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污染食品的微生物来源及其途径(精)备课讲稿

合集下载

第一章-1(讲稿) 食品微生物的污染来源及其控制

第一章-1(讲稿) 食品微生物的污染来源及其控制

绪论一、微生物简介(一)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是形体微小,结构简单,绝大多数是肉眼看不到的,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一类低等生物的总称。

(二)微生物的种类单细胞——细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酵母菌、藻类(蓝绿藻)、原生动物等多细胞——霉菌非细胞——病毒(动物、植物、昆虫病毒,噬菌体)(三)微生物的特点微生物与动、植物相比,除了具有新陈代谢、生长发育、衰老死亡等共同属性外,还具有以下自身特点:种类多分布广,繁殖快,代谢旺盛,容易培养,容易变异适应性强。

微生物这些特点显示了微生物具有神通广大的本领,使得微生物在生物界占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广泛用于生产实践,而且又是研究生物科学的理想材料,加速生命科学的发展。

特别是在掀起高兴技术革命的今天,微生物更加被人们所重视,优先得到开发利用,使微生物发酵工程作为生物工程的突破口而得到迅速发展。

(由电子信息时代发展为生物信息时代)1.种类多分布广微生物是自然界分布最广的一群生物,如土壤、空气、水、以及动物和人的体内外均有数量不等的微生物存在。

它之所以分布广,这与微生物本身小而轻密切相关,可以随风飘荡,走遍天涯。

目前已发现的微生物有10万种左右,而人类已经研究的微生物仅占自然界总数的10%。

2.繁殖快微生物的繁殖速度非常惊人,细菌一般每隔20~30 分钟即可分裂1次,细胞数目增加1倍,例如大肠杆菌在适宜条件下20分钟即分裂1次,那么l小时后就变成23个,24小时可繁殖72代,这样一个细菌变成了272个细菌,即4.7×1023(个)。

