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弹力、集体备课活页纸1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2弹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2 弹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弹力》。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1. 弹力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弹力的定义,知道弹力是一种接触力,发生在直接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之间。
2. 弹力的产生:让学生掌握弹力产生的条件,即物体之间必须直接接触,并且发生弹性形变。
3. 弹力的方向:让学生知道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4. 弹力的大小:让学生了解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形变的程度有关,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5. 弹力的作用点:让学生知道弹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形变部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是一种接触力,发生在直接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之间。
2.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弹力产生的条件,即物体之间必须直接接触,并且发生弹性形变。
3. 让学生知道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并能够判断弹力的方向。
4. 让学生了解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形变的程度有关,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判断弹力的大小。
5. 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弹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形变部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弹力的概念和产生条件。
2. 弹力的方向和大小。
3. 弹力的作用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橡皮筋、气球、钩码等。
2. 学具:笔记本、尺子、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用手挤压气球,感受气球的弹力。
2. 概念讲解:介绍弹力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弹力是一种接触力,发生在直接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之间。
3. 产生条件讲解:讲解弹力产生的条件,即物体之间必须直接接触,并且发生弹性形变。
4. 方向讲解:讲解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5. 大小讲解:讲解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形变的程度有关,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6. 作用点讲解:讲解弹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形变部分。
7. 例题讲解: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橡皮筋的弹力,让学生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7.2弹力集体备课教案

(3)请你说出还有哪些力也属于弹
学生熟悉
力。
常见的弹
利用废弃弹簧实验:
力,进一
(1)用较小的力拉,撤去力后恢复
步理解弹
原状;
力的概
(2)用较大的力拉,把弹簧拉直,
念。
撤去力后弹簧不能恢复原状。我们来做一
个小实验:让一位同学实际操作教材“想
想做做”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分析。
让学生
总结:物体的弹性都有一定限度,超
杯子呢?
对生活 中的问题 深入讨论, 锻炼学生 分析问题 的地能力。
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
弹簧测 力计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个性化修改个、性增化删修改设、计增意删图 设计意图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当
寻找物
篮球、人压地面,杯子压桌面时,地面、
理与生活
桌面也压它们吗?这个力是怎样产生
的结合
的?
点,帮助
生完成课本第 7 页的实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观察所使用的弹簧测力计,认识其 量程和分度值。(教师先引导学生分析演 示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然后让学 生观察回答手中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 度值)
培养学 生实验测 量仪器的 操作能 力。
(2)轻轻拉动挂钩,减小弹簧、指针与外 壳的摩擦。(3)用手弹簧测力计的挂钩,分 别使指针指到 1N、3N、5N 的位置,感受 1N、 3N、5N 的力。 (4)测量身边小物体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 (5)总结使用弹簧测力计应该注意的几点 操作要求:见教参 13 页(强调拉力的方向 应沿弹簧的轴线方向,以免挂钩杆与外壳之 间产生过大的摩擦)
