 琼瑶仙境!
17
冰塔林
18
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
金字塔的各拉丹东主峰难得在云
遮雾障中一现尊容
19
造物主在这些尽情卖弄着它 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冰塔林 20
冰塔林
21
冰塔林
40
移步换景
• 避免平铺直叙本文采用“移步换景”来观 察描写景物。
• 如“在它的脚下安营扎寨” “在各拉丹冬 以东„„ 草坝子上” “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 “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等,移步换景,思路 清晰,激 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41
感悟
• (1)各拉丹冬终年冰雪覆盖,是长江的源头,景色 神奇、壮美。各拉丹冬孕育了长江, 是生命之 源。读后,我们心中不由产生了对它的向往、 崇拜、热爱之情。
34
• 2. “风声一刻不停地呼啸, 辨不清风何来何 往, 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 息 .................. ,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 扫荡着, 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 冰缝 里。” 删去加点的部 分,全句的表达效果会 有怎样的变化?(删去后,不能表现大自然的 风是亘古存在的,不能表现冰窟的历史悠久)
5
冰塔林
6
壮实的野牦牛 的舞步……它们个个像在骄傲宣告:“这里就是属
于我们的乐土。”
7
曾经,遥远的无人区,是藏北驮盐牧民赶着驮牛驮 羊跋涉数百里、上千里的盐湖世界。现在,驮盐悲 歌早已远去,人们一年又一年踏上驮盐大道前往盐
起走近马丽华笔下的格拉丹东,
9
教学目标
• 1、学习并掌握生字词,感知课文,了解游记 的写作特点。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课文+朗读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课文+朗读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课文+朗读1987年 3月上旬,我随电影摄制组再一次接近各拉丹东,在它的脚下安营扎寨。

寒冷季节里汽车可以驶过冰河, 直接进到山脚冰塔林中。

熟悉地形的向导布擦达讲, 各拉丹东有阴阳两坡, 西北阴坡尽是冰雪, 景色单调, 东南阳坡才好看。

的确, 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黛黑的骨骼, 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近些年来,骤然掀起一股长江考察热一拨又一拨中外勇士在此迈开了认识长江的第一步。

短短几年里, 先后有十多位探险者壮烈献身于这项人类事业。

季节上的隆冬将尽, 但严寒还将在此驻守三两个月。

远不是秋高气爽时节的明媚, 这一个风云变化的季节里, 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 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东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一现尊容。

在各拉丹东以东几公里外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 我们搭起牛毛帐篷。

安托师傅他们从崖底冰河里背回大冰块,我们喝上了长江源头的水。

海拔接近六千米, 力大如牛的安托师傅做起活来也不免气喘吁吁。

他说自己是海拔低些的聂荣县人, 所以不很适应。

我就更不在话下了。

此刻倒霉迹象接踵而至, 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这样的身体状况真是大煞风景。

但愿它不要影响我的心态, 各拉丹东值得你历尽艰辛去走上一遭。

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 踏进这块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 在坚冰丛莽间的一个砾石堆上竖起三脚架。

我双手合十, 面向各拉丹东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虔诚又愚蠢——各拉丹东是男性神,据说这方圣地并不欢迎女人, 不久它便让我领教了一番。

它还不喜欢人们过于恭顺, 在等待云散天晴的日子里, 面对大家的恳求它不为所动; 等到导演用粗话诅咒那一天, 它可就在蔚蓝的天幕下十分情愿地露了面。

这里便是著名的长江奇观之一的冰塔林。

部编八下语文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知识点+图文解读+同步练习

部编八下语文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知识点+图文解读+同步练习

课文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马丽华,山东济南人。

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报告文学《青藏苍茫》,散文集《终极风景》《追你到高原》,诗集《我的太阳》,长篇小说《如意高地》等。

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

二、故事背景1996年,马丽华从遥远的山东来到西藏,正如三毛痴迷于撒哈拉大沙漠一样,马丽华深情地眷恋着藏北高原的雪山草地。

西藏这种自然和人文“秘境”,让马丽华产生了“审美眩晕”。

马丽华的足迹几乎走遍了西藏的每一个角落。

她曾自豪地写道:我所能谈及的西藏已被自己的目光注视过,已被自己的双脚接触过,已被自己的心灵感知过。

多年的西藏游历,让马丽华有机会对自己的所到之处进行观察、欣赏、体验、记录,这段经历不经意间构成了她个人生命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马丽华说:从中提取的关键词,全都响亮而光彩。