微生物如此快速繁殖为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菌体提供有利条件。

例如利用培养酵母来生产蛋白质,一般每隔8~12小时就可“收获”一次,而农作物一般要1年才收获1次。

3.代谢旺盛由于微生物大多是单细胞生物,其表面积大,体积小,而面积与体积比值越大,越有利于细胞表面的物质交换,使其“胃口”很大。

如果在重量或体积相等的情况下,其代谢活力是高等生物的几千倍到几万倍。

食品微生物的污染及途径微生物引起食品腐败

食品微生物的污染及途径微生物引起食品腐败




十 一
第四节 罐藏食品的腐败变质


罐藏食品的特性

罐藏食品变质的原因


罐藏食品腐败的类型

腐败变质罐头的微生物分析





一、罐藏食品的特性


概念:罐藏食品是将原料经过预处理、装

罐、杀菌、密封后而成。因罐内保持一定

的真空度,所以合格产品的罐盖和罐底是 平的或向内凹陷。

进行过滤并及时冷却,否则牛奶很快变质。




三、不同的挤奶条件

对牛奶污染程度的比较


污染来源 遵守卫生条件 不遵守卫生条件

牛皮肤与毛
50
20,000



1
30
与 食
挤奶者的手
1
滤奶 器
1
挤奶用小桶
70
10,000 100,000 1,000,000





四、牛乳中的优势微生物种类

羊肉 5.4~6.7 花椰菜 5.6 猪肉 5.3~6.9 芹菜 5.7~6.0
香蕉 4.5~5.7 柿子 4.6

鸡肉 6.2~6.4 茄子 4.5
葡萄 3.4~4.5

鱼肉 6.6~6.8 蟹肉 7.0
莴笋 6.0 洋葱 5.3~5.8
柠檬 1.8~2.0 橘子 3.6~4.3

小虾肉 6.8~7.0 番茄 4.2~4.3
六、鲜乳的净化、消毒和灭菌
鲜乳的净化:净化的目的是除去鲜乳中污染的非溶解性的杂质、牛毛、

食品的细菌污染与防控课件

食品的细菌污染与防控课件

影响范围
该事件波及多个国家和地区, 导致大量产品被召回和销毁。
防控措施
公司紧急召回问题产品,并对 生产流程进行全面检查和整改 ,加强了水源管理和设备清洁
消毒。
美国花生公司沙门氏菌污染事件
事件概述
美国花生公司因沙门氏菌污染导致大 规模产品召回,并引发了公众对食品 安全的担忧。
污染来源
调查发现,沙门氏菌污染源来自某生 产车间的环境卫生问题。
详细描述
李斯特菌是一种常见于乳制品、肉类 和加工食品中的细菌,可通过食物链 传播给人类。感染后可引起脑膜炎、 败血症等疾病,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弯曲菌
总结词
常见于鸡肉、牛肉和羊肉等食品中,可导致胃肠炎、腹泻和腹痛等症状。
详细描述
弯曲菌是一种常见于鸡肉、牛肉和羊肉等食品中的细菌,可通过食物链传播给人 类。感染后可引起胃肠炎症状,如腹泻、腹痛和发热等。
密闭运输
确保食品在运输过程中处于密闭状 态,防止外界细菌的污染。
定期检查
定期对储存和运输设备进行检查和 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食品销售消费环节防控
食品包装
采用密封性好的包装材料,防止 食品在销售过程中受到二次污染

销售场所卫生
保持销售场所的清洁卫生,定期 进行消毒,减少细菌滋生。
消费者教育
加强消费者教育,引导消费者注 意食品卫生,避免交叉污染。
05 食品安全法规与标准
国际食品安全法规与标准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
01
制定全球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确保食品的安全性、质量和公
正性。
欧盟食品安全法规
02
对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整个过程进行严格监管,确保食品的安
全性和质量。

sp07第七章食品的微生物污染 食品微生物学课件

sp07第七章食品的微生物污染 食品微生物学课件
利用这一点可以把大肠菌群与其它细菌区别开来。
2020/6/17
3. 检测大肠菌群的食品卫生学意义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采用大肠菌群作为食品卫生的指标之一。
检测大肠菌群的食品卫生学意义在于: ①可作为粪便污染食品的指标菌
食品中粪便含量只要达到10-3mg/kg即可检出大肠菌群。
②可以作为肠道致病菌污染食品的指标菌
• 直径0.5~1.0μm,球形或卵圆形,呈链状排列,革兰染 色阳性。需氧或兼性厌氧菌,部分为厌氧菌。
• 肺炎链球菌、猪链球菌、嗜热链球菌、变形链球菌、粪链 球菌等
猪链球菌
2020/6/17
嗜热链球菌
米氏链球菌
• 分类:
• (1)对氧的需求:需氧、兼性厌氧、厌氧 • (2)根据多糖抗原不同分18族:
第七章 食品的微生物污染
2020/6/17
本章内容:
• 第一节 污染食品的微生物来源及其途径 • 第二节 食品的细菌污染 • 第三节 食品被细菌污染后对人体的危害 • 第四节 霉菌及其毒素对食品的污染
2020/6/17
第一节 污染食品的微生物来源及其途径
一、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源
1. 来自土壤中的微生物 • 土壤每克表层土壤的微生物数大约107~109个。 • 其中病原菌主要有沙门氏菌、炭疽芽孢杆菌等。
• 包括:埃希氏菌属、柠檬酸细菌属、肠杆菌属、克雷伯氏 菌属等。
• 典型大肠杆菌和非典型大肠杆菌。 • 埃希氏菌属的特点:对靛基质、甲基红、Voger-proskauer
氏(简称V-P)反应、柠檬酸利用等4项反应分别为阳性、 阳性、阴性、阴性(简称IMViC++--)借此可与大肠菌群 中的其他细菌相区别。
不新鲜、对人体健康威胁越大。反之亦然。 • ②细菌总数可以用来预测食品存放的期限程度 • 食品中细菌数量越少,食品可存放的时间就越长,相反