分析归纳: (1)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 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 质叫弹性,发生的形变叫弹性形变。 (2)物体形变后不能自动地恢复到 原来的形状,这种性质叫塑性,发生的 形变叫塑性形变。 指导学生实验并回答: 1.用较大的力拉弹簧,然后松手; 2.用较大的力压钢尺,然后松手。 问:在用力拉弹簧或压钢尺时,你 看到了什么?你的手有什么感受? 讲授: 我们在拉弹簧或压钢尺时,弹簧和 钢尺发生的是弹性形变,同时我们感受 到它们对手有力的作用。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叫弹力。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第七章7.2节 《 弹力》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第七章7.2节弹力一、知识点讲解1、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来的形状的特性叫做弹性。
物体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叫做塑性。
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不能完全复原。
弹力是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原理:弹簧受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弹簧测力计结构:弹簧、挂构、指针、刻度牌、外壳。
弹簧测力计使用:使用前:①观察它的量程(测量范围),加在它面的力不能超过它的量程。
②观察分度值,即认清它的每一小格表示多少牛。
③检查它的指针是否指在“0”刻度,测量前应该把指针调节到指“0”的位置上。
测量时:注意防止弹簧指针卡住,沿轴线方向用力。
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
二、同步练习1.下列有关力的说法正确的是A.用力捏橡皮泥,橡皮泥发生形变,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B.推门时离门轴越近,用力越大,说明力的作用效果只与力的作用点有关C.用手提水桶时,只有手对水桶施加了力,而水桶对手没有力的作用D.放在桌面上的水杯对桌面的压力不是弹力答案:A2.关于弹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产生弹力B.弹力仅仅是指弹簧形变时对其他物体的作用C.弹力是指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接触它的物体产生的力D.压力、支持力、拉力都属于弹力.答案:B3.几位同学使用弹簧拉力器锻炼身体,每位同学都可以将弹簧拉力器拉开至两臂伸直,两臂伸直时,对弹簧拉力器拉力最大的是A.几个同学都一样大B.手臂长的同学C.体重大的同学D.力气大的同学答案:B4.下列测量仪器的使用,正确的是A.测量物体的质量时,将物体放在天平的右盘B.测量物体的长度时,不能使用零刻度线磨损的刻度尺C.测量力的大小时,不能超过测力计的最大测量值D.用量筒测量体积时,视线要与液面最低处垂直答案:C5.测一个大小为8 N的力时,应选用的弹簧测力计,最恰当的规格是()A.量程为10 N,最小刻度值为0.2 NB.量程为5 N,最小刻度值为0.1 NC.量程为15 N,最小刻度值为0.5 ND.上述三个弹簧测力计都可以用答案:A6.某同学在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一物体的重力时,错将物体挂在了拉环上,当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10.0N,则物体的重力为()A.一定等于10.0 NB.一定小于10.0 NC.一定大于10.0 ND.以上判断都不正确答案:B7.甲、乙两同学各用15 N的力拉弹簧测力计两端,则弹簧测力计示数为()A.0 NB.7.5 NC.15 ND.30 N答案:C8.如图所示实验装置,甲重16 N,乙重12 N,静止时不计弹簧测力计自重,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A.16 NB.12 NC.28 ND.4 N答案:B9.某弹簧测力计受力50 N时,弹簧伸长2 cm,若弹簧测力计的弹簧伸长1 cm,则弹簧测力计受力大小是()A.50 NB.25 NC.100 ND.0 N答案:B10.在使用弹簧测力计之前,把它的挂钩轻轻来回拉动几次,这样做的好处是( )A.试试弹簧的弹性B.可避免弹簧被卡壳C.是无意识的随便拉拉D.看看能测多大的拉力,以便确定量程答案:11.关于弹簧测力计上零刻度的意义,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弹簧的长度为零B.弹簧的伸长为零C.弹簧所受的拉力为零D.指针的初始位置答案:A12.某同学在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前,发现指针指在0.1N的位置上,为了使测量准确,他提出了以下调整方法,其中正确的是( )A. 必须将指针拨到“0”刻度线,若不能使指针对准零刻度线,该弹簧测力计已不能使用B.仍可以直接测出拉力,然后再减去0.1NC.仍可以直接测出拉力数值,因为实验时误差不可避免D. 必须换一个弹簧测力计测量,该弹簧测力计已不能使用答案:B13.下列关于弹性和塑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具有的受到外力作用时发生形变的性质叫做弹性B.具有弹性的物体的弹性是无限度的,在外力消失时,都会恢复原状C.物体发生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状的性质叫做塑性,具有塑性物体形变时不会产生弹力D.弹性和塑性的物体发生形变时,都不可能产生弹力的作用答案:C14如图所示,弹簧秤和细线的重力及一切摩擦不计,物重G=1N,则弹簧秤A和B的示数分别为()A.1N,0 B.0,1N C.2N,1N D.1N,1N答案:D15. ―测力计因弹簧断裂而损坏,若去掉断裂的一小段弹簧,将剩余的较长的一段弹簧重新安装好,并校准了零刻度,那么用这个修复的弹簧测力计测量时,测量值与原来测量值相比较,结果是()A.测量值比原来的测量值大B.比原来的测量值小C.与原来的测量值相同D. 以上三种情况均可能出现答案:B16.如图所示,某人用12N的力沿水平方向向右拉一根轻质弹簧,弹簧对手的拉力___12N(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手受到的拉力的施力物体是___。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7.2弹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7.2 弹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弹力》。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弹力的概念、弹力的产生原因、弹力的测量以及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的产生原因,掌握弹力的测量方法。
2.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弹力的产生原因2. 弹力的测量方法3. 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绳子、钩子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进而引出弹力的概念。