三、理解词义1.酝酿:比喻做准备工作,如事先考虑、商量、相互协调等。

2.恭顺:恭敬顺从。

3.豁然:形容开阔或通达。

4.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5.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6.历历在目:(物体或景象)一个一个清清楚楚的在眼前。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①):总写各拉丹冬的特点,交代时代背景。

第二部分(②—⑬):描写“我”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

第三部分(⑭):发现流水,抒发情感。

五、问题归纳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富有雕塑感。

”一句运用什么修辞?这句话有何作用?此句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各拉丹冬雪山棱角多、层次分明,富有雕塑感的特点。

2.第①段的结尾句,有什么必要?交代长江考察热及有探险者牺牲在这项事业里,说明“认识长江”是一项既危险又伟大的事业。

这次“我”随摄制组接近各拉丹东也是一件危险而又伟大的事情,为下文描写各拉丹东作铺垫,引起读者的关注。

3.第②段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准确生动地刻画出了各拉丹冬严寒气候停留的时间之久。

增强了各拉丹冬的神秘感。

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件

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件

2.字词学习
裸露( luǒ lù ) 黧黑( lí ) 冻疮( chuān)ɡ
霹雳( pī lì )
砾石( lì ) 虔诚( qián )
眩晕(xuàn ) 蜷卧(quán )
腈纶(jīnɡ lún) 草坝子( bà )
皱褶( zhě ) 挪动( nuó ) 气喘吁吁( xū )
接踵而至( zhǒnɡ ) 熠熠烁烁( yì )
“长江源头”点明了各拉丹 冬位置的重要性与特殊性。 各拉丹冬,唐古拉山脉最高 的一组雪山群,主峰海拔 6621米,藏语意为“高高尖 尖的山峰”,为长江的源头。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2.把握文章的层次脉络,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难点)
预习检测
1.走进作者
马丽华,山东济南人。一级作家、编审,现 任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 ,著有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 魂像风》,报告文学《青藏苍茫》,散文集《终 极风景》《追你到高原》,诗集《我的太阳》, 长篇小说《如意高地》等。被誉为“西藏的歌者 和行者”。1997年《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 书奖,2011年以长篇小说《如意高地》获第四届 老舍文学奖。
1.在藏北高原大山脚下仰望各拉丹冬雪峰, 作者的所见、所感是怎样的?
各拉丹冬有 阴阳二坡
西北阴坡 东南阳坡
尽是冰雪, 景色单调
好看 这种好看
体现在哪?
气势磅礴,变化多端。
2.读课文,说说考察的环境是怎样的?请找出相应的描写。
季节上的隆冬将尽,但严寒还将在此驻防三两 个月。远不是秋高气爽时节的明媚,这一个风云变 幻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金字 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一现尊容。

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件(共35张ppt)

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件(共35张ppt)

总写各拉丹冬的特点,交代时代背 景。
详写第一天在不同地点所见的景象 和感受。
第三部分(12-15)
略写第二天再次进入冰塔林的经过。
用一句话来概括文章的内容。
整体感知
叙述了“我”游览各拉丹冬雪山的所见所感。
本文是采用怎样的视角来观察各拉丹冬的冰雪奇观的?
由远及近;由仰视到近察再 到俯视。
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找出第 一合合天作作探探游究究 览中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
以“我”的游踪为线索,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 的转换来组织材料。
山脚——草坝子上——冰丛砾石堆—— 沿冰河接近冰山——蜷卧在冰山脚下,置 身冰窟——第二天,进入冰塔林——返回 砾石堆。
整体感知 1.自由阅读课文,在阅读过程中勾画文中表明时间和立足点变化的词句。
草坝子
冰河
砾石堆
冰塔林
冰窟
移步换景
整体感知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 法。将垂挂的冰如同流 苏的样子,比作披肩的 长发,写出了冰塔、冰 柱等的美丽无比。
研读课文
5.第1段的结尾句“短短几年,先后有十多位探 险者壮烈献身于这项人类事业”有什么含义?
交代长江考察热及有探险者牺牲在 这项事业里,说明“认识长江”是 一项既危险又伟大的事业。这次“ 我”随摄制组接近各拉丹冬也是一 件危险而又伟大的事情,为下文描 写各拉丹冬作铺垫,引起读者的关 注。
在长江源头各 拉丹冬
学习目标
学习并掌握生字词,感知课文,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理清 文章的脉络,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感受冰塔林的壮美,体会作者热爱西藏的情感,激发热爱自 然、热爱祖国的情怀。
新课导入
各拉丹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