第1节 污染食品的微生物来源及其途径

第1节 污染食品的微生物来源及其途径

第1节污染食品的微生物来源及其途径一方面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分布十分广泛,不同的环境中存在的微生物类型和数量不尽相同,另一方面食品从原料、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到烹调等各个环节,常常与环境发生各种方式的接触,进而导致微生物的污染。

污染食品的微生物来源可分为土壤、空气、水、操作人员、动植物、加工设备、包装材料等方面。

1.1 污染食品的微生物来源1.1.1 土壤土壤中含有大量的可被微生物利用的碳源和氮源,还含有大量的硫、磷、钾、钙、镁等无机元素及硼、钼、锌、锰等微量元素,加之土壤具有一定的保水性、通气性及适宜的酸碱度(pH3.5~10.5),土壤温度变化范围通常在10~30℃之间,而且表面土壤的覆盖有保护微生物免遭太阳紫外线的危害。

可见,土壤为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有利的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

因此,土壤素有“微生物的天然培养基”和“微生物大本营”之称。

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可达107~109个/g。

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类十分庞杂,其中细菌占有比例最大,可达70%~80%,放线菌占5%~30%,其次是真菌、藻类和原生动物。

不同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很大差异,在地面下3~25cm是微生物最活跃的场所,肥沃的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较多,果园土壤中酵母的数量较多。

土壤中的微生物除了自身发展外,分布在空气、水和人及动植物体的微生物也会不断进入土壤中。

许多病原微生物就是随着动植物残体以及人和动物的排泄物进入土壤的。

因此,土壤中的微生物既有非病原的,也有病原的。

通常无芽孢菌在土壤中生存的时间较短,而有芽孢菌在土壤中生存时间较长。

例如沙门氏菌只能生存数天至数周,炭疽芽孢杆菌却能生存数年或更长时间。

同时土壤中还存在着能够长期生活的土源性病原菌。

霉菌及放线菌的孢子在土壤中也能生存较长时间。

1.1.2 空气空气中不具备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和充足的水分条件,加之室外经常接受来自日光的紫外线照射,所以空气不是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场所。

食品安全了解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成因

食品安全了解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成因

食品安全了解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成因食品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食品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在食品中,微生物污染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了解食品中微生物污染的成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本文将探讨食品中微生物污染的成因,以增加对食品安全的认知。

一、生产环节中的微生物污染食品的生产过程中,微生物污染是不可避免的。

首先,农田和种植环境中存在大量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等,它们可以通过土壤、水源和空气等途径进入食品。

其次,在食品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料和添加剂,往往也存在微生物的污染风险。

例如,未经严格检验的肉类和海鲜可能携带有病原菌,而未经消毒或贮存不当的原料和添加剂会促进微生物生长。

此外,食品生产过程中操作不当、卫生条件差等因素,也可能导致微生物的交叉感染和污染。

二、加工和贮存过程中的微生物污染在食品加工和贮存的过程中,微生物污染也常常发生。

加工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设备不洁净、员工不够卫生等因素存在,微生物就会有机会进入食品中。

特别是在高温和潮湿的环境下,微生物繁殖的速度更快,不适宜的贮存条件会导致微生物的快速生长。

例如,长时间暴露于高温环境中的食品容易受到细菌的感染和污染,而不洁净的存储容器和条件不当的温度控制,也会为微生物的滋生提供有利条件。

三、交叉污染引发的微生物污染食品的交叉污染是微生物污染的另一个重要成因。

在食品生产、加工、贮存和销售的过程中,不同食品之间、食品与环境之间的接触,有可能导致微生物的交叉传播和污染扩散。

例如,同一厨房中处理生肉和生菜的刀具未经彻底清洁,就可能将肉类细菌传播到蔬菜上。

此外,食品在销售和运输过程中的不当搭载、不洁净的包装材料等,也可能引起交叉污染,使微生物进入食品。

四、个人卫生和环境因素引起的微生物污染个人卫生和环境因素是导致食品中微生物污染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如经手食品的人员如果患有传染性疾病或未经适当的手部清洁,微生物就可能通过直接接触而进入食品中。

第一章第二节食品的微生物污染及其控制.