2. 讲解弹力的概念讲解弹力的定义,让学生明白弹力是一种接触力,只有在物体相互接触时才会产生。
3. 讲解弹力的产生原因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弹簧在拉伸和压缩时的形变,引导学生理解弹力的产生原因。
4. 讲解弹力的测量方法介绍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让学生了解如何测量弹力的大小。
5.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弹力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6.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力度的弹力,并记录实验数据。
六、板书设计1. 弹力的概念2. 弹力的产生原因3. 弹力的测量方法4. 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解释弹力的概念,并给出一个生活中的例子。
2. 描述弹力的产生原因,并简要说明实验如何验证这一点。
3.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力度的弹力,并填写实验报告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弹力的基本知识。
在实验环节,学生动手操作,培养了实践能力。
在联系生活实际的环节,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学习兴趣。
整体教学效果良好,但部分学生在理解弹力产生原因方面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讲解和辅导。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7.2弹力教案

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7.2弹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弹力》。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弹力的概念: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2. 弹力产生的条件:直接接触并且发生弹性形变。
3. 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4. 弹力的作用点:作用在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那部分。
5. 弹力的测量:弹簧测力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弹力的概念、产生条件、方向和作用点。
2. 培养学生运用弹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弹力的方向和作用点的理解。
2. 重点:弹力的概念和产生条件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橡皮筋、钩码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用手挤压海绵,观察海绵的形变和恢复情况,引导学生思考形变产生的力。
2. 概念讲解:介绍弹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发生弹性形变产生的力。
3. 产生条件讲解:讲解弹力产生的条件,即直接接触和发生弹性形变。
4. 方向讲解:讲解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5. 作用点讲解:讲解弹力的作用点在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那部分。
6. 实验演示: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弹力,让学生观察弹簧的形变和测力计的读数。
7.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钩码产生的弹力,并记录数据。
8. 作业布置:让学生运用弹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估算一张纸的弹力。
六、板书设计1. 弹力的概念2. 弹力的产生条件3. 弹力的方向4. 弹力的作用点七、作业设计1. 题目:估算一张纸的弹力。
答案:一张普通的A4纸,厚度约为0.1毫米,长约21厘米,宽约16厘米。
估算其弹力。
2. 题目:一个物体受到一个方向的力,为什么会产生多个方向的形变?答案:一个物体受到一个方向的力,会产生多个方向的形变,因为物体内部的所有部分都受到了力的作用,力的作用点在物体上,而物体内部的各部分相互连接,力的作用会使物体内部各部分产生相对形变,从而产生多个方向的形变。
八年级物理下册 7.2弹力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

《弹力》本节首先从轻压直尺,拉橡皮筋等生活实例引出弹力;紧接着介绍一个弹力的实际应用——弹簧测力计,在了解弹簧测力计构造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学习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最后,安排了一个学生随堂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几个实际的力的大小。
【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了解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的工具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养成独立动脑动手的习惯。
2.通过观察和活动,养成乐于探索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学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教学难点】弹力的产生原因。
教具:弹簧、纸条、刻度尺、木板等一、新课引入:日常生活中,用力压尺子,尺子发生形变,撤去压力后恢复原状,把橡皮筋拉长,橡皮筋变长,松手后,橡皮筋恢复原状。
引入“弹性”概念。
用力挤压橡皮泥、面包,松手后没有恢复原状。
物体的形变有什么不同呢?二、知识讲解:弹性形变。
类似于弹簧,物体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特性叫弹性,物体发生的形变叫弹性形变。
塑性形变。
类似橡皮泥,物体受力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特性叫塑性,物体发生的形变叫塑性形变。