第一章第二节食品的微生物污染及其控制.
大部分新鲜食品Aw值在0.95~1.00之间,一般微生 物都能生长; 许多腌肉制品(保藏期1~2天)Aw值在0.87~0.95, 这一Aw值范围的食品可满足一般细菌的生长,其 下限可满足酵母菌的生长; 盐分和糖分很高的食品(保藏期1~2个周)Aw值 在0.75~0.87,可满足霉菌和少数嗜盐细菌的生长; 干制品(保藏期1~2个月)Aw值在0.60~0.75,可 满足耐渗透压酵母和干性霉菌的生长; 奶粉Aw值为0.20、蛋粉Aw值为0.40,微生物几乎 不能生长(理论上可无限期保藏)。


思考:了解食品生境与微生物的关系对 于食品微生物检测工作有何意义?
三、食品中微生物的消长
食品中的微生物不论在数量上和种类 上都随着食品所处环境的变动和食品性状 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这种变化所表现的主 要特征就是:食品中微生物的数量出现增 多或减少。食品中微生物在数量上出现增 多或减少的现象称为消长现象。
第一章 微生物及食品的微生 物污染
第二节 食品的微生物污染及其控制
本节主要内容:




一、食品中微生物的来源及其污染途径 二、食品生境与微生物 三、食品中微生物的消长 四、食品微生物污染的控制
一、食品中微生物的来源及其污染途径
(一)来源 土壤、水、空气、动植物体
(二)污染途径

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贮藏、销售 以及食用过程中都可能遭受微生物的污 染,其污染的途径可分为两大类: 1、内源性污染
2、外源性污染
1、内源性污染
凡是作为食品原料的动植物体在生活过程, 由于本身带有的微生物而造成食品的污染称为 内源性污染,也叫第一次污染。 如畜禽在生活期间,其消化道、上呼吸道 和体表总存在一定类群和数量的微生物。当受 到沙门菌、布氏杆菌、炭疽杆菌等病原微生物 感染时,畜禽的某些器官和组织内就会有病原 微生物的存在。

微生物污染食品的来源与途径.

微生物污染食品的来源与途径.
知识点:微生物污染食品的来源与途径
情境一:微生物腐败变质 任务一:微生物污染
一、微生物污染食品的来源与途径
食品在理化性质或感官状态上发生的不利改变都称为食品变质。 造成食品变质的原因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三个方面。 食品污染的种类: 生物污染:微生物、寄生虫及虫卵、昆虫 化学污染:农药、工业三废、添加剂、包装材料 物理污染:放射性污染
微生物污染食品的途径: ①土壤 ②空气 ③水 ④人及动物 ⑤加工机械设备 ⑥包装材料 ⑦原料及辅料
由于微生物的作用使食品发生了有害变化,失去了原有的或应有的营养价值、组织 性状及色、香、味,被称为食品的腐败变质。
食品腐败变质是微生物的污染、食品的性质和环境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 食品中微生物污染的途径可分为两大类:凡是作为食品原料的动植物体在生活过程 中,由于本身带有的微生物而造成的食品污染,称内源性污染。 食品原料在收获、加工、运输、贮藏、销售过程中使食品发生污染称为外源性污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1节污染食品的微生物来源及其途径一方面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分布十分广泛, 不同的环境中存在的微生物类型和数量不尽相同,另一方面食品从原料、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到烹调等各个环节,常常与环境发生各种方式的接触, 进而导致微生物的污染。

污染食品的微生物来源可分为土壤、空气、水、操作人员、动植物、加工设备、包装材料等方面。

1.1 污染食品的微生物来源1.1.1 土壤土壤中含有大量的可被微生物利用的碳源和氮源,还含有大量的硫、磷、钾、钙、镁等无机元素及硼、钼、锌、锰等微量元素,加之土壤具有一定的保水性、通气性及适宜的酸碱度(pH3.5~10.5 , 土壤温度变化范围通常在 10~30℃之间, 而且表面土壤的覆盖有保护微生物免遭太阳紫外线的危害。

可见, 土壤为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有利的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

因此,土壤素有“微生物的天然培养基”和“微生物大本营”之称。

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可达 107~109个 /g。

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类十分庞杂,其中细菌占有比例最大,可达 70%~80%,放线菌占 5%~30%,其次是真菌、藻类和原生动物。

不同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很大差异,在地面下 3~25cm 是微生物最活跃的场所,肥沃的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较多, 果园土壤中酵母的数量较多。

土壤中的微生物除了自身发展外, 分布在空气、水和人及动植物体的微生物也会不断进入土壤中。

许多病原微生物就是随着动植物残体以及人和动物的排泄物进入土壤的。

因此,土壤中的微生物既有非病原的,也有病原的。

通常无芽孢菌在土壤中生存的时间较短, 而有芽孢菌在土壤中生存时间较长。

例如沙门氏菌只能生存数天至数周, 炭疽芽孢杆菌却能生存数年或更长时间。

同时土壤中还存在着能够长期生活的土源性病原菌。

霉菌及放线菌的孢子在土壤中也能生存较长时间。

1.1.2 空气空气中不具备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和充足的水分条件,加之室外经常接受来自日光的紫外线照射, 所以空气不是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场所。

然而空气中也确实含有一定数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是随风飘扬而悬浮在大气中或附着在飞扬起来的尘埃或液滴上。

这些微生物可来自土壤、水、人和动植物体表的脱落物和呼吸道、消化道的排泄物。

空气中的微生物主要为霉菌、放线菌的孢子和细菌的芽孢及酵母。

不同环境空气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有很大差异。

公共场所、街道、畜舍、屠宰场及通气不良处的空气中微生物的数量较高。

空气中的尘埃越多, 所含微生物的数量也就越多。

室内污染严重的空气微生物数量可达 106个 /m3,海洋、高山、乡村、森林等空气清新的地方微生物的数量较少。

空气中可能会出现一些病原微生物、它们直接来自人或动物呼吸道、皮肤干燥脱落物及排泄物或间接来自土壤,如结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流感嗜血杆菌和病毒等。

患病者口腔喷出的飞沫小滴含有 1~2万个细菌。

1.1.3 水自然界中的江、河、湖、海等各种淡水与咸水水域中都生存着相应的微生物。

由于不同水域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种类和含量、温度、酸碱度、含盐量、含氧量及不同深度光照度等的差异, 因而各种水域中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呈明显差异。

通常水中微生物的数量主要取决于水中有机物质的含量,有机物质含量越多,其中微生物的数量也就越大。

淡水域中的微生物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清水型水生微生物, 这类微生物习惯于在洁净的湖泊和水库中生活, 以自养型微生物为主, 可被看作是水体环境中的土居微生物, 如硫细菌、铁细菌、衣细菌及含有光合色素的蓝细菌、绿硫细菌和紫细菌等。

也有部分腐生性细菌 , 如色杆菌属 (Chromobacterium , 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 和微球菌属 (Micrococcus 的一些种就能在低含量营养物的清水中生长。