弹性形变,可以理解为抗压能力强,你对他施加压力,他能恢复过来。
塑性形变,你给他的压力把他压坏了,已经无力反抗了,就被你塑形了,塑造性形变,恢复不了原状。
那么,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是不是就可以无限制的受到外力压迫呢?当外力足够大时,可以破坏掉物体的弹性形变的性质,这个范围称之为,弹性限度。
一切都是有限度的,适可而止。
当你在按压弹簧时,弹簧希望恢复原状,它也会对你的手施加一个力,这个力叫做弹力。
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弹力是不是无条件的呢?我们之前学习力的时候,两个力之间是否有力的作用,是不是要有作用效果,这里我们会看到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这个是必然的,两个物体不接触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那这个力不是弹力呢?不是的。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教案:7.2弹力

第二节弹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2)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的探究,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科学道理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新器件的能力。
(3)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难点:自制弹簧测力计
●教具:弹簧、纸条、刻度尺、木板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用力压尺子,尺子发生形变,撤去压力后恢复原状,把橡皮筋拉长,橡皮筋变长,松手后,橡皮筋恢复原状。
引入“弹性”概念
二.新课教学
(一)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弹性形变:能完全恢复原状的形变。
(二)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不能恢复原状。
(三)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常说的压力、支持力、拉力、推力等,实质就是弹力。
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发生弹性形变。
(四)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实验:自制弹簧测力计。
弹簧的一端挂在木板上,另一端挂不同重力的钩码,分别作标记。
提问:为什么弹簧称的刻度是均匀的?。
2024-2025学年八年级物理下册7.2弹力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五、教学实施过程
1. 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弹力的概念和产生原因,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针对学生的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弹力的概念、弹力的产生原因以及弹力的测量。教师需要通过合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同时,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资源准备
1. 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2024-2025学年八年级物理下册 7.2弹力教案所需的学习资料。教材中应包括弹力的概念、弹力的产生原因以及弹力的测量等相关内容。
4. 创新与实践能力:通过设计实验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学情分析
考虑到所教授的是2024-2025学年八年级物理下册 7.2弹力教案,我们需要分析这一年龄段学生的学情。
1. 学生层次: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初期,他们对新事物充满好奇,接受能力强。在物理学习方面,他们已经掌握了力的基本概念和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因此,他们在学习弹力这一概念时,能够较快地理解和接受新的知识。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学科集体备课活页纸
学科物理时间地点八年级办公室中心发言人杨守志参加人员矫恒峰吕倩
集体备课课题第七章第二节弹力
教学分析1、“课程标准”方面:1、在实验中,培养其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尊重
事实的科学探究精神。
2、积极参与观察和实验,认真讨论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和喜悦。
2、教材方面:1、从生活中常见的形变现象出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
在探究形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形变与弹力之间的关系后,使学生了解探究弹力的实际意义,学会探究物理规律的一般方法。
3、通过观察微小变化的实例,初步接触“放大的方法”
3、学生方面1、知道什么是形变和弹性形变2、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3、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并能判断方向。
学
习目的1、知道什么是形变和弹性形变
2、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3、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并能判断方向。
4、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弹簧的弹力与形变量成正比,会用胡克定律解决有关
问题。
重
难
点
弹力概念的建立、弹力产生的条件、弹力方向的确定
教
学
过
程
教学程序及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咱们先来共同观察一下生活中的这几
个情景:
情景1 被弯曲的细竹竿把水中的圆木推开
情景2 奥运冠军张娟娟拉弓绷弦射剑
情景3 发生弯曲的跳板把跳水运动员弹起来
老师:请同学们思考,竹竿、弓弦和跳板有什
么共同的特点呢?