霉菌中也有一些水生性种类,如水霉属(Saprolegnia 和绵霉属(Achlya 的一些种可以生长于腐烂的有机残体上。

此外还要单细胞和丝状的藻类以及一些原生动物常在水中生长, 通常它们的数量不大。

另一类是腐败型水生微生物, 它们是随腐败的有机物质进入水域, 获得营养而大量繁殖的, 是造成水体污染、传播疾病的重要原因。

其中数量最大的上 G —细菌,如变形杆菌属(Proteus 、大肠杆菌、产气肠杆菌(Enterobacter aerogenes 和产碱杆菌属(Alcaligenes 等,还有芽孢杆菌属、弧菌属(Vibrio 和螺菌属(Spirillum 中的一些种。

当水体受到土壤和人畜排泄物的污染后,会使肠道菌的数量增加,如大肠杆菌、粪链球菌(Streptococcus faecalis和魏氏梭菌(Clostridium welchii 、沙门氏菌、产气荚膜芽孢杆菌(B.perfringens 、炭疽杆菌 (B.anthracis 、破伤风芽孢杆菌(B.tetani 。

污水中还会有纤毛虫类、鞭毛虫类和根足虫类原生动物。

进入水体的动植物致病菌, 通常因水体环境条件不能完全满足其生长繁殖的要求, 故一般难以长期生存,但也有少数病原菌可以生存达数月之久。

海水中也含有大量的水生微生物,主要是细菌,它们均具有嗜盐性。

近海中常见的细菌有:假单胞菌、无色杆菌、黄杆菌、微球菌属、芽孢杆菌属和噬纤维菌属(Cytophaga ,它们能引起海产动植物的腐败, 有的是海产鱼类的病原菌。

海水中还存在有可引起人类食物中毒的病原菌, 如副溶血性弧菌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

矿泉水及深井水中通常含有很少的微生物数量。

1.1.4 人及动物体人体及各种动物,如犬、猫、鼠等的皮肤、毛发、口腔、消化道、呼吸道均带有大量的微生物,如未经清洗的动物被毛、皮肤微生物数量可达 105~106/cm2。

当人或动物感染了病原微生物后, 体内会存在有不同数量的病原微生物, 其中有些菌种是人畜共患病原微生物, 如沙门氏菌、结核杆菌、布氏杆菌(Bacterium burgeri 。

这些微生物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或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向体外排出而污染食品。

蚊、蝇及蟑螂等各种昆虫也都携带有大量的微生物,其中可能有多种病原微生物,它们接触食品同样会造成微生物的污染。

1.1.5 加工机械及设备各种加工机械设备本身没有微生物所需的营养物质,但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由于食品的汁液或颗粒粘附于内表面, 食品生产结束时机械设备没有得到彻底的灭菌,使原本少量的微生物得以在其上大量生长繁殖, 成为微生物的污染源。

这种机械设备在后来的使用中会通过与食品接触而造成食品的微生物污染。

1.1.6 包装材料各种包装材料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带有微生物。

一次性包装材料通常比循环使用的材料所带有的微生物数量要少。

塑料包装材料由于带有电荷会吸附灰尘及微生物。

1.1.7 原料及辅料1.1.7.1 动物性原料屠宰前健康的畜禽具有健全而完整的免疫系统, 能有效地防御和阻止微生物的侵入和在肌肉组织内扩散。

所以正常机体组织内部(包括肌肉、脂肪、心、肝、肾等一般是无菌的,而畜禽体表、被毛、消化道、上呼吸道等器官总是有微生物存在,如未经清洗的动物被毛、皮肤微生物数量可达 105~106个 /cm2。

如果被毛和皮肤污染了粪便, 微生物的数量会更多。

刚排出的家畜粪便微生物数量可多达 107个/g、瘤胃成分中微生物的数量可达 109个 /g。

患病的畜禽其器官及组织内部可能有微生物存在, 如病牛体内可能带有结核杆菌、口蹄疫病毒等。

这些微生物能够冲破机体的防御系统, 扩散至机体的其他部位, 此多为致病菌。

动物皮肤发生刺伤、咬伤或化脓感染时, 淋巴结会有细菌存在。

其中一部分细菌会被机体的防御系统吞噬或消除掉, 而另一部分细菌可能存留下来导致机体病变。

畜禽感染病原菌后有的呈现临床症状, 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为无症状带菌者, 这部分畜禽在运输和圈养过程中, 由于拥挤、疲劳、饥饿、惊恐等刺激, 机体免疫力下降而呈现临床症状, 并向外界扩散病原菌, 造成畜禽相互感染。

屠宰后的畜禽即丧失了先天的防御机能, 微生物侵入组织后迅速繁殖。

屠宰过程卫生管理不当将造成微生物广泛污染的机会。

最初污染微生物是在使用非灭菌的刀具放血时, 将微生物引入血液中的,随着血液短暂的微弱循环而扩散至胴体的各部位。

在屠宰、分割、加工、贮存和肉的配销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微生物的污染都可能发生。

屠宰前畜禽的状态也很重要。

屠宰前给予充分休息和良好的饲养, 使其处于安静舒适的条件, 此种状态下进行屠宰其肌肉中的糖元将转变为乳酸。

在屠宰后6~7h 内由于乳酸的增加使胴体的 pH 降低到 5.6~5.7, 24h 内 pH 降低至 5.3~5.7。

在此 pH 条件下,污染的细菌不易繁殖。

如果宰前家畜处于应激和兴奋状态,则将动用贮备糖元,宰后动物组织的 pH 接近于 7,在这样的条件下腐败细菌的侵染会更加迅速。

健康禽类所产生的鲜蛋内部本应是无菌的,但是鲜蛋中经常可发现微生物存在,即使是刚产出的鲜蛋也是如此。

微生物污染的来源:1卵巢内。

病原菌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卵巢,在蛋黄形成时进入蛋中。

常见的感染菌有雏沙门氏菌(S.pullora 、鸡沙门氏菌 (S.gallinarum 等。

2排泄腔(生殖道。

禽类的排泄腔内含有一定数量的微生物,当蛋从排泄腔排出体外时,由于蛋内遇冷收缩,附在蛋壳上的微生物可穿过蛋壳进入蛋内。

3 环境。

鲜蛋蛋壳的屏障作用有限,蛋壳上有许多大小为4~6μm 的气孔,外界的各种微生物都有可能进入,特别是贮存期长或经过洗涤的蛋,在高温、潮湿的条件下, 环境中的微生物更容易借水的渗透作用侵入蛋内。

刚生产出来的鲜乳总是会含有一定数量的微生物,这是由于既使是健康乳畜的乳房内,也可能生存有一些细菌,特别是乳头管及其分枝,常生存着特定的乳房菌群。

主要有微球菌属、链球菌属、乳杆菌属。

当乳畜患乳房炎时,乳房内还会含有引起乳房炎的病原菌, 如无乳链球菌(Str.agalactia 、化脓棒状杆菌(Cor.pyogenes 、乳房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患有结核或布氏杆菌病时,乳中可能有相应的病原菌存在。

鱼类生活在水域中,由于水域中含有多种微生物,所以鱼的体表、鳃、消化道内都有一定数量的微生物。

活鱼体表每平方厘米附着的细菌有 102~107个, 每毫升鱼的肠液中含细菌数为 105~108个。

因此, 刚捕捞的鱼体所带有的细菌主要是水生环境中的细菌。

主要有假单胞菌属、黄色杆菌属、无色杆菌属等, 淡水中的鱼还有产碱杆菌属、气单胞菌属和短杆菌属(Brevibacterium 等。

近海和内陆水域中的鱼可能受到人或动物的排泄物污染,而带有病原菌如副溶血性弧菌。

它们在鱼体上存在的数量不多,不会直接危害人类健康,但如贮藏不当,病原菌大量繁殖后可引起食物中毒。

在鱼上发现的病原菌还可能有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和霍乱弧菌、红斑丹毒丝菌、产气荚膜梭菌,它们也是由环境污染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