老师:圆木、剑和运动员的运动状态之所以发
生改变,是因为什么呢?
老师:这些过程中产生的力,在物理学中统称
为弹力。
(板书:标题“弹力”和第一个知识点“形
变”)
新课教学
一.形变
1、形变: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
老师:物体发生形变的原因是什么呢?
老师:我们可以采用放大的思想来观测和体会
物体的微小形变。
【演示实验】介绍装置:装水的扁玻璃瓶,用手
挤压,问同学们你们现在能直接观测到玻璃瓶的
形变呢?
老师:咱们可以在玻璃瓶中插有细管,再用手
挤压,你们观察到怎样的现象呢?
老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能够说明什
么问题呢?
引入
(板书:标
题“弹力”
和第一个知
识点“形
变”)
踢提问
学生:形状发生
改变
学生:是因为形
状发生改变的
的竹竿、弓弦和
跳板对和它接
触的物体产生
力的作用。
学生:受到了力
的作用【讨论】
我们用力推墙
或压桌面,那么
墙和桌面会发
生形变吗?
学生:会。
由于
形变太小,用肉
眼无法直接观
测。
学生:看到细管
中的水面上下
运动发生变化。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及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二、弹力
1、概念: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
复原来的形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发生力的
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教师:回顾开始时课件展示情景,结合刚
才咱们所做的两个实例,同学们能总结出弹力
产生的条件吗?
2、弹力产生的条件:
(1)直接接触(接触力)(2)发生形变。
理解:弹力产生在直接接触并发生形变的
物体之间。
一句话:弹力的产生,接触是前提,
形变是根本。
三.几种常见的弹力及方向
【过度】:现在咱们再通过一些常见的弹
力进一步研究弹力的方向问题。
情景1:课本放在桌面上,课本和桌面之
间的相互作用是什么呢?
师:它们是弹力吗?为什么?
师:放在桌面上的书与桌面之间相互挤
压,书和桌面都发生了微小形变。
由于书的形
变,它对桌面产生向下的压力;由于桌面的形
变,它对书产生向上的支持力。
再问:如果书放在倾斜的桌面上,压力和
支持力的方向又是如何呢?
1、压力和支持力的方向
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压的物
体,支持力的方向
总是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情景2:细绳下悬挂一个灯泡,问,细绳
和灯泡之间有相互作用吗?细绳对灯泡的拉
力是弹力吗?细绳对灯泡的拉力方向如何
呢?
板书
总结
创设情境
学生:课本对桌
面的压力和桌
面对书的支持
力。
学生:是。
符合弹力的产
生条件。
(学生讨论得
出结论
学生:细绳下悬
挂灯泡时,绳子
和灯泡都会发
生形变,致使细
绳对灯泡产生
拉力,灯泡对细
绳也产生拉力。
细绳对灯泡的
拉力是弹力,细
绳对灯泡的拉
力方向竖直向
上,灯对细绳的
拉力竖直向下。
课堂小结】
1、知识小结:①形变的知识②弹力的概念③弹力的产生条件④弹力的方向
2、思维方法小结:①放大的思想②猜想、探究和实验验证的科学研究方法
板书设计
弹力
一、形变: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
1、弹性形变
2、弹性限度
二、弹力
1、概念
2、产生条件:(1)直接接触(接触力)(2)发生形变。
三、几种常见的弹力及方向
1、压力和支持力的方向:
2、绳的拉力方向:
四、胡克定律F=KX
练
习
题
目
新课堂本节练习题。